中國人這迴事(IV)明清至現代:全球化趨勢下的中國

中國人這迴事(IV)明清至現代:全球化趨勢下的中國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想要找书就要到 灣灣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圖書描述

中國人的曆史,從未這麼真實過。
 
  「社會製度是塑造每個時代的軟體。曆史過程中,人群社會經常改寫這個軟體,通俗說法是『改朝換代』。人類曆史,是人們自己設計、安裝的軟體的結果。」──李乃義
 
  在本係列的第四冊中,將會帶領讀者認識由農民皇帝所建立的明朝、一窺清朝從滿人入關至革命覆亡的興衰故事,以及神州大陸在滿清覆亡後從分裂至分隔的曆史。這本書不同於我們課堂上所熟悉的史書內容。作者沒有為任何一個朝代、一個人或者一個曆史事件說事,而是立足大數據、抓住每個朝代與社會的根本,也就是「人」這個因素,來重新為讀者解讀大曆史。

  讀者們不妨跟隨本書作者的思緒、數據、以及陳述,重走一遍人類起源,認識中國人之所以變成「中國人」的曆程,並重新發現中國人、華人、甚至自己的故事。

本書特色

  本書是一套重新檢視中國人幾韆年曆史的通史讀物。得力於現代網路,作者得以用當下日益增長的「大數據」不斷地重新認識、講述曆史故事。因此,本係列書是罕見的、從人類走齣非洲一直寫到二十一世紀的通史讀物。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李乃義


  美籍華人,1947生於廣州,一歲隨父母遷居颱灣,1971年赴美留學,物理及核工雙科碩士。求學期間曾參與海外「保釣」運動,其在颱灣和美國的大學時期一直是學生刊物的撰稿人和編輯。20世紀80年代進入矽榖工作與生活,躋身高技術人纔之列。2007年從上市晶圓代工公司總經理任上退休,同年齣版處女作《這纔是你的世界》。

圖書目錄

第九章 結晶化的 明、清 西元(1368-1911)
 
明代 西元(1368-1644)
初期的明朝(1368-1424) 迴歸小農經濟、重文輕武
(一)明太祖硃元璋 迴歸小農經濟
(二)明成祖硃棣 恢復文官統治
 
中期的明朝(1424-1521) 小農經濟的鄉村與商業化的城鎮
歐洲的啓濛與覺醒
歐洲大航海時代開始
 
晚期的明朝(1521-1644) (王權+小農)晶體上的自由經濟
 
清代 西元(1644-1911)
清初(1644-1798) 「康乾盛世」
晚清(1799-1911) 漲破的晶體
鴉片戰爭 /  太平天國 /  第二次工業革命 /
日本明治維新 /  甲午戰敗與興中會、強學會 /
義和團、八國聯軍與中國大革命洪流 /
20世紀之初的中國人 人太多瞭
 
第十章 現代的中國 西元1912
武昌起義前後的狀況 西元(1895-1916) 大革命的洪流
民國時代 西元1912 - 革命尚未成功,同誌仍須努力
共和國時代 西元1949 - 不一樣的革命

圖書序言

前言
 
  為什麼談“中國人這迴事",而不是“中國這迴事"呢?有什麼太大的不同嗎?
 
  中國人,難道不就是活在中國的人嗎?可是,當下生活在全球各地的“華人",許多都自認為是“中國人",盡管顯然有點差異。“華人",“中國人",跟當下的“伊朗人"“印度人"“希臘人"“猶太人"、甚或年輕點的“法國人"“英國人"“德國人"“美國人"等等類似,不都是現今存活在那裏的人群嗎?曆史上,從前生活在那裏的人群,跟今天生活在那裏的人群,是什麼關係?那真成瞭“有關係就沒關係,沒關係就有關係"的話題瞭。
 
  人們說“XX人",顯然不隻是地方標簽,也是族群標簽。“猶太人",或許是最有名的例子。猶太人曾經是今天以色列所在地的一個部落國傢,兩韆年前被羅馬帝國徵服,猶太人流散到世界各地,頑強地存活瞭下來。在流散到世界各地發生的血緣混融,並未妨礙他們保持原來的宗教信仰,而猶太教的宗教經典同時也是記載他們祖輩的曆史經典,神話結閤曆史的宗教信仰,曆代相傳,強化瞭猶太族群的意識和認同,使得他們在各個人群中,區彆齣來,有瞭獨特的標簽。生活在世界各地的猶太人,各有國籍,依然是“猶太人"。今天的猶太人,大緻相對集中在以色列(800萬)和美國(600萬)。當然,也有流散的猶太人被完全“同化"的,韆年前有一支猶太人遷徙到瞭當時宋代都城開封附近,他們融化、成為瞭“華人"。這並不奇怪,世界各地更多的“華人"早已融入當地社會。
 
  人群是會遷徙的動物,多數今天的美國人,是歐洲人遷移到美洲的結果。從前的美洲有過許多國傢,那時候的“美國人"可不是今天的“美國人"的德性。古早古早以前的中國世界也有過許多國傢,那時候的“中國人"自然也不是今天的“中國特色"。界定這些人群的標簽,跟形成他們的曆史與文化相關,時間、空間、環境、過程,都是因素。所有人們社群的“文化"的背後,直接就是“曆史"積澱在人們身上的結果。
 
  而“文化"這軟體,顯然像基因似地代復一代復製,再強的血緣也未必經得起文化基因的磨閤,但“文化基因"也可以變異的相當迅速,適應環境嘛。“曆史",符閤現代對“演化"的定義;人群的曆史,無非就是人群社會與文化的演化途徑;而人類,自然也是地球上諸多針對環境而適應、演化的生物之一。
 
  演化,當然是動態的,適應環境嘛。地質在變,氣候在變,人群為瞭生存,適存的生活技藝和生活方式也在變,人群影響下的生態環境更在變。人群的社會演化,諸多製度、教育、倫理、宗教、經濟、政治,這些集成人群的“軟體",最終反映的,正是人腦的意識和認知,包括文化和認同的標簽。。。
 
  人,生物,都是“內外有彆"的,“外國人"嘛,就是“異"類的人囉。簡單說,古人,是時間上的外國人;今天的外國人,則是空間上的“外國人"。(這些,是吾友瀋之珍先生說的,很貼切)那麼多“XX人",還好,人類是“智人",智人最獨特的德性之一,便是可“通",中外古今之間都可以互相瞭解、溝通、學習。所有人類的基本建材是一樣的。
 
  現代中國人提倡跟國際接軌,要瞭解外國人,嚮外國人學習。一百年來,現代中國人也學會瞭科學、男女平等、技術、工業、高鐵、銀行、兩彈一星等等。當然,也學會瞭“急功近利"等等。
 
  這裏頭,無所謂“好"“壞",好壞,是人們針對當下境遇的主觀反應。我們隻是點齣來,互相學習、互相溝通,是人類的法寶。智人的大腦瓜,通的,一學就會,好壞通吃。西元2008年,當今世界的掌門頭頭,美國,發生瞭“金融海嘯",全球智人們的腦袋瓜立馬開始思考:演化、運行瞭500年的人類資本製度,閤理化人性私欲,體製化法治社會,刺激的科技創新,幾近極緻,怎麼還鬧成這樣?下一步,該怎麼辦?迴顧人史,可供參考的大型社會製度的演化案例並不多。。。
 
  現代的中國人或地球人,能夠找到的最多、而又相對完整的人群社會演化數據,隻有中國人的曆史記述。從前的中國,存在過不同的社會製度,似乎並不怎麼急功近利,但也支撐起一個龐大而相對穩定的社會。西元18世紀近代西方霸權興起之前,西元15世紀初的中國明朝,曾經是那時候全球最大的海權國傢;鄭和的龐大船隊七下西洋,完全不以工商貿易為目的,賺錢、利潤,不是那時中國人最專注的事。而曆史數據顯示,急功近利的西方社會的演化,比中國社會成功,就在西元16世紀開始,至少成功地催生瞭許多迄今為止的人類智慧的極緻,科學、藝術等等。這又怎麼迴事?
 
  然而,金融海嘯,促使全世界智人大腦再次打開“中國人的曆史"這個數據庫。這也不是第一次,西元20世紀以來,這個數據庫被翻開過幾迴。第一迴,是西元20世紀初的中國人自己打開的。五四運動,是那時中國知識份子“跟國際接軌"的一次激情的嘗試。今天人們說的普通話、寫的中文,都是五四“白話文運動"的結果,真正促進瞭中國人的人際溝通(包括跟老外),並且使得西洋律法、技術、商貿、製度等軟體能夠轉譯的平易近人,因而普及到中國社會。白話文,無疑是中國人“現代化"的重要手段。做為一個政治運動,五四運動也是成功的;揭櫫的“科學"“民主",蔚為風潮,迄今仍不失為現代中國社會的改造目標。
 
  無需諱言,五四,以及從19世紀末開始至今的各種“現代化",其實就是華人這個群體,為瞭生存而努力被西洋同化的運動。唯一的不同,在於曆史上的南北朝或宋元時期的被同化,大抵是不自覺的,因為那時來到中國的“鬍人"也被中國人同化,結果,鬍人被漢化的程度,遠多於漢文化所吸取的鬍文化因素。而19世紀之後的中國,自覺地大量汲取西洋文化,“現代化"實質上就是明顯地“西化"、被西洋同化。
 
  做為一個“民族"文化運動,五四的成果,就不那麼完美瞭。既然要同化,少不得要棄舊,五四“運動"的人物,大抵是反傳統、反“儒"的知識份子,科學、民主,是那時候的新潮“時尚"。“運動"嘛,多數人連“科學"“民主"“儒傢"到底是什麼東東都鬧不清楚。他們討論“文化"課題,像魯迅先生那樣錶現齣深度與真實度的,似乎比較少。
 
  當時流行全麵“疑古",揪齣瞭許多傳統中國曆史記述自相矛盾的地方,最終流行“打倒孔傢店",以及,全盤否定傳統中國曆史和文化的負麵心態,成為“新文化運動"、“白話文運動"的社會代價。然而那時候,放過洋、跟國際接過軌、真正把“科學"領迴中國的,有過許多人。我們提兩個跟五四沒大關係、而值得紀念的人物為代錶,一個是考古界的李濟,一個是物理界的葉企蓀。疑古嘛,科學的正解,是捲起袖子去田野做考古發掘,李濟,發掘齣殷商王朝存在的證據,科學地確定瞭中國人的一段早期曆史,激勵瞭中國人一連串的考古發現,龍山、仰韶等等。科學嘛,科學的正解,是把科學的邏輯與知識輸進中國人的大腦袋瓜,葉企蓀放棄在美國的物理研究,迴到清華大學辦物理係,畢生宣導“科學救國",遠離政治,死於文革迫害;然而,現代中國兩彈一星的科技元勛,許多是葉企蓀栽培齣來的。
 
  李濟和葉企蓀,做為有社會責任感的知識份子(這可是很“儒"式的,一點也不西式),甚至跟五四頂牛。李濟證實瞭,傳統的中國曆史記載,相當程度可信。葉企蓀證明瞭,科學是個人類理性的方法學,智人都學得會,中國人隻要肯學,一定學得會、做得到,難如登天的兩彈一星,中國人不也都“國産化"?(就在那個艱難的1960年代!)
 
  第二迴,是20世紀30年代的英國人打開的。時值抗日戰爭,那時候的中國人顛沛流離;一個被英國政府派駐中國的劍橋學者,李約瑟,倒因此有機會深入中國民間考古。他駭然發現,這個古老的中國民族,曆史上存在大量驚人的科技發明,深深傳播到從前的世界各地,影響瞭人類社會。他後來迴到劍橋大學任教,編著瞭“中國的科技與文明",提齣瞭有名的疑問:“為什麼中國人有科技而無科學?",迄今仍然是曆史學、社會學、人類學的大哉問,題目本身,直指人性。
 
  這一迴,歐西知識份子認識到,人類科技昌明的今天,急功近利,這個習性,已經達到足以危害全球的地步。然而,人類史上的社會,似乎僅隻中國從前的社會,不全以“利潤"做為社會製度平颱。當然,中國社會,未必可以復製到其他的人群環境;現實地說,就在200年前,中國社會還是西方社會競爭下的失敗者。但是,且打開這個數據庫,瞧瞧從前中國人是怎麼個習性的吧,或許中國人的曆史可以提供一些新鮮點子。。。
 
  “中國人"這個標簽,顯然不全是“麵子"或“禮教"的標誌而已呢。現代華人或中國人瞭解自己或“中國文化"嗎?時間已到瞭西元21世紀,全世界積纍瞭太多新的發現與認識,是前人記述曆史的時候並不知道的。結閤傳統中國史料的數據,人們也該理性地重新認識中國人的曆史,以及,“中國人"瞭。
 
  首先,全球所有人群的曆史記述,相當一大部分都是記載各國的政治史或統治史或經濟史,圍繞著“利權"二字在轉,描繪的不是政權就是金權。傳統的中國曆史記述,自然也不例外。這本身,就已經說明一個問題,真實的中國人的曆史是怎樣的?中國人的族群、全球各地的人群,都是倚賴政權或金權纔存活至今的?
 
  以政治人物或政治事件做為曆史的時代標記,當然也符閤現實,畢竟人類社會也是智人集群的自然演化。統治機器的管治,權力製度,國傢與朝代,自有演化成那個德性的基礎。但曆史記述裏頭,也不盡然是政治話語,我們隻是需要將數據或實況提取齣來,重新描繪一個人群與社會經曆過的、更真實的景象,還原曆史。政治,不過是其中的一部分,有時候是刺激因素,有時候是製約因素。
 
  其次,現代科技使得地球變小瞭,全世界人類的接觸越發緊密。在人類演化的曆史長河裏,早期智人老祖宗們為瞭生存,習慣於物種間的生存競爭,獵殺、吃光某一類動物,經常發生。人類倚賴“智慧",早已站在生物鏈的頂峰掠食者位置。習慣於生存競爭的人性,在農業文明開始的過去一萬年內,也開始瞭人類自己物種內的內鬥,人群之間的“競爭"“奪權",有增無減。從過去一萬年的人史看,人際競爭,使得人類智慧的結晶,知識與科技,相當一大部分,要不用於製造武器,去消滅另一個同類,要不用於賺錢或統治,去奴役另一個同類。
 
  社會製度,做為塑造每個時代的軟體模具,作用當然很大。曆史過程中,人群社會經常改寫這個軟體,通俗說法是“改朝換代",世界各國曆史當然更沒少改朝換代。人類史上的戰爭或革命,做為人群之間解決爭端的手段,社會成本很大,是人群在互鬥和犧牲。各國曆史的輪迴裏,人們業已習慣於戰爭暴力下的“人性",雖然這不是人類冀求的人道演化的方嚮。
 
  而現代知識檢視下的人類曆史,戰爭與和平,政治與經濟,都是人類自己物種內的人群社會行為,是人們自己設計、安裝的軟體的結果,又迴饋影響到人們的〈意識、思維、認知、製度、文化等〉這些可以互相學習、規畫、設計、安裝的習性。這纔是重新翻開中國人的曆史這個數據庫的最佳視角和視野。
 
  所以,我們要談“中國人這迴事"。從時間軸上去瞭解過去的“中國人",比瞭解空間上的“外國人"容易些,他們都跟我們不大一樣,可以激發我們認識自己。所有人的“曆史",他們的過去,他們的生存,除瞭大自然的環境因素之外,他們族群的演化,是他們自己的意識、思維、認知的(重復迴饋與安裝)的結果。

圖書試讀

《清代》 西元1644-1911
 
清初(1644-1799) “康乾盛世"
 
清兵入關後,遷都北京,畢竟這就是打天下的初衷。那時,多爾袞是實際操盤的“攝政王",清政府定瞭條簡單的規矩,所有被徵服地區的男人,一律剃掉前額上的頭發、拖條辮子,跟滿族一樣。一方麵,對戰時,立分敵我;一方麵,澈底挫消漢人的意誌。這是相當高明的政治舉措,模糊彼此的意識,顯示清王朝漢化之深、謀臣之多,也顯示多爾袞的智慧,非同小可。為此,不惜針對抵製剃發令的嘉定進行三次屠殺。後來形成一個潛規則,叫做:男從女不從、生從死不從,在衣著上,吃公糧的男人要穿清王朝“製服"、女人還穿漢妝,男人活著是清王朝的臣民、死後可以穿漢服去當明王朝的鬼。
 
清初,西元1644-1660 年,鞏固統治。
 
統治漢地,剃發易服,並非多爾袞僅有的一招。他也重用漢臣,廢除明末的苛捐雜稅,並清理獄政,盡量讓漢人感覺閤理。
 
為維持滿洲族群對王族的嚮心力,多爾袞放手讓滿洲人占房、圈地(強佔田地)、掠奪。失去田地的農民,為瞭生活,常常跟元代一樣,成為掠奪者的農奴。
 
西元1650 年,多爾袞意外死於狩獵時墜馬,沒有子嗣。少年皇帝順治親政,11 年後死,死時纔23 歲,自然也就沒有太大業績,或者說少年皇帝的指令未必被貫徹執行,比如,順治老早下令禁止滿人圈地,實際到康熙任上纔嚴格執行。。。
 
順治之死,史料交代死於天花,也敘述他痛失愛妃、哀毀逾度。
 
順治任上,中國迅速迴復文官統治軌道,無非滿漢官員名額,自然傾嚮滿族,依稀還有八旗貴族世襲的色彩。這時段,各地經常發生抗清行動,不過,7 歲的康熙繼位時,連雲南都已經進入清王朝的統治範圍。
 
康熙的成長挺坎坷的,7 歲喪父、9 歲喪母,成為孤兒,唯一的依靠是祖母,孝莊太皇太後。孝莊為瞭她這支子孫的帝位,費盡苦心,嚴格調教齣的順治、康熙,即使按漢文化的標準,都算得上中規中矩的好皇帝。
 
孝莊自己生活簡約,為瞭不開外戚乾政先例,還拒絕垂簾聽政,任由順治指定的輔政大臣主持政務。

用户评价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