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信片上的香港:1950’s-1990’s 遊樂時光

明信片上的香港:1950’s-1990’s 遊樂時光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圖書標籤:
  • 香港曆史
  • 明信片
  • 懷舊
  • 攝影
  • 文化
  • 遊樂園
  • 城市記憶
  • 20世紀
  • 香港生活
  • 集體迴憶
想要找书就要到 灣灣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圖書描述

上世紀五十至九十年代是香港由戰後百廢待興走嚮繁榮的黃金時代,孕育齣來的景點、地標和特色街道,都成為舉世聞名的標誌,躍然於明信片上,代錶香港嚮遊客作招徠,同時亦展現土生土長的香港人可堪迴味的快樂時光。影像中的虎豹彆墅、鏇轉餐廳、啓德機場……都是陪伴我們長大的老地方。
 
  收藏傢張順光有見於這段時期的香港明信片較少發錶,特意精選近百張結集成書,分為香港、九龍、新界三輯,嚮讀者呈現昔日最真實的生活麵貌和城市發展軌跡。無論是「登六」的五十後,還是年輕的八九十後,都可以從中找到我們最美麗的成長印記。
維多利亞港的霓虹往事:老香港的街景與生活(1950-1990) (本書特色:這不是一本關於明信片收藏的指南,而是通過深入挖掘1950年代至1990年代香港社會變遷的史料、口述曆史、以及時代風貌的影像記錄,重構一個逝去時代的鮮活圖景。) 香港,這座城市以其驚人的速度和不息的活力著稱。然而,在那些摩天大樓拔地而起之前,在九龍城寨被清拆之前,在東方之珠真正成為全球金融中心之前,它曾是另一種模樣。本書緻力於還原那個充滿著獨特魅力、既傳統又急速現代化的“老香港”:一個由電車叮當作響、茶餐廳的香氣彌漫、殖民地官僚作風與草根智慧交織而成的復雜世界。 第一部分:都市的脈絡——街道、交通與空間重塑(1950s - 1970s初) 香港的街道是其曆史最直觀的載體。本部分將細緻描繪戰後重建時期至經濟騰飛前夜的城市肌理。 1. 交通的交響麯:從山頂纜車到雙層巴士 我們將聚焦於公共交通工具如何塑造瞭市民的日常節奏。1950年代,擁擠的、塗著鮮艷色彩的有軌電車(叮叮)仍是中環與筲箕灣間最主要的通勤方式,它們緩慢而堅韌地穿梭於狹窄的街道,車頂載滿瞭乘客和貨物。柴油雙層巴士的引入,標誌著城市運力的提升,而香港仔和西貢一帶的渡輪,則是連接島嶼與新界的生命綫。我們會探討“人車爭路”的常態,以及戰後初期,私傢車是何等罕見的奢侈品,以及這種交通模式如何影響瞭人們的居住與工作選擇。 2. 街頭巷尾的煙火氣:市集、茶餐廳與“大排檔”文化 我們將深入研究1960年代香港城市經濟的毛細血管——街頭小販和固定式食肆。中環的扒房與旺角的固定大排檔如何共存?茶餐廳(Cafe)作為殖民地生活與本土飲食哲學的結閤體,是如何誕生並成為香港社會黏閤劑的?書中將分析“快餐文化”的萌芽,以及對“兩餸飯”和“粥粉麵”的社會階層意義的解讀。我們不會停留在食物本身,而是挖掘大排檔在沒有空調的年代,如何成為工薪階層進行非正式社交的“露天客廳”。 3. 空間的極限與“寮屋”的記憶 1950年代,大量湧入的移民和難民催生瞭獨特的居住形態。本書將詳細考察早期公共屋邨(如石硤尾邨)的建立背景與初期居住條件,並著重描述那些依山而建、在缺乏規劃下形成的“寮屋區”景象。這不僅是建築學的課題,更是關於生存智慧與社區韌性的研究。我們將勾勒齣當時傢庭結構如何適應極度受限的空間,以及鄰裏之間互助的復雜網絡。 第二部分:時代洪流中的個體經驗(1970s - 1980s) 隨著經濟起飛,社會結構開始劇烈變化。這一階段的香港充滿瞭矛盾:物質的豐富與身份認同的焦慮並存。 1. 娛樂的革命:從“片場”到“的士高” 1970年代是香港流行文化爆發的黃金時期。本書將考察邵氏與嘉禾兩大電影公司的崛起如何定義瞭“港産片”的全球影響力,以及粵語流行麯如何從模仿走嚮自成一派。更重要的是,我們將分析娛樂方式的轉變:從公共場所的集體觀看(戲院)轉嚮更私密化的消費(錄像帶的興起),以及迪斯科舞廳(的士高)如何成為年輕一代尋求身份認同和文化解放的新空間。 2. 職業的變遷:從碼頭搬運工到寫字樓白領 1980年代,香港經濟結構發生斷裂式轉型。我們將通過口述史料,對比戰後第一代工廠女工和碼頭苦力的工作環境,與1980年代初進入跨國公司或新興金融業的“白領”階層的生活軌跡。這種轉變如何影響瞭傢庭觀念?傳統上重視體力勞動的傢庭,如何看待子女從事“看不見的工作”(金融、保險、地産)? 3. 警政與秩序的重建:廉政公署的意義 1970年代初,政府治理麵臨的巨大挑戰——普遍的貪汙問題。本書將分析廉政公署(ICAC)的建立,不僅僅是一項反腐行動,更是香港社會對“現代化”和“法治”渴望的體現。我們會探討這種製度性變革如何潛移默化地改變瞭市民與公權力的互動模式,塑造瞭香港人對“公平”的早期理解。 第三部分:符號與記憶的交錯(跨越四十年) 本部分將提煉那些貫穿這四十年的、具有強烈視覺和情感衝擊力的城市符號。 1. 霓虹燈下的商業哲學 我們不討論特定商鋪的招牌設計,而是從城市美學的角度,分析1960年代末至1980年代,香港如何成為全球“霓虹燈之都”。這些發光的招牌不僅僅是廣告,它們是垂直擴張的城市在夜間留下的視覺印記,是草根資本主義最直接的宣言。我們將探討它們在視覺衝擊力上如何超越瞭後來的LED廣告牌。 2. 廣播的時代:從麗的呼聲到電視黃金時段 無綫電視和麗的電視(亞洲電視前身)的競爭,如何塑造瞭特定年代香港人的集體記憶?我們將分析七八十年代的“電視城”如何批量生産齣影響深遠的電視劇類型(如武俠劇、傢庭倫理劇),以及這些劇集如何成為新移民和本地人理解“香港身份”的隱喻工具。 3. 殖民終章前的城市對話 1980年代中後期,隨著《中英聯閤聲明》的簽署,城市彌漫著一種復雜的情緒——既有對未來的憧憬,也有對“失去”的預感。本書將探討這種不確定性如何投射到文化生産和日常生活選擇中,例如移民潮的興起,以及文化界對“本土意識”的探索如何開始紮根。 結語:定格的瞬間與流動的城市 本書的最終目標是提供一個多維度的視角,審視香港在短短四十年內,如何從一個戰後邊緣的港口,成長為全球化的核心節點。它所描繪的“遊樂時光”,並非僅僅指休閑娛樂,而是指那個充滿巨大社會張力和未被完全“規範化”的,充滿生命力的都市實驗時期。通過對曆史細節的捕捉,我們得以理解,今日香港的繁榮與焦慮,皆根植於那段迅猛而又充滿創造力的歲月之中。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張順光


  顧問公司工料測量師,香港收藏傢協會副主席、中國郵學會及香港郵學會會員。著有《香港電車》(1998年),閤著包括《香港曆史明信片精選》(1993年)、《香港明信片精選1940's - 1970's》(1997年)、《消失中的城市建築——香港曆史圖像精選1880s-1990s》(2013年)、《坐睏愁城:日佔香港的大眾生活》(2015年)、《遊曆港島:香港電車軌跡》(2016年)等。

圖書目錄

序——鄭寶鴻
前言——張順光
 
Chapter 1  香港島
Chapter 2  九龍
Chapter 3  新界

圖書序言

圖書試讀

用户评价

评分

翻開這本書,我立刻被一種濃濃的懷舊氛圍所包裹,仿佛置身於一個泛黃的老電影場景中。書中展現的那些老式電車、穿著旗袍的女士、熱鬧的街頭集市,無不訴說著一個時代的變遷。我尤其喜歡那些描繪著維多利亞港夜景的明信片,璀璨的燈光倒映在海麵上,勾勒齣香港獨特的都市剪影。書中對於當時香港的娛樂生活也有著細緻的描繪,從邵氏影城裏的歌舞升平,到銅鑼灣、尖沙咀那些曾經輝煌一時的舞廳和酒吧,都讓我對那個時代的夜生活充滿瞭遐想。我甚至能在字裏行間感受到當時人們的歡聲笑語,那種純粹而熱烈的快樂。這本書就像一本時光機,帶我穿越迴那個充滿活力的年代,讓我有機會去“親身體驗”那個曾經的香港,感受它獨特的魅力和脈搏,這比單純的文字描述要生動和深刻得多。

评分

讀完這本書,我最大的感受是,即使在不同的時代,人們對快樂和休閑的追求從未改變。這本書所展示的1950年代到1990年代的香港,雖然在物質條件、科技發展上與今天有著天壤之彆,但那些關於傢庭聚會、朋友齣遊、欣賞錶演的畫麵,都傳遞著一種溫暖而美好的情感。我仿佛看到瞭香港人如何在有限的條件下,創造齣豐富多彩的娛樂方式,如何在忙碌的生活中尋找喘息的空間,享受片刻的寜靜與歡愉。書中那些充滿年代感的服飾、經典的電影場景、以及那些如今已消失的特色店鋪,都勾勒齣一個鮮活的香港形象。它讓我更加理解瞭這座城市是如何在曆史的長河中,一點點積澱齣其獨特的文化底蘊和城市精神,並且在不斷變化的世界中,依然保持著一份獨特的魅力。

评分

我一直對那些承載著曆史印記的舊物件情有獨鍾,而明信片無疑是其中最能喚起迴憶的存在。這本書將香港不同時期的明信片匯集在一起,就像一個精心策展的展覽,讓我得以窺見那個時代這座城市的方方麵麵。從早期充滿歐陸風情的建築,到後來逐漸興起的摩天大樓,再到各個年代標誌性的交通工具和娛樂場所,每一張明信片都仿佛在訴說著一個獨特的故事。我特彆留意瞭書中關於香港早期海灘度假場景的描繪,那些穿著泳裝的男男女女,在陽光下盡情享受著大海的擁抱,那種輕鬆自在的氛圍,與現在都市生活的快節奏形成瞭鮮明的對比,令人神往。這本書不僅僅是影像的集閤,更是情感的載體,它讓我看到瞭那個時代香港人的生活態度,那種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和追求,以及在時代的洪流中,他們是如何抓住屬於自己的“遊樂時光”。

评分

這本書的封麵瞬間就抓住瞭我的眼球,那種復古的色調和清晰的印花,仿佛將我一下子拉迴瞭那個年代。光是看封麵,就能想象齣它裏麵一定珍藏著許多美好的時光碎片。我一直對香港在上世紀中葉的城市風貌非常好奇,那種既有東方韻味又不失西方殖民影響的獨特氣質,總是讓我著迷。從書名《明信片上的香港:1950’s-1990’s 遊樂時光》來看,它似乎是一本以明信片為載體,串聯起那個時期香港的休閑娛樂場景的書。我迫不及待地想知道,這些明信片會展現齣怎樣的街景、娛樂場所、人們的生活方式?會是熱鬧的維多利亞港,還是充滿市井氣息的廟街?是燈紅酒綠的夜生活,還是陽光明媚的海灘?我想,這本書不僅僅是關於香港的過去,更是關於一種生活態度,一種在物質相對匱乏但精神充實的時代裏,人們如何尋找快樂、享受時光的方式。這讓我對書中可能齣現的那些充滿故事感的瞬間充滿期待,也勾起瞭我對那個時代香港人的生活方式和情感世界的強烈好奇。

评分

這本書真的就像一串串珍貴的記憶珍珠,串起瞭我腦海中關於香港的零散印象。我一直對那個年代的香港充滿好奇,尤其是那些從影視作品中看到的場景,總覺得隔著一層神秘的麵紗。而這本書,通過那些真實的明信片,將那個時代的香港“拉”到瞭我的眼前。我看到瞭那個時候的香港人是如何度過他們的閑暇時光,無論是去遊樂場玩耍,還是去海邊度假,亦或是參加各種文化活動,都展現齣一種積極嚮上、享受生活的態度。書中對於不同年代香港城市麵貌的變遷也有著直觀的展現,從早期的樸實到後來的繁華,每一張明信片都記錄瞭一個時代的印記。這讓我不僅看到瞭香港的“遊樂時光”,更看到瞭香港這座城市本身的發展軌跡,充滿瞭曆史的厚重感和人文的溫度。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