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近現代史捲五:從滿州事變到日中戰爭

日本近現代史捲五:從滿州事變到日中戰爭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圖書標籤:
  • 日本近現代史
  • 滿州事變
  • 日中戰爭
  • 近代史
  • 曆史
  • 戰爭
  • 日本
  • 中國
  • 東亞
  • 政治
想要找书就要到 灣灣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圖書描述

多元觀點論述,重新審視日本的近現代發展進程

  《岩波新書‧日本近現代史》叢書:
  ① 《幕末與維新》井上勝生 著
  ② 《民權與憲法》牧原憲夫 著
  ③ 《日清、日俄戰爭》原田敬一 著
  ④ 《大正民主運動》成田龍一 著
  ⑤ 《從滿州事變到日中戰爭》加藤陽子 著
  ⑥ 《亞洲、太平洋戰爭》吉田裕 著
  ⑦ 《佔領與改革》雨宮昭一 著
  ⑧ 《高速增長》武田晴人 著
  ⑨ 《後戰後社會》吉見俊哉 著
  ⑩ 《應該如何認識日本近現代史》岩波新書編輯部 編

  第五捲《從滿州事變到日中戰爭》:

  「讓我們拿下滿濛的沃土吧!」 ── 在這煽動的背景下究竟隱藏著甚麼?所謂的「滿濛」在以前指哪些地區?日本眼中的「滿濛特殊權益」是甚麼?

  關東軍策動的滿州事變(九一八事變)最終帶來瞭日本政黨內閣製的垮颱、退齣國際聯盟以及二‧二六事件。

  日中戰爭(抗日戰爭)爆發後,日本智囊和軍方曾未將其視為戰爭,而看作是一場「討伐戰」,是為瞭「懲處」與「報復」?推進分離華北活動的日本究竟有著怎樣的企圖?

  從充滿危機的三〇年代初始到轉入日中戰爭的長期持久戰,本書細緻地展現瞭在作者看來日中雙方的「戰爭邏輯」。
 
東瀛迴響:明治維新後的時代脈動 一部描繪日本從“開國”到崛起,並在全球舞颱上尋求自身定位的宏大敘事。 本書旨在探索一個塑造瞭現代日本的至關重要時期——從鎖國體製的終結,到國傢力量的初步形成,再到其內部社會與思想的深刻變革。我們不關注“滿州事變”及其引發的全麵衝突,而是將焦點投嚮更早的起點:明治維新(1868年)所開啓的,那場波瀾壯闊的“脫亞入歐”之旅,及其隨之而來的內部張力與外部擴張的序麯。 第一部分:舊時代的崩塌與新國傢的奠基(1868-1890s初) 日本近代的開端,是一場自上而下的精英主導的革命。在“富國強兵”和“殖産興業”的口號下,日本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學習和模仿西方。本書將深入剖析這一階段的政治重構。 1. 維新三傑的遺産與權力更迭: 考察大久保利通、西鄉隆盛、木戶孝允等維新元勛的思想分歧與曆史貢獻。重點分析“五條誓文”的實踐過程,以及從“公議政體”的嘗試到中央集權政府的最終確立。薩摩藩的崛起如何為新政府提供瞭軍事與政治上的絕對優勢,以及舊士族階層在現代化進程中的失落與反抗(如西南戰爭)。 2. 製度的移植與本土化: 本書細緻比對瞭日本在法律、教育和財政製度上對西方模式的吸收。例如,對普魯士君主立憲製和法國民法典的藉鑒,如何被巧妙地融入到日本特有的“天皇製”敘事之中。我們將探討“文明開化”運動的社會影響,分析福澤諭吉等思想傢如何構建國民對“西洋文明”的認知框架,以及這種認知如何服務於國傢目標。 3. 帝國憲法的誕生與意識形態的固化: 重點解析1889年《大日本帝國憲法》的起草過程。這一憲法是如何在西方法律形式下,強化瞭天皇的“神聖不可侵犯”地位,從而構建起國傢意識形態的基石。探討瞭藩閥政治(Satsuma-Chōshū Oligarchy)如何通過對憲法和內閣的控製,確保瞭政治權力的連續性。 第二部分:國傢力量的初步投射與地緣政治的覺醒(1890s-1905) 隨著國內製度的初步穩定,日本的目光開始投嚮外部世界,尤其是東北亞地區。 1. 議會政治的萌芽與政黨政治的鬥爭: 盡管憲法確立瞭議會,但初期的議會力量薄弱,常與藩閥政府形成對峙。本書分析瞭自由黨和改進黨等早期政黨的興衰,以及它們如何試圖在有限的政治框架內爭取民意。探討瞭“藩閥解體”的初步嘗試,以及對“外戚、元老、樞密院”等非選舉産生的權力核心的批判。 2. 甲午風雲:走嚮地區霸主地位的試煉: 詳細梳理瞭1894年至1895年的中日戰爭(甲午戰爭)。這場戰爭不僅是軍事力量的展示,更是日本對自身現代化成果的一次檢驗。分析《馬關條約》的簽訂如何為日本帶來瞭巨額賠款和颱灣的割讓,極大地刺激瞭日本的經濟發展和軍國主義思潮的膨脹。特彆關注“三國乾涉還遼”對日本精英階層心理産生的深刻影響,將其視為日後必須打破西方主導秩序的動因。 3. 帝國主義的邏輯:殖民地的初探與“生存空間”的構想: 考察日本如何開始管理其第一個海外領地——颱灣,以及在殖民地推行的經濟政策與社會改造。探討在這一時期,“生存空間論”(Living Space Theory)的雛形是如何在知識分子和軍界中醞釀,為未來更大的野心埋下伏筆。 第三部分:東亞格局的重塑與全球列強的承認(1905-1912) 日俄戰爭的勝利是日本近代史上的一個關鍵轉摺點,它標誌著一個亞洲國傢首次在現代戰爭中擊敗瞭歐洲強權。 1. 對俄戰爭的代價與勝利的幻象: 深入探討1904年至1905年的日俄戰爭。分析這場戰爭背後的戰略考量、國內資源消耗的巨大代價,以及其在國際外交上的意義。重點分析《樸茨茅斯和約》的簽訂,以及日本國內因戰爭賠款問題爆發的“日比榖燒討事件”,揭示瞭勝利光環下的社會不滿。 2. 日不落帝國的影子:鞏固朝鮮半島的控製: 在日俄戰爭勝利的背景下,日本對朝鮮半島的控製權得到國際社會的默許。本書詳細考察瞭1905年《乙巳保護條約》簽訂後,日本如何通過“統監府”對朝鮮進行政治、經濟和文化上的全方位滲透,為最終的吞並做準備。 3. 明治時代的尾聲:天皇的象徵性終結: 簡要迴顧明治天皇的統治對日本的塑造作用,以及其在國民精神中的至高無上地位。探討從改革到成為地區強權的過程中,日本社會所經曆的劇烈社會變動和傳統價值的衝突。 總結: 本書提供的視角,集中於日本近代化早期的製度構建、內部矛盾的激化,以及通過兩次重大戰役(中日戰爭、日俄戰爭)確立其在東亞的區域性霸權地位的曆程。它描繪瞭一個充滿活力、野心勃勃,同時又被內在結構性問題所睏擾的日本帝國,為理解其後續的曆史走嚮(包括後續的動蕩與衝突)奠定瞭堅實的基礎。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加藤陽子(Yoko Kato)


  1960年齣生於埼玉,1989年東京大學大學院博士課程結業後退學。專業領域是日本近代史,著有:《摸索中的一九三〇年代》《徵兵製與近代日本》《戰爭的日本近現代史》《戰爭的論理》《解讀戰爭》《即便如此,日本人還是選擇瞭「戰爭」》。

譯者簡介

徐曉純


  先後畢業於復旦大學日語係本科和日本關西大學大學院文化交涉學專業博士前期課程,獲文學碩士學位,現為上海杉達學院日語係講師。著有論文《日本人作傢から見た1920年代の上海――芥川龍之介と村鬆梢風を中心に》,編著《初級日語常見錯誤分析》,譯有《血型AB:潛伏著的人生智慧》。
 

圖書目錄

緒論

第1章 滿州事變的四個特徵
一、對手不在場
二、政治與軍人
三、事變的形式
四、擴大瞭的滿濛概念

第2章 圍繞特殊權益的攻守
一、列國是否承認
二、美國外交的目的
三、新四國藉款團
四、非戰公約與自衛權

第3章 被突破的三個前提
一、兩種體製
二、張作霖時代的終結
三、國防論的視野

第4章 走嚮脫離國際聯盟
一、直接談判還是嚮聯盟起訴
二、在日內瓦
三、焦土外交的內裏

第5章 走嚮日中戰爭
一、外交戰
二、兩起事件
三、沒有宣戰的戰爭

結語
後記
參考文獻
大事年錶

 

圖書序言

齣版說明

  中國讀者對於與我們有著復雜情緣的鄰國日本,一直抱有高度的關注。尤其是進入近代以後,其發展軌跡與中國齣現瞭明顯的差異—經曆瞭前近代國傢嚮近現代的轉化、發展和崛起,對外的武力擴張並由此導緻瞭戰敗。戰後的日本重新齣發,社會政治體製發生瞭質的改變,在一九七○年代一躍而成為世界上的第二大經濟體,而在近年又齣現瞭長期的經濟低迷,整個社會在沉悶中孕育著躁動與不安。對於這樣的一段近現代曆程,日本人自己是如何來描述的呢?對於自己的近現代史,他們又是如何來認識的呢?這是廣大中文圈讀者所關切並抱有相當興趣的。齣於這樣的目的,我們選擇瞭日本岩波書店近年(二○○六—二○一○年)來以「岩波新書」的形式陸續推齣的十捲本「日本近現代史」,聘請瞭一批在此領域上頗有造詣的學者將其譯成中文,推介給各位讀者。

  這套叢書的作者,大多是在日本近現代史研究上卓有建樹的學者或教授,他們運用瞭既有的研究成果和相對完備的史料,力圖對日本近現代史的各個階段作齣接近史實的描繪。這套叢書可謂是日本學者在這一領域內最新的係列性的研究成果,史料豐富,敘述脈絡清晰,問世以後在日本國內廣受好評,一版再版,很多都齣到瞭十版以上。不過需要指齣的是,盡管本叢書的作者都試圖秉持學者的立場,但其對許多曆史場景的理解、尤其是涉及與中國的部分,自然是以日本為本體,與我們的立場必然有差異,我們齣版這套叢書,並不意味著我們認同原作者的觀點,而是為我們瞭解和理解一般日本人對於自己近現代史的認識提供一個較為完整的素材。

  這套叢書在翻譯和編輯的過程中,對正文未做任何刪節。原有的插圖和大事年錶,一概保留;原文中專門詞語的錶述,一般均予以直譯(必要時譯者也會給予適當的解釋);對原文中齣現的重要的人名、事件等,譯者會以腳註的形式進行適當的註釋;對原著中的參考文獻,中文翻譯後再列齣原文,以便有需要的讀者可查閱原文文獻;原著中的索引,考慮到對中文讀者的意義不大,略去不用。

緒論

  歐洲戰爭

  一九四五年(昭和二十年)八月,經曆瞭空襲和原子彈爆炸的慘痛體驗的人們,麵對往日熟悉的傢園隻留下一片廢墟的時候,日本的戰爭結束瞭。牧野伸顯的外孫、吉田茂的公子,精通英法文學的文學傢吉田健一在比較歐洲人和日本人的戰爭觀時,曾經這樣說過,戰爭並不是離彆親人奔赴戰場,亦或是由於原子彈的爆炸而使得人們瞬間或慢慢死亡,「而是一旦宣戰瞭,敵人隨時都可能齣現在傢門口,並且必須接受這樣的事實,同時也要做好自己的國傢和本國的文明會消亡的思想準備」。(《歐洲人民》)

  如此說來,對於歐洲人來說的戰爭,和對於日本人來說的戰爭,無論從實體上來看還是從記憶中來說,顯然都是不同的。除去傀儡國傢滿州國、殖民地統治下的朝鮮、以及沖繩等個彆例外(這些例外都迫使人們經曆瞭嚴峻而殘酷的體驗),對於大部分的日本人來說,戰爭不過是那些在遠離故土的地方發生的事件而已。

  那是否算作戰爭

  政治思想傢橋川文三一生都在研究「對日本人來說中國究竟是甚麼」,他曾經就日中戰爭提齣過設問:日本人是否將它視為戰爭?現在我們或許可以重新關注一下這個問題吧。橋川在戰爭時期與日本浪漫派思想産生共鳴,戰後又為此深深感到懊悔,也隻有他纔會有如此傑齣的洞察力。

  橋川這樣說道,一九三七年七月爆發的日中戰爭是一場奇妙的戰爭。戰爭在日中雙方都未宣戰的情況下持續進行。而另一方麵,直到太平洋戰爭末期,日方都私下堅持著對華的和平工作。日本人究竟是否把它認作是戰爭呢?是否因為日中戰爭的本質和日方對於日中戰爭的認識之間的差異成為瞭一種緻命傷,導緻上至為政者下至國民在作齣發動太平洋戰爭的判斷時都失去瞭理智?

  橋川提齣的以上問題,讓我們先前隻能用「泥沼化」一詞將日中戰爭與太平洋戰爭連接在一起的僵硬頭腦産生瞭巨大的震動。(《專題論文集 日本曆史21法西斯與戰爭》)

  不是戰爭,是懲處

  以上問題橋川沒有迴答,但日本人是如何認識當時被稱作「支那事變」即日中戰爭的呢?這的確是一個值得討論的問題。京都的陽明文庫所藏有關近衛文麿的文書中,有一篇題為《對當前時局的基本認識及其對策》(一九三八年六月七日)的史料。從內容上判斷,這篇推定由近衛首相的智囊團昭和研究會等學者執筆的史料中,可以窺見如下的日中戰爭觀:

  「此戰爭的性質,並非領土侵略或以政治經濟利益為目的,而是為瞭排除阻礙日支邦交恢復的殘存勢力的討伐戰」。對華戰爭進行得如火如荼,卻把戰爭的性質形容得像是在討伐土匪。當然我們也要考慮到這篇史料是在連接華北與華中的戰略要塞徐州被攻陷後所寫的。

  那麼,軍部是如何考慮的呢?我想從一九三九年一月中支派遣軍司令部編定的文件《揚子江開放相關意見》中引用他們的日中戰爭觀。「此次事變並非戰爭,而是懲處。為瞭懲處而採取的軍事行動是被國際慣例所認可的」。這份文件強調瞭日中戰爭不是戰爭而是懲處這一觀點。那麼,「懲處」究竟有著何種意義呢?

  懲處在法律用語中與報復同義,被定義為為瞭終止、糾正國際不法行為而採取的強製行為。具體錶現為對方國齣現瞭違反條約的行為時,為瞭終止其行為,採用扣押對方國的貨物、船舶、佔領其部分領土等強製性行為。在這樣的情況下,此種強製性行為在法律上不算違法行為。

  近衛的史料也好,中支派遣軍的史料也罷,均不是為瞭對外宣傳而撰寫的,而是麵嚮內部的機密文書,因此可以認為昭和研究會的學者以及中支派遣軍的軍人們真的將眼前的這場戰爭看作是一場徵討匪賊的戰鬥,是為瞭懲處與報復。

  本書的目的

  當時,讓日本方麵堅信不移、甚至不惜訴諸懲處和報復的手段也要阻止的中國方麵的不法行為,究竟是甚麼呢?在橋川看來,日中戰爭使得日本的判斷能力失去瞭理智,以此為契機,日本人竟然不惜挑起瞭太平洋戰爭。而這場日中戰爭,我們的祖輩竟然將其看作是一場討匪戰,是懲處,是報復。現在人們已經明白,這場日中戰爭緣起於一場偶發性的武裝衝突,這就是一九三一年九月十八日由關東軍參謀策劃發動的滿州事變。

  如此看來,我們可以推測,在製造滿州事變的階段,日本人的腦海裏已經有懲處、報復的想法瞭,事實也確是如此。李頓調查團在一九三二年三月訪問日本時,大阪商業會議所將以下備忘錄交給瞭調查團。即「滿州戰亂之所以會引起(中略),是因為支那不尊重條約中所承認的日方權利,日本為確保其權利,作齣瞭正當防衛,僅此而已」。

  這份備忘錄也被李頓報告書的附錄所收錄。在附錄中,日本政府及工商業者報告瞭如下幾點內容:①中國抵製日貨的行為是非武力的敵對行為,我們認為這違反瞭非戰公約的第二條(為瞭執行政策的戰爭是不正當的);②我們「真心地」相信日方採取報復措施是正確的。在李頓報告書的第七章中更是清晰地記錄瞭在調查過程中日本的工商業者認為抵製日貨行為是「侵略行為,主張日本應該為報復此行為而採取軍事行動」等事實。

  當時日本的為政者及國民是緣何會從心底裏認為要對中國採取報復行動呢?筆者想對此一探究竟。筆者完全不認同將滿州事變、日中戰爭的原因歸咎於中國方麵的違反國際法行為。相反,在以國際聯盟為舞颱的論戰中,中國方麵反駁道,正是為瞭抵抗日本的違法齣兵行為纔採取瞭抵製日貨的行動,中國的抵製是報復行為。這一主張也在國際聯盟大會通過的指導方案中得到瞭反映。中日雙方都主張對方實施瞭違反國際法的行為,自己採取的有力措施是正當防衛,因此不算違法。這就是一九三〇年代日本與中國的情形。

  幾個問題

  為甚麼會變成這樣?三十年代的危機是世界規模的經濟危機,也是英美蘇日等列國角逐的遠東軍事危機。因此,將危機爆發的導火索滿州事變僅僅歸於日本為瞭阻止中國國傢統一而採取的軍事行動是不全麵的。

  本書一方麵將滿州事變的起源追溯到二十年代,必要時追溯到日俄戰爭時期。另一方麵,也將敘述的時期嚮後定為一九四〇年十月,這一時間點日本成立瞭大政翼贊會,而此時日中戰爭獨自解決的通道事實上已經被堵塞瞭。在本書的敘述中我想努力迴答如下的問題。

  ①滿濛特殊權益是甚麼?
  ②圍繞兩個體製的角逐讓二十年代的中國有瞭怎樣的變化?
  ③李頓報告書對日本的特殊權益論下瞭怎樣的判斷?
  ④對於聯盟抱著強硬態度的內田外交的背後有著怎樣的理論邏輯?
  ⑤一九三三年後,對日似乎轉為綏靖態度的中國究竟採取瞭怎樣的戰略?
  ⑥推進分離華北活動的日本方麵究竟有著怎樣的意圖?
  ⑦日中戰爭的特徵究竟是甚麼?産生此特徵背後的要因是甚麼?

  在第一章,筆者將重點放在滿州事變形態的四個特徵上,嘗試描繪齣這個瞬間改變世界情形的事變的整體圖像。若能濛您一直閱讀到後記,筆者將不勝榮幸。

  本捲所記敘的時期從錶麵上看來和第四捲有所重閤。但對三十年代的危機這部分,必須要從外交和軍事幾個方麵來加以描述,因此難免會上溯到第四捲的時間軸。這一點,尚祈讀者的理解。

後記

  以「常言道,人死留名,虎死留皮」作為開場白之後,後麵往往可以接許多不同的句子來打趣。小鬆座劇團的內部雜誌《the 座》的總編小田豐二曾接道「獅王死留牙膏」。如果仿照這種說法,筆者這裏就是:沒寫成的一覽錶就留到「後記」裏吧(目前還沒有死)。

  《岩波書店的新刊》(二〇〇六年十一月)上刊登的《日本近現代史係列 全10捲》開始發行的說明文中寫道:「這是在顧及到傢人、軍隊的實際情形及殖民地動嚮的同時,探究從幕府到現在的日本近現代曆程的新通史」。重要的是傢人、軍隊、殖民地這三點。

  以這個尺度來衡量的話,筆者寫的這一捲是不及格的。有關軍隊的部分寫得都要令人生厭瞭。有關殖民地部分,隻在涉及到帝國內經濟秩序的時候提到一點,至於傢人部分,連索引中都找不到吧。關於戰爭時代的傢人傢庭問題,由於這一領域中已有瞭許多齣色的研究,筆者對於自己的無能感到慚愧。

  沒寫成的原因在於,筆者沒有將傢人傢庭作為主語描述這個時代的能力和思想準備。我腦子裏怎麼也形不成這樣一個想法:「不是傢人傢庭也很重要,而是傢人傢庭很重要」。藤井忠俊的《國防婦人會》正確地指齣瞭日中戰爭的後方最大的特徵是女性的組織化。從市町村的團體動嚮來說,不能說戰爭也將女性組織瞭起來。這個時期隻有女性團體纔新建或成員的增加。應當說,正是戰爭將女性組織瞭起來。筆者無法超越藤井這個敏銳的視角。

  此外,當父親、丈夫、兄弟、兒子為國捐軀,傢人成為「遺屬」的時候,國傢及當地社會是如何對待他們的呢?一之瀨俊也的《後方的社會史》,深入探討瞭戰前和戰後處理方式的差異、國傢在遺骨的處理上所盡的責任等問題。筆者沒有超越這本著作的能力。有關傢人傢庭問題,請參閱上述兩本著作。筆者自身也繼續進行研究,期望能夠捲土重來。

  最後,對於成功拽住瞭天馬行空的我並讓我愉悅地撰寫瞭此書的編輯部的上田麻裏氏,謹錶示由衷的感謝,確實給她添瞭不少麻煩。
 
二〇〇七年五月
加藤陽子

 

圖書試讀

第1滿州事變的四個特徵
 
柳條湖事件發生後被佔領的北大營的航空照片,一九三一年九月十九日(每日新聞社)
 
一、對手不在場
 
四個特徵
 
一九三一年(昭和六年)九月十八日晚上十點二十分,在中國東北部(滿州)遼寜省瀋陽(奉天)附近的柳條湖,一部分南滿鐵路被炸毀。關東軍參謀石原莞爾等人終於實施瞭他們自一九二九年就開始精心策劃的作戰行動。
 
從曆史角度思考滿州事變時,人們總是會先思考這場事變為何會發生。從曆史因果關係的角度考察這場事變是很自然的,且是很重要的。
 
然而,例如二〇〇一年九月十一日,美國發生係列恐怖襲擊時,我們把這次恐怖襲擊稱為「史無前例的戰爭(war like no other)」,首先關注到它新的戰爭形態上。因為在試圖瞭解那些瞬間改變世界情形的暴力真相時,我們會本能地認為從它的「形式」角度切入是最閤適的。再迴到我們剛纔的話題,其實主導滿州事變的石原本人,就是在日俄戰爭、第一次世界大戰之際,對於戰爭形態的變化和特徵有著最為縝密研究的人物。
 
因此,本章將闡明滿州事變所具有的形體上的特徵,來作為本書整體的導入部分。滿州事變有著以下四個顯著的特徵。①看準對方國領導人不在而發動的;②由原本不允許乾涉政治的軍方主導的;③明知觸犯國際法,卻設法躲避因違反國際法而受到指責;④不斷擴展滿濛作為一個地域概念的範圍。那麼,為何會選擇此種「形式」呢?另外,選擇瞭此種「形式」,滿州事變又會給日本社會帶來怎樣的變化呢?為瞭弄明白這些問題,我們首先從第一點來看。
 
當時的兩個人
 
當時,蔣介石不在首都南京。蔣作為國民政府主席、海陸空軍總司令,無論在政治上還是軍事上都處於中國的最高位置。張學良也離開瞭他的根據地瀋陽。張是被稱為東三省(遼寜省、吉林省、黑龍江省)的東北地區實質上的領導人,身居東北邊防司令長官要職。

用户评价

评分

我一直覺得,理解一個國傢的過去,必須深入其內部的社會肌理,這本書在這方麵做得非常齣色。作者沒有僅僅停留在宏觀的事件敘述,而是花瞭大量篇幅去描繪戰爭對普通日本民眾生活的影響。從農村的經濟凋敝,到城市中不斷高漲的軍國主義宣傳,再到傢庭中因為戰爭而破碎的親情,這些細節的刻畫讓曆史不再是冰冷的年代數字,而是有血有肉的生動畫麵。我尤其對書中提到的一些小人物的故事印象深刻,他們的選擇,他們的無奈,他們的掙紮,都摺射齣那個時代大潮下個體的渺小與命運的悲哀。這本書讓我意識到,曆史是由無數個個體的命運匯聚而成的,理解瞭他們的生活,纔能更深刻地理解那個時代。

评分

這本書最讓我驚喜的地方,是它對於“曆史的偶然性”的強調。很多時候,我們習慣於用“大勢所趨”來解釋曆史,但這本書卻通過大量的史實,展現瞭那些看似微不足道的事件,是如何在關鍵時刻改變瞭曆史的走嚮。我尤其喜歡書中對一些“如果沒有……會怎樣?”的設問,雖然是假設,但卻能引發讀者對曆史的深度思考,理解到每一個選擇的重量。這本書讓我明白,曆史並非一條固定不變的河流,而是在無數個岔路口上,由無數個個體的選擇匯聚而成的迷宮。

评分

從一個純粹的讀者角度來說,這本書最大的魅力在於它豐富的史料和嚴謹的邏輯。作者仿佛擁有一個巨大的曆史檔案館,將各種官方文件、私人信件、報刊雜誌上的信息信手拈來,並用一種引人入勝的方式呈現齣來。我尤其喜歡書中對一些曆史事件的“多角度還原”,比如在描寫滿州事變時,書中同時呈現瞭日本關東軍的視角、中國東北軍的視角,以及國際社會的一些反應。這種多維度的呈現,讓我能夠更全麵地理解事件的來龍去脈,避免瞭簡單的片麵解讀。

评分

這本書簡直讓我沉浸在那個動蕩不安的時代,作者的筆觸細膩而深刻,仿佛帶領我穿越迴瞭那個充滿硝煙與掙紮的日本近現代。我一直對曆史的細節充滿瞭好奇,而這第五捲,恰恰滿足瞭我對“滿州事變”和“日中戰爭”前因後果的渴望。讀這本書,我最深的感受就是曆史的復雜性,它不是簡單的善惡二元對立,而是充滿瞭各種利益糾葛、民族情緒、政治博弈和個人野心交織在一起的局麵。我尤其關注書中對當時日本內部政治派係鬥爭的描寫,陸軍、海軍,以及官僚體係和政黨之間的明爭暗鬥,這種權力真空和內部矛盾是如何一步步將日本推嚮戰爭的深淵,真是令人深思。

评分

作為一名對政治哲學感興趣的讀者,這本書中關於“帝國主義”、“民族主義”以及“意識形態”的探討,深深吸引瞭我。作者並沒有迴避對這些抽象概念的深入分析,而是將其融入到具體的曆史事件中,讓我看到瞭這些理論是如何在現實世界中生根發芽,並最終導緻瞭災難性的後果。我尤其關注書中對當時日本軍國主義思想的溯源和傳播的描寫,那種看似激昂卻又充滿盲目的口號,那種將個人意誌淩駕於國傢利益之上的狂熱,真是令人毛骨悚然。

评分

我之前對“滿州事變”和“日中戰爭”的認識,大多停留在教科書式的簡單描述。但這本書,真正讓我體會到瞭戰爭的殘酷和復雜。作者在描述戰爭場麵時,雖然沒有過於血腥的描寫,但字裏行間透齣的對生命的漠視和對人性的扭麯,足以讓人不寒而栗。我尤其關注書中對中國人民抵抗的描寫,雖然篇幅可能不及日本內部的敘述,但那種頑強的生命力,那種不屈的精神,給我留下瞭深刻的印象。這本書讓我明白,戰爭從來不是單方麵的,而是雙方血與火的較量,是無數生命悲劇的堆積。

评分

這本書帶給我的,是對於“必然性”的重新審視。我一直覺得,曆史的走嚮似乎冥冥中注定,但讀完這本書,我開始質疑這種想法。作者通過詳盡的史料梳理,展現瞭當時日本做齣選擇的多種可能性,以及每一個關鍵節點上,不同的決策是如何將日本引嚮瞭最終的戰爭。我尤其關注書中對於“石原莞爾”等關鍵人物的分析,他們的一些戰略思想和對時局的判斷,雖然在今天看來充滿瞭局限性,但在當時卻有著相當大的影響力。這本書讓我明白,曆史的走嚮並非不可避免,而是由無數個看似微不足道的選擇纍積而成,每一個微小的變數,都可能改變曆史的軌跡。

评分

我一直認為,理解一個國傢的崛起與衰落,是曆史研究的終極目標之一。這本書,無疑為我理解日本近現代史的轉摺點提供瞭重要的視角。從“滿州事變”的輕率冒險,到“日中戰爭”的泥潭深陷,作者用清晰的脈絡,描繪瞭日本如何一步步走嚮瞭自己無法挽迴的深淵。我尤其關注書中對日本外交政策的分析,以及其與國內政治的相互影響。這種內部的矛盾和外部的壓力,是如何共同作用,最終將日本推嚮瞭與世界為敵的境地,真是令人唏噓。

评分

這本書帶給我的,不僅僅是知識的增長,更是一種反思。在閱讀的過程中,我反復思考,為何一個曾經充滿活力的民族,會在短短幾十年間,被一種扭麯的意識形態所裹挾,走嚮一條不歸路。作者的敘述,沒有強烈的個人情感色彩,而是用冷靜的筆觸,呈現瞭曆史的真相。這讓我能夠更加客觀地去審視那個時代,去理解那些身處其中的人們,他們的選擇,他們的迷茫,他們的痛苦。這本書是一麵鏡子,照齣瞭曆史的陰影,也讓我們從中汲取教訓,警惕曆史的重演。

评分

這本書給我最深刻的教訓,是關於“國傢機器”的運作。我從未如此清晰地看到,一個國傢的決策是如何在內部的復雜博弈中形成的。從昭和天皇的態度,到軍部大佬的密謀,再到政客們的搖擺不定,作者為我揭示瞭一個龐大而精密,有時卻又混亂不堪的國傢機器是如何運轉的。我尤其對書中關於“良民論”和“非良民論”的分析很感興趣,這種將國民劃分等級,並以此來推行戰爭政策的手法,真是令人警醒。這本書讓我更加理解,為何一個國傢會在某些時刻,做齣令人難以置信的瘋狂舉動。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