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的記得,有的忘瞭

有的記得,有的忘瞭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圖書標籤:
  • 迴憶
  • 散文
  • 隨筆
  • 生活
  • 情感
  • 文學
  • 個人經曆
  • 成長
  • 往事
  • 舊時光
想要找书就要到 灣灣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圖書描述

他以細筆刻畫那些
在漫漫記憶裏,不安晃動的光與影

  這些錯身而過的陌生人,種種驚鴻一瞥的際遇,一半海水一半火焰的,熔蝕著我們破敗的肉身。小學同窗,初戀情史,軍旅同袍,同門師友,雞零狗碎沒一樣重要的,像人生。但若說人生像是破片的集成,我們充其量是陽春版三百片的簡易拼圖(幾句話就解決一生),他的是三萬片立體拼接加漸層處理色調柔和的典藏版。——張瑞芬

  時間有時顯示瞭詭祕又險惡的特性,不斷提示你手中握有的,隻是暫時的握有,身上負擔的,也是暫時的負擔,到時候一定都得放下,一切由不得你。——周誌文

  細瑣微小的舊事,藏在平緩日子裏的聲色滋味,捲進時間這一因次裏,被拉長放遠之後,往昔的人與事,有的記得,有的忘瞭……然而童年記憶裏的啾啾鳥語、青春時代的代筆情書、小學遭受體罰的屈辱、大學師長言談間的寜靜與磅礡,以及花生、鰻魚、番薯等小食小物所牽引齣的人事故情,悠悠晃晃的,曾在而已逝去的,逐一浮現於字影之間,都凝成瞭琥珀裏的時間。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周誌文
 

  曾任颱大中文係教授,專長明清學術史、思想史,已退休,現專事寫作。文學作品有:《日昇之城》、《三個貝多芬》、《冷熱》、《布拉格黃金》、《尋找光源》、《風從樹林走過》、《時光倒影》、《同學少年》、《記憶之塔》、《傢族閤照》、《黑暗咖啡廳的故事》、《鼕夜繁星》等。
 

圖書目錄

(序)
不安的居住  張瑞芬

巴比倫塔
探索
情書
體罰
日本風
養女
有關軍歌的雜憶
手錶
啓濛材料
軍旅憶往   
花生與其他
考據
鰻魚
三個人
談左派
同學會
山海之間──記淡江
楊兆玄
孔聖人
華仲麐先生
那麼磅礡的寜靜
土饅頭

(後記)
琥珀裏的時間

 

圖書序言



不安的居住——我讀周誌文《有的記得,有的忘瞭》
張瑞芬

 
  周誌文教授此人,用網路上的話來說,也太有纔瞭。

  就在我已經把他總結成〈冷熱人間貝多芬¬─論周誌文散文〉一文(收入《荷塘雨聲》)後,他又寫瞭《鼕夜繁星》、《黑暗咖啡廳的故事》和《有的記得,有的忘瞭》三本書。我看是看瞭,沒吱一聲,因為一直在睏頓中,然而在這樣危疑潮濕的夜裏,空氣中浮動著不安,竟有瞭想說點什麼的衝動。

  《有的記得,有的忘瞭》這種暗黑係散文,走過一座美麗的城市,看見的盡是憂傷的自己,樁樁件件,切切在心,但對彆人有何意義,倒是難以言明的。我想起他在二○一四年深鞦《鼕夜繁星》這本古典音樂劄記的序文說的:「藝術一方麵引領我們欣賞世上的優美,一方麵帶領我們體會人間的悲苦」,「成熟的藝術都可能有陰暗和痛苦的一麵,這些黑暗與痛苦是必要的,有瞭這些,世界纔是立體與真實的」。看這書時,我正在前往上海的飛機上,快降落時往下看瞭一眼,虹橋機場光爆一般,閃瞎我的眼,我去進行一項救援傢人任務,心中滿是憂傷。

  直到兩年後的今日,我努力去迴想坐在鞦光閃耀的法租界公園水榭長廊下的光景,卻怎麼也想不真切。陽光從背後透齣一點豐盈的色澤,把葉片鑲上瞭金邊,整株樹水粼粼閃動著流麗的時光。那些百年懸鈴木、玫瑰花床與圓拱型紫藤花棚,是那樣無知如鞦風中的狐狸,它們沒有瀕臨破産與疾病的姐姐和姐夫,鞦陽中無邪的招展著,我是你的,馴養我吧!

  而我,隻能是我。在虹井路一代移動,拿沃爾瑪當地標,等待著噩夢成真。一個不辨方位,不擅移動,眼瞎耳聾如深海盲鰻一般的高敏感生物,手機也瘸瞭,一支可笑到隻剩拍照和傳微信功能的蝴蝶機,在地鐵旁星巴剋努力撈一點微弱的WiFi上百度。濕冷的雨澆熄瞭我最後一點希望,我隻能漂流在這城裏,泅泳著,保持不溺斃。地底那座大城我更加畏懼,十六綫道的迷宮,人人都知道該往哪兒去,徐傢匯美羅城櫃姐伶俐一眼就看齣我無心買那美麗的淺紫兔毛帽,「是你要戴的嗎?」和八百五十元的標價,一秒把我逐齣瞭那美麗新世界。是的我隻是在等人,等待能把我從地鐵一端渡到城市彼岸的外甥。周誌文新作《有的記得,有的忘瞭》中的〈楊兆玄〉,文中那個卑微穿著軍服嚮昔日同窗拉保險的小人物,努力掙紮著保住自己的尊嚴,一秒讓我想起兩年前濕淋淋滿身塵土的猥瑣。

  〈楊兆玄〉這文寫得極好,「你這樣給錢,我不等於在討飯嗎?」一眼窺破瞭天機,挑齣瞭神魔的交戰,生存與尊嚴係於一綫的難堪。這世界有陰暗和痛苦的一麵,因之是立體與真實的,人人在琥珀的時間裏,不安的居住著。周誌文《有的記得,有的忘瞭》,是記憶補遺,也是時光凝凍,我特愛看他敘述初二時留級或及長被辜負排擠等衰事,套句魯迅的話,「(我很感謝我的傢道中落)那讓我明白瞭許多事」。這書又特彆讓我想起張大春多年前的散文劄記《尋人啓事》。這些錯身而過的陌生人,種種驚鴻一瞥的際遇,一半海水一半火焰的,熔蝕著我們破敗的肉身。小學同窗,初戀情史,軍旅同袍,同門師友,雞零狗碎沒一樣重要的,像人生。但若說人生像是破片的集成,我們充其量是陽春版三百片的簡易拼圖(幾句話就解決一生),他的是三萬片立體拼接加漸層處理色調柔和的典藏版。

  周誌文記憶力驚人,又特有專務細節的本事,他可以那樣钜細靡遺的敘述半世紀前芝麻瑣事,這種正經的場閤看見不正經事的本事,正如散文傢木心所說,如杜斯妥也夫斯基上刑場,注意到行刑衛兵第三個銅釦生銹瞭。白花花太陽底下看進暗巷裏,青黑色老宅子有瞌睡的心。這已經不叫於無疑處起疑瞭,應該叫做文學的陰陽眼。

  這幾年我稍稍嘗到人生的苦楚,厭棄群體,抗拒成規,想看清楚自己和彆人的道路時,愈發感覺身邊的圈子腐敗至極(這一點完全不需要中研院最近的新聞來提醒)。人至中年,好友摺損,也開始感受到歲月侵逼的無情,看完這書,更加重瞭憂鬱指數,緻有「人何寥落鬼何多」之感,堪與颱大張以仁教授對他的「可惜」三嘆比肩瞭(要讓一個跟你共事多年的大老前後三次誠心誠意遺憾「可惜瞭」,那還真是可惜到破錶,可惜到天生命定瞭)。周誌文的「有的記得,有的忘瞭」,或應詮解為「有的記得」,隻恨忘不掉;「有的忘瞭」,卻是忘瞭好。某些功成名就的部分「可惜瞭」,纔成就瞭文學藝術這些沒用的。也或許隻有寫作纔能消解這種睏惑,寫齣來就兩清瞭,既不辜負往事,也安慰瞭自己。

  《有的記得,有的忘瞭》中的篇章,隻一、二文曾在副刊上披露,大部分都是未曾見過的,埋頭一氣讀下來,一抬頭天色不知啥時候都暗瞭,那感覺特彆過癮。周誌文慣常用一種閑閑說來無所用意的口吻講古,追索不完的塵封往事。文字是直白無所雕飾的,純淨如水,也沉默如水,看似不慍不火,但那種滿山遍野中埋著一根毒刺的不安分,常激得人恐慌癥要發作。〈軍歌雜憶〉、〈手錶〉、〈情書〉、〈日本風〉、〈三個人〉、〈鰻魚〉、〈花生及其他〉都是閑人閑話,湖山煙雲的講古,宜雨天配土豆之用,作者芒鞋破鉢踏遍,春雨樓頭尺八簫,何時歸看浙江潮,也不求什麼人理解一般。可並不是所有篇章都這樣淡定,《有的記得,有的忘瞭》裏有很大部分理念是和《同學少年》、《記憶之塔》緊密連結的。

  例如從〈左派〉和〈啓濛材料〉,可見作者的藝術傾嚮與哲學思辨,直如一匹自由自在轡頭栓不住的馬。〈探索〉談青春期的性啓濛,揭齣「看來乾淨的東西不見得那麼乾淨,看起來骯髒的東西也沒那麼骯髒」的意念,倒是〈巴比倫塔〉觸及瞭幼年記憶中深刻的一麵。眷村老兵養鳥成癡,彆人是投機牟利,在鳥瘟後全改瞭養雞做副業,福依民的父親則是不離不棄,把傢中築成瞭層層疊疊巴比倫塔一般鏇轉的高塔。房子就是籠子,這可有多驚悚。一秒讓我想起甘耀明《邦查女孩》裏玉裏榮民療養院的老兵,一個個在國共內戰中壞掉的小錫兵。

  壯誌未酬,因傷殘疾,老人沉默的養著鳥兒,麵對沉落下去的無聲夕陽。像Joan Baez那首反戰老歌Where Have All the Flowers Gone?(花兒都到哪兒去瞭?)這人生到頭來,人人下落不明,鳥兒又都到哪兒去瞭? 〈巴比倫塔〉是人生不曾存在的盛殿,是魔界,也是隱晦難明的牢籠,可隨軍來颱,幼時曾備嘗艱辛,流落鄉野的周誌文,隻淡淡一語收尾,問福依民父親為何養鳥,竟是「鳥給他的安慰比任何都要多呢。」

  這種意在言外,波瀾不驚,真可謂典型周式風格。同此,《有的記得,有的忘瞭》中,〈山海之間─記淡江〉錶麵記述一個教與學的黃金年代,其實多有學術圈暗黑難言的隱晦;〈軍旅憶往〉曆數早年軍中見聞,當年假話說多瞭,對自己也說假話;這些年大傢瘋狂揪伴的〈同學會〉,其實左不過是個錶麵熟悉,其實卻陌生不過的環境。〈體罰〉中的變態老師和旁觀他人痛苦而無感的鄉願師長,〈養女〉中勢利將幼女推入火坑的父母。這人間的灰暗角落,積聚瞭多少塵土,卻很少齣現在中文係的人亮堂的筆下。

  當憤中遇到憤老,同一訓練背景,又同在東吳和颱大上過課,周誌文筆下的屈萬裏、龍宇純、孔德成、鄭因百、張清徽老師,包括東吳的華仲麐老師,我多少都見識過。看著華仲麐老師棲棲惶惶幫學生找後門,卻屢屢中瞭陰招,不禁絕倒。正如周誌文先前《記憶之塔》裏描述的,在學院的災難現場,「所有純潔的人,到瞭那裏都會變得不純潔,所有善良的人,到瞭那裏,由於要與人鬥爭,都要使自己不善良起來。」。我博班時,曾見(當時還不是院士但已名望崇隆的)曾永義老師,午間醉醺醺從中研院(疑和孔德成餐敘)而來,言及被某小人欺淩氣憤填膺。當時年輕,惟呆若木雞耳。多年來,颱大與中研院許多官學兩棲的黃藥師們,沒完沒瞭亦正亦邪的宮鬥戲碼,也印證瞭《記憶之塔》中說的:「颱大從閻振興作校長之後,就與外麵的政治環境掛勾甚深」。當年讀來心驚,現在則覺得貼切,現在是産官學三棲兼以思慮不周,要再作瞭解且本來就不正常,哪個更令人絕望一些?

  周誌文是愛樂成癡的,《鼕夜繁星》足見其底蘊深厚。曾自稱對聲音的辨析能力比較好,也因此受盡苦難,如今負債成資産,外在環境雖不可為,但一碰到好的音樂,就覺得受苦是值得的。有趣的是,張愛玲〈談音樂〉說音樂是令人害怕的,尤其是交響樂那種安排布置,四下埋伏,「這樣有計畫的陰謀我害怕」。我最近讀到的三島由紀夫《小說傢的休日時光》也說,所謂音樂,就像是站在人類內心黑暗深淵的邊緣上逗弄戲耍,「那種無形的東西朝我步步進逼,我會不安」、「音樂這種非具象的形式,帶給我異樣的恐懼」。

  於是我們這種無法瞭解布拉姆斯或馬勒,素日亂聽一通的瘖啞人,終究有一個無法進入的作者的世界,包括《有的記得,有的忘瞭》這種怪怪書名(是想逼死誰啊?文學書都已經夠難賣瞭好嗎?)

  藝術是在欣賞者麵前纔告完成的。就衝著他不願在名銜前麵冠以颱大「名譽」教授,在名譽、講座、特聘帽子滿天飛(人人自稱優秀,自證傑齣,彈性薪資,評鑑績優且包山包海)的時代,就堪稱白目的力量。世間就有周誌文教授散文這種呆若木雞法,不動不驚的。近日我看臉書炫技也能集結成文,倒格外珍惜起老派文章之必要。不安的可以是內心,外觀且望之似木雞,其德全矣。

  (本文作者為逢甲大學中文係教授)

後記

琥珀裏的時間


  這書裏的文字有點像裝在盒子裏的舊照片,有大有小,有彩色也有黑白,拍的時間也不同,有的清楚,有的不很清楚,大多是焦距不穩的緣故,而清楚的人物錶情好像都有點僵,不是很清楚的倒顯得比較自然。

  照片不是為同一目的而拍的,書中的文字也是如此。

  書中所記,記人的部分稍嫌麵目潦草,敘事有時治絲益棼,令人不明所指,一方麵的原因是,當時所重與今天所重已有分彆,另一原因是自己筆力單薄。記得吳魯芹先生早年有本名叫《師友•文章》的書,封麵是他的墨寶,其中的「師友」兩字寫得比較大,「文章」兩字則刻意寫小瞭。他是客氣,說他描寫的老師與朋友都是「大」的,而他自己的文章則雜七雜八,隻能以「小」來形容。但究其實,假如你的文筆如你說是「小」的,透過你的文筆,那些師友也自然變「小」瞭,而你有把師友寫「大」的本領,證明你所寫的小事也不可「小覷」。文章自古便無定論,有人視之「雕蟲」,有人擬之「經國」,懸殊之大,無以倫比。蘇東坡說過:「蓋將自其變者觀之,天地曾不能一瞬,自其不變者觀之,則物與我皆無盡也。」大小之辨,隻有如是觀吧。

  一天投稿某刊,登齣前編輯打電話問我可不可以「颱大名譽教授」稱我,我說韆萬不可。她說據她所知,很多學校的退休教授都直接以「名譽」稱之,我說不然,以颱大而言,這名銜是很不容易得到的,我沒此名銜,你以名譽稱我,反使我「不名譽」瞭,她聽瞭大笑。她笑得沒錯,其實在其中也真有一些可笑的成分,也有極少數的人為爭奪這名譽而做齣不算很「名譽」的事,使得原本正麵的事也有瞭歧意。在這混淆的世界,「正麵」當然值得鼓勵,但有些時候,正麵的含意也不那麼耐於分析,這跟分彆短長、大小一樣。我想比較好的辦法是自己有定見,麵對榮辱之境,還是依莊子所說「舉世譽之不加勸,舉世毀之不加沮」的最好。

  再好的筆力,也有所窮。譬如愛,有的像火花,猛烈燦爛又美麗,有的不是,死守瞭幾十年的無言,你也不能說那不是愛。禪宗公案說:「不可說」,因為說破瞭便不是瞭,何況也說不真切,這世上還有不少事是無法騰為口說的。

  有些東西,就算說得精準明確,也不見得有意義,還有凡事追求長遠、追求永恆,也有點無聊。漢代人崇尚五經,把經典刻在堅石之上,以為可以垂諸永遠,曆史稱之為「石經」,就算石經不會敗壞漫漶,能夠一字不漏的保存至今,現在又有幾個人會去看它呢?更古的時候,兩國盟約,條約上常有「帶礪河山,永矢弗諼」的文字,意思是等黃河變得像衣帶一樣的薄,泰山變得像磨刀石(礪)一樣的小,我們也發誓(矢)不忘(諼)這份盟約。問題是亙古的黃河與泰山都保不住瞭,那時國傢還有嗎?國傢已不存在,這份徒存的盟約還有意義嗎?所以記得這些,不如遺忘瞭好。

  我又想談一些有關記憶的事,記憶與遺忘錶麵上看似相對,而其實是一件,至少對遺忘而言是的,因為沒有記憶便沒有遺忘。

  人小的時候,通常「記性」較好,教他的事,一下子就記住瞭,所以小時候適閤背書,把一切東西背下來放在腦中,有點像牛羊一樣,先將草料匆匆吃進肚裏,等閑下來再慢慢「反芻」,這是傳統提倡「兒童讀經」一派的主張。問題是吞下許多莫名其妙草料的兒童,長大瞭不見得用得到,假如不用到,原來記得的也會忘個精光。人腦有一種本能,會定時清理腦中所藏,長期不用即被清除一空,不像電腦,清除資料之前還會先問你一聲,不想清除可按下「取消」鍵,人腦是不會問你的,一切自做決定。因此「記性」固然是人的天賦,而「忘性」也附屬於其中,記憶與遺忘是一個整體的。

  還有一種遺忘是疾病。我最近看一項資料,是談有關阿茲海默癥(Alzheimer's Disease)的,讓我印象很深。

  阿茲海默癥是一種「主司」人的忘性的病癥,得此病的人大多是六十五歲以上的老人,據統計,世上六十五歲以上的人有十分之一患此癥。這種疾病的起因是兩種異常蛋白,一個稱為斑塊(plaques),一個稱為纏結(tangles),這兩種蛋白質會聚集腦中,殺死腦細胞,原因為何,迄今尚無人知。

  病情始於人腦中海馬狀突起(hippocampus)處,那是主司人短期記憶的地方。當人的海馬狀突起被破壞,患者便越來越難記得最近幾小時或幾天前發生的事。之後,更多的斑塊與纏結不斷擴散到腦的其他部位,所到之處,殺死腦細部,破壞腦功能。

  後來病情延伸到腦部處理語言的區域,這時的病人會越來越詞不達意,接下來,疾病又會發展到腦的前方,這裏是腦中處理邏輯思維的地方,病人會漸漸的失去解決問題、理解概念,或者做生活中大小計畫的能力。之後斑塊與纏結會轉移到腦中調節情緒的區域,這時病人對於情緒或感覺,都會齣現失控,再不久,疾病會蔓延到腦中産生視察、聽覺和嗅覺的區域,到瞭這個階段,人的感官能力逐漸被剝奪,人會産生幻覺,最終,斑塊與纏結會抹去人的最早期又最珍貴的記憶,這些記憶存在人腦的後部。

  當然當所有記憶都被抹去,再也沒感覺與判斷能力之後,「人」是否還能算人,已經成為問題瞭,但軀殼還在,法律上的生命意義還延續著。接下來,人的平衡與協調能力也被破壞,當人的呼吸和心髒功能也逐漸消失瞭過後,人就真得麵對法律定義中的「死」瞭。

  一切都緊鑼密鼓持續的進行著,卻密不透風的一點都不讓人立即察覺。這種病的發展,由輕度健忘到最後死亡,是個持續又緩慢的過程,一般發生在八到十年之間,這麼說來,心肌梗塞或被車撞得粉身碎骨的人比它幸福得多,因為不消幾分鍾便死瞭,而阿茲海默的死,得拖很久,一點一點的照它規矩來,不會省去任何步驟,該算是人類最殘酷的死亡過程瞭。

  原來「記得」很辛苦,「忘瞭」也很難過。越說越低暗,就不說瞭吧。

  迴過頭來談談這本小書,書中所寫,隻是個人的記憶,是否有價值不敢斷定,隻能說寫在裏麵的大約都是真實存在過的小事。我到過一些其他的地方,看過不同的「文明」,但旅行並不是我的誌趣所在,我一生都在一個很小的世界中,我在意的事,也以小的居多,我對所有「偉大」的事都有些懷疑,偉大有時製造假象,有時被假象擺布,不可信的居多,而小事總是沒人管它,任它在一角自生自滅,小人物無法製造假象,也無法擺佈彆人,反而容易存真。書中幾位人物的描寫,就算他有「偉大」的成分,我也不很注意這一層麵,而是注意他比較細瑣微小的部分。

  我相信,萬一有偉大的話,偉大也都藏在細節裏,沒有細節,再大的事業也無可觀瞭。

  一塊淚滴樣的瑪瑙,裏麵藏著一隻像螞蟻一樣的小蟲,那是為世界保留的一點點的記憶,幾韆萬年之前,小蟲被鬆樹的汁液包裹的那一刻,最早的人類還沒有齣現呢。

  總會熱鬧一陣的,世事都是這樣,到後來籠子空瞭,鳥都飛走瞭,遊戲場的兒童也都成瞭老人,口袋裏的小錫兵,變得殘臂斷肢的,隻能等著把它熔成錫塊瞭。像這樣的場麵,人活得夠久,就必須麵對,張瑞芬說:「有的記得,有的忘瞭」,或應詮解為「有的記得」,隻恨忘不掉,「有的忘瞭」,卻是忘瞭好。她說得真好,但她又說:寫齣來就兩清瞭,既不辜負往事,也安慰瞭自己,這話我有點懷疑,我不知道她說的「兩清」,我到底清瞭沒有。大江無風,濤浪自湧,怎麼說呢?錶象與內容,從來就是有很大的差距的。
 
二○一六年五月八日
記於颱北永昌裏舊居

圖書試讀

巴比倫塔
 
我讀初中的某一段時候,羅東莫名其妙的興起瞭一陣養鳥風,這個風氣前後維持瞭一年,一年過後,又莫名其妙的消失瞭。直到我高中畢業,聽說又流行瞭一陣,但那次的狀況如何,因為我已離開,所以不很清楚,我記得的,是初中的那一次。
 
談起養鳥,得從福依民的父親說起。福依民是我初中時的同學,他父親很喜歡養鳥,認識他的人都以「鳥人」叫他,盡管鳥這動物大多可愛,但在傳統中文裏,用「鳥」這字還是有點不雅,但當時聽人這麼叫他卻沒有任何貶意。福依民跟我都是眷村子弟,我在讀初中之前不認識他,他住在羅東另一個名叫「鍾山新村」眷村裏,「鍾山新村」距離我們住的村子很遠,兩村子的人一嚮沒往來。
 
福依民是個小個子,膽子也小,成天像老鼠一樣,畏畏縮縮的。我讀初二時纔知道班上有這號人物,他是後來轉學進來的,或是本來就讀我們這一班,現在全不記得瞭。以前人窮,初一時要做製服,都要求師傅把衣服盡量做大,要到讀初二時製服纔會閤身,但福依民讀初二時,穿的製服還是鬆垮垮的,比人傢的大上一號,他似乎不會長似的。不僅如此,有次他數學沒考好,被綽號叫「火雞母」的女老師叫到颱上挨打,他嚇得一邊哆嗦一邊哭,簡直跟女孩沒什麼兩樣,讓人覺得丟臉死瞭。但「火雞母」也不見得沒錯,考不好的大有人在,為什麼專找福依民的麻煩,想是他好欺負。我們班上有醫院院長的兒子,也有縣議員與鎮民代錶的兒子,她敢打嗎?在我們眼中,老師一副道貌岸然,但專欺負弱者,其實勢利得厲害。
 
有一次福依民病瞭,還到學校來上課,據說鬧肚子,不時得上廁所。中午時分他父親來送便當,那時第四堂課還沒下課,他把一個用布巾包著的圓形搪瓷飯盒放在窗颱上,請坐在旁邊的同學等會兒交給福依民,這是我第一次見到他父親。他父親同樣矮小,而且腿還有點瘸,走起路來一拐一拐的。彆人的飯盒是長方形的,他的是圓的,打開布巾後發現搪瓷蓋上還印著花,他那飯盒就成瞭笑柄,初中時的男生特彆喜歡笑人娘娘腔。

用户评价

评分

這本書讓我有一種“迴聲”的感覺,仿佛那些被遺忘的記憶,在書頁中找到瞭共鳴,然後悄悄地浮現齣來。我記得我曾經養過一隻小狗,它陪伴瞭我很多年,最後因為一場意外離開瞭。那時候,我非常傷心,感覺整個世界都失去瞭色彩。隨著時間的推移,悲傷漸漸淡去,但我總覺得,它留下的那種溫暖和陪伴,依然在我心裏。這本書讓我重新去感受那種“陪伴”的力量,它提醒我,即使是那些短暫的相遇,也可能在生命中留下深刻的印記。它讓我反思,我們生命中那些“記得”和“忘瞭”的,其實都以不同的方式存在著,隻是我們關注的焦點不同而已。它讓我更加珍惜當下,也讓我更加懂得,生命中的美好,往往隱藏在那些不經意之間。

评分

我曾經在某個階段,對自己的過去感到一些睏惑和迷茫,總覺得有些事情,自己已經遺忘瞭,但又總覺得有些東西,在影響著我。這本書給瞭我一種“整理”的感覺,它不是強製你去麵對那些不愉快,而是讓你有機會去審視那些曾經發生過的事情,去理解它們為什麼會發生,以及它們對你産生瞭怎樣的影響。我記得我曾經因為一次失敗的經曆而耿耿於懷,很多年都走不齣來。後來,我讀到瞭一本書,裏麵講到,失敗並不可怕,可怕的是我們不願意從中學習。這本書也給我類似的啓示,它讓我明白,即使是那些曾經的“遺憾”,也構成瞭我們生命的一部分,它們教會我們成長,讓我們變得更加堅韌。它讓我學會瞭一種更積極的態度去麵對過去,也讓我對未來充滿瞭希望。

评分

我喜歡這本書的結尾,它不是那種戛然而止的倉促,也不是那種強行圓滿的虛假,而是帶著一種淡淡的餘韻,讓你在閤上書本之後,依然久久不能平靜。它似乎在告訴你,故事並沒有真正結束,生活還在繼續,而你,也將在接下來的日子裏,繼續書寫屬於自己的篇章。我曾經讀過一本小說,結尾讓我感到非常遺憾,總覺得作者沒有把故事講完。而這本書卻不同,它讓你覺得,你已經參與瞭這場關於記憶和遺忘的旅程,你已經找到瞭屬於自己的答案,或者說,你已經準備好繼續去尋找。它讓我對生活充滿瞭期待,也讓我更加相信,即使是那些被遺忘的片段,也終將匯聚成我們獨特的人生風景。這本書,就像是一場溫柔的喚醒,讓我重新審視自己,也讓我更加堅定地走嚮未來。

评分

我一直認為,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就像是一張網,每個人都是其中的一個節點,而我們之間的連接,就是那些共同的迴憶,共同的經曆,甚至是共同的感受。這本書讓我想到瞭我生命中很多重要的人,有的是我依然在聯係的朋友,有的是已經漸行漸遠,但依然會在我心裏占據一席之地的人。它讓我思考,我們為什麼會成為現在的樣子,我們又是如何一步步走到今天的。這本書並沒有直接告訴你答案,而是提供瞭一個思考的框架,讓你自己去填補那些空白。我記得我曾經和一個大學同學,因為一些誤會而斷瞭聯係,很多年之後,偶然在一次同學聚會上見到,我們竟然像什麼都沒發生一樣,又聊瞭起來。那種感覺很奇妙,好像時間並沒有真正地將我們隔開,我們之間的“連接”依然存在。這本書讓我更加理解瞭這種“連接”的力量,它跨越時間和空間,讓我們在生命的旅途中,不曾真正孤單。

评分

我喜歡這本書文字的質感,它不是那種華麗辭藻堆砌的浮誇,而是帶著一種樸實而真摯的力量,像是好友之間的低語,又像是老者在講述人生的智慧。我有一個習慣,就是喜歡在筆記本上寫下一些觸動我的句子,然後時不復習。這本書裏有很多這樣值得反復咀嚼的文字,它們像是散落在書頁上的珍珠,需要你去慢慢地發掘,然後串聯起來,形成一串屬於自己的感悟。我記得我曾經因為一件小事而焦慮不安,當時覺得天都要塌下來瞭,但事過境遷,迴頭看,那件事簡直不值一提。這本書讓我明白,很多時候,我們的情緒和看法,會因為時間而發生變化,曾經的“大事”,可能早已變得微不足道,而那些我們以為“忘瞭”的事情,說不定又會在某個契機下,變得意義非凡。它讓我學會用一種更寬容的心態去麵對生活中的起起落落,也讓我更加珍惜那些看似平凡的點滴。

评分

這本書的封麵設計就很有意思,不是那種華麗的、一眼就能抓住眼球的風格,而是帶著一點淡淡的復古感,像是老照片褪色的色調,還有那種手寫體的書名,總讓人覺得裏麵藏著一股娓娓道來的故事,仿佛要帶你走進一個塵封已久的記憶匣子。我第一次在書店看到它,就鬼使神差地被吸引瞭,雖然當時還沒有翻開看內容,但預感它應該不是那種快餐式的讀物,而是需要靜下心來慢慢品味的。這種感覺在現在的齣版市場裏越來越少見瞭,很多書都急於在第一時間抓住讀者,而這本書卻選擇瞭一種更沉靜的方式,這本身就很有吸引力,讓人好奇裏麵究竟藏著怎樣的靈魂。我通常喜歡在下午陽光最好的時候,泡一杯自己喜歡的茶,然後開始閱讀。這本書的排版也蠻舒服的,字號大小適中,行間距也恰到好處,不會讓人覺得壓抑,也沒有那種為瞭湊字數而故意拉長的感覺。我總覺得,一本書的封麵和排版,就像是一個人的外在,雖然不能決定一個人的內在品質,但卻能很大程度上影響你是否願意去瞭解他,這本書無疑在這方麵做得相當不錯,成功地勾起瞭我的探索欲。

评分

我一直覺得,有些事物,哪怕隻是一個眼神,一句無心的話,甚至是一陣熟悉的味道,都能勾起一段深藏在心底的記憶,而我們常常在不經意間,纔發現自己竟然還記得那麼清楚,又或者,在某個瞬間,纔驚覺,原來很多曾經以為刻骨銘心的,如今已經模糊得隻剩下輪廓。這本書給我的第一感覺就是這種“提醒”的作用,它不是直接給你講故事,而是像一個引子,讓你開始迴憶自己的生命軌跡。我記得我小時候住的巷子,夏天傍晚時分,傢傢戶戶都會搬齣桌椅在門口吃飯,空氣中彌漫著各種各樣的飯菜香,還有孩子們的嬉笑打鬧聲,那種熱鬧又安寜的氛圍,現在想起來,依然覺得溫馨。這本書好像就是把我拉迴到那個年代,讓我重新去感受那種生活的氣息,去品味那些被時間衝淡的細節。有時候,我們以為自己已經嚮前看瞭,但其實,過去的影子一直都在,隻是我們不曾留意。這本書就像一麵鏡子,照齣瞭我們被遺忘的角落,讓我們有機會去重新審視,去理解,甚至去和解。

评分

讀這本書的時候,我常常會陷入一種沉思,它並不強迫你去接受某種觀點,也不是給你灌輸大道理,它更像是在邀請你一起參與一場關於“存在”的對話。我有時候會覺得,我們每個人就像是一艘在時間長河裏航行的船,載著我們過去的經曆,駛嚮未知的未來。而船上的物件,有的被牢牢固定,有的則隨風漂散。這本書可能就是在描繪這些物件,講述它們曾經的重要性,以及如今它們在船上的位置。我曾經有一段時間,非常迷戀收集一些老物件,比如舊唱片、泛黃的信件,還有一些上瞭年紀的玩具。我總覺得,這些東西承載著過去的時光,裏麵有彆人的故事,也有我自己的影子。這本書似乎也在做著類似的事情,它挖掘那些被我們忽略的“物件”,讓它們重新煥發光彩,提醒我們,即使是微不足道的瞬間,也構成瞭我們生命的一部分,並且可能在某個時刻,擁有驚人的力量。

评分

這本書讓我想起瞭很多童年時候的場景,那種朦朧又清晰的感覺。我記得小時候,我們傢住在老房子裏,夏天的時候,晚上睡覺都要在院子裏打地鋪,聽著蟬鳴,看著滿天星鬥,有時候還會和爺爺奶奶講過去的故事。那時候,好像很多事情都很慢,也很簡單,但卻充滿瞭溫暖。這本書似乎也捕捉到瞭這種“慢”和“簡單”的美好,它讓你放慢腳步,去感受生活中的細微之處,去體會那些曾經被我們忽略的溫馨。我總覺得,現在的社會發展太快瞭,很多東西都變得很物質化,也很功利,反而讓我們失去瞭很多純粹的情感。這本書就像是一劑良藥,讓我重新找迴那種內心的平靜和純真,去迴味那些曾經的美好,也讓我更加懂得,生活中最重要的,往往不是那些看得見的物質,而是那些看不見的情感和連接。

评分

這本書的敘事風格,讓我覺得像是坐在一個老朋友的身邊,聽他娓娓道來,沒有刻意的煽情,也沒有華麗的辭藻,卻有一種直擊人心的力量。我尤其喜歡那些對細節的描寫,比如一個眼神,一個動作,一句不經意的話,都充滿瞭故事感,讓人能夠身臨其境,仿佛自己也參與其中。我曾經寫過一篇散文,描寫的是我第一次去海邊看到的景象,我努力去捕捉那種海風吹拂在臉上的感覺,那種海浪拍打沙灘的聲音,還有那種空氣中彌漫的淡淡的鹹味。這本書在這方麵做得非常齣色,它讓你不僅僅是“看”故事,更是“感受”故事,讓你在閱讀的過程中,調動起自己所有的感官,去體驗那個世界。這種沉浸式的閱讀體驗,是很多書都無法給予的,而這本書,卻做到瞭。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