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行山植物探賞徑

香港行山植物探賞徑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圖書標籤:
  • 香港行山
  • 香港植物
  • 行山徑
  • 自然探索
  • 戶外活動
  • 植物圖鑒
  • 郊野公園
  • 嶺南植物
  • 生態旅遊
  • 香港地誌
想要找书就要到 灣灣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圖書描述

遠足×植物觀賞×花草字典
大自然路上花草探見
522種常見植物探賞
20段遍布全港郊遊徑

 
  《香港行山植物探賞徑》是一本結閤郊遊遠足路綫及方便查閱香港常見花卉植物的實用指南。作者精選瞭20條最容易看到花卉的郊遊路綫,遍佈新界東西、港島及離島,亦提供瞭電子地圖及交通安排,方便遊人使用。而為瞭讓龐大的花卉資料數據變得輕鬆查閱,作者特彆以花的顔色作分類,讓讀者在郊遊路途上看到哪一種色的花卉,就可立即按色澤找尋該花的資料。

本書特色

  1. 以分區形式,提20條最容易觀賞到植物的行山路徑,並配以電子地圖方便尋找路綫。
  2. 超過500種香港最常見的花草植物,提供原産地、花期、習性等詳細資訊。
  3. 索引式將花種類清晰列齣,方便讀者查找不同類彆的花卉。
攀登雲霄,探尋生命:一部關於高山生態與植物多樣性的深度考察 書籍名稱: 《雲端上的綠色交響:高山生態係統與植物適應性研究》 作者: 張偉 教授 齣版社: 華夏科學齣版社 --- 內容簡介: 《雲端上的綠色交響:高山生態係統與植物適應性研究》並非聚焦於特定區域的休閑路徑,而是一部立足於全球視野,深入剖析高海拔地區獨特生態環境與生命演化奧秘的嚴肅學術著作。本書匯集瞭作者及其團隊多年來在青藏高原、安第斯山脈以及阿爾卑斯山等世界主要山脈係統進行野外考察、實驗分析和數據建模的成果,旨在全麵闡釋高山生態係統所麵臨的極端挑戰,以及其中植物群落如何通過精妙的形態、生理和遺傳機製實現適應與繁衍。 本書結構嚴謹,內容涵蓋生態學、植物生理學、群落生態學以及保護生物學等多個交叉學科領域,為研究人員、高等院校師生及對極端環境生命科學感興趣的專業人士提供瞭一份詳盡而富有洞察力的參考資料。 第一部分:高山環境的極端性與挑戰 高山環境以其顯著的非生物脅迫因子而著稱,這些因子構成瞭植物生存的首要障礙。本部分首先係統梳理瞭影響高海拔生長的關鍵環境梯度: 1. 輻射強度與光譜特性: 詳細分析瞭海拔升高導緻紫外綫輻射(特彆是UV-B)急劇增加的機製,以及這種高能輻射對植物DNA、光閤色素和蛋白質結構的潛在破壞。書中引入瞭大量的葉綠素熒光動力學數據,揭示瞭高山植物如何通過次級代謝産物(如花青素、類黃酮)的積纍來有效屏蔽過量輻射,實現光保護。 2. 溫度的劇烈波動與凍害防禦: 探討瞭高山地區典型的“日夜溫差巨大”現象。內容深入到細胞層麵的抗凍機製,包括細胞膜脂質組分的調整、可溶性糖和氨基酸(如脯氨酸)的滲透調節作用,以及冰晶形成抑製劑(如抗凍蛋白)的錶達調控。通過對休眠芽和地下儲藏器官的組織學觀察,描繪瞭植物應對季節性嚴寒的生命周期策略。 3. 低氧與水分脅迫的耦閤效應: 在高海拔地區,大氣壓力降低導緻氧分壓下降,這對植物的呼吸作用和根係生理構成瞭挑戰。本書結閤瞭同位素示蹤技術,分析瞭高山植物在低氧條件下能量代謝的優先級變化。同時,高寒、強風和土壤水分難以有效保持的特點,使得水分脅迫成為常態。我們詳細闡述瞭氣孔導度調控的精細化、根係微結構(如根冠比)的優化,以及通過矮化、墊狀生長形態來減少蒸騰作用的生態生理適應策略。 第二部分:高山植物的形態、生理與群落結構 本部分聚焦於生物體本身對極端環境的適應性錶達,並考察瞭這些適應性如何塑造瞭獨特的高山群落結構。 1. 形態建型(Morphological Trait)的趨同演化: 係統分類和比較瞭墊狀植物、叢生草本、以及“植物之牆”(Cushion Plants)的結構特徵。通過三維掃描和形態計量學分析,量化瞭這些特殊形態對穩定微環境(如提高葉片溫度、減少風蝕)的貢獻。特彆是對墊狀植物內部溫度的紅外熱成像研究,揭示瞭其作為“微型生態工程者”的角色。 2. 光閤作用與碳分配的效率權衡: 闡述瞭高山植物在低溫、短生長期內如何最大化光閤效率。研究內容涉及Rubisco酶活性的溫度依賴性、光閤色素天綫復閤體的調整,以及關鍵的“光能捕獲與利用效率”的精確測定。同時,分析瞭高山植物傾嚮於將更多光閤産物分配給繁殖而非營養生長(K-策略嚮r-策略的修正)的經濟學原理。 3. 群落結構與物種共存理論: 基於長期監測樣地的數據,構建瞭高山草甸、墊狀群落與冰緣先鋒群落的動態模型。研究側重於不同功能群(如莎草科、菊科、高山苔蘚與地衣)之間的空間競爭和資源分配格局。我們引入瞭基於功能性狀(Functional Traits)的群落組裝理論,解釋瞭為何某些特定的適應性狀組閤在高海拔地區具有顯著的選擇優勢,從而維持瞭高度的物種異質性。 第三部分:演化曆史、遺傳基礎與保護前沿 探究高山植物適應性背後的深層機製,並展望其在當前氣候變化背景下的生存前景。 1. 高山植物的起源與分子演化: 運用分子係統學和群體遺傳學工具,追溯瞭關鍵類群(如高山罌粟屬、高山杜鵑屬)的定殖曆史和分化路徑。重點討論瞭“上升驅動演化”(Uplift-driven Evolution)的假說,即造山運動驅動下的隔離與適應性輻射。對關鍵適應基因(如與脫落酸信號通路相關的基因)的掃描,揭示瞭遺傳基礎的保守性與新穎性。 2. 氣候變化下的脆弱性評估: 這是本書的重點應用部分。我們結閤區域氣候模型預測(RCP 4.5/8.5情景),模擬瞭未來氣溫上升和降水模式改變對高山植被垂直分布帶的影響。研究量化瞭“棲息地喪失速率”和“氣候收縮指數”,並重點討論瞭對山頂特有種(Summit Endemics)的滅絕風險。分析結果錶明,由於遷移路徑受限和物種間競爭加劇,許多高山植物的適應速度可能無法跟上當前變暖的速度。 3. 保護生物學的策略與實踐: 針對高山生態係統的脆弱性,本書提齣瞭基於生態係統功能和遺傳多樣性的保護框架。內容包括建立高海拔生物多樣性優先保護區、實施“種子銀行”與遷地保護計劃,以及利用生態廊道理論緩解高山物種的“嚮上擠壓”效應。強調瞭跨區域閤作在維護全球山地生物多樣性中的核心作用。 總結: 《雲端上的綠色交響》不僅是一部展示高山生命奇跡的著作,更是一份對地球環境變化前沿陣地的深度報告。它以嚴謹的科學方法,揭示瞭生命在地球上最嚴酷的角落所展現齣的非凡韌性與適應智慧。本書旨在激發新一代科研工作者對這些“天空花園”的關注與保護熱情。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陳虎彪教授


  畢業於湖南師範大學生物係,同年考入北京醫科大學藥學院,獲生藥學專業博士學位。曾任日本金澤大學藥學部助理教授、北京大學藥學院教授,現任香港浸會大學中醫藥學院執教。從事藥用植物學教學與研究20餘年,發錶研究論文160餘篇,主編或參編專著、教材、辭典40餘部,獲奬多項。業餘酷愛植物與花卉攝影,作品見於眾多植物學與中藥學著作和專業網站。

楊永平先生

  畢業於香港浸會大學中醫藥學院,獲得中藥學學士學位,現於該院擔任技術導師。曾參與編寫《中草藥野外識彆圖譜》、《常用中藥材鑑彆圖典》及該院的「藥用植物圖像數據庫」和「中藥材圖像數據庫」。業餘喜愛行山,走過香港很多地方;喜歡大自然,熱愛認識植物及植物攝影。

圖書目錄

序言
全港賞花路綫圖
圖例速查使用法
植物攝影技巧

行山植物探賞徑
香港島
 太平山
 薄扶林水塘至龍虎山
 龍脊(土地灣至大浪灣)
 紫羅蘭山徑至淺水灣
 大潭水塘文物徑(黃泥湧峽道至大潭道) 

新界東
 大浪灣至赤徑
 獅子會自然教育中心
 獅子山公園至紅梅榖
 清水灣郊野公園
 五塊田到布袋澳

新界西
 梧桐寨
 城門郊野公園(城門水塘菠蘿壩至標本林)
 大帽山
 嘉道理農場暨植物園
 大埔滘自然護理區(啡色林徑)

離島
 大東山(伯公坳至黃龍坑)
 長洲
 塔門
 南丫島(榕樹灣至索罟灣)
 貝澳至梅窩

香港常見植物圖錄
 蕨類植物
 裸子植物
 被子植物
 常見結果植物

圖書序言

序言

  香港位於亞熱帶地區,四季分明,背靠歐亞大陸及麵嚮太平洋,形成瞭海洋性亞熱帶季候風氣候。每年年底,乾燥而寒冷的空氣從西伯利亞地區吹嚮太平洋,形成鼕季的季候風。年中期間,太平洋的高氣壓季候風則吹嚮歐亞大陸,形成多雨潮濕的夏季。

  本港現在共有超過3,300種的維管束植物,其中約有2,100種是本土的植物。香港亦是很多東南亞熱帶植物分佈的最北邊緣。因此香港植物是以熱帶及亞熱帶植物為主,有灌木、喬木及草本植物。

  根據2014年年底地政總署的資料顯示,香港的水陸總麵積2,755.03平方公裏,其中陸地麵積1,105.6平方公裏(香港島80.7平方公裏、九龍46.9平方公裏、新界及離島978平方公裏),水域麵積1,650.64平方公裏。香港土地包括香港島、九龍半島、新界三大部份及263個島嶼,眾島嶼中以大嶼山麵積最大。

  香港為受到海水淹沒的多山地體,亦屬典型的濱海丘陵地形,山嶺多而平地很少,主要的山峰有19個。山脈走嚮為東北至西南,最高點是位於新界,海拔957米的大帽山。現時香港有少於25%土地為已開發土地,而24個郊野公園及生態保育區的麵積約為全港土地麵積的百分之四十左右。天然平地集中在新界北部,如元朗及粉嶺等,是由河流自然形成的沖積平原,土地肥沃,適閤耕種;其餘的平地位於九龍半島及香港島北岸,是近百年來香港填海工程的成果,土地麵積逾68平方公裏,作為城市發展。

  香港的植被覆蓋著超過六成的土地,主要的群落大緻可分為樹林、灌叢和草地三種,而小型的群落則在淡水,風水林及海岸環境如紅樹林、沼澤等齣現。主要植被是亞熱帶常綠闊葉林,以大戟科、樟科、桑科、山茶科、梧桐科和山欖科為優勢科,根據生態外貌和種類組成特徵可分為以下四類:

  河岸林:常見於溝榖河溪兩旁和低窪地,主要的種類有水翁、蒲桃、鞦楓和香港算盤子。

  低地林:分佈於海拔300 - 400米以下的山麓或溝榖,以大戟科、桑科、山欖科、桃金娘科為優勢科,主要樹種有榕樹、黃桐、山蒲桃、五月茶、九節、土沉香等。

  低山林:分佈於海拔300 - 800米的山地,以樟科、殼鬥科和山茶科為優勢科,主要樹種有紅楠、短序潤楠、浙江潤楠、黃樟、木荷、羅浮錐等。

  山地林:分佈於海拔700 - 1,000米的山地,以殼鬥科、山茶科、木蘭科和金縷梅科為主,主要種類有落瓣油茶、厚皮香、木蓮、五列木等。

  灌叢:灌叢在香港分佈麵積較大,主要有崗鬆、桃金娘、大頭茶群落。

  草地:主要有刺芒野古草、青香茅、芒萁群落及芒、縴毛鴨咀草群落。

  海岸:常見的物種有厚藤、單葉蔓荊、鬣刺及鹵地菊,為先鋒植物,有固沙的作用。嚮陸地的一方可見灌木,例如苦郎樹、露兜樹及草海桐。在灘頂則可見大型灌木或喬木,如黃槿、血桐及海芒果等。在石灘或散石灘頂,常有天門鼕、雞眼藤等藤本植物。在泥灘常見植物有海欖雌屬、桐花樹屬、海漆屬及紅樹科的植物。沿海常見矮小的紅樹林,主要有鞦茄、蠟燭果、海欖雌群落、老鼠簕和鹵蕨。

  淡水:香港的河溪通常較短,但水流湍急,在夏季下雨時,水位會突然高漲,但在鼕季乾旱時,水位會降低,有時隻留下些小水漥。溪邊或河床淺灘的植物有天鬍荽屬、丁香蓼屬、蓼屬、菖蒲屬和榖精草屬。

  風水林:是指為瞭保持良好風水而特意保留或由人工種植的樹林,為華南、朝鮮、琉球不少鄉村的特色。不少村落在選址時,基於風水上的考慮,通常會在茂密的原生樹林旁興建,令其成為村落後方的綠帶屏障。村民都相信村後的樹林具風水的力量,且形狀近似環抱村落,能夠守護村落。他們更會在風水林栽種具有不同實用價值的樹木(如果樹、榕樹、樟樹及竹等),使風水林有其實質經濟價值。樹木多以大戟科、桑科、樟科為主,而灌木和草本植物則以茜草科及蝶形花科為主。風水林常見植物:假蘋婆,龍眼,銀柴,土沉香,鴨腳木,韓氏蒲桃,樟樹。林下有九節,羅傘樹,紫玉盤等植物。

  香港首次發現並命名的植物:

  香港遠誌
  香港木蘭
  香港杜鵑
  香港四照花
  香港瓜馥木
  香港油果樟
  香港鞦海棠
  香港馬兜鈴
  香港新木薑子
  香港楠
  香港大沙葉
  香港鷹爪花
  香港帶唇蘭
  香港樫木
  香港鳳仙
  香港綬草
  香港巴豆
  香港毛蕊茶
  香港細辛
  香港茶
  香港金綫蘭
  獅子尾(Rhaphidophora hongkongensis)
  毛蒟(Piper hongkongensis)
  香港鬍頹子
  香港崖豆或香港崖豆藤
  香港蛇菰
  香港算盤子
  香港黃檀
  香港黧豆
  香港水玉杯

  香港的特有物種:
  秀英竹
  香港細辛
  大嶼八角
  香港巴豆
  香港鞦海棠
  香港油果樟
  香港水玉杯

  香港郊野公園是指由香港政府將市郊未開發地區的地方劃齣,作為保護大自然,以及嚮市民提供郊野的康樂和戶外教育設施公園。香港政府在1976年製定《郊野公園條例》,1977年6月24日劃定第一批受法律保護的郊野公園,包括城門、金山、大潭、獅子山及香港仔。同年設計香港仔、大埔滘、大尾篤及新娘潭自然教育徑。目前全港已劃定瞭24個郊野公園,連特彆地區總麵積達44,300公頃,佔香港約四成的土地麵積。在2014年,前往郊野公園的遊人約有1,120萬人次,進行的活動主要包括漫步、健身、遠足、燒烤,以至傢庭旅行及露營等。

  郊野公園設有傢樂徑,自然教育徑,郊遊徑,長途遠足徑(麥理浩徑全長100公裏;衛奕信徑全長78公裏;鳳凰徑全長70公裏;港島徑全長50公裏)。長途遠足徑橫跨香港島、九龍和新界,部份路段位於郊野公園之外。每條長途遠足徑都分為多段,每段難度不一。

  香港的特彆地區是指由香港政府將具有特殊生態價值的地方劃齣作為保育用途的地區。特彆地區與郊野公園一樣,均由漁農自然護理署負責管理一切有關事務。截至2011年,香港共有22個特彆地區,其中11個位於郊野公園之內,其餘11個則是獨立的特彆地區。例如大埔滘自然護理區,蕉坑特彆地區,香港濕地公園,荔枝窩特彆地區。

  參考資料:
  www.greening.gov.hk
  www.herbarium.gov.hk
  www.afcd.gov.hk

圖書試讀

用户评价

评分

我一直對香港的山林很感興趣,總覺得那是一個被高樓大廈和繁忙都市掩蓋的,充滿野趣的另一麵。這次看到《香港行山植物探賞徑》這本書,真的讓我很期待。書名裡的「探賞」兩字就很有意思,不像單純的爬山,更強調瞭一種對自然細緻觀察和欣賞的態度。我很好奇,香港這個地方,在這麼密集的人口和開發之下,還能保有多少令人驚豔的植物種類?書中會不會介紹一些隻有在香港纔看得到的獨特品種,或者是一些隱藏在都市邊緣,卻充滿生命力的植物故事?我特別希望能從書中學到辨識一些香港常見的行山植物,下次我去香港,除瞭購物和美食,也能多一份與大自然互動的樂趣。不知道書裡有沒有提供一些尋找特定植物的建議路線,或者是在不同季節,有哪些植物是值得特別關注的。我希望這本書能讓我對香港的山林有更深入的認識,不再隻是單純的「爬山」,而是能帶著知識和觀察,去感受那裡獨特的生態之美。

评分

讀完《香港行山植物探賞徑》的書介,我腦海中立刻浮現齣一個畫麵:在濕潤的南國氣候裡,沿著一條蜿蜒的山徑,不時停下腳步,仔細端詳路旁的花草樹木。書名中的「探賞徑」幾個字,讓我聯想到一條精心規劃的路線,不僅是為瞭登山而設,更是為瞭引導讀者去發現和欣賞沿途的植物之美。我尤其好奇,香港的行山徑,究竟會是怎樣的一番景象?是像颱灣的郊山一樣,有著熟悉的蕨類和厥類,還是會有更多令人意想不到的熱帶或亞熱帶植物?書裡會不會介紹一些具有香港特色的植物,比如那些隻在這裡生長,或者具有特殊歷史文化意義的種類?我對書中的圖片和文字描述充滿期待,希望它們能夠生動地呈現齣香港植物的多樣性和美麗。如果書中還能提供一些關於這些植物的生態習性、分布範圍,甚至是民間的應用(比如藥用或食用),那就更棒瞭。畢竟,對於我這個植物愛好者來說,瞭解一株植物的「前世今生」,遠比單純的辨識更有趣。

评分

坦白說,一開始看到《香港行山植物探賞徑》這個書名,我的第一個反應是「香港也有這麼多可以探賞的植物嗎?」畢竟,在很多人的印象中,香港就是一個高度都市化的城市。但「探賞」這兩個字,又充滿瞭吸引力,讓我不禁好奇,在這座繁忙的都市叢林旁,究竟隱藏著怎樣豐富的自然寶藏。書中會不會帶我們走進那些不為人知的角落,去發現那些堅韌地在岩石縫隙、或是濕潤山坡上生長的植物?我希望這本書能提供一些非常實用的資訊,像是如何辨識不同季節齣現的植物,或者是一些常見的陷阱,例如哪些植物有毒,需要特別注意。我對書中可能包含的「在地知識」特別感興趣,例如香港本地人是如何看待這些植物的,或者是否有關於它們的民間傳說。我希望能從這本書裡,找到一條條能夠帶著我深入香港山林,同時又能讓我有所收穫的「探賞徑」。

评分

《香港行山植物探賞徑》這本書名,對於我這種對自然生態充滿好奇的人來說,簡直是個巨大的誘惑。我一直認為,每一個地方的植物,都承載著它獨特的歷史與故事。香港,這個在華人世界裡極具代錶性的國際都市,它的山林裡究竟藏著怎樣令人驚喜的植物麵孔?書中會不會深入探討一些在香港特定區域纔能見到的珍稀植物,或者是一些在城市發展中,反而得以倖存並繁衍的生命?我期待書中能提供一些關於植物的「生活化」內容,像是它們如何適應香港獨特的氣候條件,或者是在香港的文化中扮演著怎樣的角色。如果書中還能結閤地圖,標示齣植物的分布熱點,並提供一些關於如何安全、環保地進行植物觀察的建議,那就更完美瞭。我希望這本書能讓我以一個全新的視角,去重新認識香港,發現它除瞭繁華外,還有那片生機勃勃的山野。

评分

這本《香港行山植物探賞徑》的書名,立刻引起瞭我的注意。作為一個喜愛登山健行的人,我總是在尋找能讓旅程更添意義的方式,而「植物探賞」無疑是一個絕佳的選擇。我很好奇,香港的山徑,在經過多年的開發後,還能保留多少原始的風貌?書中會不會介紹一些隨著季節變化的植物景觀,例如春天的野花、夏日的綠蔭、鞦天的落葉,或是鼕日的常綠?我特別希望書中能夠提供一些圖文並茂的指引,讓我能夠在實際行山時,更容易地辨識齣不同的植物種類。例如,書中會不會有不同植物的特徵介紹,像是葉子的形狀、花的顏色、果實的樣子等等?我還想知道,書中是否會推薦一些特別適閤進行植物探賞的行山路線,並說明這些路線的特色和難易程度。畢竟,能夠在欣賞美景的同時,還能學習到豐富的植物知識,這絕對是一趟知性與感性兼具的旅程。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