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平等的經濟學

不平等的經濟學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原文作者: Thomas Piketty
想要找书就要到 灣灣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圖書描述

《二十一世紀資本論》是皮凱提目前為止對經濟不平等長期演變的研究總結,《不平等的經濟學》則是他為瞭解這個主題的概念與事實背景提供的入門指引。

  皮凱提從經濟學家如何衡量貧富不均的程度開始,一步步介紹相關的概念工具,指出許多需要留心的關鍵細節,以及用來減少不均的各種政策手段。他用清晰精確的語言,介紹勞動與資本之間的關係、不同稅制的效果、教育與技術變革的影響、資本市場的性質、工會的角色,以及追求效率與追求公平之間的緊張關係。

  這本小書最早於一九九七年出版,由於內容簡潔、權威而且容易掌握,在法國早已是學生與一般讀者不可或缺的指南,同時也持續不斷更新與增訂,繁體中文版根據的是二○一四年底最新的第七版。想進一步瞭解當前政治與經濟最重大問題的核心,此書是相當理想的起點。

推薦記錄    

  皮凱提的《不平等的經濟學》是一部傑出的作品,也是《二十一世紀資本論》的絕佳搭檔。這本書結合了廣泛的資料、對理論的重視,以及對政策的關注。──葛羅塞利(Axel Grosseries),科學研究基金(FRS-FNRS)及魯汶大學(University of Louvain)

  如果皮凱提是對的,貧富不均正逐漸擴大而且無法透過自由市場加以矯正,那麼我們必須瞭解問題所在,才能知道該怎麼處理。每一個在乎此事的公民都應該要讀這本書。──《出版人週刊》(Publishers Weekly)

  對於經濟不平等,這本書提供了格外清楚、令人信服且連貫一致的討論。──庫柏(Richard N. Cooper),《外交事務》(Foreign Affairs)

  皮凱提的《不平等的經濟學》是一本入門手冊,為廣大讀者提供有用的起點。──希利(Tom Healy),《愛爾蘭時報》(The Irish Times)

  皮凱提檢視了貧富不均的結構性因素……是值得探討的議題和值得一讀的書。──《科克斯評論》(Kirkus Reviews)

  即便只是一份對皮凱提研究領域基本概念的簡短指南,都可以讓你看出全球經濟體系當中有什麼樣重大的事情在持續發展。書中的資料(尤其是近幾十年的資料)並不會讓你看不清事實的整體樣貌……。貪婪與掠奪在經濟學的語言當中毫無份量,但它們也是皮凱提筆下現象的肇因與後果。就某些方面來說,他的作品是對現今被當作經濟與政治分析的狂熱教派思考的攻擊。──貝爾(Ian Bell),《格拉斯哥前鋒報》(The Glasgow Herald)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托瑪.皮凱提 Thomas Piketty


  巴黎經濟學院(PSE)、法國社會科學高等學院(EHESS)教授。二十二歲便獲得倫敦政經學院及社會科學高等學院經濟學博士學位,隨後到美國麻省理工學院經濟系任教,一九九五年返回巴黎,陸續擔任法國國家科學研究中心(CNRS)研究員、社會科學高等學院教授、巴黎經濟學院教授。經常替《解放報》撰寫專欄,偶爾替《世界報》撰寫社論。對經濟發展以及所得與財富分配之間的相互關係有重要的歷史與理論研究成果,針對高所得群體占國民所得份額的長期演變,他也是文獻累積的主要推手,如今都收在「全球高所得資料庫」(WTID)。二○○二年獲得法國最佳青年經濟學家獎,二○一三年獲得葉留揚森獎(Yrjö Jahnsson Award),是專門表彰對經濟學研究有重大貢獻的四十五歲以下歐洲經濟學家的重要獎項。二○一三年出版的《二十一世紀資本論》在全球造成罕見的搶讀與討論浪潮,將日益嚴重的貧富不均議題推上公共論辯的高點。

譯者簡介

陳郁雯


  臺灣大學法律學研究所基礎法學組碩士,曾就讀巴黎第四大學古典語文系碩士班,現從事文字工作。譯有《關於稅,你知道多少?》。
 

圖書目錄

致讀者

引言
1 如何衡量不平等的程度與變遷
2 資本所得與勞務所得的不均等
3 勞務所得的不均等
4 重分配的工具

參考書目
章節細目
詞彙對照

 

圖書序言

【摘錄自第一章「如何衡量不平等的程度與演變」】

就業不均

從更廣泛的層面來說,如果用所得與薪資的P90/P10指數頗為穩定來總結一九七○年代以來一個國家(如法國)不均程度的演變,顯然是錯誤的。如果家庭可支配所得的差距在不少國家都相對穩定(例如在法國),這不過是因為在失業者不斷增加的同時,移轉性支付制度成功補足了大部分的就業所得損失。如果沒有這些移轉性支付(失業救濟金、最低生活救濟金等),所得不均的演變就會和英美國家一樣,即使薪資差距看起來一樣穩定:例如法國自一九七○年代末期以後,勞動年齡的人口內部(而非實際受雇勞工之間)的所得不均便顯著增加,幅度與英美國家相同(Bourguignon與Matinez,1996)。勞務所得不均的真實程度,不論是以就業不均或薪資不均的形式呈現,對所有西方國家而言,從一九七○年代之後都出現差距日漸擴大的情形。

我們是否真的可以這樣劃分,說英美國家經濟不平等的現象主要是薪資不均的擴大,而其他國家主要是就業不均的擴大?官方數字給了我們這樣的想法,因為根據政府提供的資料,一九九六年美國的失業率是5.6%,英國是7.5%,之後明顯下降,而德國的失業率為10.3%、義大利為12.1%、法國為12.2%(亦即約二千五百萬勞動年齡人口﹝包含受雇者、自營作業者與失業者﹞當中,有三百萬失業人口。見OECD,1996,A24)。一九九○年代末經濟的大幅成長,使得各國失業率都明顯下降,也使國與國之間的差距未曾得到檢討:二○○○年,美國的失業率是4%,法國是10%(OECD,2000)。斯堪地納維亞國家倒是得以不落入這樣的區分,他們的薪資不均並未增加多少,失業率也始終有限(瑞典在一九九六年是7.6%,二○○○年為6%)。

圖書試讀

None

用户评价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