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大利亞史-古大陸‧新國度(修訂三版)

澳大利亞史-古大陸‧新國度(修訂三版)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圖書標籤:
  • 澳大利亞史
  • 曆史
  • 澳大利亞
  • 文化
  • 社會
  • 政治
  • 修訂版
  • 古大陸
  • 新國度
  • 史學
想要找书就要到 灣灣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圖書描述

南方大陸,人們傳說中的仙境。隨著西方人的航海冒險,以及英國人的殖民開墾,漸漸地掀開她不為人知的神秘麵紗,也為這塊古老的土地開創瞭曆史的新頁,將荒蕪的焦土變成繁華的樂園。
  
  澳大利亞是一個年輕的國度,但卻擁有著與亞洲、歐洲相同的古老曆史,並且也擁有許多美麗而神秘的傳說──好久好久以前的歐洲人就傳說這裏是黃金國度,有人更說這是南方的人間天堂。雖然這些傳說最後被一位英國船長劃下瞭句點,改變瞭之後澳洲的麵貌,但是昔日的仙境傳說真的就此告終瞭嗎?請看澳洲百年前的掏金狂潮,請看澳洲今日的各項福利製度,是巧閤?還是命運的安排?值得細細玩味,細細推敲。
探尋世界的邊界:一部關於大航海時代與文化碰撞的史詩 書名:環球航綫:風暴、黃金與信仰的交織(暫定) 內容簡介: 本書將帶領讀者穿越曆史的長河,聚焦於一個波瀾壯闊、充滿機遇與危機的時代——大航海時代(約15世紀末至17世紀)。這不是一部聚焦於單一地理區域的編年史,而是一部關於連接、衝突與重塑全球格局的宏大敘事。我們將深入剖析歐洲列強如何憑藉新生的航海技術,打破地理的桎梏,開闢遠洋航綫,以及這一過程對全球社會、經濟和生態産生的顛覆性影響。 第一部分:風起於西:技術的革新與擴張的渴望 本書的開篇將追溯引發這場全球性變革的內在驅動力。我們不滿足於簡單提及“黃金、榮耀與信仰”,而是細緻考察支撐遠航的物質基礎: 造船術的飛躍: 重點分析卡拉維爾帆船(Caravel)和蓋倫帆船(Carrack)的設計精妙之處,它們如何結閤瞭地中海的三角帆與北歐的方帆,實現瞭在不同海域下的高效航行能力。我們將考察地中海、波羅的海沿岸的造船工藝如何被整閤、優化,並應用於大西洋的挑戰。 導航的突破: 深度解析星盤、象限儀(Quadrant)以及磁羅盤的改良曆程。這不是孤立的技術發展,而是與阿拉伯天文學、歐洲數學思潮相結閤的産物。我們探討地圖繪製者(Cartographers)如何從古代托勒密的權威中解放齣來,開始通過實際觀測修正世界輪廓的勇氣與挑戰。 伊比利亞半島的蓄勢: 詳細闡述葡萄牙如何利用其地理優勢,率先嚮南探索非洲西海岸,其背後的國傢戰略、王室資助以及對香料貿易壟斷的渴望。接著,重點分析西班牙在收復失地運動後的“統一動力”,以及資助哥倫布航行所蘊含的政治風險與宗教使命。 第二部分:跨越天塹:未知世界的初次接觸 本部分著重描寫探險傢們在麵對廣袤無垠的大洋時所經曆的生理與心理極限,以及他們與新大陸文明的首次接觸。 大西洋的恐懼與紀律: 探險船隊在無邊無際的海麵上,如何維持船員的士氣?我們探討瞭早期航海日誌中記載的恐慌、疾病(如壞血病)的摺磨,以及船長如何運用嚴苛的軍事紀律和對未知神話的渲染來維持秩序。 “雙嚮的發現”: 當歐洲人踏上美洲土地,他們看到的不僅僅是“未開化”的景象。我們將從阿茲特剋、印加、瑪雅等文明的視角,審視歐洲人的到來——他們的鋼鐵、馬匹、船隻以及無法理解的瘟疫,是如何被當地社會所解讀和應對的。這種接觸是雙嚮的,歐洲人同樣被美洲的農業體係、復雜的社會結構和全新的宇宙觀所震撼。 第一個全球化循環: 詳細描繪麥哲倫環球航行對世界地理認知帶來的根本性改變。這次航行不僅證明瞭地球是圓的,更首次將太平洋納入全球貿易視野,盡管其代價是巨大的。 第三部分:黃金、白銀與“交換”的代價 大航海時代的核心驅動力之一是財富的重新分配,本書將這一主題置於全球經濟史的框架下進行分析。 美洲白銀的洪流: 深入分析波托西(Potosí)銀礦的開采如何改變瞭全球的貨幣體係。數以萬計的印第安勞工在殘酷的環境下工作,他們開采齣的白銀如何經由馬尼拉大帆船貿易路綫,從墨西哥流嚮菲律賓,再轉運至中國,從而間接驅動瞭明朝的“一條鞭法”改革。這揭示瞭早期全球化中,亞洲市場如何成為西方財富的終極“吸納器”。 重塑的香料之路: 葡萄牙人如何通過武力(如在印度洋的炮艦政策)打破瞭阿拉伯、威尼斯商人在傳統香料貿易中的壟斷地位。探究果阿、馬六甲等地建立的軍事貿易據點,如何標誌著一種新型的、由國傢主導的海洋貿易模式的誕生。 物種的大遷徙(哥倫布大交換): 不僅討論馬匹、小麥、葡萄傳入美洲的積極影響,更嚴厲審視疾病(天花、麻疹)對原住民人口構成的毀滅性打擊,這種人口結構上的崩塌為隨後的殖民統治鋪平瞭道路。 第四部分:信仰、權力與殖民地的初生 本部分探討歐洲力量在海外建立穩定統治所依賴的意識形態和軍事手段。 宗教的殖民工具: 詳細考察天主教修會(如耶穌會、方濟各會)在傳教活動中的復雜角色。他們既是知識的記錄者(記錄下原住民的語言和習俗),也是文化同化的執行者。探討傳教士與殖民政府之間既閤作又矛盾的關係。 早期殖民行政體係: 以巴達霍斯法案(Laws of Burgos)和後來的《新法典》為例,分析殖民宗主國如何試圖(往往徒勞地)管理遙遠領土上的暴力與剝削,以及“監護徵賦製”(Encomienda)如何成為剝削原住民的製度化工具。 東方海域的新玩傢: 視角轉嚮亞洲,分析荷蘭人(VOC)和英國人(EIC)如何從葡萄牙手中接過海洋霸權。重點研究荷蘭東印度公司(VOC)如何創造齣股份公司這一現代金融工具,並將其應用於對香料群島的殘酷控製。這不是簡單的武力對抗,而是金融、組織能力與軍事投射的結閤。 結語:遺留下的世界版圖 本書的結尾將總結大航海時代留給現代世界的遺産:一個被永久連接、但充滿不平等的新世界。我們審視歐洲經濟的崛起,非歐洲文明的衰退與轉型,以及現代全球貿易、種族觀念和國際法體係的諸多根源,都深植於這一百多年的劇烈震蕩之中。本書旨在提供一個多維度的視角,理解人類曆史上“尺度”是如何被徹底重定義的。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李龍華


  澳洲大學曆史學博士,曾擔任國立中正大學曆史學係副教授、中華民國海外華人研究學會監事,專門從事明清史、港澳史、紐澳史、東南亞史以及海外華人史之研究。

圖書目錄

序 言
 
第I篇 導 言   1
 
第一章 地理大發現    3
第一節 南方新大陸,何處覓芳蹤?    3
第二節 遲來的發現,及時的占領    5
 
第二章 民族的來曆    17
第一節 誰是主人黑種土著的來源    17
第二節 鳩占鵲巢白種英人的蒞臨    21
第三節 喧賓奪主歐亞移民的加入    24
 
第II篇 早期澳洲的發展    27
 
第三章 英屬殖民地時代(1788~1900)    29
第一節 篳路藍縷流犯殖民時期(1788~1830)    29
第二節 開天闢地移民拓展時期(1830~1850)    40
第三節 六閤歸宗統一國傢的形成(1851~1900)    49
 
第四章 澳大利亞聯邦成立初期(1901~1914)    73
第一節 淨化江山國傢統一與白澳政策    73
第二節 法馭黎民國傢法製與聯邦政府    75
第三節 黨同伐異政黨建立暨澳英關係    79
 
第五章 兩次世界大戰中的澳大利亞(1914~1949)    85
第一節 為誰而戰第一次世界大戰時期(1914~1918)    85
第二節 民生何價戰後復原與世界經濟大蕭條(1919~1933)    90
第三節 浴火重生第二次世界大戰前後(1934~1949)    95
 
第III篇 近五十年來的澳大利亞    107
 
第六章 近五十年的政局演變(1950~2000)    109
第一節 固本培元孟席斯雄霸政壇(1949~1966)    109
第二節 風雲激盪從霍爾特到惠特藍(1966~1975)    113
第三節 務實開放從傅雷澤到何華德(1975~2002)    123
 
第七章 近五十年的社會情勢    139
第一節 龍騰虎躍經濟貿易發展    139
第二節 民胞物與社會福利事業    143
第三節 涵濡眾生人口與移民政策    146
第八章 近五十年的文化發展    149
第一節 百川匯海多元文化的形成    149
第二節 百年樹人教育、科技與體育    153
第三節 百傢爭鳴文學與藝術    162
第四節 和諧共處宗教、風俗與民情    167
第九章 近五十年來的對外關係    173
第一節 同文同種與英、美的關係    174
第二節 否極泰來與東北亞的關係    176
第三節 敦邦睦鄰與東南亞的關係    179
第四節 領袖群倫與南太平洋的關係    182
第五節 廣結善緣參與世界性事務    183
第十章 國傢定位與未來發展    187
第一節 國傢定位聯邦與共和之間的抉擇    187
第二節 未來發展守成乎?稱霸乎?中度強權乎?    190
 
附 錄    193
大事年錶    195
參考書目    211

圖書序言

序言
  
  我自1974年留學澳洲並定居彼邦,迄今已有二十八個寒暑。澳大利亞聯邦建國(1901)已逾百年,近四分之一個世紀風雲變幻,諸如廢除白澳政策(1973),推行多元文化(1978)、疏英親美、脫歐歸亞等等,我都親曆其境,躬逢其盛。1993年返颱任教,1995年開授「澳大利亞史」,翌年(1996)加上紐西蘭,改開「紐澳史」。發覺學生除瞭解舊的曆史之外,更喜歡知道新的資訊。因此每年迴澳渡假,必往國傢圖書館和政府部門蒐集最近新增的訊息,以便充實授課的內容。去年(2001)承颱北三民書局的邀請撰寫《澳大利亞史》,對象是一般社會人士,字數限十萬,內容以曆史發展為主軸,概論地介紹民族起源、建國、政治變革、社會情勢、文化風貌,以至當前的現況。我依據這個稿約規劃擬定大綱,前五章主要講曆史脈絡,後五章的內容是近五十年的政治、社會、經濟、移民、文化、教育、科技、體育、文學、藝術、宗教、風俗、民情以及對外關係等方麵的發展與現狀,並且在結尾時討論到國傢定位和未來發展的方嚮。遂於今年(2002)3月執筆,6月完稿。本書是三民書局《國彆史叢書》的一種,體例由編輯委員會統籌辦理,題目改為《澳大利亞史古大陸‧新國度》。由於字數已超過十三萬,因此資料來源不再一一詳註。書後臚列的中英文參考書籍加上網路和電話的查詢,都是本書的資料來源。在此特彆多謝參考書的中外作者,沒有他們的著作成果,本書將無以為據。如有成就,不敢掠美,願與他們共享;如有錯漏舛誤之處,一概由本人負責。如濛方傢糾謬,當於再版時修正。是為序。
  
  李龍華2002年6月20日於嘉義
  

圖書試讀

第I篇 導 言

第一章 地理大發現


世界史上有兩次海路地理大發現。第一次是1492年哥倫布(Christopher Columbus, 1451~1506)發現美洲(America),第二次是1606年詹思(Willem Jansz)發現澳洲(Australia)。澳洲位於南半球,因此澳洲的發現亦被稱為「南方大陸地理大發現」。「南方大陸」源自拉丁文“Terra(大陸)Australis(南方)”,英文譯為“The Great South Land”。哥倫布相信地圓說,他航行的目的在證明嚮西航行可達東方的印度與中國,卻無意誤闖美洲;詹思則事前聽聞南方有大陸而前往尋找它的確實位置。因此,兩次地理大發現的不同之處,在於前者是偶然的邂逅,而後者是刻意的訪尋。

第一節 南方新大陸,何處覓芳蹤?

「南方大陸」這個概念很早已在歐洲哲人的腦海中萌生,這與地球學說發展的曆史有關。泰裏斯(Thales, c.620~c.555 B.C.)首先提齣大地的形體像圓盤。他的學生阿那西曼德(Anaximander, c.610~c.546 B.C.)繪齣第一幅世界地圖,以希臘為中心,周圍是歐洲和亞洲,整體形狀是圓形的。赫卡泰烏斯(Hecataeus, c.550~478 B.C.)寫成《周遊世界》(Ges periodos)一書,也畫瞭一幅世界地圖,把世界的陸地分成歐、亞兩大部分,而以黑海和高加索山為分界綫。對地球學說有重大貢獻的是希羅多德(Herodotus, c.484~425 B.C.),他提齣「對蹥說」,認為世界的一切安排都是對稱性的。這個論點孕育瞭「南方大陸」的概念。西元前四世紀,柏拉圖(Plato, c.427~c.347 B.C.)和亞裏斯多德(Aristotle, 384~322 B.C.)在繼承前人的理論基礎上提齣瞭大地是球狀的學說。同時代的希臘學者歐杜剋斯(Eudoxus, c.408~c.355 B.C.)根據「球體論」經實驗求證而創立「氣候地帶學說」。亞裏斯多德又據此而引申「地球可居性」的觀點。綜閤上述這些學說,在希臘哲人之間流傳著這樣的一個推論:在這個地球的南方應該有一塊大陸,即歐、非、亞以外的第四塊麵積龐大的大陸,足以與北半球現有的陸地對稱平衡,否則上重下輕、立足不牢,腳下的大地就會很容易翻轉過來,掉進無底的深淵。

用户评价

评分

讀完這本《澳大利亞史》,我最大的感受是,曆史並不是冰冷的文字堆砌,而是一部充滿生命力的史詩。作者以一種非常人性化的視角,深入挖掘瞭澳大利亞這片土地上,不同時期、不同族群的生存狀態和精神世界。我尤其著迷於他對原住民曆史的描繪。在殖民者到來之前,這片大陸上存在著多麼豐富多彩的文明,他們的藝術、他們的信仰、他們的社會結構,都蘊含著與自然和諧共處的智慧。作者沒有簡單地將他們視為“原始人”,而是賦予瞭他們應有的尊重,並讓我們看到瞭他們文化在殖民過程中遭受的巨大創傷。這種對原住民曆史的關注,讓我對澳大利亞的理解,從錶麵的多元文化,深入到瞭更深刻的、根植於土地的曆史根源。接著,作者筆鋒一轉,將我們帶入瞭充滿爭議的殖民時期。從最早的殖民者,到罪犯們的放逐,再到後來的自由移民,每一個群體都為這片土地帶來瞭不同的色彩和衝突。我被那些為瞭生計而遠渡重洋的人們的艱辛所打動,他們在新環境中麵臨的挑戰,無論是自然的還是社會的,都充滿瞭戲劇性。作者對於“西部精神”的探討,讓我看到瞭澳大利亞人身上那種不畏艱險、勇於開拓的特質。這種精神,在後來的國傢建設中,也起到瞭至關重要的作用。書中關於澳大利亞在全球舞颱上角色的分析,也讓我耳目一新。它不再僅僅是一個被動的接受者,而是在不斷地尋找自己的定位,並試圖在國際事務中發揮作用。這種國傢角色的演變,充滿瞭復雜的考量和艱難的抉擇。這本書讓我看到瞭一個國傢如何在曆史的洪流中,不斷地自我塑造和演進,它既有輝煌的篇章,也有難以磨滅的傷痛。

评分

這本書,與其說是曆史書,不如說是一部充滿力量的生命贊歌。作者以一種飽含深情的筆觸,為我們展現瞭澳大利亞這片土地上,從古至今,無數生命的故事。我尤其被書中對原住民生活方式的描繪所打動。在殖民者到來之前,他們如何與這片土地和諧共處,他們的藝術、他們的信仰、他們的社會結構,都充滿瞭智慧和對自然的敬畏。作者並沒有簡單地將他們視為過去,而是讓我們感受到他們文化生命的延續,以及殖民者到來後,這種生命所遭受的巨大衝擊。這種對失落文明的深深惋惜,讓我對澳大利亞的理解,不僅僅停留在曆史事件上,而是深入到瞭它文化最古老的根源。隨後,作者將目光投嚮瞭殖民者。那些遠渡重洋而來的歐洲人,他們的勇氣、他們的野心、他們的掙紮,共同譜寫瞭澳大利亞早期曆史的篇章。我尤其被那些在艱苦環境中生存下來的拓荒者們的故事所感動,他們用自己的雙手,在這片土地上建立起新的傢園,也帶來瞭新的文明和衝突。書中關於“邊疆”的描寫,更是讓我感受到瞭那種充滿挑戰與機遇的時代氛圍。我仿佛能看到那些在荒野中披荊斬棘的人們,他們用自己的汗水和毅力,改變著這片土地的麵貌。更令我驚喜的是,作者還深入探討瞭澳大利亞如何從一個殖民地,逐漸成長為一個具有獨立意識和國際影響力的國傢。這個過程充滿瞭麯摺和艱辛,但最終,澳大利亞憑藉著自身的努力,在世界舞颱上找到瞭屬於自己的位置。

评分

這是一本讓我沉浸其中,無法自拔的書。作者的敘事風格非常獨特,他將嚴謹的曆史考證與生動的故事講述完美結閤,使得閱讀過程充滿瞭驚喜。我尤其喜歡他對澳大利亞社會變革的描繪。從最初的殖民地時代,到後來爭取社會公正的運動,澳大利亞社會始終在不斷地演進和進步。書中關於婦女權利、勞工運動以及反種族歧視的章節,都讓我看到瞭普通人在推動曆史前進中所發揮的重要作用。這些鬥爭,雖然充滿瞭艱難和犧牲,但最終為澳大利亞社會的多元和包容奠定瞭基礎。我對書中關於“海峽兩岸”的討論,也留下瞭深刻的印象。澳大利亞在地理上被大海隔絕,這既是挑戰,也是機遇。這種地理上的孤立,反而促使澳大利亞更加注重自身的發展和獨特的身份認同。同時,它也使得澳大利亞更加開放地擁抱世界,吸引瞭來自全球各地的移民。這種“身處孤島,心嚮世界”的態度,是我對澳大利亞最深的體會之一。作者還深入探討瞭澳大利亞在國際事務中的角色。在冷戰時期,澳大利亞如何在大國博弈中尋求平衡,以及它在亞太地區的戰略地位,都充滿瞭有趣的分析。這本書讓我看到瞭一個國傢如何在復雜的地緣政治環境中,保持獨立自主,並發展自己的外交政策。最後,作者對澳大利亞民主製度的演變和完善的梳理,也讓我對澳大利亞的政治體製有瞭更全麵的認識。

评分

這本書帶給我的震撼,不僅僅是知識的獲取,更是一種情感的共鳴。作者在敘述時,常常會穿插一些生動的故事和人物傳記,這使得原本可能枯燥的曆史變得鮮活起來。我特彆喜歡他描寫澳大利亞早期探險傢們的故事,那些在極端惡劣環境下,憑藉著驚人的毅力和對未知的好奇心,一步步丈量這片大陸的英雄們。他們的壯舉,不僅僅是對地理的徵服,更是對人類極限的挑戰。我仿佛能感受到他們內心深處的孤獨、恐懼,以及最終剋服睏難時的狂喜。書中關於“淘金熱”的章節,更是將我帶入瞭一個充滿機遇和挑戰的時代。成韆上萬的人懷揣著一夜暴富的夢想,湧嚮這片土地,他們建立城鎮,發展經濟,也帶來瞭社會結構的劇烈變化。作者細膩地描繪瞭那個時代的混亂與活力,以及普通人在其中扮演的角色。這種曆史的宏大敘事與個體命運的交織,讓閱讀體驗更加立體和飽滿。同時,作者也沒有忽視澳大利亞在全球曆史中的位置。他巧妙地將澳大利亞的發展,置於大英帝國擴張、世界大戰以及冷戰的宏觀背景下進行審視。這讓我更深刻地理解瞭澳大利亞作為“前沿國傢”的特殊性,它既受到外部世界的影響,也在不斷地塑造著自己的身份。書中關於二戰後移民潮的討論,尤其讓我感觸頗深。來自世界各地的人們,將多元的文化和價值觀帶到瞭澳大利亞,也塑造瞭今日澳大利亞的多元文化景觀。這種包容和融閤,是澳大利亞獨特魅力的重要來源。這本書讓我看到瞭一個國傢是如何在地理、人文、政治等多重因素的交織中,一步步成長起來的,它充滿瞭挑戰,也充滿瞭希望。

评分

這本書給我最大的感受,是它帶我走進瞭一個真實而鮮活的澳大利亞。作者的筆觸充滿著對這片土地和人民的熱愛,同時也毫不迴避曆史的復雜性和矛盾性。我特彆喜歡他對於早期殖民者與原住民之間關係的描繪。這段曆史充滿瞭悲劇,也充滿瞭反思。作者並沒有簡單地將殖民者描繪成侵略者,而是展現瞭他們所麵臨的睏境和挑戰,同時也深刻地揭示瞭他們對原住民造成的巨大傷害。這種 nuanced 的視角,讓我對這段曆史有瞭更深刻的理解。關於澳大利亞農業的發展,也讓我大開眼界。這片土地上,無數的農民在艱苦的條件下,用自己的汗水和智慧,創造瞭澳大利亞的農業奇跡。從羊毛到小麥,再到後來的葡萄酒,澳大利亞的農産品在全球市場上都占有重要地位。書中關於“旱災”和“水資源”的討論,更是讓我看到瞭澳大利亞農業發展所麵臨的巨大挑戰。我對澳大利亞如何剋服這些挑戰,並實現可持續發展,留下瞭深刻的印象。作者還深入探討瞭澳大利亞在教育和科技領域的進步。這個國傢是如何在有限的人口和資源下,發展齣世界一流的教育體係和科研實力,這讓我感到非常欽佩。從悉尼大學到 CSIRO,澳大利亞在科技創新方麵,都取得瞭令人矚目的成就。這本書讓我看到瞭一個國傢如何在各個領域,不斷地追求卓越,並為人類的進步做齣貢獻。

评分

這本書,與其說是一本曆史書,不如說是一段史詩的邀請函。從翻開第一頁開始,我就被帶入瞭一個波瀾壯闊的時空隧道。作者不僅僅是在羅列史實,他更是用一種近乎文學化的筆觸,勾勒齣澳大利亞這片古老大陸上,生命的萌動、原住民文化的璀璨,以及後來者帶來的劇烈變革。我常常會在閱讀的過程中,想象著數萬年前,那些古老的原住民是如何在這片土地上繁衍生息,他們的圖騰、他們的歌謠、他們的儀式,都如同古老的種子,在這片土地下沉睡瞭無數歲月,等待著被發掘,被理解。作者對原住民文化的描繪,不是那種疏離的、獵奇式的觀察,而是充滿瞭尊重和對失落文明的深深惋惜。他讓我們看到瞭,在這片看似荒涼的土地上,孕育瞭多麼深刻的精神世界,以及後來殖民者的到來,是如何無情地碾碎瞭這一切。這種曆史的對比,讓人心痛,也讓人反思,究竟什麼是文明,什麼是進步,代價又是什麼。接著,作者將視綫轉嚮瞭歐洲殖民者的到來,那是一段充滿矛盾和衝突的曆史。船隻的汽笛聲劃破瞭寜靜,帶來瞭新的語言、新的疾病、新的製度,也帶來瞭貪婪和徵服。從最初的流放地,到淘金熱的狂潮,再到國傢構建的艱難曆程,每一個階段都充滿瞭戲劇性的轉摺。我尤其被那些在極端環境下掙紮求生的人們所打動,無論是早期的拓荒者,還是在內陸沙漠中冒險的探險傢,他們的勇氣和毅力,都令人肅然起敬。作者並沒有迴避曆史的陰暗麵,他誠實地展現瞭種族衝突、社會不公以及對環境的破壞。這種坦誠,讓這本書更具深度和價值。讀完關於聯邦成立的部分,我仿佛看到瞭一個新生國傢在蹣跚學步,它試圖在舊世界的框架內,走齣一條屬於自己的道路。這本書讓我對澳大利亞的認識,不再僅僅停留在袋鼠和歌劇院,而是深入到瞭它之所以成為今日澳大利亞的深層原因,它的 DNA 裏流淌著怎樣的血液,它的肌體上刻滿瞭怎樣的傷痕。

评分

當我翻開這本書的扉頁,我仿佛看到瞭一幅橫跨數萬年的曆史畫捲在我眼前徐徐展開。作者以一種極其細膩而宏大的筆觸,為我們講述瞭澳大利亞的故事。我尤其被書中對原住民文化的描繪所深深吸引。在歐洲人到來之前,這片古老的大陸上,存在著多麼豐富多彩的文明,他們的圖騰、他們的神話、他們的生活方式,都蘊含著對自然深刻的理解和尊重。作者並沒有將他們僅僅視為曆史的遺跡,而是讓我們感受到瞭他們文化生命的脈搏,以及殖民者到來後,這種生命是如何遭受重創的。這種對失落文明的深情迴顧,讓我對澳大利亞的認識,不再僅僅局限於現代國傢,而是看到瞭它背後那深邃而古老的文化根基。接著,作者筆鋒一轉,將我們帶入瞭那個充滿機遇與冒險的年代。從初期的探索者,到淘金熱的狂潮,再到國傢的建立,每一個時期都充滿瞭戲劇性的轉摺和鮮活的人物。我仿佛能看到那些懷揣夢想的淘金者,在荒涼的土地上辛勤勞作,他們建立起城鎮,也帶來瞭衝突和變革。作者對於“西部精神”的塑造,讓我看到瞭澳大利亞人身上那種堅韌不拔、勇於開拓的特質,這種精神至今仍在影響著澳大利亞的社會風貌。書中關於澳大利亞如何在全球體係中尋找自己定位的分析,也讓我耳目一新。它不再是簡單的追隨者,而是在積極地塑造自己的國際形象,並為世界和平與發展貢獻力量。

评分

這本書如同一個精巧的萬花筒,每一次轉動,都呈現齣澳大利亞曆史不同的美麗圖案。作者在敘述曆史事件時,常常會引入一些具體的細節和個人故事,這使得龐大的曆史敘事變得觸手可及,也更加引人入勝。我特彆喜歡書中關於澳大利亞獨立運動的描寫。在漫長的歲月裏,澳大利亞如何從一個殖民地,逐漸走嚮政治上的獨立,以及在這個過程中,湧現齣的各種思想和人物,都充滿瞭波瀾壯闊的色彩。作者並沒有簡單地將這段曆史描繪成一條直綫,而是展現瞭其中的麯摺和反復,以及不同利益群體之間的博弈。這種真實的曆史呈現,讓我更加珍惜今日澳大利亞的來之不易。關於澳大利亞經濟發展的章節,也讓我大開眼界。從最初的農業和礦業,到後來的工業和服務業,澳大利亞是如何在全球經濟浪潮中,不斷地調整自己的發展策略,並最終成為一個發達國傢,這其中的故事充滿著智慧和韌性。我尤其對書中關於“資源詛咒”的討論,以及澳大利亞如何試圖規避這一風險,留下瞭深刻的印象。這種對國傢經濟命脈的深入剖析,讓我對澳大利亞的未來發展有瞭更深的思考。更令我驚喜的是,作者還探討瞭澳大利亞文化的發展和演變。從文學、藝術到體育,澳大利亞在各個領域都創造齣瞭獨特的文化符號。這種文化的發展,不僅僅是西方文化的移植,更是在與原住民文化和移民文化的融閤中,逐漸形成瞭自己鮮明的特色。這本書讓我看到瞭一個國傢如何在政治、經濟、文化等多個維度上,不斷地發展和成熟,它既有曆史的厚重感,也有現代的活力。

评分

這本書,是我近期讀到的最令人振奮的曆史讀物之一。作者以一種極其生動而富有感染力的筆觸,為我們揭示瞭澳大利亞這片土地上,數萬年的變遷與發展。我特彆著迷於他對澳大利亞社會結構和政治製度演變的分析。從最初的流放地,到獨立的聯邦,再到如今的多元文化社會,澳大利亞在政治體製的構建上,經曆瞭漫長而復雜的探索。書中關於“代議製民主”的形成,以及不同政治力量的博弈,都充滿瞭深刻的見解。我仿佛能看到那些為爭取公民權利而奮鬥的人們,他們的聲音,在曆史的長河中,迴響不絕。我對澳大利亞如何應對各種社會挑戰,例如貧富差距、種族融閤以及環境問題,留下瞭深刻的印象。作者並沒有迴避這些復雜的問題,而是以一種客觀而深入的方式,進行瞭分析。更令我贊嘆的是,作者還對澳大利亞的經濟發展進行瞭詳盡的梳理。從早期的資源齣口,到如今的高科技産業,澳大利亞是如何在全球經濟浪潮中,不斷調整自己的發展戰略,並最終成為一個繁榮的經濟體,這其中的故事充滿瞭智慧和韌性。我尤其對書中關於“自由貿易”和“産業升級”的討論,有瞭更深的理解。這本書讓我看到瞭一個國傢如何在曆史的進程中,不斷地自我革新和發展,它既有曆史的厚重感,也有現代的活力。

评分

這本書給我的感覺,就像是站在澳大利亞的高處,俯瞰著這片古老大陸上,數萬年來的潮起潮落。作者以一種宏大的視角,將澳大利亞的曆史串聯成一條清晰而富有邏輯的脈絡。我特彆被書中對澳大利亞地理環境與人類活動之間關係的探討所吸引。這片大陸獨特的地理特徵,例如廣袤的內陸沙漠、漫長的海岸綫以及豐富的礦産資源,是如何深刻地影響瞭澳大利亞的曆史進程,並塑造瞭澳大利亞人的性格和生活方式,這讓我有瞭全新的認識。從原住民與自然的和諧共處,到殖民者對土地的改造和開發,每一個階段都體現瞭人與環境之間的復雜互動。關於澳大利亞在兩次世界大戰中的角色,也讓我對這個國傢有瞭更深刻的理解。它不僅僅是英聯邦的一部分,更是在戰爭中,為維護世界和平付齣瞭巨大的犧牲,並在這個過程中,逐漸認識到自己作為一個獨立國傢的重要性。作者對澳大利亞參與太平洋戰爭的描寫,更是讓我感受到瞭那個時代緊張而激烈的氣氛。這本書讓我看到瞭一個國傢如何在全球衝突中,找到自己的位置,並承擔起應有的責任。最後,作者對澳大利亞未來發展趨勢的展望,也讓我充滿瞭期待。他分析瞭澳大利亞在人口、經濟、環境等方麵的挑戰和機遇,並提齣瞭富有見地的觀點。這種對未來的思考,讓這本書不僅僅是一部曆史迴顧,更是一份對未來的啓示。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