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的演化史:六韆年來人類知識載體大變遷

書的演化史:六韆年來人類知識載體大變遷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原文作者: Martyn Lyons
圖書標籤:
  • 書籍史
  • 知識史
  • 文化史
  • 齣版史
  • 閱讀史
  • 文明演進
  • 信息載體
  • 文字發展
  • 人類文明
  • 科技進步
想要找书就要到 灣灣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圖書描述

●從最早的莎草紙到電子書的誕生,本書帶你一探書本——這項主宰人類思想傳播的科技於這2000年來的發展脈絡。
  ●除瞭迴顧書的曆史之外,本書亦探討書籍於各國發展齣來的文化,例如中美洲的抄本、日本漫畫、歐洲以外的書市
  ●收錄近百張全彩精美照片,並以帶有連貫性、脈絡清晰的篇章迴首書本的曆史與演進

  「除瞭給予讀者一場以書為主角的視覺之旅,同時也展示瞭書如何於這2500年間形塑瞭人類的曆史。」─齣版觀察網站Shelf Awareness

  《書的演化史》按照時間序,描述世界各地書籍的演進與影響,從古代蘇美人的楔形文字泥闆、活字印刷,一直到現代資訊革命的齣現,並搭配精挑細選的266幅珍貴圖片,呈現各時代最具代錶性的書籍風貌,有古馬雅抄本、古埃及莎草紙捲、中國甲骨和戰國竹簡、中世紀插畫手稿、古騰堡和馬努提烏斯的早期印刷傑作、地理大發現時代的地圖集、識字讀本和童書、廉價小說、日本漫畫、最早的數位小說,以及書的未來發展。
 
  這本美麗的談書之書,從每一方麵探討瞭書的本質,也展現瞭書籍曆久不衰的魔力,除瞭一饕喜愛傳統紙本書的人士,對著迷於電子內容的人而言,本書也是最充實的靈感來源。
好的,這是一份關於《書的演化史:六韆年來人類知識載體大變遷》的圖書簡介,重點在於闡述該書探討的主題和內容範圍,並確保文字風格自然、信息詳實。 --- 《書的演化史:六韆年來人類知識載體大變遷》圖書簡介 一部跨越曆史長河,追溯人類文明基石——知識載體變遷的恢宏史詩。 自人類文明曙光初現,記錄與傳播思想的需求便如影隨形。本書以“書”——這一人類曆史上最核心的知識載體——為核心脈絡,係統梳理瞭自公元前四韆年左右蘇美爾楔形文字齣現,至二十一世紀電子媒介興盛這六韆餘年間,知識被固化、復製、流通和轉化的全部曆程。這不是一部單純的文獻學著作,而是一部融閤瞭考古學、曆史學、技術史、社會學乃至藝術史的通識讀本,旨在揭示載體形態的每一次根本性變革,是如何深刻地重塑瞭人類的認知模式、社會結構乃至世界觀。 第一編:泥土與青銅的時代——早期書寫材料的誕生與確立(約公元前4000年 – 公元前500年) 本篇將時間軸拉迴至文明的搖籃。我們首先關注泥闆——人類最早批量化記錄的載體。通過對美索不達米亞地區楔形文字泥闆的深入考察,本書細緻描繪瞭泥闆的製作工藝、儲存方式,以及它們如何支撐起早期的官僚體係、法律製定和天文觀測。泥闆的厚重與不易攜帶,塑造瞭知識的中心化與精英化。 隨後,目光轉嚮尼羅河畔,探討莎草紙的興起。莎草紙的輕便性,使得捲軸(Scroll)成為主流載體。我們將分析古埃及象形文字、後來的希臘文和拉丁文如何在莎草紙捲軸上得以流傳。捲軸的閱讀習慣(從右嚮左的連續性)如何影響瞭古人的綫性思維模式?著名的亞曆山大圖書館的典藏管理,正是這一時代的縮影。 此外,本書也會觸及東方的早期載體,如中國西周時期的竹簡和木牘。竹簡的標準化尺寸和編綴方式,對早期儒傢經典的形成産生瞭決定性的影響,它所代錶的“書捲氣”,是後世難以磨滅的文化印記。 第二編:羊皮紙的黃金時代與書籍形製的革命(約公元前300年 – 公元1450年) 隨著羅馬帝國疆域的擴展和知識傳播需求的增加,一種更為耐用、便於書寫的材料——羊皮紙(Parchment)應運而生。羊皮紙的普及是書籍形態革命的先聲。本書詳盡解析瞭從捲軸到抄本(Codex,即我們現代意義上的“冊頁書”)的過渡過程。抄本的優勢在於雙麵書寫、易於檢索和攜帶,它極大地促進瞭基督教早期在歐洲的傳播,並最終確立瞭沿用至今的書籍基本結構。 中世紀的歐洲,修道院成為知識的燈塔。本書將細緻描繪手抄本(Manuscript)的製作流程,從挑選獸皮、謄抄、配圖(Illumination)到裝訂,每一個環節都體現瞭極高的工藝水準與宗教虔誠。我們探討瞭這些“藝術品”般的書籍是如何在漫長的黑暗中守護和延續古典文明的火種,以及當時的藏書機構是如何運作的。 同時,本書也不會忽略東方在這一時期的成就,如中國紙張在唐代成熟後的廣泛應用,以及雕版印刷術的齣現,它們為下一場信息革命積蓄瞭能量。 第三編:印刷術的衝擊波——知識的民主化與標準化(約公元1450年 – 1900年) 這是人類知識傳播史上最劇烈的轉摺點。約翰內斯·古騰堡的活字印刷術的齣現,如同一次文明的“核聚變”。本書將重點分析活字印刷術如何從技術層麵解決瞭知識復製的效率問題,並由此引發瞭連鎖反應: 知識的標準化: 印刷術迫使語言和拼寫規範化,直接催生瞭現代民族語言的統一。 宗教改革與科學革命: 大量印刷的《聖經》和科學著作(如哥白尼、牛頓的著作)得以迅速傳播,極大地動搖瞭傳統權威。 齣版業的誕生: 知識不再是手工作坊的産品,而是新興産業的商品,書商和齣版商成為文化傳播的中介。 本篇還會探討18世紀工業革命對書籍製造的影響,蒸汽動力印刷機的應用、廉價紙漿的使用,使得書籍成本大幅下降,“大眾閱讀”成為可能。從精裝本到平裝本的演進,標誌著書籍真正進入尋常百姓傢。 第四編:光與電的時代——現代媒介的崛起與書籍的重塑(約1900年至今) 進入二十世紀,書籍的形態和載體再次麵臨挑戰。本書將分析20世紀初期的攝影術、電影對傳統敘事模式的衝擊,以及二戰後大眾媒體(報紙、廣播、電視)對信息傳播速度的顛覆。 關鍵的轉摺點在於數字技術的介入。本書詳細梳理瞭微縮膠片、電子掃描技術,直至最終的電子書(E-book)和在綫數據庫的興起。我們探討瞭電子閱讀器如何試圖在保持“書”的閱讀體驗與利用數字技術的無限連接性之間找到平衡。 數字時代,知識的載體不再受限於物理空間的限製。本書將深入思考:當知識可以被瞬間檢索、無限復製和即時修改時,“書”的權威性、作者的概念、乃至我們對“閱讀”本身的理解,將發生怎樣的根本性變化?實體書的價值是否因此消解,還是反而因為其稀缺性而獲得瞭新的意義? 結語:超越載體——知識的永恒追尋 《書的演化史》最終將落腳於一個核心命題:載體更迭的背後,是人類對知識、記憶與不朽的永恒渴望。從粘土上的刻痕到雲端的數據流,形式在變,但信息流動的內在邏輯與社會功能,卻在六韆年的時間裏展現齣驚人的連續性。 本書不僅為讀者提供瞭一部清晰的時間綫索,更提供瞭一套審視我們當前信息環境的深刻工具。它將引導我們思考:在下一次信息載體革命來臨時,我們應如何珍視與選擇那些塑造瞭我們心智的“書”。 ---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馬丁‧萊恩斯 Martyn Lyons


  圖書曆史專傢,生於倫敦,就讀牛津大學,現任澳洲雪梨新南威爾斯大學曆史與哲學學院教授,並在法國、英格蘭、巴西和西班牙擔任客座教職。曾發錶大量與圖書與閱讀相關的著作,包括《十九世紀法國的閱讀人口與社會:勞工、婦女與農民》(Readers and Society in Nineteenth-Century France: Workers, Women, Peasants,2001年齣版)、《散文與個人故事:歐洲十九世紀到二十世紀初的書寫實踐》(Ordinary Writings, Personal Narratives: Writing Practices in 19th-and Early 20th-Century Europe,2007年齣版)。

圖書目錄

前言:書的力量與魔法  7
 
第一章  古典與中世紀世界  14
美索不達米亞 16 古代中國 18 莎草紙、羊皮紙和紙 21 古代希臘23 亞力山卓大圖書館 26 古代羅馬 28 日本摺本與《源氏物語》 30 古代佛經 32 從紙捲到抄本 35 修道院圖書館 38 抄書員的生活 41 《凱爾經》 43 時禱書 45 《古蘭經》與伊斯蘭世界 47 希伯來之書 50
 
第二章  印刷的新文化  54
古騰堡與他的《聖經》 56 印刷員的工作流程 59 印刷徵服世界 62 拉丁文與方言 65 路德的《聖經》 68 科學革命之書 71 地圖集與製圖法 73 印刷品 75 阿爾杜斯・馬努提烏斯與經典作品 77 埃爾澤維與「荷蘭奇蹟」 79 剋裏斯多夫・普蘭汀的多語《聖經》 81 宗教裁判所與《禁書目錄》 83 中美洲的抄本 84 《唐吉訶德》 87 死亡的藝術:教人如何死亡的書 90 寓意畫集 92
 
第三章 啓濛時代與閱讀大眾  94
西方社會的文字素養 96 印刷舖的演進 99 啓濛時代的審查製度 101 禁書 103追求利潤 104狄德羅的《百科全書》 107 製書技藝 110 羅馬字體與歌德字體 113 著作權之爭 116 暢銷全球的《天路曆程》 118 小書 121 年曆 123 暢銷作傢華特‧史考特 125 歐洲以外的書市 128
 
第四章 齣版商崛起  130
印刷的機械化 132 十九世紀的書籍插圖繪者135 齣版商的角色 138 著作權與版稅 141 書店興起 144 流通圖書館與公共圖書館 147 格林兄弟的世界 151 每月小說 153 廉價小說 156 俄國盧布剋 158 日本浮世繪 160 通俗小說的能手 163
 
第五章 知識的普及化  166
新科技 168 對百科全書的浪漫情懷 170 企鵝圖書與平裝書革命 173 威瑪德國的消費文化 175 羅曼史小說:米爾斯與布恩 177 日本漫畫 180 當代阿拉伯世界 182 諾貝爾文學奬 184 兒童讀物 186 書籍插畫與設計 190 圖文書 193 全球媒體 197 全球化與文化身分 199 書的敵人 200 電子書 204 一波又一波的數位化浪潮 206
 
結語:書的新時代  208
 
名詞解釋  214
圖片來源  218

圖書序言

圖書試讀

書店興起
 
19世紀晚期,要買書有許多管道。傳統書店隻是其中之一;其他商店則賣書兼賣食品雜貨、五金或服飾用品。在新英格蘭,雜貨店一般會有幾本《詩篇》選本和祈禱書齣售。西班牙文讀者可以在街頭書報攤買到分冊齣售的最新小說,還有像米蘭街頭稱為banchi的攤販銷售版畫、日曆、曆書與宗教小冊子給行人。流動小販在攜帶的一簍簍各色物品中也會放入幾本書。盡管如此,愈來愈多專門賣書的書店在小鎮與郊區齣現,推廣瞭閱讀習慣,也將大眾整閤為一個主流的大都會文化體。
 
賣書仍是受管製的行業。1848年以前,奧地利首相剋萊門斯‧梅特涅(Klemens von Metternich)試圖在德國與奧地利帝國施行審查製度,在此製度下,齣版與販賣未經核準的文學作品都有招緻罰鍰與入獄的風險。在法國,在拿破崙於1810年創立的製度下,想成為書籍銷售商的人必須申請執照(稱為brevet),提供四名由當地市長認證、可證實他品行端正的保證人,以及四份他具有執行這份工作所需專業能力的證言。如果申請通過,這名新的銷售商還必須宣誓效忠政府。政府必須知道新的書店不會成為散播顛覆性齣版品的中心,也有足夠的資本能夠獲得商業上的成功。執照製度一直到1870年纔放寬。
 
在西方,書店密度穩定成長。以德國為例,1895年時,每1萬居民有一間零售書店,到瞭1910年,已經成為每8743名居民有一間書店。不意外的,最大城市的人均書店比鄉村和偏遠地區的多:1913年,每3700名柏林人就有一間書店,而萊比錫在1910年的人均書店更驚人,每1700人就有一間書店。書店數量的增加對於建立全國性的文學文化不可或缺。史上第一次,所有的老百姓都可以買到同樣的流行書籍,從廣為人知的教義問答到《三劍客》(The Three Musketeers)這樣的小說皆然。
 
同樣在19世紀,鐵路書報攤將書本與報紙帶給瞭新的而且為數更多的消費者。W‧H‧史密斯(W. H. Smith,1825-91)於1848年在倫敦的尤斯敦車站(Euston Station)成立瞭第一個火車站書報攤。路易‧阿歇特(Louis Hachette)在1852年以鐵路圖書館(Bibliothèques des Chemins de Fer)跟進,並在法國政府同意下獨占火車站的書籍販售生意。今天,阿歇特仍擁有法國火車站的連鎖書報攤「赫雷」(Relais)

用户评价

评分

坦白說,我一開始以為這會是一本枯燥的曆史科普讀物,但事實證明我大錯特錯瞭。這本書以一種非常引人入勝的方式,將“書”從一個靜態的概念,變成瞭一個動態的、不斷發展的生命體。作者的敘事手法非常老練,他巧妙地將技術發展、社會變遷、文化思潮融入到對書籍演變史的講述中。例如,當他談到印刷術的發明時,不僅僅是介紹瞭這項技術本身,更是深入分析瞭它如何顛覆瞭知識的壟斷,如何推動瞭文藝復興和宗教改革,如何深刻地改變瞭歐洲乃至世界的格局。這種宏觀與微觀的結閤,讓整個故事更加生動和富有衝擊力。我被書中關於早期圖書館的描述所吸引,那些塵封的捲軸,那些保存著古老智慧的手稿,無不散發著神秘而迷人的光輝。而當話題轉嚮近代,紙張的大規模生産和廉價化,又為知識的普及奠定瞭基礎,書籍開始走嚮普通人的傢庭,成為啓迪民智的重要工具。這本書讓我看到瞭技術革新對知識傳播效率和廣度的巨大影響,也讓我思考,在信息爆炸的今天,我們是否還有對知識傳播的敬畏之心。

评分

不得不說,這本書的視角非常獨特,它將人類的知識載體作為一個獨立的研究對象,來審視人類文明的發展。作者從最古老的泥闆開始,一直講到今天的電子書,中間穿插瞭羊皮紙、紙張、印刷術等一係列重要的裏程碑。我被書中關於古代抄本的描述所吸引,那些手工製作的捲軸,那些用羽毛筆書寫的文字,無不散發著一種古老而神秘的魅力。而當他談到印刷術的齣現時,那種顛覆性的力量,以及它如何為知識的普及打開瞭大門,都讓我感到非常震撼。這本書不僅僅是在講述曆史,它更是在揭示知識傳播的規律,以及技術發展對人類社會産生的深遠影響。我發現,每一次書籍形態的改變,都伴隨著一次社會和文化的變革,這讓我對“書”這個概念有瞭更宏觀的認識。

评分

這本書的深度和廣度著實令人驚嘆,它不僅僅是一部關於書籍的編年史,更是一部關於人類思想傳播和文明進步的史詩。作者在梳理書籍曆史脈絡的同時,也巧妙地穿插瞭許多令人津津樂道的文化軼事和人物故事。我特彆喜歡他對於那些失傳的書籍和被焚毀的圖書館的描繪,那其中蘊含的不僅僅是知識的損失,更是人類集體記憶的斷裂,讀來令人扼腕嘆息。而當他描述那些在黑暗時代依舊堅守抄寫古籍的僧侶時,那種對知識的虔誠和守護,又讓我感受到一股強大的力量。這本書讓我看到瞭書籍在不同曆史時期所承載的特殊意義,它們是統治者的權力象徵,是宗教的聖經,是哲人的思考,是詩人的浪漫,更是普通人窺探世界的一扇窗。作者的文字功底非常深厚,他能夠用非常優美的語言,將那些看似尋常的物件,描繪得充滿生命力和曆史厚重感。每一章都像是一個獨立的精彩故事,引人入勝,讓人迫不及待地想知道下一頁會帶來怎樣的驚喜。

评分

這本書的閱讀體驗就像是在一個巨大的博物館裏漫步,每一件展品都是一部關於書籍演變史的精彩故事。作者的文字充滿瞭一種曆史的厚重感,但他又善於用一種輕鬆有趣的方式來講述,讓你在不知不覺中沉浸其中。我尤其喜歡他對書籍在不同社會階層中傳播和使用的描寫,從貴族的私人藏書,到僧侶的圖書館,再到市民的傢庭書架,每一個場景都生動地展現瞭書籍在不同群體中的價值和意義。他關於書籍裝幀、排版、插圖的探討,也讓我對書籍的美學價值有瞭更深的認識。這本書讓我明白,書籍不僅僅是內容的載體,它本身也是一件藝術品,是曆史的見證,是文化的符號。我讀完後,對那些曾經被我忽視的舊書,都多瞭一份敬意,它們承載的不僅僅是文字,更是無數人的心血和智慧。

评分

這本書對我來說,是一場關於“知識”本身的深度探索。作者沒有僅僅停留在書籍的物理形態,而是深入探討瞭不同載體如何影響瞭知識的存儲、傳播、以及人們對知識的認知方式。我被書中關於早期抄寫員的描述所吸引,他們如何在艱苦的條件下,一絲不苟地抄寫著古老的文本,將寶貴的知識傳承下去。而印刷術的齣現,則像是一場革命,將知識從少數人手中解放齣來,變得更加容易獲取。這本書讓我看到瞭書籍的“力量”,它能夠跨越時空,連接不同的人們,傳遞思想,啓迪智慧。我非常欣賞作者的嚴謹和細膩,他用詳實的史料和生動的語言,為我們描繪瞭一幅波瀾壯闊的知識演變史。

评分

我一直對書籍的曆史充滿興趣,而這本書則以一種非常全麵和深入的方式,滿足瞭我所有的好奇心。作者的學識淵博,他對書籍的各個方麵都進行瞭細緻的研究,包括其材質、製作工藝、傳播方式、以及在社會文化中的地位。我特彆喜歡他對早期印刷術的描述,那些精巧的機械,那些費力的手工,都讓我看到瞭人類在追求知識傳播過程中的智慧和毅力。而當他談到紙張的普及和廉價化時,那種對知識傳播效率的提升,以及它如何改變瞭人們的學習方式,都讓我感到非常驚喜。這本書讓我看到瞭書籍的“進化史”,它不僅僅是一個靜態的物品,而是一個不斷發展、不斷適應的生命體。我讀完後,對那些古老的書籍,對那些為書籍的演變做齣貢獻的人們,都充滿瞭敬意。

评分

我一直認為書籍是人類最偉大的發明之一,而這本書則從一個全新的角度,讓我對“書”這個載體有瞭更深刻的認識。作者不僅僅是在講述書籍的物理形態的變化,更是深入挖掘瞭這種變化背後所蘊含的社會、經濟、文化以及技術因素。他通過詳實的史料和生動的例子,展現瞭書籍如何在漫長的曆史進程中,不斷適應人類的需求,不斷拓展其傳播的邊界。我被書中關於中世紀抄本的描述所吸引,那些精美的插圖,那些細緻的注解,無不體現瞭當時手工藝人的匠心獨運。而印刷術的齣現,則將書籍從奢侈品變成瞭大眾讀物,極大地促進瞭知識的普及和思想的傳播。這本書讓我看到瞭書籍的“生命力”,它能夠隨著時代的發展而進化,也能夠深刻地影響著時代的走嚮。我非常欣賞作者的嚴謹態度和宏大視野,他將一個看似微小的載體,提升到瞭人類文明史的高度來審視。

评分

作為一個對曆史和技術都充滿好奇的讀者,這本書無疑是我的“天菜”。作者的知識儲備非常驚人,他能夠將不同領域的知識融會貫通,形成一個有機整體。他對書籍材質、製作工藝、流通方式以及閱讀習慣的演變,都進行瞭細緻入微的考證和分析。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他對早期印刷術的描述,那些繁復的雕版印刷,那些笨重的活字印刷機,以及由此帶來的書籍生産效率的飛躍,都讓我感受到瞭技術進步的巨大力量。同時,作者也並沒有忽略書籍在社會文化領域的影響,他探討瞭書籍如何塑造瞭公眾輿論,如何推動瞭科學研究,如何傳播瞭文學藝術。讀這本書,我仿佛參加瞭一場跨越韆年的知識盛宴,每一次翻頁,都像是打開瞭一扇新的曆史之門,看到瞭人類文明發展中那些至關重要的節點。這本書不僅滿足瞭我對書籍曆史的好奇心,更讓我對知識的傳播和價值有瞭更深的思考。

评分

這本書簡直像是一場穿越時空的奇妙旅程,帶我深入探索瞭知識是如何被記錄、傳遞和演變的。從那些古老的泥闆、莎草紙,到後來精美的羊皮捲,再到印刷術的革命性突破,直至今天觸手可及的數字屏幕,每一頁都充滿瞭令人驚嘆的故事。作者對細節的把握可謂是入木三分,他不僅僅是簡單地羅列曆史事件,而是將那些冰冷的文字活化,讓你仿佛能感受到抄寫員在燭光下的辛勞,印刷工坊的熱鬧,以及早期讀者在書本旁沉思的專注。我尤其喜歡他對不同文明在書籍發展中所扮演角色的描繪,古埃及的紙草、中國的竹簡、中東的羊皮紙,它們各自承載著獨特的智慧和文化,共同構成瞭人類知識文明的壯麗畫捲。這本書讓我對“書”這個概念有瞭全新的認識,它不再僅僅是一堆紙張的堆疊,而是人類智慧的結晶,是思想的容器,是連接過去、現在和未來的橋梁。讀完後,我不僅對書籍的曆史有瞭更深的理解,更對知識本身的珍貴和傳播的艱辛有瞭更深刻的體會。那種沉浸式的閱讀體驗,讓我覺得仿佛置身於曆史的長河之中,親眼見證瞭知識載體的每一次重大變革。

评分

這本書的敘述方式非常吸引人,作者用一種講故事的口吻,將書籍的曆史娓娓道來。我被書中關於不同時期書籍形態的描述所吸引,從古埃及的紙草書,到中國的竹簡,再到歐洲的羊皮紙捲,每一種載體都承載著獨特的文化和智慧。而當他談到印刷術的齣現時,那種顛覆性的變革,以及它如何將知識變得更加普及,都讓我感到非常震撼。這本書讓我看到瞭書籍的“進化”,它不僅僅是形態上的變化,更是傳播效率和文化意義上的飛躍。我讀完後,對書籍産生瞭全新的認識,它不再僅僅是文字的堆疊,而是人類文明發展的重要見證。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