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洲音樂

亞洲音樂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圖書標籤:
  • 亞洲音樂
  • 音樂史
  • 民族音樂
  • 世界音樂
  • 亞洲文化
  • 音樂欣賞
  • 音樂理論
  • 傳統音樂
  • 當代音樂
  • 音樂研究
想要找书就要到 灣灣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圖書描述

本書以在地觀點介紹亞洲音樂及其特色,以亞洲的傳統音樂為中心,分總論篇與地域篇,以淺顯的文字介紹亞洲音樂的節奏、鏇律構成與實踐的特色和樂器分類,以及各地區音樂文化。作者期待讀者透過知己知彼的學習曆程,來理解亞洲多采多姿的音樂傳統,從增廣見聞而開拓視野、培養尊重不同文化的態度,並反思自我,重新審視自我的音樂認同,根植我國音樂傳統,努力發揮亞洲音樂的最高價值與貢獻。
《環球樂章:跨越大陸的音樂史詩》 一、引言:聲音的地理學與人類的共鳴 《環球樂章:跨越大陸的音樂史詩》並非一部地域性的音樂專著,而是一次宏大的人類聲學探險。本書旨在描繪一部橫跨五大洲、貫穿數萬年文明進程的音樂演變圖景。我們不聚焦於任何單一文化圈的內部發展,而是著眼於音樂作為一種跨文化、跨語境的“普世語言”是如何在全球範圍內相互碰撞、融閤與分化的。本書的敘事主綫,是音樂形式、理論體係以及社會功能在地理大遷移、技術革新和政治變動中的流動軌跡。 二、史前迴響:聲音的起源與早期部落儀式 旅程始於人類文明的黎明,探討早期人類如何利用自然界的聲音元素(風、水、動物的鳴叫)以及自身的聲音器官(喉音、拍打)構建齣最早的音樂雛形。我們深入研究瞭考古發現的骨笛、岩畫中描繪的舞蹈場景,以及人類學對現存的、保留瞭古老儀式特徵的部落音樂的記錄。這一部分側重於音樂在早期社會中作為溝通工具、巫術載體和群體凝聚力核心的作用,分析瞭音高、節奏和音色的原始認知如何建立在人類生理結構與生存環境之上。我們對比瞭從非洲大裂榖到西伯利亞苔原的早期人類聲學實踐,強調瞭在缺乏文字記載的時代,音樂如何成為第一部“集體記憶”。 三、古代文明的聲學基石:理論與神聖秩序 進入古典文明時期,音樂不再僅僅是本能的錶達,而是被納入瞭哲學和宇宙論的範疇。本書詳細考察瞭古希臘的“和諧理論”(如畢達哥拉斯的音程劃分)、古埃及的宗教音樂結構、以及美索不達米亞地區用於宮廷和神廟的復雜樂器係統。我們著重分析瞭不同文明如何將音高和調式與天文、數學乃至倫理道德聯係起來。例如,探討瞭中國古代“五音”體係如何對應五行,以及印度吠陀誦經中對精確音高和節奏的執著追求。這些早期的理論建構,為後世所有音樂體係奠定瞭基礎,但也清晰地展示瞭不同地理區域在麵對“完美聲音”時的哲學分野。 四、中世紀的信仰與世俗張力:歐洲、中東與遠東的並行發展 中世紀是音樂專業化和地域特色顯著強化的時期。在歐洲,格裏高利聖詠的統一與記譜法的誕生,標誌著西方音樂進入瞭有據可循的階段。然而,本書同時將目光投嚮瞭伊斯蘭黃金時代。我們詳盡分析瞭阿拉伯音樂中的“馬卡姆”(Maqam)體係——一種比西方調式更為復雜的情感錶達和即興創作框架,以及其對後來歐洲音樂理論的潛在影響(如對半音和微分音的探索)。在東方,唐代燕樂的繁盛及其與周邊民族音樂的交流,展示瞭一種不同於西方復調思維的、以“樂律”為核心的音樂結構。本章的重點在於對比:信仰如何塑造音樂的功能,以及世俗音樂(吟遊詩人、說書人)如何在主流之外發展齣自己的生命力。 五、大航海時代的文化交匯:新世界的湧現與全球化前奏 15世紀至18世紀的全球探險和殖民活動,極大地加速瞭音樂的地理混閤。本書細緻梳理瞭巴洛剋和古典時期歐洲音樂(如歌劇、協奏麯)如何被帶到世界各地,以及這些音樂如何與當地的傳統樂器、節奏模式發生“化學反應”。我們探討瞭非洲鼓點如何通過大西洋貿易路綫傳入美洲,並最終演化為後世爵士樂的元素;也分析瞭中國民樂、印度拉格與歐洲宮廷音樂的初期接觸,盡管交流多半是單嚮的,但種子已經播下。本章關注的是音樂的“物種入侵”效應,以及被殖民地人民如何“挪用”和“改造”傳入的音樂形式。 六、工業革命與民族主義的聲波:身份的構建 19世紀是民族音樂學興起的時代,同時也是西方古典音樂達到其結構頂峰的時期。本書在此部分將焦點從“統一”轉嚮“分離”。麵對工業化帶來的社會劇變,作麯傢們開始有意識地從本國(而非普適的古典傳統)的民間音樂中汲取靈感,以構建獨特的“民族身份”。我們審視瞭從斯拉夫樂派到斯堪的納維亞作麯傢如何將民間歌謠的鏇律和節奏融入宏大的交響樂結構中。與此同時,我們也不忽略世界其他地區的反應:新興的城市音樂場景(如拉丁美洲的早期探戈、加勒比的民間音樂)如何在殖民文化和本土文化之間找到瞭新的平衡點。 七、20世紀的碎片化與電子脈衝:技術的顛覆 20世紀是音樂曆史上最具爆炸性的時期。錄音技術、廣播的普及,徹底打破瞭音樂欣賞的地域限製。本書將重點剖析兩種主要趨勢:一是西方藝術音樂如何通過十二音體係、序列主義、噪音音樂等先鋒探索,試圖擺脫傳統和聲的束縛;二是全球流行音樂的崛起。爵士樂、布魯斯、搖滾樂的誕生,本身就是多種文化元素(非洲節奏、歐洲和聲、本土敘事)的混閤體。我們分析瞭電子閤成器和采樣技術如何使音樂創作擺脫瞭傳統樂器的限製,使得任何聲音都可以被重新塑形、重組,從而在全球範圍內形成瞭前所未有的“聲音的文化混閤體”。 八、當代景觀:數字流媒體與超區域音樂 最後一章展望當代。在數字化的浪潮下,音樂的地理邊界變得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模糊。本書探討瞭“全球化音樂市場”如何運作,以及獨立音樂人如何利用互聯網突破傳統唱片公司的地域壟斷。我們分析瞭“世界音樂”(World Music)這一分類的爭議性,以及諸如K-Pop、拉丁陷阱音樂等“超區域”音樂流派的成功秘訣——它們往往是高度成熟的西方音樂工業模型與特定地域文化符號的完美結閤。最終,本書試圖迴答:在一個聲音觸手可及的時代,音樂的“地域性”究竟還意味著什麼?它是否已經徹底轉化為一種“數字身份”的錶達? 總結: 《環球樂章》是一部關於聲音的“世界史”,它以寬廣的視野,追溯瞭音樂如何作為人類文明的鏡像,在全球的廣袤土地上,以其特有的復雜性、適應性和永恒的感染力,記錄下我們共同的演進曆程。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李婧慧


  國立颱灣師範大學音樂係畢業(主修鋼琴)、文化大學藝術研究所碩士、夏威夷大學音樂哲學博士(民族音樂學專攻)。現為國立颱北藝術大學傳統音樂係專任副教授,任教科目包括南北管音樂概論、亞洲音樂、甘美朗的理論與實技、傳統器樂等。研究領域包括颱灣北管與日本清樂的比較、巴裏島音樂等。

圖書目錄

自序  iii
凡例與說明  xv
錶目錄  x
圖目錄  xi
譜例目錄  xiii
練習目錄  xiii
前言   001

總論篇  009
亞洲分區  010
音樂與生活  012

第一章 亞洲音樂的節奏  015
第一節 日本的「間」(「間拍子」)  017
第二節 韓國的「長短」  018
第三節 甘美朗的節奏  020
第四節 東南亞的二 ( 四 ) 拍子  023
第五節 南印度與北印度的 tála   027
第六節 波斯音樂的節奏  033
第七節 附加節奏   035
小結──亞洲音樂的「闆式」現象  035

第二章 亞洲音樂的音階與鏇律形成  037
第一節 東亞的五聲音階  038
第二節 東南亞的音階  040
第三節 印度的音階  043
第四節 波斯音樂的律  046
第五節 鏇律的形成─以印度的 rāga 為例  048
小結─亞洲音樂的「麯牌」現象  051

第三章 亞洲歌樂的特色  053
第一節 重用一字多音的詠唱(melisma)  053
第二節 音的搖動的裝飾法  054
第三節 特殊歌唱技法   055
第四節 特殊學習法─代音字的唱唸  057
小結  058

第四章 亞洲的樂器  059
關於樂器  059
第一節 亞洲的絃樂器  061
第二節 亞洲的管樂器  075
第三節 亞洲的打擊樂器084

地域篇  096

第五章 西亞  097
第一節 西亞概述097
第二節 伊朗  107
第三節 阿拉伯諸國  117
第四節 土耳其  127
第五節 猶太民族   138

第六章 南亞印度  143
第一節 概述  143
第二節 印度音樂發展簡述  150
第三節 印度音樂   154
第四節 印度的古典舞蹈  172

第七章 東南亞  183
第一節 東南亞音樂文化概述  184
第二節 大陸部─泰國  194
第三節 島嶼部──印尼  206
東南亞音樂小結  232

第八章 東亞 235
第一節 日本  235
第二節 韓國  282

後記  305
參考書目  307

圖書序言

自序

  終於,我敲起鍵盤,整理我多年來纍積的亞洲音樂學習心得與教學用筆記。我既興奮─要齣書瞭!又感激─感謝上主的恩典,和許多指導我、協助我與鼓勵我的師長、親友、學生⋯⋯。

  本書的內容大部分來自筆者修習世界音樂的相關課程,以及研讀學界先進於相關領域著作的心得與資料,小部份是個人的田野調查或實際學習(樂器或樂種)的成果。

  迴顧我從鋼琴音樂領域跳轉到颱灣的音樂認同與研究,正是從亞洲音樂的學習中醞釀而成的。我的亞洲音樂學習,始於1983-84在師大音樂研究 所旁聽Dr. Arnold Perris的「亞洲音樂」課程,雖然已印象模糊,卻是打開我的視野的開始。1985年國立藝術學院(今國立颱北藝術大學)音樂係主任故馬水龍教授特邀美國北伊利諾大學(Northern Illinois University)韓國金黃教授迴颱客座教學,引進印尼峇裏島的甘美朗音樂和開設世界音樂課程,我是旁聽的學生,在韓老師的引領下,我踏上瞭充滿大大小小美麗風景、無窮盡的世界音樂學習之路。1987年暑假,我到北伊大選修韓老師的世界音樂與中爪哇甘美朗的暑期課程,除此之外,韓老師特地每天下午為我密集惡補峇裏島甘美朗安剋隆(gamelan angklung),以建立我的教學能力。此後二十多年來我幾乎年年或隔年暑假到峇裏島報到,學習與調查甘美朗音樂,受到島上許多位師長們的指導與協助,包括我的甘美朗老師I Wayan Kantor先生與Tri Haryanto先生,我的第一位剋差(kecak)老師I Wayan Sudana先生,及調查研究時指導我很多的Dr. I Wayan Dibia、資深藝術傢I Made Sidja先生與兩位公子I Made Sidia先生和I Wayan Sira先生、Dr. I Wayan Rai,以及我的如師亦友I Gusti Putu Sudarta先生。1991/10-1992/08我在國科會及本校的補助下,赴日本大阪的國立民族學博物館進修,在櫻井哲男教授及博物館內 豐沛的研究資源的協助下,我有幸逐步研習亞洲各地音樂文化。這期間我也受益於大阪音樂大學山田智子教授的日本音樂史和日本音樂概論課程,以及參與雅樂研習營,受益於誌村哲男先生的指導。1997年暑假我與吳承庭連袂到印度馬德拉斯大學(University of Madras)的印度音樂係,隨Madam Jayalaksmi短期密集學習Veena。短期的實作,並不是為瞭學習演奏,而是透過實作讓我對音樂與理論有更具體的理解。2003-06年我到夏威夷大學攻讀博士班課程,更讓我的亞洲音樂教學知能得到統整與精進的磨練。在這麼多年的學習中,對於曾經指導、協助或支持、鼓勵我的許多師長與朋友們,內心充滿感激。

  除瞭上述個人的學習與研究曆程之外,本書的編撰也從學界先進的著作中獲益良多。藤井知昭等編《民族音樂概論》(1992)是我第一本研讀的世界音樂教科書,是我準備教材的基礎;櫻井哲男先生的《アジア音楽の世界》(亞洲音樂的世界)提供我總論篇架構的參考。此外,許多世界音樂或 亞洲音樂的教科書及各地音樂研究的專著或單篇文章,均提供本書許多參考資料。

  在曆年教學過程中,感謝我的學生們的上課熱忱,讓我從學生們專注的眼神和互動中得到能量的迴饋和享受教學的樂趣。此外,本書能夠順利完成,要感謝外子的最大支持,和幫我繪圖(地圖、樂器和舞颱等)與拍照,感謝博賢在2007年時幫我拍攝樂器,也感謝馬珍妮女士、呂心純老師、吳承庭老師和傳音係的蔡淩蕙老師、張雅涵與陳又華兩位同學提供或協助拍攝照片。謝謝文編謝依均小姐與美編上承文化的用心與高效率,以及揚智齣版社的盡力協助。

  我十分樂意將我的亞洲音樂心得與學生及讀者們分享。由於編寫時間非常倉促,加上亞洲音樂的範圍廣大,對個人獨力編寫的筆者而言是一大挑戰,因此訛誤之處在所難免,敬祈指教並見諒。

李婧慧
2015年10月於國立颱北藝術大學傳統音樂學係

圖書試讀

用户评价

评分

這本書實在是太齣乎我的意料瞭!我本來以為《亞洲音樂》會是一本枯燥乏味的學術著作,充斥著各種專業術語和晦澀難懂的理論。然而,當我翻開第一頁,我便被深深地吸引住瞭。作者用一種非常生動形象的語言,為我打開瞭一個全新的音樂世界。我最喜歡的是關於印度古典音樂的部分,作者不僅詳細介紹瞭拉格(Raga)和塔拉(Tala)的概念,還深入剖析瞭不同樂器在演奏中的獨特魅力,比如西塔琴那悠揚婉轉的鏇律,以及塔布拉鼓那復雜多變的節奏。更讓我驚喜的是,書中穿插瞭許多關於音樂傢和作麯傢的故事,讀起來就像在聽一個充滿傳奇色彩的民間故事,讓我對這些音樂傢的生活和創作有瞭更深的理解。我尤其對一位叫做“拉維·香卡”(Ravi Shankar)的西塔琴大師印象深刻,他將印度音樂帶嚮瞭世界舞颱,這種跨文化的傳播力量讓我感到無比震撼。這本書讓我意識到,音樂並不僅僅是聲音的組閤,它承載著曆史、文化、情感,甚至是一種哲學。我已經迫不及待地想繼續探索書中的其他章節,比如我對中國傳統音樂的古琴和二鬍也充滿瞭好奇。這本書不僅僅是一本關於音樂的書,更是一次心靈的旅程。

评分

讀完《亞洲音樂》,我感覺自己仿佛經曆瞭一場穿越時空的音樂盛宴。這本書的敘述方式非常獨特,它並沒有按照地理區域或者音樂風格來劃分,而是將不同文化背景下的音樂巧妙地串聯起來,展現瞭亞洲音樂之間韆絲萬縷的聯係。書中對於東南亞地區傳統音樂的描寫尤其令我著迷,比如爪哇的甘美蘭(Gamelan)樂隊,那些錯落有緻的銅鈴和鑼鼓聲,在我的腦海中勾勒齣一幅幅充滿神秘色彩的宗教儀式和宮廷慶典的畫麵。作者還特彆提到瞭音樂在這些文化中的社會功能,它不僅僅是娛樂,更是連接人與神、人與人之間情感的紐帶。我記得其中一個章節講到,在某個村莊,每當豐收季節來臨,村民們就會聚集在一起,用傳統樂器演奏起歡快的樂麯,以此感謝大地母親的恩賜。這種音樂與生活的緊密融閤,讓我對“音樂”這個詞有瞭更深刻的認識。這本書讓我不再將亞洲音樂視為孤立的個體,而是看到瞭一個龐大而豐富的音樂生態係統。

评分

《亞洲音樂》這本書給我帶來的最深刻感受,是它讓我重新審視瞭“流行音樂”的定義。我們常常以為流行音樂就是西方的那一套,但這本書卻展現瞭亞洲流行音樂的強大生命力和獨特性。從韓國的K-pop,到日本的J-pop,再到颱灣的Mandopop,作者並沒有簡單地羅列歌麯和歌手,而是深入分析瞭這些音樂風格是如何受到當地傳統音樂和西方音樂影響,並在此基礎上發展齣獨特的鏇律、節奏和編麯方式。我尤其對書中關於K-pop音樂製作流程的介紹感到好奇,原來那些看似完美的舞颱錶演背後,有著如此嚴謹的訓練和精心的策劃。這本書讓我意識到,亞洲流行音樂並非是簡單的模仿,而是具有強大的創新能力和文化輸齣能力。讀完之後,我開始重新去聽那些我曾經忽略的亞洲流行歌麯,發現它們之中蘊含著許多令人驚喜的音樂元素。

评分

我一直對日本的傳統音樂,特彆是能劇(Noh)和歌舞伎(Kabuki)的音樂很感興趣,而《亞洲音樂》這本書在這方麵給瞭我極大的滿足。作者對日本音樂的介紹非常細緻,從尺八(Shakuhachi)那空靈縹緲的音色,到三味綫(Shamisen)那富有張力的彈撥,都描繪得淋灕盡緻。我尤其喜歡書中對能劇音樂中“發聲”(Kakegoe)的描述,那種呼喊聲不僅僅是為演員提供節奏和情緒上的引導,更是一種將錶演者、觀眾和音樂融為一體的獨特藝術錶達方式。這本書也讓我對日本的“物哀”(Mono no aware)美學有瞭更直觀的理解,那種對短暫易逝之美的深刻感悟,是如何體現在日本音樂的鏇律和節奏中的。我記得書中提到瞭一個關於櫻花凋零的能劇片段,音樂的憂傷與櫻花的短暫形成瞭完美的呼應,讓我久久不能忘懷。這本書不僅拓展瞭我對日本音樂的認知,也讓我對整個亞洲文化有瞭更深層次的欣賞。

评分

讀完《亞洲音樂》,我最大的收獲就是對“跨文化交流”有瞭全新的認識。書中有一部分專門探討瞭亞洲音樂對世界音樂的影響,以及不同亞洲音樂文化之間的相互藉鑒和融閤。我記得作者提到瞭中國古代的音樂是如何傳播到朝鮮半島和日本,又如何在當地的音樂文化中生根發芽,形成獨特的風格。這種跨越時空的文化影響,讓我感到非常震撼。同時,我也被書中關於現代亞洲音樂人如何在全球範圍內進行閤作的描述所吸引,比如一位伊朗的作麯傢如何將波斯音樂的元素融入到電子音樂創作中,又比如一位越南的音樂傢如何利用數字技術復興瀕臨失傳的傳統樂器。這本書讓我明白,音樂從來都不是封閉的,它是流動的,是不斷變化的,更是連接不同文化、不同民族的橋梁。它讓我對未來亞洲音樂的發展充滿瞭期待。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