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台灣人藉此補課、思辨,或反洗腦的中國近代史
一部國、高中歷史老師絕不會這樣講的中國近代史
一部讓大一統左派歷史學者感到憤怒的中國近代史
日本史學大家岡田英弘夫婦,「真實」呈現
處在歷史夾縫裡的台灣人,棒喝必讀。
從1840年鴉片戰爭,到1949年中共建政──
中國近代史的謊言,
是以後設的現代國家概念、以國共兩黨為軸心解釋歷史的結果。
國民黨不會告訴你,共產黨更是要掩藏,
聽聽和中國近代史糾纏在一起的日本人如何講?
◎中國近代史的開端不是鴉片戰爭,而是日清戰爭(甲午戰爭)!受鴉片戰爭衝擊的與其說是中國(清國),不如說是日本。
◎日清戰爭只是日本的國民兵和清國李鴻章的私兵在打仗,所以必然失敗。
◎在中國近代史上,袁世凱不是賣國賊,比孫文更重要!孫文的辛亥革命實際上並不偉大。
◎二十一條不是賣國條約?因為中國是個主權一旦轉換,就廢棄以前條約的國家,所以日本只能提出續約。中國的廢條約是缺乏國際契約精神的行為,日本則是不斷修訂不平等條約,直到平等。
◎五四運動被中共宣揚為偉大的愛國運動,實際上它不是重要的歷史轉折點,是共產國際所策劃、並利用二十一條而製造的陰謀!
◎應該說「正是托日本的福,中國才能有現在的東北」。如果日本不「侵略」滿洲,今日的東北應該是被俄羅斯統治的土地!
◎或許將來會有人說,毛澤東的長征是殺害對手之旅,而所謂中華蘇維埃政府是徒有其名的黑社會根據地。
◎中國近代史以國共兩黨為敘述的核心和主軸不符合真實歷史,軍閥被忽略和醜化是錯誤的。中華民國也只是勉強稱其為國家而已。
本書是日本右翼歷史學者眼中所見的中國近代史(1840-1949)。它不是面向專業讀者的學術著作,而是面向一般讀者,提供一種完全不同於中華世界認知裡的中國近代史,距離國、高中歷史課本裡的「歷史」更是天地之別!作者認為,這才是真實的中國史。
我們相信,有的讀者會恍然大悟、醍醐灌頂;有的則覺得自己被深深傷害,完全不能認同。有的會站在政黨或國家立場痛加批評,說作者見解荒謬,甚至想要罵人;有的則會見獵心喜。作者並不掩藏自己所持的右翼觀點,在前言中就已經明白說出。並且認為,那些對中國近代史有明顯違和感的讀者,讀後就會明白作者說的是什麼。
中國歷史一直被書寫者所把持,更有被勝利者改寫的強大傳統,中國近代史尤其如此。所以,中國近代史的誕生,與其說是歷史學者研究的成果,不如說是被中國政黨政治形塑的結果。
比如,中國近代史誕生於鴉片戰爭,這一觀點讀者耳熟能詳。但中國(清國)真的是因為鴉片戰爭而近代化了嗎?作者否定,而是指出:必須說在當時的清國看來,鴉片戰爭只是一場發生在遙遠南方的地域戰爭,結束幾十年都沒撼動清國體制,直至日清戰爭(1895年)才真正震驚朝野,從而使清國開始全面近代化,所效法的正是打敗它的日本。也就是說,清的近代化是日清戰爭使然。
「鴉片戰爭被視為中國近代史開端」的見解,是在1920年代形成,並由毛澤東在1937年明確提出。也就說,它是八十年後才誕生的、國共兩黨的意識形態所形塑的史觀。
再比如被視為賣國條約的二十一條。二十一條簽署於1915年(實際上簽署了十四條),但卻是在1919年五四運動期間才引發聲勢浩大的反日運動。為什麼?作者從現代國民國家的角度思考,指出中國是個「主權一旦轉換,就廢棄以前條約的國家」,也就是說,1912年中華民國成立,就廢棄之前清國政府簽署的條約。而二十一條的本質,是日本要和新政府(袁世凱)續約,確保日本已經在「中國」的投資權益。
中國的這種廢約邏輯,源於中國還不是以「現代國民國家」的概念行事,推崇革命或暴力的解決方式。相較之下,日本則是不斷修訂和英美等國簽署的不平等條約,逐漸讓它變得合理平等。
補充一點,1946年美國和中華民國政府簽署中美通商航海條約,美國的邏輯是用此約延續1844年中美望廈條約以來的美中簽署的八個條約之內容,以維護美國在華商業利益。但這個條約卻被中共認為是新的二十一條,是中國近代史上最後一個不平等條約。兩個「二十一條」之對比,就可以看見中國人理解歷史的前現代邏輯。
因為近代史被政治形塑,我們才會看到:國民黨版本的近代史以1912年為軸心去論述,從那一刻起,就以中華民國=「國民國家」的角度書寫。中共則以1921年自己建黨那一刻為軸心論述,似乎整個中國近代史,沒這兩黨就無法運行,就是一片空白。
但這完全不符合史實。國民黨一直到1928年才勉強具有全國性的力量,還必須得到奉系張學良的支持。中共則一直處於黑社會據點的狀態,直到1945年抗日結束、得到日本所建設的滿洲之力量,才有能力和國民黨角逐天下。滿清解體到日本侵華這二十年間,北洋軍閥(北京政府)在近代史上扮演重要角色,但卻被醜化和弱化了。也就是說,中國近代史之所以充滿虛假、謬誤、不真實,是被國共兩黨意識形態化的結果。
就近代史而言,作者指出另外兩點,尤其值得華文世界的讀者思考。其一是:中國版本的近現代史是以後設的現代國家概念,去解釋從1840年以來的歷史,因此很牽強,錯誤很多。作者認為,清國固然不是「中國」,1912年建立的中華民國也勉強稱其為國家,而1949年建立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則把自己的疆域人口、政黨政治投射到近代史上,似乎從清國解體後,就已經存在了一個叫做「中國」的國民國家。實際上當時的「中國」不過是一盤散沙般的地域結合體,連國家意識都是在日清戰爭的刺激下才相對形成。
既然非國家,也就不能用「國民」、「民主主義」或「民族主義」這些概念去解釋歷史。所以作者認為,日清戰爭是日本的國民軍和清國李鴻章的私軍在打仗。國共兩黨雖然打著民族的旗幟,但掩蓋了其秘密會社──只不過一個在都市,一個在農村,所以前者比較有錢──的本質。
當然,大部分中國人不會接受此點。但如果以日本自明治之後就形成現代國民國家來對比中國近代史,否定這一點倒是真的很難。
第二點是史料問題。作者指出,中國古代歷史較難復原真實,但近代史不然,無論是勝利方的共產黨,還是失敗的國民黨都有自己立場的書寫,日本作為參與中國近代史的一方,也有大量書寫,因此近代史反而有可能呈現真相。
作者上述看法非常重要,也不難理解。戰後七十年之際,中共祭出大閱兵,兩岸爭執抗日主導權。台灣讀者即便再不認同國民黨,也一定對抗日主角問題秉持國民黨的立場,但在中國,歷史論述卻被顛倒,只強調蔣介石早期的消極抗日,並強化中共的敵後戰場。這就是史觀和意識形態難敵史料的好例子。
總之,這是一部國、高中歷史老師絕不會這樣講的中國近代史,也是一部讓大一統左派歷史學者感到憤怒的中國近代史。藉此補課、思辨,或反洗腦?讀者各有判斷。但要想知道中國近代史的真相,日本右翼史家的觀點絕對不可輕易忽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