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對於我想要做的無中生有的事情,從未猶豫過。
我就是一直不停地往前做去。
邱春億教授生於台灣新竹,父親在日治時代擔任警察職務,一九四五年國民政府接收台灣,父親辭去警察職務,家中經濟頓時陷入困境,一家十一人,在父親與母親勤儉持家,成就了每一位子女。
考大學時,他沒有選擇當時最有前景的醫學系,反而選擇了藥理系,十九歲時他的想法是醫學系要讀七年,藥理系只要讀四年,就可以出來賺錢,而且藥可以造福更多的人。
就讀台大藥理系二十歲時,趁寒假翻譯了日文書《台灣藥物植物集》,二十九歲時撰寫《藥理學大綱》並出版,後來在李鎮源教授建議下三十歲赴美留學,以二年的時間取得博士學位。
創新研究不隨潮流,投入冷門領域,挑戰無中生有 一九七八年邱春億四十三歲,發明了治療青光眼用藥——左右旋滴目樂,這兩個用藥的發明過程,傳達出做為一位科學家的研究熱情與原創的智慧。
「當結果符合期待時,沒錯,我也會很開心。但如果得到不符合預測的結果,我會更開心。」邱教授在研究上始終主動迎向無中生有的挑戰。
左右旋滴目樂的發明,令他在國際一炮而紅
。在左旋滴目樂尚未發明前,青光眼一百多年來皆無藥可醫治。眼睛用藥對世界藥廠來說本來都是冷門的開發項目,而當時默克藥廠上市邱春億的青光眼藥左旋滴目樂,第一年在上市即創造二億七千五百萬的營收。目前仍有三千萬美元的營收。
雖然如此,他並未因此成為億萬富翁。當年因青光眼藥的發明曾受邀回台灣,接受電視台及媒體採訪。
接下來的四十年,邱春億一直在挑戰無中生有。他對眼藥的研發有無比的熱情與毅力,他為自己訂出目標,發明過去無法治療眼疾的新藥——青光眼,乾性黃斑病變,糖尿病引發的視網膜病變。甚至還想著,若是可以發明點眼藥的方式,治療白內障,那麼醫療比較不發達的國家,便可以使用。
融合中醫理論,創造新的眼科藥理學理論 邱春億七十歲時發現治療乾性黃斑性病變藥物,而今年八十一歲的他,第三個新藥治療乾性黃斑病變用藥,即將通過美國FDA核准。這個新藥發明其背後的理論靈感來自中醫循環理論。
「一般上,眼睛出現擾人的毛病,如果是發炎,就有抗發炎藥對付,如果是過度氧化,也有抗氧化劑伺候,這些都是唾手可得的常見藥品。可是,邱教授指出,比如乾性黃斑病變等眼疾卻始終無法治癒,這讓他開始反省如此的「對症下藥」是否適當:發炎是人體的自衛反應,壓抑它,形同陣前棄械投降;而氧化會產生人體活動所需的能量,如果全面抑制氧化反應,等於停止供電,生命隨之停擺。
那麼,應該如何面對這些眼睛的症狀呢?邱教授認為,無論是發炎或氧化,都必須讓它自然發生與運作。比如,就氧化作用而言,在產生能量的同時,也會有廢物形成;正常而言,眼睛能利用能量,也能自然排除廢物,一如人的進食與排泄。這個新陳代謝的過程能否順暢運行,攸關人體的健康與否;而就像排便、排尿出現阻礙時,健康就會亮起紅燈的道理一樣,眼睛亦然。
然而,目前眼藥開發的主流理論卻仍然固守傳統思維,哪裡發生病變,就把病變抑制下來。邱教授指出,比如,針對乾性黃斑病變的新藥研發,除了黃斑清眼藥公司外,還有十四家公司在積極進行;儘管作法各擅勝場,但他們對眼睛致病機轉的見解,卻與邱教授大相逕庭。
從關注眼睛的整體新陳代謝機制出發,邱教授認為,大多數眼疾的發生,皆源自眼睛內血流循環的缺陷,只要改正血流失常的現象,自能藥到病除。其他學者可能以為,眼血流只與某個病症相關連而已,但邱教授卻獨排眾議,直指眼血流問題正是病灶所在。不過,西方醫療傳統對於眼疾的理解並非如此。
邱教授說,他的想法其實是借自中醫的觀念。他拋開西醫的「症狀治療」思考模式,使用中醫的整體均衡概念來看待眼睛。中醫講求全身的關照與調整,並沒有使用什麼抑制劑,若只是對症下藥還不行,必須從根源解決問題才是上策。
以乾性黃斑病變為例的話,大部分研究者皆以為,病因來自於氧化、發炎或新陳代謝失常等因素。雖然有人發現,罹患此病的患者眼睛中的脈絡膜血流下降,但卻並不把它當作根本病因,繼續往抗氧化、抗發炎、抗新陳代謝的方向尋找治療劑,可想而知,始終一無所獲。
然而,邱教授卻認為,正是脈絡膜的血流下降,造成新陳代謝作用所產生的廢物無法被有效排出,日積月累堆積在眼睛上,導致了乾性黃斑病變的發生。而面對廢物堆積的問題,我們不能因為不要廢物,就直接切斷氧化作用,畢竟人體需要依靠氧化才有生命力。於是,依循邱教授的觀點,我們必須讓氧化作用繼續運作,雖然因此會有廢物產生,但只要努力恢復血流循環,讓廢物得以排出,患者就能恢復健康。」
挑戰創業之路 新藥的研發之路,從研究開始到新藥可以上市,需要十年以上時間,這是一條相當艱辛的道路,需要高資本,高度研發人才,而且也是all或none的過程。也因此當政府自二〇〇二年擬訂「兩兆雙星計劃」,極力想發展生物科技,然至今台灣未有任何新藥上市,可見其困難度。
邱教授表示,年輕教授還無法享有「無中生有」這種研究的奢侈,他們尚未擁有這種福氣。
年輕教授即便有大發現,他們的首要目標依舊是論文發表,而非申請專利;他們對於把研究轉成成品毫無興趣,原因正是那並非他們現時的生涯目標。然而,他們的論文一經發表,即成為公共知識,可為眾人利用。比如,醫生可以藉以治療病患;只是不會有藥品上市,去造福更多人,因為無專利保護,意謂無利可圖,藥廠並不會感興趣。確實,邱教授指出,有許多創意極佳的改良或發現,並沒有成為救人一命的良藥。
然而,擁有終身職的正教授都在進行無中生有的研究嗎?拿到終身職後,難道不會自動轉成半退休狀態?邱教授微笑說,在美國,把這種只等著領薪水過寫意生活的教授,稱為「朽木教授」。事實上,即便是美國,也很難遇見以無中生有的創新精神自期的學者。大部分人還是在有中生有之中,平平實實度過一生的小日子。個人是否懷抱宏大的學術抱負,實屬可遇不可求之事。
他創業三次,一次比一次更了解創業之道。最近的黃斑清眼藥公司(Macuclear)更是全美乾性黃斑性病變藥物研發的佼佼者,第四次創業即為開發糖尿病引起的視網膜病變,而這一次新藥希望從台灣原生植物中,找到光明的種子。
名人推薦 何英剛(中央研究院院士、中國醫藥大學講座教授)
邱震華(化學工程博士、前美國休士頓雪佛龍能源技術公司高級技術顧問)
黃中洋(彥臣生技藥品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
郭育誠(當代漢醫苑院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