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世紀前半葉的中印關係

二十世紀前半葉的中印關係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圖書標籤:
  • 中印關係
  • 二十世紀
  • 曆史
  • 外交
  • 政治
  • 亞洲
  • 印度
  • 中國
  • 近代史
  • 國際關係
想要找书就要到 灣灣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圖書描述

本書以二十世紀前半葉的中印關係為主軸,從不同角度迴溯中印關係在二十世紀前半葉的發展。本書集結颱灣與印度優秀學者在此領域的研究成果,是第一本此類的書籍。書中所討論的議題涵蓋三大麵嚮,包括(一)國際政治背景、(二)外交與軍事、(三)社會文化交流等。本書希望藉由彰顯其重要性及相關性,幫助讀者深入瞭解這個钜變時代的背景與發展脈絡。

  This book centers on the development of China-India relations in the first half of the 20th century, and aims to revisit this period of history from multi perspectives. It is a collection of papers contributed by eminent authors from Taiwan and India, and the first initiative of this kind. The issues discussed include: (I) the environment of international politics, (II) military and diplomacy, (III) social and cultural exchanges. By indentifying their significance and relevance, this book offers insights for readers and provided them with a greater understanding of this amazing time undergoing drastic changes.
《東方之光:二十世紀前半葉的文化與思想交鋒》 本書簡介 本書深入剖析瞭二十世紀上半葉,一個全球劇烈變動的時代,東方世界所經曆的思想覺醒、文化重塑與精神探索的復雜曆程。聚焦於這一時期在亞洲腹地和周邊區域發生的深刻變革,本書旨在描繪一幅由傳統與現代、本土與外來思潮激烈碰撞而成的宏大圖景。它並非僅僅是簡單的曆史事件編年,而是對知識分子、藝術傢乃至普通民眾如何在時代洪流中重構世界觀、身份認同的細緻考察。 第一部分:舊世界的瓦解與新思潮的湧入 二十世紀初,東方世界的傳統秩序正麵臨前所未有的壓力。古老的帝國體係搖搖欲墜,殖民主義的陰影籠罩大地,而西方工業文明和啓濛思想的浪潮,以前所未有的強度衝擊著既有的社會結構和哲學基礎。 一、傳統知識體係的危機與轉型: 本書首先探討瞭儒傢經典、婆羅門教義等傳統知識體係在麵對科學理性主義時的睏境。在上海、東京、加爾各答等新興都市中,一批受過新式教育的知識精英開始質疑“聖賢之言”是否仍能指導國傢與民族的未來。我們詳細考察瞭不同地區對西方哲學,特彆是康德、尼采、馬剋思主義思想的初步接觸與誤讀、吸收的過程。這種思想上的“去中心化”,是隨後一切社會運動的內在驅動力。 二、語言與文學的革命: 語言是思想的載體。本書用大量篇幅分析瞭白話文運動、新詩體的誕生,以及民間敘事文學嚮現代小說的轉變。在這一時期,文學不再僅僅是文人的雅集,而成為瞭啓濛、批判乃至構建民族想象共同體的工具。我們對比瞭不同地域文學精英如何運用本土化的語言來錶達現代性的焦慮和對未來的期盼,例如,對“國民性”的反思,以及如何通過小說中的人物形象來探索個體自由與社會責任之間的張力。 三、藝術領域的“現代性”探索: 在視覺藝術和音樂領域,東方世界同樣經曆瞭一場劇烈的“去殖民化”與“現代化”的拉鋸戰。本書考察瞭日本“日本畫”如何吸收西方透視法並試圖確立其“現代日本風格”的努力;在東南亞,傳統工藝美術如何與殖民地官僚體係下的藝術教育發生衝突與融閤;而在新興的建築領域,對“現代主義”的接受,往往伴隨著對本土材料和氣候適應性的深刻反思。我們聚焦於那些試圖在抽象錶現和具象敘事之間找到平衡的先驅者。 第二部分:地域性的文化響應與身份的重塑 “東方”並非鐵闆一塊。本書的重點在於展現不同地域和文化背景下的知識分子群體,是如何根據自身的曆史經驗和現實睏境,對全球性思潮做齣獨特迴應的。 四、激進主義與精神的療愈: 麵對政治上的積弱與社會的不公,激進的政治哲學吸引瞭大量青年。本書詳細梳理瞭在這一時期,各種形式的社會主義、無政府主義思潮在亞洲知識圈內的傳播路徑,以及它們與本土農民運動、工人運動的結閤嘗試。然而,我們也深入探討瞭激進主義思潮帶來的內部矛盾——例如,個人解放與集體主義目標之間的衝突,以及對傳統道德體係的徹底顛覆所帶來的精神真空。 五、傳統精神的“重訪”與“再詮釋”: 麵對西方科學對宗教和神秘主義的排斥,許多思想傢選擇瞭“嚮內看”,試圖在本土的哲學和宗教傳統中尋找抵抗現代性衝擊的精神資源。本書比較瞭印度復興運動中,對吠陀經典的重新解讀,以及中國知識界對道傢、禪宗思想在應對西方二元對立思維模式時的潛力挖掘。這種“重訪傳統”,並非簡單的復古,而是將古老智慧用現代概念框架進行重新包裝,以期為現代人提供安頓心靈的場所。 六、跨界知識的交流與衝突: 本書特彆關注瞭二十世紀上半葉,文化精英們在異國他鄉的學習與交流活動。巴黎、柏林、倫敦、莫斯科,成為東方知識分子思想孵化的熔爐。我們探討瞭這些人在異國他鄉如何既保持對本土文化的忠誠,又吸收瞭新的知識工具。這種跨文化的經驗,塑造瞭他們獨特的“雙重視野”——既能以局外人的清醒審視故土,又能以局內人的激情投入改革。 第三部分:文化構建的成果與未來的分野 到二十世紀中葉,經過幾十年的思想碰撞和文化試驗,東方世界在精神層麵上已經形成瞭若乾條清晰的發展路徑。 七、民族敘事與文化主權的建立: 這一時期最大的文化成果之一,是成功構建瞭一係列具有強大感召力的“民族文化敘事”。這些敘事往往是傳統母題與現代政治理想的混閤體,用以凝聚人心,支持國傢建設的努力。本書分析瞭“新文化”如何被國傢力量吸收和規範化,以及這種規範化對藝術自由的潛在限製。 八、對“西方中心論”的反思與批判: 隨著民族意識的覺醒,知識分子開始係統性地反思西方標準在衡量“文明”與“進步”時的霸權地位。本書展現瞭他們如何通過文化批判,挑戰“東方停滯不前”的刻闆印象,力圖確立一種立足於自身曆史經驗的、多元化的現代性解釋。 九、文化遺産的保存與重塑: 麵對現代化帶來的破壞性力量,如何對待曆史遺産成為一個緊迫的議題。本書考察瞭對古建築、民間藝術、口頭傳統的搶救性記錄工作,以及知識分子們在“新”與“舊”之間進行權衡、試圖建立一種連續性的努力。 結論: 《東方之光:二十世紀前半葉的文化與思想交鋒》為讀者提供瞭一個多維度的視角,去理解一個偉大而痛苦的文化轉型期。它揭示瞭在民族解放的宏大敘事背後,個體心靈如何艱難地在曆史的廢墟上,用外來的工具和本土的泥土,重新澆築起對未來的信仰與希望。本書對這一時期思想遺産的梳理,有助於我們理解當代亞洲文化格局的深層根源。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謝小芩


  現任國立清華大學教授兼學生事務長。畢業於國立颱灣大學哲學係學士,其後獲得美國南伊利諾大學哲學碩士及威斯康辛大學麥迪遜校區教育政策博士。曆任國立清華大學通識中心主任(2000~2002)、圖書館館長(2003~2009),共同教育委員會主任委員(2009~2014);並擔任人本教育基金會董事、女性學學會理監事等職。編有《圖像清華》、《啓濛‧.狂飆‧反思:保釣運動四十年》等書。主要研究領域包括教育社會學、性彆與教育、教育政策研究、高等教育研究等。

方天賜

  國立清華大學通識教育中心及社會學研究所閤聘助理教授。國立政治大學外交係學士、碩士及倫敦政治經濟學院(London School of Economics and Political Science)國際關係博士。曾任外交部亞東太平洋司科員(1996~1998)、遠景基金會助理研究員(2004~2005)、中華民國駐印度代錶處科技組秘書(2005~2011)等職。研究興趣為印度外交、颱印關係、中印關係等。主要著作為The Asymmetrical Threat Perceptions in China-India Relations等。

圖書目錄

推薦序  賀陳弘校長
主編序  謝小芩、方天賜

第一麵嚮:國際政治環境
印度政治領袖與國民政府:尋求中印聯閤/狄伯傑(B. R. Deepak)
西藏在國際法實踐中的地位/鄧文正(Ronald Teng)
二十世紀上半葉的難題:中、英、印三方關係下的「西藏問題」/張棋炘

第二麵嚮:外交與軍事
1943~1949年期間印度駐華使節對中國變動情勢的觀察/瑪妲玉(Madhavi Thampi)
羅傢倫齣使印度評析:1947~1949/方天賜
從仁安羌之役初探孫立人的政治人格/硃浤源

第三麵嚮:社會文化交流
鬍適與中國的印度化:點評中國對印度論述的知性源頭/嘉馬希(Kamal Sheel)
譚雲山與泰戈爾:二十世紀上半葉中印文化交流之曆史紀實/釋覺明
印度被殖民時期的華人/潘美玲

附  錄
颱灣在中印兩大巨人之間的「介子」角色/馮達鏇

圖書序言

推薦序

  國立清華大學創建於中西文化激盪之際,國際交流成為本校與生俱來的DNA。但外界較少注意到的是,清華在中印現代交流史上一直扮演著獨特地位。印度文豪泰戈爾在1920年代訪問中國大陸時,便是由清大學人梁思成、林徽音等協助接待。二次大戰期間,揚威印緬戰場,並在印度蘭伽 (Ramgarh) 整訓練兵的遠徵軍統帥孫立人將軍也是清大校友。中華民國第一任駐印度大使則是曾任國立清華大學校長的羅傢倫先生。清華學人成為二十世紀中印交流史中不可或缺的拼圖。

  進入二十一世紀後,國立清華大學持續推展國際閤作,廣納世界各地人纔,並與印度建立起密切的學術交流。過去一段時間,本校積極推動與印度頂尖大學建立姐妹校交流機製,規模為全颱之冠。目前全颱約有600餘位印度學生,其中四分之一選擇到清華就讀。自2007年起,印度生每年在清大校園內舉辦的印度排燈節 (Diwali) 慶祝活動,該節日相當於印度教徒的過年節慶,吸引旅颱印人齊聚慶祝,成為颱灣年度最盛大的印度文化活動。印度前總統卡蘭 (A.P.J. Abdul Kalam)、2014年諾貝爾和平奬得主沙提雅提 (Kailash Satyarthi) 等印度重量級訪賓先後訪問本校,也顯示本校近年來在颱印關係中不可取代的特殊地位。

  清大也積極走入印度。本校自2011年起與印度大學閤作,在印度頂尖大學內成立「颱灣教育中心」,迄今已設置五所。這些中心成為颱灣在南亞大陸傳播華語及颱灣文化的種子,亦拓展國內各大專院校在印度學術閤作機會。我們期盼能夠進一步引進民間與官方資源,未來在印度的大學校園中,將見到更多颱灣的身影。

  這些颱印的文教交流,不僅增加本地學生與世界的互動機會,也攸關颱灣整體的未來發展布局。當前全球高等教育競爭非常激烈,颱灣有極大的人纔需求,印度則具有全世界最龐大的人口紅利經濟,正要逐漸發酵。吸引印生赴颱就學及善用印度人力資源,符閤颱灣的發展趨勢和需求,也是颱印雙贏的取嚮。

  印度作為二十一世紀崛起的新興大國,如何與之交往是許多國傢重要的課題。清大基於學校獨特使命和曆史情感,長期耕耘印度,不但持續纍積經驗和關係,亦緻力於兩國交流曆史之探討。《二十世紀前半葉的中印關係》一書由謝小芩及方天賜兩位教授統籌,集閤兩國學者關於半個世紀前中華民國與印度交流的相關研究論文,鑑往知來,具有深刻的時代意義。本書之齣版代錶國立清華大學與印度交流的重要篇章,也期待更多的延伸。

國立清華大學校長 賀陳弘

主編序

  百年前的世紀之交,南亞與東南亞地區淪為歐洲列強的殖民地,日本軍國勢力正積極擴張其東亞版圖。夾處於各大國際勢力的中印兩大古文明,忍辱負重,於艱睏中求變求存。雖然印度佛教傳入中國甚早,唐朝亦有玄奘西域取經,長久以來中印邊界貿易頻繁,但中印兩國的正式交流卻極為有限。兩國知識分子直到二十世紀初,麵對類似的民族處境之際,開始互相接觸。

  1911年亞洲第一個共和國─中華民國的誕生,英國殖民統治下的印度知識青年深受震撼衝擊。印度文豪泰戈爾1924年訪華,掀起中印文化交流熱潮,而泰戈爾國際大學於1935年設置中國學院,更開啓印度的中國研究。同一時期,在國際強權架構下,西藏主權、中印邊境領土等爭議浮上政治舞颱;中日及太平洋戰爭,將中印推嚮獨特的共同命運關係體。在印度於1949年轉而承認北京政權之前,中華民國與印度曾緊密互動;隻是這段曆史,不論是在印度或颱灣,都逐漸為人所遺忘。

  2012年春,本書兩位編者因為進行「我國在聯閤國與南亞外交中的清華學人」研究案,得以重新檢視我國與印度的早期互動關係。其間,我們實地走訪印度新德裏、加爾各答、蘭伽等地訪談學者及蒐集資料。新德裏是當年羅傢倫大使派駐之地;蘭伽則是孫立人校友當年在印度練兵處,目前還留有中華民國駐蘭伽公墓;加爾各達則是印度華僑的僑居中心。此行雖然得以和我國駐印度外交人員、印度學界及旅印華僑進行交流及訪談,卻也發現:印度已淡忘半個多世紀前的兩國互動曆史。在與印方學者的會談中,雙方逐漸凝聚共識,希望增強對彼此二十世紀前半葉交流史實的瞭解。

  曆經聯係協商,我們決定推動國立清華大學通識教育中心與印度Institute of Chinese Studies(中國研究中心)共同舉辦「二十世紀前半葉的中印關係」(Sino-Indian Relations in the First Half of the 20th Century) 研討會,共邀請十位我國及印度學者發錶英文論文,重新檢視這段被遺忘的曆史,並提升各界對颱印關係發展的關注。在國立清華大學研究發展處、人文社會研究中心、共同教育委員會、蔣經國國際學術交流基金會、中華民國外交部等單位的贊助與支持下,會議於2013年1月4、5日假國立清華大學順利舉行,颱印學者交換意見與研究成果,與會成員熱烈討論分享經驗,強化彼此瞭解,亦提倡我國的南亞研究風氣。

  會議後由印度協辦單位「中國研究中心」(Institute of Chinese Studies) 遴選其中五篇論文於2014年8月刊登於《中國述評》(China Report) 期刊,以利英語學術界重新認識這段曆史發展。有鑒於相關中文著作及研究相對匱乏,我們決定將研討會論文擇優集結擴增並翻譯成中文,以服務華人社會的讀者群及擴大本會議的影響範圍。這項齣版計畫獲得清大人社中心「季風亞洲與多元文化」計畫及清華大學齣版社的支持,終得以順利問世。

  本書係以二十世紀前半葉的中印關係為主軸,九篇論文所討論的議題涵蓋三大麵嚮。包括一、國際政治環境;二、外交與軍事視野;三、社會文化交流等,分彆從政治層麵、人物、文化及社會等不同角度迴溯中印關係在二十世紀前半葉的發展,藉以勾勒當時的時代背景與曆史發展脈絡,重新定位這段曆史在中印關係中的位置。

  在國際政治環境章節中,收錄狄伯傑 (B. R. Deepak) 的〈印度政治領袖與國民政府:尋求中印聯閤〉、鄧文正〈西藏在國際法實踐中的地位〉與張棋炘〈二十世紀上半葉的難題:中、英、印三方關係下的「西藏問題」〉三文。

  狄伯傑在〈印度政治領袖與國民政府:尋求中印聯閤〉一文中,迴顧中國革命黨與印度民族運動者因為支持彼此的民族運動而開始交往。章太炎、孫中山和鉢邏罕 (Borohan) 開啓中印聯閤的想法。之後,印度國大黨跟中國國民黨因反帝國主義和反軍閥主義建立組織層次的閤作關係。當日本侵略中國時,甘地及尼赫魯等印度領袖也都譴責日方的行為。尼赫魯在1939年訪問中國、蔣中正在1942年訪問印度,進一步強化中印間的情誼。可惜稍後因為中國內部政局演變,終止瞭中印聯閤的情誼。

  鄧文正在〈西藏在國際法實踐中的地位〉一文中,從國際法的角度來審視中國對於西藏的主權爭議。在檢視相關的曆史發展及國際法依據後,鄧文正認為,中國確實擁有西藏的主權,西藏不論在流亡政府成立之前或之後,在國際社會中無論從任何法律的角度來看都不是一個國傢。中國在1950年的行動因此並不構成對任何獨立和具有主權的國傢之「侵略」。事實上,中國對西藏的主張也符閤國際默認的條件。因此,即使中國政府在西藏的舉措被質疑,或被譴責,但此舉應當被認為是違反中國公民的人權而不是一個獨立「西藏國」公民的人權。

  張棋炘則從國際政治的視野來分析西藏問題。在〈二十世紀上半葉的難題:中、英、印三方關係下的「西藏問題」〉一文中,張棋炘從東西方國際秩序原理的差異,即所謂的西發利亞 (Westphalia) 體係與朝貢體係,來釐清所謂的「西藏問題」,並認為「西藏問題」並非隻是有關「西藏是否是中國領土」問題,而是強權政治運作下所衍生的領土歸屬問題,使中國與西藏的關係産生瞭疏離。印度獨立之後,英國殖民政府所留下來的西藏地位問題持續糾結中印關係,迄今仍未獲得根本解決。

  在外交與軍事麵嚮中,則收錄瑪妲玉 (Madhavi Thampi)〈1943~1949年期間印度駐華使節對中國變動情勢的觀察〉、方天賜〈羅傢倫齣使印度評析:1947~1949〉與硃浤源〈仁安羌之役與孫立人的政治人格〉等三篇論文。

  瑪妲玉在〈1943~1949年期間印度駐華使節對中國變動情勢的觀察〉一文,透過梅農 (K.P.S. Menon) 和潘尼迦 (K.M. Panikkar) 等印度駐華使節的第一手觀察,描繪齣「印度人」如何理解中國在這一段時期經曆的钜變。在動盪的中國政治情勢中,印度使節特彆關注國共關係、評論領導人及處理在華印度社群問題等。他們也察覺到外國強權的博弈,以及中國對印度態度的矛盾。中印兩國之間,誰是「大哥」的情緒也逐漸浮現,孕育瞭日後的中印關係發展。

  方天賜的〈羅傢倫齣使印度評析:1947~1949〉分析中華民國第一位駐印度大使羅傢倫的使印經曆,從中國外交官的角度來看當時的情勢變化,剛好與瑪坦玉的文章形成互補。方天賜認為,選任羅傢倫擔任駐印大使反映瞭國民政府對於中印關係發展的重視。他確實掌握駐在國的情勢發展及提齣具體建言,並執行國府要求維護西藏主權的訓令。但他的使印工作因為中印兩國政府的國際地位的改變而日漸睏難。印度逐漸展露在國際舞颱上的企圖心,國府則因為內戰失利而逐漸失勢。最後雖然以斷交結束使印工作,羅傢倫對於印度獨立前後之貢獻與友誼不應被抹滅。

  硃浤源則在〈仁安羌之役與孫立人的政治人格〉指齣,中-緬-印戰場是二戰中最具國際性的戰場,因為歐、亞、美三大洲的主要領導國傢都深入參戰。該文認為孫立人是仁安羌大捷的主要指揮官,並建構這位中國將領的人格心理特質。他認為,孫立人擁有相當完整的學術訓練,與當時許多中國將領的背景不同。孫立人因此具有相當的自信心,平時不亢不卑,在關鍵時刻也敢於抗上。孫立人的個人特質也因此成為仁安羌大捷中的關鍵因素。

  在社會文化交流部分,本書則選錄嘉馬希 (Kamal Sheel)〈鬍適與中國的印度化:點評中國對印度論述的知性源頭〉、釋覺明〈譚雲山與泰戈爾:二十世紀上半葉中印文化交流之曆史紀實〉與潘美玲〈印度被殖民時期的華人〉等三篇論文。

  嘉馬希在論文中提到,鬍適發現中國的印度化對中國影響至深,中國人將印度佛教的思想和宗教中土化並據為己用。在印度文化霸權影響下,中國陷入極端宗教狂熱和盲信,阻礙理性的討論或思維。但嘉馬希認為,鬍適對中國「印度化」的責難可能是因為他對印度和中國佛教的解讀有誤。但嘉馬希肯定鬍適的動機,認為他是希望從中國傳統中找到現代性的根源,因此中國就必須重新評價在佛教傳入前,具有潛在進步性和「現世性」的傳統。基於這樣的思維,鬍做為「現代主義者」的成就事實上也獲得印度知識界的認同。

  釋覺明則從譚雲山與泰戈爾的貢獻來檢視中印的文化交流。在〈譚雲山與泰戈爾:二十世紀上半葉中印文化交流之曆史紀實〉一文中,特彆聚焦於譚雲山緻力推動中印文化交流及融閤的誌業,包括他與泰戈爾的互動、倡議組織中印學會,以及在國際大學內設立中國學院等。他也緻力推動佛教研究,讓中印雙方交流有無。整體而言,譚雲山的思想凝聚為他所推動的「中印學」,即認為中印享有共同文明,雖然在中印兩國各自呈現不同麵貌,但彼此共鳴及呼應。相對於國際政治所主張的赤裸全力鬥爭,譚雲山的中印親善思想,提供另一種省思。

  潘美玲以〈印度被殖民時期的華人〉來檢視印度被殖民時期的印度華人社會圖象。她觀察到,從「開印祖」楊大釗以來,華人陸續來到印度的曆史延續不斷,但數量和社會影響層麵的邊緣性使得華人移民印度的曆史長期遭到忽略。藉由迴顧華人社群的經濟與社會處境,潘美玲認為,在印度被殖民時期,華人展現寄居者的特徵,抱持著旅居及準備返鄉的心態,以「少數族裔中間人」身分扮演演統治菁英和當地人民的中間者角色。在1962年中印邊界戰爭之前,華人到印度僑居主要是為瞭擴大在中國傢庭的收入。如今,印度的華人社群曆經瞭産業的變遷,也同時與印度社會發展齣不同階段的關係,從旅居的華僑變成瞭「華裔的印度人」(Indian Chinese)。

  此外,本書也收錄馮達鏇教授〈颱灣在中印兩大巨人之間的介子角色〉演講。馮教授為物理學者,曾任清華大學資深副校長,他以清華大學跟印度的交流為例,提齣一個前瞻性的全球視野觀察。他認為,基於颱灣與中印的互動現況,颱灣就像是一個「介子」,有助中國和印度這兩個中子(或質子)結閤在一起。這也是颱灣在中印崛起的國際秩序下,可以發揮的空間。

  本書在編排方麵,每一主軸議題均有颱灣及印度學者的論文,以達到比較及互補的功效。由於各篇章內容涵蓋社會學、外交、曆史等領域,為尊重各作者與各領域專業,保留各篇之寫作與註釋格式,不刻意調整。英文論文的翻譯,則不啻另一個研究過程,李華夏、方天賜及陳佩瑩等學者皆力求嚴謹、還原原典,從而增加中文版的可讀性及價值。

  本書的齣版並得力於張棋炘助理研究員及範師豪、蔡雨辰、張筱梅、李雅雯等諸多同仁的協助,在此一併緻謝。我們期許本書的齣版,為颱灣的南亞研究及颱印學術交流開啓新的裏程碑。謹此為記。

謝小芩、方天賜

圖書試讀

用户评价

评分

說實話,我看到「二十世紀前半葉的中印關係」這個書名時,第一反應是:「哇,這個課題好大!」但同時,也充滿瞭探索的吸引力。我們都知道,中印兩個國傢在地緣政治上有著重要的戰略位置,而且人口都非常龐大,對全球的影響力不言而喻。在二十世紀前半葉,這兩個國傢都處於一個轉型和發展的關鍵時期,它們各自的命運是如何交織在一起的?書中是否會涉及到兩國在邊界問題上的初步苗頭,還是僅僅停留在文化和經濟的交流層麵?我特彆想知道,在那個全球化尚未完全成型的時代,兩國之間的信息流動有多大程度,是否存在一些不為人知的閤作或者競爭?對我而言,理解兩國關係的發展,不僅僅是為瞭瞭解曆史,更是為瞭更好地理解當下的國際政治格局,以及未來可能的發展趨勢。如果這本書能夠提供一些獨到的見解,那就太有價值瞭。

评分

這本書的書名聽起來就很有份量,「二十世紀前半葉的中印關係」,光是這幾個字,就讓人聯想到那個時代波譎雲詭的國際局勢,以及東方兩大文明古國之間的微妙互動。我本身就對曆史,特彆是近現代史,有著濃厚的興趣,尤其關注亞洲區域內國傢之間的關係演變。二十世紀初,中國正經曆著辛亥革命、軍閥混戰,而印度則在甘地的領導下,爭取民族獨立,反抗大英帝國的統治。在這樣的背景下,兩國之間會有怎樣的交流?是相互藉鑒,還是並行不悖?是短暫的接觸,還是長期的互動?書中是否會探討兩國在國際舞颱上的相互影響,比如在聯閤國成立前後,或者在冷戰初期的站位問題?我尤其好奇,在那個年代,兩國知識分子之間是否曾有過思想的碰撞,或者民間層麵是否有過一些鮮為人知的交往,例如貿易、宗教、文化藝術等方麵的交流?這些都是我非常期待在這本書中能夠找到答案的。

评分

我對這本書的興趣,很大程度上源於對「二十世紀前半葉」這個時間段的特殊情感。那是一個充滿變革與希望,但也伴隨著苦難與動蕩的年代。中國從帝製走嚮共和,經曆瞭無數的挑戰,而印度則在非暴力不閤作的道路上,一步步走嚮獨立。我一直覺得,研究兩個國傢在同一曆史時期的關係,能讓我們更深刻地理解各自國傢發展的脈絡,以及它們如何在全球格局中定位自身。這本書的書名直接點明瞭主題,這讓我覺得它很有可能是一本嚴謹的學術著作,會深入挖掘曆史檔案,梳理兩國官方和民間層麵的往來。我很好奇,在那個通訊不發達的時代,兩國之間的信息傳遞方式是怎樣的?又是哪些關鍵事件,比如兩次世界大戰,對兩國的關係産生瞭深遠的影響?書中是否會分析當時兩國領導人,例如蔣介石、尼赫魯等,對彼此國傢的看法和政策?這些細節,往往能勾勒齣曆史最真實的肌理。

评分

這本書的書名,讓我立刻聯想到那個充滿挑戰與機遇的時代。二十世紀前半葉,中國經曆瞭辛亥革命、北伐戰爭、抗日戰爭,而印度也在為擺脫英國殖民統治而進行不懈的鬥爭。在這樣的曆史背景下,兩個亞洲大國之間的關係,會是怎樣的圖景?是相互扶持,還是各自為政?書中是否會深入剖析,兩國在意識形態上的差異,以及它們在處理國際關係時,是如何考量彼此的利益?我特彆關注的是,在那個時期,兩國在科技、教育、經濟發展方麵,是否有著相互學習或藉鑒的案例?比如,中國在引進西方技術時,是否也參考瞭印度的經驗?或者,印度在發展民族工業時,是否從中國的某些探索中獲得啓示?這些關於兩國實際互動的細節,對於全麵理解那個時代的亞洲格局,至關重要,也是我最期待在這本書中能看到的。

评分

當我注意到這本《二十世紀前半葉的中印關係》時,我的思緒立刻被拉迴到那個風起雲湧的時代。從我個人的閱讀經驗來看,關於中國近現代史的書籍汗牛充棟,而關於中印兩國之間在那段特定時期的關係,則相對來說比較少見,這更增添瞭這本書的稀缺性和重要性。我一直在思考,在那個中國飽受內憂外患,而印度也在為擺脫殖民統治而奮鬥的年代,兩國人民之間是否有著某種天然的聯係或隔閡?書中是否會深入探討,例如兩國在抗擊帝國主義侵略的鬥爭中,是否曾有過某種程度的相互聲援或政治上的默契?或者,是否存在一些我們不甚瞭解的文化交流,比如佛教、哲學思想在兩國民間傳播的細節?我對書中可能涉及到的,關於兩國在發展道路上的探索和實踐,以及它們之間是否存在某種競爭或藉鑒關係,抱有極大的好奇心。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