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風的沒落:艾迪對中國共産主義運動的迴應

天風的沒落:艾迪對中國共産主義運動的迴應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圖書標籤:
  • 冷戰史
  • 中國共産主義
  • 政治迴憶錄
  • 艾迪
  • 天風
  • 曆史
  • 傳記
  • 中共運動
  • 政治史
  • 迴憶錄
想要找书就要到 灣灣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圖書描述

喬治‧捨伍德‧艾迪(Georege Sherwood Eddy)是20世紀上半葉一位著名的社會福音派活動傢。與大學同學路思義、畢特金三人組成瞭「大學生誌願海外傳教運動」中著名的「耶魯三傑」,都將中國視為海外佈道的首選工作地。然而艾迪在中國的事業遭遇到瞭一場前所未有的危機,即共産主義運動的興起。就艾迪對中國共産黨的態度與言行進行研究,有利於人們加強對在20世紀上半葉共産主義在中國勃興的年代,西方在華教會、差會及其所屬傳教士對該時期中國共産主義運動的認識與反應的理解,同時也有利於從他們的言行、反應中探討中西方文化碰撞所蘊含的深層次的東西。

  中國是艾迪最為鍾情的佈道對象。然而當共産主義思想、民族主義思想和中國傳統思想在中國閤流,形成瞭艾迪無法解開的一道死結。麵對中國共産主義運動帶來的嚴重挑戰和危機,一方麵,他對中國共産主義運動口誅筆伐;另一方麵,他在中國青年學生、勞工、農民中間構築共産主義防火牆,防止他們的共産主義傾嚮。艾迪與國民黨政權的接近,並不代錶他對後者多麼地滿意和認可,而在於它成瞭他實現「上帝之國」的平颱。

  艾迪對中國共産主義運動的反應其實是逆時代潮流而動。加之,此種反應實質上是一場跨文化活動。兩種因素的疊加,使艾迪的反應以失敗告終。原因在於他試圖將西方文化的內核——基督教精神——移植到中國,但由於東西方文化背景迥異和近現代中國背負著救亡圖存的曆史使命,緻使其理想落空。同時,作為一名美國人,艾迪隻是中國近現代曆史的旁觀者,他對中國近代以來的救亡圖存的曆史使命不可能有中國人一樣的感受;作為一名傳教士,他不能認識到基督教在中國近現代史上所起到的消極作用,他的溫和與改良主義主張無法解決當時中國的階級矛盾,也無力幫助中國人民破解民族解放的難題。

  本書前言首先討論瞭19世紀中葉以來,共産主義的誕生對世俗的西方資本主義製度以及基督教思想構成的巨大衝擊和挑戰,以及在中國對基督教傳教事業造成的影響,並且爬梳瞭相關的學術成果,詳述本研究所使用的相關資料與研究方法。

  本書正文共分為五大部分:

  第一編「在我們這一代將福音傳遍世界」,說明瞭19世紀末20世紀初隨著美國海外擴張步伐的加快和美國由資本主義發展到瞭帝國主義階段,社會福音神學思想和學生海外傳教運動的興起構成瞭該時期美國海外傳教運動的新特點,也就是本書的主要時代。研究艾迪的相關思想,可以瞭解美國當時的基督教傳教思潮。

  第二編「社會福音論者艾迪及其共産主義觀」。這個部分主要簡述艾迪生平以及他如何以社會福音的觀點來觀察共産主義與中國共産黨。歐戰時期,艾迪作為隨軍傳教士活躍在前綫,目睹到的戰爭慘狀給他帶來極大的震動。一戰結束後,艾迪的社會福音神學思想正式形成。作者認為,艾迪的神學修養經曆在當時來華的西方傳教士中極具代錶性。

  第三編「跨文化視角下艾迪對中國共産主義運動的印象」,提到艾迪對中國共産黨的認識和反應。由於中國共産黨領導的革命衝擊瞭基督教在華傳教事業,也衝擊瞭他的社會福音理論,艾迪因此而感到失望。然而他也肯定中國共産黨的主要目標以及奉獻精神。

  第四編「逆時代潮流而動:構築共産主義『防火牆』」,從艾迪的行動研究他如何迴應中國共産主義運動。艾迪熱衷於在中國青年學生中傳教佈道,企圖用社會福音思想引領青年偏離共産主義,並走訪各地,瞭解廣大勞工的工作情形和生活場所,也關切中國農村的貧睏問題,投入相關改善與建設工作。然而,艾迪拯救中國的理論和基督教主張並不完全被中國人民所接受。

  第五編「天國主義」:共産主義的理想替代品。介紹艾迪為瞭遏製共産主義運動在中國的發展和實現其「上帝之國」的理想,將國民黨高層視為重要的傳道對象。艾迪對基督教文化充滿樂觀,卻與當時的潮流背道而馳,導緻他對大環境的迴應在時代中顯得薄弱。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鄒朝春


  男,1975年生,湖南邵陽人,曆史學博士,學術興趣為中美關係史。現為東莞理工學院教師。2000年,湘潭大學曆史學學士畢業。2003年,北京大學曆史係世界史專業碩士畢業,師從王立新教授。2012年,中山大學曆史係世界史專業博士畢業,師從硃衛斌教授。曾在《民國檔案》、《曆史教學問題》、《船山學刊》、《宗教學研究》等雜誌上發錶多篇論文。

圖書目錄

圖書序言



  由鄒朝春在其博士論文基礎上完善而成的《天風的沒落:艾迪對中國共産主義運動的迴應》一書給人以眼前一亮的感覺。說這話並不是否定學術界在傳教士研究領域已經所做齣的成績,恰恰是該書是在學界已有成績的基礎之上另闢蹊徑找到瞭一個全新的視角對傳教士在華活動進行研究。

  在國內,學界對傳教士的研究正式起步於改革開放初期。經過數代學人的努力,如今對來華傳教士的研究儼然成為一門顯學,人纔濟濟,成果豐碩。更可喜的是,每年都有不少碩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加入到該研究領域中來,以傳教士為主題撰寫學位論文。但研究傳教士與中國政治之間的關係的成果並不是很多,研究傳教士與中國共産主義運動之間關係的成果更是少數。

  傳教士的在華活動決不能簡單地被視為純粹的宗教活動,他們還廣泛活躍於政治、經濟和文教等領域。對20世紀上半葉的在華傳教士而言,尤其如此。在該時期,中國現代化潮流浩浩蕩蕩,但外國來華傳教士在不同領域裏所起到的作用是不同的。比如在文教體衛方麵,他們扮演著促進者的角色,但在政治領域則不然,他們拖瞭中國政治現代化的後腿。艾迪對中國共産主義運動的迴應,是傳教士在中國政治現代化道路上所發揮影響的集中體現。本書以艾迪對中國共産主義運動的認識、在中國社會構築共産主義防火牆以及尋找共産主義的替代物——天國主義為主綫,就艾迪對中國共産主義運動的迴應進行係統完整的、詳盡而不瑣碎的梳理,著重分析瞭艾迪言行收效甚微的原因,深化瞭人們對該時期傳教士對中國共産主義運動態度的認識,也讓人們對本來已經熟悉的事件産生瞭一種新感覺。

  本課題涉及多個知識領域,包括宗教教義與傳播史、共産主義及其在俄國與中國的實踐、中國共産黨的社會政治主張與革命活動、中國政治史與思想史等等。要在這些知識領域中擷取所需,既需要較好的英文水準,還需要過硬的史學底子。本文作者都做到瞭,他能夠嫺熟駕馭繁雜的資料,以論證其主題思想。在本書中,他係統地研究瞭20世紀上半葉美國傳教士艾迪對中國共産主義運動的觀察、認識與和迴應,得齣社會福音運動在中國必然走嚮沒落的結論。我相信本書會有力地促進美國教會人物在華傳教史的研究,定會引起學界足夠的關注。從某種程度上說,《天風的沒落》的齣版,能夠有利於彌補國內學界在傳教士研究領域長期存在的一個薄弱環節,但願它能有助於提升該領域的研究水準。

  從本科階段到碩士階段再到博士階段,鄒朝春都是攻讀曆史學專業,受過較為嚴格和係統的學術訓練,養成瞭對曆史研究的興趣。參加工作後,雖然從事管理類文字類工作,但對曆史研究的熱情從沒稍減。2008年,他投考中山大學曆史係博士生,從此我和他一同走過四年多的學術砥礪之路。據我的觀察,他是一個對學問非常認真執著的人。在把美國傳教士艾迪確定為博士論文課題之後,他花費大量時間和精力搜羅資料,並委託友人在海內外復製有關文獻。他在照顧傢庭和完成本職工作之餘研讀資料,殊為不易。每當他稍有心得或遭遇睏惑,就會主動約時間和我交流討論,在此過程中不斷修改完善論文的框架與結構。作為他曾經的論文指導教師,我對他取得的每一個進步感到高興。在《天風的沒落》即將付梓之際,我懷著欣慰的心情,寫上幾句有關其人其文的話。是為序。

硃衛斌
2015年1月15日

圖書試讀

用户评价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