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愛與希望中道彆:傳達齣個人情感的告彆與追思儀式

在愛與希望中道彆:傳達齣個人情感的告彆與追思儀式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原文作者: Jürgen August Alt, Barbara Bucher, Edgard Drückes, Christine Fleck-Bohaumilitzky, Christanne F
圖書標籤:
  • 告彆儀式
  • 追思會
  • 個人情感
  • 生命紀念
  • 愛與希望
  • 情感錶達
  • 儀式感
  • 心理撫慰
  • 喪失與哀悼
  • 懷念
想要找书就要到 灣灣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圖書描述

人們會透過各種緊急應變方案,來為可能會麵對許多無法預見的事件做準備。

  但對於親人的死亡,或甚至自己的死亡,現代人一般都極度欠缺充分的準備,到瞭那個關鍵時刻,我們不知道該怎麼辦。

  讓亡者傢屬具體麵對並深思死亡的現實,不但非常有幫助,也很重要,而透過親自參與喪禮與事前準備的相關事宜,尤其能夠發揮這樣的作用。

  因為,「真正的幸福也包括死亡」。

  無論臨終者是在傢裏、醫院、老人安養院或安寜病房去世,重要的是「告彆」這個儀式。

  告彆位於一個過程的開端,在這個過程的最後,所有相關的人會經驗到,死亡不代錶結束,反而是一種過渡;藉著它,我們與亡者開始一種不一樣、永恆、且牢不可破的關係。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亞特(Jürgen August Alt)


  哲學博士,自由作傢,尤其對知識演變的曆史感興趣,已齣版多本著作及論文,其中包括 Richtig argumentieren(暫譯:好好辯論),C.H.Beck齣版。

  個人網站:www.vsbonn.de/alt.html

布赫(Barbara Bucher)

  1960年生於華爾(Waal),已婚,有兩個孩子,住在東阿爾高郡(Ostallgäu)的延根(Jengen)。

  身為專業花藝師,她在Bad Wörishofen的一傢療養中心工作瞭十五年。

  身為女管傢,她負責照料來院客人的健康,並根據柯奈斯(Kneipps)神父的銘言-「身、心、靈的休憩」-依照教會禮儀年度來裝飾其療養中心。

德瑞剋斯(Edgard Drückes)

  生於1966年。唸完企業管理並在商業界服務八年之後,決定轉換跑道,於1994至1998年間在科隆的天主教應用科大攻讀社會教育。

  目前已在洛爾馬市狄森區(Lohmar-Deesem)的伊莉沙白安寜病房(Elisabeth-Hospiz)服務十多年,並已從事社工工作七年;2006年以來,擔任伊莉沙白安寜病房的主管。

弗烈剋-波豪米莉斯基(Christine Fleck-Bohaumilitzky)

  神學碩士,牧靈傳道員,醫院心理輔導,重大意外心理輔導,德國職場生涯心理輔導協會(DGSv)指導員,住在貝爾基興(Bergkirchen)。

弗列剋(Christanne Fleck)

  神學碩士,牧靈傳道員,醫院與老人安養院資深心理輔導,個人生涯發展指導員,住在貝爾基興(Bergkirchen)。

葛呂茲納(Felix Grützner)

  哲學博士,1964年生,在教會與彌撒或禮拜上舞蹈已有二十年以上的經驗。他在德國杜塞爾多夫、羅馬以及波昂完成古典芭蕾與現代舞方麵的教育。

  對他而言,靈修與舞蹈之間的連結很重要,這使得他固定參與籌辦各種教會活動,包括讀經、彌撒或禮拜及各種紀念儀式。

  在科隆一個教會的諸聖節彌撒上,葛呂茲納深入探討生病、死亡、悲傷和失去這些主題:「舞蹈肢體語言的開放性尤其能夠使觀眾受到感動──而不必說齣自己的感受。」透過手勢、平靜的舞蹈動作與臉部錶情,他展現齣痛苦、悲傷和告彆之痛──但也打開對希望和信心的展望:「我很重視揭露齣悲傷之外的生活是怎麼一迴事。我跳的是生命之舞,不是死亡之舞!」葛呂茲納固定舉行關於肢體語言與動作的各種研討會與課程,尤其是針對處於悲傷當中的人及安寜病房與安寜療護機構的工作人員。

海茵裏希(Julia Heinrich)

  在德國埃森(Essen)的Folkwang Hochschule完成現代舞蹈的學業之後,她從錶演藝術轉嚮視覺藝術,並在法國布雷斯特(Brest)的藝術學院攻讀「自由藝術」。

  手工藝與其各種技巧並不屬於正規學科的一環,這些正規學科除瞭如油畫、版畫、印刷藝術、雕刻和藝術史等「古典」學科之外,還整閤瞭當代藝術市場、文化管理、當代藝術錶達形式──裝潢、影視藝術、錶演──以及個人藝術生涯發展。

  海茵裏希透過文字和書寫轉換到刺綉。文字與書寫是通往「意識與存在變化」的途徑。由於人們也能夠「快速書寫」,於是在過去與現在,刺綉成為慢下來、有意識的活動,以及麵對時間的方式。在裝潢和展示當中,刺綉作品都應該「在原處」(in situ)被視為是一種過程的見證。因此海茵裏希在法國的布雷斯特、英國倫敦和德國的明斯特展齣自己的作品。

  在「Teestube für Helix Pomatia」這類的活動中,海茵裏希邀請眾人參與這種慢下來的過程,並為個人處理「時間」創造空間。

  除瞭活動時期之外,這位女藝術傢工作與居住地點都在明斯特,由於她的工作與「時間就是金錢」這個原則相反,她憑靠教導藝術學科方麵的知識和經驗賺取收入。

柯許(Werner Kirsch)

  生於1966年,從五歲就開始攝影。他主要以傳統的非數位照相機拍黑白照。

  風景是重點主題。作品在多地展齣,抱括科隆、不萊梅以及荷蘭。柯許居住與工作地點都在科隆。

歐皮奧卡(Alfred Josef Opiolka)

  藝術傢,已從事自由創作三十多年,主要是花卉壁畫和外觀設計(www.Wandmaler.de)。

  2006年展齣第一個彩繪棺材,2007年專營彩繪棺材店開業。目前的願景:在醫院、老人安養院和安寜病房中有設計得「有人性尊嚴」的彩繪臨終室,以及對所有冷漠的停屍間給予適當的設計。

隆恩(Gunnar Ravn)

  1943年生於漢堡,目前在卡塞爾(Kassel)從事石匠的工作。

  他的公司主要生産手工製作的墓碑。自1976年獨立從業以來,主要的工作是從亡者傢屬的迴憶與構想去設計並製作有個人特色的墓碑。

  為瞭與顧客一起設計墓碑,他必須與他們進行關於亡者的深入談話。這需要意願、信任、時間,並與亡者傢屬密切閤作。原則上需要至少三次的諮商會談,大多數的情況下會超過三次,將要錶達的內容範圍一再縮小。在這個階段裏會有許多草圖和模型,逐漸清楚顯現,這個墓碑要錶達什麼訊息。墓碑形成的過程是一種處理悲傷的方式,經常使亡者傢屬在痛失親人的悲傷中感到安慰。他所製作的墓碑曾在十五次全德庭園秀和三次邦庭園秀中展齣,並獲得眾多大奬。透過參與庭園秀,他的顧客遍及全德國。他的工作室所製作的墓碑也幾乎遍及全德國。透過他的展齣以及親力親為的建議,顧客們都知道他是一人獨自工作,而且對這一點也評價頗高。2007年,與閤作夥伴薩德(Gerrit Schade)在卡塞爾成立公司:Grabmale Gunnar Ravn GbR。

羅特(Fritz Roth)

  葬儀社業者,悲傷陪伴者,以及Private Trauer Akademie Fritz Roth(羅斯私人悲傷學院)之創立者,在德國喪葬業同仁眼中是一位驚世駭俗的人。他本人以開朗從容的態度接受這類的評價──而且有充份的理由。他抱持熱誠並投入推動在我們的社會中以另一種態度麵對死亡與悲傷的努力,使他獲得多次奬項,並成為全德國最著名的喪葬業者。他所提齣──再度發現我們的悲傷文化──這個訊息得到愈來愈多人的關注。這是他藉著無數的演講、在各種媒體上齣現以及一係列暢銷書所推廣的訊息。他工作最關鍵的部份是在貝吉施-格拉德巴赫(Bergisch Gladbach)的Haus der menschlichen Begleitung(人性化陪伴之屋)。那是位在城市邊緣一個明亮且綠樹林蔭山丘上的群聚建築物,即使今天在國際上也是一種模範建築。它比較像一個鄉間飯店而不像葬儀社,其中包含私人悲傷學院、為處於悲傷中的孩童所設立的「Villa Trauerbunt」(悲傷彩色彆墅)、過度時期花園,以及德國第一個私人骨灰甕墓園(www.puetz-roth.de)。羅斯在1949年齣生於北萊茵-威斯特法倫邦的艾堪(Eikamp)。在史泰勒(Styl)的天主教史泰勒遣使會(Styler Missionar)聖米格中學結束中學學業並完成企業管理的學業之後,在人性陪伴學院(Akademie für menschliche Begleitung)師從卡那卡奇斯教授(Prof. Dr. Jorgos Canacakis)進修悲傷教育學。1983年,接管在貝吉施-格拉德巴赫的普茲葬儀社(das Bestattungshaus Pütz)。他熱心參與許多組織成為其會員,因此也在國際上甚為活躍,其中包括 International Work Group of Death, Dying and Bereavement IWG, London/Ontario(國際死亡、瀕死與哀慟工作團體),the Association for Death, Education and Counseling, ADEC, Hartford, USA(美國死亡教育與輔導學會)。曾經齣版多本著作,其中包括:Der Trauer eine Heimat geben. Für einen lebendigen Umgang mit dem Tod(暫譯:給悲傷一個傢──如何以生命力麵對死亡),Bergish Gladbach 1998;Lebendige Trauer. Dem Tod bewusst begegnen(暫譯:有生命力的悲傷──有意識麵對死亡) Bergisch Gladbach 2002;Trauer ist Liebe. Was menschliche Trauer wirklich braucht(暫譯:悲傷就是愛──人性化悲傷真正需要的元素)Bergisch Gladbach 2006。  

賽赫兒(Ursula Schairer)

  生於1954年,住在斯圖加特(Stuttgart)附近,在杜賓根(Tübingen)研讀法律、德國文學與民俗學,主要研究文化史、文學與音樂,並喜愛寫作。其最大興趣之一是收集紀念品、旅遊手冊與希奇古怪的東西。

史威卡(Georg Schwikart)

  哲學博士,生於1964年,已婚,有兩個孩子,宗教學傢、神學傢、作傢以及齣版商,住在波昂附近的聖奧古斯丁(Sankt Augustin)。在喪禮緻詞以及在教會從事悲傷牧靈方麵的工作有多年的經驗,亦齣版眾多著作,請參考 www.schwikart.de。

圖書目錄

推薦序 ....................4
前 言....................10
1 認真麵對道彆―當一位摰愛的人過世時
史威卡(Georg Schwikart)....................13
2 儀式的力量―悲傷就是愛
羅斯(Fritz Roth)....................27
3 與亡者麵對麵告彆―臨終者的尊嚴
德瑞剋斯(Edgar Drückes)....................39
4 訃聞、悼文與謝詞―白紙黑字的力量
史威卡(Georg Schwikart)....................51
5 用生命的象徵符號裝飾棺木―用愛陪伴死亡
歐皮奧卡(Alfred Opiolka)....................63
6 骨灰甕隻能這樣嗎?―上帝用土造人……
杜蓬(Martine Dupont)....................75
7 除瞭棺木與塵土之外―送給亡者的旅途陪伴
史威卡(Georg Schwikart)....................87
8 透過刺綉處理悲傷―在默想中為亡者綉條裹屍布
海茵裏希(Julia Heinrich)....................99
9 用植物錶達悲傷―愛與希望的花環
布赫(Barbara Bucher)....................111
10 感人肺腑的言詞―喪禮上的說話藝術
史威卡(Georg Schwikart)....................121
11 協助準備喪禮的彌撒或禮拜
―生命的各種議題一嚮是信仰的主題
弗烈剋- 波豪米莉斯基(Christine Fleck-Bohaumilitzky)...........131
12 喪禮上的音樂―超越言辭的「動人語言」
史威卡(Georg Schwikart)....................129
13 弔唁簽名簿中的留言―以文字保存安慰
賽赫兒(Ursula Schairer)....................137
14 追思訃訊―不隻是一張紙
賽赫兒(Ursula Schairer)....................145
15 抬棺與捧骨灰甕―親手扶著
史威卡(Georg Schwikart)....................153
16 追憶那段在一起的日子―悲傷時間的橋樑
弗列剋(Christian Fleck)....................161
17 一次追憶活動的實況報導―迴憶的力量
施蕾(Gisela Scheele)....................169
18 為死者攝影―靜默的圖像
柯許(Werner Kirsch)....................175
19 以「生平影片」來麵對悲傷―影像的幫助
波爾穆勒(Tobias Pollmüller)....................181
20 生命之舞―以肢體語言錶達悲傷
葛呂茲納(Felix Grützner)....................185
21 透過特色化的墓地裝飾來鼓勵傢屬―與墓碑業者的對話
隆恩(Gunnar Ravn)....................190
22 消除對死亡的恐懼―關於臨終者與亡者的故事
亞特(Jürgen August Alt)....................193
作者簡介....................195

圖書序言

圖書試讀

用户评价

评分

翻開這本書,我最先感受到的是一種溫柔的撫慰。書名《在愛與希望中道彆》,已經預示瞭一種積極的態度,這在麵對“告彆”這個沉重的話題時,尤為珍貴。我一直在思考,告彆儀式,究竟應該是什麼樣的?它僅僅是走個流程,還是應該是一種深刻的生命體驗?尤其是在當下,人們越來越重視個性化的錶達,那麼,如何在一個莊重的告彆儀式中,融入個人化的情感,讓這場告彆真正屬於逝者,也慰藉生者,這是我非常感興趣的部分。我希望這本書能夠提供一些具體的方法和思路,讓我們能夠更自然、更真誠地錶達對親人的思念和不捨,同時也能夠傳遞齣對未來的希望,讓生命在傳承中延續。這本書,仿佛在告訴我,即使麵對離彆,我們依然可以帶著愛,帶著對生命的美好憧憬,堅強地走下去。

评分

書名《在愛與希望中道彆》本身就帶著一種撫慰人心的力量,讓人在觸及“告彆”這個詞時,不會感到全然的絕望。我一直覺得,告彆儀式不僅僅是對逝者的一個儀式性的送彆,更是對生者的一次深刻的心理調適。尤其是在我們颱灣這樣一個重視情感聯結的社會,如何在一個相對傳統的框架下,融入更具個人化、更能觸動人心的情感錶達,是我一直在探索的。這本書提到的“傳達齣個人情感”這一點,讓我覺得非常有共鳴。我好奇書中會如何引導我們去梳理那些深埋心底的情感,如何找到最閤適的方式將它們呈現齣來,讓逝者在安息的同時,也讓活著的人感受到一種完整的、充滿愛的連接。它或許能提供一種新的思路,讓告彆不再是冰冷的結束,而是充滿溫度的繼續,讓愛在不捨中升華,讓希望在追思中萌芽。

评分

這本書的封麵設計就很有故事感,淡雅的色彩搭配上文字,瞬間就抓住我的眼球。最近我身邊的朋友經曆瞭一些失去,我一直在想,要怎麼去安慰,怎麼去陪伴。這本《在愛與希望中道彆》的名字,就如同清風拂過心頭,既有對逝者的不捨,又蘊含著對生者的撫慰。我特彆好奇,書中會如何描繪告彆儀式,是在莊重的氛圍中,還是在溫馨的迴憶裏?我常覺得,很多時候,我們麵對生離死彆,總是手足無措,不知道該說什麼,也不知道該做什麼。這本書,或許能提供一些指引,讓我明白,即使是傷感的告彆,也能充滿愛與希望,讓逝者安息,讓生者重新振作,帶著對過往的珍藏,繼續前行。我非常期待書中對“傳達個人情感”這部分的解讀,因為在我看來,每一次告彆,都應該是獨一無二的,都應該承載著我們與逝者之間深厚的情感連接。

评分

收到這本書的那一刻,心中湧起一股莫名的感動。書名《在愛與希望中道彆:傳達齣個人情感的告彆與追思儀式》,一下子就擊中瞭內心最柔軟的地方。在這個快節奏的社會裏,我們似乎越來越不擅長錶達情感,尤其是在麵對死亡這樣的終極課題時。很多時候,一場告彆儀式,可能就流於形式,缺少瞭真正的情感共鳴。我渴望從這本書中找到一種新的視角,去理解和學習如何有意義地告彆,如何讓告彆成為一種療愈,而不是一種沉重的負擔。我想知道,書中會提供哪些具體的建議,來幫助我們在追思逝者時,將心中那些未曾說齣口的愛與思念,化為最真摯的錶達。是不是可以教會我們,如何用言語、用行動,去勾勒齣逝者在我們生命中的獨特印記,從而讓生者在悲傷中找到力量,在迴憶中獲得慰藉,並且帶著這份力量與慰藉,繼續嚮前走,迎接新的生活。

评分

這本書的標題《在愛與希望中道彆:傳達齣個人情感的告彆與追思儀式》,給我一種非常溫暖且深刻的感受。在生活中,我們總會遇到不得不說再見的時候,無論是親人、朋友,甚至是我們生命中的某個階段。但很多人在麵對告彆時,常常是手足無措,不知道該如何錶達內心的情感,也不知道如何去處理這份悲傷。我特彆期待這本書能夠提供一些實用的指導,告訴我如何去組織一場有意義的告彆儀式,如何讓這場儀式真正能夠傳達齣我們對逝者的愛與不捨,同時也能讓我們自己從中獲得療愈和力量。我希望它不僅僅是關於“儀式”的說明,更是關於“情感”的梳理和錶達。我期待書中能夠分享一些感人的故事,或者是一些具體的建議,幫助我們在充滿悲傷的時刻,依然能夠找到愛與希望的齣口,讓每一次告彆,都成為一次深刻的生命對話。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