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畫色彩的獨立語言

中國畫色彩的獨立語言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圖書標籤:
  • 中國畫
  • 色彩
  • 繪畫技法
  • 藝術理論
  • 國畫
  • 色彩語言
  • 藝術史
  • 繪畫研究
  • 傳統繪畫
  • 藝術設計
想要找书就要到 灣灣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圖書描述

本書以中國畫色彩語言為研究對象,涉及美術學、色彩學、文化學,運用互證法、辯證法等係統性的研究方法,將中國畫色彩語言的內部結構、審美認知方式、中國色彩文化的發展理路、中國畫色彩的語言係統進行瞭深入論證詮釋,以期探尋當代中國畫色彩語言創新的可能性,提齣瞭建立當代中國畫色彩語言體係的初步設想,是一部值得細細一讀的中國畫色彩理論著作。

  本書內容具有原創性、開拓性、前沿性、邏輯性,論述方法科學閤理,觀點鮮明、論述嚴謹、錶述科學、體係完整、文風清新,圖文並茂,是一部值得細細一讀的中國畫色彩理論著作。
藝術的邊界與重塑:中國傳統工藝的當代詮釋 作者: [此處可填寫一位知名藝術史學傢或跨界藝術評論傢的名字,例如:陳思遠] 齣版社: [此處可填寫一個具有學術或藝術齣版背景的齣版社名稱,例如:東方文萃齣版社] 裝幀: 精裝,附贈獨傢工匠訪談錄 --- 內容提要: 本書並非聚焦於某一特定的藝術門類,而是深入探究瞭中國傳統工藝在麵對全球化與現代技術衝擊下所經曆的深刻變革與重生。我們從“物”的視角齣發,解構瞭自宋代以來,那些被視為“匠作”而非“純藝術”的實踐——包括但不限於:宋錦的織造技藝、徽派木雕的結構美學、景德鎮陶瓷的釉色化學以及蘇綉中的針法邏輯。 全書以一種編年史式的敘事結構,輔以大量的田野調查資料、早期文獻考證與當代藝術傢的口述實錄,描繪瞭一幅宏大而精微的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産圖景。它挑戰瞭傳統藝術史中“文人畫至上”的敘事框架,主張將工藝視為一種具有高度智識性和創新性的藝術語言,探討瞭其在當代語境下如何實現“去功能化”與“美學升華”的過程。 核心議題聚焦於: 1. 物質的記憶與科技的介入: 考察瞭傳統材料的稀缺性與現代閤成材料的引入如何改變瞭工藝品的物理特性與精神價值。例如,我們分析瞭傳統漆器在真空環境下的保存研究,以及如何利用數字建模技術來復原失傳的榫卯結構。 2. “手作”的哲學轉嚮: 深入探討瞭“慢工齣細活”這一時間觀念在高速迭代的現代社會中的反思價值。書中收錄瞭多位當代藝術傢(如雕塑傢張遠、陶藝傢李薇)的工作室日誌,展示他們如何通過重復性勞動來尋求精神的沉澱與對批量生産的反叛。 3. 跨文化對話中的重構: 分析瞭中國傳統工藝元素在國際設計領域中的應用與誤讀。書中批判性地審視瞭西方現代主義對中國裝飾圖案的挪用,並著重介紹瞭當代工匠如何主動參與國際展覽與閤作項目,以“對話者”而非“被展示者”的身份重塑自身的話語權。 4. 非綫性敘事與空間感知: 傳統工藝往往與特定的地域環境、氣候條件緊密相連。本書試圖超越靜態的圖像分析,引入空間敘事學的方法,探討從原材料采集到最終成品的整個鏈條中,所蘊含的“環境敘事”。例如,對閩南紅磚建築的構造邏輯與當地氣候適應性的深入剖析。 章節結構概要: 第一部分:時間之繭——工藝傳統的曆史性審視 一、 匠心與帝製: 論述宋代“格物緻知”思想對工藝美學的推動,以及官營手工業的體製化對技術傳承的影響。 二、 從實用到觀賞的悖論: 探討瓷器、玉器等日常器皿如何進入貴族收藏體係,並分析“文玩”概念的形成對工藝等級劃分的固化。 三、 邊緣的記錄: 考察那些未能被主流藝術史記錄的民間手藝,如紮染、剪紙和傳統紡織中的地域性變體。 第二部分:斷裂與連接——現代性衝擊下的重塑 四、 現代化的睏境: 工業化初期,傳統手工藝人麵臨的生存危機與技術替代問題。 五、 藝術院校的乾預: 分析二十世紀中葉以來,藝術教育體係如何嘗試“搶救”並“提升”傳統工藝的地位,以及由此産生的理論分歧。 六、 媒介的轉換: 重點剖析瞭攝影、紀錄片等新媒介如何介入對傳統工藝的記錄與傳播,及其對工藝“本體性”的潛在影響。 第三部分:當下之維——當代工匠的身份構建 七、 數字化工坊: 深入研究計算機輔助設計(CAD/CAM)在傳統雕刻、製模中的應用,探討“數字原住民”工匠的創作模式。 八、 觀念的注入: 聚焦於將裝置藝術、行為藝術等當代藝術手法融入傳統工藝創作的先鋒實踐者,例如,利用瓦當進行批判性文本錶達的嘗試。 九、 全球視野下的價值重估: 考察國際藝術品市場對中國傳統工藝品的新興趣點,以及這種市場力量如何反作用於國內的創作導嚮。 讀者對象: 本書適閤藝術史、工藝美術史、設計學、人類學及文化研究領域的學者、學生,以及所有對中國傳統文化在當代語境下的演變抱有濃厚興趣的藝術愛好者和收藏傢。它以嚴謹的學術態度,結閤鮮活的現場觀察,提供瞭一種審視中國文化遺産的全新視角——即從物質的肌理和時間的密度中,去理解一種尚未被完全定義的“中國美學”。 --- [書脊設計建議:采用模仿傳統木刻版畫的粗糲紋理,輔以燙金/燙銀的現代字體,形成強烈的視覺對比。]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申少君(蠹魚閣)


  1956年生於廣西南寜市,湖南邵東人。長期從事中國畫工具、材料與視覺語言關係的研究,並承擔完成全國藝術科學“十五”規劃課題:《中國畫色彩的獨立語言》;任第一屆、第二屆深圳國際水墨畫雙年展執行委員兼編輯總監。現為中國國傢畫院專職畫傢、研究員,當代中國畫視覺係統研究所所長、工作室導師。

  參加首屆“中國新文人畫展”,首屆“全國中國畫展”,“世紀末中國畫人物畫邀請展”,“水墨延伸—北京、上海邀請展”,第一屆“深圳國際水墨雙年展”,“全國畫院雙年展”,“東方既白—中國國傢畫院三十週年作品展覽”等海內外重大展覽。

  齣版有《當代中國畫品.申少君篇》、《申少君畫集》、《申少君繪畫》、《畫室探訪.申少君的藝術世界》、《廿一世紀主流人物畫傢創作叢書.申少君》、《酌古斟今.蠹魚閣》、《水墨延伸—心緒的流露.申少君》等著作。

圖書目錄

序 尋找中國繪畫色彩的邏輯 硃良誌
引言

[第 一 章] 中國色彩認知的淵源
 第一節 原始色彩經驗的視覺編碼
 第二節 色彩認知的文字編碼
 第三節 五色結構的起源

[第 二 章] 中國色彩的觀念係統—文化錶徵
 第一節 五行色彩體係
 第二節 儒傢色彩倫理
 第三節 道傢色彩玄學
 第四節 佛教色彩法門
 第五節 服飾色彩觀
 第六節 色彩的民間視野
第七節 詩意的色彩景觀

[第 三 章] 五色體係下的繪畫顔料—色彩語素
 第一節 青色係繪畫顔料
 第二節 赤色係繪畫顔料
 第三節 白色係繪畫顔料
 第四節 黑色係繪畫顔料
 第五節 黃色係繪畫顔料

[第 四 章] 中國畫設色的工具媒材—色彩語介
 第一節 畫底語介
 第二節 工具語介
 第三節 膠礬語介

[第 五 章] 中國畫色彩語匯及其結構方式
 第一節 結構性的色彩語匯
 第二節 色彩語匯的結構類型

[第 六 章] 傳統中國畫色彩的語法程式與語體
 第一節 程式化的色彩語法
 第二節 中國畫色彩的語體類型與相關語法程式

[第 七 章] 中國畫色彩理論與色彩語言的特質
 第一節 從“繪事後素”到“隨類賦彩”
 第二節 色彩理論的水墨轉嚮
 第三節 程式化的色彩理論
 第四節 中國畫色彩的類相特徵
 第五節 從中西方比較中看中國畫色彩的語言特質

[第 八 章] 當代中國畫色彩語言的構建
 第一節 當代中國畫的技藝迷津
 第二節 中國畫工具材料的開拓與色彩語言的探索
 第三節 獨立色彩語言實驗

結論
圖版目錄
參考文獻
後記
作者簡介

圖書序言



尋找中國繪畫色彩的邏輯


  申少君先生是當代有影響的畫傢,我看過他不少作品。其獨特的造型和深邃幽眇的色彩給我很深印象。他還是一位研究中國畫理論的學者,研究多集中在繪畫色彩方麵。即便我對他有這樣的瞭解,當我讀到這部討論色彩語言的著作時,還是有些吃驚。我沒有想到一位專職畫傢對中國畫核心理論有這樣深入的思考,此作顯現齣作者具有很高的繪畫理論水平,也沒有想到他在繪畫色彩理論方麵有這樣係統而發人深省的建樹。

  重尋中國繪畫的色彩語言,是這部著作的主要旨趣。少君先生是一位畫傢,他的研究有很強的針對性,此書可謂有感而發,所麵對的一個根本問題,就是當代中國繪畫色彩語言的失落。作者認為,當代中國畫發展遭遇睏境,其中“色彩的失落”是一個不可忽視的原因。他的研究是要復原“那一道中國繪畫色彩絢麗的風景”,尋覓繪畫色彩語言發展的內在邏輯,進而在深厚的傳統基礎上建構中國畫的當代色彩語言。

  少君先生所言“色彩的失落”,不是說傳統的著色技巧失傳瞭,而是說對傳統的色彩語言理解和繼承存在誤區,也包括傳統色彩語言的轉換在當代麵臨睏境。我同意少君先生的判斷,就是傳統繪畫色彩觀念亟須澄清。我甚至感到,所謂色彩語言的失落,在很大程度上是由於對傳統色彩理論的誤解所造成的。

  有一種觀點認為,中國畫重墨不重色,傳統繪畫是反對色彩的。這樣的觀點可謂似是而實非。中國文化中的確有抑製色彩的思想。早期思想中存在的“色彩秩序觀”,在一定程度上就是一種色彩抑製觀。兩周以來,隨著色彩技巧的豐富以及人們色彩認知的細密化,色彩在社會文化中扮演著重要角色,它融入瞭豐富的宗教、道德和智慧的內涵,色彩也被納入到特彆的秩序中,“五色”係統就是一個與中國人宇宙意識蒂萼相生的觀念,與其說它是一種色彩分類係統,毋寜說是一種宇宙秩序的象徵。這種色彩秩序觀導緻對色彩本身的抑製,道傢強調“五色令人目盲”,要“膠離硃之目”,對色彩的運用發齣瞭質疑。而儒傢的正色觀同樣也是對色彩的抑製。

  中國畫原來就叫“丹青”,強調繪畫是通過色彩來圖寫物象的。先秦時繪畫又叫“繪事”,或“畫繢之事”。“畫”本為刻形,“繪”(繢)的意思則是圖色。繪畫中色彩的運用明顯受到這種色彩秩序觀的抑製,我們在孔子的“繪事後素”說中能看到這種影響,在六朝畫論中的以形寫形、以色貌色學說和“六法”的“隨類賦彩”思想中,也可感受到潛在的色彩秩序觀的影響。

  對色彩抑製的極端例證是水墨畫的齣現,它是影響中國繪畫色彩觀念發展最為重要的因素。水墨的齣現有工具材料方麵的原因,但更重要的則來自於思想觀念方麵,它是道禪哲學流佈的直接産物。水暈墨章改變瞭中國繪畫發展的進程,也在一定程度上顛覆瞭中國繪畫的色彩之道。五代北宋以來,繪畫領域齣現瞭畫道之中、水墨為上的觀念,甚至齣現瞭以水墨來排斥色彩的現象。北宋以來的山水大傢一般都不用著色,即使到瞭元代黃公望、王濛之輩,也隻是略施丹硃,與濃塗大抹完全不同。董其昌文人之畫與工人之畫的區彆,在客觀上造成瞭貶抑著色畫的趨勢。求於五色之外,成瞭文人畫的重要特徵。甚至有人誤解為文人畫就是水墨畫,是一種區彆於著色畫的繪畫。

  正像少君先生所說:“明清以來,重墨輕色的鐵律儼然已經成為中國畫的正統,反技術主義的畫傢大多對此習而不察,甚至奉為圭臬。即使自清末民初興起的中國畫改良主義,也僅局限於批判文人畫的‘墨戲’傳統,而未深察紙本捲軸畫在色彩技藝上的衰頹。於是輝煌絢爛的唐宋設色傳統,便因生紙畫底的材料限製與重意輕技的審美取嚮,而變成瞭日漸退嚮曆史深處的遙遠景觀。”

  中國美學有淡然無極眾美歸之的觀點,強調絢爛之極而歸於平淡,自唐代以來繪畫越來越重視形外之韻,所謂得之於“驪黃牝牡之外”,反對色彩的氾濫。但是不是就可以得齣中國畫是輕視色彩甚至反對色彩呢?是不是就可以得齣中國哲學是排斥色彩的觀念呢?當然不能。

  中國哲學的旨歸不是排斥色彩,而是超越形式,也包括超越色彩,重視人的內在生命體驗,反對單純的外在感官的獲取,反對知識的分彆。就像中國藝術強調的“醜到極處便是美到極處”,不是欣賞醜,而是超越美醜的形式判分,而歸於內在的生命體知。在色彩運用上也是如此,如道傢的“五色令人目盲”觀念,不是對色的排斥,而是在宣揚一種“為腹不為目”的哲學,不重“目”—外在知識的獲取,而重“腹”—內在
生命的感知。而融大乘佛學和莊子思想而産生的禪宗,更重視這樣的觀念,它的色空思想、無色觀念,強調無一物中無盡藏、有花有月有樓颱,都不是對色的排斥,而是超越物質性、對象性,在內在生命體驗中與世界相融一體,去感受世界的風花雪月。

  即就水墨本身來說,唐宋以來水墨畫的流佈也不意味對色彩的否定。唐宋以來人們談水墨,常常與“五色”聯係起來。水墨是黑白世界,依照中國一種色彩認知係統,黑白世界意味著無色世界,“無色而具五色之燦爛”—不是對色彩的排斥,而是通過墨色的氤氳,錶現齣五色世界的絢爛。張彥遠的“墨分五色”、“運墨而五色具”,張揚水墨之道的荊浩所提齣的“不貴五彩”說,以及託名王維《山水訣》中所說的水墨“肇自然之性,成造化之功”,等等,都不是對色彩本身的否定,而是要蕩滌世界外在的遮蔽,直溯造化之源,錶現一種本色世界。不是對色彩的否棄,而是解除人們對形色世界的執著。

  少君先生於本書所言,水墨的齣現,“並未擯棄色彩語言,而是弱化瞭色彩語言”,這樣的判斷是客觀的。水墨的齣現,在色彩之外開闢瞭一種獨特的語言呈現途徑,豐富瞭中國畫的錶現領域。在一定程度上也刺激瞭色彩語言本身的變化,不僅是水墨與色彩之間的相融相即,也是色彩本身發展的異路求生。甚至可以這樣說,水墨的齣現,在新的格局中,提升瞭色彩語言的錶現活力,使之嚮著更適應中國寫意繪畫所指引的路徑前行。

  清初龔賢的繪畫大膽地用黑用白,研究界有“黑龔”、“白龔”的說法。他的知白守黑、計白當黑觀由道禪一脈傳齣,他說:“非黑無以顯其白,非白無以判其黑。”黑白在他這裏不是單純的筆墨問題,而是通過它來追求光明—繪畫價值的實現,繪畫是給自己、給他人帶來光明的藝術。他謹守“知其白,守其黑”的哲學,由此黑白世界來追求光明。老子認為,光明與黑暗的分彆是沒有意義的。真正對光明的追求就是放棄對明暗的分彆。他說“明道若昧”,又說“見小若明”—一個東西看起來很光亮,真正的光明是對明暗的超越。《莊子》所說的“夫鵠不日浴而白,烏不日黔而黑。黑白之樸,不足以為辯”,其意也在於此。龔賢與他的老師董其昌一樣,強調無色可盡天地之燦爛,以繪畫中的黑白世界來“放光”,絕非對色彩的否定。像服膺“虛室生白,吉祥止止”哲學的董其昌,固然有淡然無極的一麵,但他並未被這形色層麵的無色觀所牢籠,他的畫也有山紅澗碧、春花爛漫的麗景。但他的“麗景”在淡化物質化、對象化、形式化執著方麵,又嚮前邁齣紮實的步伐。

  那種認為文人畫就是排斥色彩的觀點,是一種皮相之論。文人畫的發展中,有一種即色即真的觀念,不必離色而求真,就像孟子所說的“形色即天性”。生命的真性可以從淡然中獲得,像雲林所說的“源上桃花無中無”,也可從色中覓取。心中無色,縱然滿紙絢爛,也可臻於高緻,直達生命縱深。我在石濤研究中發現,作為文人畫傢的傑齣代錶石濤並非排斥色彩,他的畫可以說是山花爛漫,色彩濃重,雲林號“幻霞”,他的煙霞隻是一種虛幻,他要在煙霞之外求煙霞,石濤卻於煙霞之中求浪漫,他走的不是簡澹冷寒的道路,而是濃塗大抹。在他看來,重要的是超越對色相世界的執著,而不是對色的排斥。他有一冊頁畫燦爛的桃花,題雲:“度索山光醉月華,碧空無際染朝霞。東風得意乘消息,變作夭桃世上花。如此說桃花,覺得似有還無,人間不悟也,何泥作繁華觀也!”畫的是桃花,著意卻不在桃花之相,而是抖落一種春意,那種碧空無際中染齣天地明霞的種子,桃花隻不過是藉一陣春風,將此明霞之意吹落。他畫的是桃花的“種子”—明霞,而不在桃花。禪宗中有“如春在花”的思想,所謂譬如青春,藏於化身,隨其枝葉,疏密精神。春是“一”,是全體,是真如,而“花”是“一切”,是分身,是事相。“如春在花”,隨處充滿,明秀艷麗,在在即是。石濤將即色即真的思想貫徹到他對色彩的理解中。

  讀申少君先生這部著作,使我更加強瞭這樣的觀念:說中國哲學的色空、無色觀念就是反對色彩是誤解,說中國傳統繪畫是輕視色彩甚至反對色彩,同樣是誤解。讀這部著作,對弄清傳統中國畫的色彩觀念有很大啓發,對探討中國畫的新齣路、建立新的色彩語言也有很大助益。這部著作從觀念上澄清傳統色彩學說的理解,又從技術品質角度討論色彩語言的豐富內涵,探尋提升中國畫技術品質的途徑,這對國畫發展具有特殊意義。作者不僅在理論上分析、技術上確證,還從自我的生命體知中,去研味傳統色彩的內在世界。他曾在永樂宮壁畫前流連數年,旦暮隨之,寤寐不忘,他所發現的中國繪畫色彩的內在世界豐富而有意味,我雖不諳此道,亦能感受其獨特的魅力。

  但願這部獨特的著作能在中國繪畫的現代性進程中撒下一片絢麗的色彩,鋪滿走嚮理想世界的通衢。

硃良誌
2013 年9 月10 日於北京大學

引言

  本課題以中國畫色彩語言為研究對象,其範疇涉及美術學、色彩學與文化學。

  作為中華文化的視覺錶徵與造型藝術語言的重要組成部分,中國畫色彩語言構成瞭一個源遠流長、博大精深的獨特體係。在經、史、子、集等中國古代文獻中,有大量關於色彩文化的記載,反映瞭中國古代色彩的審美觀念與實際應用情況。曆代諸多畫學著作,無論是史傳類,還是理法品評類著作,都或多或少地涉及中國畫色彩問題。民國以來,於非闇、蔣玄佁等學者紛紛涉足中國畫色彩研究領域,使此項研究進入瞭一個新的曆史階段。其中,具有代錶性的著作有:於非闇的《中國畫顔色的研究》、蔣玄佁的《中國繪畫材料史》、彭德的《中華五色》、牛剋誠的《色彩的中國繪畫》、潘吉星的《中國造紙技術史稿》、曾啓雄的《中國失落的色彩》、王定理的《中國畫的工具及材料運用》、王文娟的《墨韻色章:中國畫色彩的美學探淵》、趙權利的《中國古代繪畫技法、材料、工具史綱》,等等。這些著作分彆在不同程度上,從不同側麵對中國畫色彩語言進行瞭匯編、整理和專門研究,為本課題提供瞭許多值得藉鑒和參考的研究綫索。

  一、

  大體上,中國畫色彩語言研究分化為三種類型—工具材料類、技法式樣類和審美認知類。這三類研究各有側重,從不同維度加深瞭對中國畫色彩語言的認識,卻都屬於單一化的理論範式,學科視野較為狹窄,忽視瞭工具材料、技法工具和審美認知三者之間互動的結構關係,未能將中國畫色彩語言研究提升到全麵、係統的高度。

  從根本上說,單一的研究方式之所以不能對中國畫色彩語言進行係統詮釋,其原因在於:中國畫色彩語言在本質上是一個龐大的體係,如果僅僅採取分而治之的方式來研究,則難免忽視各個部分之間的有機聯係,而無法勾勒齣中國畫色彩語言的整體性狀與內在邏輯。

  有鑒於此,本課題採取瞭係統性的研究方法:

  其一,以互證法將文獻考證、圖像分析、田野調查與技法實驗相結閤。其中,文獻考證以古代畫論為重點,旁及經、史、子、集、筆記、方誌;圖像分析範圍主要包括帛畫、壁畫(以敦煌、永樂宮、雲崗石窟的壁畫為主)、古代捲軸畫(以故宮博物院藏畫
為主)、民間年畫、現當代中國畫作品(以中國美術館及在京的評述收藏單位為主要對象),圖像資料的採集以親眼實見為原則,同時參照相關齣版物中的印刷品;田野調查主要針對生産筆、墨、紙、硯的傳統作坊來展開,探尋媒介材料工藝的曆史基因;技法實驗則結閤本人在繪畫創作中的實踐及體會,對不同時期具有代錶性的繪畫作品的設色技法進行實驗,形成色彩語言的分析報告。

  其二,以辯證法兼顧“長時段”視點和“物態學”分析,透視媒材演變、技法發展和觀念變遷之間的互動進程。以中國畫色彩的發展為主綫,介紹中國繪畫的發展曆史,闡明色彩在中國繪畫中的作用,描述幾個重點曆史時期的色彩麵貌及其變遷的整體方嚮,並結閤繪畫理論、畫傢和繪畫作品闡釋中國畫色彩體係,糾正當前史論界存在的一些學術誤解及偏見。從中國繪畫曆史的角度探究色彩與中國繪畫的成因、屬性、沿革、風格形成與藝術錶達之間的關係。

  其三,以綜閤法吸納多學科的研究成果,力求將宏觀論述、中觀考察和微觀分析有機地結閤起來,將宏大敘述與個案研究有機地結閤在一起。

  運用這些研究方法,本課題旨在通過考察曆代畫作並結閤筆者30 多年的創作經驗,分析中國畫色彩語言的內部結構,在色彩語言分析的基礎上歸納中華文化係統中的審美認知方式,探尋中國色彩文化的發展理路,整體詮釋中國畫色彩語言係統,進一步說明色彩在傳統中國繪畫史及現代繪畫繼承發展中的重要性與必然性,重新認識中國畫的當代問題。

  二、

  一般地說,中國畫色彩語言體係包括三個子係統:工具材料係統、技法式樣係統與審美認知係統,三者各有所本,又互為動因。

  工具材料係統由顔料(主要包括礦物性的石色、植物性的草色、墨色、印料)、調和劑(主要包括膠和水)、畫底(主要包括絹與紙)、工具構成(主要包括筆、硯、印)。這些特定的工具材料組閤,又分彆與不同的技法産生不同的結構關係,從而衍生不同的式樣和風格。技法式樣係統則包括設色技藝、樣式,它意味著特定的顔料、設色技法與特定樣式産生不同的結構關係。審美認知係統包括色彩視知覺、審美範式、文化模式。視知覺是一種給現實賦予形狀、色彩和意義的知覺形式,色彩視知覺則是觀察感知外部世界並進而觀察感知結構色彩的通道。觀察方法的差異必然導緻形式的差彆與色彩意義的不同,而色彩語言的差異也可歸結為審美範式、文化模式的不同,審美範式影響視知覺心理。對於這三個子係統,我們如果以靜態模式去分析,往往容易將其割裂為三個相互孤立的方麵,而難於對中國畫色彩語言體係産生整體而辯證的認識。

  毋庸諱言,在全球化的當代語境下,任何單一的研究方式都無法對中國畫色彩語言進行係統詮釋,因而已經難以適應新時代的要求。隨著世界各國藝術交流的日益擴展,中國畫色彩語言亟待納入宏觀的視野加以係統研究,以便對當代中國畫語言的全麵創新提供可資藉鑒的理論依據。

  三、

  在論文結構方麵,本課題正文分為八章,其主要內容如下:

  第一章,追溯中華色彩體係的淵源,以史前中華色彩遺跡為探索原始色彩認知的重要對象,研究原始色彩經驗的視覺編碼;以甲骨文中的顔色字作為解讀中國遠古色彩認知的關鍵密碼;對於以五類分的認知構造進行追本溯源,破解中國五色觀念起源問題。

  第二章,研究中國色彩的觀念係統,揭示其文化錶徵意義,重點梳理五色觀念由周至漢的體係化與定型過程,分彆闡述儒傢、道傢、佛傢文化中的色彩觀,並從民間文化、服飾文化、文學等維度透析其中蘊含的色彩觀念。

  第三章,詮釋“青、赤、黃、白、黑”五大色係如何通過對呈色物質的不斷選擇與融匯而構築中國畫色彩語言係統,按五大色係分門彆類地闡述中國畫的顔色原料所具有的不同色彩語素功能與屬性。

  第四章,把設色工具與媒材作為承載色彩語言的基本介質納入色彩語介的理論層麵,研究曆代繪畫工具材料在中國畫風格變遷中扮演的功能角色,以及其對中國畫色彩語言的重要影響。

  第五章,分析不同的中國畫色彩語素如何通過對比、呼應、承接等程式而形成特定結構,以及如何在色彩語匯層麵組成瞭穩固而多樣的間色構造;分彆從重著色、淺著色、水墨、彩墨諸類型,闡釋中國畫色彩語匯的內在結構。

  第六章,考察勾法、染法、填法、醒法、作底反襯法等中國畫色彩語法的發展曆程,揭示中國畫色彩語法與不同畫體的特定關聯,主要包括人物畫體與平塗、凹凸法、暈染法等語法程式,山水畫體與點、勾、皴、擦、染等語法程式,花鳥畫體與填色、暈染、點寫、烘托、打底及反襯等語法程式。

  第七章,梳理傳統中國畫色彩美學之曆史源流,解讀繪事後素、隨類賦彩、墨運五彩等重要命題,分析中國畫論中的色法理論、色彩學思想及其曆史影響。通過比較法來論述以經驗主義為主的中國色彩觀與實證主義的西方色彩觀之間的差異,闡明中國色彩學理論的哲學性與中國畫色彩語言的類相特徵。

  第八章,考察當代中國畫在工具材料與色彩語言方麵的新動嚮,探尋中國畫色彩語言創新的可能性,結閤個人的色彩語言實驗提齣構建當代中國畫色彩語言體係的初步設想。

圖書試讀

[第 一 章]
中國色彩認知的淵源


從認識論的維度來看,色彩不僅是人類視覺經驗的結果,而且是特定文化觀念的視覺錶徵。色彩的存在,絕不能離開基本的認知條件,因為色彩一旦脫離認知便毫無意義可言。因此,色彩是基於認知而産生並獲得存在意義的。作為某種特殊的語言形態,色彩既是傳達審美認識和思想觀念的媒介,也是一定文化曆史的縮影。

大體上,色彩認知的錶達主要有兩種途徑:一種是直接以色彩材料或現象作為傳達媒介;另一種則是以文字符號間接作為傳達媒介。前者屬於色彩經驗的視覺編碼,而後者則涉及色彩經驗的符號編碼。色彩意識一旦産生,色彩便可能被作為一種象徵手段加以比附,而在視知覺的經驗積纍中展開的色彩聯想則可能與其他事物建立最大限度的聯係。中國原始五色“青、赤、白、黑、黃”的形成,雖然離不開視知覺的經驗積纍,卻是在一定的時空圖式和文化觀念的支配下發生的。

第一節 原始色彩經驗的視覺編碼

中國色彩認知的曆史,早在遠古蠻荒時代就拉開瞭序幕。雖然其源頭與藝術之起源一樣,撲朔迷離而難下定論,但可以斷定的是,一旦對某種天然顔料進行應用,則明確標誌著原始色彩認知已經初現端倪。這是因為,對自然色彩的感性經驗隻有經過理性的編碼過程,纔會轉變為創造性的色彩錶達,而人為的主觀化“色彩”恰恰是色彩經驗的編碼結果,是色彩認知的視覺錶象。對天然顔料的自覺應用,不僅意味著“色彩”已經具備某種視覺錶徵的功能,並且反映著色彩認知的發展曆程。於是,中華色彩的原始遺跡便成為探索原始色彩認知的重要對象。

用户评价

评分

拿到《中國畫色彩的獨立語言》這本書,我立刻被它的書名所吸引。作為一個在颱灣接觸傳統藝術的愛好者,我一直覺得中國畫裏,色彩的運用似乎有種“潛規則”,不似西方繪畫那樣直白地強調色彩的衝擊力或寫實性。這本書的齣現,恰好觸動瞭我一直以來的一些疑問。它所說的“獨立語言”,究竟是指什麼?是說色彩在中國畫中,擁有瞭超越筆墨和題材的自身錶現力嗎?比如,它是否會去探討,中國傳統繪畫中,對於不同色調(例如冷暖、明暗、濃淡)的偏好,是如何反映瞭當時的社會文化背景和哲學思想?又或者是,作者是否會分析,某些特定的色彩搭配,本身就帶有一種超越性的象徵意義,能夠獨立地喚起觀者的情感共鳴,而無需依賴具象的描繪?我特彆希望這本書能提供一些非常具體、有說服力的例子,能夠讓我從視覺上,切實感受到這種“獨立語言”的存在,並學會如何去解讀它們。

评分

拿起《中國畫色彩的獨立語言》這本書,第一眼就被它所傳達的那種“獨立”感吸引。在我的認知裏,中國畫,尤其是水墨畫,似乎是以“墨”為尊,色彩更多時候是作為點綴,或是為瞭迎閤某些審美習慣。但這本書的標題直接點齣瞭“色彩的獨立語言”,這立刻激發瞭我的好奇心。它究竟是如何闡述這種“獨立”的?是探討色彩在不同朝代、不同流派中的演變和象徵意義?還是去分析某些特定顔色,例如中國的“紅”與“綠”,在傳統觀念中是如何被賦予特定情感和文化內涵的?我非常想知道,作者是否會從視覺語言學的角度,去剖析色彩在中國畫構圖、情緒錶達、甚至敘事功能上扮演的角色。是不是說,有些色彩本身就能傳達信息,比如一種淡淡的青色,可以喚起寜靜;一種濃鬱的赭石,可以代錶古樸厚重,而無需過多的筆墨輔助?我希望這本書能帶領我跳齣“墨分五色”的傳統框架,去發現隱藏在那些熟悉的山水、花鳥、人物畫中的,由色彩構築的,豐富而微妙的情感世界。

评分

哇,收到這本《中國畫色彩的獨立語言》真是讓人驚喜!颱灣這邊雖然不乏談論水墨畫的書籍,但專門深入探討“色彩”本身,而且是從“獨立語言”的角度切入,這真的非常少見。我一直覺得中國畫,尤其是文人畫,常常被強調筆墨的意趣,反而忽略瞭色彩的運用。但這本似乎打破瞭這個迷思,它有沒有可能在解析中國傳統繪畫中,那些被我們習以為常,甚至有時被視為“非主流”的色彩元素,賦予它們新的生命和理解呢?我很好奇它如何定義“獨立語言”,這是否意味著色彩在中國畫中擁有超越題材、筆墨技法的自身錶達能力?是不是像音樂裏的音符,有自己的邏輯和情感,可以獨立地傳遞訊息,而不僅僅是作為輔助或裝飾?這本書的封麵設計就很有意思,不是常見的濃墨重彩,而是有一種內斂的光澤,讓我想象它內部的文字,會不會也是這樣一種溫潤而深刻的敘述方式,引導我們重新審視那些中國畫裏,看似平淡卻蘊含深意的色彩呢?我期待它能帶我進入一個更廣闊的色彩世界,讓我看到中國畫中,色彩所能承載的那些不為人知的豐富麵嚮。

评分

老實說,剛看到《中國畫色彩的獨立語言》這個書名時,我有點疑惑,也充滿期待。因為在颱灣,我們接觸到的中國畫教學和鑒賞,往往更側重於筆墨的功力、構圖的章法,或是題材的象徵意義,色彩似乎總是被放在次要的位置。這本書能將“色彩”提煉齣來,並冠以“獨立語言”的名頭,這本身就極具挑戰性。我非常好奇,作者是如何論證“色彩”在中國畫中的“獨立性”的?它是否是通過梳理曆代名作,去挖掘那些即便去掉筆墨,僅憑色彩組閤也能傳達意境的作品?比如說,某些宮廷繪畫中的色彩搭配,或者民間藝術裏的用色大膽,它們是否就構成瞭一種獨立的色彩錶達體係?我希望這本書能提供一些具體的案例分析,而不是泛泛而談。我期待它能打開我新的視角,讓我重新審視那些我熟悉的中國畫,發現其中被忽略的色彩魅力,理解那些色彩是如何獨立地與觀者進行對話,傳遞不為人知的東方美學密碼。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