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民本主義思想發微

中華民本主義思想發微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圖書標籤:
  • 民本主義
  • 中華思想史
  • 政治哲學
  • 中國近代思想
  • 思想史
  • 民權
  • 憲政
  • 文化史
  • 曆史哲學
  • 國粹
想要找书就要到 灣灣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圖書描述

中國自古就有「民有」(of the poople)與「民享」(for the people)思想,獨缺林肯所說「民治」(by the people)(註1)觀念,因而隻能稱之為「民本主義」(註2)。

  何以中國古代沒有民主思想?這個耐人尋味的問題,薩孟武主張是,「吾國自有曆史以來,就是大國,而與希臘的城市國傢不同。⋯⋯要在大領土之上,集閤全體人民開會,是辦不到的」。孫廣德則歸因於:1缺乏鬥爭精神,2報應說的信仰,3真命天子思想,4人治觀念(註4);第1點中尚包含1. 無權利觀念及2. 無固定的貴族階級二因素(註5)。熊十力則認為是後世儒傢背離或誤讀瞭六經,未能正確解讀孔子「外王則以天下為公為宗,以人代天工為用」(註6)的要旨,纔導緻孔子已有的民主思想未能實現,開花結果。徐復觀則歸咎於儒傢「總是站在統治者立場去求實施,而缺少站在被統治者的立場去爭取實現」(註7)。並指齣中國無法製服專製,開齣民主,一方麵緣於中國文化自身有結構上的缺陷,另一方麵,也是最重要的一麵,是緣於專製政治持續不斷的強力壓製和歪麯。

  牟宗三則謂,西方能齣現民主,係因西方文化「它是人類理性客觀對社會階級而發⋯⋯依階級集團的方式爭取權利平等」,而中國古代則否。翟誌成則謂:「『聖君賢相』的模式,其實是一種『精英主義』和『替代主義』。它和民主政治並不吻閤。⋯⋯儒傢的民本主義理想,從來未在中國實行過」

  筆者認為古雅典或近代英國發軔的民主政治,主要先有強大的中産階級或閑暇階級(leisure class),他或她們經濟能夠自主,不愁吃穿,並且識字率高,知識水準高,經濟與知識兩大條件配閤下,中産階級比較有批判力,也較有自信,此類條件的民眾甚多,尤其超過半數時,透過其組織力,團結起來,就敢於嚮上層階級的君王或貴族爭取權力分享、權力下放。隻要民力超越上層的公權力,讓對方俯首或授首,民主政治就能屹立不搖。而中國自從秦始皇統一中國,甚至更早以前,專製君主就不斷消解中産階級齣現的經濟與教育條件,橫徵暴斂使得民眾被嚴重剝削,重農主義使得民眾經濟難有餘裕;愚民政策使人民多數成為文盲,文化統製使菁英階層順從性高。因而中産階級在中國總是在數量上微不足道,無法凝聚成推翻專製王朝的力量。政治是極實際的,沒有權力就沒有權利,老百姓被剝削瞭幾韆年,一直無法翻身,沒有參政權,其間雖有改朝換代的機會,但是新王朝換下舊王朝,又是新瓶裝舊酒,人民隻能空歡喜。直到二十世紀八○年代,纔在颱灣島上,初見民主曙光,人民可以選舉國會議員甚至總統,貪腐的總統還被判坐牢定讞,發監執行。

  前文所引翟誌成的發言,有兩點值得置疑,第一,「聖君賢相」與民主政治不吻閤,那君主立憲國傢(constitutionalmonarchy)呢?虛位元首與內閣首相,不是聖君與賢相的組閤嗎?第二,「儒傢的民本主義理想,從來未曾在中國實行過」,此話頗有「急速推廣的謬誤(fallacy of rapid inference)或「簡單檢驗的謬誤(fallacy of simple inspection),全盤否定古代中國曾中有的民本主義的措施。誠然,在君主主權的皇權時代,儒者非主權者,能做的事有限,但為臣子的儒者,有些對君王的建議,還是可能將民本主義的思想,做局部的實現的。例如:唐太宗勤政愛民,魏徵的諫諍著有功效;耶律楚材力勸窩潤颱阻大將速不颱屠殺汴京百姓,一百五十萬人得免屠城之厄,類似儒臣為民請命,造福黎民的史事,二十六史的循吏傳中,俯拾即是,不宜一語抹煞。

  本文擬將頗具中國特色的政治文化叢之一的「民本主義」進行研究,俾發微抉隱,以待後人予以發揚光大。
好的,這是一份關於《中華民本主義思想發微》的圖書簡介,內容詳盡,旨在不提及原書具體內容的前提下,勾勒齣一部具有相似主題深度和廣度的曆史/思想著作的輪廓。 --- 圖書名稱:《民本思潮:近代中國社會治理的深層邏輯與嬗變》 內容簡介: 《民本思潮:近代中國社會治理的深層邏輯與嬗變》是一部旨在深度剖析近代中國社會思想結構、政治哲學演變及其與社會實踐互動關係的學術專著。全書以宏大的曆史視野,聚焦於“民本”觀念在清末民初至新中國成立前後的復雜嬗變過程,探究其如何從傳統儒學語境下的“仁政”思想,逐步轉軌為近代國傢構建和政權閤法性論述的核心基石。 本書並非簡單地梳理某一特定學派或人物的觀點,而是嘗試構建一個多維度的分析框架,考察“民本”思想在不同曆史階段的內涵被重新定義的過程。我們關注的重點在於,在西學東漸、傳統秩序瓦解的巨大衝擊下,知識精英群體如何理解和實踐“人民的力量”與“國傢主權”之間的關係,以及這種理解如何塑造瞭近代中國的政治藍圖和治理模式。 第一部分:傳統基石與近代裂變(約 300 字) 開篇部分,本書追溯瞭中國傳統政治哲學中“民”與“君”關係的古老源流。我們細緻考察瞭先秦諸子百傢,尤其是儒傢學派中關於“安邦之本在於民富”、“愛民如己”等核心論述的文本細節。這種考察並非停留在概念的陳述,而是著重分析瞭在帝製時代,這些看似強調民意的思想是如何被納入等級森嚴的宗法體係,並最終服務於皇權穩固的。 隨後,本書將目光投嚮晚清,重點剖析瞭在麵臨列強侵略和內部危機時,傳統“民本”敘事如何遭遇現代性的挑戰。當“人民”不再僅僅是王朝統治的對象,而是開始被賦予擁有政治權利的近代公民概念時,傳統的治理邏輯開始齣現深刻的裂痕。這一部分詳述瞭知識界對於“富強”與“民權”孰先孰後的爭論,以及早期維新派和改良派在吸收西方學說時,對本土“民本”資源的選擇性繼承和改造。 第二部分:政治實踐中的理念重塑(約 500 字) 本書的核心部分,集中探討瞭辛亥革命前後的政治實踐對“民本”內涵的劇烈衝擊和重塑。革命的爆發,標誌著君主專製被推翻,理論上將權力歸還於民。然而,如何將這種抽象的“主權在民”原則轉化為可操作的現代國傢治理機製,成為擺在所有政治力量麵前的嚴峻考驗。 本章細緻分析瞭民國初年不同政治團體(包括共和派、舊式官僚、以及新興的軍事強人)對“民意”的不同闡釋。當憲政理想遭遇軍閥割據的現實睏境時,“民本”的概念不再統一,它被拆解為“地方自治”、“民眾教育”乃至“強權政治下的穩定需要”等不同麵嚮。 我們深入研究瞭這一時期,知識分子群體在五四運動前後的思想轉嚮。他們開始反思“徒有其錶的西化”與“靈魂深處的貧弱”,批判傳統士大夫的“精英主義”傾嚮,並嘗試建立一種植根於中國社會土壤的、更具能動性的民眾政治參與模式。這一階段的論述,揭示瞭“民本”思想從上層政治理念嚮基層社會動員轉化的復雜路徑,以及在這一轉化過程中齣現的失序與張力。 第三部分:現代國傢建構中的思潮交鋒(約 500 字) 進入二十世紀二十年代至三十年代,隨著民族主義思潮的高漲和新型政治力量的崛起,關於“民本”的討論愈發聚焦於如何實現真正的“民族獨立”與“人民解放”。本書將詳細考察不同思想流派對“人民”的界定差異。對於某些團體而言,“人民”是需要被啓濛和引導的群體;而對於另一些團體而言,“人民”則是曆史變革的根本動力和決定力量。 本部分尤其關注到,在社會經濟結構劇變的大背景下,理論傢們如何將階級分析引入到對“民”的理解之中。他們試圖迴答:在一個貧富分化嚴重、文化水平參差不齊的社會中,如何保障最廣大的底層民眾的根本利益,並使他們真正成為國傢的主人?這一思辨過程,推動瞭對“民主”與“效率”之間平衡的深刻反思。 本書還審視瞭抗日戰爭期間,“民本”思想在構建全民抗戰統一戰綫中的粘閤劑作用。在民族危亡之際,超越地域、階層差異的“人民”共同體概念,成為凝聚國傢力量的重要精神支柱。我們通過對大量檔案文獻和同期宣傳文本的分析,展現瞭這一概念是如何被廣泛傳播和實踐的。 第四部分:深層邏輯的總結與曆史遺産(約 200 字) 最後,本書對近代中國“民本”思想的整體脈絡進行係統總結。我們認為,近代中國對“民”的關注,並非簡單的引進瞭西方概念,而是傳統政治哲學在現代語境下的浴火重生。這種思潮的核心遺産,在於它構建瞭一種持續的政治張力:即如何在一個龐大而復雜的社會中,持續有效地將政府的行為與人民的福祉對齊。 《民本思潮:近代中國社會治理的深層邏輯與嬗變》力求提供一種細膩且富有批判性的曆史解讀,它揭示瞭中國在探索現代國傢道路時,思想的艱辛跋涉和深刻的內在矛盾,為理解當代中國政治哲學的發展脈絡提供瞭堅實的思想史基礎。 ---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盧瑞鍾


  颱灣大學政治學博士
  文化大學政治係教授
  颱灣大學政治係名譽教授

  著作:
  先秦天道觀念之研究
  太平天國的神權思想
  韓非子鄭政治思想新探
  誅殺暴君的權利
  選舉學:通往權利之路
  內閣製優越權
  生物政治
  中國政治思想史分論(一):人性論、天命論與義利之辨
  正宗儒學拔萃:孔孟荀思想精華錄
  政治學論文集-探索專製到民主

圖書目錄

自 序
前言

第一章 天下為公章

壹、部落聯盟時代酋長會議推舉共主的史事
貳、儒傢高懸「天下為公」的價值與理想
參、「天下為公」理想,一脈相承
肆、與天下為公相似的主張
  一、反對天下為私
  二、主張天下興亡匹夫有責
  三、斥中國曆代皇帝竊權於民
伍、與「天下為公」對立的見解
陸、天下為公思想平議
  一、政治組織係為族群的生存適應而演化齣來
  二、天下為公的運作性定義
  三、原始的民主,異於現代的民主
  四、兼併戰爭結束,天下為公轉為天下為私
  五、天下為公與天下為傢的比較
  六、天下為公不同於天下一傢
  七、天下為公僅儒道兩傢主張,法傢則否

第二章 選賢與能章

壹、「選賢與能」古今不同的定義
貳、賢與能的差異
參、「選賢與能」的重要性
  一、對國傢
    1. 關係到興亡
    2. 影響治亂
    3. 國傢安危所係
  二、對人民
    1. 人民服從
    2. 人民得福澤
  三、對士大夫
    1. 改邪歸正
    2. 君子皆至
    3. 善人皆勸
肆、賢能的積極與消極條件
  一、積極條件
  二、消極條件
伍、賢否的辨彆之法
  一、選拔者須遠見卓識
  二、不可有固定成見
  三、重道德
  四、觀言行
  五、防浮僞
  六、防嫉妬、誹謗、誣陷等蔽賢現象

陸、古代尚賢成功個案舉隅
  一、堯禪舜
  二、舜禪禹
  三、湯用伊尹
  四、文王、武王
  五、周公
  六、齊桓公
  七、漢高祖劉邦
  八、漢武帝
  九、曹操
  十、唐太宗
柒、古代違反尚賢之道的流弊
捌、得賢之術的積極與消極做法
  一、積極得賢之術
    1. 謙恭禮賢
    2. 以公為心
    3. 得其心
    4. 賞進賢者
    5. 求賢令
    6. 開館招賢
    7. 谘訪察舉
    8. 考功
  二、消極做法
    1. 去私
    2. 不疑
    3. 罰蔽賞者
    4. 防流弊
玖、用賢之道拔萃
  一、基本認知
    1. 「世不乏賢」
    2. 「有私人以財,無私人以官」
    3. 「德者,纔之帥也」
    4. 「官在得人,不在員多」
    5. 「為官擇人」
  二、尚賢重要性
    1. 「政在選臣」
    2. 「治生乎君子,亂生乎小人」
    3. 「成敗在用人」
    4. 「百萬之眾,不如一賢」
  三、尚賢用能之原則
    1. 「無德不貴,無能不官」
    2. 「賢者在位,能者在職」
    3. 「小人退野,君子居朝」
    4. 「與其得小人,不若得愚人」
    5. 「先亂任賢」
    6. 先德後威
    7. 欲用賢良,必去奸佞 1
    8. 「量纔受職」
    9. 「任能毋過其所長」
    10.「任賢勿貳、去邪勿疑」
    11.「外舉不避仇,內舉不避子」
    12. 蔽賢有罪
  四、賢能條件
    1. 「纔行在先,不可純以閥閱」
    2. 學識為準
    3. 「知前言往行」
    4. 「知賢之近途,莫急於考功」
    5. 「識拔奇纔,不拘微賤」
  五、重要禁忌
    1. 士無世官
    2. 勿用憸人
  六、破格任賢
    1. 楚材晉用
    2. 「敵國之材臣,若為己用,進取之良資也」
    3. 「亂世惟求其纔,不顧其行;太平之時必須纔行俱兼」
拾、選賢與能思想平議
  一、菁英主義優於民粹主義
  二、優質菁英為演化奇葩,人類生存的利器
  三、反尚賢不利於族群或國傢的適應
  四、功能菁英不同於邪惡菁英
  五、儒必論德易濛泛道德主義之譏
  六、民主選舉優劣參半
  七、古今尚賢思想優劣比較
    1. 選舉與能可無縫接軌
    2. 能破格不次拔擢,讓寒士齣頭
    3. 能避免平庸危機
    4. 能免政黨對立
    5. 能免行政僵局
    6. 避免選舉舞弊
    7. 免民粹主義
    8. 虛君、讓王,是人性新發展,政治新猷

第三章 放伐暴君章

壹、三代時期的放伐暴君思想
  一、湯伐夏桀
  二、武王伐紂
  三、厲王流彘
  四、齊懿公被殺
  五、晉靈公暴虐被弒
  六、衛人齣其君
  七、吳亡之禍
貳、儒傢放伐暴君的理論架構
  一、湯武革命,順乎天而應乎人
  二、聖者為王,不仁者不宜在位
  三、君君臣臣,暴君非君
  四、政在養民,暴君為惡有君不如無
  五、人民主權,失民心則失政權
  六、反對暴政,以阻止其率獸食人
  七、暴君自伐,自取其僇
  八、弔民伐罪,非弒君
  九、暴政必亡,史有明鑒
  十、人權無國界
參、暴君的惡行與誅暴的目的
  一、暴君的惡行
    1. 暴虐臣民
    2. 殘害忠良
    3. 用奸棄賢
    4. 嚴刑峻罰
    5. 荒淫奢侈
    6. 貪腐重斂
    7. 草菅民命
    8. 欺人太甚
  二、誅暴的目的
    1. 拯民於水火
    2. 終結暴政
    3. 伸張正義
肆、秦始皇以後放伐暴君的成功個案
  一、秦二世鬍亥
  二、王莽
  三、董卓
  四、南朝宋廢帝劉子業
  五、隋煬帝
  六、明思宗
伍、反對放伐暴君的主張
  一、法傢
  二、政治儒傢
  三、道傢
  四、佛教
陸、放伐暴君思想平議

第四章 仁政利民章

壹、先秦仁政楷模的成功經驗
  一、禹
  二、公劉
  三、古公亶父
  四、周文王
  五、鄭子産
  六、李氷

貳、三綱時代仁政楷模盛舉舉隅
  一、 「七製之主」:漢高、文、武、宣、光武、明、章帝
  二、召信臣
  三、耿純
  四、第五倫
  五、趙煚
  六、於義
  七、唐太宗
  八、司馬光
  九、真德秀
  十、耶律楚材
  十一、陸在新
  十二、吳湛山
參、不行仁政而敗亡的曆史教訓
  一、梁伯大興土木而亡國
  二、智襄子築美而亡
  三、石虎暴虐
  四、赫連勃勃
  五、梁武帝佞佛
  六 、宋文帝賦斂無度
  七、齊東昏侯擾民
  八、陳後主荒政
  九、唐玄宗重用聚斂之臣
  十、唐廷行虛估害民
  十一、宋徽宗用六賊蛀國
  十二、元末官吏貪殘
  十三、張士誠肆情縱欲
  十四、明末橫徵暴斂農民起義
  十五、鰲拜換圈土地虐民
肆、「德厚足以服人」的政治哲理
  一、食馬者三百人報秦穆公不殺之德
  二、吳起為將,吮疽之仁
  三、兒寬得吏民信愛,皆恐失之
  四、鄧訓以德感人勝於用兵
  五、王伽善待流囚,七十人依期而至無一背信
伍、仁政利民的實施對象
  一、全民之中,君與臣為施惠者,被排除在受施者之外
  二、四民之中,「士」應為施惠者,應排除在外
  三、十大睏民,應優先照顧
  四、身體睏民,應優先照顧
    1老
    2弱
    3疾病
  五、經濟睏民,須多予扶助
    1貧窮、睏窮、睏乏、飢寒
    2災民
  六、社會睏民,亟須協助
  七、富貴人傢,不在受施者之列
陸、行政利民的措拖
(壹)、積極措施
  一、數字善政
    1三事
    2五美
    3保息六養
    4六興
    5七修
    6八政
    7九惠之教
    8十二荒政
    9十八善政
  二、全民善政
    1富民裕民
    2教民
    3富國
  三、三民善政等
    1利農善政
    2利工善政
    3利商善政
    4閤婚善政

(貳)、消極措施
  一、屏四惡
  二、屏四患
  三、禁八蠹
  四、戒奢崇儉
  五、反貪肅貪
  六、不課重稅
  七、不奪農時
  八、消除冤抑
  九、限田政策
  十、禁止販畜奴隸
柒、仁政利民的正功能
  一、民富
  二、愛國衛國
  三、歸心服從
  四、忠愛君上
  五、團結
  六、易治
  七、國富兵強
  八、徠民
  九、民姣好
捌、仁政利民的負功能與法傢道傢反仁政之說
  一、法傢反仁政學說
    1. 「奪力儉而與侈惰」
    2. 「無功者得賞」
    3. 「恃人以愛為我者危矣」
    4. 「積愛而令窮」
    5. 上推愛,民多敗
    6. 「偷樂而後窮」
    7. 「姦不止」
    8. 「設民陷」
  二、道傢反仁政學說
玖、仁政利民的要領
  一、目的方麵
    1. 博愛主義,仁乎其類
    2. 以德服人
    3. 藏富於民
    4. 塞並兼之路,使富不至驕
    5. 製民之産,通民情欲
  二、順序方麵
    1. 非錢莫辦
    2. 「人以食為命」
    3. 先富後教
    4. 先德後刑
  三、原則方麵
    1. 「馭民如父母之愛子」
    2. 「仁必主於義」
    3. 六韜國務篇六原則
    4. 「為天下緻利除害」
    5. 「財散則民聚」
    6. 「法令閤於民心」
    7. 中庸之道
    8. 「富在編戶,不在府庫」

  四、執行方麵
    1. 「擇用仁厚士」
    2. 寬猛並濟
    3. 「量入以為齣」
    4. 因勢利導
    5. 嚴防搭便車者
拾、仁政利民思想平議
  一、「愛則民心順,公則民心服」
  二、利民政策有效,關鍵在人類的「自私性」和「智慧性」
  三、禹道、周道、魯文化與儒術,皆德誘之術也
  四、應守中庸之道,過猶不及
  五、瞄準社會中第九第八階層
  六、什一之稅,為仁政極則
  七、義以行仁,仁不背義
  八、兼用賞罰,以推動仁政
  九、反仁政,極缺閤理性
    1. 「奪力儉而與侈惰」不通
    2. 「恃人以愛為我者危矣」不通
    3. 「積愛而令窮」有誤
    4. 上推愛,民多敗,失準
    6. 「偷樂而後窮」不通
    7. 「姦不止」,不然
    8. 「設民陷」,不然

第五章 從民本到民主之路

壹、 民本主義富於民有及民享觀念,獨缺民治思想
貳、西方民主政治端賴中産階級的壯大
參、中産階級的産生須賴普及教育與民生富裕
肆、 普及教育猶如「民主之父」,民生富裕猶如「民主之母」
伍、 民主之父與民主之母結閤,將孕育「民主兒女」即民主主義者
陸、儒傢民本思想潛藏民主之父與民主之母
柒、 孔子「富之」政策仁政利民,會帶來民生富裕
捌、 孔子「教之」政策有教無類,可以臻於普及教育
玖、仁政利民及普及教育必將壯大民主的力量
拾、 中國式民主芻議:「治強十策:一金二銀三銅四鐵」

代結論:此事可無有,此理不可無
註 譯

參考書目
圖1-1 政治發展麯綫圖
圖2-1 德纔優劣九宮格圖
圖4-1 中國主要朝代年數比較圖
圖5-1 治強十策金字塔圖
錶1-1 天下為公與天下為傢比較錶
錶1-2 天下為公與天下一傢差異比較錶
錶2-1 中國古代棄賢任佞顯例錶
錶3-1 公然提倡三綱的宋明清代理學傢舉隅
錶5-1 治強十策:1 金2 銀3 銅4 鐵說明錶
圖錶目錄

圖書序言

政治學大師 先師薩孟武教授曾說:政治是一種生活,不是真理,它像柴米油鹽醬醋茶一般,所以可以進行錶決。既然不是真理,就不是對與錯的問題,而隻有好不好的問題;換言之,能夠有助於生存適應的政治,就是好的政治;反之,不利於民眾生存適應的政治,就是壞的政治。準此而論,近代中國淪為「中國的流血世紀」(China’s Bloody Century,書名,作者為Rummel 教授),外患內戰不斷,公民非自然死亡逾億,國族浩劫,亙古未有。如何撥亂反治,終結「槍桿子齣政權」的野蠻主義政治,成為正常化的國傢,實行普世認同的民主政治──自由選舉、三權分立、司法獨立、人權保障等,臻於世界民主大國之林,洗淨華人「內鬥內行,外鬥外行」噩運,厥惟現存華人的智慧考驗。所幸人類文化富於「趨同性」(convergency),文化可互相學習,針對中西演化齣來的政治智慧,可以去蕪存菁,集各傢之長,又兼顧維護中華文化優質成分,完成「創造性的轉化」(creative transformation),以增益族群、國傢生存適應之能力,迎接華人世界光明世紀的來臨。

  本文深入典籍,探索中華民本主義之特色文化,末尾並結閤西方行之數百年中具有高度政治智慧的結晶,企圖尋覓民本到民主之路,提齣一條具有中國式民主之模式「治強十策:1 金2 銀3 銅4 鐵」方案,完成書生報國之心願,供各界菁英參採。

圖書試讀

用户评价

评分

初讀《中華民本主義思想發微》,腦海中立刻湧現齣無數關於“天下共治”的畫麵,那是一種超越個人私欲,追求共同福祉的宏大願景。作者以一種極為嚴謹且富有洞察力的視角,剝離瞭那些浮於錶麵的政治術語,直擊民本思想的核心——人民的安危與福祉纔是政治的終極目標。書中對儒傢、法傢等不同思想流派在民本思想形成過程中的貢獻,進行瞭彆具一格的梳理。我尤其欣賞作者對“禮”在維係社會秩序和保障民生方麵的作用的闡述,它並非是僵化的教條,而是指導人們行為規範,促進社會和諧的重要力量。而法傢思想中的“法治”精神,在作者的解讀下,也並非冰冷的統治工具,而是為瞭“刑過不避大夫,賞善不遺匹夫”而服務於民,這是多麼令人振奮的解讀!我仿佛看見瞭古代官員在製定政策時,是如何權衡利弊,是如何以百姓的生計為首要考量的。書中還深入探討瞭“天命”思想在民本主義中的轉化,從最初的神權觀念,逐漸演變為對人民意誌的尊重和順應,這種思想的演變過程,充滿瞭辯證的智慧。總而言之,這本書讓我對中國古代政治思想的深度和廣度有瞭全新的認識,也更加理解瞭中國文化中那份獨特的“大同”情懷。

评分

翻開這本書,仿佛踏入瞭一個古老的思想迷宮,但慶幸的是,作者如同一位智慧的嚮導,為我指明瞭方嚮。我一直對古代中國的政治哲學抱有濃厚的興趣,但很多時候,那些抽象的理論總是讓我覺得難以把握。《中華民本主義思想發微》則以其獨特的視角,將那些曾經遙不可及的思想,變得鮮活而觸手可及。作者深入淺齣地闡述瞭“民本”思想是如何貫穿於中國曆史的始終,不僅僅體現在帝王的詔令中,更體現在尋常百姓的日常生活中。書中對“民”的理解,並非單一的群體,而是包含瞭不同階層、不同角色的民眾,而“本”的概念,則強調瞭人民在國傢運行中的根本地位。我特彆對書中關於“德政”和“仁政”的論述印象深刻,它們並非隻是統治者空洞的承諾,而是需要通過具體的政策和行動來落實的。作者通過對曆史案例的細緻分析,展現瞭那些真正踐行民本思想的統治者是如何贏得民心,如何實現長治久安的。例如,書中對唐朝“貞觀之治”的解讀,不僅僅局限於幾個關鍵事件,更是深入挖掘瞭其背後蘊含的民本理念。這本書讓我對中國古代政治的評價體係有瞭更深刻的理解,也讓我對“為政以德”有瞭更具象的認識。

评分

這本書就像一本開啓古老智慧寶庫的鑰匙,每一次翻閱,都仿佛能聽見先賢們穿越時空的對話。我尤其著迷於作者對“民本”二字的深刻剖析,它並非簡單的口號,而是根植於中華民族深厚的曆史土壤,滲透在政治、經濟、文化等方方麵麵。書中通過大量詳實的史料,展現瞭曆代仁人誌士是如何實踐和發展民本思想的。比如,從周公製禮作樂的“明德慎罰”,到孟子“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的呐喊,再到顧炎武“天下為主,君為客”的警醒,每一個曆史節點都閃爍著民本之光。作者並非隻是羅列史實,而是巧妙地將這些曆史碎片串聯起來,勾勒齣一幅波瀾壯闊的中華民本思想演進的長捲。讀罷,我纔真正理解,為何在中國曆史的長河中,盡管朝代更迭,政治形態有所變化,但“以民為本”的精神卻始終未曾中斷,成為中華文明得以綿延不絕的重要基石。書中對一些容易被忽視的細節,例如古代官員的選拔製度、地方治理的經驗等,也進行瞭細緻的梳理,這讓我對民本思想的實踐性有瞭更直觀的認識。它不僅僅是理論的探討,更是落實在具體製度和行動中的智慧結晶。

评分

《中華民本主義思想發微》這本書,為我重塑瞭對中國古代政治的認知。我曾以為,那些古代的統治者隻關心權力,而忽視人民的疾苦。然而,作者以翔實的史料和深刻的洞察,嚮我展示瞭一個截然不同的圖景——在中國曆史的許多時刻,確實存在著一批以民為念、以民為本的仁人誌士。書中對“無為而治”理念的解讀,並非是消極的放任,而是強調順應自然,尊重民情,從而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我特彆對書中關於“勸課農桑”和“興修水利”等措施的論述印象深刻,這些都是直接關乎民生福祉的政策,而古代的統治者也確實在這些方麵付齣瞭巨大的努力。書中還深入探討瞭“監察製度”在保障民本思想落實方麵的作用,它為防止官員腐敗,維護人民利益提供瞭製度性的保障。這本書讓我看到瞭中國古代政治的另一麵,那份深沉的人文關懷和對社會和諧的追求。

评分

《中華民本主義思想發微》這本書,像是一麵清晰的鏡子,照齣瞭中國古代政治思想中那份難能可貴的“民本”情懷。作者以極大的耐心和細緻,為我揭示瞭“民本”並非是某個特定曆史時期的産物,而是貫穿於中國曆史長河中的一股強大精神力量。書中對“天道”與“人道”關係的探討,尤其讓我印象深刻。在古代,人們並非將“天命”視為一種虛無縹緲的交代,而是將其與人民的福祉緊密聯係起來。當統治者背離瞭人民的利益,“天命”便會隨之轉移,這是一種多麼深刻的樸素唯物主義思想的體現!作者對“大司空”等古代官職設置的分析,也讓我看到,在古代並非沒有對社會民生的高度重視。書中對“德政”與“仁政”的區分與聯係,也讓我對古代統治者的行為準則有瞭更清晰的認識。我仿佛看見瞭古代官員在製定政策時,是如何努力去理解和滿足人民的各種需求的,這種對民情的關注,是古代政治能夠得以延續的重要原因。

评分

閱讀《中華民本主義思想發微》的過程,就像是在與一位博學睿智的長者進行一場深入的靈魂對話。我一直認為,理解一個民族的文化,最重要的是理解其核心價值觀。《中華民本主義思想發微》恰恰揭示瞭中華民族在政治思想層麵最核心的價值取嚮之一——民本。作者並非停留在對傳統文本的簡單解讀,而是深入挖掘瞭民本思想在中國曆史發展中的動態性,以及它如何隨著時代的發展而不斷豐富和完善。書中對“因民而治”理念的闡釋,讓我認識到,真正的善治,並非是自上而下的強加,而是要順應民情,理解民意,並在此基礎上製定相應的政策。作者對“水能載舟,亦能覆舟”這句古語的深入剖析,讓我看到瞭人民力量的強大,以及統治者必須時刻保持警惕,以民為鏡。我尤其喜歡作者對古代官員選拔製度中“德纔兼備”要求的解讀,這背後體現的正是對“以民為本”的政治人纔的重視。這本書讓我對中國的政治傳統有瞭更深層次的理解,也讓我對“德治”的內涵有瞭更清晰的認識。

评分

這本書給我帶來的最大衝擊,莫過於它所展現的中國古代政治思想中,那種超越簡單利害算計的深刻人文關懷。作者在《中華民本主義思想發微》中,並非僅僅將民本思想視為一種政治策略,而是將其上升到瞭道德和倫理的高度。他深入探討瞭“仁政”和“禮治”如何構建一個以人為本的社會。我特彆欣賞作者對“民無恒産而有恒心者,鮮矣”這句話的解讀,它深刻揭示瞭經濟基礎對於社會穩定和人民福祉的重要性,也體現瞭古代先賢對民生疾苦的深切關懷。書中對“教化”在民本政治中的作用的論述,也讓我看到瞭古代政治並非隻有強製的手段,更注重通過道德教化來提升民眾的素質,從而實現社會的和諧。我仿佛看到瞭古代士大夫們,在麵對社會矛盾時,是如何試圖通過自身的道德修養和對民情的體察,來尋求解決方案。這本書讓我對中國古代的政治智慧有瞭更深的敬意,也讓我理解瞭為何在中國曆史的長河中,總有那麼一群人,在為實現“天下太平”而孜孜不求。

评分

這本書給我最大的啓發,在於它打破瞭我過去對中國古代政治的一些刻闆印象。我曾以為,那些古代王朝終究是君權至上的,人民的地位微不足道。但《中華民本主義思想發微》徹底顛覆瞭我的這種看法。作者以極其細膩的筆觸,展現瞭中國古代思想傢們是如何在“君權”與“民意”之間尋找平衡,又是如何努力將“民”的利益置於國傢存亡的關鍵位置。書中對“公器”觀的闡述,讓我恍然大悟,原來在中國古代,“天下”並非某個傢族的私産,而是需要為萬民所共有的。作者對“賢者在位”的強調,也讓我看到,古代對統治者能力的認可,很大程度上是建立在其能否為民謀福祉的基礎之上的。書中對曆代農民起義的分析,也提供瞭一個獨特的視角,它們不僅僅是簡單的反抗,更是對統治者背離民本原則的一種警示和修正。這種對曆史現象的多角度解讀,展現瞭作者深厚的史學功底和批判性思維。我仿佛看到,在那些動蕩不安的年代,民本思想如同黑暗中的一道光,指引著人們對更公平、更美好的社會秩序的追求。

评分

讀完《中華民本主義思想發微》,我感覺自己仿佛與古代中國的心靈進行瞭深刻的交流。《中華民本主義思想發微》並非是一本枯燥的學術著作,而是一本充滿瞭人文關懷和曆史智慧的傑作。作者以其獨特的筆觸,將“民本”思想的精髓,生動地展現在讀者麵前。我尤其被書中對“教化”與“德政”的論述所吸引,它展現瞭古代中國政治並非隻是冰冷的權力運作,更是注重道德的感化和人民素質的提升。書中對“均貧富”等一些帶有樸素社會主義色彩的理念的探討,也讓我看到瞭中國古代思想傢們對社會公平的早期追求。我仿佛聽到瞭古代的賢臣們,在為如何讓百姓安居樂業而絞盡腦汁,如何為瞭國傢的長治久安而殫精竭慮。這本書讓我對中國古代的政治文明有瞭更深的理解,也讓我看到瞭那份源遠流長的“天下為公”的理想。

评分

這本書就像一把精巧的鑰匙,打開瞭我對中國古代政治思想的另一扇窗戶。《中華民本主義思想發微》讓我看到瞭,在看似君權至上的古代社會,其實早已孕育瞭深刻的民本思想。作者並非簡單地將民本思想等同於民主,而是深入挖掘瞭其在中國曆史語境下的獨特內涵。書中對“民之所欲,則行之;民之所惡,則改之”這種樸素的民意錶達方式的分析,讓我看到瞭人民在古代政治中的影響力。我特彆對書中關於“郡縣製”的論述印象深刻,作者將其解讀為一種為瞭更好地管理國傢、服務人民而采取的製度創新,而非僅僅是權力集中的工具。書中還深入探討瞭“禮樂文明”在維護社會秩序和促進人倫和諧方麵的作用,它並非是壓製性的,而是引導性的,最終是為瞭實現“天下為公”。這本書讓我對中國古代政治的復雜性和多樣性有瞭更深的理解,也讓我看到瞭古代思想傢們的智慧與遠見。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