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易斯.康 建築師中的哲學傢:建築是深思熟慮的空間創造

路易斯.康 建築師中的哲學傢:建築是深思熟慮的空間創造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圖書標籤:
  • 路易斯·康
  • 建築哲學
  • 建築設計
  • 現代建築
  • 空間設計
  • 建築理論
  • 西方建築
  • 建築史
  • 建築美學
  • 深度閱讀
想要找书就要到 灣灣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圖書描述

◎貝聿銘:「雖然路易斯•康的作品不多,但每個都是經典。」

  ★颱灣第一本介紹路易斯.康的專書
  一次含括建築傢小傳、哲學思考、作品介紹、實踐方法★


  路易斯.康是
  ◆繼萊特(Frank Lloyd Wright)之後,美國最重要的建築名傢。
  ◆當代建築最重要的精神導師。
  ◆影響安藤忠雄、改變世界美學的建築大師。

  美國建築師、教育傢、哲學傢路易斯.康(Louis Isadore Kahn, Estonia 1901 / New York 1974),為二十世紀最傑齣的建築師之一,發展齣一套嶄新的理論性和造型的語言,為現代建築注入新的生命。分散於美國、印度及孟加拉的一些主要作品,都在其一生最後的二十年間完成。作品整閤瞭結構係統、材料、光綫、幾何原型、人性價值於一體。他於1971年獲得美國建築師學會金質奬章、獲選美國文藝學院院士,1972年獲英國皇傢建築師學會金質奬章。

  從美國建築師學會所設立的「廿五週年建築作品奬」(Twenty-five Year Award)便可看齣,路易斯.康的作品備受建築專業人士所肯定。該奬項每年隻選齣一件作品,自1969年首次頒發至2014年以來,所選齣的四十五件作品中,路易斯.康就有五件,僅次於艾羅•沙陵南(Eero Saarinen)的六件。兩人最引人矚目的原因不僅是獲奬次數最多,更難得的是,他們在相對短暫的建築生涯中,創造齣最多的傳世之作,完成設計作品的良率非常驚人。

  本書分三大部分。因為「靜謐與光綫」(Silence and Light)是路易斯.康最後的哲學概念,第一部分「靜謐與光明的建築旅程」呈現路康的小傳,介紹路康的成長背景、各階段作品背後的構想與影響。第二部分「空間本質的探尋」,是路康六座代錶性作品的深入賞析。第三部分「建築的內在革命」讓我們看到,路康的哲學思考讓硬梆梆的結構、建築設備係統增添瞭生命力與現代性,誠如他所言「建築是深思熟慮的空間創造」(Architecture is the thoughtful making of space),建築除瞭機能角色之外,還可以喚起人類永恆價值的情感與象徵意義。

  路易斯•康齣生於蘇聯所控製之下的愛沙尼亞,原本的姓氏為舒慕伊羅斯基(Schmuilowsky)的猶太傢庭,在改名為路易斯•康之前,名為萊瑟-伊澤(Leiser-Itze Schmuilowsky),親朋好友都叫他路(Lou)。本書內文皆已「路康」稱之。

  以下摘錄自路易斯.康所說:

  建築的價值在於能成為社會進步的工具。建築應該要為追求個人與社會的福祉而努力。建築師不僅隻是在設計上將房子蓋得更漂亮,更要提齣讓大眾能有更美好生活的設計案。

  除非空間中有自然光,否則不能稱之為建築空間,人工光無法照亮建築空間,因為建築空間必須讓人感受到每年、每季、每日時光的不同……

  一幢偉大的建築始於不可量度的靈感啓迪,經由一連串可量度的設計過程,最後呈現齣不可量度的精神嚮度。

  一幢建築物不可量度的精神,有賴於其可量度的實際情況與構件。

  每本書都是一種奉獻,儲存這些奉獻的地方是近乎神聖的圖書館,嚮你訴說著此種奉獻。

  當光綫尚未觸及建築物的翼側之前,並不曉得自己有多麼偉大。

  工程和設計不應該是兩迴事,他們必須是同一件事。

  結構和建築是不能被分開的,它們彼此共生。

  書本極其重要,沒有人曾經付清過一本書的價值,他們僅僅付清瞭它的印刷費用。

  高層建築的基座應該要比頂端寬大,而且在頂端部分的柱子應該輕盈地像是會跳舞的仙女,而在基座的柱子應該因為負擔的沉重而顯得快要發狂,這是因為它們所在的位置不同,負擔的任務不同,因而不應該有相同的尺度。

  現在建築之所以令人産生「需要裝飾」的主要原因,是因為我們習慣於將所有的構造接頭美化,也就是隱藏各構件的接閤方式;如果未來有可能在蓋房子的同時訓練我們自己的繪圖能力的話,應該從基礎開始,由下而上,停下我們的筆,然後在澆灌或構築的接頭上作一個記號,如此「裝飾」將經由我們錶達齣建造的方法而産生,並且能夠因此發展齣新的構造方法。

  中世紀建築師用實心的石頭蓋房子,現在我們用空心的石頭蓋房子。以構件定義房子,與用結構定義房子一樣的重要。空間的尺度可以小到像是隔音隔熱構件的中空部分,也可以大到足以穿越或生活在其中。在結構設計上,為瞭明確錶達「空」的概念,刺激瞭各種空間架構的發展。目前已經發展齣來正被試用的各種結構形式,與自然有著密切的關係,它們是持續探索事物秩序的成果。

  機械設備空間所産生的乾擾,必須藉由進一步的發展結構以求解決。整閤是自然之道,我們可以嚮自然學習。

  一幢偉大的建築肇始於不可量度,當它被設計乃至於完成,必須經曆過一連串可量度的方法,最後必定呈現齣不可量度的特質。

  室內光綫由建築形式形塑。這種光綫是神聖的光綫,這光綫確認瞭每天世界上一個特殊的場所,使我們與不可量度的抽象世界連結。這神聖的光綫,浮現於日光與結構的交會之處。

  假如我們能夠在未來的結構中去隔離機械的設備管綫,好像它們也有屬於自己的美學價值,就如同空間也有屬於自己的美學定位,我們也就不需要有任何在建築中隱藏設備的藉口。

  構造體是一座在自然光綫底下的設計成品,拱頂、穹窿、拱與柱子均是呼應陽光特質的構造體。自然光藉著季節與四時推移,細膩的光綫變化賦予空間不同的氣氛,光似乎進入瞭空間並調整瞭空間。
好的,這是一本關於建築、哲學與空間創造的深度著作的簡介,它著重於探索建築實踐中的形而上學維度、結構理性與人類體驗的交織,同時避免提及路易斯·康本人的具體思想或作品。 --- 《結構之思:空間、光影與存在的構建》 導言:重塑場所的形而上學 本書旨在深入剖析建築行為作為一種深刻的哲學實踐的本質。我們不再將建築僅僅視為工程技術的實現或純粹的美學錶達,而是將其視為人類與世界進行對話、組織經驗、並最終確立“在場”感的核心媒介。在現代性的喧囂中,建築的根本使命——創造具有內在意義和持久精神性的“場所”(Genius Loci)——似乎漸行漸遠。本書試圖追溯這種失落的脈絡,探尋如何通過對材料、光綫、尺度和序列的審慎運用,重塑那些能夠映照人類精神狀態、並引導我們進行自我反思的空間。 我們麵臨的核心問題是:在一個日益流變、數字化的世界中,建築如何抵抗時間的侵蝕,並提供一種確定性和慰藉?答案或許不在於宏偉的姿態,而在於對“尺度”(Scale)的精微把握——不是物理上的巨大或微小,而是人類尺度與宇宙尺度之間微妙的張力與平衡。 第一部分:材料的沉默語言與結構理性 本捲聚焦於建築的物質基礎,但采取瞭一種非傳統的視角:將建築材料視為具有自身曆史、紋理和潛力屬性的“發聲體”。 一、從岩石到秩序:對基礎材料的再認識 我們將考察混凝土、磚石、木材和鋼鐵在承載文化記憶和結構邏輯方麵的獨特角色。這並非簡單的材料性能分析,而是對材料“內在必要性”(Inherent Necessity)的探尋。例如,一堵磚牆的砌築,不僅是力學的堆疊,更是一種時間性的敘事——每一塊磚的定位,都凝固著建造者對永恒性的渴望。我們分析材料的自然衰變過程,探討如何通過控製這種衰變,使建築在老化中反而獲得更深層次的“成熟”和尊嚴,而非僅僅是磨損。 二、結構作為倫理學的錶達 結構係統不再被視為純粹的力學解決方案,而是體現建造者世界觀的倫理錶達。一個清晰、誠實的結構體係,反映瞭一種對真理的追求和對不確定性的拒絕。本書將區分幾種核心的結構範式——從承重牆體係到框架體係,再到張拉結構——並評估每種範式如何不自覺地塑造瞭空間的使用者對重力、穩定性和自由度的感知。例如,一個清晰可見的梁柱體係,如何通過其清晰的邏輯,為心智提供一個可供依賴的認知框架。我們將挑戰那些以技術炫耀為目的的、結構上過度復雜的構造,主張“結構透明度”的價值。 第二部分:光綫、陰影與時間性的捕捉 光是建築的“非物質之維”,是賦予空間以生命和動態的核心元素。本書將光綫視為一種主動的、可塑的介質,而非被動的照明工具。 一、光的幾何學與存在的啓示 我們探討光綫如何通過幾何開口(窗、天窗、導光筒)進入空間,以及這種進入如何界定瞭“內部”與“外部”的邊界。並非所有光綫都是平等的。本書詳細分析瞭不同角度、不同強度的光綫在不同材質錶麵上的反射、吸收與散射現象,並將其與人類的感知閾值關聯起來。例如,清晨的側光如何強調物體的體積感,而正午的頂光如何帶來一種近乎神聖的、去物質化的體驗。 二、陰影的辯證法 陰影是光綫的沉默伴侶,它定義瞭物體的形式,並賦予空間以深度和神秘感。我們論證,一個優秀的建築必然是一個懂得“運用陰影的建築”。過度的照明會消弭空間中的層次感和戲劇性。通過對不同時間點、不同季節光影運動的追蹤記錄,本書揭示瞭建築如何成為一個記錄時間流逝的裝置,使居住者在無聲中與宇宙的節奏重新建立聯係。 第三部分:序列、尺度與人類的感知疆域 建築的經驗是通過一係列空間序列的展開而被身體性地理解的。這種理解超越瞭視覺,涉及步態、聲音和觸覺。 一、序列的敘事力量 一個進入建築的過程,本質上是一場精心編排的敘事。我們分析瞭如何通過連續的、遞進的空間(如入口門廊、過渡庭院、主廳的抬升感)來建立一種心理預期和情緒過渡。這種空間序列的節奏感,如何模仿人類在自然環境中探索和發現的過程,從而産生一種“迴歸”或“進入神聖領域”的心理效應。這裏的關鍵在於“過渡”的設計,而非最終目的地的設計。 二、尺度的心理學與“閤適的”尺寸 本書對尺度的討論,徹底脫離瞭單純的米製或英製單位,轉而關注人類身體與其所處環境的互動關係。什麼是“閤適的”尺寸?它不是固定的參數,而是取決於功能、光綫和材料的綜閤作用下,對人類存在感所産生的心理影響。我們將探討“宏大”與“親密”的轉換機製——一個高聳的天花闆如何通過其與下方傢具的對比而顯得更具人性化,或者一個狹窄的通道如何通過突然的開闊帶來頓悟感。本書強調,建築的首要責任是維護人的尊嚴和舒適感,這意味著拒絕那些為“紀念碑性”而犧牲人類經驗的尺寸。 結論:創造深思熟慮的空間 最終,本書主張,真正的建築創作是一種“深思熟慮”(Deliberation)的行為。這種深思熟慮涵蓋瞭對材料的持久性、對光綫的精神性、對結構的誠實性以及對人類經驗的尊重。建築師是空間哲學傢,其作品應當是物質世界中關於意義、秩序與存在的、沉默而有力的論證。我們所創造的空間,最終將以我們未曾預料的方式,界定和塑造著居住其中的生命。 ---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施植明


  法國國傢建築師文憑(巴黎拉維列特建築學院)。現任颱灣科技大學建築係教授、建築思維研究室主持人。著有:《閱讀巴黎》、《建築省思》、《科比意:二十世紀的建築傳奇人物柯布》、《颱北建築MAP》等,並譯有許多建築相關書籍。

劉芳嘉

  國立颱灣科技大學建築博士,曾任建築係、室內設計係兼任講師,目前為建築師事務所設計師。

圖書目錄

〈作者序〉路康之旅

Part 1 靜謐與光明的建築旅程:路康的成長背景與作品介紹
大器晚成,由美國本土教育所培養齣來的建築師路易斯•康(Louis Isadore Kahn),融閤古典與現代於一體,創造齣獨樹一幟的建築風格,空間、結構與設備完美地整閤在充滿哲學思維的建築實踐之中,讓建築作品迴響著空間詩意。

動盪的幼年期  
早生的藝術纔華  
從藝術到建築  
賓州大學,法國老師
建築師事務所初體驗  
與艾絲瑟相遇  
歐洲建築旅行
事業轉摺與婚姻生活  
歐洲現代建築在美國流行  
關注住宅設計的ARG
推動低收入住宅設計  
建立論述  
邁嚮建築大師之路  
到耶魯大學任教
羅馬美國學院駐院建築師  
耶魯藝廊擴建  
事業與情感的關鍵人物安婷
耶魯藝廊結構設計  
迴母校賓州大學  
想玩大的:城市規畫
從小實踐:特稜頓浴室  
讓結構與建築巧妙結閤  
使用不便的偉大建築
沙剋疫苗發明者的青睞  
人生的另一座高峰:沙剋中心
海外委託大案之一:印度管理學院  
海外委託大案之二:達卡國會大樓
如神聖空間的圖書館  
美術館本身也是一件藝術品  
為藝術而存在
最後一幢建築傳世之作  
未完成的建築故事  
遺産
傳人
深思熟慮的設計思考

Part 2 空間本質的探尋:路康代錶性作品賞析
一種充滿紀念性氛圍的靜謐空間特質,在光綫的呈現下,觸動瞭每個人的心靈。當陽光從結構的開口灑落,空間彷彿詩歌般揭露構築的真理,寜靜地體現齣空間內在意欲為何的特質。

1. 1951~53/耶魯藝廊(Yale Art Gallery)
2. 1957~64/理查醫學研究中心(Richards Medical Research Towers)
3. 1959~65/沙剋生物醫學研究中心(Salk Institute for Biological Studies)
4. 1965~72/艾瑟特圖書館(Exeter Library)
5. 1966~72/金貝爾美術館(Kimbell Art Museum)
6. 1969~74/耶魯大學英國藝術中心(Yale Center for British Art)

Part 3 建築的內在革命:空間和設備係統的整閤
我們在設計時,常有著將結構隱藏起來的習慣,這種習慣將使得我們無法錶達存在於建築中的秩序,並且妨礙瞭藝術的發展。我相信在建築或是所有的藝術中,藝術傢會很自然的保留能夠暗示「作品是如何被完成」的綫索。

1. 設備的整閤形式
2. 建築構造與設備配管整閤
3. 路康建築的思維與實踐之一:實驗室
4. 路康建築的思維與實踐之二:圖書館
5. 路康建築的思維與實踐之三:美術館
6. 結語

索引
圖片齣處

圖書序言

〈作者序〉
路康之旅


  印象中最早聽到路康的名字是:漢寶德先生在花蓮縣秀林鄉設計的救國團洛韶山莊(1971)的幾何切割造型,以及颱北仁愛路上的中心診所(1973)牆麵上所開的大圓洞,被提及受到路康的影響。漢先生翻譯耶魯大學建築史教授史考利(Vincent Scully)在1962年所齣版的路康專書,在1973年齣版瞭《路易士.康》,應該是在國內最早引進路康的人 。

  奇怪的是,當年在賀陳詞老師的近代建築史課程裏,我對路康並未留下絲毫的記憶,反倒是,在我大三時(1982年),從美國學成返國,在東海建築任教的張肅肅老師到成大建築係演講,介紹路康的作品,流露齣對路康的無限愛慕之情,引發學妹趙夢琳在晚會錶演時,傳神的一句俏皮話:「非路康不嫁!」經過卅多年後,至今仍記憶猶新。

  我在巴黎求學期間,在布東(Philippe Boudon)教授所開的「仿效式設計課程」中 ,來自美國的一位女同學正好選瞭路康作為仿效的建築師,不過她當時身懷六甲力不從心,對路康所做的探究並未讓我留下什麼印象。自己當時選擇瞭柯布(Le Corbusier),對法國同學而言,很難理解此抉擇,一方麵是大傢對柯布都太熟悉瞭,似乎欠缺挑戰性;另一方麵,布東教授正好是研究柯布的專傢,他的第一本成名代錶作便是談討柯布的貝沙剋工人住宅區 ,要在他麵前談柯布,自然倍感壓力。盡管如此,在跟老師與同學的討論過程中,也讓我對柯布有更深一層的理解,促成後來齣版瞭柯布的專書 。

  返國在華梵大學任教期間,規畫大三下學期的「當代課程」時,我將路康與芬蘭建築師奧圖(Alvar Aalto)以及德國建築師夏龍(Hans Scharoun),列為是繼四位第一代現代建築大師:萊特(Frank Lloyd Wright)、葛羅培斯(Walter Gropius)、密斯(Ludwig Mies van der Rohe)與柯布之後,最重要的三位第二代現代建築大師。在巴黎求學時,已親自參觀過兩位歐洲建築大師的主要代錶作品,並在現場拍攝瞭幻燈片,主要作品都在美國的路康則仍無緣親睹,隻能透過翻拍書中圖片,隔靴搔癢地跟學生分享自己在書中所獲得的體會。

  1992年首次到美國旅遊,在洛杉磯時,特彆找瞭親戚開車到聖地牙哥拉侯亞(La Jolla)參拜沙剋生物醫學中心(Salk Institute for Biological Studies);轉往紐約時,正好趕上現代美術館的路康特展 。之後三度造訪耶魯大學參觀耶魯藝廊(Yale Art Gallery)與耶魯英國藝術中心(Yale Center for British Art),兩度到賓州大學參觀理查醫學研究中心(Richards Medical Research Towers),兩度到佛特沃夫參觀金貝爾美術館(Kimbell Art Museum)。

  1999年元月到印度昌地迦(Chandigarh)參加慶祝建城五十週年的學術研討會時 ,會後到亞美德城(Ahmedabad)參觀柯布的三件作品,也順道看瞭路康首件在美國境外完成的大規模設計作品:印度管理學院。2006年年底,心血來潮與在研討會時交換名片的一位來自孟加拉的建築師連絡上,詢問前往參觀達卡國會的事宜。他雖然已經移居英國,仍熱心地請住在達卡的妹妹協助。原本計畫2007年年初能成行,隻是當時申請簽證睏難重重,加上當地政局混亂,暴動頻繁,盡力想協助我的人,竟然連她自己齣國旅遊後要返國都迴不去,隻好打消念頭,期待來日再圓夢。

  2007年暑假訪美時,旅居波士頓的好友開車與我到菲利普斯•艾瑟特學院圖書館(Library, Philips Exeter Academy),路康在美國所完成的5件傳世之作,終於都親自體驗瞭。多年來,除瞭每年在當代建築的課程中都會有一個課題探討路康之外,也在1995年之後任教的颱灣科技大學,指導過3篇以路康為研究主題的碩士論文 。此外2010年也與博士班學生劉芳嘉,針對路康構築整閤設備係統的議題,在國際學術性期刊共同發錶瞭兩篇論文 。

  本書由三部分所組成:首先針對路康的成長背景與作品做整體的介紹。美國建築史學者魏瑟曼(Carter Wiseman)所齣版的路康傳記,提供瞭主要的資料來源 ;接著針對路康6件代錶性作品進行探討,此部分由劉芳嘉的碩士論文內容改寫而成;第三部分則針對路康如何以構築整閤設備係統的設計手法進行深入探討,主要的內容來自先前發錶過的兩篇學術論文,以及一篇尚未發錶的學術論文。希望透過這樣的內容安排,能讓喜愛建築的廣大群眾以及建築專業者,一起摸索路康的建築世界:深思熟慮的空間創造。

施植明
2015年新春 於颱灣科技大學建築係 建築思維研究室

圖書試讀

壹、靜謐與光明的建築旅程:路康的成長背景與作品介紹

大器晚成,由美國本土教育所培養齣來的建築師路易斯•康(Louis Isadore Kahn),融閤古典與現代於一體,創造齣獨樹一幟的建築風格,空間、結構與設備完美地整閤在充滿哲學思維的建築實踐之中,讓建築作品迴響著空間詩意。

路易斯•康1901年齣生於蘇聯所控製之下的愛沙尼亞,原本的姓氏為舒慕伊羅斯基(Schmuilowsky)的猶太傢庭,在改名為路易斯•康之前,名為萊瑟-伊澤(Leiser-Itze Schmuilowsky),親朋好友都叫他路(Lou)。以下皆以「路康」稱之。

動盪的幼年期

父親萊柏(Leib Schmuilowsky)原籍拉脫維亞,從小從事彩色玻璃的工作,17歲時投入蘇聯軍隊。由於精通拉脫維亞語、愛沙尼亞語、俄語、德語、希伯來語以及一點土耳其語,在軍中擔任翻譯相關的文書工作,深受長官信賴,很快晉升到軍需官,負責發餉。他在休假期間遇見瞭一位來自拉脫維亞的竪琴伴奏師,德國作麯傢孟德爾頌(Felix Medelsohn)的遠親——貝拉-蘿貝卡(Beila-Robecka Mendelowitsch),之後改名為貝莎(Bertha Mendelsohn)。1900年兩人在黎加(Riga)結婚。

隔年長子萊瑟-伊澤誕生,齣生地點往往被說成是在於愛沙尼亞附近、波羅的海的一座小島,當時名為瑟歐爾(Ösel),亦即目前的莎崙馬(Saaremaa);不過後來的文獻則顯示是在愛沙尼亞本土上當時名為勃嶗(Pernau)的小鎮,即現在的巴努(Pärun)。妹妹莎拉(Sarah)與弟弟歐斯卡(Oscar)在1902年與1904年相繼齣生。路康也搞錯瞭自己的齣生地,可能是父母給瞭他錯誤的訊息,或是勃嶗將附近的小島視為行政區的一部分所緻。他個人嚮來認為自己是在小島齣生的人,增添一份浪漫的氣息。由於父親曾在瑟歐爾島上的一座十四世紀的城堡內工作,他們傢的確在島上住過一段時間。

路康在3歲時發生瞭一次意外,在他的臉上留下瞭一生的印記。由於他一直被壁爐的火所吸引,有一次太過靠近壁爐柵欄,在挖煤碳時圍兜著瞭火,在母親趕來時,手與臉已嚴重灼傷,雖然沒有傷到眼睛,不過燒傷嚴重到父母都懷疑他是否還能存活。後來很幸運地活瞭下來,顔麵留下瞭明顯的傷疤。父親在當時認為,與其毀容倖存,不如死掉算瞭;母親則堅信兒子將來一定能成大器。

用户评价

评分

《路易斯.康 建築師中的哲學傢:建築是深思熟慮的空間創造》這本書的書名,一瞬間就抓住瞭我的眼球。路易斯.康,在我心中一直是一位將建築提升到哲學高度的偉大思想傢。他不像很多當代建築師那樣追求形式上的新奇,而是沉靜地去探索建築的本質,去理解人類對空間的需求。我特彆好奇“建築師中的哲學傢”這個稱號是如何形成的,以及康的哲學思想是如何具體體現在他的建築設計中的。“深思熟慮的空間創造”,這句話讓我感受到一種對每一個細節都精益求精的態度,以及一種對建築與人類關係深刻的理解。我期待這本書能夠揭示他關於“秩序”的哲學,他如何看待建築的“開始”和“結束”,以及他對“光”的獨特運用,如何讓光成為建築的生命。在颱灣,我們有獨特的自然環境和文化底蘊,我希望這本書能夠提供一些關於如何將建築與自然和諧融閤,如何讓建築能夠體現本土文化精神的思考。我對康如何看待建築的“真實性”,如何讓建築材料本身的質感說話,以及如何通過建築來傳達一種永恒的價值感到非常好奇。這本書如果能提供這些層麵的解讀,那將是一次非常寶貴的精神滋養。

评分

這本書的名字叫做《路易斯.康 建築師中的哲學傢:建築是深思熟慮的空間創造》,光是看書名就覺得內容肯定不一般。我一直對建築背後蘊含的思想和哲學感到好奇,而路易斯.康這個名字,在建築界絕對是響當當的。他設計的建築,與其說是“蓋房子”,不如說是“塑造空間”,每一個細節都充滿瞭思考,仿佛每一塊磚石都承載著某種意念。我尤其對“深思熟慮的空間創造”這句話印象深刻,這說明建築師並非僅僅是技術人員,更是空間的詩人,用材料和光影來譜寫生活的樂章。我期待這本書能夠深入剖析康是如何將他的哲學理念融入到建築設計中的,比如他對秩序、秩序的來源、以及建築與自然、與人之間關係的獨特見解。作為颱灣的讀者,我們深受中華文化的影響,對“天人閤一”有著天然的親近感,而康的許多設計也似乎暗閤瞭這種精神,他如何理解建築與環境的共生共榮,又如何讓建築成為人們心靈棲息的場所,這些都是我非常想從書中瞭解的。我還會關注書中是否會提及他的一些經典作品,例如美國的國傢紀念館、印度理工學院等地,並從哲學角度去解讀這些建築的設計理念和建造過程,而不是單純地描述其外觀。我希望這本書能讓我重新審視建築的意義,不僅僅是滿足居住功能,更是承載著一種對生命、對存在的理解,甚至是一種對宇宙的探索。

评分

《路易斯.康 建築師中的哲學傢:建築是深思熟慮的空間創造》這本書的名字,光是聽著就充滿瞭智慧的引力。路易斯.康,這位被譽為“建築的哲學傢”的大師,他的名字本身就代錶著一種對建築的深刻理解和對人類精神需求的關懷。我一直對他“深思熟慮的空間創造”這一理念非常感興趣,這不僅僅是對技術和美學的追求,更是一種對空間本質的探索,一種對人在空間中感受的細緻體察。我希望這本書能夠深入剖析康是如何將他的哲學思想,例如他對“秩序”的理解,他對“是什麼”(what is)的追問,以及他對“光”作為建築靈魂的運用,融入到他的每一個設計中。我對他在創作過程中所經曆的思考過程,他對材料的深刻洞察,以及他如何看待建築與時間、與曆史的關係尤為好奇。在颱灣,我們非常重視人與人之間的連結,也強調社區和歸屬感,我很好奇康的建築理念中,是否有關於如何創造能夠促進人與人之間交流、能夠成為社群凝聚中心的思考,他如何通過空間的設計來營造這種氛圍?這本書如果能通過對他經典作品的深入解讀,展現他如何用建築來迴應這些深刻的議題,那將是一次令人受益匪淺的閱讀。

评分

《路易斯.康 建築師中的哲學傢:建築是深思熟慮的空間創造》這本書,光是書名就足夠吸引我瞭。我一直認為,偉大的建築不僅僅是鋼筋水泥的堆砌,更是一種思想的錶達,一種對人類生活方式的深刻洞察。路易斯.康,這個名字本身就承載著一種獨特的建築哲學。他不像某些建築師那樣追逐潮流,他的設計總是帶著一種永恒的、跨越時代的魅力。我非常好奇,書名中的“哲學傢”到底體現在康的哪些方麵?是他對建築材料的理解,對光影的運用,還是他對空間與人的關係的思考?“深思熟慮的空間創造”,這個詞組讓我聯想到他作品中那種寜靜、莊重,卻又充滿生命力的氛圍。我想象著,他一定是用一種近乎冥想的方式來構思他的建築,每一個轉角,每一個窗戶,甚至每一條縫隙,都經過瞭反復的推敲。這本書如果能揭示他創作過程中的思考脈絡,分享他對“建築的起源”的理解,以及他如何看待建築與“真實”之間的關係,那將是我非常期待的內容。在颱灣,我們對於“真”和“實”有著一種樸素的追求,我希望這本書能夠展現康是如何將這種追求體現在他的建築實踐中的,讓建築不僅僅是視覺上的享受,更是觸覺、聽覺,乃至心靈上的深刻體驗。

评分

這本書的名字,《路易斯.康 建築師中的哲學傢:建築是深思熟慮的空間創造》,光是聽到就讓人感受到一種厚重感和深邃感。路易斯.康,絕對是20世紀最偉大的建築師之一,他不僅僅是建造瞭許多令人驚嘆的建築,更重要的是,他通過他的作品,傳遞瞭一種關於建築、關於生活、關於存在的哲學思考。我一直覺得,他的建築有一種“靜水流深”的力量,錶麵上看似樸素,但內在卻蘊含著極其豐富的意義。書名中的“哲學傢”三個字,尤其吸引我,這說明他不僅僅關注建築的形式和功能,更關注建築背後的精神內核。我希望這本書能夠深入挖掘康的思想深度,比如他對“秩序”的理解,他認為建築的秩序並非是人為的強加,而是源於自然的內在法則。還有他對“光”的運用,簡直是齣神入化,他如何讓光成為建築的靈魂,讓空間因此而充滿生命力?作為颱灣的讀者,我們對“自然”有著特殊的感情,對於“天人閤一”的理念也有著深刻的認同,我很好奇康的作品中,是否體現瞭與我們東方哲學相似的思考,他如何看待建築與大地、與天空、與周圍環境的對話?這本書如果能細緻地解讀他那些傳世之作,從哲學層麵去剖析其設計理念,讓我體會到建築不僅僅是物理空間的構建,更是精神層麵的升華,那將是一次非常深刻的閱讀體驗。

评分

這本書的書名,《路易斯.康 建築師中的哲學傢:建築是深思熟慮的空間創造》,光是聽起來就有一種莊重而引人深思的感覺。路易斯.康,對我來說,不僅僅是一位偉大的建築師,更是一位用建築來思考和錶達哲學的智者。我一直對“建築師中的哲學傢”這個稱號感到好奇,想知道他究竟是如何將深邃的哲學思想融入到他的建築實踐中的。“深思熟慮的空間創造”這句話,則讓我聯想到他作品中那種沉靜、內斂,卻又充滿力量的美感,仿佛每一處設計都經過瞭韆錘百煉。我希望這本書能夠深入探討康的建築哲學,例如他對“秩序”的理解,他如何看待建築的“形”與“神”,以及他對“光”的獨特運用,如何讓光成為建築的生命。在颱灣,我們對“地方感”和“人情味”有著特彆的重視,我很好奇康的建築理念中,是否有關於如何創造能夠促進人與人之間情感交流,如何讓建築成為社區記憶載體的思考。我對康如何看待建築與自然環境的融閤,如何讓建築材料本身的質感說話,以及如何通過建築來傳達一種超越時代的精神價值感到非常好奇。這本書如果能通過對他經典作品的深入解讀,展現他如何用建築來迴應這些深刻的議題,那將是一次非常寶貴的思想啓迪。

评分

讀到《路易斯.康 建築師中的哲學傢:建築是深思熟慮的空間創造》這本書的書名,我立刻被深深吸引。路易斯.康,這個名字在建築界幾乎是一種傳奇,他被譽為“建築的詩人”,他的作品總是帶著一種超越物質的靈魂。我一直對他“建築師中的哲學傢”這一身份感到好奇,他如何將深奧的哲學理念融入到他所設計的空間中?“深思熟慮的空間創造”,這個詞組讓我聯想到他建築中那種寜靜、宏偉,卻又充滿瞭人性的關懷。我希望這本書能夠深入探討他關於“秩序”的理念,他是否將某種宇宙的秩序感帶入瞭建築設計?他對“光”的運用,常常被譽為神來之筆,我想瞭解他如何看待光在建築中的作用,它不僅僅是照明,更是塑造空間、引導情緒的強大力量。作為生活在颱灣的讀者,我們對傳統文化有著深厚的感情,也深受自然環境的影響,我好奇康的作品中,是否有與東方哲學相似的思考,例如他對“空”的理解,他對建築與自然的和諧共處,以及他如何創造齣能夠讓人們在其中找到內心平靜的空間。我期待書中能有對他那些經典作品的深度解讀,不僅僅是外觀上的描述,更是從哲學和精神層麵的剖析,讓我能夠更深刻地理解他建築的精髓。

评分

《路易斯.康 建築師中的哲學傢:建築是深思熟慮的空間創造》這本書的書名,一語道破瞭路易斯.康這位建築大師的特質。我一直認為,偉大的建築師不僅是空間的建造者,更是思想的傳播者。康的名字,在我心中一直與一種沉靜、莊重、卻又充滿生命力的建築風格聯係在一起。我特彆好奇“建築師中的哲學傢”這個稱號的由來,他究竟是如何將深刻的哲學思考融入到他的每一個設計之中?“深思熟慮的空間創造”,這句話讓我感受到瞭他作品背後所蘊含的嚴謹態度和對人類需求的深刻理解。我期待這本書能夠帶領我走進康的思想世界,去探尋他關於“秩序”的真諦,他對“是什麼”(what is)的執著追問,以及他對“光”作為建築生命之源的獨特見解。在颱灣,我們常說“在地化”,建築需要與當地的文化、氣候、材料相呼應,我非常想知道康的建築哲學中,有沒有能夠啓發我們在颱灣進行本土化設計的思路,例如他如何看待建築與曆史的對話,如何讓建築成為一種紀念,一種對未來的承諾。這本書如果能提供他對這些問題的深入解答,並輔以他那些標誌性作品的分析,那將是一次非常寶貴的學習機會,讓我能夠重新審視建築的意義,不僅僅是遮風擋雨,更是承載著人類的精神追求和文化傳承。

评分

《路易斯.康 建築師中的哲學傢:建築是深思熟慮的空間創造》這本書,光是名字就散發齣一種智慧的光芒,讓我迫不及待想一探究竟。路易斯.康,在他所處的時代,絕對是一位顛覆者,他用一種近乎虔誠的態度去對待建築,將每一個項目都視為一次深刻的探索。“建築師中的哲學傢”,這個稱號,準確地捕捉到瞭他作品中那種超越形式的思考深度。我非常好奇,這本書會如何揭示康是如何將他的哲學觀,比如他對“秩序”的理解,他對“是什麼”(what is)的追問,以及他對“光”作為建築生命源泉的運用,轉化為具體的建築空間。我期待書中能夠深入分析他那些標誌性的作品,不僅僅是介紹它們的曆史和功能,更重要的是,從哲學和精神層麵去解讀它們的設計理念,去理解它們為何能夠擁有如此持久的生命力。在颱灣,我們有著多元的文化背景,對“在地化”和“永續性”有著越來越高的要求,我很好奇康的建築哲學中,是否有能夠啓發我們在颱灣進行建築實踐的寶貴經驗,比如他如何看待建築與曆史文脈的對話,如何讓建築在滿足當代需求的同時,也能成為對未來的尊重和傳承。這本書如果能提供這些層麵的深入探討,那將是一次非常深刻的閱讀體驗。

评分

拿到《路易斯.康 建築師中的哲學傢:建築是深思熟慮的空間創造》這本書,我第一個念頭就是,這絕對不是一本輕鬆的讀物,但卻是一本值得花時間去慢慢品味的。路易斯.康的名字,對於任何一個對現代建築稍有瞭解的人來說,都代錶著一種精神的象徵。他不是那種追求奇特造型或眩目光影的建築師,他的設計總是帶著一種沉靜的力量,一種對材料本質的深刻理解,以及對人類永恒需求的關懷。書名中的“哲學傢”三個字,更是點齣瞭他與眾不同的特質。我想象中的康,就像一位智者,通過他的建築來闡釋他對世界的看法,他對空間、光、時間、以及“是什麼”(what is)的追問。這本書如果能帶領我走進他的思想世界,去理解他如何看待“秩序”的真正含義,他所說的“建築的靈魂”究竟是什麼,那將是一次非常寶貴的精神旅程。我特彆期待書中能夠深入探討他與材料之間的對話,他如何讓混凝土、磚石、木材這些最樸實的材料,煥發齣生命的光彩,並與自然環境融為一體。在颱灣,我們強調“在地性”,建築需要與周遭的文化和環境産生深刻的聯係,我很好奇康的設計理念中,有沒有可以藉鑒到我們這片土地上的寶貴經驗,尤其是在材料的選擇和利用上,以及如何讓建築在風土人情中紮根。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