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山舞》的第二段是如歌的慢板,此段可分成兩個小段:張昊老師在第一小段一開始就給了樂曲一條全新的、中國五聲音階的曲調,與第一段截然不同。據張昊老師說:這段主題是採用楚調的麻城歌 ,且內容夾雜以鳥聲 ,象徵茶山之採茶景色。第二小段是第一小段的主題發展段落,我們可以看到許多主題的片段旋律在各聲部間游移、推展。 樂曲在經過一個以三連音為主的連接句後,到了第三段。而第三段回到前面第一段的旋律,形成 A B A’ 複三段體的架構。最後的尾聲,張昊老師加快速度,強而有力地結束全曲。
觀察整首《茶山舞》的曲式結構,我們可以發現到:雖然張昊老師的《茶山舞》是複三段體A B A’的架構,但我們也可在複三段體的大架構下,將整首樂曲分割成八個小段落。張昊老師將此八個小段落皆反覆一次,且每個段落的樂句都是傳統的四小節或八小節一個樂句;而整首樂曲分別出現在A段和B段開頭的兩條主要旋律,個自均以變奏的方式做發展,由此亦可看出《茶山舞》兼具有變奏的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