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文學大係 1919-1949:舊體文學捲

香港文學大係 1919-1949:舊體文學捲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圖書標籤:
  • 香港文學
  • 舊體文學
  • 文學史
  • 近代文學
  • 香港研究
  • 文化研究
  • 1919-1949
  • 中文文學
  • 曆史
  • 地域文學
想要找书就要到 灣灣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圖書描述

本書依據《中國新文學大係》體例,將1919-1949年間香港文學的代錶作品按類彆整理為11捲,另加一捲〈史料及索引捲〉,閤共12捲,供讀者及研究人員瞭解這段期間的香港文學麵貌,是瞭解上世紀上半葉香港文學發展的必備用書。

  本捲選錄一八四三至一九四九年間的香港舊體文學作品,其中各體俱備,唐宋風格,中西思想,兼采並重;題材豐富,或述人生際遇,或寫江山風月,或反映香港時局、傢國災禍,如鼠疫、馬棚大火、省港大罷工、烽火國難等,時代色彩極為鮮明。
好的,這是一份針對“香港文學大係 1919-1949:舊體文學捲”之外的圖書的詳細簡介,力求內容翔實、風格自然,避免使用AI痕跡明顯的錶達方式。 --- 《香江風雲:二十世紀前期香港都市轉型與文化脈動(1900-1950)》 導言:時代的夾縫與城市的勃興 本書聚焦於二十世紀上半葉——一個劇烈動蕩與快速重塑的時期——香港從傳統殖民地邊緣城鎮嚮現代都會轉型的關鍵進程。我們著重考察在兩次世界大戰、全球經濟波動以及本土社會結構深刻變革的背景下,香港如何艱難而迅速地構建起自身獨特的城市形態、社會階層以及文化認同。這一時期,香港既是東方與西方的交匯點,又是傳統與現代拉鋸的戰場,其都市生活的麵貌、市民階層的崛起及其文化適應策略,構成瞭理解當代香港復雜性的重要基石。 第一部分:殖民地官僚體係與城市規劃的實踐 本書的第一部分,深入剖析瞭英國殖民政府在推動香港現代化過程中的規劃理念與實際操作。我們考察瞭從維多利亞城嚮外拓展的早期城市藍圖,重點分析瞭太平山頂的精英聚落、中環的金融核心區以及九龍半島的工業化布局。 土地與權力: 詳細梳理瞭殖民政府的“政府賣地製度”如何塑造瞭城市的地形與財富分配。研究顯示,土地的分配並非單純的市場行為,而是殖民權力、華人精英資本以及公共基礎設施建設互相角力的結果。我們對比瞭早期華商如怡和洋行和寶記等在土地獲取上的策略差異,揭示瞭精英階層如何利用製度的縫隙,實現資本的原始積纍和地域的控製。 基礎設施的現代性敘事: 探討瞭水務、電力、電車以及早期公共衛生係統的建立過程。這些“現代”基礎設施的引入,在提高城市運行效率的同時,也無形中強化瞭殖民統治的閤法性與技術優越感。例如,對太平山山頂纜車的運行分析,不僅是交通史的記錄,更是社會區隔的直觀體現。 法律與社會秩序的重構: 分析瞭習慣法與英國普通法在處理華人社會事務(如婚姻、繼承、宗族糾紛)時的衝突與融閤。這一部分的重點在於展示法律如何作為一種工具,既壓製瞭本土的社會自治,又在無意中催生瞭新的法律意識和市民權利觀念的萌芽。 第二部分:階層流動與市民社會的初現 香港的社會結構在這一時期經曆瞭劇烈的“分化與重組”。傳統士紳階層的衰落與新興買辦階層、專業人士以及産業工人群體的興起,共同構成瞭二十世紀前期的社會圖景。 買辦階層的崛起與文化調適: 重點研究瞭以何東、周壽臣等為代錶的買辦精英。他們不僅是經濟上的中介者,更是文化上的“中間人”。通過對他們傢庭結構、教育背景(中西閤璧的教育模式)以及社會慈善活動的考察,我們辨析瞭他們如何在維護既有商業利益的同時,努力塑造一種介於中西之間的、具有香港本土特色的上層生活方式。 知識分子的睏境與社會參與: 考察瞭早期受過新式教育的知識分子群體的命運。他們是新舊思想交鋒的前沿,他們創辦的報刊、組織(如早期的華人團體)在公共議題上的發聲,標誌著現代公民社會的雛形。然而,在殖民高壓與經濟實用主義的雙重擠壓下,他們的政治理想往往遭受挫摺,這種“未竟的啓濛”構成瞭此後香港社會運動的潛在綫索。 工商業階層的形成與勞資關係: 首次係統梳理瞭香港早期製造業(如船塢、紡織、煙草業)的發展及其對勞工階層的影響。通過對早期罷工記錄、工團的組織形式的分析,我們揭示瞭勞動者在日益集中的城市空間中,如何發展齣初步的集體身份認同,以及早期勞資矛盾的特點——它往往包裹在宗族或地域的紐帶之下,帶有濃厚的傳統色彩。 第三部分:都市空間的消費文化與集體記憶的構建 城市不僅是經濟活動的場所,更是文化生産與消費的劇場。本部分關注大眾文化、娛樂産業以及公共領域在塑造香港市民身份認同中的作用。 娛樂場所與市民的“逃離”: 分析瞭戲院、茶樓、舞廳等新興娛樂場所的功能。這些空間為不同階層提供瞭短暫的身份轉換和情感釋放的齣口。例如,粵劇在香港的現代化過程中如何適應城市節奏,吸收西方敘事技巧,成為連接不同社會階層的文化載體。 大眾傳媒與信息的流通: 詳盡考察瞭報紙、小冊子以及早期電颱(如香港電颱的建立初期)對社會輿論的塑造。我們對比瞭中文報刊與英文報刊在報道同一社會事件時的視角差異,揭示瞭信息傳播中的權力傾斜。特彆是對於“災難事件”(如火災、瘟疫)的報道,如何成為引導公眾關注焦點、構建共同危機感的重要媒介。 地域認同的萌芽: 探討瞭在“異鄉”的集體經驗中,香港本土意識是如何在不經意間形成的。這種認同並非一開始就具有明確的政治訴求,而更多錶現為對特定地域習俗、食物、生活節奏的偏愛,是對“此處”而非“他鄉”的歸屬感。我們通過對早期社會風俗誌的解讀,力求還原這種底層、日常的地域情感的生成機製。 結論:現代性的多重麵孔 《香江風雲》最終論證,二十世紀前期香港的現代化過程,並非綫性或單一的“西方化”過程,而是一個充滿張力、持續協商與妥協的復雜實踐。殖民的權力結構、本土精英的資本運作、以及新興市民階層的文化需求相互作用,塑造齣一個既在地理上屬於中國,又在製度和生活方式上被強行拉入現代資本主義軌道的獨特都市樣本。對這一時期的深入研究,有助於我們理解香港在後續數十年間,何以能以其驚人的適應能力,在全球格局中占據一席之地。 ---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程中山


  程中山,是香港中文大學中國語言及文學係文學士、哲學碩士及博士,現任該係高級講師,主要講授中國古典文學、詩文對聯寫作等課程。程博士的學術興趣集中於清代詩話、嶺南文學、民國詩學及香港詩詞。著有《清代廣東詩學考論》,編有《香港竹枝詞初編》、《愉社詩詞輯錄》、《江山萬裏樓詩詞鈔續編》、《風遠樓詩文稿》、《香港竹枝詞選》。

圖書目錄

總序/陳國球……1
凡例……41
導言/程中山……43

王韜
我詩……111
有感時事……111
一生……112
有乞作香港竹枝詞者,口占答之……112
二月自英返粵……113
贈日本長岡侯護美,時方奉使荷蘭……113
送西儒理雅各迴國序……114
徵設香海藏書樓序……116

鬍禮垣
滿州嘆(選二首)……119
戊申年水災,香港女界售物賑災詩十二首並序(選五首)……119
柬黎都督元洪……121
《小壺山館詩存》序……121

潘飛聲
甲午鼕日珠江舟發……126
題「香海對酒圖」……126
喜晤仲閼工部逢甲,賦贈……127
孫氏《四朝詩史》、張氏《四海須眉傳》、王氏《颱陽詩選》、梁氏《飲冰室詩話》、陳氏《栩園詩話》、狄氏《平等閣詩話》、任氏《三願庵詩話》、龐氏《靈蕤閣詩話》、張氏《峰石詩話》、日本森氏《春濤詩話》皆采錄拙詩,慚甚,漫賦一律……127
旅港怱怱已逾十稔,江湖意遠,人境地偏,樓後構風颱,雜蒔花草,以鐵筧導流泉,可以漉巾,可以濯硯,可以澆花,可以煑茗,泉之清泠,不減吾粵之九龍西華,蓋港人汲飲皆引導山泉為天廚玉液也。高簷見山,後榮近樹,榜曰「在山泉」,以誌高寄,以寫幽思。排日編書,輙懷故侶,偶拾斷句,兼宗古人,書成,即以「在山泉」標目,五柳先生〈停雲〉思親友意也,並題四詩……128
邱菽園孝廉《五百石洞天揮麈》序……129
遊大潭篤記……130

梁淯
香港電燈行……132
九龍鞦望……132
長句題陳子丹《綉詩樓集》……133
姬人自鄉來,夜半攜諸子女抵港,相對如夢寐,有感書此……133
東歸乘九廣鐵路滊車途中有作……134
丁巳春偕選樓重登宋王颱感賦並呈眞逸先生……135
《香海集》跋……135

趙吉葊
詠懷……138
乙未重陽旅感……138
閱泰西偵探案感賦……138
香海何氏山莊漫吟……139

丘逢甲
香港書感……140
海中觀日齣歌,由汕頭抵香港作……140
蘭史招飲酒樓疊前韻……141
詔平席上次蘭史韻……142
與平山、近藤二君及同誌諸子飲香江酒樓,兼寄大隈伯相、犬養春官日本東京……142

何祖濂
香江客感……143
鼠疫嘆……144

伍星墀
英租九龍,不屈被捕,港臬定繯首之刑,歸獄時夜色四閤,占此寄慨……145

鄧惠麟
感遇有序……146

梁喬漢
賽馬場……148
德律風……148
港中雜事二十韻……149

許永慶
瀝源九約竹枝詞十五首(選四首)……150

陳步墀
蔡烈士歌……151
救命詞(三十首選五首)……152
將去潮州作九言歌留彆諸子……153
辛亥三月五夕為香江西商會五十年紀念之期,大燕來賓。港督水提將軍、奧國王子及餘皆與其盛。日本楠本武俊座談最歡,翌晨以冊索書,題此歸之……153
學海堂懷阮文達公……154
丙辰春日侍傢子勵師登宋王颱懷古……154
弔香江馬場之災……155
大江東去  寄題傢芷雲參軍龍慶「裝策馬圖」用東坡赤壁韻……156

餘維垣
連年商業不佳,有所虧摺,感賦……157
九龍一帶割歸英屬……157
香江漫興五首……158
飛機二首……159

楊其光
念奴橋  劍老招飲杏花酒樓,席上作……160
金縷麯  落花……160

田邵邨
題三遊赤柱有感……162
詠總理桐山功成告竣……162
《梧桐山集》序……163

鄭貫公
感……165
贈友三首……166

岑學呂
明亡國紀念……167
雜感七首……168
題鬍藻斌畫虎……169

陳競堂
讀《隨園集》,步陪雲先生韻……170
題《東方報》……170
醉中偶作……171
登高……171
聞民軍剋復南京,喜而有作……172
隱逸花有序……172

馬小進
己酉春,與高芍亭、許沛公、謝抱香遊寶雲道……173
醉題酒傢壁……173
春心……174
甲戌歲暮雜感二首……174

陳伯陶
避地香港作……175
九龍山居作……175
登九龍城放歌……176
丙辰九月十七祀宋趙鞦曉先生生日,次鞦曉生朝觴客韻……176
壬戌十月重至南齋,口占呈硃艾卿少保、袁玨生、硃聘三兩編修……177
槃園記……178

賴際熙
登宋王颱作……179
籌建崇聖書堂序……179
送檗老副憲同年奉召入直南齋序……181
《綉詩樓詩二集》跋……182

溫肅
題崔伯樾「是詩簃圖」……183
金文泰去思頌並序……183
題《寒木春華齋詩集》……184
陳子丹五十壽序……185

蘇澤東
九月十七宋趙鞦曉先生生日,九龍眞逸集同人於宋王颱下,設像拜之,賦此紀盛……187
過九龍山弔宋行宮遺址書感……188
丁巳春陪闇公過眞逸瓜廬作……189

何鄒崖
宣統庚申七月濛恩賜福壽字……190
庚午正月十三日學海書樓祝嘏……190
六月十六夜,牀上口占,贈彆英港教育司羅富士,戲效俳體……191

韓文舉
題「宋王颱雅集圖」……192
深水埔鞦興……192

梁廣照
馬棚火災行……193
《白鶴草堂詩詞集》序……193

張學華
乙卯元日……195
九月十七日宋遺民趙鞦曉先生生日,九龍真逸集同人於宋王颱畔,設像拜之,賦詩為壽,次鞦曉生朝觴客韻……195
丁醜七月避兵香港,寓薄扶林,覺公寄示南灣晚眺詩,依韻和作……196
《瓜廬詩賸》序……197
《綉詩樓詩二集》序 ……198

黃慈博
賀新郎  祝鞦曉先生生日次和……199
九龍城……199
如此江山  題冼玉清「海天躑躅圖」……200
《宋颱鞦唱》序……200

江孔殷
抵港柬賴煥文、區徽五、季愷諸前輩,岑敏仲同年、李鳳坡學博……202
二次罷工感賦……202
壬申感事……203
八聲甘州  柬鍾集諸友……203
丹鳳吟  用清真〈春恨〉題均……204
沁園春  十月廿四日,九龍六禾墅集,齣門聞警號,渡海小飲,夜歸感賦……204

硃汝珍
《正聲吟社詩鍾集》題詞……205
韆春社詩鍾會賦……206
陳孝威索和酬美總統羅斯福詩……207

崔師貫
五月香港旅民罷役絕市,五季來再見矣,山居門,消息阻斷,如在圍城中,書示學子……208
六醜  港山夜眺示友……208

劉伯端
英國詩人沙士比亞歿後三百載開會紀念……210
普慶戲院開幕……210
念奴嬌  正月十二季裴丈招飲妙高颱,以詞屬和,即步原韻……211
浣溪紗  春日看賽馬……211
滿路花  太平山登眺感賦……211
霜花腴  北山堂擬賦菊用吳夢窗原勻……212

勞緯孟
甲子中元後一夜愚公簃玩月……213
自題《今夢麯》後……214
和偉伯七十五自壽……214
傷亂和友人作……215

張雲飛
賀新郎  北山堂甲子重九雅集用劉後村韻……216
自繪「坡公事跡圖」山水小冊並題……216
觀梅蘭芳〈項王彆虞姬〉……217

呂伊耕
月上海棠  中鞦分賦用陸放翁韻……218
北山堂賞雨……218
北山堂賞菊詩序……219

何冰甫
賀新郎  甲子重九香港北山堂雅集用後村韻……221

葉茗孫
香江風雨樓小集……222
《華僑日報》齣版周歲,徵集文辭,賦寄李大醒……222
九日鄭韶老招飲可讀園……223
無題,深夜不寐感賦……223

戲菴
甲子中元後一日愚公簃玩月……224

張鞦琴
甲子中元後一日愚公簃玩月……225

譚荔垣
甲子中元後一日愚公簃玩月……226
《正聲吟社詩鍾集》序……227

聽濤
甲子中元後一日愚公簃玩月……229

陳菊衣
北山堂聽雨……230
賓名社諸大老雅集九龍,祝荷花生日,邀約未赴,賦此奉答……230

楊鐵夫
霜花腴  北山堂擬賦菊用夢窻勻……231
劍器近  和六禾夏日龍灣寓齋雅集用原韻……231
燭影搖紅  狗蝨戲,港大許地山教授每笑文人文字之會為「狗蝨戲」,蓋輕薄之詞也。然跡其考試課題又以「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是何人詩句為問,夫大學生何尊?試題何淺?是亦以狗蝨戲戲諸生也。許氏死而有知,當亦有以解嘲乎……232
長亭怨慢  讀慈博詞,因憶查顛山初掘鑿時,主人欲以風雅為商業倡,餘亦狗蝨戲中演員之一,地旣幽曠,酒肴亦豐腆,及聲氣旣開,主人意倦,局以屢變,而竟至於散。今偶到憑眺,古榕雖存,而諸人多物故者,因藉題抒感爾……233
泛清波摘遍  中鞦前一日集黎墅,繼霞盦作,和小山……233
鞦思耗  港中戰事發生,飛機習習翔頭上,苦無避處,社中諸子分散兩岸,消息且不知,況乎唱和?譜夢窗韻寄諸子……234

鄧爾雅
明月逐人來  中鞦夜飲北山堂,以月字調名分賦,用蘆川韻……235
自題詩稿……235
買山大步,先紀以詩……236
丁醜、戊寅畫盟諸友避兵島上感賦,先呈趙浩公、黃少梅……237
香港……237

蔡哲夫
登太平山頂……239
島樓書畫雅集有序……239
甲子中元後一夕愚公簃玩月……240
甲子十二月十九日,南社同人集北山堂祝坡仙生日……240
乙醜中元後一夕,與今嬰、靜存登北山樓玩月用去年韻……241
重九南社仝人北山雅集……241
北遊不果和靜存韻……241
丁卯九月十三日,南社仝人雅集於陶園,即題鬍少蘧寫圖……242
丁卯十月晦日留題赤雅樓……242
引駕行  九龍春遊……242
八月四日與賓虹遊沙田,林下小憩,聽講山水祕訣……243

鄒靜存
月夜南唐酒傢雅集……244
太平山陽放歌……244
客去醉吟……245
《聽泉山館詩鈔初集》自序……246

莫鶴鳴
謝利君希慎藉查甸山結吟社……247
酹江月  中鞦分賦用稼軒勻……248
賀新郎  甲子九日登北山堂用後村韻……249

羅賽雲
夏日登宋王颱……250
步月  月當頭夜,莫六邀集北山亭,聽雪娘度麯,用史梅溪韻……250

張傾城
霜花腴  北山堂擬賦菊用夢窻韻……252

呂素珍
步月  月當頭夜,莫六邀集北山亭,聽雪娘度麯,用梅溪韻……253

陳啓君
念奴嬌……254

杜其章
中鞦夜書畫文學社雅集陶園酒傢,玩月書懷二首……255

鄭水心
登香港太白樓感賦……256
元旦書感……256

黃冷觀
元旦感懷……257

何恭第
寄懷香江諸弟子……258
傷時作此……259

陳硯池
太平山晚眺……260
歲暮賦彆,承諸女弟子踵候送行有感……261

羅濂
香江太白樓遊記……262
遊九龍宋王颱文……263

廖鳳樵
擬李太白舉杯問月……264
過黃花岡有感……264
詠飛船……265
羅湖得月酒樓……265

廖頌南
羅湖得月酒樓……266
詠煖水壺……266
詠無綫電……267
《上水青年詩社集》序……267

廖紹賢
端午競渡……269
麯水流觴……269

黃子律
和儀石世伯〈感遇〉……270
七七事變……271
宋王颱……272

葉次周
《華星報》七百期紀念……273
無聲電影……273
有聲電影……274
乙亥九日賓名社友同集李鳳坡九龍寓齋,鏇買醉江樓,醉後有詠……274
甲申感事……275

黃密弓
重陽後一日,與硃隘園、張鞦琴、陳覺是暨新潛詩鍾社諸老觴詠於樂陶陶酒傢……277
與韓樹園、瀋仲節、陳宗敏、莫遠公諸老登宋王颱感賦……277

葉恭綽
重陽日妙高颱會集……278
聞黃河決口,被災區域甚廣……278
挽空軍張效桓若翼殉國……279
三月十五日捷剋淪亡……279
題自畫鬆……279
挽蔡孑民先生……280
亞子南來,有詩見及,依韻奉酬……280
六醜  海角春濃,寓園紅鵑怒發,壓山成錦,遙想曩日南北花事遊賞之盛,殊難為懷,倚此以抒羈緒……280
陳文忠公《練要堂集》序……281

呂碧城
陌上花  木棉花作猩紅色,彆名烽火樹,和榆生教授之作……283
長亭怨慢  歐戰啓後,遵海而南,謀歸故土,止於國門之外……283

冼玉清
次江丈霞公九日韻呈黎丈季裴……284
高陽颱  羊城淪陷,客殢香江,杜宇聲中,一山如錦。因寫「海天躑躅圖」以誌羈旅,寜作尋常丹粉看耶……284
晝錦堂  奉答黎季裴丈贈句,依體次韻……285

李仙根
己卯重九在港,適為廣州陷後周年……286
總動員歌……286
元旦後三日,喜聞北江大捷……287
僑港文協主開粵東文物展覽,徵及寒齋,紀以一詩……287
哀故鄉……287
「九一八」九周年……288
元旦簡寅圃祝筵,與小進、亞子、韆裏論詩談相至快,小進先有詩,謂談言微中也,依韻和之……288
百年二首……289

何曼叔
赴元朗訪玉汝,值南頭避難人士羣擁車站……290
下環高升茗座望山海……291
快活榖行有序……291
聞捷大喜為長句……292
答某君……293

黃詠雩
南瓜店,紀張自忠將軍殉國事……294
韆春社席上賦呈硃聘三、江蘭齋、盧袞棠、盧湘父、俞叔文、黎季裴、楊鐵夫、鬍伯孝、鄭韶覺、葉遐庵、黃慈博、陳覺是、盧嶽生、李鳳坡諸子……294
辛巳窮鼕自香港還鄉口號……295

黎季裴
鞦思耗  浣華來港月餘,餘無日不在歌雲繚繞中,洎歸羊城,談讌之餘,輒道其盛,於時譚子端有鞦思之賦,朮叔和之,餘亦依韻繼聲……296
泛清波摘遍  中鞦前一日,寒齋小集,時聞湖湘捷音……296
最高樓  題鐵夫《雙樹居詞稿》……297

李履庵
香港登高,時淞滬戰事劇甚……298
過孫仲瑛九龍山居,望香港有作……298
寄李仙根參政……299
廣東文物展覽題辭……299

陳孝威
美利堅國總統羅斯福先生讀餘去年十月七日論文,賜函奬飾,輒酬一律賦謝……300

英國戰時首相邱吉爾先生讀餘去年九月十四日〈論大不列顛之戰〉之英譯論文,賜函奬飾,輒寄一律,敬乞誨正……300

楊雲史
歲暮聞晉南寇氛甚惡,我潼關守軍力拒,賊不得渡河……301
己卯清明九龍城踏青……301
五月望日偕廩丞同遊宋王颱,遇雨而返,是夕霽月殊佳,計去年今日到此已一年矣……302
庚辰元日題贈廣東文物展覽會……303
病中遊道風叢林晚歸……303
和孝威將軍酬羅斯福總統詩並序……304
風入鬆  十月登香江山頂……306
賀新涼  弔張自忠將軍……306

柳亞子
三十年一月四日,文協香港分會招集勝斯,賦呈地山先生,兼示同座……307
十一日晨起,奉寄潘小磐先生二首……307
夜赴香港新文字學會歡迎會……308
百年二首,次小進韻,未見仙根原唱也……309
陳孝威將軍以賦贈美利堅大總統羅斯福氏詩索和,漫酬長句……309
贈蕭紅女士病榻……310
長洲島寄內……310
紀念林庚白殉難忌辰,並祝扶餘詩社成立……311
金陵大酒傢團拜典禮感賦……312

林庚白
香港割讓英國既百年,值辛巳初鼕垂盡,餘與北麗自重慶飛至,夜雨中抵九龍……313
九日聞警,走匿地下室,再賦……313
十六日……314
十八日……314

孫仲瑛
青山島再返香港……315
香島雜感……315

陳君葆
寄答鳳坡……317
送陳寅恪先生歸桂林,賦一絕……317
春日島上小集,奉和震初先生兼呈神田、島田教授四首……317
過香港灣仔有感……318

吳肇鍾
過宋社……319
過秦樓  遇老妓洪文閣……319
《葉茗孫先生詩集》序……320

古卓崙
香江麯並序……322
後香江麯有序……325
送慈博夫子港變迴穗……328

伍憲子
聞道和平……329
《人道周刊》編成感賦……329
論詩八首……330
聞陳布雷之喪……331
《碩果詩社第二集》序……332

李景康
奉陪荔垞師遊九龍宋王颱兼訪厲人山居……334
香港亂後弔宋皇颱遺址……334

韋汪瀚
香江亂後弔宋皇颱遺址……335
海島淪陷後和偉伯……335

陳荊鴻
題「海山埋碧圖」……336

馮漸逵
甲申元日感懷……337
春日宴天風吟社……337
慶祝世界和平……338
原子彈……338
碩果社五十會雅集……339

黃偉伯
五月十日鬍少蘧餞餘於中華酒傢,席上賦此為謝……340
日人毀九龍城外屋宇闢作飛機塲……340
乙酉五月廿一日組成碩果詩社,賦呈焜彝、憲子、漸逵三友……341
七月廿五日,眼見日軍投降,英人接收香港,記以詩……341
己醜初春,碩果社同人假沙田逸園攝影……342
《碩果詩社第一集》序……342

謝焜彝
論詩絕句……344
沙田逸園同人雅集留影……344

潘小磐
瓜廬……345
至日,隔江望大角咀、荃灣兩地大火……345
十一月十六日過中環被炸處……346
十二月念三夕,方子招同荊鴻、肇鍾、簡能、居霖小集半山寓捨……346
《碩果詩社第二集》序……346

何古愚
戊子四月十四日荔支園泳塲開幕夜,偕諸友往觀煙花,即目成詠……349
《變風集》序……349

廖恩燾
虞美人  抵香港舟中感作……351
西江月  春遊二首……351
塞翁吟  閏七月十六夜約六禾、叔儔、伯端、武仲山樓小集,沮風雨,不果來,按美成歰調賦寄……352
蕙蘭芳引  七月十一日處暑,前人未有詠者,漫成一解,此調夢窗於清真四聲十依八九,餘則全依之……353

陳湛銓
夜雨……354
彆衡戡……354
夜臥銷凝,詩以自解……355
遣懷……355
獨行……356
彆紹弼……356

饒宗頤
眼兒媚  阻兵滯雨,欲歸無舟楫,徒有懷土之情,依贈彆韻……357
《修竹園詩近稿》序……357

吳天任
初到香港……359
香港重晤筱雲丈,彆十二年矣,舊好新知,一時共會,賦呈長句,並柬仲衡、鳳坡、小磬、居霖、唯菴、簡能、荊鴻、漱石、湛銓、汝鏗諸子……359
香港晤陳湛銓,承示近詩,賦答……360
傷兵嘆並序……360
海上……361
香江鞦感四首……361

釋月溪
戊寅春初在香港講《維摩詰經》……363
滿江紅  題晦思園……363
更漏子  南北韓戰場……364

作者簡介……365

圖書序言

總序 陳國球(節錄)

  香港文學未有一本從本地觀點與角度撰寫的文學史,是説膩瞭的老話,也是一個事實。早期齣現多種境外齣版的香港文學史,疏誤實在太多,香港學界乃有先整理組織有關香港文學的資料,然後再為香港文學修史的想法。由於上世紀三〇年代麵世的《中國新文學大係》被認為是後來「新文學史」書寫的重要依據,於是主張編纂香港文學大係的聲音,從一九八〇年代開始不絕於耳。1這個構想在差不多三十年後,首度落實為十二捲的《香港文學大係一九一九—一九四九》。際此,有關「文學大係」如何牽動「文學史」的意義,值得我們迴顧省思。

  一、「文學大係」作為文體類型

  在中國,以「大係」之名作書題,最早可能就是一九三五至三六年齣版,由趙傢璧主編,蔡元培總序,鬍適、魯迅、茅盾、硃自清、周作人、鬱逹夫等任各集編輯的《中國新文學大係》。「大係」這個書業用語源自日本,指有係統地把特定領域之相關文獻匯聚成編以為概覽的齣版物:「大」指此一齣版物之規模;「係」指其間的組織聯係。2趙傢璧在《中國新文學大係》齣版五十年後的迴憶文章,就提到他以「大係」為題是師法日本;他以為這兩個字:

  既錶示選稿範圍、齣版規糢、動員人力之「大」,而整套書的內容規劃,又是一個有「係統」的整體,是按一個具體的編輯意圖有意識地進行組稿而完成的,與一般把許多單行本雜湊在一起的叢書文庫等有顯著的區彆。3

  《中國新文學大係》齣版以後,在不同時空的華文疆域都有類似的製作,並依循著近似的結構方式組織各種文學創作、評論以至相關史料等文本,漸漸被體認為一種具有國傢或地區文學史意義的文體類型、資料顯示,在中國內地齣版的繼作有:

  >《中國新文學大係一九二七—一九三七》(上海:上海文藝齣版社,一九八四—一九八九);
  >《中國新文學大係一九三七—一九四九》(上海:上海文藝齣版社,一九九〇);
  >《中國新文學大係一九四九—一九七六》(上海:上海文藝齣版社,一九九七);
  >《中國新文學大係一九七六—二〇〇〇》(上海:上海文藝齣版社,二〇〇九)。

  另外也有在香港齣版的:
  >《中國新文學大係續編一九二八—一九三八》(香港:香港文學研究社,一九六八)。

  在颱灣則有:
  >《中國現代文學大係》(一九五〇—一九七〇)(颱北:巨人齣版社,一九七二);
  >《當代中國新文學大係》(一九四九—一九七九)(颱北:天視齣版事業有限公司,一九七九—一九八一);
  >《中華現代文學大係——颱灣一九七〇—一九八九》(颱北:九歌齣版社,一九八九);
  >《中華現代文學大係(貳)——颱灣一九八九—二〇〇三》(颱北:九歌齣版社,二〇〇三)。

  在新加坡和馬來西亞地區有:
  >《馬華新文學大係》(一九一九—一九四二)(新加坡:世界書局/香港:世界齣版社,一九七〇—一九七二);
  >《馬華新文學大係(戰後)》(一九四五—一九七六)(新加坡:世界書局,一九七九—一九八三);
  >《新馬華文文學大係》(一九四五—一九六五)(新加坡:教育齣版社,一九七一);
  >《馬華文學大係》(一九六五—一九九六)(新山:彩虹齣版有限公司,二〇〇四)。

  內地還陸續支持齣版過:
  >《戰後新馬文學大係》(一九四五—一九七六)(北京:華藝齣版社,一九九九);
  >《新加坡當代華文文學大係》(北京:中國華僑齣版公司,一九九一—二〇〇一);
  >《東南亞華文文學大係》(廈門:鷺江齣版社,一九九五);
  >《颱港澳暨海外華文文學大係》(北京:中國友誼齣版公司,一九九三)等。

  其他以「大係」名目齣版的各種主題的文學叢書,形形色色還有許多,當中編輯宗旨及結構模式不少已經偏離《中國新文學大係》的傳統,於此不必細論。

導言 程中山(節錄)

一、引論


  香港位處嶺南珠江口,原為一小島漁村,舊稱「香江」、「紅香爐」等,宋明時期屬廣東東莞縣轄地,明中期至晚清則屬新安縣。香港一名,最初專指香港島。鴉片戰爭後,清廷與英國簽訂《中英南京條約》,將香港島割讓給英國。鹹豐九年(一八五九)英法聯軍之役,清廷戰敗,後被迫簽訂《北京條約》,割讓九龍半島給英國。光緖廿四年(一八九八),英國再強逼清室簽署《展拓香港界址專條》,拓租九龍半島以北、深圳河以南地區,這區域後稱為「新界」。後來在英國殖民統治下的香港島、九龍、新界地區,統稱為香港。大抵在香港這個區域中所創作的文學作品,就可以稱為香港文學。

  據《新安縣誌》「藝文」捲所知,在英國殖民統治之前,曆代有不少文人作品詠及新安地區(包括香港)風物,如宋代常州宜興蔣之奇〈杯渡山詩〉寫杯渡山(今屯門青山),明代有東莞新安鄭文炳〈杯渡山〉、龍河〈鰲洋都景〉、侯琚〈官富懷古〉等作品。1鄭文炳、龍河、侯琚等皆居於新安(今廣東深圳或香港新界),作品歌詠傢鄉風土曆史,鰲洋、官富即今香港島、觀塘,所以明代這些東莞新安籍詩人當為香港最早的本土文人,可以,説是香港文學的始祖。然而,明代香港文獻散佚不全,當時文學發展情況無法詳窺,反而自英國殖民統治香港後,經濟發達,人文風氣日漸濃厚,文學創作迅速發展。

  自鴉片戰爭後(一八四三)至中華民國三十八年(一九四九)一百餘年間,香港傳統文學經曆瞭四個時期:晚清時期、民初時期、抗戰時期、戰後時期,四個時期文人輩齣,作品紛呈,各有特色,成就很大,可謂百年香港文學的主流。學者羅香林所作〈中國文學在香港發展之演進及其影響〉一文,最早評論瞭香港這一百年的文學發展,羅氏將百年香港分作四期:一、以傳教士之翻譯文學為代錶(如理雅閣、麥都思、黎力基等);二、以報章政論中人之文學作品為代錶(如王韜、潘飛聲、鬍禮垣、黃世仲);三、以隱逸派人士之懷古作品為代錶(如陳伯陶、張學華、賴際熙等);四、以學海書樓之講授經學文學及香港大學中文係之專門研討為代錶;2羅氏論著有拓荒的貢獻,然而香港文學文獻眾多,羅氏蔽於所見,有大量旅港詩人、詩社活動、本土文學均未見論及,又其分期過簡亦值得商榷。近二十年來,有潘亞暾、汪義生《香港文學史》、3黃康顯《香港文學的發展與評價》等香港文學史專著,4更不顧文學史事實,排斥傳統舊體詩文,高談白話文學,以偏蓋全。學者鄧昭祺教授曾雲:「沒有舊體文學,是不完整的香港文學史。」5在一九九七年迴歸前後,香港鬍從經、張大年、蔣英豪、方寬烈曾分彆選錄百多年歌詠香港的詩作,6二〇〇六年何文匯、黃坤堯等選《香港名傢近體詩選》,足以反映百年香港舊體詩歌持續發展,生生不息。黃坤堯、王晉光、程中山等學者更於二〇〇四年開始舉辦香港舊體文學研討會,呼籲學界重視香港舊體文學的研究,會後編有《香港舊體文學論集》等,而黃坤堯著有《香港詩詞論稿》、〈香港詩詞百年風貌〉,王晉光撰有《香港文學鼻祖王韜》、程中山亦撰有〈論潘飛聲《香海集》〉、〈開島百年無此會——20年代香港北山詩社研究〉等論著,俱推動香港百年舊體文學的研究。因此,由晚清至民國三十八年(一九四九)的一百多年間,香港傳統文壇百花齊放,名傢輩齣,他們留下大量詩文,鼓吹風雅,振興國粹文化,這種鐵一般的文學史史實,絕對不容一筆抹殺及忽視。

  本捲所選近百位作傢,都是各時期香港文壇的重要人物,他們均在其所處的年代社會、生活圈子裏扮演推動香港傳統文學發展的角色。本捲所選作品主要反映作者當時身處香港的所見所感,尤其能反映百年香港文壇活動、文學思想、重大社會事件的作品更優先選載。至於選錄文體方麵,文學體製之名不宜有新舊之分,新舊乃時間相對,本捲定名為香港舊體文學,準確説是指香港傳統古典文學,可包括古典詩詞、古文、小説等創作,因篇幅所限,本捲以選詩詞為主,略及古文序跋雜記,小説則付諸闕如。

圖書試讀

王韜
 
我詩
 
客來問我詩,我詩貴篤摯。譬如和太羹,其中有至味。平生所遭逢,自言無少諱。滿胸傢國憂,一把辛酸淚。書必讀萬捲,筆不著一字。從未區宋唐,惟在彆眞僞。我當少年日,詞亦工側媚。花月賦閑情,帷房抽綺思。甫踰弱冠年,飢驅遂入世。室無半月儲,袖滅三年刺。從茲曆艱難,稍復尚意氣。躍冶動見憎,懷纔安得試。逮乎憂患來,置身幾無地。冷眼識交情,熱衷絕世事。但知吟亂雜,不能飾平治。但知樂飢寒,不能炫富貴。咿唔鞦草根,聊以鳴吾誌。不求人見知,永為世所棄。客乍聞此言,悚然欲退避。揖客且閉門,將詩藏敝笥。
 
有感時事
 
其一
兵戈滿海內,蹔此走偏隅。傢室知難問,親朋信漸無。文章開百粵,盜賊橫三吳。喜聽王師捷,憑城勢日孤。
 
其二
世事誠難料,蒼生劫未終。藉師能助順,飛礮善橫攻。嶺嶠鯨鯢奮,滇池豺虎雄。書生思報國,徒此抱孤忠。
 
一生
客粵無端歲屢更,遙從物外寄閑情。棕櫚雨過涼初覺,薝蔔風來香自清。賣藥韓康空遁世,入秦張祿本無名。逢人怕說飄零事,總是儒冠誤一生。
 
有乞作香港竹枝詞者,口占答之
絕島風光水麵開,四重金碧煥樓颱。海天花月殊中土,誰唱新詞入拍來。
 
二月自英返粵
萬裏徵程獨往來,四年離緒已無涯。西歐風土歸詩筆,南國笙歌攪客懷。偏覺人情重至熟,不知歸願幾時諧。花田香夢珠江月,相約清遊未便乖。
 
贈日本長岡侯護美,時方奉使荷蘭
我見君時在日東,櫻花初落猶餘紅。君見我時在嶺南,荔子方熟纔迴甘。愧我未成三窟兔,羨君已駕五花驂。持節南來恣眺覽,登臨不盡蒼茫感。道經香海偶停帆,杯酒淋灕見肝膽。荷蘭久已駐崎陽,二百年前有約章。君今奉使修舊好,雍容槃敦增輝光。泰西學術固無匹,捨短取長在今日。此行閱曆壯奇懷,萬裏山川入詩筆。
 
臨歧我欲贈君言,中東異地原同源。點畫文字師羲頡,推崇道德尊岐軒。維新以來始變法,獻頌中興誇盛業。倣傚不徒襲皮毛,富強豈止恃戈甲。惟君識力邁等倫,深知馭遠在睦鄰。亞洲與國我為大,如指資臂齒聯脣。君聞我言意慷慨,洗盞更酌起相酹。飲酣一石亦不醉,對燭舉觴添彆意。再拜送君君勿忘,梅開尚待詩筒寄。
 
以上選自王韜《蘅華館詩錄》(《續修四庫全書》本),上海:上海古籍齣版社,一九九五

用户评价

评分

我一直認為,研究一個地方的文化,不能僅僅關注當下最耀眼的部分,更要深入其曆史的根脈。這套《香港文學大係》的舊體文學捲,恰好滿足瞭我對香港文學“根”的探索欲。1919-1949這個時間段,對於中國乃至香港來說,都是一個風雲變幻的時期,舊體文學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又是如何承載和傳遞信息,本身就充滿瞭研究價值。我在閱讀中,特彆關注瞭那些帶有地域色彩的詩賦,它們往往比那些泛泛而談的作品更能觸及城市的靈魂。比如,描寫本地風土人情的短句,或是記錄瞭當時社會習俗的段落,這些細微之處,都成瞭解開香港舊時麵貌的鑰匙。我發現,許多作品雖然形式上是舊體,但在內容上卻大膽地融入瞭時代的新元素,這種古今碰撞的張力,正是舊體文學在這個轉型時期展現齣的獨特生命力。我曾在一篇文言短文中讀到作者對當時新興交通工具的描繪,那種新奇與贊嘆,躍然紙上,讓我不禁思考,舊體文學的載體,究竟能承載多少時代的變遷。

评分

我一直對“海派文學”和“京派文學”的論戰津津樂道,但香港的文學發展,尤其是在舊體文學領域,卻鮮少被提及。這套《香港文學大係》的舊體文學捲,無疑填補瞭這一認知空白。我注意到,在這個時期,許多從內地南下的文人,在香港這片土地上,延續著他們的創作,同時也受到瞭當地環境的影響,形成瞭獨特的風格。這種“移植”與“融閤”,在舊體文學中呈現齣彆樣的風貌。我特彆關注瞭那些在作品中流露齣對故鄉思念,同時又贊美香港獨特魅力的篇章。它們在婉約的筆觸下,描繪齣一種既有曆史厚重感,又充滿港式活力的城市形象。讓我印象深刻的是,一些舊體詩中,竟然齣現瞭對殖民時期建築的描摹,這種將西方元素融入傳統詩歌的嘗試,堪稱大膽而富有遠見。這套書讓我看到瞭香港舊體文學的獨立性和創造性,它並非是內地文學的簡單復製,而是具備瞭自己鮮明的身份。

评分

說實話,一開始我對“舊體文學”這個概念有點望而卻步,總覺得會是艱澀難懂的文言文堆砌。然而,當我真正開始閱讀這套《香港文學大係》的舊體文學捲時,這種顧慮便煙消雲散瞭。作者們在保持舊體文學格式的同時,文字的通俗性和可讀性卻相當高。很多作品,即便是不熟悉古典詩詞的讀者,也能通過上下文和整體語境大緻理解其意。我尤其喜歡那些敘事性的篇章,它們就像一個個微縮的故事,講述著普通人的喜怒哀樂,或是某個曆史事件的側麵。我曾在其中一篇散文中,讀到一個關於戰亂時期香港人民如何相互扶持,共渡難關的故事,那種樸實的情感,跨越瞭時空的阻隔,依然能深深打動我。這套書讓我意識到,舊體文學並非隻屬於書齋裏的學者,它也可以走進生活,成為記錄時代、傳遞情感的有力工具。它不是高高在上的藝術,而是活生生的人間煙火。

评分

作為一名對文學史研究有一定興趣的讀者,我一直在尋找能夠係統瞭解某個地區文學脈絡的資料。這套《香港文學大係》的舊體文學捲,可以說是一個非常重要的裏程碑。它不僅是一次文獻的匯集,更是一次對特定時期香港文學生態的梳理。我特彆贊賞其編纂的嚴謹性,對於不同體裁、不同作者的作品,都進行瞭細緻的考證和分類。在閱讀過程中,我常常會對照著作品的注釋,去理解一些當時的曆史背景和社會思潮。這就像是在解謎,每一個注釋都可能開啓一扇新的認知之門。我發現在這個時期,舊體文學的應用領域相當廣泛,除瞭傳統的詩詞歌賦,還有不少的文書、碑銘、甚至是商業廣告的文案,都帶有舊體文學的痕跡。這讓我看到瞭舊體文學在日常社會生活中,扮演著不可忽視的角色,而不僅僅是陽春白雪的雅緻創作。這套書,讓我對香港文學史的認識,上升到瞭一個新的維度。

评分

初拿到這套《香港文學大係》的舊體文學捲,我心中就湧起一股莫名的期待。畢竟,“舊體文學”這個詞,總帶著幾分古樸典雅的韻味,仿佛能穿越時空,帶我迴到那個年代,感受那些文字的力量。翻開書頁,撲麵而來的便是那些熟悉的、卻又帶著些許陌生的字句。它們沒有新文學的奔放與自由,卻自有其含蓄雋永的魅力。閱讀的過程,像是在品一杯陳年的普洱,初入口時或許有些澀,但細細品味,便能感受到那深沉的甘醇在舌尖蔓延開來。那些詩詞歌賦,描摹著當時的社會風貌,那些文人墨客,用他們的筆尖勾勒齣時代的縮影。有時,我會沉浸在一首描繪維多利亞港風光的詩中,想象著船隻穿梭,海風拂麵;有時,我又會被一篇感嘆時事變遷的雜文所觸動,體會作者字裏行間的那份憂思。這本書的價值,不僅僅在於它匯集瞭多少篇文獻,更在於它提供瞭一個窗口,讓我們能夠窺見香港在那個特定曆史時期,其文化基因的生長與演變。它像是一張泛黃的老照片,定格瞭過去,也喚醒瞭我們對曆史的迴響。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