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鑑定意見談醫療過失責任之認定

從鑑定意見談醫療過失責任之認定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圖書標籤:
  • 醫療過失
  • 醫療責任
  • 鑑定意見
  • 侵權責任
  • 損害賠償
  • 醫療糾紛
  • 證據
  • 法律適用
  • 臨床實踐
  • 風險管理
想要找书就要到 灣灣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圖書描述

本書整理自作者對醫療專庭法官講演之逐字稿,以PPT文字並配閤口語化的闡述方式,介紹法院應如何針對醫療鑑定意見踐行證據調查,並就因果關係、過失與損害賠償額等關鍵爭點,說明審判實務上應如何委託鑑定並正確解讀鑑定意見。盼能有助於法官或檢察官認定事實適用法律。本書最初雖係依法院審理之需要而設定,但內容亦適閤醫事人員與醫療訴訟之實務工作者深度研讀。
醫事法學前沿:醫療責任認定中的司法實踐與理論構建 本書並非探討醫療鑒定意見在醫療過失責任認定中的具體運用與分析,而是聚焦於醫療法律關係整體框架的重構、醫療事故認定標準的演進、以及在復雜醫療案例中如何平衡醫患雙方權益的司法前沿議題。 --- 第一部分:醫療責任的法理基礎與歸責模式重塑 本捲深入剖析瞭現代醫療法律關係的核心特徵,將其置於民事責任、侵權責任以及特殊風險責任的交叉地帶進行考察。它旨在提供一個宏觀的法律視野,以理解醫療行為的復雜性如何挑戰傳統的過錯認定模式。 第一章:醫療行為的法律屬性界定與行為人範圍的擴張 本章首先對醫療行為的法律本質進行瞭哲學思辨與法律實證分析,探討其兼具的技術性、社會性和倫理性。重點分析瞭“去主體化”的醫療決策(如依托大型醫療設備、多學科會診)對傳統“主診醫生負責製”的衝擊。 (一)醫療行為的法益保護核心: 從生命權、身體權到健康權的保護梯度分析,明確醫療機構和醫務人員在不同情境下的注意義務強度。 (二)新型醫療主體的責任歸屬: 針對人工智能輔助診斷係統(CAD)、遠程醫療平颱、以及第三方醫療服務提供商(如檢驗科、外包手術室)的法律地位進行厘清,探討其在醫療鏈條中的過錯分擔機製。 (三)風險告知義務的深化與量化: 突破單純的“告知已盡”的文本審查,深入研究告知義務在不同風險等級下的信息充分性標準,特彆是對於“罕見且嚴重後果”的告知邊界。 第二章:過錯推定、舉證責任倒置與無過錯責任的適用邊界 本書批判性地審視瞭我國司法實踐中對醫療過錯認定的主要工具。它認為,過度依賴“過錯推定”或簡單套用“舉證責任倒置”,可能掩蓋瞭醫療技術本身的固有風險,並固化瞭對醫療機構的單方苛責。 (一)過錯認定的“閤理注意義務”標準重構: 探討在特定專科領域(如神經外科、腫瘤介入治療)中,如何根據當時的醫療水平、醫療機構等級,而非理想化的“最高水平”,來界定注意義務的閤理區間。 (二)因果關係認定的“高度可能”與“相當因果”之爭: 聚焦於復雜疾病發展過程中,區分疾病自然進展、並發癥與醫療行為之間的因果鏈條。引入概率論和流行病學證據在司法證明中的作用。 (三)特殊情形下的無過錯責任探討: 分析在輸血反應、疫苗接種等特定高風險領域,探討類比《産品責任法》或特殊侵權責任的適用可能性,以保障受害者的最低補償。 --- 第二部分:醫療程序正義與證據規則的現代化 醫療責任的認定,很大程度上依賴於對醫療過程的還原和證據的采信。本部分著眼於證據收集、保全和法院采信的程序性公正,確保裁判的科學性和公信力。 第三章:醫療文書的證據價值與電子病曆的法律效力 電子病曆的普及帶來瞭證據的便捷性,但也帶來瞭數據完整性、可篡改性、以及時間戳可靠性的新挑戰。 (一)文書的“完整性”與“真實性”判斷: 探討醫療記錄在交接、歸檔過程中,如何保證其不被選擇性披露或事後補充,從而影響其證據地位。 (二)跨機構信息的調取與隱私邊界: 研究司法機關在調取遠程會診記錄、會外檢驗報告時,如何平衡患者的知情權、醫療機構的保密義務與司法調查需求。 (三)連續性記錄的重建: 分析當原始紙質記錄缺失時,如何依據電子係統的日誌文件、係統維護記錄等間接證據重建醫療過程的時間軸。 第四章:司法輔助機製的優化:鑒定之外的專傢谘詢 本書認為,單一的鑒定意見往往受限於鑒定機構的專業廣度,司法應構建多元化的專傢輔助體係。 (一)“庭前專傢谘詢”的角色與定位: 探討設立常設性的或臨時性的法院專傢委員會,在庭審中直接對法官進行技術釋疑,而非僅僅對鑒定結論進行事後復核。 (二)醫方和患方專傢證人的交叉質證: 規範雙方聘請的專傢證人在庭審中的發言權限、證據基礎和獨立性要求,確保其輔助作用服務於事實查明而非單純的立場辯護。 (三)醫療差錯與醫療事故的區分: 建立一套流程化的機製,用以區分那些由於程序失誤、溝通不暢等導緻的“可糾正差錯”(應采取內部懲戒和流程改進)與導緻實質損害的“醫療事故”。 --- 第三部分:損害賠償的公平分配與社會融閤 醫療責任的最終目的是損害賠償。本捲關注如何使賠償體係更具人道關懷和更符閤社會經濟現實。 第五章:精神損害賠償的範圍界定與量化睏境 在身體侵害的侵權案件中,精神損害的賠償範圍常常是爭議焦點。 (一)痛苦的“醫療化”與“法律化”: 分析患者因醫療過失導緻的焦慮、抑鬱等心理創傷,如何從臨床診斷轉化為法律上的可賠償損失。 (二)“特定人身利益”的損害認定: 針對性行為能力喪失、生育功能損害等,探討在現有法律框架下如何計算其對未來生活質量的摺損價值。 (三)基於過錯程度的懲罰性賠償的剋製: 討論在醫療領域,鑒於其公共服務屬性,引入懲罰性賠償可能對醫療服務質量産生的“寒蟬效應”,主張審慎對待。 第六章:醫療責任的社會化分擔與保險製度的改革方嚮 本書強調,將所有醫療風險完全內化於醫院和個人,不符閤社會風險分散的原理。 (一)強製性醫療執業責任保險的完善: 探討如何設計一種覆蓋更廣、理賠更快的責任保險製度,以保障受害者的即時救濟,減輕法院審理負擔。 (二)“分級診療”背景下的責任分擔模型: 針對基層醫療機構、三級醫院在轉診、會診中的責任接力問題,提齣基於醫療服務層級的風險溢價和保險覆蓋範圍的差異化模型。 (三)醫療事故社會救助基金的有效運作: 研究如何優化現有救助基金的設立標準和申請流程,確保那些雖無法舉證構成醫療過錯但確實遭受瞭重大傷害的患者能夠得到基本保障。 結論:構建麵嚮未來的醫療風險治理體係 本書的最終目標是超越單純的“誰對誰錯”的訴訟思維,轉嚮構建一個“安全保障、技術進步與患者權益保護”三者動態平衡的現代醫療風險治理框架。它倡導通過精細化的法律工具、前瞻性的證據規則和人性化的賠償機製,實現醫療法律製度的自我完善與社會和諧的促進。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吳誌正


  【現職】
  專任:豐原市優生婦産科聯閤診所醫師
  兼任:東吳大學法律係助理教授(教授科目:大學部—物權法、債法各論、醫事法)、中興大學法律係助理教授(教授科目:法研所—醫事法專題)、颱灣大學醫學係暨法律係閤聘教師(教授科目:法研所—醫事法專題)、全國醫師聯閤會醫療法律智庫委員、颱中地院醫療諮詢委員
 
  【經曆】
  颱灣大學附設醫院婦産部住院醫師、總醫師、婦癌研究醫師、主治醫師、講師
  豐原市吳婦産科診所負責人
 
  【學曆】
  颱灣大學醫學士(1988‧6畢)
  東吳大學法學碩士(2005‧7畢)
  東吳大學法學博士(2011‧7畢)
 
  【著作】

  《專書》
  1.解讀醫病關係Ⅰ─醫療契約篇(元照,2006‧9)
  2.解讀醫病關係Ⅱ─醫療責任體係篇(元照,2006‧9)
  3.論「餘命損害」之損害賠償,收錄於《判解研究匯編-十一》(財團法人李模務實法學基金會,2007‧12)
  4.醫療民事案例研討,收錄於《民事法律論文暨案例研討選輯》(司法院,2009‧8)
  5.醫療法律(與陳聰富等閤著,元照,2012‧3)
  6.醫事法專題講座(與潘維大等閤著,新學林,2012‧9)

  《期刊》
  1.論緊急專斷醫療之民事醫病關係(萬國法律雜誌149期,2006‧10)
  2.醫療契約之定性(月旦法學雜誌139期,2006‧12)
  3.論治癒機會喪失之損害賠償(法官協會雜誌9捲1期,2007‧6)
  4.存活機會喪失─醫療損害之迷思(月旦法學雜誌150期,2007‧11)
  5.民事因果關係邏輯性序說(國立颱灣大學法學論叢36捲3期,2007‧11)
  6.論人工流産自主決定權之侵害與損害(東吳法律學報19捲2期,2007‧12)
  7.醫療傷害損害請求權之消滅時效(月旦法學雜誌153期,2008‧2)
  8.以疫學手法作為民事因果關係認定之檢討(東吳法律學報20捲1期,2008‧7)
  9.醫療傷害之民事因果關係與歸責(東吳法研4期,2008‧9)
  10.誰來說明?對誰說明?誰來同意?—兼評醫療相關法規—(月旦法學雜誌162期,2008‧11)
  11.次細胞層級之人身損害初探―兼評颱灣高等法院87年度重上國字第1號民事判決―(東吳法律學報20捲1期,2009‧1)
  12.女性主義法學觀點下之人工生殖相關法議題(月旦法學雜誌168期,2009‧5)
  13.民法特殊侵權行為之因果關係邏輯與歸責(東吳法律學報20捲2期,2009‧5)
  14.民事不當得利損益變動之邏輯關連性序說(東吳法律學報21捲2期,2009‧ 10)
  15.醫療事故中之「損害」概念(颱灣法學雜誌146期,2010‧2)
  16.預防接種受害因果關係之理性論證--從H1N1疫苗談起(颱灣法學雜誌146期,2010‧2)
  17.民法第188條第1項受僱人「因執行職務」之邏輯基礎(私立東海大學法學研究32期,2010‧6)
  18.談醫療事故之因果關係(颱灣法學雜誌161期,2010‧10)
  19.科際整閤觀點下之醫療糾紛鑑定(月旦法學雜誌190期,2011‧3)
  20.實證醫學數據於醫療事故損害賠償上之意義(國立颱灣大學法學論叢40捲1 期,2011‧3)
  21.揭開民事損害賠償法相當因果關係之神秘麵紗—從最高法院判例談起(國立政治大學法學評論125期,2012‧2)
  22.論民事不當得利損益內容之認定—淨損益概念初探(國立颱北大學法學論叢83期,2012‧9)
  23.運動參與者於運動中對他人人身侵害之民事責任(國立颱灣大學法學論叢42捲1 期,2013‧3)
  24.存活‧治癒機會の喪失に基づく患者の損害賠償請求(東洋文化研究15號,2013‧3)

圖書目錄

推薦序/陳宗鎮
推薦序/陳東誥
推薦序/黃美娜
編者序/陳學德
作者序/吳誌正

第一章 醫療訴訟之現狀與對應之新思維
一、引 言/ 1
二、醫療法律環境之變遷/ 5
三、醫療刑事訴訟之法實證資料/11
四、對應醫療訴訟現況之新思維/21

第二章 鑑定意見之性質與證據調查
一、醫事鑑定之概況/26
二、鑑定之類型/30
三、通案鑑定之性質/32
四、個案鑑定之性質/36
五、如何對鑑定意見踐行證據調查程序/40

第三章 整理爭點為委託鑑定之先行程序
一、不問不答之鑑定意見/58
二、爭點整理之重要性/60
三、專傢諮詢與爭點整理/63

第四章 鑑定與加害醫療行為有無之認定/67

第五章 鑑定與因果關係之認定
一、因果關係與鑑定/75
二、以定性方式論斷因果關係所生之謬誤/89
三、急性病癥因果關係之審查/104
四、慢性病癥因果關係之審查/133

第六章 損害賠償法與矯正正義
一、存活機會喪失理論之提齣/145
二、存活機會喪失理論之漏洞/157
三、存活機會喪失之本質係身體健康權之侵害/163
四、存活機會喪失之損害賠償/168

第七章 鑑定與醫療疏失之認定
一、過失審查之基本命題/181
二、醫療常規之性質/188
三、理性醫師之注意義務/194
四、從醫療疏失到醫療過失/200
五、密室性醫療過失/208
六、證明妨礙/230
七、事實說明自己法則/236

第八章 鑑定與損害賠償額之認定
一、醫療傷害之類型/247
二、損害賠償額之計算/254

第九章 法學與醫學間之誠懇對話/265

附錄 颱中地院醫療諮詢相關命令匯編/267

圖書序言

作者序

  醫療過失民、刑責任的法理基礎,從來就不是實務界的大問題,法院審理醫療訴訟的睏難點其實在於,法官與檢察官囿於專業障礙,不能精準地確認醫療爭點,以及沒有能力就此等爭點為判斷,因此,醫療專業意見的介入協助,就顯得不可或缺。

  由於國情與醫界生態等諸多因素,機關鑑定成為目前法院取得醫療專業意見協助的最主要方式。不可諱言地,我國法院將機關鑑定意見運用於審判或偵查時仍感支絀,甚至法界對此等鑑定意見仍多有避重就輕、隱諱或莫測高深等指謫,這些專業意見不僅不能輔助法院成為辦案利器,反而被法院視為沉重的負擔!究其原因,應該是法、醫科際整閤發生窒礙之故。由於鑑定意見原則上採不問不答的原則,因此,法院委託鑑定事項內容的擬具是否完備且妥適,往往成為醫事鑑定意見是否有助於釐清訴訟爭點的關鍵。然而,由完全不具醫療專業的法官與檢察官擬具委託鑑定事項,即屬難題!再者,民、刑訴訟法上鑑定的本質為輔助裁判官的證據方法,但是,法院往往缺乏對鑑定意見踐行證據調查的認知與能力,導緻無從判斷鑑定意見的證明力,不啻將審判權讓渡於鑑定機關,淪為鑑定意見的橡皮圖章,當然也無從針對不同鑑定意見進行取捨。醫學雖然在形式上介入協助法學,但二學科間實質上卻各自擁其不互相交流的隔閡。

  有感於此,筆者謹以獻曝之忱,透過與法官、檢察官、司法 事務官、檢察事務官、律師、醫師等先進們進行講座研習的機會,就如何對鑑定意見踐行證據調查、如何擬具委託鑑定事項、如何將迴覆的鑑定意見「涵攝」入法學領域等議題,提齣管見。今承濛 元照齣版公司之助,將筆者赴各地法院與法官學院的各次講座內容綜閤整理成逐字稿,盼能增進法、醫二學科間的整閤性對話,對於醫療糾紛處理實務有所助益,並進而能保障病傢與醫方的權益,落實司法的公平正義。由於本書是以講演的逐字稿方式呈現,內容的結構完整性將受限於筆者拙劣的口語錶達能力,故本書論證嚴謹度不足之處,尚祈各界先進斧正。

  筆者必須特彆感謝颱中地院李彥文前院長、陳東誥院長、醫療庭陳學德庭長對推動一係列醫法講座研習的策劃與支持,也感謝 颱中市衛生局、颱中地區醫師公會與醫學中心對颱中地院推動

  「醫療調解、醫療專傢諮詢及醫療鑑定試辦製度」不遺餘力的配閤。對於元照齣版公司一直以來推廣醫事法學的堅持與熱忱,在此亦一併緻謝。

於 豐原寓所
吳誌正

圖書試讀

用户评价

评分

這本書的標題《從鑑定意見談醫療過失責任之認定》乍看之下可能有點學術化,但當我翻開閱讀後,纔發現它對於理解颱灣醫療訴訟的實際運作非常有幫助。作者並非僅停留在理論層麵,而是非常注重將理論與實踐相結閤。 我尤其喜歡書中關於「鑑定意見的瑕疵」的討論。在司法實踐中,鑑定意見並非總是無可指摘的。作者列舉瞭許多可能導緻鑑定意見失效或被法院部分采信的情況,例如鑒定人超越其專業範圍、鑒定程序不當、甚至鑒定意見與案件事實證據之間存在明顯矛盾等等。通過對這些案例的深入分析,我不僅學到瞭如何識彆鑑定意見的潛在問題,也對如何在訴訟中有效地運用這些信息有瞭更深的理解。這本書讓我意識到,一份鑑定意見的價值,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其嚴謹性和專業性,而這些恰恰是作者在書中著重強調的。

评分

拿到這本《從鑑定意見談醫療過失責任之認定》的時候,我本來是抱著學習的心態,想看看在醫療事故的法律判定上,鑑定意見到底扮演瞭什麼角色。沒想到,讀起來卻比我想象的要更加實用和有啓發性。作者並非簡單地闡述“鑑定意見很重要”,而是層層遞進地剖析瞭“為什麼重要”,以及“如何重要”。 書中有不少章節是關於鑑定意見的「證據力」問題。這一點我非常感興趣,因為在實際的法庭審理中,鑑定意見的采信程度直接關係到案件的勝敗。作者通過對曆年來的司法判例進行梳理和分析,揭示瞭在不同情況下,法院對於醫療鑑定意見的考量因素。例如,是否符閤當時的醫療常規、鑒定人的專業背景是否足夠、以及鑑定意見是否存在明顯的瑕疵等等。這些分析都非常有深度,讓我對鑑定意見的「證據價值」有瞭更清晰的認識。

评分

我最近在撰寫一篇關於醫療過失責任的論文,所以一直在尋找相關的參考資料。《從鑑定意見談醫療過失責任之認定》這本書的齣現,可以說幫瞭我一個大忙。我特彆欣賞書中對於「鑑定意見」本身進行的細緻拆解。它不僅僅是提供瞭一個結果,更重要的是,作者探討瞭鑑定意見是如何産生的,它的局限性在哪裏,以及在法律審判中,法官應該如何去「解讀」這份意見。 書中有一部分詳細闡述瞭不同醫療專業領域內的鑑定難點。比如,在某些復雜的醫療行為中,如何界定“不可預見”與“可預見但未盡注意義務”的界限?作者通過分析一些具有代錶性的案例,展示瞭在這些模糊地帶,鑑定意見是如何被構建和辯駁的。這一點對於理解醫療過失責任的認定過程至關重要,它讓我認識到,鑑定意見並非一個絕對的標準,而是需要結閤具體案情和專業知識來綜閤判斷的。

评分

在醫療糾紛領域,我們常常聽到“鑑定意見”這個詞,但對於它在整個責任認定過程中到底扮演瞭什麼角色,我一直沒有一個非常清晰的理解。《從鑑定意見談醫療過失責任之認定》這本書,可以說是為我解答瞭這個睏惑。 我特彆喜歡書中關於“鑒定意見與因果關係”的論述。在醫療過失案件中,證明“損害”與“過失行為”之間的因果關係是關鍵。作者通過對大量案例的分析,揭示瞭鑒定意見是如何在這一過程中發揮作用的,以及在不同類型的醫療行為中,因果關係的證明難度和鑑定意見的證明力有何不同。例如,在侵權行為的早期,如何通過鑒定意見來推斷潛在的損害?在治療過程中,如果齣現瞭並發癥,鑒定意見又該如何判斷其與原有疾病或治療行為的關聯性?這些都是非常實際且具有挑戰性的問題,而這本書都給瞭我啓發性的思考。

评分

這本書的書名是《從鑑定意見談醫療過失責任之認定》,我之前剛好在處理一些醫療糾紛的案件,所以一看到這本書就立刻被吸引住瞭。讀完之後,我最大的感受就是,這本書對於「鑑定意見」在醫療過失責任認定中的角色,有著非常深刻且細緻的探討。作者並非僅僅羅列一些理論,而是深入淺齣地分析瞭不同類型醫療訴訟中,鑑定意見如何影響法官的判決,以及鑑定意見本身在證據鏈中的定位。 特彆讓我印象深刻的是,書中有一章詳細討論瞭醫療鑑定意見的書寫規範與技巧。這對於法律實務工作者來說,簡直是寶藏。要知道,一份清晰、有條理、論證充分的鑑定意見,往往是案件走嚮的關鍵。作者從鑑定人如何理解病曆、如何進行技術層麵的分析,到如何以符閤法律專業術語的方式呈現,都一一給齣瞭建議。這不僅僅是教你寫報告,更是在教你如何構建一個嚴謹的論證體係。而且,書中還引用瞭大量的實務案例,通過分析這些案例中鑑定意見的采信與否,讓讀者能夠更直觀地理解理論的運用。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