絕島之咒:颱灣原住民族當代傳說第一部

絕島之咒:颱灣原住民族當代傳說第一部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圖書標籤:
  • 原住民族
  • 颱灣傳說
  • 當代文學
  • 奇幻
  • 文化
  • 民俗
  • 故事集
  • 絕島之咒
  • 颱灣原住民
  • 神話
想要找书就要到 灣灣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圖書描述

一個青年生命的夭亡
開啓瞭通往遠古詛咒之門
但解謎的代價,是否生死兩字瞭得?

  一切都起因於一筆語焉不詳的文字記載。一對來自東颱灣的阿美族姊妹,一個來自高山的布農族與鄒族混血青年,以及一個賽夏族的都市原住民,四個年輕人在科學昌明的二十一世紀,共同追查一起嚮天湖畔的離奇死亡事件,卻在不知不覺間接近遠古詛咒的核心,曝露在無情的死亡陰影之下。詛咒彷彿攜手前來,牢牢綁縛著四顆青春之心,直到十二年後,那些關於遠古與當代的傳說,依舊是道近乎無解的人生難題……

各界推薦

  國立政治大學颱灣文學研究所教授孫大川(卑南族)

  考試院委員浦忠成(鄒族):

  這是試圖運用原住民族神話傳說、儀式、禁忌、記憶素材重構/再創敘事情境的作品。族群圖像、記憶與文化內涵,毫無滯礙的跟現在的時空連結,似真卻假/如假又真。由使用的題材、敘事的結構、行文運辭與思考的脈絡以觀,作者已然超軼現階段原住民作傢慣常說故事或描述情狀的手法。  

  國立東華大學颱灣係教授康培德:
  《絕島之咒》是虛構的小說,背後有著對現實的反映,也有曆史文化的結構包袱。作者取材颱灣原住民數族的口傳故事,改寫成整個故事詛咒的框架,之後四個原住民族青年,就在這個詛咒的結構內發展他們的人生故事,反映著1970年代齣生的作者對自己身負的原住民族文化的思考。

  國立颱灣大學人類學係教授童元昭:
  書中主角騎著單車,或搭飛機跨越既定的領域,書中人物或傳說故事直接、間接包括瞭多數的原住民族,非原住民的人物僅有少數幾人。裏美與海樹兒在信中以日文通心意,與Key則以英文溝通。小說建構瞭一個以原住民為主體的世界,帶來類似於當年颱語搖滾的新穎眼光,原住民與世界直接接軌,不需要經過其他語言、人群的中介。     
《島嶼之聲:太平洋彼岸的口述史與神話重構》 圖書簡介 本書旨在深入探究一個宏大而復雜的文化議題:在全球化浪潮與現代性衝擊下,太平洋島嶼社群如何通過其口述傳統、創世神話以及日常敘事,構建、維係並不斷重塑其族群認同與世界觀。本書並非簡單地羅列或整理現有的神話文本,而是聚焦於這些敘事在當代語境中的“生命力”——它們如何被講述、被挪用、被遺忘,以及如何作為抵抗、記憶與文化存續的工具。 第一部分:神話的地理學與空間敘事 本部分首先將探討太平洋島嶼文化中“空間”的概念。不同於西方地理學中以經緯度界定的靜態空間,島嶼文化中的空間是流動的、充滿生命力的、被神性所標記的。 我們將從“創世之地”的追溯開始。許多島嶼群落的創世神話都與特定的地貌特徵緊密相連:火山的噴發、珊瑚礁的隆起、深海的淵藪。這些自然現象並非被視為隨機事件,而是神祇或祖靈活動的直接顯現。我們細緻分析瞭數個案例中,關於“第一塊土地如何升起”的故事變體,探討其在不同島嶼社群中如何解釋其獨特的地理命運。例如,某群島如何將自身的孤立性解釋為神靈特意設置的“保護結界”,而非地理上的隔絕。 隨後,我們將轉嚮“航行與連接”的敘事。在海洋民族的曆史中,航行不僅是生存手段,更是宇宙秩序的體現。本書收集並比較瞭數個跨海遷徙的神話。這些神話往往將船隻描繪成活的有機體,導航的知識則被神聖化為“星辰的秘密語言”。我們著重分析瞭這些敘事如何處理“迷失”與“發現”的悖論——在他們眼中,被“發現”的土地,其實早已在神話的圖景中被標記和預示。 第二部分:祖靈的在場與社會倫理的構建 口述傳統的核心在於處理“過去”與“現在”的關係,而這主要通過對“祖靈”(Ancestors)的描繪來實現。本章認為,祖靈在當代島嶼敘事中並非是靜止的、曆史的遺跡,而是積極乾預現實的力量。 我們將探討“祖靈的契約”概念。在許多社會中,與祖靈訂立的契約規範瞭土地使用權、婚姻製度乃至政治繼承。我們考察瞭這些契約文本(往往以歌謠、儀式性舞蹈或族譜的形式存在)如何在殖民時期和後殖民時代被重新詮釋,以適應現代法律框架或政治鬥爭的需要。 一個關鍵的議題是“禁忌”(Tapu/Taboo)的社會功能。禁忌被視為祖靈意誌的直接體現,是維護社會秩序的有效工具。通過對特定禁忌的案例研究,我們揭示瞭禁忌是如何靈活地調適環境壓力——例如,某些關於漁獵的禁忌在資源枯竭時如何被“激活”以保護生態,或者在外部經濟壓力下如何被“暫時擱置”。 第三部分:當代性中的敘事張力與文化能動性 隨著西方教育、全球媒體和旅遊業的滲透,島嶼的口述傳統麵臨著前所未有的挑戰。本部分關注文化在麵對外部衝擊時所展現齣的能動性(Agency)。 我們詳細分析瞭“神話的旅遊化”現象。當古老的儀式或聖地被包裝成旅遊産品時,敘事的核心價值是否被稀釋或扭麯?本書通過對數個旅遊地點的深入田野調查,分辨齣“錶演性的神聖”與“內在的信仰”之間的微妙界限。我們關注本地敘述者如何巧妙地在滿足遊客期待(提供異域風情)和保護核心秘密(保留真正力量)之間進行平衡。 另一個重要的領域是“當代英雄的誕生”。在缺乏傳統政治結構的情況下,當代文化人物——無論是環保活動傢、流行歌手還是獨立電影製作人——開始接管瞭傳統敘事中神祇和英雄的部分功能。他們通過自己的行動,創作齣新的、可供模仿的“當代神話”。本書收錄瞭幾位關鍵人物的訪談,分析他們如何將古老的文化元素嵌入現代的抗議口號或藝術錶達中,從而構建齣一種麵嚮未來的、具有文化韌性的集體身份。 第四部分:聲音、物質性與未竟的記憶 最後,本書迴歸到口述傳統的物質載體和感官體驗。神話不僅僅是文字,它更是聲音、氣味、動作的集閤。 我們探討瞭“記憶的物質化”:在缺乏易於保存的書麵傳統的情況下,記憶如何被固化在編織物、雕刻品、乃至特定的身體姿態中。例如,某些用於記憶史詩的特定手勢,本身就構成瞭敘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我們還關注瞭“沉默的知識”。許多神話或關鍵的曆史事件因政治敏感性、儀式要求或純粹的遺忘而未能被公開講述。本書試圖通過側麵的綫索、政府檔案的對比以及對老年口述者的非直接提問,勾勒齣這些“沉默的記憶”的輪廓。這些未被完全錶述的內容,往往是理解一個族群文化深層焦慮與希望的關鍵所在。 通過對這些多維度的分析,《島嶼之聲》試圖描繪齣一幅生動、動態的太平洋文化圖景:這些島嶼社群並非被動地接受曆史的洪流,而是在古老的迴響與現代的喧囂中,不斷地通過敘事來定義自我、定位自身與世界的關係。本書提供瞭一個深入理解非西方知識體係如何進行自我延續和自我革新的獨特視角。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Nakao Eki Pacidal


  花蓮太巴塱部落(Tafalong)阿美族人。曾翻譯《公司男女》、《地球寫瞭十億年的日記》、《西班牙人在颱灣》等學術或科普書籍。目前為荷蘭萊登大學曆史學博士候選人,研究主題為原住民角度的颱灣史觀。此外兼職寫作、翻譯、繪畫並參與原住民運動。

圖書目錄

推薦序一 解咒、伴咒之旅/浦忠成 
推薦序二 被詛咒的福爾摩莎?/康培德 
推薦序三 咒作為生機和愛而釋然/童元昭 

第一編  絕島之咒 
第一迴
第二迴
第三迴
第四迴
第五迴
第六迴
第七迴
第八迴
第九迴
第十迴
第十一迴
第十二迴
第十三迴

第二編  山吹花
第一迴
第二迴
第三迴
第四迴
第五迴
第六迴
第七迴
第八迴
第九迴
第十迴
第十一迴

第三編  放逐
第一迴
第二迴
第三迴
第四迴
第五迴
第六迴
第七迴
第八迴
第九迴
第十迴
第十一迴

圖書序言

推薦序一

解咒、伴咒之旅


  咒,原意是禱告、毒罵,或驅鬼除邪的口訣;在Nakao這部小說則是強調在某種情況下有些人受到命定的或後天的製約、束縛而難以掙脫一種宿命,復與詛咒有關。它是由族群、血緣、寄望、因緣、際遇、憧憬、執著促成,而由某一詞語、數詞、型態、顔色予以定住,注定要讓人在其牽涉的範疇掙紮、匍匐、翻滾,身體的傷痕不計,更痛的是難以言宣、中夜獨嘗的苦楚,甚而喪命。小說中的幾個角色原本要一起去探尋、解密一樁死亡的意外,卻不期然察覺在一己所屬的古老傳說、事件中,已經在各自的身體、命運植入難以脫卸的咒體。嘗試解開某個人遭遇的咒鎖,卻逐一發現各自都有先天或自取的咒,相互糾纏、牽扯,惟其過程中又有不時齣現的人性溫潤與相濡以沫,從而在探尋答案、嘗試脫睏中,逐漸體悟人生、人性的真相。

  場景由花蓮壽豐的誌學村開始拉齣,揭開序幕的是就讀東華大學研究所的阿美族馬太鞍的女生高洛洛與布農、鄒族混血的男生阿浪到春上村宿會麵,討論論文牽涉的洪水故事。不久,阿浪被發現陳屍在苗栗賽夏族祭場旁的嚮天湖畔。高洛洛與錶妹裏美、阿浪的弟弟海樹兒及賽夏族的芎於是展開阿浪死因的調查。阿浪的意外死亡讓幾個試圖調查真相的四人由鄒族洪水故事中持弓遠走的maya、賽夏族與矮人、邵族追逐白鹿,繼而遷住拉魯島等傳說情節裏試圖解謎,終而未能找到任何蛛絲馬跡,卻赫然發現,調戲賽夏婦女的矮人遭設計滅族而衍生的忿怨,遠古的忿怨竟持續施展無以終止的懲罰、報復,阿浪之死隻是開端。

  然而由此開始,四人的關係與命運緊緊牽係。高洛洛一直不能忘情於曾經對她很好的阿浪,於是不再鑽研巫術,而以其他四平八穩的論題獲得碩士學位;之後想以流傳東部的黃金密藏深山傳說繼續攻讀博士,於是萬榮太魯閣族的阿維帶領她入山探訪,高洛洛卻因尋路摔成嚴重腳傷,阿維辛苦將她揹迴,經此一事,加上荒木教授的開示,高洛洛開始放下名字與身體的執念,打開心門,終於接納阿維。

  初見即互有好感的海樹兒、裏美,順理成章的成為情侶,卻在海樹兒帶著裏美迴傢稟告父母時發現,裏美竟然是父親外遇時生下的孩子。已然相愛的兩人,卻是兄妹血親,這是兩人難以掙脫的詛咒。傷心離颱赴日的海樹兒,到京都繼續深造,決心從事戲劇工作,之後認識同樣在日本求學的魯凱族人夏瑪,兩人結婚,卻因夏瑪難産去世,又讓海樹兒麵對生命孤獨。裏美曾有多人追求,而條件非常傑齣的排灣族裔美國人Key熱烈錶白,兩人並曾到蘭嶼共度假期,最後卻沒有能夠結為連理。沉穩、冷靜又體貼的芎,未及完成大學植物係的學業就離校當兵,接著貸款以芎作為品牌創業,以其熟悉的植物知識設計傢具、飾品、奢侈品,很快就開拓齣事業的天空;事業有成後,他慷慨地幫助始終敬重他的海樹兒以及裏兒,甚至幫助部落的産業,但獨特的性嚮讓他決定一生獨身,這也算是他的生命之咒睏。至於荒木教授、阿維、Key不是咒圈中人,卻都適時齣現,以言詞、行動支持與轉換咒圈中人的陷溺。沉浸戲劇的海樹兒、走入平凡傢庭生活的高洛洛、商界得意的芎、自我放逐於南太平洋島嶼的裏美,都在生活與時間的淬鍊下,有瞭一番新的體悟,咒的束縛於斯解除。結尾,芎往京都拜望已經走到生命盡頭的荒木教授,而裏美也將造訪齣雲。至於後來如何?作者隻留下山吹花海的景象。

  這是試圖運用原住民族神話傳說、儀式、禁忌、記憶素材重構/再創敘事情境的作品;誠如作者自言:這是一本小說,是個虛構的故事。不過,阿美族/馬太鞍/太巴塱/加裏洞/壽豐/巫術、太魯閣/萬榮/賽夏族/矮人/矮靈祭/芎/嚮天湖/南莊/獅潭、鄒族/洪水/玉山/maya/分手之弓/日本/和社、布農族/邵族/日月潭/拉魯島等族群圖像、記憶與文化內涵,毫無滯礙的跟現在時空中的東華大學、颱灣大學(植物係、戲劇所、日文係)、論文、春上村樹、《舞、舞、舞》、春上村宿(花蓮壽豐誌學一旅館)、遠企、東大教授、人類學、考古學、語言學、京都、齣雲寺、山吹連結,藉著咒的綫索與人物的穿梭,交織成樸朔迷離、似真卻假/如假又真的虛幻/真實、部落/都會、原/漢混融的情境。由使用的題材、敘事的結構、行文運辭與思考的脈絡以觀,作者已然超軼現階段原住民作傢慣常說故事或描述情狀的手法,冀望以點睛式的傳說情節遞齣原住民族文化經驗與智慧的吉光片羽,卻又隱藏不住她其實熟悉都會與勇闖學術的特質與雄心;而最令人驚嘆的是情節扭轉之聳奇,如情侶竟是兄妹、摯愛不能長守、親人有難言之隱,全然齣人意錶,卻也透盡人性。盡管小說中人物、牽涉極多,其中隱約似有作者Nakao影子。坦白說,這部小說要沒有一定的先修常識還真不容易讀呢!

  印象中的Nakao Eki Pacidal是聰敏而具纔情、膽識的阿美族女子,偶而在某些不期而遇的場閤,總會提齣讓人摸不著頭緒或高難度的問題或是見解,我知道她自有一套自己的思索進路,不勞他人置喙與解答。聽聞前幾年到哈佛念瞭碩士迴來,不久驚見書坊已經陳列她翻譯並齣版的質量俱豐的學術著作。而今又在荷蘭萊登大學深造之暇,還能從容提筆『攪亂』文學一下,這就是她的高明之處!有幸首先閱讀這部精采的長篇小說,在贊賞Nakao以文學素人姿態敢於突破窠臼、忌諱,為原住民族文學另闢蹊徑之際,我很樂意寫下這粗糙的序文推薦之。2014.7.23麥德姆颱風襲颱之日書就

Pasuya poiconü 浦忠成 (鄒族)

推薦序二

被詛咒的福爾摩莎?


  2014年的颱灣,我們除瞭目睹政府官員的「鬼島」事件餘波蕩漾,也經曆瞭新生代「黑島」青年(黑色島國青年陣綫)的行動洗禮;如今,又來個遭詛咒的「絕島」,不禁要問,這個島國發生瞭什麼事?

  《絕島之咒》這本小說,與「鬼島」、「黑島」一樣,在黨國復闢的背景下,於今年齣版問世,呈現在大眾眼前。不同的是,《絕島之咒》是虛構的小說;不過,虛構的背後,有著對現實的反映。更不同的是,小說中有更長時期的曆史文化的結構包袱。

  作者取材颱灣原住民數族的口傳故事,改寫成整個故事詛咒的框架,之後故事的主角,也就是四個原住民族青年,就在這個詛咒的結構內發展他們的人生故事。

  小說的四名主角,反映著1970年代齣生的作者對自己身負的原住民族文化的思考。這些原住民族青年主角們,不論有無部落生活的經驗,都與他們的長輩不同,具有相當的「當代性」。他們受過高等教育、熟悉部落以外的世界,有能力與颱灣主流社會打交道,甚至可以在國外生活,獲得相當的成功。這樣的小說內容,顯然來自新一代原住民族的生活經驗,這也錶示一個新世代的原住民族小說書寫型態正在萌芽。

  不過,這個新的原住民族世代,顯然是一個夾在傳統與現代之間,不無迷惘的世代。故事主角們遇上現代科學無法解釋的難題,每個人身上都背負著不同的詛咒,盡管他們都想在母體文化裏求得解答,但原住民族文化裏詛咒和巫術的傳統一去不返之後,這些年輕人也隻能各自尋求齣路。這樣的情節,正是原住民族在當代世界裏生存的寫照。

  小說另一個值得注意之處,是故事裏刻畫的當代原住民族文化。小說主角分屬數個不同的語族,因探究友人死亡的迷團而彼此結為至交好友。透過小說中這幾名青年所呈現的社會關係,是年輕一代的「泛颱灣原住民族」人際網絡與認同,並夾雜著日本文化元素,反映齣五十年日本統治在颱灣原住民族文化裏留下的痕跡。故事中不僅齣現日本人荒木先生,也有取著日本名字的原住民,具有日本建物風情的原住民部落,主角之一為瞭躲避來自「絕島」的詛咒,甚至避走日本。

  小說揉和瞭追蹤遠古詛咒之謎的懸疑情節,以及多數小說都難免碰觸的愛情故事。從文化的角度來看,小說裏的愛情故事,是一個亂倫的睏境,內情其實比錶象復雜。亂倫並非文學裏的新鮮題材,但小說花瞭相當篇幅,描寫兄妹間在「要」與「不要」掙紮的戀情,暗示著文化上的兩難抉擇。小說裏將這個文化上的兩難,透過一位旁觀的局外人、日本教授之口一語道破:「亂倫在現代的社會裏不被接受,但在遠古時代,卻是人類血脈延續的唯一手段。」這句話等於明白的告訴讀者:這對兄妹對彼此愛情的選擇,就等於是在「接受現況」和「重新開始」之間的選擇。用亂倫這麼極端的情節來錶達這一點,小說想錶達齣颱灣原住民族文化的延續和重生,所要付齣的代價有多麼巨大。

  其實,在「接受現況」和「重新開始」之間掙紮的,不隻是颱灣原住民,颱灣全國人民也麵對著類似的問題。或許在讀小說之餘,我們也可以想想,維係這島嶼生存的代價到底有多大?重重睏難是否有如詛咒?我們到底要如何抉擇?

東華大學颱灣文化學係教授康培德

推薦序三

咒作為生機和愛而釋然


  第一次知道 Nakao 是在一場研討會上,她清晰的錶達齣跳脫學科規範的獨特觀點。我又看到Nakao畫的畫。再來是寫曆史論文、會畫畫的Nakao寫小說瞭,還隻是一係列的第一部而已。

  從一開始,書中幾位主要人物的族裔背景、活動空間,便動搖瞭一般人所認為原住民與土地之間刻闆的連結。每一個人都在路途上,或者曾經離開傢,書中人物不斷的穿越空間的界綫,去瞭加裏洞、信義鄉和社、南莊、颱北、京都、蘭嶼,以及復活節島。在新的環境中,不同的人遇閤,甚至齣現新的族裔身分,裏美是阿美族母親與布農族父親所孕育的阿農族。族裔身分雖然有官方的認定,但在生活往來中、外貌上並不容易一目瞭然。作者塑造齣瞭不矮的排灣族、不黑的魯凱族與不常笑的阿美族等。

  即使書中主角騎著單車,或搭飛機跨越既定的領域,書中人物或傳說故事直接、間接齣現包括瞭多數的原住民族,而非原住民的人物僅僅有日本教授、東華教授與客傢餐廳老闆等少數幾人。裏美與海樹兒兩人在信中以日文通心意,而她與Key則以英文溝通。小說建構瞭一個以原住民為主體的世界,這個全麵的、嶄新的安排,帶來類似於當年颱語搖滾的新穎眼光,原住民與世界直接接軌,不需要經過其他語言、人群的中介。

  不隻是經驗上, 原住民與世界連動,文化生活也有普世的麵嚮。書一開頭集中在矮靈的傳說,似乎很古老,但作者又從神話傳說的細節比對中跳齣來,帶進當代種族屠殺的觀點,將充滿特定文化意義的傳說,與人類曆史上未曾間斷的現象連結起來。而裏美與海樹兒兄妹之間的愛意,也呼應瞭許多創始神話中第一對夫妻的原型。

  我第一次看這書時是半夜,矮人的詛咒帶著綿延不絕的恨,令人背脊發涼,雖然作者接連又提到名字的詛咒、黃金之咒等,但當芎對植物設計的專注也被裏美看做是一種咒時,咒的神祕氛圍就退散瞭,浮現的是可以化解的執念。芎擔負起矮人消逝的曆史,藉著植物的形式在四處引入生命;高洛洛麵對瞭失去父母的幼年,追求簡單的傢庭幸福;而受睏於兄妹戀情的裏美,則遠到太平洋東端的復活節島,在不見盡頭的大洋的包圍中,尋求平靜。

  Nakao一直跳脫既有的範疇與規範,書中原住民人物的流動性與普世麵嚮,以及非刻闆印象的族裔刻劃等,也都不落入習慣的期待。舊有的詛咒在個人意念的轉換下,産生瞭新的意義,成為生機,成為愛而釋然。太平洋或許因為它的廣闊與流動顯得不受限製,提供瞭想像一個更好世界的源頭。那裏島嶼的居民也睏於他們的詛咒,在其中也試圖掙脫。視既有為阻礙,嘗試新的可能,不斷超越不也是每一個人都有的力量?

國立颱灣大學人類學係教授 童元昭

作者語

  這是一本小說,是個虛構的故事,故事裏隱藏著一個當代颱灣原住民寫作者的曆史觀,以及作為一名生活在「文明世界」的原住民,對原住民文化未來的看法。這個故事開放式的結局,其實是嚮讀者提問:在那樣極端的兩難裏,究竟如何抉擇?讀者對這個問題的答案,大概就是對颱灣原住民文化未來的期待或想像吧。

圖書試讀

用户评价

评分

我一直認為,颱灣的原住民族文化,是我們這片土地上最獨特、最動人的底蘊。這些古老的民族,與這片土地有著最深厚的連接,他們的故事,他們的智慧,都值得我們去傾聽和瞭解。這本書的名字《絕島之咒:颱灣原住民族當代傳說第一部》,立刻就抓住瞭我的眼球。“絕島”這個詞,既是對颱灣地理環境的描繪,也似乎暗示著原住民族在曆史長河中,如同孤島般堅守著自身的文化。“咒”,則是一種神秘的力量,一種與自然、與祖靈對話的方式,讓我對書中將要呈現的傳說充滿瞭好奇。“當代傳說”,這一點尤其令我興奮,它錶明這本書不僅僅是對過去的迴溯,更是對原住民族文化在現代社會中的生命力的展現。我很好奇,作者將如何去發掘和呈現這些“當代傳說”?是關於那些依然被尊崇的祖靈,還是關於那些在現代社會中被重新解讀的古老神話?是關於原住民族在現代社會中的挑戰與機遇,還是關於他們如何將古老的智慧融入現代生活?我期待這本書能夠帶領我,深入瞭解颱灣這片土地上,那些依然鮮活而充滿力量的原住民族文化。

评分

讀到《絕島之咒:颱灣原住民族當代傳說第一部》這個書名,我腦海裏立刻浮現齣許多畫麵。想象中,這應該是一本充滿神秘色彩的書,字裏行間可能流淌著古老的薩滿咒語,或是山林間迴蕩的祭祀歌謠。颱灣原住民族,對於許多我這樣的都市生活者來說,依然濛著一層神秘的麵紗。他們與自然融為一體的生活方式,他們對生命、對宇宙的獨特理解,都讓我心生嚮往。而“當代傳說”這個詞,則打破瞭我對原住民族文化“隻存在於過去”的刻闆印象。我相信,原住民族的文化,並非靜止不變,而是在現代社會的洪流中,依然保持著鮮活的生命力,不斷地被重新詮釋和傳承。這本書會如何展現這種“當代性”呢?是講述現代原住民族如何麵對全球化帶來的挑戰,又如何從中汲取力量,繼續守護自己的文化?還是通過現代人的視角,去重新解讀那些古老的傳說,發現它們在當今社會依然具有的啓示意義?我非常好奇書中是否會包含一些關於原住民族在社會議題上的聲音,他們的視角,他們的掙紮,他們的希望。同時,“第一部”也預示著這是一個宏大的敘事,我期待能夠從中看到不同族群的獨特風貌,感受到颱灣這片土地上,多元文化交織的魅力。

评分

當我看到《絕島之咒:颱灣原住民族當代傳說第一部》這個書名的時候,我的心就被深深吸引住瞭。我一直對颱灣的原住民族充滿敬意,也對他們的文化感到好奇,但常常覺得市麵上的書籍要麼太過於學術,難以讀懂,要麼內容太過於淺顯,無法深入。而“當代傳說”這幾個字,則讓我眼前一亮,這讓我感覺,這本書不僅僅是在講述過去的故事,更是在展現原住民族文化如何在當下依然鮮活地存在,並且以新的形式傳承下去。“絕島”這個詞,也讓我聯想到颱灣島的獨特地理位置,以及原住民族在這片土地上,與自然緊密相連的生活方式。“咒”字,更是充滿瞭神秘感,仿佛隱藏著古老而強大的力量,讓我期待書中能夠揭示一些不為人知的秘密。我非常想知道,這本書會講述哪些族群的故事?又會涉及哪些具體的傳說?作者是如何將這些傳說與現代社會相結閤,展現它們在當代社會的意義?我希望這本書能夠為我打開一扇瞭解颱灣原住民族的窗戶,讓我能夠更深刻地理解他們的世界觀,感受他們與自然和諧共生的智慧,以及他們獨特的文化魅力。

评分

看到《絕島之咒:颱灣原住民族當代傳說第一部》這個書名,我立刻就對這本書産生瞭濃厚的興趣。我一直對颱灣原住民族的文化抱有極大的好奇心,但總覺得市麵上相關的書籍要麼過於學術化,要麼內容比較零散,難以形成一個完整的印象。而“當代傳說”這幾個字,則讓我眼前一亮,這意味著這本書不僅僅是在迴顧曆史,更是在探討原住民族文化如何在現代社會中延續和發展。“絕島”這個詞,也恰如其分地點齣瞭颱灣的地理特色,以及原住民族在這片土地上的獨特存在。“咒”字,則帶有一絲神秘和力量感,讓人聯想到那些古老而充滿智慧的民族傳說。我非常期待這本書能夠為我打開一扇瞭解颱灣原住民族的窗口,讓我能夠更深入地認識他們的生活方式、信仰體係以及與自然界的關係。這本書會講述哪些族群的故事?會涉及哪些具體的傳說?我希望作者能夠用一種生動、引人入勝的方式,將那些古老而又鮮活的傳說呈現在讀者麵前,讓我們感受到原住民族文化的獨特魅力,以及它們在當代社會中的價值和意義。

评分

讀到《絕島之咒:颱灣原住民族當代傳說第一部》的書名,我就覺得這本書非同尋常。我一直以來都對颱灣原住民族的文化有著濃厚的興趣,但卻苦於難以找到一本既能深入淺齣,又能觸及靈魂的作品。“絕島”這個詞,讓我立刻聯想到颱灣島的地理特徵,以及原住民族在這片土地上,與自然融為一體的生活狀態。“咒”字,則帶有一種古老而神秘的力量,仿佛隱藏著關於生命、宇宙和自然的深刻奧秘。“當代傳說”,這一點尤其讓我覺得耳目一新。我一直好奇,那些流傳韆年的神話和故事,在現代社會是如何被解讀和傳承的?它們是否依然具有力量,影響著原住民族的生活?這本書會講述哪些族群的傳說?是關於山海之間的神靈,還是關於祖靈的智慧?作者是如何用現代人的視角,去解讀這些古老的敘事?我期待這本書能夠為我帶來一次心靈的震撼,讓我能夠更深刻地理解颱灣這片土地上,那些依然鮮活而充滿生命力的原住民族文化。

评分

我本身就是土生土長的颱灣人,從小就對我們這片土地上的原住民族文化抱有濃厚的興趣,但總覺得我們對他們的瞭解還不夠深入,甚至帶著一些刻闆印象。這次看到《絕島之咒:颱灣原住民族當代傳說第一部》的書名,立刻就引起瞭我的注意。“絕島”這個詞,讓我聯想到颱灣島的獨特地理環境,也可能暗含著原住民族在這片土地上,獨立而又堅韌的存在。“咒”字,則充滿瞭神秘感,仿佛蘊藏著古老的智慧和力量,讓我對書中即將展開的故事充滿瞭期待。“當代傳說”這幾個字,對我來說意義非凡,它意味著這些古老的敘事並非隻是曆史的遺物,而是在現代社會中依然鮮活地存在,並且被不斷地重新詮釋和傳承。我非常好奇,作者將如何捕捉和呈現這些“當代傳說”?是關於那些在現代都市生活中依然保持著傳統習俗的部落,還是關於那些在網絡時代依然被吟唱的古老歌謠?這本書能否幫助我打破對原住民族文化的固有認知,看到他們更真實、更立體的一麵?我迫不及待地想通過這本書,去感受那些代代相傳的生命力,去理解那些與自然和諧共生的智慧,去體會那些在現代社會中依然閃耀的文化光芒。

评分

我一直覺得,颱灣原住民族的故事,是我們這片土地上最寶貴的文化財富之一,但很多時候,這些故事並沒有得到足夠的關注和深入的挖掘。這本書的名字《絕島之咒:颱灣原住民族當代傳說第一部》,立刻引起瞭我的興趣。“絕島”這個詞,恰如其分地描繪瞭颱灣的地理特徵,也暗示瞭原住民族在這片土地上獨特的生存狀態。“咒”字,則帶有一絲神秘和宿命感,讓人聯想到古老的儀式和力量。“當代傳說”,這一點尤其吸引我。我很好奇,作者將如何去呈現原住民族在現代社會中依然鮮活的傳說。這些傳說,是關於人與自然和諧共處的智慧,還是關於守護傢園、抵抗外來文化的勇氣?是關於族群內部的團結與認同,還是關於與現代社會融閤時的挑戰與機遇?這本書會講述哪些族群的故事?是魯凱族精美的服飾與雕刻,還是卑南族悠久的祭祀曆史?我期待作者能夠帶領我們,走入原住民族的內心世界,感受他們對生命的熱愛,對自然的敬畏,以及對文化的傳承。我希望這本書不僅僅是故事的堆砌,更能引發讀者對颱灣多元文化,以及原住民族在現代社會中扮演角色的深刻思考。

评分

這本書的封麵設計就非常吸引我。古樸的圖騰,神秘的色彩,搭配上“絕島之咒”幾個大字,瞬間就點燃瞭我對颱灣原住民族文化的好奇心。我一直對我們這片土地上原住民的古老傳說很感興趣,但總是覺得市麵上相關的書籍要麼太學術化,要麼內容比較零散。這次看到這本書的標題,立刻被它所傳達的“當代傳說”這幾個字吸引住瞭。我想,這不僅僅是對過去的迴溯,更是一種活態的傳承。原住民族的文化,絕不是隻存在於博物館裏的文物,它們一定在現代社會中以某種形式延續著,影響著人們的生活,甚至在悄然改變著我們看待世界的方式。這本書是否能捕捉到這種“當代性”,讓那些古老的咒語和神話在現代的語境下煥發新的生命力,是我非常期待的。而且,“第一部”的字樣也暗示著這是一個係列,這讓我對作者接下來要為我們展現的更宏大的原住民族傳說世界充滿瞭遐想。我很好奇,作者將如何從浩瀚的原住民族文化中挑選齣那些最具有代錶性的、最能觸動人心的“傳說”,又將如何用現代人的視角去解讀和呈現它們。是那些關於山海之間的神祇,還是關於生命輪迴的智慧?是那些驅散邪魔的儀式,還是那些寄托著族人情感的歌謠?我迫不及待地想翻開書頁,讓這些古老的敘事,在我的腦海中重新活過來。

评分

這本書的書名《絕島之咒:颱灣原住民族當代傳說第一部》,光是讀一遍,就充滿瞭畫麵感。我腦海中立刻浮現齣被群山環繞、被海洋擁抱的颱灣島,以及在這片土地上,原住民族悠久而神秘的傳說。“絕島”這個詞,既是對颱灣地理環境的描繪,也隱約透露齣一種獨立、堅韌的氣質。“咒”,則是一種古老的力量,一種與自然、與神靈溝通的方式,讓我對書中所要講述的故事充滿瞭期待。“當代傳說”這幾個字,更是關鍵,它打破瞭我對原住民族文化“隻存在於曆史書本”的刻闆印象,我相信,這些傳說在現代社會依然具有生命力,依然影響著原住民族的生活。這本書究竟會講述哪些族群的故事?是關於山海之間精靈的低語,還是關於祖靈的庇佑與啓示?作者將如何捕捉那些在現代社會中依然流傳的、被重新演繹的傳說?是那些在節日慶典上被傳唱的歌謠,還是在日常生活中被融入的智慧?我渴望通過這本書,能夠更深刻地理解颱灣這片土地的文化根源,感受原住民族獨特的世界觀和生命哲學,以及他們如何在現代文明的衝擊下,依然堅守著自己的文化傳承。

评分

我一直覺得,颱灣原住民族的文化,是這片土地最深沉、最動人的底色。我們生活的城市,高樓林立,車水馬龍,似乎與遙遠的部落世界相去甚遠,但當我真正去瞭解,去感受,就會發現,那些古老的生命力和智慧,依然在潛移默化地影響著我們。這本書的名字《絕島之咒:颱灣原住民族當代傳說第一部》,就立刻抓住瞭我的注意力。“絕島”這個詞,讓我聯想到颱灣作為島嶼的獨特地理位置,以及原住民族在這片土地上獨立而又深厚的根基。“咒”字,則帶著一絲神秘和力量感,仿佛隱藏著古老族群世代相傳的秘密。“當代傳說”,更是讓我眼前一亮。我一直很好奇,那些流傳韆年的神話故事,在現代社會下,是否依然擁有生命力?原住民族的生活方式、價值觀,是如何與現代文明碰撞,又從中汲取養分,形成新的傳說?這本書會講述哪些族群的故事?是阿美族的豐年祭,還是泰雅族的紋麵文化?是布農族的射耳祭,還是排灣族的貴族製度?我期待作者能夠將那些被遺忘的,或是被誤解的,用一種全新的視角展現齣來。這本書能否幫助我更深入地理解颱灣的多元文化,感受原住民族獨特的生活哲學和宇宙觀?我期待書中描繪的,不僅僅是那些神話般的人物和事件,更是其中蘊含的,關於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人與自身的關係的深刻思考。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