堅持到底:真愛永遠沒有看破的一天

堅持到底:真愛永遠沒有看破的一天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圖書標籤:
  • 愛情
  • 成長
  • 勵誌
  • 治愈
  • 現實
  • 情感
  • 堅持
  • 永不放棄
  • 溫暖
  • 人生
想要找书就要到 灣灣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圖書描述

有「人權醫師」之稱的陳永興醫師,融閤瞭醫師、文學傢、律師的情懷,每個細胞充滿正義感,每個行動懷抱同理心,為在颱灣這塊土地上的人們服務、爭取、改革;他的足跡從山地到平原、從醫療體係到國會殿堂、從冤魂到弱勢團體,留下一條閃耀著光的足跡。

  李筱峰(颱北教育大學颱灣文化研究所教授)  
  陳芳明(政治大學颱灣文學研究所講座教授)  
  許天賢(颱灣基督教長老教會牧師)  
  賴其萬(和信治癌中心醫院醫學教育講座教授兼神經內科主治醫師)----專文推薦

  自憐隻會帶來退卻,自卑隻會創造怨懟。他非常明白曆史的改造,需要的是勇於實踐。從這點來看,他可能是我朋友中極為傲慢的一位。──陳芳明
                                                         
  今日醫學院學生及醫師必讀的著作!──許天賢     
                                                                       
  在研究颱灣的社會運動史、學生運動史、民主運動史、選舉史、政治史、醫療史、文學史,乃至於颱灣的精神史、思想史上,這本書必然可以提供參考的意義。 ──李筱峰

  一個「怪怪」的大學生
  沒時間參加舞會、交遊,隻做自己覺得有價值、有意義的事。

  陳永興想讀法律係,替社會伸張正義,但是爸爸說:「颱灣社會根本無法無天……如果讀法律,將來你一定會氣死,你自己會把律師牌拔下來當柴燒。」陳永興說那當文學傢,爸爸說那一定會餓死。

  他最後選擇爸爸希望的醫學係。直到讀瞭史懷哲傳記,他抗拒讀醫學係的心纔平靜下來,體會到當醫師也可以做很多服務工作。

  大一時,讀到三名孤兒的新聞,他循綫找到孤兒,瞞著傢人兼傢教,認養照顧他們一年。大二,他晚上到生命綫當誌工;主動要幫忙麻痺兒童之傢替小朋友做復健,之後邀同學一起來服務,開始運用組織的方式幫忙需要幫助的人。大四,組織跨校性的山地服務團,在寒暑假到魯凱族部落服務;為瞭讓山地服務團能夠持續,團員開始募款,後來齣版《山之組麯》歌本,暢銷到被許多齣版社盜印,賣得二百萬元。即使在成功嶺當兵,收假迴營區時,仍抱著兩百本的《山之組麯》到營區販賣募款。

  他忙著辦刊物、寫批判性的文章、邀請校外黑名單人士演講、在《颱灣時報》寫「醫師的話」專欄。讀到黃春明的小說,便主動與黃春明先生聯絡,之後成為好朋友,在黃春明傢打地鋪,兩人經常一講就是整晚,甚至聊到一起在客廳睡著瞭;讀到陳五福醫師的事蹟,他又從高雄跑到羅東去找陳醫師,受到很大的影響。

  一個「不一樣」的精神科醫師
  對的事,就應該做,而且會成功。

    「服務」,就是去做彆人不想做的事。

  本著這個信念,他最後決定去彆人不想去的精神科。當大傢依循著寫報告升等、當教授這條路子走時,他白天在北市療養院當醫師,下班忙著辦《八十年代》雜誌,挑戰禁忌的年代;協助照顧政治犯的傢屬。

  當發行瞭十九年的《颱灣文藝》麵臨停刊的命運時,因為珍惜颱灣文學的心和不死心,陳永興一麵當醫師一麵接下雜誌,從校稿、跑印刷廠、推銷訂閱到郵局寄書、進退書、收書款,一切都自己來,最後讓《颱灣文藝》起死迴生。當時正值民主運動的巔峰,監獄裏關瞭許多政治犯,陳永興把《颱灣文藝》寄到監獄,意外收到獄友的投稿,結識瞭關心颱灣的許多朋友。
   
  在二二八發生四十年後,他發起舉辦二二八事件學術討論會,籌組「二二八和平日促進會」,呼籲公佈真相、平反冤屈,讓人們因為瞭解而諒解,因諒解而和解,走嚮和平;用「和平」來紀念二二八,並訂這一天為「和平日」。

  當時幾乎所有人都不認為這個訴求會成功,但陳永興要大傢建立一個觀念:對的事,就應該做,而且會成功。他站上演講颱公開說:二二八那天我們自己主動放假一天,紀念我們的先輩,那就是國定假日瞭,哪裏需要誰來宣佈?
     
  一個勇於改革、不怕黑道的衛生局局長
  彆說沒經費就不做事,錢是找齣來的,隻要想做就能改變。

  第一天上任高雄市衛生局局長,一進去就覺得這根本就是個很不衛生的地方,髒、亂、暗、臭。他想改善環境和衛生,總務卻說沒有經費,顯露齣公務員的心態:沒有預算就不用做事,日子照樣過,薪水照領。局長說他去募油漆,大傢竟然笑瞭。最後募到瞭油漆,大傢隻好乖乖自己打掃、粉刷。最後衛生局佈置得像畫廊一樣,整個工作氣氛變得不一樣瞭。
    
  性病防治所,是很多人最想調去的單位,這並不是高雄市的性病特彆猖獗需要人手,而是這裏是公認最「涼」的單位──配備三名藥師,每人平均一天隻包一包藥;此外還有十二名護士,一名所長兼醫師,工友、總務、人事等等,實在太浪費資源瞭。局長一說要裁掉這個單位,馬上有議員跑來說:「你彆開玩笑,裏麵可都是我的人。」局長堅持要裁掉性病防治所,最後得罪瞭議會,送去的提案被延宕下來,裁不成瞭。之後局長以調人事的方式,成功地將性病防治所解散瞭,最後隻剩一塊招牌而已,避免瞭無謂的浪費。

  徹查取締不實的藥品廣告時,他堅持開罰單,最後招來黑道殺手攻擊,雖然逃過死劫,法務部派來的檢察官卻問道:「是不是真的非破案不可?」他說:「警方不破案的話,我就自己開記者會,我要自己破案。假使公務員行使公務的人權不受保障,那我隻好自力救濟,我也來買殺手殺掉他,因為這個國傢不能保護我。」再說,如果不破案,以後衛生局的員工要怎麼取締不法?

  有一天,局長進辦公室,那名殺就坐在裏頭,威脅他簽和解書。某日一名白發老先生來求情,最後是一名婦女抱著小孩來求情,局長於心不忍,說:「我沒辦法撤銷告訴。乾脆我拿錢給妳,妳去中國找妳先生好瞭,反正妳知道妳先生在哪哩,妳自己去找他。」

  一個能夠拒絕二億五韆萬的醫院院長
  拒絕一個人的好意,換來二萬五韆人的關注。

  任聖母醫院院長期間,發現老人就醫很不方便,因而想蓋一個方便老人就醫的醫療大樓。所需經費六億元。在完全沒有經費的情況下,陳院長透過舉辦音樂會、畫展、演講、發行齣版品、宣傳短片、認養「平安鳥」撲滿迴捐等各種藝文活動募款,兩年後,募得二億五韆萬元。有一天,一名企業傢來到聖母醫院拜訪陳院長,企業傢想捐那還短缺的二億五韆萬,陳院長拒絕瞭,他說:「我寜可再多花一點時間,再努力一點,我若是能找到二萬五韆人,一個人捐一萬,那也是二億五韆萬元,但是會多二萬五韆個人關心這個問題,其中的意義和效果不同。你給我二億五韆萬,的確會解決聖母醫院的問題,可是沒有解決颱灣的問題。」最後陳院長成功募到興建老人醫療大樓的經費,連蓋大樓所需的水泥也有人贊助,同時也讓更多人注意到颱灣老人的問題。
破繭成蝶:人生轉摺點的智慧與勇氣 內容提要: 本書深入探討瞭人生中那些至關重要的轉摺點,聚焦於個體如何麵對突如其來的變故、職業生涯的瓶頸、以及情感關係的深刻重塑。它不是一部簡單的勵誌手冊,而是一份詳盡的、基於心理學和成功學案例的行動指南。書中詳細剖析瞭“危機”背後的“契機”,提供瞭一套係統化的思維模型和實用的工具,幫助讀者識彆自身的核心價值,重構敘事,並在不確定性中找到堅實的立足點,最終實現自我超越和價值的重新定義。 第一章:看不見的拐點——識彆與接納不確定性 人類的生命軌跡並非直綫,而是充滿瞭岔路口。本章首先界定瞭“轉摺點”的本質:它往往以一種令人措手不及的方式齣現,可能是事業上的突然失業,一次重大的健康挑戰,或者一次深刻的人際關係破裂。我們花費大量篇幅分析瞭人們在麵對衝擊時常見的“五階段否認模型”——從最初的震驚麻木到最終的逐步接受。 書中提齣瞭一個核心概念:“結構性休剋”。這指的是當支撐我們原有生活結構的關鍵支柱(如穩定的工作、既定的目標、熟悉的社交圈)崩塌時,個體所經曆的認知失調。我們通過引入神經科學的研究成果,解釋瞭壓力如何影響決策能力,並提供瞭一套即時應對策略,幫助讀者在“休剋”狀態下,先穩定情緒的“底層操作係統”。 一個貫穿本章的案例是著名建築師李明,他在事業巔峰期因公司結構調整被迫離開,進入瞭長達十八個月的“價值真空期”。書中詳述瞭他如何運用“五感錨定法”,將外界的混亂與內在的平靜剝離開來,為接下來的重建打下基礎。我們強調,接納不確定性並非放棄控製,而是將控製點從外部環境轉移到內在反應之上。 第二章:重構敘事——從受害者到行動者的心理解碼 轉摺點之所以痛苦,很大程度上源於我們對自身經曆的“敘事方式”。如果我們將經曆定義為“不幸的受害者”,那麼行動力自然會被削弱。本章的核心在於“敘事重構”(Narrative Reframing)的技術。 我們引入瞭認知行為療法(CBT)中的“自動思維記錄錶”,並將其升級為“潛力挖掘日誌”。讀者將被引導著去審視那些反復齣現的負麵自我對話(例如:“我總是搞砸一切”、“我年紀太大瞭,來不及瞭”),並係統地尋找反例和替代性解釋。 詳細闡述瞭“弱點轉化法”:如何將過往的失敗經曆或被視為“缺陷”的特質,重新包裝成獨特的競爭優勢。例如,一位在傳統行業中因過於謹慎而錯失機會的管理者,在進入風險投資領域時,正是這種“審慎”成為瞭他識彆潛在風險的超能力。書中提供瞭詳盡的步驟,教導讀者如何通過“迴顧式訪談”技術,挖掘這些特質背後的深層動機和潛能。 第三章:導航迷霧——跨界能力與技能的迭代 在快速變化的時代,過去的成功經驗有時會成為未來的負擔。本章專注於“技能盤點”與“能力遷移”的實操層麵。我們提齣“T型人纔2.0”模型,即深化專業垂直領域(T的一竪)的同時,拓寬橫嚮連接性(T的一橫)。 本書提供瞭一個名為“技能密度分析圖”的工具。它要求讀者不僅僅列齣工作經曆,更要量化自身技能的“稀缺性”和“可遷移性”。例如,項目管理能力、復雜問題解決能力、高壓溝通能力等,這些都是跨行業通用的“元技能”。 特彆關注瞭“逆嚮學習法”。當麵臨必須轉嚮的全新領域時,與其從零開始追趕前沿,不如先研究該領域最頂尖人纔的“心智模型”和“決策流程”。我們通過對幾位成功跨界人士的深度剖析,展示瞭如何快速吸收一個新領域的底層邏輯,而不是停留在錶麵的操作層麵。例如,一位音樂傢如何成功轉型為用戶體驗設計師,關鍵在於他掌握瞭“節奏感”和“情感共鳴”在兩者設計中的共通性。 第四章:重塑關係版圖——高質量聯結的構建與維護 人生的重大轉摺往往伴隨著關係網絡的重組。有些連接會自然斷裂,但也有新的、更具支持性的關係需要建立。本章聚焦於“人脈的質量而非數量”。 我們提齣瞭“價值交換矩陣”,指導讀者評估現有聯係人網絡中的支持力度(情感支持、信息支持、資源支持)以及互惠性。書中強調,在低榖期,與其廣撒網,不如集中精力維護那些真正能提供“結構性支持”的核心圈子。 書中深入探討瞭“脆弱性交流的藝術”。研究錶明,適度的、有策略地展露自己的掙紮和需求,反而能加深核心關係。我們提供瞭一套“界限設定腳本”,教導讀者如何在請求幫助時,既清晰錶達需求,又不給人帶來不必要的壓力。對於那些關係破裂帶來的創傷,本章提供瞭“賦能式告彆”的練習,幫助讀者在情感上完成清算,為新的篇章騰齣空間。 第五章:構建韌性引擎——係統化的自我維護 長期的轉型過程是對心力的大規模消耗。本書的最後一部分側重於如何將“韌性”(Resilience)內化為一種無需意誌力驅動的係統。 我們摒棄瞭對“完美自律”的苛求,轉而推廣“最小有效劑量”(MED)原則在日常維護中的應用。無論是運動、冥想還是深度閱讀,關鍵在於設定一個極低、幾乎不可能失敗的初始門檻,從而建立持續的成功感反饋迴路。 詳細介紹瞭“認知儲備金”的建立:通過有意識地培養與當前壓力源無關的愛好(如木工、古籍修復),來確保大腦有不同類型的能量消耗和恢復模式。 最後的章節,通過對數位成功穿越周期性低榖的企業傢和學者的訪談,總結瞭他們的共同特質:他們都不是“從不跌倒”的人,而是擁有極快的“重啓速度”。本書最終的目的,是教會讀者,每一次轉摺點都是一次對內在力量的校準,每一次看似偏離軌道的經曆,都是在為更廣闊的未來鋪設更堅實的基礎。它提供瞭一份詳盡的藍圖,用於識彆、應對並最終駕馭人生中的每一個關鍵“拐點”。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陳永興


  颱灣高雄市人,1950年生,美國加州柏剋萊大學公共衛生研究所碩士。1968年進入高雄醫學院就讀,開始從事社會服務工作和爭取校園民主自由,是南颱灣學運的推動者。1973年發起「百達山地服務團」,利用寒暑假為原住民弱勢族群從事服務工作。

  曾任職於颱北市立療養院與颱北醫學院精神科、高雄市立聯閤醫院院長、高雄市立凱鏇醫院院長,同時任教於高雄醫學大學、慈濟大學、馬偕醫學院、颱北醫學大學,主授醫學史與醫學人文課程;現任羅東聖母醫院院長。

  1987年228事件四十週年時,為平反228冤屈、打破禁忌發起「二二八公義和平運動」,又長期關心支援政治犯、原住民、勞工、婦女、殘障弱勢權益等活動,而有「人權醫師」之稱。曾齣任國大代錶、立法委員、高雄市政府衛生局局長、國策顧問。

  著有《天公疼憨人》、《山地服務在霧颱》、《醫療、人權、社會》、《生命、醫學、愛》、《柏剋萊瀋思》、《診斷颱灣》、《颱灣之愛》、《拯救颱灣人的心靈》、《颱灣醫療發展史》、《醫學的愛》、《颱灣醫療傳奇人物》、《颱灣醫界人物誌》、《愛河沉思錄》、《醫者情懷》。

  得奬紀錄

  1984年   颱美基金會社會服務奬
  1997年   高雄醫學院傑齣校友奬
  1999年   賴和醫療服務奬
  2002年   行政院「法製再造工程」銀斧奬
  2004年   行政院「抗SARS南區總指揮」功勞奬
  2006年   行政院「法製再造工程」銀斧奬
  2013年   第二十三屆醫療奉獻奬

圖書目錄

推薦序  陳永興醫師與我 /李筱峰
推薦序  傲慢的食夢獸 /陳芳明
推薦序  讀傳記,閱真情 /賴其萬
推薦序  歡喜甘願做憨人 /許天賢
自序    人生六十新開始,為主作工不嫌遲 /陳永興
新版序  堅持到底──真愛永遠沒有看破的一天 / 陳永興

第1章      多采多姿的成長歲月
齣生在糖廠 / 死都不入黨的父親 / 舉傢遷高雄  
美好的莊腳生活記憶 / 小學同學杜武青和瀋國雄 / 軟心的孩子
舊書攤找魯迅 / 南一中遇神父 / 內心掙紮選高醫  
史懷哲安靜我心 / 百達山地服務團 / 醫界報人吳基福
媒體朋友俞國基 / 郭楓和阿米巴詩社 / 熱愛鄉土黃春明
結識颱大學運的朋友 / 校外的人際網絡
《大學雜誌》陳少廷 / 衝撞不自由的校園 / 慘遭退學的李筱峰
初次涉入政治與康寜祥 / 颱灣盲人之光陳五福

第2章    無心插柳卻成蔭 —走入精神科及接辦《颱灣文藝》
畢業後當兵入伍 / 臥虎藏龍北市療 / 訪查杜鵑窩 / 冥冥中有上帝風起雲湧八十年代 / 美麗島事件的衝擊 / 接辦《颱灣文藝》
忘年之交柯旗化 / 設立「颱杏」基金鼓勵颱灣研究
「北美洲颱灣人教授協會」會長廖述宗
陳文成基金會的成立與工作

第3章     柏剋萊的衝擊與沉思
齣國進修,訪日探颱獨 / 留學美國加州柏剋萊大學
齣版《柏剋萊沉思》/ 接受公共衛生的批判洗禮
與颱灣同鄉的互動 / 彭明敏教授與《自由的滋味》

第4章     二二八事件的療癒
覺醒二二八 / 籌組「二二八和平日促進會」
要平反先建立自信 / 颱灣人的生死價值觀 / 公義和平運動
建立颱灣第一座二二八紀念碑 / 險遭國民黨毒手
二二八平反的曆史意義

第5章     參政是理想的落實嗎?
獻身人權工作 / 走嚮參政推動總統直選 / 不拜票的監委候選人
花蓮拓荒參選 / 把選舉當作啓濛運動 / 值得反省的颱灣選舉
外來者和本地人 / 全心服務的專業立委 / 為地方爭取預算經費
全年無休專業服務 / 九座彈藥庫換九票 / 專業不敵選票
退齣民進黨 / 唯一收獲是朋友 / 參選是痛苦難忘的記憶

第6章     改革之路絕非鮮花鋪成的
應邀齣任衛生局長 / 整頓衛生局 / 積極培養人纔 / 精簡組織
改革市立醫院 / 絕不嚮不法妥協 / 引來黑道殺手
颱灣法治的悲哀 / 麵對殺手的威脅 / 突破性的人事改革
改革比革命還艱難

第7章     迴歸專業,醫院大改造
二○○三年 SARS防疫大作戰 / 有信心麵對挑戰
SARS防疫實戰經驗的感想 / 父親病逝的啓示 / 重新反省醫療運作 醫療是「如果為瞭病人好」 / 改革聯閤醫院
結閤民間資源,改善設施 / 引進人纔,提升醫療品質
迴歸精神科本行 / 為病友團體募款

第8章     專業不敵選票考驗 — 颱灣政治的睏境
被提名不分區立委 / 體會司法製度的荒謬
司法人權與司法改革的重要 / 司法與上帝 / 為全民健保尋活路
提齣醫療紓睏基金的構想 / 與各部會辯論健保
專業不敵選票考驗

第 9章  神的差派到臨 —接任羅東聖母醫院
迴北醫任教 / 決誌受洗成為基督徒
神的差派到臨接任羅東聖母醫院院長

第10章     為上帝工作
為上帝工作,見證天主的愛 / 和聖母醫院同仁共勉
結語:人生六十纔開始,為主工作不嫌遲

第11章     真愛永遠沒有看破的一天 (新版補記)
改善聖母醫院的營運 / 籌建親老醫療大樓 / 辦文化藝術活動募款
吳念真短片宣傳的威力 / 範瑋琪「平安鳥」的超級魅力
各界踴躍奉獻 / 獲醫療奉獻奬,傳承奉獻的精神 / 籌辦《民報》
四個主軸,讓颱灣更美好

訪談後記  愛,驅動無懼的實踐/曾鞦美
訪談後記  願信仰公義之愛普照颱灣/黃一城

圖書序言

新版序

堅持到底——真愛永遠沒有看破的一天


  這本書原名《無悔之旅》,是二〇一〇年十月,我就任羅東聖母醫院院長一年時齣版的,當時的心情是告彆「人生六十」,也是受洗成為基督徒後,想要奉獻餘生為主工做,把六十年人生歲月所經曆過的遭遇做一告白,也是對自己無悔的人生旅程做一交代。書齣版後獲得不少讀者迴響,總共也再版五刷,非常感謝有緣份的朋友和讀者厚愛。

  原來的齣版社是林衡哲醫師所主持的望春風齣版社,因為林醫師年歲漸增身體違和之後,決定停止齣版的重擔。我自己這四年來在羅東聖母醫院卻愈忙愈多事,每天不但有處理不完的病患、傢屬和醫療同仁的問題要解決,醫院的行政、財務、人事、管理上也有開不完的會議,加上要籌建老人醫療大樓必須四處奔波募款,舉辦很多藝文活動、演講、展覽、音樂會,幾乎每天都有做不完的工。但是真的要感謝上帝,每天早上當我在羅東運動公園走路四十分鍾,我都邊走邊祈禱:

  「感謝上帝,讓我還有健康的身體、有足夠的力氣,繼續為主工做、為弱小的兄弟服事,感謝上帝賜我勇氣和智慧可以麵對許多睏難事工的挑戰!」

  最近一年來,我除瞭醫院內、外的工做要忙,我自己更下定瞭決心要創辦《民報》,為颱灣的媒體注入新希望,也為颱灣人民發齣心聲,為颱灣前途做齣人生最後的打拼,我一年來忍受許多挫摺,卻不死心堅持到底,終於達成初步目標催生瞭《民報》的齣刊,擺在麵前的還是充滿荊棘的坎坷路途,但我仍然不放棄為颱灣社會做最後奉獻的努力,我每天祈禱:

  「感謝上帝,讓我能堅持到底,到人生最後一分一秒,讓我為颱灣戰鬥而死,不要讓我生病倒下,或失誌喪氣而放棄為颱灣打拼的決心!」

  這就是為什麼把《無悔之旅》重新齣版,改為《堅持到底》的原因。我把這四年來的所做、所想、所言補在最後一章,也感謝印刻齣版社的協助重新編印本書,還有蘇振明教授的封麵繪圖,讓這本老書充滿新生命的活力,就像我人生的最後階段,愈戰愈勇,堅持到底代錶著颱灣人永遠的夢總有實現的一天!

於《民報》創刊日二〇一四年四月十五日

推薦序一

陳永興醫師與我/ 李筱峰


  我今天可以站在大學的講颱上教授颱灣曆史,為我們的颱灣曆史與文化、為我們颱灣下一代的子女,奉獻一點心力,這個機會是陳永興醫師給我的。

  我在大學時代因為寫文章批判國民黨的教育而遭勒令退學,卻反而因此結識陳永興,改變瞭我的一生。

  我這一生的第一份工作(《八十年代》雜誌編輯),是陳永興醫師介紹的。

  我會去考研究所,開始走入颱灣史研究的領域,也完全是因為陳醫師的鼓勵與催促。

  我在研究所念書的時候,陳醫師是(除瞭傢父之外)我唯一的生活資助人。
  
陳永興醫師是我此生最大的恩人。

  或許有人忍不住要問,我與陳醫師到底是何親何故?或者我又是何德何能讓陳永興醫師給我如此大恩大德?其實,陳醫師不是特彆要幫助我個人,而是在實踐他說過的「一個天生熱情的理想主義者 ..傻傻地尋找著相同的傻子」的哲學。永興不隻幫助過我,他還幫助過許許多多識與不識的人。其背後的動機,不是基於個人的私利或關係,而是基於以下六個字—─「颱灣情,人類愛」。這六個字是我與永興這樣的「傻子」此生最大的生命動力。

  說到我與永興的相遇、相知、相惜、相敬,我忍不住要請讀者朋友們容許我將過去寫過的一篇文章〈真愛永遠沒有看破的一天〉引錄齣來。我認為透過我這篇舊作,可以瞭解陳永興這個人,裨便在閱讀本書之前,做個上路之前的暖身。

真愛永遠沒有看破的一天

  一九九三年的年底,我用自己的生死,在一場選舉的演講場上發下重語。那場選舉,是陳永興醫師在花蓮縣競選縣長,對手拿不齣毛病來攻擊他,就以他是「外地人」來排斥他。投票的前夕,我以助選員的身分,在花蓮市內的一場政見發錶會上,麵對著數韆名民眾,在介紹陳永興的種種事蹟之後,我情不自禁地慷慨陳詞:「各位啊,請您們聽清楚,在我的生命中擁有像陳醫師這樣的朋友,我死也甘願瞭!但是,我還要嚴正告訴各位,這位讓我死也甘願的朋友,如果隻因為他沒有在花蓮土生土長,就遭到花蓮人的排斥,我是死不甘願啊!」我接著說:「颱灣的每一寸土地,都是陳永興的故鄉,在颱灣的每一個地方,陳醫師都不是外地人,他是選總統的料子,願意到花蓮地方來服務,那是花蓮的大幸。」我一生中,不曾發下如此重話,即使替阿扁總統助選,也不曾講齣這樣生死相許的語句。

  那一場選舉,陳永興落敗瞭,一個從學生時代就推動山地服務的人物,卻在山地縣遭到排斥,我真是死不瞑目!

  不過,我仍苟全性命至今。死並不足懼,隻是,留著殘存的生命,如果還能夠繼續做一些有意義的事情,我何不珍惜?況且,永興講過的一句話,經常在我的耳邊響起—─「真愛永遠沒有看破的一天。」

  在進入廿一世紀的此時,颱灣已躋身民主國傢之林,然而,在追逐權位的政治界裏,卻充斥著翻雲覆雨、爾虞我詐、圓滑突梯的政客。陳永興彷彿淡齣在這群政客之外。這倒不是他要自我放逐,而是在勾心鬥角的政治環境中,陳永興或許有些難以適應瞭。雖然還沒有到「黃鍾毀棄」的程度,但是當我看到「瓦釜雷鳴」的政客們正在揚眉瞬目之際,我就忍不住要替陳永興叫屈。我必須承認我這種心情,是一種憤世嫉俗的知識分子的犬儒心態。因為我實在難以忍受,過去不曾投身民主運動,甚至專門效忠獨裁政權的人,今天卻在彆人奮鬥齣來的民主成果之中,怪東罵西,不可一世;相對之下,生投身學生運動、社會運動、民主運動的陳永興,他所付齣的辛酸血淚,彷彿變得廉價而一文不名?

  政黨輪替後,有一次,彭明敏教授請我與一群誌同道閤的師友們餐敘,大傢談到教育部長的理想人選,都不約而同提到陳永興,彭教授不僅非常有同感,而且用一句簡潔有力的話形容他 —「陳永興是一個偉大的人物」。自從蔣傢政權結束後,好久沒有聽到這樣的形容詞瞭。這種話如果齣自身為永興的好友的我,或許會令人感到肉麻,但是齣自長者彭教授之口,卻讓我感到適切而溫馨。

  以前國民黨政權編寫的課本,告訴我們許多「偉人」小時候的故事,例如,偉人小時候在河邊看魚逆遊而上,就悟到人生的大道理之類的神話。這種虛妄的神話,沒有發生在陳永興的孩童時代。

  自孩童時代起,陳永興就是一個愛哭又心軟的小孩。他沒有看魚的經驗,可是小時候看到街上有齣殯的行列經過,他卻會和喪傢一樣哭得很傷心;有一次他望著傢裏鳥籠中的兩隻小鳥,覺得他們無自由很可憐,就偷偷打開鳥籠放生,結果討來父母的一陣罵。直到當瞭醫學院的實習醫師,他仍心軟愛哭,醫院裏有病患病逝,他也跟著傢屬哭泣,指導教授警告他當醫師必須堅強、不許亂哭,他纔堅忍下來。有一次我聽伯母這樣敘述陳永興少年時代的事情:「他上瞭初中之後,父母給他零用錢,他總是嫌不夠,平常也沒看到他喜歡花錢呀?每天中午帶的便當,他總是要求盡量多裝些飯菜,可是,迴傢吃晚飯時又餓得不得瞭的樣子。這引起我們的注意,經過查訪,纔曉得原來他的零用錢都送給傢庭窮睏的同學瞭。每天的便當,也固定幫助一位同學,由兩個人分著吃。」

  一九六八年,永興已經是高雄醫學院的大一學生。有一天報載高雄地區有個人傢,父母俱亡,遺下三名孤苦無助的小孩。永興看到瞭,按著報載的地址找到這三名孤兒,最大的男孩小學六年級,依次是四年級、二年級。他們在父母的靈前哭著焚香。永興擁著他們,把帶去的東西和錢給他們,最大的男孩顫聲哭泣。就這樣子,從一九六八年到一九六九年這一年之間,陳永興每個傍晚都強迫自己由學校匆匆趕迴傢,吃飯、洗澡,然後瞞著傢人齣去當傢教,把每個月傢教所得的六百元,加上自己原有的六百元零用錢,拿去幫助那三名孤兒。

  進一步,陳永興在學時期又發動高醫的同學,組成醫療服務隊,每星期一到六輪流分派一個小組到高雄市中正路的浸信會私立麻痺兒童育幼院去義務工作。一方麵替麻痺兒童進行物理治療,一方麵指導他們的功課,陪著這些父母不管的孩子玩。這種工作曆時三年半,他都瞞著傢人,直到有一天,許多小兒麻痺的院童到他傢裏要找「陳老師」,纔被傢人知道。在麻痺育幼院工作的同時,他也參加高雄「生命綫」的義工服務,做瞭兩年多的義工。

  這位醫學院的醫科學生顯然不滿足於僅在都市裏麵當義工,一九七三年,已經是高雄醫學院醫科五年級學生的陳永興,糾集瞭一群在各大學院校就讀的朋友(他們都曾經於高中時代一起住宿於颱南市的一所天主教的學生宿捨 —「百達宿捨」),組成瞭「百達山地服務團」,利用寒暑假,奉獻齣自己的時間、勞力、精神、金錢、愛心與智慧,深入南颱灣的山地 —霧颱、大武、阿禮、佳暮、去怒和好茶等六個海拔一韆公尺以上的山地部落,去從事多方麵的義務服務工作。工作的內容包括醫療服務、農業指導、學童課業輔導、青年問題座談、民眾教育、社區調查、傢庭訪問、土木測量、工程建築、儲蓄互助講座、烹飪示範。所有的醫藥、書籍、文具、運動器材、衣物,都是由團員自己辛苦募款籌來的。這個山地服務團每年暑假上山一個月,寒假上山兩週,參與服務團的青年朋友,前後遞傳有數百人。永興曾經編著有《山地服務在霧颱》一書加以介紹。

  以唯利是圖的世俗眼光來看,從年少時代起,陳永興真是一個「傻子」、一個「戇人」。但他不在乎世俗的眼光,學生時代他有一篇題為〈狂狷的傻子〉的文章,曾經深深打動我的心,他這樣說:「我,一個天生熱情的理想主義者,麵對著這無可救藥的世界,選擇瞭做一個無可救藥的傻子,不放棄滿腔的熱血與熱情,滿腔的關切與期待,我要傻傻地尋找著跟我相同的傻子,也許會有數不盡的人笑我傻,但我不重視他們,我重視的是那些不笑我傻的人,當這些理想的傻子互相發現的時候,人生是多麼的美妙;而當傻子們集閤起來的時候,世界將是多麼的美好。」

  我與這個傻子的結閤,是我這一生中極大的驕傲,容我記下一筆:一九七一年,我考進政大教育係。當年蔣政權的代錶被逐齣聯閤國,颱灣的處境艱難,蔣傢專製政權依然籠罩颱灣。改革救亡的熱望,充斥在每一個關心國是的知識青年身上。當時颱灣唯一的一本崇尚民主、提倡革新的刊物《大學雜誌》遂成為關心國是的知識分子的橋梁。我每個月必讀《大學雜誌》,而且從一位讀者,開始變成一位作者,在《大學雜誌》上麵投稿發錶有關教育改革的文章。我身為《大學雜誌》的讀者與作者,對於《大學雜誌》上麵的每一個作者的名字,都備感親切,使我有「吾道不孤」的喜悅。我當時便是在這份喜悅中,發現「陳永興」的名字。他當時以一個醫學院學生的身分,也在《大學雜誌》上麵發錶瞭許多文章,例如〈求學時代的社會服務〉、〈人們需要愛〉、〈妓女,誰來關心你們〉、〈大專青年課外活動問題之探討〉。當時,他人在高雄,我在颱北木柵,我隻聞其名,而無機會認識他,但心裏想,有機會一定要認識這位誌同道閤的人物。

  終於,我和他相見的機會來瞭。然而這個機會,卻是拜我生命中一次痛苦的經曆之賜。我因為繼續在《大學雜誌》上麵發錶批判教育的文章,到瞭三年級時(一九七四年七月),政大當局終於不能容忍,而以「侮辱師長、破壞校譽」的罪名,將我勒令退學。收拾行囊,告彆木柵,我迴到颱南的傢裏。父親的慍色、母親的喟嘆、阿嬤的眼淚、阿公的眉結,更加助長我內心的波瀾與摺騰。就在迴傢的第二天,我接到瞭一張從高雄寄來的限時信,定神一看,原來正是那位我久聞其名,一直想認識的「陳永興」。他在信上告訴我,他得知我的遭遇,非常難過,已拜託住在颱南的郭楓老師來看我(我在補習班曾經上過郭老師的課,他是我極敬重的老師,他已在前一天來看過我),信上並問我有何需要幫忙之處?當時退學令已經公佈,任何忙都幫不上瞭。然而在「上下交徵利」的時代裏、在我的心情跌入榖底的時刻,陳永興這封突如其來的信,充滿著無限的溫情與關愛,滋潤我即將乾涸的心靈。直到今天,我仍無法忘懷當時我接到這封信時內心的溫暖與激動。大約過瞭兩天,我傢的門鈴響瞭,我齣去開門,一個身材魁梧的青年,戴著鴨舌帽,跨在一部重型機車上麵。「我是陳永興 ……」我們終於見麵瞭,他的神情有些嚴肅,不善於迎逢客套,卻自然流露一種關懷彆人的精神力量。從此,他成為我的莫逆之交,我們建立瞭情逾手足的友誼。古人說:「君子以文會友,以友輔仁。」我們不僅以文會友,更是以理想、以對颱灣的深愛會友。

  相較於今天政治界裏麵許多生怕彆人齣頭的人,陳永興剛好相反,他是一個很會照顧人,很喜歡成就彆人的人,而且經常在彆人睏頓顛沛之時,雪中送炭。試舉數例:有一位青年因為在高中時代參加讀書會而遭國民黨下獄七年,在綠島獄中進修,不僅英日文極佳,對颱灣史研究也頗有心得,但是齣獄後一時頭路無著,陳永興慨然開齣十二張支票給這位朋友,要他每月支領一張做生活費,希望他好好利用一年時間寫一部「颱灣史」,給我們這個曆史被國民黨摧殘的社會大眾閱讀。

   八〇年代前後,由於我當時任職的黨外刊物《八十年代》雜誌經常遭新聞局長宋楚瑜停刊,我深感意興闌珊,永興鼓勵我去研究所深造。一九八二年我進入颱灣師大曆史研究所當研究生,為瞭專心課業,沒有擔任專職工作。當時陳永興正接辦《颱灣文藝》,他順此機會「請求」我把傢裏的住址做為《颱灣文藝》的編輯部,要我幫忙收一些稿件信件,我當然沒有問題。沒想到,此後他每月給我約八韆元現金,號稱是「編輯部辦公費用」,我不拿也不行。我知道這是他設計齣來要幫助我生活,又要減輕我心理壓力的「藉口」。如今迴想他支助我讀研究所的那段時日,我仍忍不住熱淚盈眶。

  陳永興選擇瞭最不熱門的精神科,當瞭精神科醫師。但他不以「醫人」為滿足,他還要醫社會、醫國傢。因此,他除瞭從事醫療工作之外,他也寫文章,希望喚醒沉醉的大地,他從事文化工作、人權工作,更投身民主運動。

  一九七〇年代起,「黨外」民主運動隨著選舉層次的提高而更加蓬勃發展,「黨外」運動的前輩康寜祥的幾次重要選戰,幕後就有陳永興糾集一群青年朋友幫忙助選,當時轟動選民的《選戰快報》就是陳永興幕後主編的。

  一九七九年年中,康寜祥發行的重要黨外刊物《八十年代》雜誌,其實陳永興是主要策動者,雜誌創辦之初,他還糾集瞭數位學者包括鄭欽仁、李永熾等教授參與社務及編務。

  他和一般政治人物不同的是,他不僅關心政治,他更關心文化的創建。一九八二年,他不忍承傳數十年的《颱灣文藝》中斷,慨然接辦《颱灣文藝》。

  由於他的苦心與付齣,一九八四年他榮獲颱美基金會頒發的「社會服務人纔成就奬」。

  一九八五年他負笈美國加州柏剋萊大學深造,進修公共醫療衛生的學科,於一九八六年返颱,接任「颱灣人權促進會」第二任會長。也協助陳文成文教基金會成立。

  做為一個颱灣子弟,陳永興不僅認真研讀颱灣文史,他的內心深處蘊含著相當濃烈的曆史深情。一九八七年初,蔣傢政權的戒嚴還未解除,他與鄭南榕、李勝雄帶頭發起「二二八公義和平運動」,為上萬濛冤受屈的颱灣英靈告慰,替成韆上萬的受難傢屬發音,也為被塵封扭麯的颱灣曆史平反。他甘冒戒嚴的大法,險些遭逮捕入獄,終於突破二二八的禁忌。今天我們能將這個颱灣的國殤日訂為國定假日,卻很少人記得陳永興是當年突破禁忌的先驅者。

  時序進入九〇年代,民主化的颱灣需要更多的政治人纔,堅持不參政許久的陳永興終於步上政壇。一九九二年他擔任民主進步黨不分區國大代錶。一九九三年李登輝總統提名他為監察委員人選,他上陽明山國民大會會場,卻不嚮國大代錶拉票,最後沒有被國大接受而告落選,他成為唯一的落選者。其實,他的落選,不是因為他不拉票,而是一個正直耿介之士,很難被一大群追逐權位的政客接受;一個堅守颱灣主體立場的人物,更難被一群死守大中國意識型態的保守勢力容納。可是陳永興在乎這群「硜硜然小人哉」的政客要不要接受嗎?

  一九九三年底,陳永興接受民主進步黨徵召參選花蓮縣縣長,再度落選。好在,一九九五年終於在花蓮當選立委。他在立委任內對教育文化問題,尤其用心。

  然而,隨著政治甜頭的日漸增多,民進黨內棄守初衷、改變原則的人也開始齣現,甚至掌控民進黨的走嚮,而使得民進黨開始變質。一九九八年陳永興毅然退齣民進黨。

  一九九九年,謝長廷當選高雄市長,延攬陳永興齣任高雄市衛生局長。在我看來,這是大纔小用。阿扁新政府成立時,包括彭明敏在內的人士,嚮阿扁推薦陳永興入閣(任衛生署長或教育部長),可惜未被接受。二〇〇二年沒有颱灣主體意識的教育部長曾誌朗要被撤換之前,「颱灣北社」嚮阿扁推薦教育部長名單,其中也將陳永興列入推薦名單之中,可惜仍沒有被阿扁接受。論纔情、論投入民主運動的時間早晚及深淺、論對颱灣的深情與付齣 ……陳永興絕不在阿扁之下。可是,現實的政治,好像不在論這個。(以下略)

  在永興齣版本書的前夕,我不厭其煩迴顧這段陳年舊事,仍忍不住內心的忻然與感動。

  然而,除瞭受恩感激、惺惺相惜之外,我要在最後收斂起我的感性,而以史學工作者的立場,理性地為本書下一個斷語:以陳醫師六十年來的經曆,本書必然具有豐富的史料價值。在研究颱灣的社會運動史、學生運動史、民主運動史、選舉史、政治史、醫療史、文學史,乃至於颱灣的精神史、思想史上,這本書必然可以提供參考的意義。誠如曆史學者 A.L.Rowse說的:「閱讀傳記是最便捷的方式,可以學到許多曆史。」陳永興醫師的《堅持到底》尤然。
於國立颱北教育大學颱灣文化研究所
二〇一〇年八月十九日

推薦序二

傲慢的食夢獸/ 陳芳明


  永興與我的這一世代在邁入三十歲前後,立即麵對瞭颱灣曆史翻轉最為劇烈的時期。那個年代不容遲疑,彷彿是開啓攸關命運的一道門縫,跨入與退齣都在一念之間,而且是稍縱即逝。就在曆史之門虛掩的時刻,永興與我都決心投入,從此不再迴頭。那是一九八〇年代,他迴到颱灣的政治現場;我因為是思想犯,隻能選擇隔海介入。即使遠在二十餘年後迴首再看,內心猶存微微震動。

  活在封閉的颱灣,原就屬於拼命的事業,而涉入政治,尤其冒險。最動人心魄的記憶,莫過於永興在島上發起二二八事件平反運動。一九八七年我四十歲,也是曆史事件的四十週年。小我三歲的永興,結閤李勝雄與鄭南榕而形成巨大勇氣,展開史無前例的和平追求。沒有他們的行動,就沒有日後的道歉、賠償、建碑、寫史的一連串官方迴應。整個海島能夠逐漸掙脫曆史枷鎖,在心理上拭去長期濛上的陰影,都應該迴歸到那年他們的果敢行動。

  然而,今日奢談曆史事件的政治人物,卻把這個節日拿來消費,纍積個人的問政資本,一方麵空談和平,一方麵撕裂族群。甚至做為發起人的永興,也在朋輩之間遭到奚落批判,用以彰顯他們的高風亮節。平反的嚴肅意義,和平的真實精神,都在十餘年來的政治鬥爭過程中消耗殆盡。然而,颱灣社會的發展速度,是以進兩步退一步的節奏緩緩前行。永興揹負著各種包袱永遠走在前端,那種義無反顧的身影,看來特彆孤獨。

  我在一九八九年第一次返鄉,便投宿在永興的住傢。當時颱灣猶停留在開放與保守之間擺盪,政治氣氛充滿各種躊躇與遲疑。對於未來,我們既抱持期待,卻又有一定程度的幻滅。但是,兩人對於民主運動從未有退卻之意。尤其在一九九二年我正式返颱後,擔任民進黨發言人,第一次與颱灣社會有瞭深刻的接觸。永興受到提名,轉戰於東部花蓮。經過幾次受挫的戰役,他終於當選花蓮的立委。那時我已迴到學界任教,卻目睹瞭他超齣負荷的往來奔波。

  他永遠是橫跨在兩個空間,既是立委,也是醫師;既住花蓮,也往返颱北。在擁擠的時間裏,他從未放棄最初的關懷,那就是人權問題與醫療製度。許多投入政治場域的朋輩,終極目標都是在追逐權力,他反而背過身子,注視許久以來的夢與理想。當民主政治愈來愈趨嚮成熟之際,伴隨權力而來的誘惑也開始構成挑戰。我見識太多當年在黨外運動的年輕友朋,從最底層的雜誌齣發,一字一句地寫下每個人所懷抱的血淚之夢。當他們開始因社會逐漸開放而往上攀爬,似乎也一步一步遠離從前的誓願。對於時代的喟嘆與感傷,莫甚於此。追求民主,不就在於提升人性人格與人權嗎?但是我竟親眼看見,在權力高於一切的政治運動裏,有多少美麗的靈魂遭到摺損。

  永興從來沒有忘記參加政治的初衷,他始終堅守人權的立場。他促成的陳文成博士紀念基金會到今天還在運作,他奠基的颱灣人權促進會也還是與颱灣社會不離不棄。在權力與關懷之間,他選擇入世的醫學道路。政治隻不過是一種啓濛的方式,如何讓更多年輕心靈覺醒,纔是他的終極關懷。如果政治開始往下墜落,甚至挾泥沙俱下那般,把人格與理想一併席捲而去,他必然是選擇遠離。

  他留下的軌跡非常鮮明:高雄市衛生局長、聯閤醫院院長、凱鏇醫院院長、颱北醫學院教授,到現在的羅東聖母醫院。凡走過之處,他一定是把醫療製度與人權觀念牢牢結閤在一起。在颱灣社會,醫院一直被視為一種牟利象徵,對於病患往往沒有給予恰當的尊重。他每到新的醫院,必然都是從行政改革做起,使醫院變成更適閤人居住的空間。

  如果說他是一隻食夢獸,亦不為過。但是,並不在消耗夢想,而是在消化之後再付諸實踐。年少時期他投身於挑戰與批判,為的是要衝撞一個龐大的保守體製。經過傷痕纍纍的追求之後,他總是孤獨地舔舐自己的血跡。在最睏頓的時刻,他並不畏懼,也毫不後悔。畢竟颱灣曆史已擺脫需要突破的階段,已然到達必須重建人文思維的時刻。他的自我療癒,不帶任何自憐的情緒,而是投射炯炯眼神,朝嚮充滿希望的未來。自憐隻會帶來退卻,自卑隻會創造怨懟。他非常明白曆史的改造,需要的是勇於實踐。從這點來看,他可能是我朋友中極為傲慢的一位。

  跨過新世紀時,海島上的住民都受到貪腐事件的傷害。這可能是貪腐者錶現得最為民主之處,因為每個人都很公平地遭受瞭等高同寬的創害。纍積三十餘年的民主資産,中間還有無數生命的流血犧牲,卻在一夜之間被齣賣殆盡。永興與我的這一世代,開始迎接一個沒有夢的時代。

  每次看見他額上提前報到的白發,總覺得曆史的迴報是如此絕情,如此殘酷。在他六十年的生命裏,他始終選擇孤獨前進。對人權的尊重,以及因此而延伸齣來的對病患關懷,他未嘗有一日懈怠下來。他是多麼傲慢的一位朋友,無視於冷酷的政治,無悔於積極的介入。展開他與我之前的,是一片鞦天的歲月:但是,收割的季節卻從未到來。他給朋友的激勵,他對自己的期許,永遠比沉淪的社會還要高一點點。即使是那麼一點點,也就足夠。他帶來的溫暖,已經容許我與我的世代繼續燃燒下去。
於政大颱文所
二〇一〇年九月十八日

推薦序三

讀傳記,閱真情/ 賴其萬


  我與永興兄真正見麵認識算是很晚,記得那是一九八五年左右,他到 Kansas City來演講,晚上聽瞭他的演講,隔天早上送他到火車站搭車赴 St. Louis。在這短短不到兩天的相處,發現他不隻口纔好,能把他對颱灣的關懷非常感性地錶達齣來,並且有一種我說不齣來的誠懇真摯,而他在追求自己認為正確的、該做的那份擇善固執、鍥而不捨的熱情與勇氣,也讓我留下極深的印象。
 
  第二次有機會聽他講話,是我在一九九八年迴國參加花蓮慈濟醫學院的教學行政工作後,隔年請他到學校與學生談他對服務方麵的心路曆程。

  當天他麵對著上百位慕名而來的醫學生,侃侃而談他不尋常的大學生活。我到現在還記得他勸學生的一句話:「能做彆人所不想做,但自己覺得最重要的事,就是我們颱灣目前最需要的人。」對於一個曾經踏上精神科醫師之路,而後「變節」改行變成神經科醫師的我,他的一句話也給我留下很深的印象,「做一個好的精神科醫師,一生一世也可能看不齣你的成就結果,也沒有人會給你鼓掌,但如果你能一生一世地照顧病人而不後悔,那纔是愛心的錶現。」雖然我虛長永興兄幾歲,但他這句話使我不得不承認,他的心理年齡遠比我成熟。

  當我有機會看完永興這本自傳,我不得不對他這一甲子過得這般轟轟烈烈有說不齣的贊嘆。他認識瞭那麼多的人,發生瞭那麼多的事,做瞭那麼多一般人不會做或不敢做的事,而在人生的轉捩點又做瞭如此多與一般人不同的選擇,到底是什麼力量促使他有勇氣做齣與眾不同的決定?在美麗島事件風聲鶴唳的肅殺之氣籠罩下,他居然挺身做瞭他認為應該做的事,他在這本書的這句發自肺腑的話感動瞭我,「 ..那時,總是覺得那些人對颱灣的民主運動都很有貢獻,美麗島事件發生,也覺得他們是在替我們坐牢,所以我一直盡力在照顧他們的傢屬或是幫忙他們。」

  記得我還定居美國時,永興兄送給我他的書《柏剋萊沉思》,當時一口氣看完以後,一方麵對他的用心與見地佩服得五體投地,但一方麵也不禁自問,我滯留異鄉多年,為什麼從來沒有想過這些問題。後來由報章雜誌看到他迴國後參與二二八平反運動、獻身人權工作、進而從政當過立法委員。當我看到他在書中提到他在高雄衛生局長任內,不嚮不法妥協而引來黑道殺手的傷害時,我纔想起事發當時,我應邀到赫爾辛基,在颱灣人歐洲同鄉會年會演講,在會中有人報告剛由颱灣傳來的有關永興兄遇襲的事件,結果同鄉們群情激昂,雖然還不清楚凶手的動機,但大傢都認為颱灣政府應該不能容忍這種不法人士橫行霸道,會中還發起聯署要求政府一定要緝凶嚴辦,在會場裏可以充分感受到海外的颱灣同鄉對永興兄的「不甘」與「疼惜」。事後永興兄也與我談及這事件復雜的後續問題,而對颱灣根深蒂固的政治黑暗,慨嘆「改革比革命艱難」。

  永興兄後來離開政界,走入學界,在颱北醫學院的人文醫學方麵多有著墨,也對學生産生很大的影響,最近他應聘擔任羅東聖母醫院院長,而我們彼此因為工作繁忙也較疏於聯係。有機會讀到這本書,最後幾篇他給醫院同事的信,我看得齣永興兄又找到瞭他可以全心全意投入的好地方,也打從心裏替他高興,同時也替羅東聖母醫院找到這麼一位感性、真誠、認真、有正義感、有勇氣、有能力又肯負責任的院長而高興。

  一個月前永興兄邀我為他的自傳作序,當時不假思索就答應瞭下來,最主要的原因是因為我對這位近乎傳奇性的人物充滿好奇,所以為瞭先睹為快,我就不自量力地答應下來。當我看完本書,纔發覺他的這本傳記也剛好填補瞭我離開颱灣二十幾年的空白,讓我對故鄉有更深一層的認識與感情。

  永興兄,謝謝你讓我有機會透過這本書更認識你,也更佩服你。希望你十年後慶祝七十大壽時,我們的傢園會更好。
於和信醫院
二〇一〇年九月十五日

推薦序四

歡喜甘願做憨人/ 許天賢


  我的生命獻給你,做你路用到一世,時刻暝日獻給主,歸榮光你萬年久。我的手愛你命令,為著我主做差用,我腳亦愛為你獻,常常替你行無倦。我的聲音給你用,歡喜謳咾主無停,我獻口唇來振動,播傳福音來救人。我的錢銀獻給你,用齣攏趁你旨意,我的纔情你賞賜,甘願還你做器具。我的愛疼求主助,愛你贏過此世間,今我立誌獻自己,永永專專歸與你。

  作麯:A調/莫劄特( Wolfgang Amadeus Mozart, 1756-1791)      
  作詞:韓菲吉兒女士( Frances Ridley Havergal, 1836-187

  上麵這首詩歌是颱灣基督長老教會在主日禮拜奉獻時,以颱語發音,會眾常唱的一首聖詩。

  當我收到陳永興醫師寄來他六十歲自傳的文稿,要我為他寫序,我讀完後,感觸很多。而整天整晚,這首聖詩竟然縈繞在腦海中。

  詩中的「你」,可以是「人民」,可以是「颱灣」,可以是「上帝」!換句話說,陳永興醫師六十歲的年日中,為人民奉獻,為颱灣奉獻,為上帝奉獻,在今日那麼會計較的颱灣社會,他不計較,不爭名不爭利,他「心甘情願,歡喜做憨人!」就像詩歌所說,他把「生命、手腳、聲音、嘴唇、錢銀、纔情」都毫無保留地奉獻!

  在颱灣的醫界裏,大多數的醫師想的是如何成為名醫,如何為自己的口袋增加 PF,以緻醫德、醫療倫理都不被重視,更甭寄望他們會關心人民、關心颱灣而奉獻他們的青春、時間、生命!

  除瞭那些一生奉獻給颱灣的外國傳教師以外,今日颱灣的醫師,已經很少看到像陳永興醫師這樣肯奉獻犧牲的人物瞭!

  二〇〇八年七月的某一天,他突然打電話給我說他要受洗。我起先很高興嚮他恭喜,並問他要在哪個教會接受洗禮,我要去參加。他卻跟我錶示說他希望在颱南受洗,並請我為他主持洗禮儀式。後來就決定於二 ○○八年八月二十四日在颱南中會湖美教會舉行。當天有高俊明牧師、門諾醫院院長黃勝雄醫師、蔡明華律師、新樓醫院院長黃祖源醫師、醫療副院長蔡江欽醫師、學術副院長吳東壁醫師、劉啓舉醫師及其他同仁去參加。

  陳永興醫師是我一九八四年在義光教會當首任牧師時的慕道友(義光教會原是林義雄律師在一九七九年美麗島事件後,其母、鹹認女兒三人遭到國民黨當局謀殺死亡的住宅,後來在鄭兒玉牧師及長老教會一群人努力之下變成教會),也是在颱灣民主獨立運動中的戰友同誌,更是這一生當中難得的朋友。

  暨是信仰的同伴,又是戰友、好友,我很高興為他的六十歲迴憶錄《堅持到底》寫序!願上帝永遠引導陳醫師人生的路程!

  這是一本好書,好的迴憶錄,更是一本見證颱灣民主運動史,以信仰見證上帝之愛的好書!除瞭颱灣人民應該讀,更應該是今日醫學院學生及醫師必讀的著作!希望各位讀者除瞭享受閱讀本書的樂趣之外,更能默想、思考、學習作者的不屈不摺、奉獻犧牲的精神!
於新樓醫院院牧部
二〇一〇年八月十六日

自序

人生六十新開始,為主作工不嫌遲/ 陳永興


  我為什麼齣版這本《堅持到底》?現代人不像古人「人生七十古來稀」,現在颱灣社會的平均餘命將近八十歲,我的父親是七十八歲過世,而母親現已八十五歲仍健在,所以如果說要齣一本﹁六十迴憶﹂的自傳,未免太早瞭,因為人生下半場纔要開始。未來的我將會是什麼樣子?如果看我六十歲以前的人生是那麼的充滿變化,也許很難預料將來的我又會經曆什麼樣的生活。但是,我覺得人生六十以後已經進入最後階段,如果以齣生到求學為第一階段,學校畢業到成傢立業、服務社會為第二階段,那麼六十歲以後的人生是第三階段,也是最後階段,就是追尋生命意義、邁嚮死亡的階段。在這時期開始感受到死亡的必將來臨,開始思考這一生活著為瞭什麼?剩下不多的日子想做什麼?這大概就是我齣版這本書的緣由!

在本書中,我對自己六十歲以前的所做所為、所思所言做瞭一個大概的交代,為的是我希望六十歲以後開始過不一樣的人生。我嚮自己的六十歲告彆,因為我受洗成為基督徒,我變成一個新的人瞭,我必須學習耶穌基督過著為主作工的生活,我不再追求世界的美好事物,而隻一心渴慕上帝的真理,過去的我已死,未來的我在耶穌基督的十字架上重新復活。對我而言,六十歲以後是重新開始的生命,我隻有嚮著標竿直跑,走嚮上帝為我預備的道路,等待那最後迴到天主懷抱的永恆生命之中,接納人生最終的死亡和真愛。

  我應該感謝生命中和我有緣分認識、交往、共同努力過的所有親人、朋友,也感謝為這本書整理口述文字紀錄和照片的曾鞦美、黃一城、鄭誌勤,還有為這本書寫序的李筱峰兄、陳芳明兄、許天賢牧師、賴其萬醫師,以及邱萬興和曾惠泉提供的相片和漫畫,還有齣版社的編輯們王鬱兮、陳美玲、美編許鞦山和發行人林衡哲醫師,他們在很短的時間內就完成我交託的使命,使本書得以順利齣版。另外,我也要感謝多年好友畫傢王美幸為此書作畫。最後,我將此書齣版所得完全奉獻給羅東聖母醫院,做為本院籌建老人醫療大樓的經費,也謝謝所有讀者朋友的支持和贊助,我更感謝我的母親、太太和女兒,她們讓我選擇無悔的人生,全心全意為主作工不嫌太遲。
於羅東聖母醫院
二〇一〇年八月十二日

圖書試讀

軟心的孩子
 
小學時代,我的成績就不錯,記得當時我就很獨立,很有個性,大概從小學三、四年級開始,我就不喜歡父母親管我,自己會主動讀書,也因此爸爸媽媽對我也很放心,不太理會我。我大妹小我兩歲,也都是我帶她去上學。媽媽說,我從小就很會照顧弟弟和妹妹,對同學也很好,很會照顧彆人。她說,以前我都要求她為我準備兩個便當,不是因為我吃不飽,而是拿去學校分給窮人傢的同學吃;媽媽還說,小時候我若看見齣葬行列從傢門前走過,還會跟著掉眼淚。我想,可能我從小就軟心腸,比較有同情心,很容易受感動。我還記得小時候傢裏就有電視,如果看到比較悲傷的節目,我也會哭,一直到現在,我看書有所感動時,也會掉眼淚,看電影也是一樣,我和太太及女兒去看電影,遇到悲傷的情節,她們兩個沒哭,反而都是我在哭。
 
舊書攤找魯迅
 
初中時,還有一位教英文的外省老師,令我印象深刻,叫陳昌裕。他經常上課上到一半就不講課,開始講他們在中國的事情,他是流亡學生,那時中國對日本戰爭,他們這些學生都跟著中央政府到處遷徙,最後他讀西南聯大,再隨政府逃到颱灣。他上課時經常講到李政道、楊政寜,說他們是他的學長,後來到美國拿到諾貝爾奬,很優秀等等。他滿腹牢騷,或許看到中國淪陷,不得已來到颱灣,大概覺得很痛苦吧!有時課上到一半,他就講張學良的事,甚至還講毛澤東、共産黨的種種,常常說到他們在中國大陸的事情。
 
在當時,陳昌裕真的是一位很另類的老師。他很自負,還自認他的英語能力比梁實鞦還要好。我印象很深,有一次他上課時就說:「你們以為梁實鞦的英文怎麼樣?」梁實鞦的英文當然很好哇!他還編過英文字典呢!可是他說:「梁實鞦應該來這裏坐著跟你們一起上課。不相信?你們把梁實鞦叫來,我跟他兩個坐在這裏,你們拿任何一份報紙的社論來,我們當場翻成英文,讓你們看看誰翻譯得好?」當時我心裏就想,怎麼有這麼狂傲的老師?他還說梁實鞦的散文寫得也不好,可是我覺得梁實鞦的散文寫得很好呀!我讀過他的《雅捨小品》,寫得很不錯呀!結果他說:「那算什麼文章呀!三流作傢!那麼,請問誰纔算一流作傢?第一流的作傢是魯迅!」魯迅是誰?初中時的我們哪裏聽過魯迅?接下去他就開始跟我們講魯迅厲害之處。

用户评价

评分

老實說,我之所以會被《堅持到底:真愛永遠沒有看破的一天》吸引,很大一部分原因在於它提供的“永不看破”這個概念。在當下社會,我們常常看到太多關於愛情的“幻滅”,太多的“一旦看破,便不再相信”。這讓人難免感到一種深深的疲憊和不安全感。所以,當看到這本書的標題,我立刻産生瞭一種強烈的共鳴和期待。它似乎在說,總有一種愛,是能夠經受住時間考驗,不因歲月的流逝而褪色,不因現實的殘酷而動搖。我猜想,這本書可能不僅僅是關於一對戀人的故事,也許它更像是一本關於“愛情哲學”的探討。作者會不會從不同的角度,比如心理學、社會學,甚至是曆史文化層麵,來解讀“真愛”的本質?它或許會挑戰我們現有的關於愛情的認知,讓我們重新審視那些看似牢不可破的感情,是如何在看似平凡的日子裏,一點一滴地被建立起來,又如何被小心翼翼地嗬護著。我很好奇,作者對於“看破”這個詞的定義是什麼?是因為對方的缺點暴露,還是因為現實的壓力,亦或是內心的某種不安?而“不看破”,又是否意味著一種盲目的固執,還是基於深刻理解的包容?我個人覺得,真正的“不看破”應該是建立在對人性,對彼此都有著清晰認識的基礎上的,它不是刻意迴避問題,而是選擇用愛去化解,用耐心去等待,用信任去支撐。這本書,對我而言,就像是一盞明燈,指引著我,即便在迷茫的時候,也能看到那份堅守的希望。

评分

《堅持到底:真愛永遠沒有看破的一天》這個書名,仿佛一首悠揚的慢歌,在喧囂的世界裏,傳遞著一種彆樣的溫暖和力量。我一直覺得,真正動人的愛情,不是驚天動地的宣言,而是潤物無聲的陪伴;不是隻有在最美好的時候纔值得擁有,而是在經曆瞭歲月洗禮後,依然能夠閃耀齣獨特的光芒。這本書的標題,正好觸動瞭我內心深處對這種“不被看破”的真愛的嚮往。我迫不及待地想知道,作者會如何描繪這樣一種超越時空的愛。它是否會講述一對戀人,在經曆瞭生活的瑣碎、傢庭的壓力、甚至是外界的誘惑後,依舊選擇緊握彼此的手,讓愛情在平凡的日子裏,沉澱齣醇厚的芬芳?我很好奇,“看破”在作者的筆下,會是怎樣的一種存在?是發現對方的缺點,還是看清瞭現實的無奈?而“不看破”,又是否意味著一種無條件的信任和包容,還是一種對愛情本質的深刻理解?我期待書中能夠提供一些關於如何經營長久、深刻愛情的智慧,讓我們明白,真正的愛情,不在於完美,而在於選擇;不在於瞬間,而在於永恒。這本書,對我來說,不僅僅是一本關於愛情的書,更像是一份對生活的美好期許,一種在迷茫中,能夠找到方嚮的燈塔,它讓我相信,即使經曆風雨,真愛,也永遠不會讓我們失望。

评分

這本《堅持到底:真愛永遠沒有看破的一天》的書名,光是讀著就讓人心頭一暖,感覺被一種力量包裹著。尤其是在這個快節奏、變幻莫測的時代,聽到“真愛永遠沒有看破的一天”,仿佛找到瞭一處可以安心停靠的港灣。我一直覺得,真正的愛情,不是轟轟烈烈的瞬間,而是細水長流的陪伴;不是隻有在最美好的時候纔值得珍惜,而是在經曆風雨、歲月沉澱後,依然能夠緊握彼此的手,不離不棄。這本書的標題,就給瞭我這樣的希望。我很好奇,作者會如何描繪這種“沒有看破”的真愛?是經曆過多少誤會、爭吵、甚至誘惑,最終選擇相信和包容?還是那種從一開始就堅定不移,即使麵對外界的質疑和眼光,也能守護住內心最純粹的情感?我腦海中浮現齣各種畫麵:可能是年輕時的青澀愛戀,因為一些小小的誤會而分開,多年後重逢,纔發現當年那個傻傻的決定,竟然是人生最大的遺憾;也可能是夫妻之間,在生活的瑣碎中漸漸失去瞭激情,但依然懂得如何去經營,去為對方付齣,讓愛在平淡中升華。我特彆期待書中能夠探討愛情中的“堅持”二字,究竟意味著什麼?是一種固執己見,還是懂得變通?是一種不計較付齣,還是在付齣中找到自我價值?這本書讓我對“真愛”這個詞有瞭更深的思考,不再僅僅是浪漫的想象,而是關乎理解、犧牲、成長,以及最重要的——永不放棄的信念。

评分

每次看到《堅持到底:真愛永遠沒有看破的一天》這樣的書名,我都會忍不住停下腳步。在這個信息爆炸、變化快速的時代,很多人對愛情的看法變得越來越功利和短暫,似乎隻要不符閤預期,就立刻可以被“淘汰”。但是,我內心深處,始終相信著,有一種愛,是可以穿越時間和空間的,是可以抵擋一切風雨的,它不會因為歲月的流逝而褪色,也不會因為現實的殘酷而動搖。這本書的標題,正好契閤瞭我對愛情最美好的想象。我迫不及待地想知道,作者會如何去闡釋“堅持”二字在愛情中的分量,它是一種固執的堅持,還是在理解和包容基礎上的維係?“看破”又是指什麼?是看透對方的缺點,還是看破愛情本身的虛幻?我猜想,書中一定蘊含著許多感人至深的故事,通過這些故事,作者會嚮我們展示,真正的愛情,是如何在平凡的生活中,一點一滴地被雕琢,又如何曆經考驗,最終閃耀齣永恒的光芒。我特彆期待,書中能夠提供一些關於如何經營長久愛情的智慧,讓我們這些在愛情路上跌跌撞撞的人,能夠找到方嚮,找到力量,去守護好屬於自己的那份珍貴的情感。這本書,對我來說,不僅僅是一本讀物,更像是一份心靈的寄托,一份對愛情最純粹的信念的肯定。

评分

《堅持到底:真愛永遠沒有看破的一天》這個書名,帶著一種難以言喻的溫暖和力量,尤其是在當下這個充斥著“快餐式愛情”和“情感快餐”的年代,這樣的名字顯得格外珍貴。它似乎在嚮我們傳遞一種信息:真正的愛情,是可以經受住時間的洗禮,是可以抵擋住現實的誘惑,是可以超越一切的“看破”。我非常好奇,作者會如何描繪這樣一種“不看破”的真愛?它是源於一種純粹的信任,還是一種深厚的理解?它是否意味著,即便看清瞭對方的缺點,也依舊選擇去愛,去包容,去扶持?我腦海中浮現齣各種畫麵:可能是初戀時的懵懂,經曆瞭誤會,但最終還是選擇相信;可能是婚姻中的平淡,在柴米油鹽中,依然能找到彼此的閃光點;也可能是遠距離的思念,即使相隔韆裏,心卻緊密相連。我特彆想知道,書中會如何探討“堅持”這個主題,它是否需要付齣巨大的代價,是否需要剋服重重的睏難?又或者,是一種源自內心的堅定,一種對愛的永恒信念?這本書,對我來說,不僅僅是一本讀物,更像是一種精神上的指引,它讓我重新思考愛情的意義,讓我對未來抱有更積極的期待。它就像是黑夜中的一盞明燈,指引著我,即使前路坎坷,也能看到那份始終存在的希望。

评分

拿到《堅持到底:真愛永遠沒有看破的一天》這本書,我的第一感覺是,它的書名本身就充滿瞭力量。在現代社會,愛情似乎變成瞭一種“消耗品”,很容易因為一點小摩擦就“不值得瞭”,或者因為對方的缺點就“看不下去瞭”。而這本書的標題,卻像是一股清流,讓人耳目一新,仿佛在說,有一種愛,可以超越一切的“看破”,抵達更深層次的理解和包容。我迫不及待地想知道,作者會如何描繪這樣一種“永恒”的愛情。它會不會涉及一些感人至深的愛情故事,通過主人公的經曆,來詮釋“堅持”的意義?或許會講述一對相愛多年的戀人,在經曆瞭人生的種種起伏後,依然能夠相互扶持,讓愛情變得更加醇厚。我腦海中想象著,故事裏會不會有那種,明明有很多理由分開,但卻因為對彼此深沉的愛,而選擇咬牙堅持下去的情節?那種愛,不是轟轟烈烈,而是滲透在生活的每一個細節裏,是默默的付齣,是無聲的支持,是即使在最艱難的時刻,也依然相信對方,相信這份感情的價值。我特彆好奇,作者對於“看破”的定義,以及如何纔能做到“不看破”。是天生的性格使然,還是後天修煉的結果?這本書,對我來說,不僅僅是一本關於愛情的書,更像是一本關於人生智慧的書,它或許能教會我們在麵對感情的挑戰時,如何保持內心的堅定,如何用更寬廣的胸懷去愛,去理解,去包容,最終尋找到那份屬於自己的,永不褪色的真愛。

评分

《堅持到底:真愛永遠沒有看破的一天》這個書名,真的非常吸引人。在如今這個社會,我們聽得太多關於“愛情的幻滅”、“感情的脆弱”、“看不下去就分開”的聲音,反而像這樣充滿希望、堅韌和承諾的錶達,顯得尤為珍貴。我個人一直相信,真正的愛情,不是沒有瑕疵,而是懂得如何去擁抱和接納這些瑕疵。所謂的“看破”,很多時候,是因為我們太容易被錶麵的東西所迷惑,或者太快地放棄瞭去深入瞭解的耐心。這本書的標題,給瞭我一個美好的想象空間:它會講述什麼樣的故事,纔能夠支撐起“真愛永遠沒有看破的一天”這樣一種信念?也許是那些經曆過生離死彆、誤會猜忌、甚至背叛,但最終選擇重新站在一起的愛侶;也許是那種從小青梅竹馬,到白發蒼蒼,依然能感受到初戀般悸動的感情。我非常期待書中能夠探討“堅持”的真正含義,它究竟是一種不屈不撓的信念,還是一種基於理解和尊重的選擇?它會如何描繪在漫長歲月中,愛情如何從最初的激情,沉澱為一種深刻的羈絆和依賴?我希望這本書能夠傳遞一種積極的態度,讓我們明白,即使愛情並非完美,但隻要我們願意付齣努力,願意給予信任,願意用心去經營,就一定能夠找到屬於自己的那份“永遠不會看破”的真摯情感。它不僅僅是一本書,更是我對美好愛情的一種嚮往和期待,一種在迷茫中的慰藉。

评分

《堅持到底:真愛永遠沒有看破的一天》,這個書名光是讀著,就讓人心裏覺得特彆踏實,有一種被溫暖包裹的感覺。在這個快速變化的時代,很多東西都顯得那麼不穩定,包括感情。我們常常聽到有人說,“看破瞭就不愛瞭”,或者“現實麵前,一切浪漫都變得蒼白”。所以,當看到“真愛永遠沒有看破的一天”這樣的字眼,我立刻就被吸引瞭。我猜想,這本書一定是在講述一種非常深刻、非常堅韌的愛情。它或許描繪的是一對戀人,從青澀的年少相戀,到經曆人生的起起伏伏,經曆瞭誤會、爭吵、甚至是短暫的分離,但最終都選擇重新迴到彼此身邊,而且感情越發深厚。我特彆好奇,作者會如何去解讀“看破”這個詞。是不是說,即便看清瞭對方的缺點,甚至是一些不那麼完美的地方,依然能夠選擇去愛,去理解,去包容?“堅持到底”又意味著什麼?是一種固執的堅持,還是在深刻理解後的選擇?我期待書中能夠傳遞一種積極的愛情觀,讓我們相信,愛情並非一成不變的完美,而是在不斷地磨閤、理解和包容中,變得更加堅固和深刻。這本書,對我而言,不僅僅是一個故事,更像是一種心靈的慰藉,一種對美好愛情的信念的肯定,它讓我看到瞭,即使在最艱難的時候,也總有一種力量,能夠支撐著我們,讓我們相信,真愛,真的可以,永遠不被看破。

评分

看到《堅持到底:真愛永遠沒有看破的一天》這個書名,我的內心就湧起一股強烈的認同感。在現代社會,我們太多時候都被教導要“認清現實”、“及時止損”,尤其是在感情上。很多時候,一旦發現對方的缺點,或者遭遇一些不如意,就很容易産生“看破”的感覺,然後覺得這段感情“不值得瞭”。然而,我覺得,真正的愛,恰恰是在看清之後的選擇,是在瞭解之後的包容,是在經曆風雨之後的堅定。這本書的標題,正給瞭我這樣的一個美好的願景。我非常想知道,作者會通過怎樣的故事,去詮釋“堅持”的意義,以及“真愛”如何能夠做到“永遠沒有看破”。它是否會講述一對戀人,在經曆無數次考驗後,依然堅守初心,讓愛情之花在歲月中愈發絢爛?它是否會探討,在看清對方的平凡甚至缺點之後,我們應該如何去維係這份感情?我期待書中能夠傳遞一種積極的愛情觀,讓我們相信,愛情並非是童話般的完美,而是一種需要經營、需要付齣、需要相互理解和成長的過程。這本書,對我來說,不僅僅是一個故事的集閤,更是一種關於如何去愛,去擁抱,去堅持的深刻啓示,它讓我對愛情,對未來,又多瞭一份希望和憧憬。

评分

《堅持到底:真愛永遠沒有看破的一天》這個書名,簡直是一股清流,尤其是在這個大傢總在探討“什麼纔是真愛”、“如何避免愛情的陷阱”的時代。聽到“永遠沒有看破的一天”,我感覺內心深處的那一點點對愛情的純粹信念,被瞬間點燃瞭。我一直覺得,愛情不是一種短暫的激情,也不是一種簡單的交易,而是一種需要付齣、需要成長、需要相互扶持的旅程。這本書的標題,似乎就預示著,它會帶我們去探索那種能夠經受住時間考驗,不因外界的乾擾而動搖,不因彼此的缺點而放棄的真摯情感。我非常好奇,作者會如何去詮釋“堅持”的真正含義。它是否意味著一種固執己見,還是在瞭解和理解基礎上的選擇?“看破”又是什麼?是看清瞭對方的不完美,還是看透瞭愛情的虛幻?我期待書中能夠通過生動的故事,展現齣那些在平凡生活中,因為愛而選擇堅持,因為堅持而讓愛更深沉的戀人。它或許會告訴我們,即使在愛情中遇到瞭睏難,也彆輕易放棄,因為有時候,最美好的風景,就藏在堅持的最後。這本書,對我來說,不僅僅是一個故事的載體,更是一種關於如何去愛,去信任,去維係一段美好感情的啓示,它讓我對愛情,又多瞭一份美好的憧憬和堅定的信念。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