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錶於2025-01-25
醫師說我得了癌症,難道就真的沒救了,我該如何恢復健康?
行醫數十載,高瑞和院長最常聽見病友問:「我還可以活多久?」有些人即使只剩半年也要爭取;有些人認為若只能再活一年,大可不必治療。對於能活多久,如何定義「多活的時間」的價值?人人皆不盡相同。
對平日「保健常識」的需求,與罹病後急欲明白的「醫學知識」,反映了人們求健康與求生存的渴望。但「常識與知識」能為病痛中的人帶來安慰嗎?
在花蓮慈濟醫學中心服務超過二十年,高瑞和的行醫經驗讓他體悟到,從病人到醫師,維持健康的重要關鍵──其實是「態度」,而不僅是醫學的常識與知識。
「若能認同生命的美好,從中感受並明白存在的意義,即使只剩一年的時間,也會想要爭取;即使只是一根菸,也沒興趣再點燃。」高瑞和對「態度」提出深解。
佛法即是世間法,醫院是生老病死的道場。資訊時代縮短了人與人之間訊息的落差,知識隨手可得,但是面對病者反反覆覆的心情,起起落落的意志,縱有知識,身體能否力行則是另一回事。唯有將知識內化成自己真正信仰的,主動去貫徹,這樣的知識才會對自我產生力量。
對生命負起完全的責任,本著健康的心態,法喜的耕植福田。
名人推薦
「態度決定人生高度,氣度決定人生的廣度,覺度決定人生的深度,以這「三度空間」拓展生命的容量,是本書對我們的最大啟示。」
──慈濟大學校長 王本榮
「在苦難中的人們自是有一股面對生命困境的能力,而這正是本書所欲傳達的訊息,透過正向的態度來滋養生命,以喚醒生命的自癒力!」
──柳營奇美醫院榮譽院長 曹朝榮
「這本書不僅在談醫療,更在講人生的價值、人生的意義,用心去安排你自己的生活,用心去保養你的生命,我想,就是對生命最好的尊重。」
──慈濟大學公衛系兼任教授、前衛生署長 葉金川
「在臺灣,每三個人就有一個死於癌症,對癌症的理解刻不容緩,而這本書提供了一個很好的開始。醫生醫病不醫命,養命最重要的就是從現在就做好準備,佛就在我們周圍,不用到深山去遠求!」
──臺北醫學大學校長 閻雲
作者簡介
高瑞和
一九五九年生,臺北醫學院畢,英國倫敦大學國王學院癌症研究所博士,FHCRC癌症暨骨髓移植醫學中心研究員,英國劍橋大學腫瘤部MRC Fred Hutchinson 癌症研究中心訪問學者。
東部第一位成人血液腫瘤科常駐醫師,以一己之力扛下花東地區的癌症醫療。
一九九六年榮獲慈濟醫院首席優良醫師代表,在慈濟醫院服務逾二十載,現任花蓮慈濟醫學中心院長。
推薦序 態度決定「高」度──王本榮
推薦序 認同生命的美好──葉金川
推薦序 抱持初心,膚慰生命──曹朝榮
自序 心寬念純,涵養生命──高瑞和
緣起 以知識養生,用態度養命
在花蓮慈濟醫學中心服務超過二十年,高瑞和的行醫經驗讓他體悟到,從病人到醫師,維持健康的重要關鍵,其實不僅是醫學的常識與知識...
第一部 感受生命
1.在生活裡修行
我捨棄北部的大醫院,來到花蓮慈濟醫院──這是我人生中最重要的轉折之一。在當時整個花東地區,我是唯一的成人血液腫瘤科醫師。
2.與無常對視
大部分人經過一場大病,都會有某種程度的轉變,但如果沒有把好的價值觀建立起來,並真正內化,就很容易被自己以前的慣性打敗,又走回原來的軌道。
3.改變錯誤的生活型態
人體的每一個細胞都是有知覺的,能感知這個身體主人的一切作為,善待身體,才能談健康。
4.預防是對身體的最高敬意
預防醫學已經愈來愈重要,以前的觀念是生病了才去治療,現在大家都明白要提早發現、提早治療,正所謂「上醫醫未病」。
5.喚醒身體自癒力
疾病的發生與感染,大部分來自生活習慣,在認識疾病之前,先認識自己的問題。先試著了解自己的身體,才能和疾病共處。
6.壓力與解脫
不要讓壓力成為打垮自己的理由,要相信自己有能力超越它。當我們面臨壓力時,先找出一條路來,例如「做事的彈性態度」...
第二部 齊種大福田
7.醫病關係圓舞曲
「信任」來自感受,是一種共鳴,而不只是語言的表達。初診的重要性,就在於建立信任關係。
8.給醫者和病人的建議
治療疾病的責任不是醫師單方面,病患也一樣有責任,這是一個合作關係,而不是買賣。許多醫療糾紛的起源,就在於有些人把它當成是交易。
9.全人全隊的照護
醫療是具備專業與慈悲的志業,不是華麗的詞藻,而是具體的行動。在尊重及對等的天秤上,醫師、護理師大家互相補位,就能達到最好的結果。
10.不忘初心
需要膚慰的病人、善心的護理人員、專業素養的良醫,從病患到醫療團隊,共同的醫療信念在這裡生根。
11.關懷所愛的人
關心需要學習,包容也需要學習,特別是長期抗戰的癌症,一定會有較長的磨合期。癌症病患的心理反應和一般慢性病的心理狀態相差頗大,有些患者甚至會擔心被家人遺棄...
12.最好的偏方
人可以活多久,要問佛祖。只要把手上該處理的事都做好,然後開心地迎接每一天,多活一天就當作多賺一天。
結語 為生命負起責任
生命是一個圓,我們傳遞出去的都會影響周遭,最後又回到自己身上。培養良善的態度,就是培養健康與好命!
附錄一:癌症飲食原則
附錄二:癌症診療品質有保障
附錄三:愛的醫療—認識花蓮慈院
第一章 在生活裡修行
尋找生命的答案,在於身體力行的體悟。──靜思語
##在生活裡修行
我的人生有好幾次,都在決定性的時刻做出與預設不一樣的決定,現在看起來,我真是很幸運,每一次都做出正確的決定。
小時候我的志向是當科學家。從小我就特別喜歡看機器人及科學類的書,對神祕未知的事感到好奇,特別崇拜漢朝的開國元老張良,善用智慧、溫文儒雅的舉止解決大事情。
當時,醫療對我來講很遙遠,甚至有點害怕。每次都是因為感冒生病母親帶我去診所,才會接觸到醫師,打針還有藥水味的印象很深刻,讓我覺得那就是醫院的一切。加上家族裡沒有人從醫,我從來沒想過有一天自己會當醫師。
人生真的大開眼界,是在我考上建國中學之後,建中的同學們不只會讀書,人生態度也非常積極,自動自發爭取榮譽,簡直就是才華洋溢的各路英雄好漢相聚一堂,非常快樂。
我從那時候也漸漸明白,學習不見得要用很長或很多的時間,讀書重視的是效率,並非時間的長短,學會讀書方式,絕對比死背強記來得好;而最重要的,還是要樂在其中。對知識有熱情,學習效果就會加倍。
到了高二,面臨要選組的抉擇,那時,大學聯考分甲、乙、丙、丁組,甲組是所謂的理工科系,丙組則是醫科及生命科學方面。雖然我的生物成績一直都很好,但也從沒有想到要改變小時候的志向。
有一天母親突然提起:「要不要考丙組?當醫師也可以當科學家啊!」這時才知道父母的期盼。但盼望歸盼望,是否讀醫科他們還是尊重我的意願,沒有強迫。
後來是母親分析說:「當醫師不止能像科學家做研究,也能濟世救人,很多科學家也是醫師出身。」我聽了認為很有道理。思考了幾天,決定報考丙組。換言之,我這一生的志業,既背負家人的期望也有自己小時候的夢想。
##大醫王醫病也醫心
就讀台北醫學院七年,課業非常重,每條神經、肌肉、各個骨骼,太多東西需要背,壓力很大,但是對醫師的形象意義是什麼還很懵懂。一直到進入醫院實習,才真正知道當醫師是什麼情況。
喚醒自癒力:花蓮慈濟醫學中心院長高瑞和教你用態度養命 epub pdf txt mobi 電子書 下載 2025
喚醒自癒力:花蓮慈濟醫學中心院長高瑞和教你用態度養命 pdf epub mobi txt 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