森林祕境:生物學傢的自然觀察年誌

森林祕境:生物學傢的自然觀察年誌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原文作者: David George Haskell
圖書標籤:
  • 自然觀察
  • 生物學
  • 森林生態
  • 動植物
  • 科學普及
  • 自然寫作
  • 年度記錄
  • 博物學
  • 環境保護
  • 野外探險
想要找书就要到 灣灣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圖書描述

美國最有創意教師,最精彩生動的43堂自然課,
讓你從方寸之地,看見宇宙萬物的奧義


  透過哈思剋入微的觀察與詩人般的筆觸,
  熾烈燃燒生命的短命春花、費盡心思隻為遠行的種子、
  暗藏禍心的母螢火蟲、搏命跳著求愛之舞的蝸牛、
  大膽宣告自身存在的白尾鹿、如異形般占據宿主身軀的鐵綫蟲……
  悉數化作林中的精靈,帶你進入平日見而未見的世界

  ★入圍2013年普立茲奬非文學類決選書籍
  ★榮獲2013年美國國傢科學院最佳圖書奬、李德環境寫作奬、筆會/E•O•威爾遜文學科學寫作奬、2012年國傢戶外書籍奬

  生物學傢大衛.哈思剋以一年的時間追蹤大自然的四季變化。在這段期間,他不定期前往田納西州一塊麵積僅一平方公尺的老生林進行觀察,並透過文字鮮活的呈現森林的麵貌以及林中生物的情態。

  他從單純的觀察著手,對象包括如疾行過落葉層的一隻蠑螈、春天綻放的第一批野花,將生物學、生態學與詩作巧妙的編織在一起。他在書中闡釋瞭最小的微生物與最大的哺乳動物之間的關連,並描述瞭數韆年乃至數百萬年來那些週而復始、不斷循環的生態體係。

  《森林秘境》一書文筆優美,字裏行間充滿同理心,帶領我們走上一趟壯盛的旅程,一窺大自然的美麗與復雜。

名人推薦

  何穎怡/商周齣版選書顧問
  吳明益/國立東華大學華文係教授
  李傢維/科學人雜誌總編輯
  李偉文/荒野保護協會榮譽理事長
  李圓恩/颱大山地實驗農場(梅峰)自然生態解說員
  金恒鑣/國際珍古德教育及保育協會理事長
  張東君/科普作傢
  黃仕傑/自然生態觀察者
  黃裕星/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林業試驗所所長

  好評推薦(依姓氏筆畫序)

  我在《森林祕境》得到許多啓發,那就是宇宙的真實其實是「萬象森列,圓融有序」。人,如果懂得師法自然,自能安身立命。與其說《森林祕境》是本科普自然書,不如說它是哲學書,觀照齣方寸之間的曼荼羅。--商周齣版選書顧問 何穎怡

  一座森林,一片田地,一條小徑,一座校園……都可以是你開始第一道筆畫的曼荼羅,你可以藉此在無形的虛空中雕鑿齣知識之柱,體會生命的殘酷與優雅,重點是你開始對周遭細微事物的凝神注視。--國立東華大學華文係教授 吳明益

  作者筆下的每個生物我們差不多都聼過或見過,但是我們對其生命故事幾乎一無所知。這些故事內容……經作者巧妙的詮釋與連綴而成瞭這麼有係統而人人易懂的自然科普書,讓一般無緣接近深奧科學知識的讀者,得以讀得津津有味。--國際珍古德教育及保育協會理事長 金恒鑣

  大部分的人恐怕已經遺忘瞭每一天的晨曦、每一朵地上的小花,以及許許多多習以為常的瑣碎事物,構成瞭這個神奇美麗的世界。因此,大衛.哈思剋以一年時間,類似修行般所示範的行動,在這個追求更多更大的時代裏,具有醍醐灌頂式的棒喝作用瞭!--荒野保護協會榮譽理事長 李偉文

  你可以跟著生物學傢大衛.哈思剋的觀察和腳步,先試著對那些就在我們身畔的平凡無奇,重新投以全新的凝望,就會聽見自然裏的各式事物、生命正不斷地訴說著各種美好。屬於生命的奧妙,無處不在,而你是否已準備好足夠的敏銳察覺,走入森林?--颱大山地實驗農場(梅峰)自然生態解說員 李圓恩

  本書的作者選擇僅一平方公尺的區塊做為觀察的目標,將各種生物在不同季節齣現的樣貌與行為詳實的記錄,而且書中的文字顯示作者對於觀察極其入微,內容充滿各種科學知識與生態行為,閱讀時猶如身處於這片森林中。--自然生態觀察者 黃仕傑

  《森林祕境》是個生物學傢以最簡單的方式進行觀察,用詳實卻生動的文筆做紀錄,讓我們能夠透過文字分享他的心得,以他為媒介進入森林中的祕境……隻要有一枝放大鏡、一小塊適閤的土地,持續蹲著看上一年,你,就已經踏往觀察傢之路。--科普作傢 張東君
《深海之謎:探索未知海域的生物學傢手記》 書籍簡介 深邃的海洋,地球上最廣袤卻又最神秘的疆域。本書以一位資深海洋生物學傢的視角,帶領讀者潛入那片永恒黑暗、充滿奇特生命的藍色世界。這不是一部枯燥的學術報告,而是一部融閤瞭科學探索、個人反思與驚險經曆的航海日誌。 第一部分:藍色的召喚——遠航前的準備與期待 海洋,自古以來就以其不可測量的深度和變幻莫測的脾性吸引著人類。本書的開篇,記錄瞭主人公在數次深海科考任務前夜的準備工作。這不是簡單的裝備檢查,而是對未知世界進行精神梳理的過程。 1.1 船艙內的序麯:設備與精神的磨閤 詳細描述瞭深潛器(DSV)的精密構造,從耐壓殼的材料學到聲納係統的調試,每一項技術細節都關乎探險者的生死。作者筆觸細膩,描繪瞭船艙內彌漫著柴油、鹽霧和電子元件特有的氣味,以及科學傢們在昏黃燈光下緊張而興奮地進行最後測試的場景。他們討論的不是宏大的理論,而是如何應對極端壓力下傳感器可能齣現的微小故障。 1.2 數據的迷宮:曆史文獻的重讀 在齣發前,作者迴顧瞭前人對深海的探索曆程,從早期潛水鍾的嘗試到馬裏亞納海溝的首次觸底。這部分著重於科學史的側麵,探討瞭人類認知局限如何隨著技術進步被逐步打破。特彆提及瞭對已滅絕或從未被捕獲的深海巨型生物的文獻考證,營造齣一種“追尋幽靈”的懸念感。 1.3 航綫規劃與海洋哲學 遠航的路綫並非僅僅基於地理坐標,更受到洋流、海底地形和曆史數據中異常信號的指引。作者穿插瞭對海洋哲學的思考:人類在麵對絕對的自然力量時,其自身的渺小與堅持的偉大之間的悖論。這種哲學沉澱為後續的發現奠定瞭深厚的基調。 第二部分:潛入冥界——深淵的生態係統與生命形態 本書的核心部分,是對幾次關鍵深潛經曆的詳細記錄,每一次下潛都揭示瞭迥異於地錶世界的生命法則。 2.1 2000米以下:永恒的暮光帶 在光綫僅能勉強穿透的區域,生命進化齣瞭獨特的生存策略。作者重點描繪瞭發光生物的“燈光秀”。這不是為瞭美觀,而是殘酷的生存工具——誘捕、僞裝和交流。詳細記錄瞭一次追蹤深海琵琶魚(Anglerfish)的經曆,描述瞭雄性寄生在雌性身上的恐怖而又高效的繁殖機製,以及它們在完全黑暗中依靠化學感應器定位獵物的過程。 2.2 熱液噴口:生命的“鬼火” 最令人震撼的發現集中在深海熱液噴口周圍。這裏,生命完全脫離瞭太陽能,依靠化學閤成(Chemosynthesis)維係。作者詳細記錄瞭首次目睹管狀蠕蟲群落的情景:數米高的巨型管蟲,其鮮紅的觸手在滾燙、富含硫化物的黑煙中搖曳,形成一個與世隔絕的、自給自足的生態“綠洲”。對這些極端微生物群落的描述,挑戰瞭傳統生物學對生命起源的理解。 2.3 海山與冷泉:孤島上的進化 在海底的山脈和冷泉滲漏區域,物種的隔離産生瞭獨特的“島嶼效應”。作者記錄瞭在特定海山上發現的特有種蝦蟹,它們在形態和基因上與周邊海域物種顯著不同。冷泉區域的發現則側重於甲烷代謝菌群的研究,它們如何穩定海底沉積物,以及對全球碳循環的潛在影響。 2.4 巨型生物的目擊:未解之謎的陰影 書中穿插瞭對深海巨型無脊椎動物的捕捉和觀察記錄,尤其是對巨型烏賊(Architeuthis)或更深海域的未知大型生物的間接證據分析。作者描述瞭深潛器傳感器捕捉到的巨大陰影,以及從深海沉積物中提取到的未知DNA片段,這些發現激發瞭讀者對海洋深處可能隱藏著更宏大生命的遐想。 第三部分:數據的迴聲——科學的局限與倫理的睏境 探險並非總是一帆風順,科學發現也常伴隨著倫理的掙紮和技術的瓶頸。 3.1 壓力下的抉擇:迴收與破壞的平衡 在深海環境中,任何樣本的采集都是對脆弱生態係統的乾預。作者坦誠記錄瞭在一次樣本迴收過程中,因壓力驟變導緻珍貴生物組織瞬間崩潰的遺憾。這引發瞭對“觀察即乾預”這一科學倫理睏境的深刻反思:我們是否有權為瞭知識而打破這些億萬年形成的平衡? 3.2 深海噪音與汙染的痕跡 在最深的區域,作者意外地記錄到瞭人類活動留下的“迴聲”——遠洋船隻的低頻噪音,甚至在數韆米深處發現瞭塑料微粒。這部分內容將宏大的自然探索與緊迫的環境保護議題結閤起來,指齣深海並非與世隔絕的“世外桃源”。 3.3 數據的解讀與不確定性 科學發現的本質是構建模型,而深海模型充滿瞭不確定性。書中用具體的案例說明,一個在實驗室中看似閤理的假說,在真實的深海環境中可能因溫度梯度、鹽度變化或高壓導緻的分子結構改變而完全失效。作者展示瞭科學傢如何在大數據和少數樣本之間,謹慎地編織齣對海洋生命的認知圖景。 結語:未盡的探索 本書的結尾,作者沒有給齣所有問題的答案,而是強調瞭深海探索的永無止境。每一次成功歸航,都隻是為下一次更深入的提問做好瞭準備。深海如同一個巨大的、活著的博物館,它的每一層都藏著關於地球生命起源和未來演化的綫索,等待著下一代探險傢的解碼。這本書是獻給所有對未知世界保持敬畏之心的人們的一份邀請函。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大衛.喬治.哈思剋(David George Haskell)


  美國南方大學生物學教授,因在教學中融閤瞭科學探索與人文省思,曾獲選2009年田納西州最傑齣大學教授,《Oxford American》雜誌亦於2011年贊譽其為「美國南方最有創意教師」之一。

  他的研究與教學著重於動物的演化與保育,特彆是林地的鳥類與無脊椎動物。其研究亦獲國傢科學基金會、美國國傢環境保護局、美國魚類及野生動物管理局、世界自然基金會、坦伯頓基金會等機構支持贊助。

  除瞭發錶學術論文外,他也齣版瞭若乾散文與詩作,目前居住於田納西州塞瓦尼鎮,和妻子一同經營一座農場(Gudzoo Farm),種植糧食作物並販賣羊奶肥皂。他的網址是www.theforestunseen.com。

譯者簡介

蕭寶森


  颱大外文係學士,輔大翻譯研究所碩士,曾任報社編譯及大學講師,現為自由譯者,譯作包括《蘇菲的世界》、《亞曆山大三部麯》、《最後一匹人頭馬是怎麼死的》、《你就是自己的療癒師》等十餘部,生性好奇,喜歡閱讀、旅遊及所有具美感的事物。

圖書目錄

各界贊譽
推薦序 「看見」的祕密是高價的珍珠 吳明益
推薦序 尋找屬於自己的「曼荼羅」 李偉文
推薦序 見樹見林見全球 金恒鑣

前言

1/1 夥伴關係
曼荼羅地上的物種之間建立瞭各式各樣、形形色色的關係,既有道傢風格的結盟,也有農夫對作物的依賴和亞曆山大式的掠奪。至於誰是盜賊,誰是誠實善良老百姓,並不容易從錶麵區分。

1/17 剋蔔勒的禮物
我再次細看我指尖上那些晶瑩剔透、有如繁星的雪花。幸虧有剋蔔勒和後來的那些學者,我不僅看見瞭雪花,也看見瞭原子的模樣。在曼荼羅地上,這是我的感官和微小的原子世界之間所存在最簡單的一種關係。

1/21 實驗
我原本想親自體驗曼荼羅地上的動物所經曆的寒鼕,但我發現這是不可能的。我的身體演化的途徑和山雀不同,因此我永遠無法充分體會牠們的感受。盡管如此,我在雪地上光著身子的經驗,讓我對這些動物的耐寒能力愈發敬佩。

1/31 鼕天的植物
這一平方公尺的範圍內共有好幾十萬個植物細胞;每一個細胞都把自己包得緊緊的,雖然退守城池,但卻固若金湯。可以說,這裏的植物就像火藥一樣,盡管外錶看起來灰灰的不起眼,但裏麵卻潛藏著蓄勢待發的能量。

2/2 足印
一座沒有大型草食動物的森林,就像一個沒有小提琴手的交響樂團。但由於我們已經聽慣瞭那些不完整的樂麯,當我們再度聽見小提琴的聲音不斷響起時,便不由得畏怯猶疑,並因此更緊緊抓住那些我們比較熟悉的樂器。

2/16 地衣
在這潮溼的天氣中,地衣卻顯得歡欣鼓舞。它們在雨水的滋潤下顯得飽滿鼓脹,綠意盎然……上個星期它們還懾服於寒鼕的淫威之下,乾枯蒼白的躺在曼荼羅地的岩石錶麵……如今它們的軀體已經汲取瞭來自雲朵的能量。

2/28 蠑螈
無肺蠑螈當真是一朵雲,因為牠變幻莫測……牠用自己的肺換來一個更厲害的嘴巴;牠的身體部位是可以拆卸的;牠雖然喜歡潮溼的場所,卻從不進入任何水體。此外,牠也像所有的雲朵一樣,禁不起強風的吹襲。

3/13 獐耳細辛
一個星期之前,它看起來還像是一隻細瘦的爪子,外麵包覆著銀色的絨毛……今天早上,它的花莖形狀像是一個優雅的問號……那緊緊閉閤的花苞便懸吊在圓弧頂端,嫻靜的垂著頭,被萼片包住,以防止夜間有小賊來偷採花粉。

3/13 蝸牛
當我把視綫移迴放大鏡底下的世界,又再次看到蝸牛生動的觸角以及黑底銀紋的優美體色。放大鏡讓我得以飽覽大自然令人驚嘆的美感。這些都是我們平時受限於人類的視力所無法享受到的樂趣。

3/25 短命春花
上百朵花兒正在嚮這個世界展示它們燦爛的姿容……每一朵花下麵都有一叢青翠茂盛的枝葉,從地上已經乾枯的落葉層中冒瞭齣來,顯得生機勃勃,和曼荼羅地上方那些枯槁蕭瑟、尚未萌芽的樹木形成瞭強烈對比。

4/2 鏈鋸
我們唯有仔細的探究人類所賴以生存並繁衍的大自然結構,纔能看齣自己所在的位置,並因而明瞭自己該負的責任。當我們親自接觸、體驗森林時,會變得比較謙卑,並且會從一個更寬廣的角度來看待自己的生命和慾望。

4/2 花
曼荼羅地上百花怒放,數量多得齣奇。我試著加以計算,但數著數著就糊塗瞭……這一平方公尺的土地上滿滿的都是花,而它們的僕從也隨侍在側,身穿著毛茸茸的帥氣服裝,「嗡嗡嗡」的飛來飛去,忙著伺候「花兒女王」。

4/8 木質部
如果說山核桃是跑車,那麼楓樹就是四輪驅動的小客車。它們的木質部不會結冰,因此它們可以比山核桃早好幾個星期長齣葉子。但到瞭夏天時,楓樹運送水藉以利用陽光製造養分的能力就比不上山核桃瞭。

4/14 蛾
男人求愛時的最佳禮物或許是鑽石,但蛾類要尋找的卻是另外一種遠比鑽石更加實用的礦物──鹽。雄蛾在交配時會交給對方一個包裹,裏麵有一個精子球和一袋食物。這份食物裏含有大量的鈉,是為下一代所預備的珍貴禮物。

4/16 日齣之鳥
太陽既是黎明光綫的起源,也是鳥兒晨歌的源頭。地平綫上的光輝是被大氣所過濾的光綫;清晨的鳥語是被那些滋養鳥兒的動植物所過濾的太陽能量。四月時分的這幅日齣美景,是由各種流動的能量所交織而成。

4/22 走路的種子
樹花的外觀樸實低調,沒有明顯的花瓣或色彩。這種極端清教徒式的裝扮風格,顯示這些樹木之間的「性事」和那些短命春花大不相同。後者必得用花蜜和色彩把自己裝扮得鮮艷嫵媚,纔能招徠蜂蝶,但這些樹卻無須博取任何昆蟲的青睞。

4/29 地震
在不可思議的時光長河中,海洋、河流和山脈都會移位,滄海也會變成桑田。昨晚撼動曼荼羅地的那場地震,隻不過是其中一個小得不能再小的變化罷瞭。它提醒我們,大地有著不為人知的一麵。

5/7 風
樹木在與風力周鏇時,是奉行道傢的哲學:不迴擊、不抗拒,隻是彎腰、搖晃、退讓,讓對手因此而精疲力盡。但事實上,因為道傢的哲學最初乃是受到大自然的啓示,因此比較精確的說法應該是「道傢奉行瞭樹木的哲學」。

5/18 草食性
植物和草食性昆蟲雙方刀光劍影、你來我往的局麵,使得曼荼羅地的生態處於一種彼此僵持不下的緊張態勢……葉子上的洞孔和咬痕,乃是雙方在今年這一迴閤交手的痕跡。這是一場可敬的對決,也是曼荼羅地生態的本色。

5/25 漣漪
鳥類變少後,像西尼羅河病毒這類生長在野鳥體內的病毒也可能會受到影響。這樣的改變就像漣漪一般在森林裏不斷擴散,或許到瞭某一個階段會停止,但也可能一直持續下去,在通過蚊子、病毒和人類後,不斷地往外擴散。

6/2 探索
當我們還是食蟲動物乃至爬蟲類動物的時候,我們就已經飽受蝨子的騷擾,因為蝨子在九韆萬年前就已經演化成形。在遭受幾韆萬年的追逐後,「聖杯」已經纍瞭。於是,我便繞過那株莢蒾,離開瞭曼荼羅地。

6/10 蕨類植物
由於孢子的彈射需要靠太陽把水蒸發,因此蕨類植物隻能在晴朗的日子裏發射孢子。而在這樣的日子裏,孢子也比較有機會被送到遠方。今天溼氣很重,天色灰濛濛的,不是孢子旅行的良辰吉日,因此那些彈射器也就毫無動靜。

6/20 交纏
蝸牛在求偶時會先用觸角試探對方,轉個圈,然後再慢慢的就位,這段期間牠們會隨時準備撤退或重新調整位置。牠們那漫長的求偶和交配過程很像是一場摺衝樽俎的談判,雙方在婚前先就結閤的條件進行協商。

7/2 真菌
這朵小蘑菇的菌傘上有著不規則的扇形咬痕,可能是一隻花栗鼠所留下來的。此刻,這隻花栗鼠說不定已經跑到許多公尺以外的地方,並且正用牠的鼻子和鬍須把這朵小蘑菇的孢子沾在某株植物的葉片上呢!

7/13 螢火蟲
此刻,我頭頂的天空已經全黑瞭。當我正準備離開曼荼羅地時,卻看到森林裏布滿瞭光點。這些螢火蟲都待在距地麵不到兩、三英尺的地方。我站在那兒往下看,隻見這森林彷彿成瞭一座波浪起伏並且綴滿發亮浮標的海洋。

7/27 斑光
那斑光終於越過我的右肩,繼續往東移動。在目睹這斑光移動的景象後,我發現自己的感官覺受已然變得和從前不同。此刻,當我環視這座森林,我所見到的景象不再像往日那般單調一緻,而是一群群在黑暗的天空中移動的星星。

8/1 水蜥和郊狼
曼荼羅地並不像真正的曼荼羅一般,位於潔淨無瑕的禪室裏,不與外界接觸。相反的,曼荼羅地的周圍流動著一條條彩色的河流,而形成這個曼荼羅的各色沙粒會不斷的滲入,並流齣它周圍的這些彩色河流。

8/8 地星
夏天的熱氣使得另一波真菌從曼荼羅地的核心冒瞭齣來。這些被稱為「死亡的花束」的菌菇中,最引人注目的是一朵長在許多葉子當中的地星。它那有如皮革般的外層已經裂成六片,每一片都像花瓣般往外翻,看起來像是一顆褐色的星星。

8/26 螽斯
當光綫逐漸消逝時,那閤唱聲愈發響亮。喳喳!喳喳!這兩拍子的節奏,是成韆上萬隻螽斯在樹上歌唱的聲音……這些昆蟲彷彿正在對著森林反覆自問自答,一聲聲驚嘆互相碰撞,閤成重重的一拍。

9/21 藥物
我在服用以植物做成的藥物後,學到瞭一件事情:我和曼荼羅地的生物在小小的分子層級便已經有瞭關連……透過自古以來植物和動物之間的生化戰爭,我體內的組成分子已經讓我和這座森林有瞭密切的連結。

9/23 毛毛蟲
毛毛蟲的貪吃是齣瞭名的。牠們在一生當中體重會增加兩、三韆倍。如果人類的嬰兒也這麼會吃,則他(她)成年時的體重將會高達九公噸。如果這個嬰兒成長的速度和毛毛蟲一樣快,那麼他(她)齣生後幾個星期就會變成大人瞭。

9/23 禿鷲
由於禿鷲的消化道能夠有效的摧毀細菌,因此牠們「清除」的對象不隻是屍體而已。炭疽病和霍亂的細菌在經過禿鷲的腸道時都會被殺死……因此,禿鷲消滅疾病的能力沒有其他動物能比得上。清道夫這個屬名對牠們而言,真是實至名歸。

9/26 候鳥
候鳥們還有好幾個導航的方法。牠們會觀察日齣、日落的方嚮,也會沿著縱嚮的山脈飛行,甚至能夠偵測到那些看不見的地球磁場綫。牠們嚮宇宙敞開自己的感官,整閤太陽、星辰和土地的訊息,有如一波洶湧的潮水般往南飛去。

10/5 示警聲波
我們就像老鷹、貓頭鷹和狐狸一般,很少能夠在不引發一波新聞熱潮的情況下觀察森林新聞網絡的運作。唯一能夠混進去的方式便是坐在低處,一動也不動,靜靜的等待時機,然後我們纔能體驗到新聞被傳遞時森林裏一會兒安靜、一會兒喧譁的情況。

10/14 翅果
一顆長著翅膀的楓樹種子掠過我的麵前,像馬戲團演員所丟擲的飛刀一般,劃過一道模糊的白光。它像直升機一般的降落,碰到一株齒齡草的葉子後便掉在林地上的兩片枯葉之間,卡在一顆砂岩小石子旁邊的腐植質縫隙中。

10/29 臉
當這幾隻浣熊踩著沙沙作響的落葉離去時,我意識到我觀察這座森林,就像拿起一麵鏡子,從中照見自己的本性。這麵森林之鏡比人的世界更加澄明。我的祖先和森林及草原上的動物共同生活瞭數十萬年之久。牠們之間互動的經驗,已經形塑瞭我的大腦和嗜好。

11/5 光
少瞭樹葉的遮蔽之後,林間的光綫變亮瞭。不僅如此,光綫的品質也改善瞭。這是令我欣喜的另一個原因。我猜想植物之所以長齣新葉,有一部分也是因為這個緣故。樹葉掉落之後,光譜就變寬瞭,使得森林之神更能任意揮灑它的彩筆。

11/15 條紋鷹
我看到一個鈷藍色的影子從曼荼羅地的中央一躍而起。是一隻條紋鷹!牠原本張著雙翼、伸展著尾巴以便減輕先前俯衝的力道,但一眨眼之間,牠便往上拉高瞭二十英尺。隻見牠彎麯著翅膀,身子打平,瞬間便在空中拉齣一個上升的弧形。

11/21 枝條
研究樹木的枝條似乎是少數專傢的事,但其實不然。我在計算芽痕的數量並評估樹枝每年的生長速度時,不僅看見瞭本地樹種與外來樹種之間的競爭,也可算齣森林對地球的空氣所造成的影響。

12/03 落葉層
這些位於錶層的葉子形成瞭落葉層的外殼,孕育並隱藏瞭落葉層裏的生命……就像我們呼吸時肚腹的起伏一般,這裏的地麵到瞭每年十月鞦葉紛飛的季節便會快速的隆起,等到裏麵的生命能量緩緩滲入森林體內時,纔又逐漸下瀋。

12/06 地下的動物
透過觀察土壤裏的世界,我們不僅看到瞭動物的多樣性,也看到瞭生命真實的麵貌。人類不過是位於生命的肌膚錶麵的大型裝飾品,鮮少察覺到生命體內眾多微小生物的存在。因此,觀看曼荼羅地土壤裏的世界,就像輕輕的靠在生命的肌膚上,感覺它的脈動。

12/26 樹頂
有四隻灰色的鬆鼠正在樹頂明亮的枝椏間閑晃。其中多半時間牠們都張開四肢,懶洋洋的躺臥在陽光下,偶爾互相啃咬對方後腿或尾巴上的毛皮,看起來和樂融融。偶爾也會有一隻鬆鼠暫停做日光浴,跑去咀嚼那些長滿真菌的枯枝,然後再迴到原地。

12/31 觀看
我繼續觀察著曼荼羅地,以外來者的身分,也以親人的身分。此刻,銀色的月光正照著森林,顯得明亮而柔和。當我的眼睛逐漸適應昏暗的夜色時,我看到月光正把我的影子映照在曼荼羅地的落葉上。

後記
謝辭
參考書目

圖書序言

推薦序

「看見」的祕密是高價的珍珠


  人們通常必須遠離傢園數百哩甚至數韆哩之遙,纔有資格宣稱『踏上旅程』。為什麼不從自傢展開旅途呢?難道非得長途跋涉或傾力留神,纔能發現新穎事物?

-大衛.弗斯特(David R. Foster),《康考特牧歌——重迴梭羅的華騰湖》


  三年前我開始有一片田地之時,我就決意把其中一部分完全放任不管。在我汲汲營營將局部的土地依照我的意思決定發芽種子、除草與翻土的同時,也觀察那塊「被人力棄置」的土地會「演化」成什麼樣子?什麼季節冒齣什麼樣的新草種,又在什麼時候獲得局部穩定?而那些在加入我的勞動力、意誌與想像力的土地,與被人力棄置的土地齣現什麼樣的差異?

  我觀察到一些具體的現象:當我用拔除的雜草鋪齣田間道路,並藉以抑製新雜草的萌芽之時,大約三個月的時間枯死的草莖就會消失在地錶上,顯然有我看不見的物理與化學作用在進行著;而最早實施不使用任何藥物與肥料的那一畦土,如今單位麵積的蚯蚓數量是後繼耕地的十倍。但這不一定是好消息,因為有許多是外來的優勢種「黃頸透鈣蚓」(Pontoscolex corethrurus),牠們的齣現往往壓縮瞭本土蚯蚓的生存空間。而我挖齣來的一條引水溝,上頭先是齣現真菌與苔蘚,從原本的具透水性漸漸地堵住瞭土壤的孔縫,已經開始能在大雨之後保留三、四天的水,成為短暫讓蛙與蜻蜓産卵的水域。此外,雖然四周也都是田地,但雲雀和洋燕隻集中在這塊地的上空覓食,顯然我的土地上空有一批我肉眼不可視的微小昆蟲,牠們的生命支持著這群空中殺手的飛行能量。

  我有無限多的問題隨著時間浮現,無窮的知識空白需要補充,在讀完大衛.哈思剋的《森林祕境》(The Forest Unseen)後,我發現可以把這塊地稱為我的「曼荼羅」。

  《森林祕境》是一本時間之書,它演化自生物學傢哈思剋教授時常漫步駐足的田納西州山間老生林一塊土地。哈思剋教授的企圖是,藉由觀察生物群落與環境特質,去看清一座森林的麵貌。

  這讓我想起我曾讀過的兩本翻譯到颱灣的,同樣是書寫森林的優秀自然書寫作品,一是大衛.弗斯特所寫的《康考特牧歌》,二是鈴木大衛(David Suzuki)與偉恩.葛拉帝(Wayne Grady)所寫的《樹──一棵花旗鬆的故事》。前者是作者重返梭羅的華騰湖,並以梭羅的文字紀錄與他此刻所觀察到的地景變貌對照,寫齣一部新英格蘭地區的自然史;後者則是藉由花旗鬆(較正式的名稱是「西部黃杉」〔Douglas-fir〕)這個物種,以倒敘的寫作手法,像年輪一樣迴溯到植物演化的最初,並穿插它與白蟻、螞蟻、蠑螈、北美黑啄木、白頭海鵰、飛鼠、貓頭鷹、美洲虎、狼……,乃至於文學、藝術、族群史、科學史的復雜故事。

  《森林祕境》很像是這兩本書手法的綜閤,再加上哈思剋豐富的學識、踏實的資料搜集,以及冷靜、精準,情感豐富的文字,透過附加主題的日誌形式,成為一本分量十足,卻又易讀的絕妙作品。它既有磅礡大氣,也常常聚焦微景:不論是北美狼為何絕跡,蠑螈特化的皮膚,植物如何把數噸的水運到樹冠,蕨類如何受精……在哈思剋的筆下,總讓我像踏進森林的腐植層裏似的,深深吸住我的閱讀腳步。

  我特彆喜歡〈斑光〉這一節。所謂斑光指的是因林層障蔽,因此隻有局部強光會穿透而落在底層植物上。哈思剋解釋,有些植物為瞭因應這些突如其來的光綫,會讓一部分吸光分子暫時無法作用,以免短時間內吸收太多能量。這是一個既簡單又復雜的運作機製,涉及葉綠粒的移動,哈思剋把光比喻為水讓讀者較容易想像。他說:「曼荼羅地上的花草在一天當中有大部分的時間都在一點一滴的啜飲極少量的光綫。當光綫如洪水般洶湧而來時,它們便趕緊用雨傘擋住自己的嘴巴。盡管如此,由於洪水的力道如此強大,雨水還是不免會潑進傘裏,因此植物還是能夠喝到一口生命之水。」

  接著他筆鋒一轉,引斑光落在一種叫「姬蜂」(ichneumon wasp)的昆蟲上。

  原來當年達爾文發現姬蜂會將卵産在鱗翅目昆蟲的幼蟲體中,以便孵化時有新鮮的食物可吃的寄生模式時,寫文章感嘆這種生物的殘忍行為,似乎不符閤他在維多利亞時期劍橋的聖公會學校上課時所認知的上帝形象。他寫信給隸屬基督教長老會的哈佛大學植物學傢阿薩.葛雷(Asa Gray)說:「我無法說服自己一個仁慈良善、無所不能的上帝會刻意創造這些姬蜂,讓牠們寄生在毛毛蟲的體內,然後活生生的把牠們吃掉。」這是自然界對達爾文的「惡的詰難」(the problem of evil),也讓他從虔誠教徒轉成「不可知論者」。達爾文當時正為病痛與女兒夭摺感到痛苦,而姬蜂的存在所形成的「惡的詰難」,更讓這種痛苦成為一種無法寄託於宗教的心靈摺磨。

  哈思剋這部令人嘆一口氣的迷人作品,正如印度教與佛教密宗在舉行宗教儀式時所用的象徵性圖形──曼荼羅。這個圖騰事實上同時也是宗教師在探討宇宙疑惑與真理時,所採取的一種思考模式:從簡單的綫條,逐漸建立起一座不可思議的華麗宮殿。而對哈思剋這樣一個深知森林演化繁復遠超過短暫人生所及的生物學教授來說,則是「在微小的事物中尋求宇宙真理」的具體隱喻。

  一座森林,一片田地,一條小徑,一座校園……都可以是你開始第一道筆畫的曼荼羅,你可以藉此在無形的虛空中雕鑿齣知識之柱,體會生命的殘酷與優雅,重點是你開始對周遭細微事物的凝神注視。美國自然書寫者安妮.迪勒(Annie Dillard)說:「看見的祕密是高價的珍珠。」我想這就是哈思剋教授以「不見」(Unseen)做為書名的緣故吧。

國立東華大學華文係教授 吳明益


推薦序

尋找屬於自己的「曼荼羅」


  在這個令人迷惑的年代裏,環遊世界、追尋偉大夢想容易,能夠注意到身旁發生的微小奇蹟卻很難。大部分的人恐怕已經遺忘瞭每一天的晨曦、每一朵地上的小花,以及許許多多習以為常的瑣碎事物,構成瞭這個神奇美麗的世界。

  因此,喬治.哈思剋以一年時間,類似修行般所示範的行動,在這個追求更多更大的時代裏,具有醍醐灌頂式的棒喝作用瞭!

  這種對於一個小區域的長期定點觀察,正是荒野保護協會這二十年來所推動的「找自己的祕密花園」行動,不過,令人佩服的是,作者居然隻在一公尺直徑區域裏做紀錄,若非具有自然學傢背景以及深厚的哲學思考,是很難做到的。

  這二十年來,我們要求每個參加荒野保護協會的誌工,在住傢附近找一個屬於他們自己的祕密花園,並且定期去觀察與記錄。即使一個乍看之下平淡無奇的自然環境,隻要經過長期觀察,就會發現豐富有趣的變化。這種屬於自己的「祕密花園」,因為去的次數多瞭,觀察久瞭,就會産生感情,這種與土地親密的情感連結,在個人的生命進程上,也會扮演非常重要的角色。

  美國西南部有個最大的印第安人保留區,納瓦荷人稱這片土地為「四角之地」,由他們神話中的四座聖山圍繞而成。納瓦荷的巫醫曾經這麼說:「記住你眼前所見,把目光停在一處,記住它的樣子。在下雪時觀察它,在青草初長時觀察它,在下雨時觀察它。你得去感覺它,記住它的氣味,來迴走動探索山岩的觸感。如此一來,這地方便永遠伴隨你。當你遠走他鄉,你可以呼喚它,當你需要它時,它就在那兒,在你心中。」

  在颱灣即便住在都市裏也可以進行這樣的「定點觀察」,不管是巷子附近的小公園,或河堤附近的矮樹叢。在一年四季中不斷去記錄和觀察,在不同時間、不同心情裏,我們的記憶會一個一個堆疊上去,這個地方就會融入我們私密的情緒,許多的笑聲與淚水,將使這個地方變成內心的祕密花園。當我們纍瞭、倦瞭、有需要的時候,隨時可以召喚它。

  除瞭因為觀察而與萬物有連結,這種屬於個人的生命啓發之外,以環境保護而言,定點觀察也有策略上的意義,因為當每一個人就近長期觀察自己住傢附近的自然生態,若串起每個定點,那麼分布在全國的誌工就可以形成一個全麵的環境監測與守護網,隻要任何地區被破壞瞭,我們就可以立刻得知並且想辦法保護。

  不管我們著眼於內心深入觀照或者為瞭環境採取行動,都可以從《森林祕境》這本神奇的書裏得到啓發。


荒野保護協會榮譽理事長 李偉文


推薦序

見樹見林見全球


  「砂中窺世界,野花有天堂,手掌握無限,須臾即永恒。」是威廉.布萊剋(William Blake, 1757-1827)的四行名詩,這樣來理解,依次隱喻著人類所麵對的環境、生命、空間,與時間。

  我們能否自一顆砂粒中看到這個世界?大衛.喬治.哈思剋(David George Haskell),美國南方大學的教授,為瞭驗證布萊剋這幾行文字精練而意涵博深之詩句的隱喻,進行瞭一項類比的觀察與試驗。布萊剋是浪漫主義時代的英國詩人,哈思剋是當代的美國田野生態學傢。哈思剋用一座小小的樹林替代一顆微小的砂粒,來看這個世界。他要從樹林中的樹木、樹葉、枯樹、落葉、土壤、岩石、雨水,以及透空的地麵,來看這個世界的生態。這裏要介紹的著作《森林祕境》便是他的驗證的果實。

  為瞭他的驗證,哈思剋在選瞭美國密西西比州一座樹林,劃齣一個圓形林地,直徑約一公尺(不到四分之一坪的空間),作者稱之為「曼荼羅地」。至於為什麼叫做曼荼羅地,他在書中有交代。哈思剋花瞭一整年的時間,曆經四季與晝夜的貼近觀察與冥思曼荼羅地的生態,並勤作筆記,整理成本書中的四十三篇日記式的短文。透過這本書,哈思剋告訴讀者他所看到的、聯想到的這個世界的空間與時間的環境與生命的關係。

  哈思剋所相中的曼荼羅地坐落在一座大樹林中。那不是一般的樹林,而是生態學界稱為「老生林」的樹林。老生林係指一百多年來未遭遇到毀滅性騷動過的樹林。不論是自然力的摧毀,如祝融吞噬,或人為的乾擾,如人類的全麵砍伐森林,均屬於毀滅性的騷動。老生林給一般人的印象是有點雜亂:林內長著年齡不一、大小不等的樹木;樹與樹之間的冠層沒有連成一片,因此,破空的地麵處處可見;林內有許多矗立的大枯樹與倒地的腐朽大樹乾,因此,地麵高低不平,且有一群多樣的生物正忙著分解這些稱為「枯死樹的大殘材」,主持大地的元素循環作用;林內連根拔起的倒樹,翻起土壤,弄得地麵更加淩亂,卻增加瞭這個樹林的異質結構度,使其生命現象與過程也更加復雜。其實,這類樹林是生物多樣性極高、並且為許多罕見物種棲身的生態係,是受到保護的焦點地景。美國有名的現存老生林,多分布在北加州與華盛頓州濱太平洋的地區。這些老生林亦稱為「溫帶雨林」,主要由黃杉、巨杉、紅杉、鐵杉等針葉林所組成,可稱為「軟木林」。本書中所描述的密西西比州的老生林,是世界僅存的「硬木林」,也是彌足珍貴的闊葉老生林。全球的老生林,因為人類破壞的結果,已喪失瞭十之八九的麵積瞭。

  本書所記述的樹林雖隻是發生在區區四分之一坪不到的曼荼羅地裏,這個小小的林地卻不是孤立的--它的生態乃是受到全球的空間與漫長時間的影響,同時,它也影響到遙遠的世界其他角落的生態。例如,作者指齣,曼荼羅地上的樹葉是毛毛蟲(蛾、蝶等鱗翅目昆蟲的幼蟲)的糧食,而毛毛蟲又是過路候鳥的燃料。候鳥啄食瞭毛毛蟲,纔有體力飛往三韆公裏以外的南方度鼕,一如我們仰賴八韆公裏外的中東石油為燃料--那也是靠葉子製造形成的能源。作者除瞭近距離觀察曼荼羅地內幾株樹(如光葉山核桃)與地麵枯枝落葉層的生命(如蜘蛛、蜈蚣、菌菇、蚯蚓、蠑螈等)現象,他也詮釋瞭這塊曼荼羅地與整個老生林生態係之間的水文與營養循環、光閤作用與植動物生活的環境是如何緊密地相關。作者指齣,這個老生林的環境在各種自然的騷動(如暴風雨、地震、樹木傾頹)下,創造特殊的地景,纔能孕育齣極為多樣的野生植物、動物及微生物。這個老生林的生命便是靠沒有人類的乾擾纔維持住的。唯有這麼自然的老生林,其生態係始能為林內的生命(包括人類)提供其他生命所無法取代的勞務。

  作者筆下的每個生物我們差不多都聽過或見過,但是我們對其生命故事幾乎一無所知。這些故事內容取材自最尖端、最艱深、最枯燥的許多科學論文,經作者巧妙的詮釋與連綴而成瞭這麼有係統而人人易懂的自然科普書,讓一般無緣接近深奧科學知識的讀者,得以讀得津津有味,而恍然大悟,自然世界的生態原來有這麼些道理與妙趣。作者無論是對動物的身體結構、行為,或是生命的演化,均有令人意想不到的形容與比方。

  作者所觀察的曼荼羅地所在的森林,在人類大肆破壞自然與無度掠奪自然資源的今天,已是難得一見的闊葉樹種老生林瞭。這本書的齣版,對沉醉在科技萬能的幻象裏,認為所有災難皆都可靠科技解決的人類,無異是醍醐灌頂。

珍古德教育及保育協會理事長 金恒鑣

圖書試讀

前言
 
有兩位西藏僧侶正彎腰站在一張桌子旁,手裏托著一個黃銅製的鬥狀物。彩色的沙粒從銅鬥的尖嘴裏淌瞭下來,有如一股涓涓細流,灑落在桌上,形成瞭一道又一道的綫條,使得那曼荼羅圖案變得愈來愈大。僧侶們是從圓心開始著手,沿著以粉筆繪成的輪廓綫嚮外發展,然後再根據他們記憶中的印象將成韆上百個細部填滿。
 
圖案的中心有一朵象徵佛教的蓮花,其周圍則環繞著一座精雕細琢的華美宮殿。宮殿的四座大門外有一個個塗滿顔色、繪著各式象徵符號的同心圓,代錶開悟的各個階段。這個曼荼羅要花好幾天的時間纔能完成,之後便會被掃去,而那些混在一起的各色沙粒則會被倒入流水中。繪製這樣一個圖案具有許多層麵的意涵:繪製過程所需要的專注;圖案的復雜性與一貫性之間的平衡;圖案中所包含的各種象徵符號以及曼荼羅本身的無常性。然而,繪製曼荼羅的終極目的並不在彰顯這些特性。事實上,它所要呈現的是生命的道路、宇宙的樣貌,和佛陀的開悟。透過這個由沙粒組成的小小圓形圖案,我們可以看見一整個宇宙。
 
在那兩位僧侶附近,有一群來自北美地區的大學生正擠在一條繩子後麵,像蒼鷺般伸長瞭脖子,注視著這個曼荼羅誕生的過程。他們安靜的看著,不像平日那般喧鬧。這或許是因為他們看得入瞭神,也或許是因為眼前這兩位僧侶非比尋常的生活方式令他們感到訝異。這群學生剛開始上他們的第一堂生態學實驗課。觀賞過曼荼羅的繪製過程後,他們將前往附近的一座森林,各自把一個圓箍丟在地上,創造齣屬於他們自己的曼荼羅。接著,他們會花一整個下午的時間,審視圓圈內的這塊土地,觀察這個森林群落如何運作。在梵文中,「曼荼羅」有「社區」、「聚落」的意思。因此,兩位僧侶和這群學生都在做著同樣的事情:凝視著一個「曼荼羅」,並鍛鍊自己的心智。兩者之間的相似處,並不僅止於字詞和象徵符號的一緻性。我相信一塊曼荼羅般大小的土地中,便蘊含著整座森林的生態故事。更確切的說,若要更清晰、生動的揭露森林的真實麵貌,與其遊走四處卻瞭無所獲,倒不如對一小片土地進行仔細的觀察。

用户评价

评分

剛拿到這本《森林祕境:生物學傢的自然觀察年誌》,就迫不及待地翻開瞭。我一直對大自然充滿好奇,尤其是我們颱灣這片土地上隱藏的各種生命故事。作者用非常細膩的筆觸,記錄瞭他一年四季在森林中的觀察和思考,字裏行間都透露齣對生命的敬畏和熱愛。印象最深刻的是其中一段關於夜間森林的描寫,空氣中彌漫著潮濕的泥土和植物的清香,各種昆蟲的鳴叫此起彼伏,仿佛一場盛大的交響樂。作者竟然能夠捕捉到那些微小的聲音,分辨齣它們各自的含義,甚至還能推測齣它們的生活習性。他還描繪瞭一種從未見過的發光蘑菇,那種幽幽的光芒在黑暗中閃爍,如同精靈的眼睛,讓人不禁遐想連篇。閱讀這本書,感覺就像親身走進那片森林,與作者一起呼吸,一起傾聽,一起感受生命的力量。尤其是在描述雨季的到來時,那種雨水打在葉片上的聲音,流淌在山澗的溪水聲,以及雨後泥土散發齣的獨特氣味,都寫得那麼生動,讓人仿佛能聞到那股清新的氣息。書中還穿插瞭一些關於生物演化的有趣觀點,用非常易懂的方式解釋瞭許多復雜的科學概念,讓我對生物的奇妙之處有瞭更深的認識。這本書不隻是一個簡單的觀察記錄,更像是一場心靈的洗滌,讓人在繁忙的生活中暫時抽離,重新連接與自然的紐帶。

评分

《森林祕境:生物學傢的自然觀察年誌》這本書,對我來說,是一場視覺與心靈的雙重盛宴。作者的文字功底深厚,他對大自然的描繪,常常讓人有身臨其境之感。我最難忘的是他對“聲音”的捕捉,他能將風吹過樹葉的沙沙聲,鳥兒清脆的鳴叫聲,甚至遠方溪流的潺潺聲,都描繪得如此生動,讓我仿佛置身於那個寜靜而充滿活力的森林之中。書中關於“光影”的描寫也同樣精彩,陽光透過茂密的樹冠灑下斑駁的光點,夕陽染紅天邊的雲霞,月光下的森林又呈現齣另一番神秘的景象,這些畫麵都深深地烙印在我的腦海裏。作者還分享瞭一些關於“植物的語言”的觀點,他通過觀察植物的生長姿態,葉片的顔色變化,甚至花朵的開放時間,來解讀它們的“心情”和需求。這種獨特的視角,讓我對植物有瞭全新的認識。書中還有一些關於“蝴蝶效應”的討論,通過一個微小的事件,引發瞭對生態係統復雜性和連鎖反應的思考,讓我不禁感嘆生命的奇妙與不可預測。這本書不僅僅是關於生物學,更是關於人生,關於我們如何在復雜的自然界中找到自己的位置,如何與萬物和諧共處。

评分

讀完《森林祕境:生物學傢的自然觀察年誌》,我的腦海裏仍然迴蕩著那些關於生命頑強與脆弱的畫麵。作者在書中分享瞭許多動人的故事,有關於一隻努力守護巢穴的母鳥,也有關於一棵經曆瞭風雨卻依然挺立的老樹。他不僅僅是記錄下它們的形態,更是深入探究瞭它們與環境之間的微妙關係。我尤其喜歡他對“共生”現象的觀察,比如某種昆蟲如何依賴某種植物生存,而這種植物又如何因為這種昆蟲的幫助而更好地繁衍。這種相互依存的智慧,在自然界中隨處可見,卻常常被我們忽略。作者用一種近乎詩意的方式,將這些科學事實編織成引人入勝的故事。書中有一段關於微型生物的描述,讓我大開眼界。原來在我們看不見的土壤和水中,存在著一個如此龐大而復雜的生命世界,它們各自扮演著不可或缺的角色,共同維係著生態係統的平衡。他還會記錄下一些“失敗”的案例,比如某個物種的滅絕,或者某個生態鏈的斷裂,但這些並非以悲傷的基調呈現,而是以一種冷靜客觀的態度,引發我們對環境保護的思考。這本書讓我意識到,我們與自然並非是分離的個體,而是緊密相連的命運共同體。每一個微小的生命都有其存在的意義,值得我們去尊重和保護。

评分

我一直以為自己對大自然已經算比較瞭解瞭,直到我讀瞭《森林祕境:生物學傢的自然觀察年誌》這本書。作者的視角非常獨特,他不僅僅是從宏觀上描繪森林的壯麗,更是聚焦於那些細微末節之處,發掘齣無限的生命張力。我被書中關於“生命周期”的描寫深深吸引。他記錄瞭從種子萌芽到植物開花結果,再到落葉歸根的全過程,每一個階段都充滿瞭生命的韻律和神奇。他還觀察到不同季節下,同一片森林呈現齣的不同風貌,春天的生機勃勃,夏天的鬱鬱蔥蔥,鞦天的色彩斑斕,鼕天的寂靜肅穆,都被他描繪得淋灕盡緻。最讓我感動的是,他筆下的每一個生命,無論是高大的樹木,還是渺小的昆蟲,都被賦予瞭生命的情感和故事。他會想象它們在經曆什麼,它們會有怎樣的喜怒哀樂,這種擬人化的描寫,讓我對這些生命充滿瞭同情和敬意。書中還包含瞭一些關於古老森林傳說和原住民與自然和諧相處的智慧,這讓這本書不僅僅是一本科學生物學的讀物,更是一本關於文化和傳統的百科全書。這本書讓我重新審視瞭我們與自然的關係,讓我們更加懂得感恩和珍惜。

评分

《森林祕境:生物學傢的自然觀察年誌》這本書,可以說是帶我開啓瞭一段全新的認知旅程。作者的觀察力真的驚為天人,他能夠注意到我平常根本不會留意到的細節,比如一片落葉上爬行的小螞蟻,或者一朵不起眼的小花。他會細緻地描繪它們的形狀、顔色,以及它們在自然界中的活動軌跡。書中關於鳥類遷徙的章節,更是讓我驚嘆於生命的奇跡。那些小小的身體,如何能夠跨越韆山萬水,憑藉著精準的導航,找到自己的歸宿。作者在書中不僅僅是觀察,他還融入瞭自己的思考和感悟。他會從哲學的高度去探討生命的意義,去思考人類在自然界中的位置。我特彆喜歡他描述的那段關於“適應”的章節,他通過觀察不同的生物,解釋瞭它們是如何根據環境的變化而不斷調整和進化的。這種力量,既是生物的本能,也是生命最動人的特質。書中的插畫也相當精美,每一幅都栩栩如生,將文字中的場景完美地呈現齣來,讓我更加身臨其境。閱讀這本書,感覺就像在與一位智者對話,他用他豐富的知識和敏銳的觀察,為我打開瞭一扇通往自然世界的大門,讓我看到瞭那些隱藏在平凡中的不平凡。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