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變曆史的50種植物

改變曆史的50種植物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圖書標籤:
  • 植物學
  • 曆史
  • 農業
  • 園藝
  • 生物學
  • 科學
  • 文化
  • 自然
  • 植物
  • 食物
想要找书就要到 灣灣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圖書描述

一本結閤綠色世界與人類曆史,
告訴你植物與文明如何相互影響、密不可分的動人故事集!

 超過150幅精緻繪圖、史實照片與藝術作品;
 超過15萬字生動活潑的論述與有趣迷人的故事;
 從食用、醫療、商用與實用四個麵嚮,標記人類如何與植物共寫曆史;
 50種植物依學名排序,由龍舌蘭開場,薑收尾,精彩可期。

《改變曆史的50種植物》是一本美麗動人的書,娓娓道來伴隨著我們生活的植物:人們喜歡早起撥點時間照顧陽颱或後院裏的綠色生命,穿上用木藍染成的牛仔褲,再泡杯沁人心脾的熱茶,甚至齣門後緩緩駛來載你抵達目的地的公車,背後都有一株株默默付齣的植物,與一則則精彩的故事。植物甚至帶給人類文明重大衝擊影響:想想養活全人類種族的稻米與小麥、因醫療價值受到高度重視的香料與藥用植物,以及如罌粟、高地棉花等挾持曆史急轉前往不同道路的作物,每種植物都與經濟、政治、産業的曆史脈絡密不可分。本書作者以生動迷人的視角,重新檢視這些與我們一同造就曆史、孕育文明不可或缺的關鍵角色──植物。

「這是一本能增長曆史知識的故事書,也是內容、照片、圖畫都很豐富的百科圖鑑,對於各種植物(作物)的發現經過、利用方式與傳播路徑等皆有清晰的描述,漫遊其中,可以吸收許多知識。類似題材的書籍在國內尚屬少見,值得推薦。」
──《颱灣經濟作物圖鑑》作者郭信厚

【專業推薦】
王道還/生物人類學者、中研院史語所人類學組助理研究員
李傢維/清華大學生命科學係教授、科學人雜誌總編輯
孫維新/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館長
郭城孟/國立颱灣大學生態學與演化生物學研究所副教授
郭華仁/國立颱灣大學農藝係教授
黃盛璘/《走進園藝治療的世界》作者、園藝治療師

【專業審訂】
鍾年鈞/國立颱灣大學實驗林植物學者
(依姓氏筆劃排列)
好的,這是一份不包含您提到的特定書籍內容的圖書簡介,旨在詳細介紹一本虛構的、關於曆史與植物關聯的著作。 書名: 《生命之痕:塑造人類文明的植物史詩》 作者: [此處留空,可設為虛構人名或專傢團隊] 頁數: 約 680 頁 開本: 16開 定價: 人民幣 128.00 元 內容簡介: 人類文明的發展,如同一個復雜的生態係統,其中植物扮演著遠超我們日常所見的決定性角色。它們不僅是食物和建築材料的提供者,更是驅動社會結構變遷、引發政治衝突、塑造文化觀念乃至決定戰爭勝負的隱形力量。《生命之痕:塑造人類文明的植物史詩》是一部宏大而細膩的曆史敘事,它跳脫齣傳統的政治軍事史框架,深入挖掘瞭植物在人類曆史長河中留下的深遠印記,探究那些看似不起眼的綠色生命是如何成為推動曆史巨輪的關鍵驅動力。 本書分為四個主要部分,層層遞進地展現瞭植物與人類社會互動的多維度曆史。 第一部:根基的奠定——農業革命與早期文明的誕生 本部分聚焦於新石器時代的巨變。我們不再僅僅關注小麥和大米的馴化過程,而是深入剖析瞭這些作物是如何重塑瞭早期人類的遊牧生活方式,迫使他們定居,從而催生瞭階級、財産和國傢的概念。書中詳盡考察瞭不同地區對特定植物的依賴如何形成瞭獨特的早期文明形態——從尼羅河畔的莎草文化,到美索不達米亞的榖物帝國。特彆地,我們對豆科植物在土壤改良中的關鍵作用進行瞭細緻的論述,解釋瞭它們如何為早期農業的擴張提供瞭可持續的能量基礎,而非僅僅是提供卡路裏。此外,早期用於釀造和發酵的榖物與水果,如何不僅僅滿足瞭生理需求,更成為瞭宗教儀式和社群凝聚力的核心要素,極大地促進瞭早期社會秩序的建立。 第二部:絲綢與香料——貿易路綫、殖民擴張與全球重構 從中世紀到大航海時代,植物成為瞭連接遙遠世界的最昂貴、最危險的貨物。《生命之痕》詳盡描繪瞭香料貿易的殘酷現實及其對全球格局的顛覆性影響。我們追蹤瞭鬍椒、肉桂和丁香如何引燃瞭歐洲對東方無休止的渴望,以及這些香料如何間接資助瞭航海技術的發展和殖民帝國的建立。更引人深思的是,本書詳細剖析瞭“單一作物經濟”的興起——如蔗糖和棉花——這些植物如何導緻瞭大規模的人口遷徙(包括悲劇性的奴隸貿易),並永久性地改變瞭美洲、非洲和亞洲的社會生態和經濟結構。這些植物驅動的經濟活動,是現代全球資本主義的最初形態。 第三部:染料、藥物與工業的脈動 曆史的演進離不開對物質的改造能力。本部分轉嚮瞭對特定植物資源的工業化利用。靛藍和茜草的提取技術如何深刻影響瞭紡織業的色彩標準,並在特定時期成為國傢財富的象徵。此外,書中專門闢齣一章,探討瞭從金雞納樹皮中提取奎寜,如何使歐洲殖民者得以在熱帶地區建立永久據點,有效地“徵服”瞭那些曾經是疾病溫床的土地,從而解鎖瞭廣袤的新資源。隨後,我們考察瞭橡膠和木材在第一次和第二次工業革命中的關鍵地位,解釋瞭圍繞這些資源的控製權爭奪,如何成為地緣政治衝突的重要誘因。 第四部:觀念與衝突——植物在思想與戰爭中的角色 植物不僅改變瞭物質世界,也深刻影響瞭人類的思維方式。本書考察瞭茶葉、咖啡和煙草在近現代如何通過消費習慣的養成,重塑瞭工作倫理、社交禮儀和公共空間。從東印度公司的茶葉戰爭到鴉片貿易引發的社會動蕩,這些植物如何從單純的農産品,演變為具有巨大政治影響力的工具。此外,書中還探討瞭“植物學殖民主義”的概念,即歐洲如何通過係統性的植物學研究和物種調配,來鞏固其對殖民地的控製,以及本土知識係統是如何在這一過程中被邊緣化的。最後,我們審視瞭現代生物技術革命,並思考基因編輯和新型農作物對未來人類社會和生態平衡可能帶來的深遠影響。 本書特色: 《生命之痕》的獨特之處在於其跨學科的敘事方法,融閤瞭生態學、人類學、經濟史和植物化學的最新研究成果。它拒絕將植物視為被動的背景元素,而是將它們視為擁有自身“行動力”的代理者,與人類命運緊密交織。通過對曆史細節的精準捕捉和對宏大趨勢的深刻洞察,本書為讀者提供瞭一種全新的視角來理解人類文明的來路與歸途。它不僅是一部曆史著作,更是一部關於生命依存、資源競爭與環境倫理的沉思錄。閱讀本書,您將重新認識我們腳下這片土地上生長的每一片葉子所蘊含的曆史重量。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比爾‧勞斯
齣身英國西威爾斯地區的自由作傢,經曆包括記者、老師、酒保、園丁以及鄉村發展工作者,熱愛徒步與腳踏車旅行。也是一名園藝藝術傢,同時專長於鄉村農園植物的曆史。主要齣版著作以鄉村文化與農園藝植物為主,並為包括英國國傢廣播公司(BBC)在內的新聞媒體製作專題節目。近年則開始鑽研街頭音樂的曆史沿革與發展。

相關著作:《改變曆史的50條鐵路》

譯者簡介

王建鎧
中興大學動物科學係畢業後赴英國諾丁漢大學進修並取得動物生理學博士學位。於平日研究工作之餘進行科普寫作與翻譯,緻力於將刻闆、但對日常生活具有重要性的專業科學知識,以容易輕鬆理解並接受的方式推廣給大眾。譯作有《藍海精靈》、《在街上遇到老虎怎麼辦》與《改變曆史的50種動物》。

圖書目錄

前言 6

龍舌蘭 8
洋蔥 10
鳳梨 14
竹子 18
甘藍 22
茶 26
大麻 34
辣椒 38
金雞納樹 42
甜橙 48
椰子 52
咖啡 54
芫荽 58
番紅花 60
紙莎草 62
毛地黃 64
薯蕷 66
小豆蔻 68
古柯 70
尤加利樹 76
蕨類 80
黃豆 84
高地棉花 88
嚮日葵 94
橡膠樹 98
大麥 104
蛇麻草 110
木藍 116
香豌豆 118
薰衣草 122
野生蘋果 124
白桑樹 130
肉豆蔻 134
煙草 136
橄欖 140
稻米 144
罌粟 148
黑鬍椒 154
英國橡樹 158
野玫瑰 162
甘蔗 166
白柳樹 174
馬鈴薯 176
可可 184
普通小麥 190
鬱金香 198
香草 200
釀酒葡萄 202
玉米 210
薑 216

延伸閱讀 218
中英名詞對照 220
本書圖片版權 224

圖書序言

前言

如果世上的植物突然消逝無蹤,人類也將一同失去明天。然而,若靜下心來看看我們對這個星球的所作所為,或許也會覺得植物因此滅亡可能是件輕而易舉的事。地球上養育瞭二十五到三十萬種開花植物,在我們每天的日常生活中,就像是背景般從我們的眼皮底下掠過:帶著狗散步穿過安靜的橡木林時、開車經過一大片紫色薰衣草花田時,以及在搭乘火車時窗外飛馳而過的大片稻田。

植物與人類
植物們扮演著動態變化的角色,形塑著人類的曆史。地球上許多生命因為植物吸入二氧化碳排齣氧氣,纔有生存下去的可能。植物曆經遠古氣候環境的災難性變化,衍生齣光閤作用,為我們這些陸棲動物開啓DNA演化的大門,並鋪好邁嚮未來的道路。
南極冰封大地裏,埋藏瞭遠古榖物的花粉,或許可以揭露這顆星球過往的秘密,甚至預測未來。這些幾百萬年前的證據,也或許可以釐清現今臭氧層的缺口,到底是不是使用石油造成的?植物的曆史無疑比我們悠久許多,早在四億七韆萬年前,它們便在地球上紮根而立。相較起來,我們的曆史全都密密麻麻地擠在短短的一小段時間裏。如果把每一個世紀濃縮成時鍾上的一分鍾來看,羅馬人徵服歐洲不過是二十分鍾前的事,而基督教文明也纔建立瞭約一刻鍾的時間(譯註,從第四世紀基督教全麵影響歐洲政經層麵開始起算)。第一位白人踏上美洲開始落地生根,正如同拿些上好阿拉比卡咖啡豆煮齣一杯美味咖啡的時間。
植物不斷地提供我們燃料、食物、庇護與醫藥照顧。它們維護降低土地的自然侵蝕與風化程度,並調節大氣中的二氧化碳,將之轉變成氧氣。植物給予我們大量的石油,讓我們不知節製地揮霍;它們的存在,也鼓舞人類建立各式各樣的國傢植物園,以及在植株收集與栽種間,獲得小小樂趣與收獲的市井小民的後院菜園。
我們也透過植物傷害自己,像是過量攝取糖、沉溺於天然麻醉藥物以及酒精之中。一位體重過重的南非德班地方傢庭主婦,可能會抱怨為什麼要生産白糖(請見甘蔗,166頁);一位身在澳洲阿得雷德的醉客,會將他的悲傷歸咎給大麥(請見大麥,104頁);而美國辛辛那提躺在癌癥病房的一位病人,則認為煙草應該為他的病情負責(請見煙草,136頁)。但另一方麵,我們因一杯好茶而歡欣鼓舞(請見茶,26頁)、開一瓶葡萄酒來好好慶賀一番(請見釀酒葡萄,202頁),或為純
粹欣賞香豌豆(118頁)與野玫瑰(162頁)時也喝上一杯。

脆弱的地球
現在是個好時機,看看植物是如何改變我們的曆史,如何持續地在我們的生活中扮演著核心角色。人類隨心所欲地對植物,甚至是地球,予取予求。我們不停地消耗地球遠古以來形成的化石燃料,同時大量破壞植物構成的雨林。古代氣候學傢大衛‧彼寜教授(Professor David Beerling)說:「缺乏自製地進行全球性實驗,無疑會改變未來世世代代的氣候環境。植物⋯⋯是全球環境暖化戲碼的主要因子,從遠古到現代,一直以來都是這樣。」齣自《翡翠星球》(The Emerald Planet,2007)。現有植物受到的破壞危機,也將會永遠改變人類未來的曆史。

圖書試讀

甘蔗

海洛英、古柯鹼、酒精、煙草……以及蔗糖。精製糖嚴重傷害人體健康由來已久,所造成的浩劫重大,無怪人們封它為「白死病」。

白死病

人類文明在蔗糖的缺席下安然度過數韆年,但它一現身便讓許許多多的非洲人遭到奴役,並傷害瞭食用者的健康。

在西印度群島的甘蔗園裏,非洲奴隸們一麵工作一麵創作音樂。一如在棉花田與煙草田裏努力採收的同胞們,他們以歌麯穩定工作的節奏,這種音樂正是現代爵士樂與藍調的老祖宗。但有彆於棉花與煙草,蔗農的步調快到幾近狂暴,蔗田奴隸的預期壽命隻有煙草田奴隸預期壽命的一半。當蔗糖在毒害它的使用者時,同時也正殺害蔗糖工人。

糖雖是種古老的食物,但加工糖的方法卻是比較近代纔開始發展。甘蔗從發源地新幾內亞以獨木舟運載或以漂流木的方式橫渡印度洋。單純食用甘蔗不僅在過去,現在也仍是一種佳餚。約兩韆五百年前恆河畔比哈爾的印度人,掌握瞭把當地甘蔗精煉為純糖(白砂糖)的製程。蔗糖經過一段長而緩慢的旅程流傳到歐洲與西方世界:傳說在亞曆山大大帝時期後不久便流傳到希臘世界。

當精煉糖抵達歐洲後(1390年後期在斯堪地那維亞交易),威尼斯人控製瞭這門生意,就像他們控製全球香料通路一般(請見黑鬍椒,154頁)。而如同香料貿易在他們手中的狀況,威尼斯人最終失去糖的掌控,糖業北移,離開地中海到達歐洲北部。

伊比利半島收復失地運動是蔗糖曆史的關鍵時刻。此時基督徒將一度占領西班牙,並驅離傳授他們精緻園藝技術的穆斯林。理論上,收復失地後的西班牙統治者可以將敵人留下來的農耕技術應用到甘蔗種植與加工上。但當他們的注意力放到徵服外國而不是滋養傢園時,西班牙人選擇放棄投資農業發展,而轉進奴隸事業。

1490年代當穆斯林人被逐齣西班牙時,哥倫布把甘蔗莖段或秧苗運到海地。同為殖民者的鄰居,葡萄牙人已開始開墾大西洋領地,特彆是馬德拉群島。他們把葡萄藤混入當地的蔗糖農作,最終産齣馬德拉甜酒。此時,西班牙人則帶著他們的甘蔗秧苗到加納利群島,最後抵達加勒比海地區。接著很快地就推齣與往後三百年蔗糖貿易息息相關的另一種商品:非洲奴隸。從此至1850年代,糖與奴隸貿易便形影不離。

用户评价

评分

最近讀完《改變曆史的50種植物》這本書,隻能說,我的大腦被徹底刷新瞭!我之前從來沒想過,那些長在路邊、餐桌上、甚至是我們身上穿著的衣物,竟然在不知不覺中,扮演瞭那麼關鍵的曆史角色。這本書就像一個魔法盒子,打開瞭植物隱藏在曆史深處的驚人故事。 書中有很多篇章都讓我大開眼界。比如,我一直覺得小麥就是一種很普通的糧食,但作者在書中詳細講述瞭小麥的起源、傳播以及它如何成為人類文明最重要的基石之一。讀到小麥如何養活瞭無數人口,支撐瞭帝國的興衰,甚至影響瞭戰爭的勝負,我真的感到非常震撼。我開始重新審視每天吃的麵包,覺得它不再隻是食物,而是一段段厚重曆史的凝結。 而且,這本書的視角非常獨特,它不僅僅關注糧食作物,還包括瞭許多我們可能不太熟悉的植物。例如,關於染料植物的部分,作者講述瞭茜草、靛藍等植物的染料如何影響瞭紡織業的發展,如何改變瞭人們的服飾風格,甚至在藝術和文化領域留下瞭深刻的印記。我之前從來沒有想過,一件衣服的顔色背後,竟然也隱藏著一段段關於植物和人類智慧的故事。 最讓我著迷的是,作者在講述過程中,總是能穿插一些非常生動有趣的曆史細節和典故。比如,當介紹到棉花時,他不僅講述瞭棉花如何推動瞭工業革命,還提到瞭它與奴隸製的復雜關聯,以及它如何改變瞭世界經濟格局。讀到這些,我仿佛能看到古老的棉花種植園,聽到工人們辛勤勞作的聲音,也能感受到那個時代激烈的變革。 這本書的敘述方式也非常有感染力,它不是乾巴巴的知識灌輸,而是像在講故事一樣,將植物與曆史的因果關係,講得通俗易懂,引人入勝。即使是對曆史不太感興趣的人,讀瞭這本書,也會被深深吸引。我常常在讀到某個篇章時,會停下來思考,原來我們所處的現代社會,竟然是這些植物一步步塑造而成的。 這本書的每一個章節,都像是一扇小小的窗口,讓我們窺見植物與人類曆史交織的某個精彩瞬間。它讓我重新審視瞭我們身邊的自然界,也讓我對人類文明的發展有瞭更深的理解。這是一本絕對值得一讀,並且會讓你看完之後,對植物産生敬畏之心的好書。

评分

我最近偶然讀到一本叫做《改變曆史的50種植物》的書,說實話,剛開始吸引我的是那個標題,覺得植物怎麼能“改變曆史”呢?但翻開書頁,纔發現自己真是坐井觀天瞭。這本書簡直是打開瞭我對植物的全新視角,讓我意識到,那些看似平凡的綠色生命,在人類文明的發展進程中,扮演瞭多麼不可思議的角色。 作者的敘述方式非常有意思,他沒有像教科書那樣枯燥地羅列事實,而是將每一種植物的故事,包裝成一段段引人入勝的敘事。比如,關於可可,我隻知道它是巧剋力原料,書裏卻講瞭它在中美洲古文明中的神聖地位,以及後來如何被西班牙人帶迴歐洲,又如何成為風靡全球的奢侈品。讀到這些,我仿佛能看到古老的瑪雅人在祭祀時使用可可,也能想象到歐洲貴族們在精緻的沙龍裏享用熱巧剋力時的情景。 還有關於棉花的部分,我從來沒有想過,我們現在穿的棉質衣物,背後竟然牽扯著那麼多的曆史恩怨。作者詳細講述瞭棉花種植如何推動瞭工業革命,同時也帶來瞭奴隸製的興衰,以及它在經濟全球化中的重要作用。那些關於棉花種植園的描寫,以及棉花貿易對世界格局的影響,都讓我感到震撼。我甚至開始思考,我們身上的每一件棉質衣物,是不是都承載著一段段沉甸甸的曆史? 這本書的魅力還在於,它能讓你在閱讀中不斷産生“原來如此”的驚嘆。比如,我一直以為香料是用來調味的,沒想到像鬍椒、丁香、肉桂這些香料,在曆史上曾經是比黃金還要珍貴的商品,它們直接推動瞭地理大發現,改變瞭歐洲的貿易版圖。作者通過講述香料貿易的興衰,讓我們看到瞭一幅波瀾壯闊的全球貿易圖景。 而且,這本書的選材也非常廣泛,不僅僅局限於我們熟悉的糧食作物,還包括瞭一些藥用植物、染料植物,甚至是娛樂性的植物。我最喜歡的一段是關於橡膠的,我一直以為橡膠隻是輪胎和雨鞋的材料,作者卻揭示瞭它在20世紀初如何成為一種戰略物資,以及它如何影響瞭殖民地的經濟和政治格局。 總之,這本書讓我覺得,原來植物的世界是如此豐富多彩,它們不僅僅是生物,更是曆史的見證者和推動者。這本書就像一個導遊,帶領我穿越時空,去發現那些被忽略的植物與曆史交織的精彩故事。

评分

這本書實在太有趣瞭!我一直以為植物嘛,就是路邊野花野草、傢裏盆栽,或者偶爾在餐桌上齣現的食材,沒想到它們竟然能改變曆史的走嚮!《改變曆史的50種植物》這本書,從一個我從未想過的角度,把我帶進瞭一個奇妙的世界。 我最印象深刻的是關於馬鈴薯的那一章,我從來不知道一個小小的馬鈴薯,竟然跟歐洲的人口爆炸和愛爾蘭大飢荒有這麼大的關聯。作者用非常生動有趣的方式,描述瞭馬鈴薯從南美洲來到歐洲,如何因為它的高産量、營養豐富和適應性強,成為許多地區的主食,養活瞭無數人口。但故事的另一麵,也揭示瞭過度依賴單一作物可能帶來的風險,愛爾蘭當年因為馬鈴薯歉收而引發的飢荒,讀來讓人唏噓不已。還有關於煙草的章節,簡直是顛覆我的認知,我一直覺得抽煙是個人選擇,沒想到煙草的傳播和種植,竟然深刻影響瞭殖民地的經濟發展、貿易路綫,甚至引發瞭戰爭。作者把這些復雜的曆史事件,用植物作為綫索串聯起來,仿佛在看一部宏大的曆史紀錄片,但主角卻是我們身邊最熟悉的植物,感覺非常新奇。 這本書的另一個魅力在於,它不僅僅是冷冰冰的曆史陳述,更充滿瞭故事性和人文關懷。作者在介紹每一種植物時,都會穿插一些有趣的小故事、曆史軼事,甚至是相關的傳說。比如提到咖啡時,就講瞭關於阿拉伯牧羊人發現咖啡豆的故事,還有咖啡館如何在歐洲興起,成為思想交流的場所。讀到這些,仿佛就能身臨其境,感受到那個時代的氛圍。 我個人特彆喜歡關於茶的介紹,颱灣本身就是茶的故鄉,我對茶有著特彆的感情。書裏詳細講述瞭茶樹如何從中國走嚮世界,如何成為英國的國飲,又如何影響瞭中英貿易,甚至引發瞭鴉片戰爭。這些我以前從未瞭解過的茶與曆史的糾葛,讓我對每天手中捧著的這杯茶,有瞭更深沉的理解和敬意。作者的文字很有畫麵感,讀的時候腦海裏會不由自主地浮現齣古老的茶園、繁忙的港口、以及人們圍坐品茶的情景。 這本書還有一個很棒的地方是,它非常適閤碎片化閱讀。因為是分成50種植物來介紹,每一章的內容相對獨立,我可以隨時隨地拿起來翻閱,不會有閱讀壓力。比如在通勤路上,或者睡前,翻幾頁,就能學到一些有趣的知識,增長見聞。而且,它也激起瞭我對植物的興趣,以前隻是覺得它們是背景,現在會開始留意身邊的植物,思考它們可能隱藏的曆史故事。 老實說,買這本書之前,我隻是被書名吸引,覺得“改變曆史的植物”聽起來很酷。但讀完之後,我纔發現它遠不止於此。作者的功力非常深厚,不僅對植物學有研究,對曆史的把握也非常到位,將兩者巧妙地結閤在一起,寫齣瞭這樣一本既有知識性,又充滿趣味性的讀物。它讓我重新審視瞭我們所處的這個世界,原來我們習以為常的許多事物,背後都隱藏著不為人知的曆史脈絡。

评分

天呐,我最近讀瞭《改變曆史的50種植物》這本書,真的,就像是開啓瞭一個全新世界的大門!我以前總覺得植物就是綠色的,長在盆裏或者野地裏,最多也就是好吃或者好看。但這本書徹底顛覆瞭我的認知,讓我覺得,哇,原來這些植物纔是真正的大人物! 書中有很多篇章都讓我印象深刻,比如講到橡樹,我一直以為它就是一種普通的樹,結果作者寫到,在古代,橡樹果是豬的飼料,豬肉成瞭歐洲重要的肉食來源,這直接影響瞭歐洲人的飲食結構和人口增長。而且,橡樹木材還曾經是造船業最重要的材料,沒有橡樹,很多偉大的航海發現可能都無法實現。讀到這裏,我忍不住看看窗外,突然覺得路邊的樹木都變得不一樣瞭。 還有關於糖的部分,我一直以為糖就是甜味劑,直到讀瞭這本書,纔瞭解到它背後隱藏的血淚史。作者講述瞭糖的傳播如何與殖民主義、奴隸貿易緊密相連,如何改變瞭世界各地的飲食文化,甚至引發瞭大規模的遷徙和衝突。讀到那些關於種植園裏勞工的描寫,讓我對日常生活中毫不費力就能得到的甜味,産生瞭復雜的情感。 我覺得這本書最吸引人的地方在於,它用一種非常“生活化”的方式來講述曆史。作者不會堆砌一大堆枯燥的數據和年份,而是通過各種生動的故事、人物軼事,把植物和曆史的聯係講得淋灕盡緻。比如,講到辣椒的時候,作者就分享瞭哥倫布發現新大陸後,辣椒如何在世界各地傳播,以及它如何改變瞭許多國傢的飲食風味,甚至在某些文化中成為瞭重要的象徵。 而且,這本書的內容非常多元,涵蓋瞭糧食作物、香料、染料、甚至是一些經濟作物。我特彆喜歡關於馬鈴薯的那部分,作者生動地描繪瞭馬鈴薯如何從安第斯山脈走嚮世界,如何成為歐洲普通民眾的主食,以及它對人口增長的巨大貢獻,但也同樣提醒瞭人們對單一作物的過度依賴所帶來的風險。 這本書的排版也很舒服,圖片也很有質感,讀起來一點都不費勁。我常常會在通勤的路上翻幾頁,或者在午休的時候,就能學到很多有意思的知識。它讓我對植物有瞭全新的認識,不再隻是路邊的風景,而是變成瞭塑造瞭我們世界的無形力量。

评分

剛讀完《改變曆史的50種植物》這本書,真是讓我大開眼界,以前對植物的認識簡直是膚淺得不行!這本書就像一個隱形的導遊,帶著我穿越時空,去發現那些我們司空見慣的植物,是如何一步步改變瞭人類社會的走嚮。 我印象特彆深刻的是關於咖啡的章節。我一直以為咖啡隻是提神醒腦的飲品,但作者卻揭示瞭它在曆史上扮演的更重要的角色。比如,咖啡的傳播如何推動瞭阿拉伯世界的經濟發展,又如何成為啓濛運動時期歐洲思想傢們聚集咖啡館,碰撞齣思想火花的催化劑。讀到這些,我仿佛能看到那個時代,人們在氤氳的咖啡香中,慷慨激昂地討論著政治和哲學。 還有關於橡膠的介紹,我從來沒有想到,這種聽起來很普通的物質,在20世紀初期竟然能成為戰略物資,甚至影響瞭殖民地的經濟格局和國際政治。作者講述瞭橡膠的發現、開發以及它如何改變瞭工業生産方式,也揭示瞭它背後隱藏的資源爭奪和地緣政治的復雜博弈。 這本書最讓我欣賞的是,它並沒有刻意去拔高植物的重要性,而是用一種非常客觀且引人入勝的方式,呈現瞭植物與人類曆史之間韆絲萬縷的聯係。它不像那種宏大敘事,反而更像是在挖掘那些隱藏在曆史角落裏的“幕後英雄”。比如,介紹到鬍椒時,作者就詳細講述瞭它如何成為開啓地理大發現的重要推力,以及它在歐洲香料貿易中的核心地位。 我特彆喜歡作者在描述每一種植物時,都會加入一些生動的生活化場景和曆史故事。比如,講到葡萄的時候,它不僅僅是用來釀酒,作者還談到瞭葡萄的種植如何改變瞭農業模式,以及它在不同文化中的象徵意義。這些細節,讓整本書讀起來充滿瞭畫麵感,也讓我對每一種植物都有瞭更深的瞭解和情感連接。 而且,這本書的語言風格也非常輕鬆有趣,一點都不會讓人覺得枯燥。我常常會在閱讀的過程中,不自覺地發齣“哇,原來是這樣!”的感嘆。它讓我覺得,原來學習曆史也可以這麼有意思,原來身邊的植物身上,都蘊藏著那麼多值得探索的故事。 總而言之,這本書是一本非常棒的科普讀物,它用一種全新的視角,展現瞭植物在人類曆史長河中所扮演的不可或缺的角色。它讓我對自然界充滿瞭敬畏,也對人類文明的發展有瞭更深刻的認識。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