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老師沒教的事2:100堂親子自然課

自然老師沒教的事2:100堂親子自然課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圖書標籤:
  • 親子教育
  • 自然教育
  • 戶外教學
  • 科學啓濛
  • 自然觀察
  • 親子互動
  • 兒童教育
  • 自然探索
  • STEAM教育
  • 傢庭教育
想要找书就要到 灣灣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圖書描述

以「爸媽必修的100堂自然課」為整本書的編輯主軸,提供現代都會父母必要的自然知識,以及如何親子共享大自然,到菜市場上自然課,還有如何從日常生活中改變,以期讓我們的生活環境更好,並實踐自然生活。爸媽必修的100堂自然課既不深奧,也不枯燥,都是從生活齣發,與每個人的生活息息相關。


博物之窗:探索未知世界的奇妙旅程 一本引領你深入瞭解地球脈動、生命奧秘與宇宙浩瀚的深度導覽 在這本書中,我們將暫時放下對《自然老師沒教的事2:100堂親子自然課》中那些日常、貼近傢庭的自然觀察主題的聚焦,轉而投嚮一個更為宏大、更具係統性的自然知識圖景。本書旨在構建一座知識的橋梁,連接起微觀的生命結構與宏觀的宇宙法則,讓讀者在探索中獲得對“自然”一詞更全麵、更深刻的理解。 第一篇:地球的深層構造與地質變遷 我們腳下的大地並非一成不變的磐石,而是一個充滿活力、不斷演化的巨型有機體。本書將深入探討地球內部的構造層次——從堅硬的地殼到熾熱的地幔和地核。我們不會停留在地理課本的簡單描述,而是會剖析地質活動背後的驅動力。 闆塊構造的幕後推手: 詳細解析驅動大陸漂移的對流機製,以及這些緩慢而強大的力量如何塑造瞭山脈、海溝和火山帶。我們將審視闆塊邊界的分類,探究地震波如何幫助我們“透視”地球內部的結構,並介紹利用古地磁學重建闆塊曆史的復雜方法。 時間的刻度: 岩石記錄瞭地球的生命史。本章將係統介紹地質年代學的基本原理,包括放射性同位素測年技術的精確性與局限性。讀者將跟隨地質學傢一同“閱讀”沉積岩、火成岩和變質岩中的信息,理解寒武紀生命大爆發、恐龍滅絕等重大事件在時間軸上的精確位置。 礦物學的秘密語言: 礦物是構成地球的基本單元。本書將超越常見礦物的識彆,重點介紹晶體結構如何決定礦物的物理特性,以及它們在地球化學循環中的關鍵作用。從石英的六方晶係到鑽石的立方結構,我們將揭示晶格內部隱藏的物理規律。 第二篇:生命的進化史詩與生物多樣性前沿 生命如何在看似不適宜的環境中萌芽並繁衍至今?本篇聚焦於宏觀的生命演化曆程,探討生物學最核心的理論框架。 從單細胞到復雜係統: 我們將追溯生命起源的假說,重點分析早期地球化學環境如何促成自我復製分子的齣現。隨後,深入解析真核細胞的內共生理論,這一裏程碑式的事件如何為多細胞生物的復雜化鋪平道路。 自然選擇的細微之處: 達爾文的理論經過瞭現代遺傳學的洗禮。本章將闡述基因頻率的漂變、突變率的影響以及適應度景觀的動態變化。我們不僅討論宏觀物種的形成,更關注分子水平上的協同進化與趨同進化現象,例如不同譜係中獨立演化齣的相似功能結構。 生態係統的復雜網絡: 離開單個物種的視角,本書轉嚮生態係統。我們將詳細介紹營養級聯效應、關鍵物種(Keystone Species)的定義與作用,以及物種入侵如何顛覆既有的能量流動模式。同時,也會探討生物地球化學循環(如碳、氮、磷循環)的平衡機製,以及人類活動對這些平衡造成的深遠影響。 第三篇:物理世界的基石與宇宙的宏偉敘事 自然不僅限於我們生活的星球,它涵蓋瞭支配一切物質與能量的普遍法則。本部分將帶領讀者探索從量子到宇宙尺度的物理學。 超越牛頓的經典: 相對論的深刻內涵。本書將以直觀的方式解釋狹義相對論中時間膨脹與洛倫茲收縮的物理圖像,以及廣義相對論如何將引力描述為時空的彎麯。我們將探討黑洞的形成機製、事件視界的物理意義以及引力波探測的科學意義。 微觀世界的奇異規則: 量子力學的基本概念解析。我們將聚焦於波粒二象性、不確定性原理以及量子糾纏現象。本書將力求清晰地闡述這些反直覺的概念如何成為現代技術(如激光、半導體)的理論基礎,而非僅是抽象的數學描述。 星係的誕生與宇宙的命運: 從恒星的誕生(原恒星的引力坍縮)到生命終結(白矮星、中子星或黑洞),我們將遵循恒星演化的完整周期。隨後,將視綫投嚮更廣闊的宇宙:暗物質和暗能量的觀測證據、宇宙微波背景輻射(CMB)的意義,以及對“大爆炸”理論的最新修正與挑戰。 第四篇:科技前沿與自然哲學的交匯 知識的最終目標是理解與應用。本篇探討現代科學技術如何反過來影響我們對自然的認知,並引發深刻的倫理思考。 閤成生物學的倫理疆界: 基因編輯技術(如CRISPR-Cas9)的能力遠超以往。本書將詳細介紹其精確性、應用範圍(從治療遺傳病到構建新型生物體),並嚴肅探討我們應該如何規範對生命藍圖的乾預。 氣候變化的復雜反饋迴路: 我們將不再僅僅羅列氣候變暖的數據,而是深入分析冰蓋融化如何影響海洋環流(如溫鹽環流減弱)、永久凍土釋放甲烷的潛在災難性後果等復雜反饋機製。 信息時代的自然模型: 復雜性科學與混沌理論。我們如何用數學模型來預測天氣、疾病傳播或生態係統崩潰?本書將介紹相空間、分岔點等概念,展示自然界中隱藏的秩序與不可預測性之間的微妙平衡。 本書是一次智識上的探險,它要求讀者以更開放的心態,去擁抱那些復雜、美麗且常常令人敬畏的自然法則。它不是一本速查手冊,而是一份邀請函,邀請你進行一次係統性的、跨學科的自然求知之旅。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張蕙芬


  1961年生於颱北,颱灣大學園藝係畢業,現職大樹文化總編輯。投身齣版編輯工作20餘年,一直以搭起大自然與人的溝通橋樑為自我期許,熱愛自然書籍的編輯齣版工作。與三隻狗和十八隻貓咪一起生活於新店山上的社區。

  著有『颱灣野花365天鞦鼕篇』、『自然老師沒教的事』、『爸媽必修的100堂自然課』、『菜市場水果圖鑑』(以上均由天下文化齣版)。

攝影者簡介

黃一峰


  擅長以攝影、插畫、視覺設計等專長記錄自然生態的藝術工作者。喜愛用自然素材來當成創作元素,以美學觀點將枯燥的科學記錄方法轉化成活潑的自然創作。

  創作過程中見於生態環境日漸遭受破壞,1997年加入荒野保護協會,並開始以影像及創作記錄逐漸消逝的大自然。1998年於颱北舉辦「設計自然」創作個展,之後便行腳於海內外各地,指導民眾用簡單的方式認識與記錄大自然之美,並省思人與自然的關係,希望藉此為所愛的大自然盡一分心力。

  目前從事自然生態齣版品、活動、展覽相關之設計工作;曾榮獲金鼎奬—最佳美術設計個人奬;颱灣齣版設計金蝶奬—整體美與裝禎類榮譽奬。著有《自然野趣DIY》、《婆羅洲雨林野瘋狂》、《自然觀察達人養成術》以及繪圖作品《老鼠博物學》,還有攝影作品《自然老師沒教的事》、《爸媽必修的100堂自然課》(以上均由天下文化齣版)、《苦苓的森林密語》(時報文化)等。

圖書目錄

作者序 生命價值的選擇       4
前言  自然生活的實踐        5

Chapter 1 春天的課堂:生命的盛宴  6
Lesson 1 樹木的甦醒        8
Lesson 2 大傢來種樹        10
Lesson 3 傢庭菜園         12
Lesson 4 種花蒔草之樂       14
Lesson 5 貓狗一傢親        16
Lesson 6 傢庭動物         18
Lesson 7 野草博覽會        20
Lesson 8 野鳥的傢園        22
Lesson 9 黑麵琵鷺返傢八韆裏    24
Lesson 10 迎接八色鳥        26
Lesson 11 都會猛禽         28
Lesson 12 都會裏的外來椋鳥     30
Lesson 13 飛鼠覓食         32
Lesson 14 低海拔山林的調色盤    34
Lesson 15 春天的香氣之旅      36

Chapter 2 夏天的課堂:享受自然  38
Lesson 16  高山野花的饗宴     40
Lesson 17  夏之聲音組麯      42
Lesson 18  紅樹林的生態樂園    44
Lesson 19  香魚與苦花       46
Lesson 20  撈蝦捕魚涼一夏     48
Lesson 21  潮間帶尋寶樂      50
Lesson 22  墾丁螃蟹過馬路     52
Lesson 23  海漂果解密       54
Lesson 24  颱灣獼猴齣沒      56
Lesson 25  搶救颱灣白海豚     58
Lesson 26  蘭嶼季風林       60
Lesson 27  澎湖離島賞燕鷗     62
Lesson 28  澎湖夜釣鎖管      64
Lesson 29  壯哉玄武岩       66
Lesson 30  稻米成熟時       68

Chapter 3 鞦天的課堂:豐收的季節  70
Lesson 31  繽紛而多樣的生命     72
Lesson 32  自傢採種         74
Lesson 33  吃齣季節的美味      76
Lesson 34  領受生命莫大的恩典    78
Lesson 35  彆讓放生變殺生      80
Lesson 36  鞦天雁鴨水鳥季      82
Lesson 37  跟著飛鳥去旅行      84
Lesson 38  夜鷺與翠鳥        86
Lesson 39  漫步山林的雉雞      88
Lesson 40  沒有傢的寄居蟹      90
Lesson 41  瓶瓶罐罐的鳴蟲音樂會   92
Lesson 42  收藏葉片         94
Lesson 43  結實纍纍的季節      96
Lesson 44  樹木的思考        98
Lesson 45  紙鈔上的颱灣動物    100

Chapter 4 鼕天的課堂:大自然教我們的事 102
Lesson 46  地球之肺的熱帶雨林   104
Lesson 47  天然淨水器的森林    106
Lesson 48  生命搖籃的珊瑚礁    108
Lesson 49  蘊藏寶藏的海洋     110
Lesson 50  綠色奇蹟的光閤作用   112
Lesson 51  空調大師的白蟻塚    114
Lesson 52  嶄新材料的蜘蛛絲    116
Lesson 53  淨化汙水的人工濕地   118
Lesson 54  土壤微生物與奇蹟蘋果  120
Lesson 55  自然就是美       122
Lesson 56  團結力量大       124
Lesson 57  精兵策略        126
Lesson 58  數大就是美       128
Lesson 59  真真假假難分辨     130
Lesson 60  1%的DNA       132

Chapter 5 親子共享的自然課    134
Lesson 61 開啓體驗自然的感官   136
Lesson 62 理解自然的符號     138
Lesson 63 接觸生命        140
Lesson 64 傾聽自然的聲音     142
Lesson 65 至愛的尋覓       144
Lesson 66 不同的旅程       146
Lesson 67 知識寶庫        148
Lesson 68 自然行腳        150
Lesson 69 一步一腳印       152
Lesson 70 完整的人        154

Chapter 6 上菜市場學自然     156
Lesson 71 在地食材在地消費    158
Lesson 72 帶環保袋上市場     160
Lesson 73 應時的食物       162
Lesson 74 菜市場生物學:海洋牧場 164
Lesson 75 菜市場生物學:珊瑚礁魚類 166
Lesson 76 菜市場生物學:蘇眉與石斑 168
Lesson 77 菜市場生物學:鮑魚與九孔 170
Lesson 78 菜市場生物學:龍蝦與螃蟹 172
Lesson 79 菜市場生物學:魷魚、鎖管、軟絲、烏賊 174
Lesson 80 菜市場生物學:章魚     176
Lesson 81 菜市場生物學:烏魚與烏魚子 178
Lesson 82 菜市場生物學:魩仔魚    180
Lesson 83 菜市場生物學:豆腐鯊    182
Lesson 84 菜市場生物學:曼波魚    184
Lesson 85 菜市場生物學:海蜇皮    186

Chapter 7 日常生活裏可以做的改變   188
Lesson 86 為什麼不要喝瓶裝水?    190
Lesson 87 為什麼不要吃魚翅?     192
Lesson 88 為什麼要少吃黑鮪魚?    194
Lesson 89 為什麼要減少吃肉?     196
Lesson 90 為什麼吃飯皇帝大?     198
Lesson 91 為什麼糧食危機越來越嚴重? 200
Lesson 92 為什麼漁獲越來越少?    202
Lesson 93 為什麼要盡量購買對生態友善的産品? 204
Lesson 94 為什麼迴收的寶特瓶可以製成排汗衣? 206
Lesson 95 為什麼要建構低耗能的綠建築? 208
Lesson 96 為什麼要減少開車?      210
Lesson 97 為什麼要選擇生態旅遊?    212
Lesson 98 為什麼都市的夏天越來越熱?  214
Lesson 99 為什麼地球氣候會暖化?    216
Lesson 100 為什麼自然災害發生不斷?   218
後記                  220
參考書目                222

圖書序言

作者序

生命價值的選擇


  2009年6月齣版瞭『自然老師沒教的事1─100堂都會自然課』,引起瞭廣大的迴響,不論大人或小孩,都可以在生活周遭體驗小小的自然樂趣,從而發覺「自然就在我身邊」真是一點也不假。

  都會環境的自然觀察是認識自然的第一步,讓人們對自然不再視而不見,熟悉之後其實還有更深層的知識與責任,特彆是為人父母,我們究竟可以留給下一代什麼?如何教導孩子成為一個「完整的人」?生命教育並不是學校課業可以完全取代的,反而生活裏的點點滴滴影響更大。

  有鑑於此,我們再接再勵齣版瞭『自然老師沒教的事2─爸媽必修的100堂自然課』,其中提供瞭颱灣四季的自然景緻,以及大自然教我們的事,還有生活裏可以有的選擇,這些100堂自然課並不是說教,而是期待為人父母可以影響下一代,讓我們的自然環境還有機會持續永續發展。

  進入21世紀之後,其實環境問題已經成為人人都要麵對的嚴苛現實,每年自然災害不斷,地球暖化的惡果已然成為生活的一部份,我們不可能再視而不見,也不可能置身事外,其實每天的食衣住行都是選擇,究竟要選擇做為有責任感的地球公民?還是持續毫無節製地消費、浪費資源?

  許多人都不喜歡談論環境保護,覺得既悲觀又沉重,也會讓人有很深的無力感,但既是「人身難得」,而且我們每個人都「無所逃於天地之間」,何不在還有選擇權的時候做一些改變?每一個人的一小步都將成為整個世界的一大步。

  當然,最重要的開始還是要「有心」,開始關心,開始思索,開始吸收相關知識,開始實踐,然後纔會開始改變。期待生活在颱灣的人,愛護環境、愛護自然不再隻是掛在嘴邊的口號,而是可以從生活實踐來改變現狀,不再隻是追求經濟成長的數字,而是讓低耗能的生活方式成為可能。

  這100堂自然課將提供許多層麵的資訊,讓大傢可以知道隱而不見的事實,以及生活上可以改變的選擇。1992年巴西裏約熱內盧地球高峰會上來自加拿大的12歲女孩說瞭一段發人深省的話:「我在這裏要替未來的世代說話;我在這裏要代錶在世界各地挨餓、沒有人聽到他們哀號的兒童說話;我在這裏要替地球上因為無處可去而麵臨死亡的無數動物說話。……你們不知道怎麼讓鮭魚重新迴到乾涸的小溪;不知道怎麼讓絕種的動物死而復生,也不知道怎麼讓現在變成沙漠的森林重新生長。如果你們不知道怎麼修復,就請彆再破壞。」

  快20年過去瞭,我們到底做到瞭哪些?

  光是停止破壞還是不夠的,其實答案早就存在於生生不息的大自然裏,以大自然為師,嚮大自然學習,纔有機會找到正確的方嚮。

圖書試讀

Lesson 33 吃齣季節的美味

幸福的現代人,琳瑯滿目的食材在超市的貨架上擺得滿滿的,有些還遠渡重洋,坐飛機、輪船來到颱灣,蔬果處理儲存技術的進步,讓這些採收已久的食材看起來一樣新鮮。

全球化的貿易以及便利生活的追求,讓我們想吃日本的蘋果、紐西蘭的奇異果、美國的杏桃,變得一點都不睏難,其實真正難的是吃一口真正當季的食物,吃齣季節的美味。

世界著名的保育學者珍古德博士近年來倡導用飲食找迴綠色的地球,鼓勵大傢以最簡單的方法翻轉現況,吃在地當季的食物,直接到農夫市場購買,鼓吹在地的小農栽培。如今這股風潮已在全世界蔚為風潮,連一嚮浪費食材、隻愛速食的美國人也開始改變瞭,各地農夫市場供給人們日常需要的食材,不僅價格實惠,也可提供有機、健康、安全的蔬果。

想要吃齣季節的美味,自然以當天現採現吃的蔬果為首選,但除非自己擁有菜園,否則很難做到這一點。不妨退而求其次,勤快一點到傳統市場或週末的農夫市集,總有自傢栽種的食材可供選擇,它們不僅新鮮,而且少瞭運輸的長途跋涉,自然滋味也更好。

颱灣寶島每一季都有吃不完的當令蔬果,比起溫帶國傢,我們的選擇性多瞭許多。從春天的韭菜香開始,接著4月的桂竹筍,梅雨季以後的綠竹筍,到炎熱夏季的空心菜、皇宮菜、龍須菜、川七、鞦葵以及清涼退火的鼕瓜、絲瓜、瓢瓜等各式瓜果,鞦涼季節香噴噴的地瓜、南瓜、芋頭、花生接續上市,即使是寒鼕也有高麗菜、大白菜、茼蒿、芥菜等不勝枚舉的葉菜可供選擇。

季節美味不在於珍稀的食材,而是對當地生態的疼惜之心,隻有當季、在地的新鮮食材,纔能吃齣美好食物的真滋味。

用户评价

评分

我算是比較喜歡閱讀的傢長,但說實話,關於孩子的課外讀物,我總是在尋找那種既能增長知識,又能激發興趣,同時還能促進親子關係的。這次入手《自然老師沒教的事2》,完全是抱著試試看的心態,沒想到效果齣奇的好。這本書最大的亮點,我覺得是它提供瞭一種全新的親子互動模式。過去,我可能更多的是扮演一個“教導者”的角色,告訴孩子“這是什麼,那是什麼”。但這本書鼓勵的是“共同探索”。比如,書中有一個關於“聽雨聲”的環節,讓我印象深刻。我們平時聽到雨,可能就是覺得煩或者覺得冷,但書裏卻引導我們去分辨雨滴落在不同材質上的聲音,去感受雨滴的節奏。那天正好下雨,我們就靜靜地坐在陽颱上,關掉電視,關掉手機,專心去聽。孩子們一開始還坐不住,但慢慢地,他們開始發現雨滴敲打窗戶的聲音、落在樹葉上的聲音、落在地闆上的聲音,真的都不一樣。那個時刻,我們不是在“上課”,而是在一起“體驗”,一起“感受”。這種共同的體驗,讓我們的親子關係更緊密瞭。而且,書裏的很多活動,都是基於“玩”的設計,比如用樹葉和石頭做拼貼畫,或者用放大鏡觀察螞蟻的“搬傢隊伍”,孩子們在這種玩樂中,不知不覺就學到瞭關於色彩、形狀、生物習性的知識。這讓我意識到,最好的教育,往往是隱藏在最有趣的玩耍之中。

评分

第一本《自然老師沒教的事》簡直是讓我傢那對“室內派”小孩眼睛為之一亮的神奇寶典!我本來還在愁周末帶他們去哪兒,總不能天天泡在傢裏對著平闆吧?結果翻開這本書,簡直打開瞭新世界的大門。裏麵介紹的那些在傢門口、公園裏就能找到的“寶貝”,比如路邊野花、小區的昆蟲,甚至是天上的雲,都變成瞭充滿吸引力的遊戲和探索主題。我記得有個周末,我們照著書上說的,帶著放大鏡和記錄本,去附近的公園“尋寶”。孩子們的專注力瞬間提升,他們會好奇地觀察螞蟻搬傢,研究葉子上的紋路,甚至還發現瞭一隻小小的蝸牛,小心翼翼地把它捧在手裏,對著書上的圖鑒比對。那種眼神裏的光芒,是我很久沒見過的。而且,書中講的很多道理,不像課本那麼枯燥,而是用很生活化的例子,比如蝴蝶的蛻變,告訴他們生命成長的過程,或者雨水是怎麼形成的,讓他們對大自然産生敬畏和好奇。以前他們對“自然”的認知,可能就是學校裏的課本或者電視上的紀錄片,這次真的讓他們“親身”體驗瞭,而且是在最熟悉的環境裏,這感覺完全不一樣。這本書真的太棒瞭,讓原本乏味的周末變得豐富多彩,更重要的是,它點燃瞭孩子們探索世界的熱情,讓我這個“自然小白”老媽也學到瞭好多。

评分

說實話,作為一名忙碌的職場媽媽,我平時陪伴孩子的時間真的不算太多,所以每次親子時光,我都希望能夠過得有意義,能讓他們有所收獲,同時也能留下美好的迴憶。這本書《自然老師沒教的事2》恰恰滿足瞭我的這些需求。它提供的“100堂親子自然課”,就像是一個精心設計的“活動菜單”,我不用自己費心去想“今天該做什麼”,隻需要跟著書裏的指引,就能和孩子玩得很開心,學到東西。而且,我特彆喜歡書中強調的“就地取材”和“不拘泥形式”的理念。不像有些親子活動需要去特定的場所,買很多道具,這本書裏的很多內容,都是鼓勵我們利用身邊的資源,比如公園裏的落葉、小河邊的石頭、甚至是傢裏的廚房廢料(比如製作土壤)。這不僅省錢省力,更能讓孩子明白,生活處處有學問,處處有樂趣。我印象最深的一次,是跟著書裏的方法,教孩子如何用收集來的樹葉和花瓣,來製作一個獨一無二的“葉子畫”。孩子們發揮他們的想象力,把不同的顔色和形狀的葉子組閤在一起,創造齣各種奇妙的圖案。看著他們專注的神情,和完成後臉上洋溢的自豪感,我覺得這一切的付齣都值瞭。這本書不僅僅是在教孩子認識自然,它更是在幫助我們傢長,重新找迴與孩子簡單而純粹的連接,讓每一次的陪伴,都成為一次溫馨而難忘的探索之旅。

评分

我一直覺得,讓孩子瞭解和熱愛自然,是一種非常重要的“軟實力”。尤其是在這個信息爆炸的時代,孩子們每天接觸的都是虛擬的、屏幕裏的世界,很容易讓他們失去對真實世界的感知。所以,《自然老師沒教的事2》這本書,在我看來,簡直就是一座寶庫。它不僅僅是提供瞭一些關於動植物的知識,更重要的是,它教會瞭傢長如何引導孩子去“看”,去“聽”,去“感受”。我記得書中有一個關於“夜觀星象”的章節,我們以前可能隻是偶爾抬頭看看月亮,但這本書提供瞭詳細的步驟,如何找到北鬥七星,如何辨認一些常見的星座。我們找瞭個晴朗的夜晚,帶著書,去瞭離傢不遠的一個小山坡。雖然我們不是什麼天文學傢,但跟著書裏的指引,我們居然能找到一些星星的軌跡,孩子們對滿天繁星感到無比的驚奇和興奮。那種感覺,比在任何APP上看星空都要來得真實和震撼。這本書的語言風格也很親切,沒有那種高高在上的說教感,更像是朋友之間的分享。它讓你覺得,原來自然就在身邊,隻要你願意花點時間和心思去發掘。而且,書中非常強調“安全”和“尊重”的原則,比如觀察昆蟲時,要輕柔對待,不要傷害它們。這對於培養孩子的同理心和保護環境的意識,也非常有幫助。總而言之,這本書為我們打開瞭一扇通往真實世界的大門,讓我們和孩子一起,重新認識這個充滿奇妙的大自然。

评分

我一直覺得,我們這代人小時候對大自然的親近感,可能比現在的孩子要強一些。那時候沒有智能手機,周末就是爬山、玩水、跟朋友在田野裏瘋跑,眼睛裏看的是真的山、真的水、真的樹。所以,當我看到《自然老師沒教的事2》這本書的時候,就立刻被它的名字吸引瞭。它承諾的“100堂親子自然課”,聽起來就像是在找迴我們小時候的那份純粹的快樂。這本書的優點在於,它真的把“自然”拉近瞭,不再是遙不可及的科學概念,而是藏在我們生活周遭的驚喜。書中提供的許多小點子,比如如何觀察不同形狀的雲,如何分辨鳥叫聲,或者怎樣做一個簡易的植物標本,都非常實用,而且不需要太多的專業知識或昂貴的裝備。我試著帶著孩子去小區裏找幾種不同的葉子,迴來後對照書上的描述,孩子們居然能分齣闊葉、針葉,還能大緻判斷齣是哪個季節的植物,這讓我很驚喜。更重要的是,這本書引導的方式非常溫和,它不是強製孩子去“學習”,而是鼓勵他們去“發現”。在這個過程中,他們學會瞭觀察,學會瞭思考,也學會瞭和自然和諧相處。有時候,我會覺得教育不應該隻局限於教室,更應該是在生活中,在每一次的親子互動中。《自然老師沒教的事2》恰恰做到瞭這一點,它用最簡單的方式,開啓瞭最深刻的自然教育。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