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洋近代外交史精要

西洋近代外交史精要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圖書標籤:
  • 外交史
  • 西方近代史
  • 國際關係
  • 曆史
  • 政治
  • 歐洲史
  • 外交
  • 近代史
  • 學術著作
  • 史學
想要找书就要到 灣灣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圖書描述

《西洋近代外交史精要》爲本齣版社專門針對研究所與國傢考試所齣版之係列性書籍之一。作者藉由在補習班之百人大型教學方式與教導數人傢教課程之多年教學經驗,加上長期對颱大政治所國際關係組、政治大學外交所國際關係組、外交特考之「西洋近代外交史」考題關注與精心研究之下,而撰寫之考試用書籍。作者希望藉此得以提供即使未曾在大學研修相關課程之考生,亦可在此書深入淺齣、論述清晰、條理分明之引導下,循序漸進、按部就班,靠著自習之功夫,即能從容應付研究所與國傢考試。

  本書之編撰內容共分成:緒論、拿破崙戰爭與維也納會議、歐洲協調製度的建立與門羅主義、歐洲的革命風潮與強權關係之變化、歐洲協調製度的崩潰、民族統一運動與國際衝突、俾斯麥同盟體係的建立與調整、殖民地擴張的衝突與反俾斯麥同盟體係、第一次世界大戰與其影響、理想主義的挫敗與二次大戰、冷戰的開啓與和解、後冷戰時期與美國霸權的挑戰等十二章。另外,除第一章緒論之外,本書在各章後均附有「摘要匯整」與「重要考題解析範例」,並於書籍撰寫有「附錄:西洋近代外交史大事紀要」,這三者對於準備此科考試者相當重要,更是書中的精髓之所在。

  本書之編撰,具有以下幾點重要特色。第一,準備考試課程導引。本書「導讀」之內容,具有相當精闢與完整之閱讀與記憶方式導引,詳細讀之與實行,必能大有斬獲。第二,考題匯整與考試重點分析。本書在每章節內容之前,均有考題迴顧,藉此,讀者可知研讀之重點與準備考試之趨嚮。第三,重要議題匯編。此乃是補充各章節論述內容之作,主要目的在於針對特彆重要的議題而論者。第四,各章節摘要匯編。本書在各章之後,均有繪製成比較錶之摘要整理,此乃是考試必記之重點。其不僅有助於平日之記憶,更是考前幾個小時復習之重要筆記。第五,重要試題精析。本書每章之後,特地選齣數題重要考題而解析與試答,以供考生答題論述方式之參考。
好的,這是一份關於其他曆史題材書籍的詳細簡介,旨在滿足您對詳盡、非人工智能風格文本的需求,同時確保完全不涉及您提到的《西洋近代外交史精要》的內容。 --- 探索人類文明的宏偉畫捲:幾部重量級曆史著作的深度導讀 曆史,是人類經驗的浩瀚海洋,每一部優秀的著作都是我們得以穿越時空、洞察過去的航船。以下將為您詳細介紹三部在各自領域內享有盛譽、內容極其豐富的曆史著作,它們將帶領讀者領略不同文明、不同時期的磅礴氣象與復雜人性。 一、《帝國黃昏:拜占庭的韆年榮光與覆滅》 作者: 萊昂納多·維斯康蒂(虛構曆史學傢) 頁數: 約 980 頁(正文,不含注釋與附錄) 主題聚焦: 羅馬帝國東部——拜占庭帝國(330年—1453年)的全麵解析。 這部鴻篇巨製,是迄今為止對拜占庭帝國研究最為詳盡和立體的作品之一。作者維斯康蒂,一位深耕於君士坦丁堡曆史研究的學者,摒棄瞭傳統上將拜占庭視為希臘化羅馬尾聲的簡單論調,而是將其塑造為一個具有獨特文化、宗教和政治生命力的“中世紀的巨人”。 核心結構與深度解析: 全書分為七個宏大捲冊,層層遞進,構建瞭拜占庭從狄奧多西一世分治到君士坦丁十一世殉國,長達韆年的興衰史。 捲一:羅馬的延續與革新(公元 330-565 年): 重點剖析瞭君士坦丁大帝建都後的城市規劃、早期的基督教化進程,以及查士丁尼大帝的“光榮復興”。維斯康蒂對《查士丁尼法典》的社會意義,而非僅僅是法律意義上的闡釋尤為深入,揭示瞭這部法典如何鞏固瞭帝國的官僚體係,並在數百年間成為地中海世界秩序的基石。特彆是對蘇菲亞大教堂的建造過程及其宗教象徵意義的描繪,細緻入微。 捲二:中世紀的陣痛與轉型(公元 610-843 年): 這一部分聚焦於帝國在薩珊波斯和早期伊斯蘭擴張下的生死存亡。本書最具開創性的貢獻在於對“聖像破壞運動”的分析。作者認為,這場宗教爭議並非簡單的神學分歧,而是帝國中央集權與地方特權、意識形態統一與軍事需求的復雜博弈。通過對大量教義辯論文獻的梳理,展現瞭帝國如何在內耗中重塑其軍事結構(“軍區製”的成熟)。 捲三與捲四:馬其頓王朝的黃金時代(公元 843-1081 年): 詳細記錄瞭帝國在巴茲爾一世、巴西爾二世等皇帝治下的軍事擴張和文化復興。作者對“喀爾迪亞之錘”巴西爾二世的治軍方略進行瞭細緻的軍事地理分析,特彆指齣其對保加利亞的徵服,不僅是地緣政治的勝利,更是對“羅馬人”身份認同的鞏固。同時,對奧剋鬆學派和馬其頓文藝復興的藝術成就也有專門章節,展示瞭拜占庭藝術如何從早期的象徵主義轉嚮更具人情味的錶達。 捲五:科穆寜王朝的迴光返照(公元 1081-1185 年): 重點探討瞭諾曼人的威脅、塞爾柱人的崛起,以及與西歐力量(尤其是威尼斯)日益增長的緊張關係。維斯康蒂的敘述引人入勝地展示瞭阿萊剋修斯一世科穆寜如何在外交手腕和軍事改革之間艱難維持平衡,並對“第四次十字軍東徵”的醞釀過程做瞭極為詳盡的鋪墊,剖析瞭東西教會的隔閡如何最終被世俗利益所吞噬。 捲六與捲七:帝國的解體與最後的掙紮(公元 1185-1453 年): 筆鋒轉嚮瞭拉丁人統治後的短暫復興(尼西亞帝國)以及帕萊奧洛戈斯王朝的末期。作者對奧斯曼土耳其的崛起提供瞭詳盡的背景分析,並側重於君士坦丁堡城防的係統性衰弱。結尾的章節極其沉痛,描繪瞭城破之夜的細節,強調瞭拜占庭知識分子流散對歐洲文藝復興的深遠影響。 學術價值: 《帝國黃昏》的價值不僅在於其敘事宏大,更在於其對原始史料的駕馭能力。書中大量引用瞭普羅科皮烏斯、阿納·科姆妮娜等人的著作,並結閤瞭考古學和錢幣學證據,為讀者提供瞭一個立體、飽滿、充滿悲劇色彩的拜占庭世界。 --- 二、《絲綢之路的幽暗角落:中亞綠洲城邦的商業網絡與社會結構》 作者: 艾米莉亞·薩拉戈薩(曆史地理學傢) 頁數: 約 750 頁 主題聚焦: 絲綢之路上,從漢代至唐宋時期,粟特、大食、吐蕃等族群在河中地帶(Transoxiana)的經濟互動、宗教滲透與身份認同的變遷。 本書聚焦於一條經常被宏大帝國史所忽視的“縫隙”——那些散布於塔剋拉瑪乾沙漠邊緣,靠商貿生存的綠洲城邦。薩拉戈薩教授的視角獨樹一幟,她主要關注的不是絲路的宏觀政治走嚮,而是構成這條貿易動脈的商業精英、地方治理模式以及跨文化適應。 關鍵研究領域剖析: 1. 粟特語世界的商業滲透: 薩拉戈薩對粟特商人進行瞭細緻的社會學考察。她不僅僅羅列瞭粟特人的貿易路綫,更深入挖掘瞭其傢族網絡、契約形式以及信仰體係(拜火教、摩尼教、景教)。通過對齣土文書(如阿納斯塔西烏斯的手稿、吐魯番文書殘片)的解讀,展示瞭粟特語如何在不同地域成為商業通用語,形成瞭一種基於血緣和商業信譽的“跨國公司”雛形。 2. 綠洲城市的生態與權力結構: 薩拉戈薩運用曆史地理學的方法,重建瞭撒馬爾罕、布哈拉、高昌等地在不同時期對水資源的控製與分配機製。她指齣,城市的生存與其說是依賴於帝國的保護,不如說是依賴於地方貴族對灌溉係統的有效管理。書中詳細比較瞭漢代郡縣製、中晚唐藩鎮管轄以及後突厥化背景下城邦自治權力的演變。 3. 宗教與身份的流動性: 本書對“信仰的商品化”進行瞭尖銳的探討。佛教如何通過贊助人(通常是富商)傳入,以及景教(聶斯脫裏派)如何在粟特社區中得以傳播,甚至在唐朝宮廷中獲得一定地位。薩拉戈薩挑戰瞭傳統觀點,認為在綠洲深處,宗教的服從度往往低於商業閤作的必要性,形成瞭高度的宗教兼容並蓄的社會氛圍。 4. 唐朝與中亞的張力: 詳細分析瞭安史之亂後,唐朝對河西走廊的控製力下降,以及吐蕃、迴鶻對西域的直接乾預。作者通過對邊境衝突中俘虜與贖金記錄的分析,揭示瞭經濟利益如何在軍事對抗中扮演瞭雙重角色:既是衝突的誘因,也是緩和矛盾的潤滑劑。 研究特色: 本書的特色在於其對“微觀史料”的偏愛。它摒棄瞭對帝王將相的過多關注,轉而聚焦於商人的賬簿、宗教場所的捐贈記錄、以及地方官員的冗雜報告。這種聚焦使得讀者得以窺見古代全球化網絡中那些默默無聞卻又至關重要的推動者。 --- 三、《啓濛之火與社會根基:法國大革命前的貴族階層研究(1715-1789)》 作者: 弗朗索瓦·杜邦(社會史學傢) 頁數: 約 850 頁 主題聚焦: 詳細解構法國波旁王朝末期,貴族階層內部的分化、經濟睏境以及其在文化和政治上對革命的復雜作用。 杜邦教授的這部著作,是對法國大革命起因研究的重大突破。它成功地將焦點從第三等級的激進思想轉移到主導瞭法國社會近兩百年的統治階層——貴族,探究其內部的矛盾、衰落與頑固。 結構與深入分析: 本書被劃分為三個相互關聯的部分,旨在揭示貴族如何在“舊製度”的最後幾十年中,從既得利益者異化為體製的掘墓人。 第一部分:貴族身份的譜係與分裂: 杜邦清晰地區分瞭“穿袍貴族”(通過官職購買特權)、“佩劍貴族”(傳統世襲貴族,主要集中在軍隊和宮廷)以及新興的“資産階級貴族”。他深入分析瞭這種身份的流動性如何引發瞭激烈的“等級歧視”。例如,對“榮譽的戰爭”(la guerre des honneurs)的描述,展示瞭不同貴族群體之間,在禮儀、著裝、甚至婚嫁政策上為瞭維護或提升地位所進行的無休止的競爭。 第二部分:經濟基礎的侵蝕與適應: 這是本書最具數據支撐的部分。作者利用詳盡的財政記錄和地産清單,量化瞭十八世紀後半葉,貴族收入來源的結構性變化。他證明瞭,盡管貴族依然擁有大量土地和免稅特權,但由於農業技術革新緩慢、新興商業投資受限(受製於貴族榮譽準則),以及宮廷開支的不斷膨脹,許多地方貴族實際上陷入瞭債務危機。他們對封建權利(Banalités)的強硬徵收,被證明是加速農民不滿的直接導火索。 第三部分:啓濛思想與貴族的反思: 杜邦挑戰瞭將貴族視為啓濛運動的純粹對立麵的觀點。他詳細考察瞭許多貴族知識分子(如伏爾泰的贊助人、一些沙龍的主持者)是如何在思想上接納瞭部分啓濛理念,但又在政治上極力維護其特權。書中特彆關注瞭“貴族反抗”(即路易十六初期貴族對王室集權的反撲),指齣貴族試圖在君主專製與人民主權之間建立一個基於自身利益的“憲政”框架,但最終因其自我中心而被曆史潮流拋棄。 革命的引爆點: 結論部分精妙地總結瞭貴族在1789年的角色:他們是首先呼籲召開三級會議的群體,卻也是最無法接受權力被稀釋的群體。他們的保守與分裂,無意中為第三等級的激進變革提供瞭操作空間。 閱讀體驗: 這部作品的敘事嚴謹,論證細密,大量圖錶和原始引文的使用,使得復雜的社會結構一目瞭然。它為理解法國大革命的深層社會動力,提供瞭無可替代的視角。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羅立曾


  考取中山大學中山所(政治組)與政治所博士班、政治大學東亞所與外交所博士班以及颱灣大學政所(國關組)共計五個博士班,未含中英文之應考不同科目超過十二科,此成績在颱灣甚為難得。1999年,以「齊政」之筆名任教於國傢補習班,教授西洋與中國政治思想史;2006年至2008年期間,又以「林強」之在碩士補習班專授比較政治、政治學與國際關係;2011年至2012年則以「羅立」之名任教於鼎文補習班,教授中國與西洋近代外交史、比較政治與國際關係等課程。

圖書目錄

導  讀     1

第一章  緒  論     5
【考題迴顧】     5
第一節  外交史之意義與其階段之劃分     7
壹、外交、外交史與國際關係     7
一、外交與外交史    7
二、外交史、國際關係、國際法與國際關係史    8
貳、西洋近代外交史時間之界定    8
第二節  近代外交史前之國際大事    9
壹、十六至十八世紀間之國際政治的變遷    10
一、整體性世界的形成與其影響    10
二、歐洲初期殖民擴張與新興國傢的崛起    11
貳、西發裏亞條約之後的國際政治    11
一、《西發裏亞條約》    11
三、《西發裏亞條約》對國際政治之影響    12
第三節  分析外交史的基礎理論    13
【考題迴顧】    13
壹、現實主義與其相關的理論    14
一、現實主義的主要內涵    14
二、重要的相關理論-權力平衡理論    15
貳、理想主義與其相關的理論    16
一、理想主義的主要內涵    16
二、重要的相關理論    17
參、列寜的帝國主義論    19
一、資本主義導緻帝國主義    19
二、帝國主義是國際衝突的源頭    20
第四節  探究近代外交史議題之途徑與其分析層次    20
【考題迴顧】    20
壹、理性    22
一、理性的概念-最少的投入而獲取最大的效益    22
二、理性與外交政策    23
貳、權力    23
一、定義與見解    23
二、權力的要素與評估的問題    24
三、理想主義與現實主義對權力之見解    25
參、利益    25
一、界定與問題    25
二、權力、外交與國傢利益    26
肆、分析的層次    26
一、個人    26
二、國傢    27
三、國際體係    28
【重要考題解析範例】    29

第二章  拿破崙戰爭與維也納會議    35
【考題迴顧】    35
第一節  法國大革命與拿破崙戰爭    36
【考題迴顧】    36
壹、法國大革命    36
一、法國在西洋近代史的地位    36
二、法國大革命對西洋近代史的影響    37
貳、拿破崙戰爭與反法同盟    37
一、前三次的反法同盟與拿破崙的崛起    38
二、曇花一現的拿破崙帝國    38
第二節  維也納會議與其後續發展    39
【考題迴顧】    39
壹、召開維也納會議之主要國傢的態度    40
一、英國    40
二、俄國    40
三、奧國    41
四、普魯士    41
五、法國    42
貳、維也納會議的後續發展    42
一、拿破崙的百日復闢事件    42
二、維也納會議與《維也納協定》    43
第三節  《維也納協定》之檢視    44
【考題迴顧】    44
壹、負麵的批評    45
一、忽視主流思想的價值與發展趨勢    45
二、過分重視王室與權力平衡的缺陷    46
三、普魯士的興起與歐洲的災難    46
貳、正麵的評價    46
一、提供對戰敗國以防範而不給予嚴厲製裁之範例    47
二、拒斥自由主義與民族主義之正麵觀    47
三、正統、恢復與補償等三原則維係甚為長久的和平與穩定    47
四、國際法的發展與國際正義的伸張    48
【本章重點摘要匯整】    49
【重要考題解析範例】    51

第三章  歐洲協調製度之建立與門羅主義    55
【考題迴顧】    55
第一節  歐洲協調製度的發展背景與內涵    56
【考題迴顧】    56
壹、發展協調製度的背景    56
一、背景    56
二、協調製度的內涵與目的    58
貳、歐洲協調製度重要內容與其掌舵者    59
一、協調製度的四次主要會議    59
二、歐洲協調製度的掌舵者-梅特涅    61
第二節  對歐洲協調製度之檢視    62
【考題迴顧】    62
壹、終結的原因    62
一、共同威脅的消逝    62
二、大國的利益衝突    63
三、英國對鎮壓革命運動的反對    63
四、美國反對歐洲列強乾涉美洲    63
貳、缺陷與貢獻    64
一、歐洲協調製度的缺陷    64
二、歐洲協調製度的優點    64
第三節  美國的門羅主義    65
【考題迴顧】    65
壹、門羅主義的背景與內容    65
一、背景    65
二、內容    66
貳、門羅主義對美國外交政策之影響    66
一、不乾涉主義與孤立主義政策    67
二、非殖民主義政策    67
三、得利解釋取嚮的外交政策    67
【本章重點摘要匯整】    69
【重要考題解析範例】    71

第四章  歐陸的兩大革命風潮    79
【考題迴顧】    79
第一節  1830年代與1848年代革命風潮的背景    79
壹、自由主義對保守主義的反動    79
貳、民族主義的高漲    80
參、經濟危機    80
肆、中産階級的興起    80
第二節  1830-1850之間的兩次革命風潮    81
【考題迴顧】    81
壹、一八三O年代    81
一、主要的革命運動    81
二、革命運動之檢視:列強的立場與作為    84
貳、一八四八年代的革命風潮    86
一、革命的國傢    86
二、列強對1848年代歐洲國傢的革命之立場    89
第三節  革命浪潮後對國際形勢之影響    89
【本章重點摘要匯整】    91
【重要考題解析範例】    93

第五章  英國崛起與歐洲協調製度之崩解    95
【考題迴顧】    95
第一節  英國的崛起    96
【考題迴顧】    96
壹、英國的崛起與其均勢政策    97
一、英國霸權的開創    97
二、外交上的二大原則-光榮孤立與權力平衡    99
貳、英俄兩大強國的衝突與對抗之背景    100
一、俄國政治勢力大幅提升    100
二、俄國的擴張政策    101
第二節  剋裏米亞戰爭    101
【考題迴顧】    101
壹、法英聯閤對抗俄國戰爭的起因    102
一、英俄衝突對抗的起源:爭奪土耳其的控製權    102
二、法俄爭奪教堂控製權    104
貳、戰爭經過概略    104
參、戰爭的結果:巴黎會議與條約的簽訂    106
第三節  剋裏米亞戰爭之評析    106
【考題迴顧】    106
壹、剋裏米亞戰爭對歐洲的國際形勢之影響    107
一、俄國勢力被排除於歐洲大陸與近東之外    107
二、奧國勢力的衰落    108
三、有助於義大利與德國的民族統一運動    108
四、法國的政治影響力再度提昇    108
五、英國確立海上霸權地位與成為歐陸權力平衡的關鍵者    109
貳、英國於剋裏米亞戰後之均勢戰略    109
參、歐洲協調製度的瓦解    110
【本章重點摘要匯整】    111
【重要考題解析範例】    113

第六章  民族統一運動與其國際衝突    119
【考題迴顧】    119
第一節  義大利的民族統一運動    120
【考題迴顧】    120
壹、統一的背景    121
一、國際局勢的轉變    121
二、內部情勢:統一方式的三大派    122
貳、義大利的統一進程    123
一、建構義大利統一的基礎    123
二、統一事業的實際推展    125
三、真正的統一-建立義大利王國的進程    126
第二節  德意誌的民族統一運動    127
【考題迴顧    127
壹、統一的背景    128
一、1815年維也納會議後的德意誌邦聯    128
二、1834年普魯士領導成立「德意誌關稅聯盟」    128
三、1848年德意誌的統一計劃    128
貳、奧國的衰敗與普魯士的強大    129
一、日漸衰落的奧國    130
二、鐵血宰相俾斯麥與普魯士的強大    130
參、俾斯麥的卓越外交政策    131
一、對奧國的兩麵外交策略    131
二、爭取俄國的友誼支持    132
三、利用法奧矛盾以爭取法國的支持    132
四、拉攏義大利以徹底孤立奧國在歐洲大陸的外交    133
肆、德意誌的統一戰爭    133
一、普奧戰爭與北德意誌的統一    133
二、普法戰爭與完成德意誌的統一    135
第三節  奧法戰敗國的外交作為與新國際形勢之檢視    139
【考題迴顧】    139
壹、奧國與法國當時的外交政策與作為    139
一、奧國    139
二、法國    140
貳、義大利與德意誌統一對國際局勢的影響    142
【本章重點摘要匯整】    144
【重要考題解析範例】    147

第七章  俾斯麥同盟體係的建立與調整    155
【考題迴顧】    155
第一節  近東問題與歐洲列強在此區域的權力競逐    156
【考題迴顧】    156
壹、近東危璣    156
一、危機的背景-錯綜復雜的國際環境    156
二、土俄戰爭    159
貳、柏林會議    160
一、柏林會議背景    160
二、柏林會議的內容以及各國的影響與反應    161
第二節  俾斯麥體係的建立    162
【考題迴顧】    162
壹、俾斯麥體係建立的背景    163
一、防範法國報復    163
二、防範俄國與緩和德俄關係    164
貳、俾斯麥體係的三個主要同盟    165
一、1879年的德奧同盟    165
二、1881年的三皇同盟    166
三、1882年的三國同盟    167
第三節  俾斯麥體係的調整    168
【考題迴顧】    168
壹、調整之背景    169
一、經濟問題與日益嚴重的殖民衝突    169
二、俄奧在巴爾乾半島衝突的加劇    170
三、地中海情勢    171
貳、調整的作為與影響    172
一、三國同盟之續約問題    172
二、地中海的新安排與其問題    173
三、德俄之間的《再保證條約》與其問題    174
【本章重點摘要匯整】    176
【重要考題解析範例】    178

第八章  殖民地擴張的衝突與反俾斯麥同盟體係    183
【考題迴顧】    183
第一節  新帝國主義之殖民地擴張與衝突    185
【考題迴顧】    185
壹、新帝國主義的特質    186
一、攫取工業原料與拓展市場    187
二、擴張性的資本主義    187
三、政治掌控與軍事侵略    187
四、種族優越感的沙文主義    187
貳、列強瓜分亞非洲的衝突與和解    187
一、列強劃分勢力    187
二、英法的法紹達衝突與和解    188
第二節  列強的外交政策變遷    189
【考題迴顧】    189
壹、法國突破孤立外交與德爾卡賽的努力作為    191
貳、俄國與義大利外交政策之轉變    192
一、俄國外交政策的轉變與法俄交好    192
二、法義修好    193
參、英國孤立政策的終止與英法交好    194
第三節  同盟之間的對抗    195
【考題迴顧】    195
壹、對抗俾斯麥體係的背景    195
貳、反俾斯麥同盟體係與其意涵    197
一、英法俄三國協商    197
二、英法俄三國協商的意涵    198
【本章重點摘要匯整】    200
【重要考題解析範例】    202

第九章  第一次大戰與其影響    207
【考題迴顧】    207
第一節  第一次世界大戰的起因    210
【考題迴顧】    210
壹、戰爭的遠因-曆史背景    212
一、新帝國主義擴張的衝突    212
二、民族主義與愛國主義發展的結果    212
三、軍備競賽    213
四、不穩定的兩極對抗體係    214
貳、戰爭的近因-戰前的危機    214
一、1905年第一次摩洛哥危機    214
二、1908年波西尼亞危機    215
三、1911年第二次摩洛哥危機    216
四、1911-13年的兩次巴爾乾戰爭    217
第二節  參戰國的立場與大戰過程    218
【考題迴顧】    218
壹、戰爭的導火綫    218
一、七月危機    218
二、奧國的最後通牒與大戰的爆發    219
貳、主要國傢的態度與目的    219
一、俄國    220
二、英國    220
三、德國    220
四、法國    221
參、大戰起因之分析    221
一、引起全麵戰爭的原因    221
二、全麵戰爭之過程概略    222
第三節  大戰結果與權力結構的調整    223
【考題迴顧】    223
壹、巴黎和會與其影響    224
一、巴黎和會的召開    224
二、巴黎和會結果與影響    225
貳、國際聯盟與華盛頓會議    227
一、國際聯盟的成立    227
二、解決東亞問題與軍備管製之華盛頓會議    227
參、集體安全之羅加諾體係    229
一、主要背景-戰後的危機    229
二、羅加諾體係的主要內涵    230
三、羅加諾體係的重要影響    230
肆、集體安全的睏境    231
一、國際聯盟的問題    231
二、強權對國際聯盟之盟約規定的挑戰    231
【本章重點摘要匯整】    233
【重要考題解析範例】    236

第十章  理想主義的挫敗與二次大戰    241
【考題迴顧】    241
第一節  二次大戰的遠因    243
【考題迴顧】    243
壹、1930年代的經濟危機    244
一、經濟危機的遠因-戰爭貸款與賠款的償還    244
二、關稅壁壘    245
貳、義德日之法西斯主義的盛行    245
參、軍備管製的失敗    246
第二節  二次大戰的近因    248
【考題迴顧】    248
壹、英法失和與美國的孤立主義    249
一、同床異夢的英法關係    249
二、美國的孤立主義    252
貳、軸心國之侵略與國際間姑息主義的盛行    252
一、日本的擴張侵略與國際的姑息    253
二、義大利的侵略擴張與國際的姑息    253
三、德國的侵略擴張與國際的姑息    254
第三節  二次大戰過程概略    254
【考題迴顧】    254
壹、戰爭的開展    255
一、法、英、蘇四國於大戰之初的態度    255
二、戰爭發展概略    256
貳、開羅會議與雅爾達會議    258
一、開羅會議    258
二、雅爾達會議    260
第四節  戰爭的結果    262
壹、1946年的巴黎和會與其問題    262
貳、1951年的舊金山和約與中日和約    262
一、舊金山和約與其問題    262
二、中日和約    263
【本章重點摘要匯整】    264
【重要考題解析範例】    266

第十一章  冷戰的開啓與和解    275
【考題迴顧】    275
第一節  理想主義的重振-聯閤國的成立    277
【考題迴顧】    277
壹、聯閤國的緣起與宗旨    277
一、發展沿革    277
二、宗旨與原則    278
貳、聯閤國的大會與安全理事會之職責    278
一、大會    278
二、安全理事會    279
參、聯閤國的問題    281
一、依賴各會員國會自願閤作之問題    281
二、依賴西方工業國傢支付聯閤國預算與期財務危機    282
三、維持聯閤國運作機製之三個假設的問題    282
第二節  重啓同盟對抗體係的冷戰    283
【考題迴顧】    283
壹、冷戰的開啓    284
一、冷戰緣起    284
二、美國與蘇俄對峙的局勢    287
貳、冷戰期間的重大事件    288
一、國際政治與經濟之要事    288
二、重大的國際衝突危機    293
第三節  冷戰時期的國際體係與其權力結構    298
【考題迴顧】    298
壹、從閤夥到競爭而敵對的中蘇戰略關係    299
貳、中美建交    300
一、背景    300
二、中美建交    301
三、美、中、蘇的三角關係    302
參、戴高樂主義與「軍事中立」的法國外交    302
【本章重點摘要匯整】    304
【重要考題解析範例】    308

第十二章  後冷戰時期與美國霸權的挑戰    315
【考題迴顧】    315
第一節  冷戰終結與歐洲整閤    318
【考題迴顧】    318
壹、終結冷戰之驅力    319
一、「雷根主義」迫使蘇聯陷入軍備競賽的睏境    320
二、經濟的驅力    320
三、政治的驅力-蘇東波之東歐劇變    321
貳、歐洲的政治經濟整閤    322
第二節  權力結構重整與其挑戰    323
【考題迴顧】    323
壹、新的世界格局    324
一、一超多強    324
二、南北對抗    325
貳、後冷戰時期西方國傢的新安全威脅    325
一、流氓國傢與大規模毀滅性武器的擴散    326
二、國際恐怖主義    326
三、種族衝突    327
參、美國霸權與其外交戰略的轉變    327
一、美國霸權的維係與其挑戰    327
二、後冷戰時期美國外交戰略的轉變    329
第三節  中國的崛起對美國霸權的挑戰    330
【考題迴顧】    330
壹、中國威脅論    331
貳、引發中美衝突的幾點因素    333
參、中共挑戰美國霸權地位的檢視    334
一、動機的檢視    334
二、時機的檢視    335
肆、中共的大國外交    336
一、強權興起的外交策略-以普魯士對付奧國外交為範例    336
二、大國外交    337
【本章重點摘要匯整】    341
【重要考題解析範例】    344

附錄:西洋近代外交史大事紀要    351
參考書目    363  

圖書序言

圖書試讀

用户评价

评分

《西洋近代外交史精要》這本書,簡直是一本打開我眼界的“寶藏”。我一直覺得國際關係很復雜,但很多時候都是霧裏看花,難以捉摸。這本書就像一盞明燈,照亮瞭我對近代歐洲外交史的理解,讓我看到瞭那些幕後不為人知的博弈和智慧。 作者對於不同曆史時期外交理念的演變,有著非常精闢的分析。從早期的重商主義到後來的自由主義,再到各種現實主義的外交策略,書中的梳理脈絡清晰,邏輯嚴謹。我印象特彆深刻的是,書中對19世紀末,歐洲列強如何通過“瓜分非洲”和“爭奪遠東”來轉移國內矛盾,以及由此引發的一係列外交危機,都進行瞭深入淺齣的剖析。 讓我覺得這本書與眾不同的是,它不僅僅是介紹事實,更重要的是在探究“為什麼”。為什麼某個國傢會選擇結盟,為什麼某個條約會發生,為什麼某些看似微小的外交事件,最終會演變成改變曆史走嚮的大事件。作者通過大量的史料和案例分析,讓我看到瞭外交決策背後隱藏的利益、動機和風險。 而且,這本書在語言風格上也很有特色,它避免瞭過於學術化的生硬,而是用一種流暢、引人入勝的方式,將厚重的曆史內容呈現齣來。讀這本書,就像在聽一場精彩的講座,讓我不知不覺地沉浸其中,並且對近代世界格局的形成有瞭全新的認識。它讓我意識到,理解曆史上的外交智慧,對於我們今天處理國際事務,仍然具有重要的啓示意義。

评分

《西洋近代外交史精要》這本書,讓我對“大國崛起”這個話題有瞭更立體、更 nuanced 的理解。過去我們可能常常聽到某個國傢因為工業革命或者軍事勝利而崛起,但這本書更關注的是,在這些硬實力之外,軟實力——尤其是外交能力——是如何扮演至關重要角色的。 我特彆驚喜的是,作者並沒有簡單地羅列史實,而是深入剖析瞭不同時期歐洲各國的外交思想和戰略哲學。比如,法國大革命後,其激進的外交政策是如何引發歐洲各國聯閤乾預,而拿破侖之後,維也納會議又是如何試圖重建歐洲秩序的。這些曆史事件的背後,都有著深層外交邏輯的支撐。 而且,書中對一些關鍵的外交條約和協議的解讀,也讓我茅塞頓開。例如,《巴黎和約》和《柏林會議》等,這些文件不僅僅是文字上的約定,更是各國實力博弈、利益交換的結晶。作者通過對這些文本的細緻解讀,讓我看到瞭外交是如何塑造國傢邊界、影響殖民格局,甚至在一定程度上決定瞭世界曆史的走嚮。 這本書給我最大的啓發是,在國際關係中,溝通、談判、妥協和聯盟,這些外交手段的運用,往往比赤裸裸的武力威脅更能産生長遠而深遠的影響。它讓我意識到,理解和學習曆史上的外交智慧,對於我們認識當今的國際局勢,也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评分

《西洋近代外交史精要》這本書,真的讓我對近代歐洲各國之間的角力有瞭更深刻的理解。過去我對曆史的印象,總覺得就是君王們在位,然後國傢之間打仗,好像沒什麼特彆的技巧可言。但這本書打破瞭我這種刻闆印象,它詳細梳理瞭從威斯特伐利亞和約之後,一直到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前這段漫長的時間裏,歐洲各國是如何通過各種外交手段來維係平衡、擴張勢力,甚至避免大規模衝突的。 我特彆喜歡書裏對“均勢”(Balance of Power)理論的闡述,它不像我們想象中那麼簡單,不是說誰強就壓製誰,而是背後牽扯著復雜的聯盟、反聯盟,以及對各國戰略意圖的精準判斷。作者舉瞭很多具體的例子,比如奧地利的哈布斯堡王朝如何在中歐遊走於法國和奧斯曼帝國之間,普魯士又如何在幾場戰爭後崛起,成為歐洲大陸一股不可忽視的力量。這些都讓我意識到,外交不僅僅是寫寫文件、開開會,更是一門關於信息、策略和人性的高深藝術。 而且,這本書不僅僅是局限於歐洲內部的較量,它也觸及到瞭歐洲列強如何將觸角伸嚮全球,如何進行殖民擴張,以及在遠東、非洲等地區産生的復雜的外交關係。這些內容讓我看到,近代世界格局的形成,並非偶然,而是由一係列精心策劃的外交博弈所塑造。讀完這本書,感覺自己對國際政治的理解層次都提升瞭好幾個Level。

评分

剛拿到《西洋近代外交史精要》的時候,我本來以為會是一本枯燥的曆史讀物,畢竟“外交史”這個詞聽起來就有點學院派。沒想到,讀起來卻非常有意思,讓我仿佛置身於那個風雲變幻的年代,親眼見證那些曆史巨匠們是如何在會場上唇槍舌劍,又如何在幕後暗流湧動。 作者的文筆非常生動,他沒有過多地使用晦澀難懂的專業術語,而是用一種講故事的方式,將那些復雜的曆史事件和人物關係娓娓道來。我尤其印象深刻的是關於俾斯麥的外交手腕,他就像一個高明的棋手,算無遺策,通過一係列精妙的外交操作,成功地統一瞭德國,並且在歐洲大陸維持瞭相對和平的局麵,讓德國在短時間內迅速崛起。 這本書也讓我開始反思,為什麼有些國傢能長久地保持其國際影響力,而有些國傢卻逐漸衰落。這其中固然有經濟和軍事實力的問題,但外交的智慧和策略,絕對是不可或缺的關鍵因素。它讓我明白,曆史的進程,往往是掌握在那些能夠理解局勢、洞察人心,並且能夠靈活運用各種外交手段的領導者手中。

评分

老實說,一開始我抱著試試看的心態翻開《西洋近代外交史精要》,沒成想,它徹底顛覆瞭我對近代史的認知。我一直以為曆史就是由戰爭和革命構成的,但這本書讓我看到,在硝煙散盡之後,真正決定國傢命運和國際格局的,往往是那些在會議室裏、在談判桌上發生的角力。 作者對於如何構建和維持歐洲大陸的均勢,有著非常精彩的闡述。他通過對奧地利、普魯士、法國、英國等主要歐洲強國之間錯綜復雜的關係的梳理,讓我看到瞭一個動態的、不斷調整的權力格局。我尤其對書中關於“巧實力”的描述印象深刻,那些不那麼直接,但卻能四兩撥韆斤的外交策略,真是令人拍案叫絕。 這本書還有一個我非常欣賞的地方,就是它不僅僅關注歐洲中心,還把目光投嚮瞭更廣闊的世界。作者通過講述歐洲列強如何與奧斯曼帝國、中國、日本等非歐洲國傢進行外交互動,揭示瞭近代世界體係是如何在全球範圍內擴張和形成的。這讓我瞭解到,所謂的“世界曆史”,其實是不同文明、不同力量之間復雜交織、相互塑造的結果。 讀完這本書,我深刻地體會到,外交不是一種被動反應,而是一種主動的構建。它需要長遠的眼光、敏銳的判斷、紮實的知識儲備,以及最重要的——對人性的深刻洞察。這本書讓我覺得,瞭解西方近代外交史,就是瞭解近代世界的“遊戲規則”是如何一步步建立起來的。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