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美國民事管轄權理論之研究——以聯邦最高法院之判例發展軌跡為中心
一、序言∕2
二、「權力理論」(Power Theory)之奠立∕4
三、朝嚮「公平」(fair play)與「實質正義」(substantial justice)之轉化——「最低接觸」與「閤理性」之雙重檢驗標準∕19
四、雙重檢驗原則對「對物管轄權」之限製∕37
五、「商務流通理論」(Stream of Commerce Theory)之開展∕41
六、結語∕54
第二章 網路誹謗之國際民事管轄權——比較法下之不同觀點
一、序言∕58
二、問題之提齣∕59
三、美國法之觀點與判例發展∕61
四、歐洲法院之判例見解及影響∕79
五、分析與評估——未定之結論∕94
第三章 扣押財産作為行使國際民事管轄權之基礎——評最高法院93年度颱抗字第176號裁定
一、案例事實∕101
二、問題焦點及本文射程∕103
三、比較法之觀察∕104
四、對我國最高法院裁定之評釋——代結論∕121
第四章 國際訴訟之閤意管轄——以排除效果(derogation)之有效性要件為中心
一、序言∕126
二、最高法院判決之三部麯∕128
三、閤意管轄製度之基本理論構成與要件設定∕134
四、閤意管轄條款之解釋——「專屬」或「併存」?∕161
五、結論∕165
第五章 子女監護權爭奪之國際民事管轄
一、序言∕168
二、美國法之規範∕170
三、海牙國際私法會議與歐洲聯盟之規範∕210
四、我國法規範之檢討∕232
五、結語∕257
第六章 颱灣法院處理「中國法院判決」承認問題之現況——以「裁定認可」後之效力為中心
一、序言∕260
二、有無實質確定力之判彆實益──以兩個案件為例∕263
三、經裁定認可之大陸確定判決之效力∕271
四、結語∕291
序言
在全球化的今日,跨越國界的經濟活動與身份行為,已成為當代社會生活之常態。當跨國紛爭發生時,如何妥善地對國際民事訴訟管轄權進行分配,自然成為一個十分重要的挑戰與課題。
針對國際民事管轄權的分配,在美國與歐陸國傢間,展現瞭風貌迥異的理論構成與規範模式,彼此間之歧異,不僅在過去數十年間,於理論層麵上不斷進行著孰優孰劣的爭辯,更在邁入二十一年紀後,於實務層麵上導緻有史以來規模最大的國際管轄權分配整閤運動,自1992年開始曆經十年的努力,最終仍宣告破局。
作為大陸法係傢族一員的我國,在民事管轄權分配的問題上,長久以來即受到歐陸理論的深刻影響;同時,在我國所麵臨的外交現實下,就以海牙國際私法會議為中心所進行之全球性公約的研議與討論,我國學者與實務傢亦未受邀參與。影響所及,使我國關於國際民事管轄權的理論視野與實務發展,産生與當代世界潮流相當程度的落差。
有鑑於此,筆者在過去數年間,即將部分的研究心力置於國際民事管轄權此一主題之上,並針對各項議題,陸續為文探討。本論文集的前四章,收錄瞭筆者曾公開發錶的四篇論文,最後兩章則為筆者尚未完整發錶的研究成果。在基本的考察視野上,筆者並未將焦點置於應採取嚮來所謂的「逆推知說」、「管轄配分說」或「利益衡量說」的論爭之上,而係透過一個較寬廣的視野,一方麵藉由美國與歐陸國傢所呈現不同思考方式的比較法觀點,探討關於民事管轄權分配的不同理論架構與規範模式,一方麵藉由國際條約的規範內容考察,分析當代國際社會的主流規範態度。在此基礎上,筆者對於我國法院就國際民事管轄權所錶示的規範內容與所採取的操作手法,提齣個人的分析、批判與建議。
具體而言,本書第一章首先介紹對我國讀者而言,較為陌生的美國管轄權理論,分析美國如何透過其判例法的發展,建構一套獨特的管轄權理論。第二章則以目前在國際民事訴訟法學界引起高度爭議之「網路誹謗之國際民事管轄權」為素材,分析美國與歐陸國傢各自所採管轄權理論之特色與優缺點,並檢視其各自在此高度睏難的問題上所呈現之界限。在此二偏重理論性的介紹之後,筆者試圖將對此主題之研究,迴饋至我國的立法論與解釋論。在第三章針對我國自德國法所繼受之民事訴訟法第3條之規定,兼由國際管轄權條約所呈現之共識以及德國法自身所提齣之反省,分析為何以扣押財産作為行使國際民事管轄權的基礎,必須嚴格地限縮其範圍,並以我國最高法院的判決為素材,進行檢討說明。第四章則以我國最高法院近年來所陸續齣現之三個重要判決為對象,就「國際訴訟之閤意管轄」此一課題,兼由國際條約之立法趨勢以及閤意管轄之理論,分析我國法院所持見解之不當。第五章則將考察的範圍,由財産權訴訟進一步延伸至曾於我國社會引發高度爭議之「子女監護權之國際爭奪」此一議題,由國際社會之立法趨勢,論證「為何不應允許片麵藉由移置子女之行為製造法院之管轄權」,並在此基礎上分析應如何界定我國法院得行使管轄權之範圍。最後,第六章則超越「直接管轄權」的範圍,就在近時於我國引發高度關注之「經裁定認可的大陸地區民事確定判決是否應具有既判力」的問題,提齣筆者的批判性觀點,並倡議我國立法者積極介入修法解決之必要。
本書的完成,首先要感謝的還是大學恩師駱永傢教授,讓筆者對於「國際民事訴訟法」産生興趣,其次更要感謝筆者在康乃爾法學院的恩師Kevin M. Clermont教授,進一步帶領筆者邁入「International Litigation」的殿堂,並使筆者有機會與其閤著「Converting the Draft Hague Treaty into Domestic Jurisdictional Law」乙文,在法國巴黎第一大學公開發錶。最後,研究助理魯世欽先生負責校對,備極辛勞。當然,文中所有的錯誤,均是筆者個人的責任。
黃國昌 July 10, 2009
說實話,一開始拿到《國際民事管轄權之理論與實務》這本書,我的內心是既期待又有些許的猶豫。期待是因為一直以來,國際私法,尤其是管轄權的部分,都是我大學時期學習的重點,但隨著工作年限的增長,我越來越感受到理論知識與實際應用之間的差距。我們在課堂上學到的那些原則,在麵對紛繁復雜的跨國案件時,似乎總是顯得有些捉襟見肘。而這本書的標題,直接點齣瞭“理論與實務”的結閤,這正是我所需要的。在閱讀過程中,我驚喜地發現,作者並沒有停留在純粹的理論梳理,而是花瞭大量的篇幅去分析具體的案例,尤其是颱灣法院在管轄權認定上的判決,這讓我能夠更直觀地理解那些抽象的法律條文和學說觀點是如何在現實中發揮作用的。書中對於不同類型的案件,例如閤同糾紛、侵權糾紛、知識産權糾紛等,在確定管轄權時可能存在的特殊考量,也進行瞭詳細的闡述。這對於我這個在跨國知識産權領域執業的律師來說,具有極高的參考價值。通過閱讀這本書,我不僅鞏固瞭我的理論基礎,更重要的是,在實務操作層麵,我獲得瞭很多新的啓發和更清晰的思路,能夠更自信地應對未來的挑戰。
评分這本書的齣版,對我這樣在颱灣從事國際私法相關工作的律師來說,絕對是及時雨。長久以來,我們都麵臨著一個睏境:在處理跨境法律糾紛時,如何準確地確定哪個國傢的法院擁有管轄權,這是一個既基礎又棘手的難題。以往,我們往往依賴於零散的判例、零星的學說文章,甚至是一些過時的教科書,這使得我們在實務操作中,既要花費大量時間去搜集信息,又要承擔誤判管轄權的風險,一旦誤判,不僅可能導緻訴訟的徒勞無功,更可能讓當事人濛受巨大的經濟損失。這本書的齣現,無疑為我們提供瞭一個係統、深入的理論框架,幫助我們理解國際民事管轄權背後的邏輯,掌握判斷的標準和方法。它不僅對管轄權理論的發展進行瞭梳理,更重要的是,將這些抽象的理論與颱灣及其他司法管轄區的實際判例相結閤,展現瞭理論在司法實踐中的具體運用。我尤其期待書中對於“閤理聯係”、“最有利地審理”等概念的深入解析,以及對域外法院判決的承認與執行等關鍵問題的探討。這本書的齣現,將極大地提升我們處理國際民事案件的效率和準確性,減少不必要的爭議,為當事人提供更優質的法律服務。
评分坦白說,我一直對國際私法中那些看似枯燥但至關重要的理論部分感到些許的頭疼,尤其是關於管轄權的確立,常常覺得它們過於抽象,難以與現實中的案件聯係起來。《國際民事管轄權之理論與實務》這本書,徹底改變瞭我的看法。它以一種非常清晰和富有邏輯性的方式,將復雜的管轄權理論一層層剝開,讓我得以窺見其內在的精妙之處。書中對於各國不同管轄權製度的比較分析,以及作者提齣的獨到見解,都讓我受益匪淺。我特彆關注書中關於“方便法院地”原則在颱灣實務中的應用,以及如何平衡當事人意思自治與國傢主權在管轄權認定中的作用。這不僅僅是學術上的探討,更直接關係到我們在處理跨境糾紛時,如何為當事人爭取到最有利的審判平颱。書中的案例分析,讓我看到瞭理論是如何在真實案例中落地生根的,也幫助我理解瞭法官在做齣管轄權判決時的考量因素。總而言之,這本書不僅是法學研究者的案頭必備,對於我們這些在司法實踐一綫工作的法律人來說,更是一份不可多得的智慧寶藏,它讓我在麵對復雜涉外案件時,能夠更加胸有成竹。
评分這是一本讓我愛不釋手的書。作為一個長期在颱灣處理涉外法律事務的法律工作者,我對國際民事管轄權的理論和實踐一直有著濃厚的興趣,但同時也常常感到理論的晦澀和實務的復雜性。這本書的齣現,恰好填補瞭我的這一需求。作者在書中展現瞭紮實的理論功底,對國際民事管轄權的核心概念、曆史演變以及主要學說進行瞭深入淺齣的闡述。更重要的是,本書並未停留在紙麵上的理論,而是緊密結閤瞭颱灣地區的司法實踐,通過大量的案例分析,生動地展現瞭管轄權規則是如何在具體的訴訟中被適用和解釋的。我尤其欣賞書中對不同類型案件的管轄權確定方法的區分,例如閤同糾紛的“履行地”原則,侵權糾紛的“損害發生地”原則,以及這些原則在現代電子商務環境下所麵臨的挑戰和發展。這本書的邏輯清晰,條理分明,語言流暢,讓我能夠輕鬆地理解那些原本可能讓人望而卻步的法律概念。它不僅為我提供瞭堅實的理論基礎,更在實務操作層麵提供瞭寶貴的指導,讓我能夠更準確、更有效地為當事人提供法律服務。
评分這本書的內容,簡直像是在我研究國際民事管轄權這個復雜議題時,打開瞭一扇新的窗戶。之前,我對這個領域的認知,一直處於一種“摸著石頭過河”的狀態。雖然我們都知道管轄權是處理涉外民事案件的首要前提,但如何在這個全球化日益加深的時代,準確地判斷哪個國傢或地區的法院纔擁有閤法的審判權,卻是一個充滿挑戰的課題。這本書的深度和廣度,讓我印象深刻。它不僅對各國在確定管轄權時的基本原則進行瞭深入的剖析,例如屬人管轄、屬地管轄、意思自治原則的應用,還非常細緻地探討瞭在不同類型案件中,管轄權的特殊判斷標準。更難得的是,它將颱灣的司法實踐與國際上的通行做法進行瞭對比分析,這對於我們理解颱灣在國際民事管轄權領域所處的地位,以及如何與其他國傢進行司法閤作,提供瞭寶貴的視角。我特彆欣賞書中對一些前沿問題的探討,比如網絡交易中的管轄權認定,以及如何應對日益增多的跨境數據泄露案件的管轄權難題。這本書的理論高度和實務指導意義,都遠超我的預期,絕對是一本值得反復研讀的寶藏。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