弱勢者有行動能力嗎?既有研究視野因為理論預設、切割個案,以及無視於現實的多變,往往將病患視為缺乏行動能力的弱勢者。本書以實作取徑剖析颱灣透析病患行動案例,詰問社會理論、醫療社會學、科技與社會研究和各種實務取徑,為何無力看見弱勢者行動者的能力構成與轉變,並提齣漂移實作本體論、體製分析方法及位移行動理論作為迴應。
名人推薦
吳嘉苓(國立颱灣大學社會學係副教授)
李丁贊(國立清華大學人類學係及社會學研究所教授)
張苙雲(中央研究院社會學研究所兼任研究員)
傅大為(國立陽明大學科技與社會研究所教授)
葉啓政(世新大學社會心理學係講座教授)
蕭新煌(中央研究院社會學研究所特聘研究員兼所長)
作者簡介
林文源
國立清華大學通識教育中心副教授,研究領域為醫療社會學、科技與社會研究、社會理論。與楊榖洋、陳永平、方俊育編輯《科技 社會 人:跨領域新視界》(2010),與林進燈、陳群典編著《把生活帶進實驗室:跨領域研發創新與研發》(2012),與楊榖洋、陳永平、陳榮泰、駱冠宏編輯《科技 社會 人(二):迴應跨領域新挑戰》(2014)。長期探討醫療體製變遷與行動者轉變、跨領域研發與教學,以及經驗本體論與其政治性。目前思考重點為自我後進的現代性與全球化、當代醫療體製實作與治理政治,以及另類實作促成的知識空間等議題。
推薦序
謝詞
第一章 看見弱勢者的行動能力
第二章 朝嚮經驗世界的位移行動理論
第三章 透析漂移實作
第四章 從轉變到位移
第五章 行動能力的紋理
第六章 從位移到佈署
第七章 描繪行動能力變遷
第八章 未竟的漂移
參考文獻
概念索引
人名索引
Synopsis
第一章 看見弱勢者的行動能力
二、看見病患行動
本書成果來自長期的觀察、參與和研究。以下,我由三個牽涉醫療實務、病患行動與研究視野的情境,帶領讀者體會本書問題意識。
情境一、 2010與 2011年,監察院健保總體檢記者會
颱灣健保開辦以來,監察院首度進行總體檢,並在 2010年 9月 3日舉行成果發錶記者會。其中,透析醫療成為焦點。記者如此描述:「颱灣洗腎情況到底有多嚴重?監委黃煌雄調查發現, 94年至 98年,近 5年洗腎人數,從 5萬 2韆餘人,爆增至 6萬 5韆餘人,健保支齣也從 259億餘元,增加至 302億餘元,佔整體健保金額比率 6.95%。黃煌雄錶示,二代健保改革應該嚴肅思考有限資源下,公平分配的問題。
黃煌雄和瀋美真 3日下午召開「全民健康保險總體檢案」記者會,提齣過去 15個月來,走訪颱灣各地大小醫院、診所,訪查健保體製,並提齣「無效醫療」 的問題,希望各界一起探討。
黃煌雄指齣,最近 5年,健保在洗腎和呼吸照護 (RCW)支齣金額突破新颱幣 500億元大關,佔整體健保金額比率的 13%,但使用人數卻隻有 6到 7萬人,是所有使用者的 0.3%。
黃煌雄錶示,現階段應認真探討臨終關懷的相關配套跟法律,並嚴肅麵對無效醫療的問題。他說,全民健保已不是單純地數字問題,健保牽涉到一個概念,在資源有限的情況下,應該如何分配,纔能符閤公平正義的原則,讓健保得以永續。」(林修卉 2010)
洗腎議題不但是在監委完成調查時率先公布吸引媒體與社會討論的焦點,甚至,在 2011年 1月 26日完成調查報告的記者會中,監委黃煌雄更有如此比喻:「如果最近 10年洗腎跟呼吸器加起來應該是超過 4韆億,我在(按,再)把它更濃縮一點,現在保衛中華民國整個空域安全的,最重要的是二代戰機,二代戰機以 10年來算,把 IDF、 F-16和幻象 2000加起來,我看大概也是 4韆多億。」(王韋婷 2011)
這本書的書名實在是太引人遐想瞭,“看不見的行動能力”這個概念本身就帶著一種神秘感,讓人不禁好奇,究竟是什麼樣的“行動能力”是“看不見的”?它又為何會與“行動者網絡”和“位移理論”聯係在一起?我拿到這本書的時候,就迫不及待地想一探究竟。我特彆期待書中能夠深入剖析那些隱藏在錶麵之下的力量,解釋它們如何悄無聲息地影響著事物的發展和個體的選擇。想象一下,我們每天都在經曆著各種各樣的“行動”,但很多時候,我們隻看到瞭結果,卻忽略瞭那個驅動這一切的、不為人知的過程。這本書或許能為我們揭示這些“看不見”的機製,讓我們更深刻地理解世界運轉的規律。
评分拿到這本《看不見的行動能力:從行動者網絡到位移理論(精裝)》時,我腦海中浮現的第一個畫麵,就是一幅巨大的、錯綜復雜的網絡圖。在這張圖上,無數的點代錶著行動者(無論是人還是物),而連接這些點的綫則代錶著它們之間的互動與影響。我感覺這本書將會引導我一步步地去繪製和解讀這張“看不見的”網絡,去理解網絡中的每一個節點是如何被其他節點所塑造,又是如何反過來影響整個網絡的動態。特彆是“位移理論”的引入,讓我聯想到,當網絡中的能量或影響力發生轉移時,會引發哪些意想不到的“位移”效應?我希望能在這本書中找到答案,理解那些看似突如其來的變化,是如何在復雜的行動者網絡中悄然醞釀並最終發生的。
评分這本書的副標題“從行動者網絡到位移理論”也極具學術深度,讓我對內容的嚴謹性和理論性充滿瞭期待。行動者網絡理論(ANT)本身就提供瞭一種看待社會現象的獨特視角,強調人與非人行動者之間的復雜互動。而位移理論(Displacement Theory)又常常在社會學、經濟學等領域齣現,探討某種現象如何導緻另一種現象的發生或轉移。將這兩者結閤起來,我猜想這本書會提供一個全新的分析框架,用以理解那些錶麵上似乎無關的事件是如何通過一係列看不見的“行動”而産生聯係,並最終導緻某種“位移”或改變的。我希望這本書能通過豐富的案例和詳實的論證,讓我掌握一套分析復雜社會現象的利器,擺脫對錶象的簡單認知,看到事物更深層的邏輯。
评分這本書的裝幀設計,尤其是“精裝”這個字眼,就已經暗示瞭其內容的厚重與價值。我喜歡翻閱那些裝幀精美的學術著作,它們本身就帶有一種儀式感,讓人在閱讀之前就充滿瞭敬意。我期待這本書能夠是一本經得起反復推敲的學術力作,其中充滿瞭作者的真知灼見和嚴謹的論證。我希望它不僅能夠提供理論上的啓示,還能夠通過大量的實證研究和案例分析,讓我看到理論在現實世界中的應用。這本書可能會挑戰我原有的認知,讓我對一些習以為常的現象産生新的思考。我期待它能夠幫助我構建起一個更宏觀、更深入的社會分析視野,讓我不再局限於個體層麵的觀察,而是能夠理解更廣闊的社會圖景。
评分閱讀這本書的初衷,完全是因為我對“看不見的”力量有著一種天然的迷戀。我總覺得,很多時候,我們之所以會失敗,或者事與願違,並不是因為我們不夠努力,而是因為我們沒有注意到那些在暗中操縱、推動事物發展的“看不見的行動能力”。它們可能是一種社會結構,一種文化習慣,一種技術趨勢,甚至是某種微觀的心理機製。這本書的書名恰好觸及瞭我的好奇心,讓我産生瞭一種強烈的求知欲,想要去瞭解這些“看不見的”力量究竟是什麼,它們是如何運作的,以及我們是否有可能去理解、甚至利用它們。我希望這本書能夠給我帶來一種“頓悟”的體驗,讓我從此能夠更加敏銳地洞察那些被我們忽略的細節,從而在生活中做齣更明智的選擇。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