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序一
紅色中國崩潰在即!/吳惠林 美國QE(量化寬鬆)政策漸進退場已成定局,新興經濟體資金愈來愈緊俏也成共識,金融資産泡沫破滅近在眼前的聲音也愈來愈響亮。其中,紅色中國是最大泡沫愈來愈受到注目,連就在二○一四年∼二○一五年初的確切日期也被明白提齣,而且會持續十年大蕭條。這不禁讓我想起二○○一年章傢敦的《中國即將崩潰》,十多年之後是否就要實現瞭呢?
又聞中國崩潰 當年章傢敦的立論是「中國四大國營銀行的壞帳已經高到不能維持的地步,早晚走嚮崩潰一途」,但迄今中國沒有崩潰,是否意謂章傢敦的預測錯瞭呢?不要忽略章傢敦說的是「即將」、「早晚」,並未明確指齣日期,且十多年的時間其實並不長,而中共中國是共産極權,它利用高存放款利差的政策,奪取人民存款該有的利息收入以補貼金融業的虧空,這種打消呆帳的作法在歐美民主國傢無法「長期」執行,因為執政者會被趕下颱,但在共産中國,為國犧牲一些利息收益被認為閤情閤理。問題是:如此作法能維持多久?
二○○八年金融海嘯齣現,該年十一月中共推齣四兆人民幣刺激經濟計劃,引齣瘋狂大藉貸,産生畸型的地方「城投債」,房貸與一般企業放款産生的房市泡沫成為揮之不去的夢魘。這是本土趨勢投資傢林洸興在二○一一年的觀察,他當時認為二○一二年這顆超級炸彈就會引爆,二○一二年過去瞭,不但不見爆炸,「世界末日」的馬雅預言也未實現。不過,危機解除瞭嗎?
同樣在二○一一年,鄧特公司(HS Dent)齣版瞭《大崩壞就在眼前》(The Great Crash Ahead),鄧特二世(Harry S. Dent, Jr.)指齣:「最後一個泡沫在中國,由於其政府一手促成的超大資本投資,製造瞭一個極端龐大的房地産泡沫和高度過剩的住宅、基礎建設和工業産能,到瞭二○一二年初,歐洲經濟走疲的影響將擴散到美國,並開始對中國造成衝擊,由中國政府主導的那個泡沫也將會破滅。」
他在二○一四年一月再齣版《二○一四年∼二○一九經濟大懸崖》(The Demographic Cliff:How to Survive and Prosper During the Great Deflation of 2014~2019)新書中,一再警告我們:「當其他經濟學傢、分析師告訴你,我們終於齣現長久復甦—韆萬不要相信他們!」而且他還透露「二○一四年∼二○一九年的大通貨緊縮是有生之年最嚴重的衰退、最深的低榖」。
中國大泡沫就要破滅 鄧特二世認為,中國泡沫可能是現代史上最大的政府驅動型泡沫,而它的崩潰也勢將創下新紀錄。要消化這個過度投資的惡果,可能得花上十年以上的時間,但到時候,中國又將掉落人口統計趨勢斷崖,所以,它可能永遠都無緣成為世界最大的經濟體,中國的氣數即將告終。
關於「中國大泡沫即將爆破」這個最近又被熱議的課題,會不會又像放羊的孩子「狼來瞭」子虛烏有呢?青年作傢王伯達這本《再見,世界工廠》給瞭我們非常可靠、清楚、明白的解析。本書和他先前《民國一○○年大泡沫》(二○一○年)和《美元圈套》(二○一一年)閤成三部麯,這本是總其成。 在首部麯中,王伯達提齣「外匯存底的詛咒」,精準明白點齣金融資産泡沫的形成及破滅,並指齣「強製貶值」政策是禍首;第二部麯則輔以豐富的數據和圖錶,清晰解說美國將繼續強大的前因後果,將曆史經驗、石油美元、糧食美元、網際網路産業發展、生産力提升等種種標示「美元不可能下落」的因素,以及兩岸如何振衰起弊,娓娓道來。《再見,世界工廠》則述說中國經濟改革以來的完整故事,眼看樓起、樓崩,而龐大外匯存底的積纍就是最根本的引信。在這本書中,王伯達放大格局,用基本經濟學理和大量資料,由政治、軍事、産業和經濟各個麵嚮,將國際經濟局勢變化中的中國經濟演化做齣很精闢的分析和預測,文字洗鍊、言簡意賅,一般人都能看懂。
通貨緊縮不是壞事 最值得稱許的是,作者將「通貨緊縮」這個被負麵解讀的現象予以平反,並將生産供給麵是根本,而寶貴資源的有效使用纔是王道,以及儲蓄纔能有明天的消費,用精彩的說故事方式寫瞭齣來。對於中國世界工廠已是明日黃花、房地産金融大泡沫即將被刺破、大蕭條隨之而來的來龍去脈剖析得讓人不忍放下書。對於仍然大力被馬政府引領與中國經濟緊密聯結,以及對人民幣狂熱的颱灣人民,本書是暮鼓晨鍾,很有必要詳細閱讀,並做齣理性正確的判斷。
本書以一九三○年代經濟大恐慌之後美國的再崛起,以及日本在泡沫破滅後二十年來一直昏睡的經驗,評斷中國經濟破滅之後如何再起,冀望李剋強的開放政策之落實。這是否會是奢望,由「和諧」兩個字的解讀可見端倪,「和」者「禾」和「口」之組閤,意即「人人有飯可吃」,而「私産自由經濟體製」的社會就是如此,「諧」字由「言」和「皆」兩個字組成,意思是「人人有說話的自由」,這是「自由民主社會」裏纔有的景象。
中國雖朝自由經濟私産前進,但還差很遠,而自由民主則是遠在天邊;或者由「政府角色」的角度來看,經濟乾預政策退場,政府職責放在「創造並維護一個公平公正安全和諧的投資生活環境」是首要之務,期待王伯達下一本書以此為主題落筆。
(本文作者為中華經濟研究院研究員)
推薦序二 極具可讀性的驚艷之作/陳衝 在今年二月分中旬前,我從未見過本書作者,但並不意謂我不認識王伯達。多年來,以讀者的身份,透過伯達兄膾炙人口的著作《民國一百年大泡沫》、《美元圈套》,以及《預見未來》,早已見到其人在經濟學及金融市場的深厚功力,書中所觸及的關鍵論點,每使我「於吾心有戚戚焉」。
過年期間利用空閑閱讀伯達兄另一大作《誰把颱灣經濟搞砸瞭》,依然是文筆流暢、深入淺齣,其風格、見識超越其年齡應有的成熟,也運用瞭不少《預見未來》所介紹的方法論。年後機緣湊巧,透過友人介紹,得與伯達一談,果然聞名不如見麵,見麵更勝聞名。瀋穩練達、見解不俗,亦增欽佩,方知何謂英雄齣少年。
日前先覺齣版社轉來伯達兄新著《再見,世界工廠》一書,並邀為文推薦,雖時間緊迫,但因纍積閱讀相關大作的經驗,得以迅速消化其理念。本書由美國「重返亞洲」的國傢戰略及量化寬鬆的調整切入,再由日本及亞洲新興國傢興替的經驗觀察中國大陸世界工廠的「崛起」、「浮誇」、「泡沫」各階段,以及可能的「破滅」,再就破滅後的機會與挑戰進行詮釋,極具可讀性。尤其作者採用大量數據、典故、學說,且生動援引不少電影、故事,引人入勝兼又發人深省,讀過伯達兄以往四本大作的人,固可再次驚艷;未讀過其著作的人,亦可藉本書的整理歸納而不緻有憾。故願誠意推薦,盼閱者受惠。
(本文作者為總統府資政、東吳大學法商講座教授)
前言
新冷戰再起 一九七八年,是中國的改革開放元年,也正巧是我齣生的那一年。中國在這一年還隻是一個人均國內生産毛額一五五美元的開發中國傢,相對來說,颱灣的人均國內生産毛額在這一年已經來到一、五九九美元,並與香港、南韓,以及新加坡並列為亞洲四小龍。
三十六年過去瞭,現在的中國已經是全球第二大經濟體,擁有全世界最多的外匯存底,以及最高的製造業産值,更有許多的研究機構預估,再過十幾年,中國很可能就要超越美國,成為全世界最大的經濟體,而中國的人民幣也被認為是最有可能挑戰美元國際儲備貨幣龍頭地位的貨幣,現在的中國無疑是美國這個世界霸權的頭號挑戰者。
隻不過,這樣的預言會否實現呢?
關於這個問題的答案,我們需要將時間倒迴中國的改革開放初期,因為在那個時候,美國在經濟、政治與軍事上,也同樣遭遇瞭其他國傢的強力挑戰。
一九八○年代是個兩極的世界。全世界兩大經濟強權是美國與日本,他們的人均國內生産毛額分彆達到一○、二二五美元與八、六七五美元;而全球在政治上則是分彆齣現瞭以美國和蘇聯為首的兩大陣營冷戰局麵。
一九八○年代的日本,工業競爭力優異,人均國內生産毛額在一九八七年已經超越美國。哈佛大學教授傅高義(Ezra Vogel)在《日本第一》這本書中寫道,日本在未來將會取代美國在全世界的經濟主導地位。相對來說,當時的美國則深陷停滯性通膨,失業率接近二位數字。隻不過傅高義這日本第一的預言從來沒有實現,現在的日本經過一九九○年的資産泡沫之後,反而與美國的差距越拉越遠,再也沒有人提起過日本第一這件事。
一九八○年代的蘇聯是美國政治上的主要對手。他們在八○年代以前,靠著石油經濟得以維持其社會主義經濟模式,但美國在八○年代開始拉攏沙烏地阿拉伯,並成功說服他們增産石油,以抑製國際油價。這樣的作法一方麵緩解瞭美國國內停滯性通貨膨脹的問題,另一方麵,也等於是奪走蘇聯賴以維生的經濟命脈。蘇聯的石油經濟失效之後,在很短的時間內就麵臨的經濟上的睏境,過去奉行共産主義的盟國們陸續倒戈,最終曾與美國分庭抗禮的蘇聯隻得宣布解體。 日本的資産泡沫在一九九○年破滅;蘇聯則是在一九九一年解體,冷戰宣告結束。美國在經濟、政治與軍事上的兩大對手在短時間內相繼瓦解,一九九○年代最終成為美國獨大的世界,美國在這十年間迎來近代最長的一段經濟榮景。一九九○年一月,道瓊股價指數為二韆七百多點,然而,十年之後,道瓊指數在一九九九年則是來到瞭一一、五○○點的水準,漲幅三二五%,代錶科技股的那斯達剋指數漲幅更是高達九五○%。
隻不過到瞭二十一世紀初期,美國獨大的局麵再度被打破,中國成為最新的挑戰者。美國的網路泡沫在二○○○年破滅;二○○一年,美國發生九一一事件,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高盛齣具「金磚四國」報告,正式開啓瞭金磚年代,或者說的更為明確一點,其實是中國的年代。 現在的中國取代瞭八○年代的蘇聯及日本,成為美國在經濟、政治與軍事上的主要對手。雖然相較於改革開放初期,現在的中國在世界上已經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然而,現在的他卻也與當年的蘇聯及日本一樣,麵臨瞭相同的問題。
美國前國務卿希拉蕊在二○一一年十一月於《外交政策》(Foreign Policy)雜誌上,發錶一篇名為〈美國的太平洋世紀〉(America's Pacific Century)的文章。這篇文章明確指齣,為瞭維持美國在世界事務中的領導地位及利益,在今後的十年中,美國必須把更多的時間和精力放在亞太地區,在外交、經濟、戰略和其他重要領域增加對亞太地區的投資,並將這樣的策略方嚮定調為「轉嚮亞洲」(Asian Pivot)。
二○一二年六月,時任美國國防部長帕內塔(Leon Panetta)在第十一屆亞洲安全會議上提齣瞭「亞太再平衡」(Asia-Pacific Rebalance)戰略。錶示將會優先將新式武器布署在亞太地區,以保持美軍的優勢,同時,到瞭二○二○年亞太地區的海軍布署占全球比重,將會由目前的四○%提升到六○%。自美國開始錶示要轉嚮亞洲以後,西太平洋周圍的國傢,包括日本、南韓、菲律賓、越南等國便分彆與中國發生衝突,而美國則是陸續增加包括澳洲、新加坡與菲律賓的駐軍活動。
兩個大國間的這種軍事包圍與聯盟,很難不讓人聯想到美國與蘇聯的冷戰,而如果說美國最後是因為扼住瞭石油—這個蘇聯的經濟命脈而使其解體,那麼,現在中國所應當留意的經濟命脈應該就是製造業瞭。
美國自二○○九年起,便持續的在人民幣的匯率上做文章,他們認為中國刻意壓抑人民幣的匯率是一種不公平的貿易競爭行為,藉此來迫使人民幣升值,在那之後更是在多種中國製造産品上進行反傾銷和反補貼調查,並課徵高額的關稅,這麼一來,中國製造的商品價格就因此被墊高瞭。
另一方麵,正如同當年美國拉攏沙烏地阿拉伯,藉以打擊蘇聯的石油經濟一樣。美國除瞭前述軍事同盟以外,在經濟上也開始拉攏中國的主要競爭對手。美國總統歐巴馬在二○○九年宣布將擴大《跨太平洋戰略經濟夥伴關係協定》計劃,之後則是持續擴大這個協定的影響範圍。亞洲國傢中的澳洲、越南已經加入,日本與馬來西亞加入談判,而南韓、菲律賓、寮國、泰國,以及颱灣則是錶達瞭參加的意願。
這些國傢加入《跨太平洋戰略經濟夥伴關係協定》計劃後,將可望取得經濟上的利益。例如,越南可能取得輸美紡織品零關稅的條件,而日本則是可能取得液態天然氣,以緩解福島核災後的能源危機。這些國傢也會因此在經濟上與美國形成更為緊密的關係,而該計劃中許多的參與國都是中國製造業的主要競爭者。
現在的中國,除瞭外部環境在政治、軍事與經濟上有如當年的蘇聯一樣被團團包圍之外,內部環境則是與一九八○年代的日本一樣,齣現瞭嚴重的資産泡沫。
世界銀行曾指齣,已開發國傢的閤理房價所得比,約在一.八倍到五.五倍之間,而開發中國傢的數據則在三倍到六倍之間。根據numbeo網站的資料,中國北京在二○一三年的房價所得比為三○.一三倍,全中國房價所得比最高的城市則是深圳的三五.一四倍,這兩個城市的數據分彆排名全世界第五與第三。近年來同樣因浮濫發行貨幣而導緻房地産泡沫高漲的颱灣,首都颱北的房價所得比則為二七.五八倍,排名全世界第十名。
在房價租金比方麵,根據numbeo網站上的資料,中國上海在二○一三年的房價租金比為三七.○二年,而全中國房價租金比最高的城市為北京的三七.九五年,香港九龍地區的房價租金比則是四六.八七年。颱灣颱北在二○一三年的房價租金比為七六.二一年,位居全世界房價租金比最高的城市。以上述的房價租金比來估算,北京的房地産租金收益率約為二.六三五%,然而,其目前的房貸利率則是高達六%以上,而颱灣的房地産租金收益率約為一.三一%,房貸利率則約為一.九五%。不論是從房價所得比或是房價租金比來看,中國的房地産都已經深陷在泡沫之中,而大量的資源投入房地産的結果就是實體經濟的疲弱不振,中國在二○一三年的經濟成長率落到瞭八%以下,這是自一九九○年以來的最低增長水準。
現在的中國雖然繼承瞭當年蘇聯與日本的頭號挑戰者的地位,卻也同時麵對瞭相同的問題。相對來說,我在二○一一年齣版的《美元圈套》一書中,則是提到未來的美國很可能將再度迎來一九九○年代的榮景。
如同馬剋吐溫所說的:「曆史不會完全重覆,但有它一定的韻律。」
似曾相識的場景又再度齣現。美國會不會再度迎來輝煌的九○年代?新興市場的金磚光芒是否已經褪色?中國的資産泡沫會否破滅?未來的中國會如當年的蘇聯解體?或是像日本一樣陷入失落的年代?又或者中國未來的改革開放,能夠帶來不同於過去挑戰者們的新局呢?
大國間的此消彼長,將會決定未來十年全世界經濟、政治與軍事局勢的發展,最終誰會在這場戰爭中勝齣?身處其中的颱灣又該何去何從?我相信在這本書裏,你將可以找到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