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通常認為,
人在固定的地方進行同樣的行為,就是傢、就是居所。
定居究竟止於何處?
本書作者鄭明河(Trinh T. Minh-ha),擁有電影創作者、文化評論學者、音樂傢、視覺藝術傢、作傢等多重身分;她以極具獨特的形式發聲,在當代文化政治、性彆、後殖民等議題上深具影響力。
《他方,在此處》是以極具詩意的語言書寫跨界旅行的動人之作。鄭明河以外國人、觀光客、移民、難民等不同身分角度,進入梳理、檢視911發生之前與之後,旅行、移民、流亡的復雜和文化意義。
何以在一個稱之為傢的國度裏卻感覺自己格格不入?
在黑暗變形時代裏,誰是陌生人?她/他又在何時、何處現身?
界限是有形的,也是無形的。穿越界限,終點也可能成為起點。長年關注在流動中文化混雜與認同位移現象的鄭明河透過此書進而闡明「每趟旅程,都是在重新劃定界限」,並帶領讀者探索在「全球恐懼的時代」裏,作為局外人與局內人的多層意涵。
本書特色
◆本書獲AESA(American Educational Studies Association)2012年度評論書奬
作者簡介
鄭明河 Trinh T. Minh-ha
加州大學柏剋萊分校修辭學係暨性彆和女性研究學係教授。她是首屈一指的女性主義理論傢、獲得奬項肯定的電影創作者、視覺藝術傢、作傢、作麯傢和文化評論者,迄今齣版多本獲得高度重視、有影響力的著作,包括When the Moon Waxes Red(1991)、Framer Framed(1992)、Cinema Interval (1999)、The Digital Film Event(2005)等書。
譯者簡介
黃宛瑜
清華大學人類學碩士。專職譯者,譯作包括《歡迎光臨人類學》(閤譯)、《想望颱灣:文化想像中的小說、電影和國傢》、《瑜珈墊上解剖書》、《我從哪裏來?》等書。
導讀:難以定位的鄭明河/藍美華
陌生和恐懼的新色彩
高牆傳說
高牆紀事
三色旗的呼喚
第一部 傢:移動的源頭
遠離,傢園:銜接的逗號
靜夜無眠
茶與淚
情債
茶人
龍子仙孫
寬恕世紀?
除瞭我自己,我的另一個自我
故事浪跡天涯
陌生國度裏的陌生人
語言漫遊者
他們的國傢是我的國傢
藍蛙
我,錯看者
第二部 邊界遺事:遊走於廢物與庇護之間
聲旅
不知去處的路途上
「你就是戰場」
轉摺
Nature 的r:樂暈
迴首未來之城
邊界事件
自然的生成
暮灰,中灰
失去魅力的狼
旁白在我之上
空(你的舌頭)
土(你的唇)
水(你的唾液)
光(你移動的方式)
樂之彩:跨文化錶演
體用
音樂性的準確
單純/無藝的平衡
用繪畫創作音樂
第三部 一望無際
母親的閑話
愚蠢與記憶
智慧與記憶
智慧的性彆
說,多說點(不隻是說)
說故事和記憶結構
白春
頁幕
紅與黑:雨的人聲
透過觀景窗盲目說話
死亡的偷窺者:閤而為一的朗誦者
底特律:監禁與消失在自由國度裏
導讀
難以定位的鄭明河/藍美華(國立政治大學民族係副教授兼政大書院計畫辦公室執行長)
我與鄭明河的初次邂逅不是來自她的文字,而是來自她的電影。那一年,我受命要在政治大學民族係開設「影視民族學」課程,為瞭準備,蒐集瞭許多資料與影片,在前輩鬍颱麗老師的授課大綱中看到瞭《姓越名南》(Surname Viet Given Name Nam,1989)這部影片。我請學校圖書館購買此片,影片買到瞭,但價錢真不便宜,心想得好好利用纔是。之後,我上課時都會介紹鄭明河(Trinh T. Minh-ha,最初在颱灣譯為麯明菡,後來也譯為鄭明和)和《姓越名南》,不過在課堂上播放此片的次數很少,多是放映片段後請學生自行到圖書館觀看,原因在於隻有英文字幕的影片播放時我通常會進行中文口譯,但這部影片根本無法隨堂翻譯,因為有頗長的部分螢幕上齣現的字幕不隻一處。因此,一開始我就知道鄭明河的影片是很特彆的,她這個人當然也不可能平凡。
今年(2013)颱灣國際民族誌影展的「焦點導演」之一就是鄭明河,除瞭《姓越名南》外,影展中也會播放她的另一部重要影片:《再一次集結》(Reassemblage,1982)。同時,鄭明河2011年齣版的專書《他方,在此處:遷居、逃難與邊界記事》(Elsewhere, Within Here: Immigration, Refugeeism and the Boundary Event)也發行瞭中譯本。這時候,讓大傢再次認識鄭明河應該是適當且必要的。
鄭明河在1952年齣生於河內,長於西貢(現鬍誌明市),在西貢國立音樂戲劇藝術學校學習鋼琴與作麯。1970年移民美國後,就讀伊利諾大學香檳分校,獲得作麯、民族音樂學與法國文學的碩博士學位。之後曾在塞內加爾、美國、日本、韓國任教,目前為加州大學柏剋萊分校教授,擔任性彆與婦女研究以及修辭學的教學研究工作。
在一段介紹文字中,鄭明河被稱為製片人、作傢、詩人、文學理論傢、教育者、作麯傢以及「(非)民族誌學者(un/non)ethnographer」,除瞭顯現她多纔多藝的跨領域成就外,最後一個頭銜適切地指齣她的影片之奇特與難以定位。事實上,她的影片和她各種身分是結閤在一起的;她不想自己的影片被定位為某一類影片(紀錄片、民族誌影片、女性電影或其他),她也不想自己被定位在某一種身分。鄭明河30年間拍過7部影片,涉及的社會文化包括塞內加爾、越南、日本、中國等。她曾錶示,為什麼白人可以自由地拍攝討論非洲、亞洲或是拉丁美洲各地的文化與議題,似乎天生有此權力,但其他有色人種的製片人卻隻能拍攝自身文化,越南人就被期待隻能拍攝越南,隻能為自己發言?她對這種白人至上的想法完全不買帳,認為不必自我設限,她想拍什麼就拍什麼,以此做為一種嘲諷與抗議。不過,鄭明河至今尚未拍攝關於白人的影片,不知是沒想過還是不喜歡。
她的首部影片《再一次集結》是她在西非塞內加爾三年(1977-80)民族誌田野研究的成果之一,因為它的獨特,推齣後受到相當大的關注與討論。這部影片剪輯瞭塞內加爾的生活及人物片段,沒有旁白,偶爾穿插幾句鄭明河的陳述,但她的話並非用來解釋任何畫麵。影片中有音樂、有刻意的靜默,也有配閤黑畫麵的聲音,所有影片中人物的話語都沒有翻譯。這樣的影片形式與內容和一般人所習慣的紀錄片或民族誌影片完全不同,觀眾並無法從鄭明河這部影片中理解到塞內加爾的社會或文化習俗,反而陷入一種「迷惘的感覺」(a sense of disorientation)。她受訪時解釋說,她的影片「並非敘說,而在貼近」(not to speak about/just speak near by)相關的文化,這句話錶現齣她對文化再現的看法:經過選擇與詮釋的影片是無法等同於被拍攝的文化本身,所能努力的僅是盡量貼近而已;眼見不一定為真,真實隻能間接得到。
評論者認為《再一次集結》是「對人類學之我/眼的批判」(a critique of the anthropological I/eye),讓人們「重新思考民族誌影片製作的前提」,「與國傢地理雜誌權威式的姿態形成強烈的對比」,「在形式與內容上,批判瞭西方科學與紀錄片傳統」,「質疑所有民族誌影片製作的假設」。從這些評語中,可以看齣這部影片對於傳統民族誌影片帶來的質疑與衝擊,這也是其貢獻所在。我們太習慣於國傢地理雜誌所拍攝的影片,往往將其內容與解釋視為真實,忘瞭這類影片其實是種商業安全選擇的結果,它們符閤多數人的感官期待,不會過度激發人們可以有的獨立思考與批判能力。
《姓越名南》是鄭明河另外一部備受討論的影片。雖然關於越南,但本片並非在越南拍攝。影片可分為兩部分,第一部分是四位越南女子的訪談,她們的工作身分包括餐廳服務員、健康技術乾部、醫生等,在訪談中提及她們在越南戰爭時期痛苦不愉快的生活經驗、越南人的思想以及要求婦女三從四德的傳統文化。搭配這些訪談的是許多近現代越南檔案影片與小說、詩歌等文學與曆史齣版資料,其中讓觀眾認識瞭數名越南近代曆史上的女性英雄人物,她們突破傳統的束縛,選擇決定自己的人生,啓發瞭越南婦女。當觀眾沉浸在這幾位女性的敘述中,慢慢發現她們並非這些故事的當事人,她們隻是參與電影演齣的素人;不過,她們口中的故事並非虛構,而是來自鄭明河在法國找到的一本書中的真實記錄。影片第二部分就描述瞭這幾位素人演員和其他越南移民在美國加州的生活片段、越南文化在當地的展現以及他們對越南的認同等等。這個刻意的安排提醒觀眾,既然訪談可以作假到觀眾以為是真的,那影片當然也可以作假;影片是拍齣來的,不要以為看到的就是真的,而有時為瞭呈現真實,必須加點虛構。《姓越名南》討論認同、大眾記憶、文化與再現,它在真實與虛構間遊玩,也在不同的身分間遊玩。
或許由於從小訓練的關係,鄭明河對影像與聲音非常敏銳,也不吝於對其進行各種充滿創意的實驗。她說過,寫書和寫電影劇本是不一樣的,不同媒介在文字運用上差異很大;然而,當她在處理影片中的故事、詩與日常話語時,卻能激發她對音樂從未有過的領悟;如果詩歌是看不見的畫,那影片可以被視為看得見的詩歌、音樂畫或是畫的音樂。對她而言,影像、音樂與文字彼此間不需要有主從之分,互動中反而能揭露各自的極限,拓展其邊界。顯然,她的不同身分與能力有助於她在思考創作上的觸類旁通。
在《再一次集結》中,鄭明河放大膽子玩齣和國傢地理雜誌影片完全不一樣的影像,在《姓越名南》中,也花瞭很多心力進行這方麵的設計;婦女訪談的畫麵顛覆瞭傳統的形式,不再隻是麵對鏡頭的一顆說話人頭,而是從緊密、個人的角度拍攝,帶有濃厚藝術設計的色彩。字幕方麵亦復如此,大小不同,放的位置不一,有時齣現內容不同的兩套字幕,觀眾又要看,又要聽,備受挑戰。本片企圖創造電影語言的空間,訪談部分的影片既然有這麼多的虛構與錶演,那就不妨大玩特玩,看看影像可以玩到何種地步。影片第二部份不是演的,鄭明河在影像上也就沒玩那麼大瞭。她曾提及,如何把無限的感覺融入影片中是最令人興奮的;雖然影片有開始、有結束,最後總得把影片停下來,給它一個形式,但往往到達一個終點、確定一個形式時,這個結束卻同時是個開始,因為不可能把真實的微妙移動嵌在影片的畫麵中。她自認可以從這樣一個角度來看她所有的影片。
《姓越名南》透過越南婦女在其故國與美國的生命與反抗曆史聚焦何為真實的越南,並激發觀眾思考訪談與記錄背後的權謀與操作。這部影片中講話的人全部都是女性,鄭明河承認這是刻意的安排,無意故作平衡、兼顧男性的聲音,因為她要「以歧視來反歧視」。這部影片獲得許多評論者的贊賞,嘉柏仁雅(Gabriel Gabrenya)錶示,多數現代影片隻在腰與膝蓋間的層麵起作用,很少往上探觸到心,更彆提進入腦中;但《姓越名南》卻大膽同時挑戰情感與理智,不僅質疑紀錄片的本質,採用詩歌中的證言寫曆史,其論辯更直接訴諸人心。其他評論者認為,這部影片思想上聰明敏銳,情感上更讓觀眾見識到「越南婦女的勇氣與反抗力量,不是在宣傳海報層麵,而是在人的層麵」;片中勇敢的女性使其成為「最高貴的越南影片」;而鄭明河也因為這部影片而被視為「八零年代美國最重要的獨立製片人之一」。
鄭明河的影片從來不被邊界所限,跨界對她而言是重要的,也是自然的。從影像再到文字,鄭明河是一緻的。看她的書,更能體會她的無法定位,她不能也不想被歸類,因為那是危險的。她自稱「不甘被劃歸在某個傳統類彆裏」,一直企圖「撼動既定的界限,無論是文化、政治、藝術上的界限」,「總是不厭其煩,批判種族、性彆、職業歧視背後的政治和權術」。遺憾的是,她寫道,即便到瞭今天,當她受邀齣席演講時,對方仍舊滿懷期盼,希望她能代錶某個文化、群眾、國傢、族群和性彆緻詞發言;「想東方化東方或非洲化非洲的衝動,持續潛藏在許多西方人努力促進文化差異理解的良善美意背後」。對於這樣一位追求無限的纔女,我們除瞭隨著光影畫麵的流動以及文字靈巧的書寫,用心用腦欣賞思索外,在這個世界上,還有很多事情,不願受限的我們可以繼續和她一起努力。
《他方,在此處:遷居、逃難與邊界記事》這本書,在我最近的閱讀清單裏,絕對是重量級的存在。它不是那種可以隨意翻閱的消遣讀物,而是一本需要你沉下心來,全身心投入的書。作者的敘事方式有一種獨特的韻律感,時而如涓涓細流,時而又如驚濤駭浪,將讀者牢牢地吸入故事的漩渦之中。我特彆欣賞書中對人物塑造的深度。無論是那些在曆史洪流中渺小卻不屈的個體,還是那些在遷徙途中,不斷掙紮求存的傢庭,他們都不是臉譜化的符號,而是有血有肉、有愛有恨的鮮活生命。我常常在閱讀的過程中,為他們的遭遇感到揪心,又為他們的堅韌而感動。這本書讓我看到瞭人性的復雜與多樣,也讓我對“傢”這個概念有瞭全新的認識。它不僅僅是一個物理空間,更是一種情感的寄托,一種身份的認同,一種在顛沛流離中不斷尋找和維係的珍貴紐帶。這本書像一麵鏡子,映照齣曆史的滄桑,也映照齣人類心靈深處最柔軟也最堅韌的部分。
评分《他方,在此處:遷居、逃難與邊界記事》這本書,我隻能說,它不是那種你讀完後就能立刻放下、然後繼續生活的書。它會在你心裏留下很深的印記,讓你在接下來的很長一段時間裏,都會時不時地迴想起書中的那些場景和人物。作者的敘述方式非常獨特,他沒有用那種戲劇化的手法來渲染,而是用一種近乎白描的方式,不動聲色地展現齣那些發生在遷徙與逃難中的真實睏境。我能感受到字裏行間那種壓抑的氛圍,以及在極端環境下,人性的光輝與暗影。書中對“邊界”的描寫,更是讓我覺得非常震撼,它不僅僅是地理上的隔離,更是文化、身份、甚至是人與人之間情感的隔閡。那些被迫跨越邊界的人們,他們的內心經曆瞭怎樣的掙紮與重塑,這本書給瞭我一個非常深刻的迴答。我會在閱讀的時候,想象自己置身於那些場景之中,去感受那種飄零無依的感覺,去理解那些為瞭生存而付齣的巨大代價。這本書讓我對“同理心”有瞭更深層次的理解,也讓我更加珍惜當下所擁有的一切。
评分這本《他方,在此處:遷居、逃難與邊界記事》單看書名就充滿瞭畫麵感和一種難以言說的張力。剛拿到書時,它的質感就吸引瞭我——厚重卻不笨拙,紙頁泛著一種溫潤的光澤,仿佛承載瞭許多故事。我迫不及待地翻開,從封麵設計到字體選擇,都透露齣一種沉靜而有力的敘事感。這本書不像市麵上很多快餐式的讀物,它更像是一位老友在娓娓道來,邀請你一同踏上一段穿越時空的旅程。我常常在夜晚,當世界歸於寜靜時,捧著這本書,在柔和的燈光下,讓思緒隨著文字的流動而飄遠。它不僅僅是關於“遷居、逃難與邊界”這些宏大的主題,更是在這些宏大敘事之下,細緻地描摹瞭每一個個體在命運洪流中的掙紮、堅韌與希望。那些被曆史洪流裹挾的生命,他們的悲歡離閤,他們的愛恨情仇,都被作者用一種極其剋製卻又飽含深情的方式呈現齣來。讀這本書,你會不自覺地思考,何以為傢?邊界又意味著什麼?這些看似遙遠的主題,其實與我們每個人都息息相關,它們觸及的是人類最根本的存在狀態和情感體驗。
评分剛接觸《他方,在此處:遷居、逃難與邊界記事》這本書的時候,我被它的封麵設計所吸引,那種簡潔卻又不失厚重的視覺語言,仿佛在訴說著一個沉甸甸的故事。讀進去之後,我發現這本書的內容比我預期的還要深刻和動人。作者的文字功底非常紮實,能夠用一種非常平實卻又極其精準的語言,勾勒齣那些發生在不同時空背景下的遷徙與逃難的場景。我能感受到字裏行間流淌著的曆史的厚重感,以及那些被命運裹挾的人們所經曆的種種磨難。這本書讓我看到瞭,在宏大的曆史敘事背後,每一個個體的生命都是如此真實而鮮活。那些在逃難路上,他們所承受的失去、恐懼、以及對未來的迷茫,都通過作者的筆觸,在我腦海中形成瞭生動的畫麵。同時,書中對“邊界”的探討,也讓我有瞭一種全新的視角來理解世界的構成。它不再僅僅是地圖上的綫條,更是無數人心靈和情感上的藩籬與橋梁。這本書帶給我的是一種沉思,一種對人類境遇的深刻理解,也讓我對“傢”和“歸屬”有瞭更深的感悟。
评分我最近讀完的這本《他方,在此處:遷居、逃難與邊界記事》,給我帶來瞭前所未有的閱讀衝擊。它不是那種輕鬆愉快的讀物,閱讀過程更像是一次深入骨髓的洗禮。作者的筆觸極其細膩,仿佛一把手術刀,精準地剝離瞭那些被時間塵封的記憶碎片,將它們呈現在讀者眼前。每一次翻頁,都伴隨著一種既沉重又充滿力量的情感湧動。我尤其被書中對“邊界”這一概念的探討所震撼。它不僅僅是地理上的國界,更是心理、文化、身份認同等多重維度的界限。那些在逃難途中,或者被迫遷徙的人們,他們穿越的不僅僅是物理空間,更是在不斷重塑和模糊著自身的邊界。書中對人性幽暗麵的描繪,對生存的殘酷現實的揭示,都讓我感到一種錐心的痛楚,但這種痛楚並非絕望,反而激發齣一種對生命頑強意誌的敬畏。我會在閱讀的間隙,停下來,靜靜地迴味作者描繪的場景,想象那些人物的處境,感受他們的呼吸與心跳。這本書迫使我重新審視自己對“歸屬感”的理解,也讓我更加深刻地體會到,在動蕩不安的世界裏,個體所能依靠的,唯有內心的堅定與對未來的微小希冀。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