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書作者王徵(1571 – 1644),廁身於晚明第一批受洗接受天主教的儒士,其信仰曆經儒傢、佛教、道教最終至天主教的轉換曆程,思想廣闊而中西貫通。其一生交友廣泛,與徐光啓、楊廷筠、李之藻並稱晚明四賢,也與湯若望、龐迪我、金尼閣等東來中國的傳教士互動密切。
本書輯錄瞭晚明第一批受洗接受天主教的儒士王徵其涉及天主教思想的文獻,共十四部作品,其中以《畏天愛人極論》為首,為王徵闡發天主教思想的語錄體專著,體現瞭「畏天愛人」思想形成與發展的過程。
另收錄《仁會約》、《杜奧定先生東來渡海苦跡》、《崇一堂日記隨筆》、〈《兩理略》選〉、〈序跋選〉、原書作者王徵(1571 – 1644),廁身於晚明第一批受洗接受天主教的儒士,其信仰曆經儒傢、佛教、道教最終至天主教的轉換曆程,思想廣闊而中西貫通。
其一生交友廣泛,與徐光啓、楊廷筠、李之藻並稱晚明四賢,也與湯若望、龐迪我、金尼閣等東來中國的傳教士互動密切。本書為每部作品進行標點、分段和註釋的工作,在註釋中盡可能詳列相關人物、典故、古籍齣處,以利讀者對照及閱讀。
本書集錄的作品如下:
《畏天愛人極論》成於崇禎元年(1628),為王徵闡發天主教思想的語錄體專著,內文體現瞭王徵進一步豐富、深化以及融閤儒學和天學的曆程。
《仁會約》為王徵於崇禎七年(1634)記述所創辦之仁會的核心宗旨以及仁會所行之會規、條款。於本書中,王徵以「愛天主在於萬物之上」與「愛人如己」概括瞭西方天主教思想。
《杜奧定先生東來渡海苦跡》為崇禎十年(1637)由法國傳教士方德望口述,王徵紀錄而成。內文記述義大利傳教士杜奧定(Augustin Tudeschini, 1598–1643)來華的見聞實錄,是中國最早介紹非洲莫三比剋的中西交通史文獻,同時也旨在成為一部宣揚天主教士敬天忘我精神的教本。
《崇一堂日記隨筆》為王徵於崇禎十一年(1638)整理而成。本書講述與湯若望(Johann Adam Schall von Bell, 1591–1666)談話中有關會士苦修事蹟的隨筆。通過列舉十四位聖人事蹟,說明隻要人人能苦修、剋欲,盡奉天主、遵師命,即能獲受天主的庇佑。
〈《兩理略》選〉由成書於崇禎九年(1636)的《兩理略》選編而成,輯錄瞭王徵為官時期的重大事件,而集中體現瞭他任官時的麯摺經曆和政治思想,內涵重要的史料與思想價值。
〈序跋選〉收錄瞭〈《西儒耳目資》敘〉、〈《遠西奇器圖說最》自序〉、《額辣濟亞造諸器圖說》、以及〈《代疑篇》序〉。內容分彆是王徵為與金尼閣閤作的音韻學專著、與鄧玉函閤作翻譯的西方機械工程學著書、王徵自著的機械工程學著作以及為楊廷筠的天主教論著所作之序文。
〈詩文選〉收錄瞭〈簡而文自記〉、〈山居自詠〉、〈和陶靖節先生歸去來辭〉、〈即事〉和對聯十則。內文多錶達瞭王徵遭遇人生重大挫摺後,對現實的無奈與心懷,而文中亦多處流露王徵對天主教堅定不移的真誠信仰。
得奬紀錄
本書通過香港漢語基督教文化研究所學術評審
原作者簡介
王徵(1571 – 1644)
廁身於晚明第一批受洗接受天主教的儒士,其信仰曆經儒傢、佛教、道教最終至天主教的轉換曆程,思想廣闊而中西貫通。
其一生交友廣泛,與徐光啓、楊廷筠、李之藻並稱晚明四賢,也與湯若望、龐迪我、金尼閣等東來中國的傳教士互動密切。
編注者簡介
毛瑞方
北京師範大學曆史學博士,現任教於北京師範大學古籍與傳統文化研究院,擔任曆史文獻學教研室主任,兼任中國曆史文獻研究會常務理事。
研究興趣有中國曆史文獻學、古籍目錄學、中西文獻與文化交流史、天主教文獻史及其整理編目等。
已齣版專著《王徵與晚明與西學東漸》(2011);古籍整理作品《許衡集》(2010)。
近年來在《史學史研究》、《文獻》、《曆史檔案》等學術期刊發錶論文二十餘篇。
現正從事《十七世紀上半期西學文獻入華及其影響》研究,該課題由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基金資助。
總序
編者序
導論
參考文獻
編輯凡例
正異體字對照
畏天愛人極論
仁會約
杜奧定先生東來渡海苦跡
崇一堂日記隨筆
兩理略選
序跋選
詩文選
編者序
本集名為《畏天愛人極論──王徵天主教文獻集》,收錄瞭現存王徵著作中涉及天主教思想的文獻,包含王徵四大天主教著作《畏天愛人極論》、《仁會約》、〈杜奧丁先生東來渡海苦跡〉和《崇一堂日記隨筆》;王徵仕途政績和文牘資料匯編《兩理略》中的六篇短文:《〈兩理略〉自序》、〈建閣崇賢〉、〈諭驚逃〉、〈告神文〉、〈祈晴文〉、〈謝神文〉;王徵所作序和跋文:《〈西儒耳目資〉敘》、《〈遠西奇器圖說錄最〉自序》、《〈額辣濟亞牗造諸器圖說〉自記》、《〈額辣濟亞牗造諸器圖說〉跋辭》、《〈代疑篇〉序》;王徵所作散文詩詞〈簡而文自記〉、〈山居自詠〉、〈和靖節先生歸去來兮辭〉、〈即事〉和對聯十則。
在各篇文獻的版本選擇上,編者盡力爬梳版本流傳,在現存版本中選擇善本。各篇具體的版本情況,簡述於後。《畏天愛人極論》為王徵第一部闡發天主教思想的語錄體專著,其成書過程實際上是王徵「畏天愛人」思想形成與發展的過程,也是他天主教思想進一步豐富、深化以及融閤儒學和天學的過程。明清以來,《畏天愛人極論》未見刻本流傳,也無抄本傳世。1937年,學者嚮達(覺明)在旅居歐洲時,在巴黎國傢圖書館古郎(Gourant)編目為6868號抄本的基礎之上,校點整理成帙。
巴黎國傢圖書館所藏抄本《畏天愛人極論》,「序」為大字,共六頁,「答問」四十八頁,「記言」二頁,共五十六頁。1940年代,上智編譯館打算編輯《王徵遺書》,擬收錄王徵的四部天主教專著,其中包括《畏天愛人極論》,惜未實行。1990年代,宋伯胤編著《明涇陽王徵先生年譜》,其中選輯瞭王徵的部份著作,其中就包括《畏天愛人極論》。《年譜》中所收的《畏天愛人極論》是依據嚮達1937年抄本整理而成。2011年由林樂昌等編校、三秦齣版社齣版的《王徵全集》,將現存王徵的所有著作編校為一冊齣版。今以法國巴黎圖書館藏本《畏天愛人極論》為底本,以《王徵全集》和《明涇陽王徵先生年譜》中所收的《畏天愛人極論》作為參考。
《仁會約》是王徵建立仁會的重要文獻證明。巴黎國傢圖書館藏有刻本《仁會約》,「仁會約引」三頁,正文三十九頁,半頁九行,行十八字。1937年,嚮達在旅歐時將此本抄迴。後來,宋伯胤先生將其與《畏天愛人極論》等其他三種王徵的天主教專著閤編為《王徵遺書》,曾商定由上智編譯館齣版《王徵遺書》,後因故未刊,但原稿尚存。1990年代,宋伯胤編著《明涇陽王徵先生年譜》,將嚮達抄本《仁會約》整理齣版。2011年《王徵全集》問世,以巴黎國傢圖書館所藏《仁會約》刻本為底本,將《仁會約》整理齣版。今以巴黎國傢圖書館所藏《仁會約》刻本影印本為底本,以《王徵全集》中的整理本作為參考。
〈杜奧定先生東來渡海苦跡〉是杜奧定(AugustinTudeschini,1598–1643)先生來華的見聞實錄,該文是我國最早介紹非洲國傢莫三比剋的文獻材料,也為中西交通史的重要資料。文章重在頌揚天主教士敬天忘我的精神,旨在成為宣揚天學的教本。明清以來,〈杜奧定先生東來渡海苦跡〉在國內未見藏本,1930年代,嚮達在旅歐時在法國巴黎國傢圖書館發現有舊抄本。
根據嚮達、王重民的記載,該抄本高23.5釐米,廣13.5釐米,凡九頁,半頁九行,行二十字,書況甚劣,魚魯滿目。嚮達於1938年2月將此本抄寫帶迴,商定將此本作為王徵的天主教著作收入《王徵遺書》中齣版,惜未果。1990年代,宋伯胤依據嚮達抄本整理齣版,收入《明涇陽王徵先生年譜》中。2011年林樂昌等在編《王徵全集》時,將巴黎圖書館所藏抄本整理齣版。該文以巴黎國傢圖書館所藏抄本影印本為底本,以《王徵全集》作為參考。
《崇一堂日記隨筆》一捲,是王徵於崇禎十一年(1638)整理的,講述此前十一年與湯若望(JohannAdamSchallvonBell,1591–1666)談話中有關會士苦修事蹟的隨筆。歐洲保存有兩個本子:一是抄本,凡二十六頁,今藏牛津大學Bedeian圖書館,此本在20世紀初期被嚮達抄寫帶迴,本來打算將此書收入《王徵遺書》中齣版,後來《王徵遺書》沒有刊行。一是刻本,共四十一頁,半頁九行,行十八字,今藏梵蒂岡圖書館。
除此之外,徐宗澤在《明清耶穌會士譯著提要》中提到《崇一堂日記隨筆》有一舊抄本。從徐宗澤所摘錄的「小引」來看,此抄本當時依據與梵蒂岡圖書館所藏的版本相同的版本抄寫而成。另外,河北獻縣耶穌會也藏有一個與梵蒂岡圖書館藏本相同的刻本,後移交北平光啓哲學院。1984年,颱灣學生書局將梵蒂岡圖書館藏本影印收入《天主教東傳文獻(三編)》。
1990年代,宋伯胤將嚮達抄本標點印行,收入《明涇陽王徵先生年譜》中。2011年齣版的《王徵全集》也收有《崇一堂日記隨筆》,所依據的底本為梵蒂岡圖書館藏本的影印本。相比而言,刻本優於抄本,故現以颱灣學生書局影印梵蒂岡圖書館藏本為底本,以《王徵全集》作為參考。
《兩理略》一書記載瞭王徵做官期間的重大事件,集中體現瞭任職期間的麯摺經曆、政治思想及其對人民的態度,有重要的史料價值。《兩理略》成書後,崇禎十年(1637),楚武昌孟道宏梓行問世,這是《兩理略》最早的刻本,這個版本是否還存在,現在已無綫索。嘉慶二十一年(1816),王徵的七世孫王介、王企將《兩理略》重新刊刻。
後來,法國人伯希和(PaulPelliot,1878–1945)遊關中時,購得此版的一個印本,今藏巴黎國傢圖書館。西安市文物局也藏有一本與巴黎圖書館藏本相同的本子。
1945年,李宣義先生在陝西高陵縣通遠坊天主教堂內發現王徵遺著書版六種,《兩理略》的殘版有114頁,據稱書版於民國初年由王氏傢裔購得。「後人不知珍惜,遂使書版喪失殆盡」。從殘版內容上看,有自序、有張縉彥,焦之雅二序,不見王介、王企的嘉慶丙子序。但該版是從「王氏傢裔」購得,故此本可能是王介刊本。20世紀初期,柏堃編《涇獻文存》時也輯錄《兩理略》,後又將《兩理略》收入《涇陽文獻叢書》中。
1980年代,李之勤在整理王徵遺著時,將西安市文物局藏本整理印行,收入《王徵遺著》中。宋伯胤所著《明涇陽王徵先生年譜》時收錄王徵所作的《兩理略自序》。2011年《王徵全集》將《兩理略》的明刻清印本迻錄,又用《涇獻文存》中的《兩理略》參校整理印行。現在所整理的《兩理略》選篇是以林樂昌編校的《王徵全集》為底本,以《王徵遺著》參校整理而成。
《西儒耳目資》是中國最早的漢語拼音方案、中國第一部中西閤璧的語言學專著,也為中西文化交融的載體和見證。本書於明天啓六年(1626)春天成書,同年在西安齣版。學界對於首刻的地點尚有分歧,主要論點是刊刻地點集中在西安和杭州兩地,因為現存本書上冊末頁印有原始封麵上有「武林李衙藏版翻刻必究」,一批學者以「武林」當指杭州認為首刻於杭州;但是,杜鬆壽有文《羅馬化漢語拼音的曆史淵源——簡介明季在西安齣版的〈西儒耳目資〉》,認為王徵、刻費齣資者、寫版人和刻字人等都是西安人,而且該書上冊首頁方框內有「景風館藏版」,「景」字指天主教當年活動地區——西安。
清初仍有流傳,乾嘉後逐漸絕版。至民國二十二年,北京大學和北平圖書館重新影印,1957年,文字改革齣版社影印齣版。2011年《王徵全集》本《西儒耳目資》據明刻本迻錄,其中《西儒耳目資敘》以《涇縣文存》捲七、宋伯胤《明涇陽王徵先生年譜》(增訂本)校。本集所收王徵的《西儒耳目資敘》即以《王徵全集本》為底本,文字
改革齣版社影印本作為參考。
《遠西奇器圖說錄最》初刊本是天啓八年(1628)揚州武位中刊本。不久後,徽州府著名書商汪應魁翻刻此書,是為第二個版本。這兩個版本成為後世該書的兩大版本譜係之源。譜係的具體條目,可參看拙作《王徵與晚明西學東漸》第四章相關內容。在諸多版本中最珍貴之版本當屬武位中刻本,而汪應魁刻本、西爽堂刻本也屬難得的版本。
清代的來鹿堂等本存世較多。《守山閣叢書》本在校訂方麵較好,但缺失瞭原來的西文記號。《〈遠西奇器圖說〉錄最序》是王徵為《奇器圖說》所作的序。在武位中刻本中位於捲首,其他各本也都收錄。
2011年《王徵全集》中《〈遠西奇器圖說〉錄最序》據山西師範大學圖書館藏清王企重印武位中刊本迻錄,以清來鹿堂刻本等校。因此,本集選用明崇禎武位中刻本為底本,以《王徵全集》作為參考。
《額辣濟亞牗造諸器圖說》一書最初未見著錄於王徵遺著目錄。王介第一次整理和著錄的王徵遺著目錄成果《魯橋鎮誌•藝文誌》中未見著錄;1920年代中期,柏堃編《涇陽文獻叢書》的《王端節公遺集》中,亦未見著錄。《額辣濟亞牗造諸器圖說》為王徵手抄稿本,天水縣圖書館邵力子力學盧贈書目錄著錄為《額辣濟亞牗造諸器圖說小記》。
《王徵全集》的編者林樂昌等數次尋訪此書,但並未尋得。該書書名最早齣現在1940年《西北論衡》第九捲第七期所載存窔的《讀晚明涇陽王徵所著〈額辣濟亞牗造諸器圖說〉自記手稿錄後》一文中。這篇文章將《額辣濟亞牗造諸器圖說》的一些殘存的部份原文刊載。
1944年,真理雜誌齣版社編著齣版的《真理雜誌》第一捲第二期上,有《王端節公現存遺著遺文目》,並將存窔的文章原文轉載。存窔在撰寫此文時,手稿的繪圖部份已經缺失。當時,此書的手稿已轉入甘肅天水縣圖書館。
1980年代,李之勤在整理齣版《王徵遺著》時,提及此手稿在轉入甘肅天水縣圖書館之前為邵力子藏書。
1945年《西北文化》刊登劉耀藜(即存窔)的另一篇文章《奇器圖說著作者之續製未刊稿》亦錄有此文。
1980年代,李之勤編的《王徵遺著》中收有《〈額辣濟亞牗造諸器圖說〉自記》、《〈額辣濟亞牗造諸器圖說〉或問》、《〈額辣濟亞牗造諸器圖說〉跋辭》,這三篇文獻是從存窔《讀晚明涇陽王徵所著〈額辣濟亞牗造諸器圖說〉自記手稿錄後》輯齣整理而成。宋伯胤《明涇陽王徵先生年譜》亦將此三篇收入。
2011年《王徵全集》以《西北論衡》中的此文為底本,又用《西北文化》中的《奇器圖說著作者之續製未刊稿》參校,將《額辣濟亞牗造諸器圖說》整理刊行。今選用《西北論衡》中的《讀晚明涇陽王徵所著〈額辣濟亞牗造諸器圖說〉自記手稿錄後》為底本,以《王徵全集》作為參考。
《代疑篇》首先刊行於天啓二年(1621),河東康丕疆校,諾瑟生批閱,其中收王徵所作之序。梵蒂岡教廷圖書館和法國國傢圖書館均藏此本。民國時期,徐傢匯藏書樓又將《代疑篇》重新刊印。徐宗澤著《明清間耶穌會士譯著提要》將此序收入。
1982年,颱灣學生書局編《天主教東傳文獻》,將《代疑篇》梵蒂岡教廷圖書館藏本影印齣版。李之勤在編《王徵遺著》時,將《明清間耶穌會士譯著提要》中的《〈代疑篇〉序》整理齣版。宋伯胤《明涇陽王徵先生年譜》中亦有此序。
20世紀初,北京大學宗教研究所整理齣版《明末清初耶穌會士思想文獻匯編》,亦收錄《代疑編》及此序,《代疑編》是依據梵蒂岡圖書館藏本整理而成。
2011年齣版的《王徵全集》將《明清間耶穌會士遺著提要》中的《〈代疑篇〉序》摘齣收入。今選用颱灣學生書局影印本為底本,以其他整理本作為參考。
20世紀初期,於右任購得《簡而文自記》抄本。柏在整理王徵遺文的同時,將此文收入《涇獻文存》中,而他所編印的《涇陽文獻叢書》亦收有《簡而文自記》。
1933年,嚮達先生在張鵬一處將《涇獻文存》中的《簡而文自記》抄齣一副本,此副本刊於《北平圖書館館刊》(八捲六號),題為《王徵遺文抄》。抗戰勝利後盧前將於右任所藏抄本梓行問世,收入《飲虹簃所刻麯》中。
1950年代末,李之勤前往三原搜集王徵遺著曾購得一部抄本《王端節詩文》。李宣義呂天齋也藏有一部抄本《王端節公詩文》。
1980年代,李之勤在編《王徵遺著》時,將《王端節詩文》中《簡而文自記》整理收入。宋伯胤《明涇陽王徵先生年譜》將盧前刻本中的《簡而文自記》收入。《王徵全集》又以盧前所刊《飲虹簃所刻麯》為底本,將此文整理收入。今以《王徵全集》為底本,用《王徵遺著》本和《明涇陽王徵先生年譜》本作為參考。
20世紀初期,於右任購得《山居自詠》抄本。同時,柏在整理王徵遺文時,將此文收入《涇獻詩存》中,而他所編印的《涇陽文獻叢書》亦收錄《山居自詠》。
1933年,嚮達先生在張鵬一處將《涇獻詩存》中的《山居自詠》抄齣一副本,此副本刊於《北平圖書館館刊》(八捲六號),題為《王徵遺文抄》。抗戰勝利後盧前將於右任所藏抄本付梓問世。
1950年代末,李之勤前往三原搜集王徵遺著曾購得一部抄本《王端節詩文》。李宣義呂天齋也藏有一部抄本《王端節公詩文》。
1980年代,李之勤在編《王徵遺著》時,以《王端節詩文》抄本為底本,用柏堃《涇獻詩存》本和盧刻本參校整理,收錄於《王徵遺著》。宋伯胤《明涇陽王徵先生年譜》以盧前刻本中的《山居自詠》為底本,用北圖所藏嚮達抄本和柏堃《涇獻詩存》本參校,收入《明涇陽王徵先生年譜》中。
2011年,此文又被王《王徵全集》再次收入。今以《王徵全集》為底本,用《王徵遺著》和《明涇陽王徵先生年譜》中所收的《山居自詠》作為參考。
20世紀初期,馬相伯前往上海土山灣時,在於右任樂善堂的客廳中看到瞭於右任手書王徵《和陶淵明歸去來兮辭》共八幅。民國二十年馬相伯先生也寫過一份此詩,共四條屏,贈給上海徐傢匯藏書樓。同年,陸徵祥晉升司鐸,相伯先生亦寫瞭這首《和辭》作為賀禮。但於右任所寫這首《和辭》是據何本而寫,至今仍未有明確的答案。《真理雜誌》第一捲第二期再方豪所引《溫氏海印樓名賢詞翰》,其中收有這篇文章,題目為《和陶靖節歸去來兮辭》。
1950年代末,李之勤前往三原搜集王徵遺著曾購得一部抄本《王端節詩文》,李宣義和呂天齋也藏有抄本《王端節公詩文》,這兩部書中均有這篇散文。
1980年代,李之勤編《王徵遺著》時,《和靖節先生歸去來兮辭》以抄本《王端節詩文》為底本,用《溫氏海印樓名賢詞翰》本參校,印行齣版。宋伯胤先生在編《明涇陽王徵先生年譜》時,將《溫氏海印樓名賢詞翰》本整理收入。
於2011年所編的《王徵全集》據方豪《王端節公和陶靖節歸去來兮辭跋》(載《真理雜誌》第一捲第二期)所引的《溫氏海印樓名賢詞翰》本整理收入。今以《王徵全集》本為底本,以李之勤先生的整理本和宋伯胤先生的整理本作為參考。《即事》和各個對聯的撰寫年代已不可考,均由李之勤先生從王徵的遺文資料和傳記資料中輯齣整理而成,收入他所編訂的《王徵遺著》中。今選用《王徵全集》本為底本,以李之勤《王徵遺著》本作為參考。
本集在梳理各篇文獻版本的基礎上,確定底本和參校本;對每部作品重新標點、分段;添加註釋,以期疏通文義。此外,整理者撰寫瞭一篇《導論》和十幾篇作品簡介。《導論》將綜閤探研王徵及其天主教思想,而每篇《簡介》則概述作品內容提要及其影響力等,此序則著重交代本集所收內容、各篇之版本源流、以及選擇各底本和校本的依據。
這部作品得以齣版,有賴眾多朋友的鼎力相助。首先,我衷心感謝「漢語基督教經典文庫集成」總編輯曾慶豹教授的信任和邀請,加入這項有益學界的龐大學術工程,編輯、點校和注釋王徵的天主教文獻。其次,我要感謝橄欖華宣齣版發行集團齣版部的王鍾山編輯,他在前期相關事宜的溝通,中間項目進行過程中提供及時的支援和幫助,以及後續一些事務處理方麵貢獻良多。還要非常感謝謝鬆宏編輯,他為本集的注釋增補工作付齣很多辛勞,其所製定的詳細編輯日程以及按照編輯計畫嚴格的執行力都是本集順利齣版的重要保證。在此,一併錶示誠摯的謝意。
此外,我要特彆感謝的是謝輝師弟,在中國國傢圖書館查閱、收集底本資料的過程中,他樂成其事,功不可沒。還要感謝我的碩士研究生白帆同學,在查閱資料、文字錄入、標點、註釋諸方麵做瞭很多協助工作。銘感於心,特此緻謝。不揣謭陋,僅呈學界同行及讀者諸君,敬請不吝賜教。
毛瑞方
癸巳立春日序於北京
坦白說,這本書挑戰瞭我過往許多既定的認知,甚至可以說是打開瞭我一個全新的視野。我原本以為自己對某些議題已經有瞭一定的瞭解,但閱讀這本書後,纔發現原來自己所見所聞,隻是冰山一角。作者在探討過程中,引用瞭大量的佐證資料,並且展現瞭極為嚴謹的學術態度,讓人不得不佩服。他並非單純地陳述觀點,而是透過層層遞進的分析,逐步建立起他的論述體係,讓人既信服又驚嘆。書中的一些論點,尤其是在對比不同思想體係時,更是讓我大開眼界,原來在歷史長河中,人類對於這些根本性問題,有過如此多元且深刻的探索。我強烈建議,對於那些渴望拓展思維邊界,不滿足於現狀的讀者,一定要來閱讀這本書。它不僅能為你帶來知識上的啟迪,更能激發你對世界產生更為宏觀和深刻的理解。
评分我嚮來對那些能夠引領我進入一個全新思考模式的書籍情有獨鍾。而這一次,我毫無疑問地找到瞭。作者的筆觸,時而激昂,時而沉靜,彷彿一位經驗豐富的引路人,帶著我們穿越迷霧,抵達思想的彼岸。書中所探討的議題,雖然看似抽象,但作者卻能以極為具體且引人入勝的方式呈現,讓即便是初次接觸的讀者,也能夠迅速理解其核心。我尤其驚喜的是,書中許多關於人際互動和價值觀的論述,竟然能夠與我自身的生活經驗產生強烈的共鳴。它讓我開始重新審視自己過去的一些判斷,並且意識到,原來在某些看似尋常的現象背後,隱藏著如此深刻的哲理。這是一本讓我感到「活」起來的書,它不僅豐富瞭我的知識,更滋養瞭我的心靈,讓我對生命有瞭更深的熱愛和更廣的理解。
评分我不得不承認,初次接觸這類主題的書籍,我其實抱持著一絲懷疑。過去對於某些神學或哲學的探討,常常給我一種遙不可及、高高在上的感覺,不太容易與日常生活產生連結。但這一次,我的經驗完全被顛覆瞭。作者以一種極為貼近人性的方式,將原本可能顯得艱澀的議題,轉化為能夠引起共鳴的故事和論點。書中並沒有使用過於學術化的術語,而是透過許多生動的例子和引人入勝的敘述,讓讀者能夠輕鬆地進入狀況。我尤其欣賞的是,作者在闡述過程中,展現瞭極大的同理心,彷彿能夠理解讀者可能遇到的睏惑,並循循善誘地引導。閱讀時,我感受到瞭一種溫暖的力量,這股力量讓我能夠更深入地思考生命的意義,以及我們與周遭世界的關係。這本書就像是一位充滿智慧的朋友,在與你分享他的人生感悟,讓你覺得既受教,又感到非常自在。
评分收到,我將為您撰寫五段風格迥異、內容詳盡的圖書評價,每段約300字,以颱灣讀者的口吻呈現,且不包含您所提供的書名信息。 這本著作的齣現,著實讓我在書架上找到瞭久違的「驚喜」。我通常對一些探討深度思想的書籍抱持著一份審慎的期待,畢竟能夠觸及核心、引人深思的作品並非唾手可得。然而,翻開這本書,我立刻被它紮實的論述結構和豐富的史料所吸引。作者在編纂過程中,顯然下瞭極大的工夫,將看似龐雜的議題梳理得井井有條,邏輯清晰,彷彿一座精心搭建的知識殿堂,讓人得以循序漸進地探索其中奧秘。閱讀過程中,我常常會停下來,與書中的觀點進行自我對話,反思自身對一些普世價值的理解,也從中獲得瞭許多新的啟發。書中的某些段落,更是帶有一種近乎詩意的力量,文字優美而不失力量,能夠深深地觸動讀者的心靈。我認為,這是一本值得反覆咀嚼、細細品味的書,它不僅能擴展我們的知識邊界,更能引領我們進行一場深刻的自我探索。它提供的視角,對於理解當代社會中的一些複雜現象,也有著不可忽視的價值。
评分我必須說,這是一本充滿「重量」的書,但這種重量並非壓迫感,而是那種讓人感到紮實、穩重的知識分量。作者在處理複雜議題時,展現瞭極為難得的宏觀視野和細膩的洞察力。他能夠將一些看似無關的元素巧妙地串聯起來,形成一個完整且具有說服力的論述。我特別欣賞的是,書中對於歷史脈絡的梳理,以及對不同觀點的呈現,都極其公正客觀。他並沒有試圖強加自己的思想給讀者,而是提供瞭一個平颱,讓讀者能夠自己去思考、去判斷。閱讀過程中,我不禁反覆思考,作者是如何能夠在如此廣泛的知識領域中,依然保持如此清晰的邏輯和深刻的見解。這本書就像是一場知識的盛宴,讓人能夠在品嚐各種思想的同時,也獲得瞭心靈上的滿足。對於追求深度閱讀的讀者而言,這絕對是一份不容錯過的寶藏。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