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充滿幽默、睿智與嘲諷的另類迴憶錄
由個人的學思曆程映現齣深層的美國社會史
美國當代社會學大師彼得.柏格以82歲之齡,娓娓敘說自己豐富而精彩的社會學奇幻旅程。在迴憶錄中,他既流露令人拍案叫絕的慧黠,也展現伶牙俐齒的挖苦能事。時而喋喋不休,時而火力全開,儼然是位活力十足、快意恩仇的歐吉桑。
故事的開端是,初移民美國的奧地利青年柏格誤打誤撞進入邊緣的紐約新學院,受業於三位歐陸流亡學者,形塑瞭未來的社會學認知與性格。這個原本對社會學懵懂無知的年輕人,透過研讀巴爾劄剋的小說而一窺社會學的堂奧。他本著智性上的興奮熱情,如海綿般吸取知識,並且捲起袖子做研究,依序完成碩博士學位論文,取得齣師門的資格。
然而,迎接他的卻是惱人的軍旅生活。所幸,憑藉社會學本能,他立刻意識到在徵兵製下,纔有機會近距離接觸美國社會的多元人口組成。退役後,輾轉於德國、美國南方等地工作,逐步拓展瞭自身的社會學視野。直至重返新學院任教,他開始擁有一群誌同道閤、長期閤作的學術夥伴;但與此同時,卻也親身經曆瞭學院內的鬥爭現實。
被迫離開母校後,柏格意外展開從拉美到亞非的全球「社會學式旅行」,並奠定他所謂的「咖啡店研究法」(找到一群對的人,讓他們坐在一起夠久,便能激盪齣有趣的想法)。期間他還有著各種「政治不正確」的經曆:在哈佛大學與女性主義學生唇槍舌戰、代錶雷根政府齣席國際事務、擔任煙草公司財團的顧問等。此外,他也間接參與並見證南非掙脫種族隔離的牢籠。
在幾番遊曆後,柏格旅程的終站是跨學門的「文化、宗教與世界事務研究所」。在擔任負責人的24年期間,他除瞭仍是齣色的首席小提琴手外,也稱職扮演指揮傢的角色。盡管他坦言與建製化的社會學越來越疏離,但始終沒有放棄當年在新學院習得的社會學願景——對人類世界難以預測的百韆樣貌深深著迷,且為瞭理解這些樣貌而努力不懈。
作者簡介
彼得.柏格(Peter L. Berger)
1929年齣生於奧地利的維也納,1946年移民美國。1954年取得新學院(The New School)社會學博士學位。為當今美國最富盛名的社會學傢之一。曾任教於新學院、羅格斯大學、波士頓大學等知名學府。自1985年起,擔任著名的跨學門研究機構「文化、宗教與世界事務研究所」負責人,長達24年。一生著書20餘冊,包括膾炙人口的《社會學導引》(Invitation to Sociology: A Humanistic Perspective)、暢銷經典《社會實體的建構》(The Social Construction of Reality)、宗教社會學名著《神聖的帷幕》(The Sacred Canopy: Elements of a Sociological Theory of Religion)、《發展理論的反省》(Pyramids of Sacrifice: Political Ethics and Social Change)、《杭廷頓&柏格看全球化大趨勢》(Many Globalizations: Cultural Diversity in the Contemporary World)等中譯作品。
譯者簡介
黃剋先
颱灣大學社會係、所畢業,美國西北大學(Northwestern University)社會學博士,現於德國Max Planck Institute從事博士後研究。譯有《泰利的街角》、《自由之夏》、《客人?外人?遷移在歐洲》、《社會資本》等社會學著作。
導言
第一章 十二街上的巴爾劄剋
.乘風破浪齣十二街 .「怎樣纔算是波斯人?」
第二章 不可思議的跨界
.心不甘情不願的士兵,與僞心理治療師 .「現在,你已在新教教會中任職,請注意自己的言行舉止」 .迴到美國南部:正妹與流氓 .被新教式微笑包圍 .「産書流」之始
第三章 一幫的崛起到帝國的泡影
.迴到十二街 .寫作練習 .「你可真是個文學傢!」 .宣言 .「一日為神工作,終身都是屬神的人」 .雙重流亡
第四章 足跡遍布全球的社會學
.新聞報導的插麯 .炫目烈陽下的新思維 .什麼是現代意識? .「我有個壞消息要告訴你」 .再次,屬神的人
第五章 眾神與數不盡的中國人
.神,不是太少,而是太多 .香港的摩天大樓 .或許是好消息?
第六章 政治不正確的經曆
.「感謝令人尊敬的某國代錶的發言」 .「不吸煙的人也會死」
第七章 從南非的穆瓦到德國的居特斯洛
.見證一國的轉變 .「怎麼從德裏到居特斯洛?」 .時不我予的三本書
第八章 做個指揮傢,而不是獨奏傢
.拿著筷子或不拿筷子的資本傢 .「韋伯還活得好好的,就住在瓜地馬拉」
第九章 擔任首席小提琴手
.電腦與印度教 .德州商人與一頭霧水的倫敦櫃颱服務生 .不淪為盲信的信念 .邁嚮發笑社會學 .一種書跋,而不是(或者至少還不是)墓誌銘
註釋
柏格主要作品集
導讀
不吸煙也會死?而且韋伯還活得好好的?
對於柏格(Peter L. Berger)這個自稱誤入歧途的社會學傢及其迴憶錄,普林斯頓大學社會係主任伍特諾(Robert Wuthnon)短評道:「當代關於現代社會、文化及宗教的社會學思考,很少有作者能像柏格一樣具有這麼大的影響。如今,這位獨特的學者又寫齣一本引人入勝之作,書中充滿瞭坦率的自白、扣人心弦的幽默,以及對於我們身處之復雜世界的世故理解。」確實,《柏格歐吉桑的社會學奇幻旅程》充滿渾然天成又刻意冷暖熱的自嘲、笑話、趣事、未聞逸事、研究案例,以及值得迴味再三的老梗。
這本迴憶錄幾乎蒐羅瞭柏格所有著作中有趣的案例、經驗及故事,並用更簡潔的話語書寫。若是讀者睡前或泡澡時閱讀本書,恐會忘瞭熄燈忘瞭起身,熬夜或著涼。當然,這也要歸咎(歸功)於流暢的中譯。其實,有些段落內容與先前作品中的敘述是重復的。但柏格講幾個故事、抖幾個笑話、自嘲幾句,把敘說重點聚焦在研究進行時的感受與經驗,使得本書更加生動。 因此,不管往後有沒有人要將柏格當作研究對象,這份充滿對話而非獨白式的書寫,將是理解他一生種種行徑的最佳詮釋,諸如曾高舉世俗化理論旗幟而後揚棄、接受菸草公司的邀請參加反煙運動(並預測此為當代最成功結閤道德感與物質利益的社會運動)、主張資本主義與民主政治是最好的人類發展模式,以及到非洲、南美、東亞考察順便曆險等。
拯救笑聲
二次大戰後,柏格隨著雙親移民美國。在他往後的奇幻旅程中,有著令人發噱的笑話、有趣的軼事,以及各種偶遇、友誼和師生情誼。「我的學思曆程肇始於一個錯誤。」(頁5)柏格自嘲誤入歧途,卻成為專傢。他誤認社會學可以幫他瞭解美國社會,他進入當時美國社會學界邊緣的紐約社會研究新學院。他從恩師所羅門學到瞭第一門社會學的課「作為社會學傢的巴爾劄剋」:「巴爾劄剋喜歡在深夜裏,漫步在巴黎的街頭,尋思這個城市的秘密——想瞭解在這個城市的沙龍、市政廳、商鋪、小酒館及妓院裏,正在進行的點點滴滴。我不確定真實的巴爾劄剋是否如此,不過上述這種社會學傢的形象當時的確深深烙在我心裏。」(頁7-8)柏格以為好的小說傢就是好的社會學傢,因為讀者可以從作品中深刻認識那個時代的社會。新學院的三位老師所羅門、舒茲及梅爾,影響瞭他與盧剋曼在《社會實體的建構》一書中提及知識社會學的三個傳統:塗爾乾與法國學派、現象學,以及韋伯與宗教社會學的麵嚮。若對照這本迴憶錄來閱讀《社會實體的建構》第一章,似乎可見柏格在新學院時與舒茲的淡漠交往、與梅爾的好交情。而他與盧剋曼在求學時期受惠三位恩師,感激之情更是溢於言錶。
柏格很愛開自己、社會學及社會學傢的玩笑。「關於社會學的笑話並不多見,其中有一個與我們這裏聊的議題直接相關:有個病人被醫生告知自己僅剩一年可活,在聽到這個傷感的消息後,病人問醫生有沒有什麼建議。『快娶個社會學傢,然後搬到北達科他州。』『這樣我的病就會好嗎?』『不,但這樣會讓你度日如年。』」(頁2)當個社會學教授的確有還不錯的薪水以及漫長的暑假可以過,但柏格說近年來的發展——方法論崇拜主義與意識形態取嚮的政令宣導——讓社會學愈來愈無聊。然而,「如果你願意把眼睛貼近信箱鑰匙孔以一窺他人的信件,那麼你與社會學就是絕配瞭。」(頁3)正如柏格通過博士論文口試後,舒茲在派對上對他說:「乾得好,柏格。你現在是博士瞭。恭喜呀!不過告訴我:你真的相信自己在這論文裏鬍扯的那些東西嗎?」(頁21)
在進入學院教書之前,柏格當過軍醫院的社工(他說聆聽病人說話應該也是種心理治療),也作過德國的宗教研究單位的研究人員(他自述與極權主義有過兩次相遇)。取得教職後,他在美國南方女子學院任教,戲劇性地曆驗瞭1970年代校園裏的性愛氛圍,以及南方社會裏頗有壓迫感的種族現實。1963年迴到新學院,他想要搞個幫派再壯大成學術帝國,結果失敗瞭。後來擔任幾個跨國研究計畫的「跨國俱樂部」的指揮傢兼首席提琴手,但他最不能忘懷的還是講笑話、研究笑話、逗人開心。「我或許是與時代精神俱進瞭,不過一定沒有與六○年代初的社會學的精神同在。」(頁91)
請勿引用
這部迴憶錄不是一本嚴肅的學術作品,但柏格在方法論與實做上提齣兩個非凡的觀點,使得不管你是不是社會學專業都可以進行社會學研究。而且這兩種研究方法與實做,一般在大學課堂上不會教授,隻有在「柏格歐吉桑大師班」裏纔可能學到。在此介紹柏格的跨世紀「新」研究法:咖啡店研究法(coffee- house methodology)與社會學式旅行(sociological tourism)。相較於目標手段明確的學術期刊論文生産教戰守則與研究方法,柏格的這兩個研究法,比滾雪球還要業餘且不正經,切記大膽使用、絕勿引用。
首先,他說咖啡店研究法「是依循一套(蠻自然地)獨特的維也納原則發展齣來的」。「如果你找到一些對的人,讓他們坐在一起,隻要時間夠久,他們就能集體想齣一些有趣的想法。」(頁156)隻要找到對的人,給他們足夠的時間,就可以把研究做好。他說他對咖啡店研究法的偏好有點過度,太過維也納浪漫瞭。這並非反對嚴謹的學術工作,而是學術工作的態度本來就是要開放心胸、不要太嚴肅地否定瞭風格與機智風趣在理解上的好處。接下來是一定要百般強調的,「與散發知性、口纔便給的人在友善的環境中持續對話,是世間鮮有能媲美的樂事。......咖啡加上提神醒腦的煙霧繚繞,會是有助對話的催化劑。」(頁263)這不正是柏拉圖的《會飲》所言:「要我談哲學和聽人談哲學,啥時候我都樂意,自己受益不用說,還愉快得很。」 柏格將此法延伸到他在香港進行的研究:與訪談對象華人企業傢共進晚餐、享用精緻美食、喝酒聊些不嚴肅的話題,當端上咖啡時,提幾個問題來開場,隻要確定錄音機正常運轉即可,真是輕鬆美妙。柏格應是瞭解到酒、咖啡讓人同時醺醉與興奮,再加上中式圓桌的妙方!
哈伯馬斯於《公共領域的結構轉型》提到咖啡館、沙龍、報紙、雜誌、書信作為公眾生活齣現的空間。「開講」、「冤傢」纔是正港的公共!大傢端著電腦、靜靜滑著手機、優雅地啜飲拿鐵,那是生活風格。講到風格社會,布迪厄統計發現,技術工人、門市店員、收銀員和專業人士喝咖啡及喝茶的比例與花費,其實比起較有閑暇的風雅士人還要高。此外,食物人類學、飲食與文明史、經濟史、文化研究的學者們都咖啡成癮,但就是沒有人將喝咖啡當作一個迷人的研究方法,大書特書。
其次,柏格說1970年代末到1980年代初,是他最密集造訪全世界的期間,實地「看見、聽聞、嗅齣、品嘗這些地方的一切」。他後來提齣一個概念:社會學式旅行,「即讀過一個地方的文獻資料後前往當地,擬妥計畫,在那裏盡可能與更多能提供資訊的人見麵,然後讓當地的實況滲入你的意識之中。......比起待在辦公室內發現的洞見,那些得自於實際經驗的要更具說服力。」(頁180)柏格說他到新加坡旅行時,進瞭一間小神壇,客廳中間的神案上有好幾層的架子。靈媒跟他說,錶現好的放在靠近觀音的位置,錶現差的放第三、四層,再不改進的話,就把祂們扔瞭。柏格大吃一驚,此人談論超自然的神祇時,怎麼和公司大老闆跟員工說話的方式、口氣一模一樣?另外,當印度工匠的祖師爺節到瞭,班加羅爾的IT公司的電腦工程師,還會幫他的電腦戴上花圈,點香崇拜工具之神,你看過沒有?
左派?右派?
柏格在颱灣翻譯齣版過的專著、閤著,以及與蕭新煌教授閤編的書有:《發展理論的反省:第三世界發展的睏境》(1981)、《社會學導引》(1982)、《漂泊的心靈》(1987)、《現代化與傢庭製度》(1990)、《社會實體的建構》(1991)、《杭廷頓&柏格看全球大趨勢》(2002)、《神聖的帷幕》(2003)。從現代化與發展理論的脈絡來看,算是很早就被引介到颱灣社會學界的美國社會學傢。但若論到有什麼大理論或大發現,他的學生杭特(James Hunter)曾經這樣說過,柏格一直沒有被當作大理論傢,甚至非常嚴肅地對待。或許也彆太嚴肅!
柏格與哈伯馬斯、傅科、布迪厄不同,他沒有用令人驚艷的概念解釋現代社會的進程,他隻有某些中程理論的概念。對於當時美國社會學的結構功能論而言,柏格的人文取嚮相對來說微觀,但現象學的人文取嚮與美國學界的微觀符號互動論又不同。他的現代化研究,之於60年代的批判理論、70年代的文化轉嚮,包含受到歐陸思想、法國學派的解構主義或者建構論來說,又太保守。後現代在文化評論上的大爆發,遠遠將柏格與盧剋曼的建構論拋到保守的一方。這個評價或許並不公允,但是柏格自己也認為,的確在當時美國的學院,他的理論曾經被當作保守的一方來對待,但其實他是反對那個風起雲湧的60年代中的反國傢主義。我對他美國式保守主義中間偏右的政治立場也沒有好感,但是我非常贊同他認為「一個有道德敏銳度的社會科學傢在麵對大部分議題時,本能上都會嚮中間(介於基進變革及頑固守舊之間)靠攏」(頁225),以及對於宗派法西斯和教條,基本上都是持懷疑反對的態度。但是光就中間偏右的政治立場,與隻喜歡自嘲是誤入歧途的社會學傢卻過得非常成功的這種口吻,就足以讓活在崩世代的社會學傢對這個歐吉桑感到既生氣又好笑。如同柏格認為他的學思曆程經常在兩種對立的學術氛圍中,選擇一種既具政治立場又具客觀性的學術實踐。有人批評他保守,但是他很嚴肅地奚落:「套用韋伯的語匯,科學若要稱的上是科學就必須『價值中立』,但一名『價值中立』的科學傢將是個道德怪物。」(頁262)
杭特說柏格的學術還稱不上創立一個思想學派,他的著作很難簡化成一個理論係統,但是他的綜閤工作做得很好,他用智識之光照亮後人前行之路。他的智識傳承於德國觀念論與韋伯、舒茲的社會現象學,但是他從不生産脫離社會真實的概念裝置,他的長處在於提供平衡實證主義弊病的砝碼。 從這本迴憶錄來看,我覺得柏格最厲害的兩種現象學研究方式——咖啡店研究法和社會學式旅行——是每個人都可以學習、實踐且獲益匪淺的。咖啡、行旅,喝吧、齣發!
學思曆程/自我書寫
柏格早年提齣社會學與個人傳記的看法, 他認為:具有一緻整體意義的解釋,並不是身分認同焦慮的神秘解藥。隻有瘋子或少見的天纔纔能夠完全自己掌握一個意義世界。絕大多數的人是無休止地重新解釋自己的改宗改變、僞造謊言,並重塑曆史以修正命運。因此,個人生命曆程的改宗、再改宗、一再改宗的背後,一個個參考架構的變化與謊言的編織,如同一場運動。
對於一般人來說,小時候的英雄是福爾摩斯大概沒什麼大不瞭。搞不好還會招惹鄰座抬槓,到底是亞森羅蘋還是福爾摩斯厲害?明智小五郎還是怪人二十一麵相強?島田莊司筆下的吉敷竹史不遑多讓,整本JR時刻錶翻得滾瓜爛熟,隻為瞭找齣那關鍵幾秒鍾。蔔洛剋筆下的硬漢史卡德更會找路,紐約的破落旅館、老公寓、名媛紳士的彆墅,都熟得跟自傢後院一樣。到底誰比較高竿,搞得大夥頭都痛瞭。華裔人文地理學大師段義孚迴憶自兒時綿延至今的悸動及恐懼,在他的學思曆程中說:「我孩童時期的英雄是福爾摩斯。我崇拜他且認為他是一個超級厲害的地理學傢,因為他總是不會迷路,不論是在倫敦和芝加哥大城市裏的後巷,或者在猶他州或西藏的荒野上。」 這段話顯示他不喜歡失去方嚮,如同從事地理學研究;這種恐懼失落的感覺強烈地影響他的環境偏好、對自然的愛好,以及對生存的重視,深深成為他日後研究所環繞的主題。
從個人的生命經驗與知識養成,看到國傢、社會、文化的微觀及巨觀的曆史進程,這種文類在1990年前後受到重視。美國學界通常以學思曆程(life of learning)、法國史學用個人史(ego historie)、英國與澳洲以曆史學傢的自傳(historian-autobiography)來指稱,具有不同的旨趣。颱灣與大陸則慣用學思曆程。1987年,諾哈(Pierre Nora)提齣個人史,集結許多曆史學傢,進行以知識自我為書寫與曆史對象及主題的研究。而美國學術協會(American Council of Learned Society)自1983年之後的哈思金講座(Haskins Prize Lecture)亦纍積瞭許多著名的學者,如史東(Lawrence Stone)、紀爾茲(Clifford Geertz)、蓋依(Peter Gay)、默頓(Robert E. Merton)、戴維斯(Natalie Zemon Davis)之所思所依。從自傳、序言、演講、謝詞中,經常可以尋跡一個學者或思想傢寫作時與當時曆史、環境、學術圈生態、政治氛圍的關聯。阿宏的《入戲的觀眾》、李維史陀的訪談錄《咫尺天涯》有助瞭解二十世紀前半法國學術界的人物、政治與思想氛圍。薩伊德的《鄉關何處》則是非常有意識地將生命與知識捆綁在一起揭露的迴憶錄。文化社會學裏布迪厄的《自我分析》、紀爾茲的《燭幽之光》中譯本陸續齣版,或可讓讀者逐一窺探當代思想傢的學思曆程。學思曆程既不如日記那麼細瑣,也不若時代巨人自傳動輒百萬字,亦不像網路百科粗製濫造、敷衍瞭事,更不該隻是被視為一種政治書寫或副學術著作。閱讀過程中的樂趣,除瞭有學者點評註釋自己的研究和齣版曆程外,也帶讀者進齣學術人和場域的形勢內外及動靜方寸之間。
最後,歡迎獻身國際教授俱樂部的指揮傢與首席提琴手柏格齣場。替我們進行一場政治不正確的心理治療,看他領團研究的多樣全球化,在第三世界尋找韋伯新教徒蹤跡,一起拊掌大笑,像阿基米德裸身赤足狂奔大喊Eureka?還是來個老派的Aha!
蕭旭智(說書的社會學浪人)
迴到美國南部:正妹與流氓
1956年夏天,我從德國迴到紐約,對於要應徵學術工作來說,時間點已晚瞭些。於是,我應徵一些非學術的工作,在一再被拒的過程中,我不斷下修我的履曆錶(最後,甚至宣稱自己隻是大學畢業生)。我想應徵商場的保安人員,也因「條件太好」而被拒。最終我得到一份提供我另外一些研究經驗的工作。有幾週的時間,我受雇於一傢市場調查公司當田野調查員。
其中一項任務是抽樣拜訪一些酒吧,清點店裏提供哪些品牌的啤酒,當然,該計畫是由啤酒公司委託調查。另一項工作就沒那麼輕鬆寫意:我必須仔細地以隨機方式在公寓大樓裏按門鈴,從未帶商標的香煙盒拿齣煙來請人抽,然後請他們迴答喜好程度。幾年前,我一樣當過不請自來的推銷員,逐戶敲中西部居民的門,嚮他們傳教,不過紐約人相較之下要不友善的多,我好幾次都是在以各式腔調發齣的怒吼咒罵及威脅聲中,被趕齣大樓。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