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築,是文化的具體反映
傳統是文化生命的一部份,不能用局外者的身份要求延續,要使內在的文化生命繼續存在下去。
「我希望在不久的將來,大傢可以以文化為重,不再把古蹟拆除做土地投機的生意。也希望大傢都認清什麼是社區建設,什麼是地産生意,因為真正的社區建設是絕不會拆除社區精神所係的地方古蹟的。」──漢寶德
中國建築傳統的延續、闆橋林宅之空間與形式、闆橋林傢花園、彰化孔廟、屏東書院、文化資産保存法、古蹟維護應有的生命感。
歐西的現代建築先驅視建築為生活的必需品,因此為生活而創造,為新時代而設計,是他們的建築師的主要任務,傳統建築對他們而言,充其量是一種環境的條件,而不是思慮的重點,他們要為自己創造曆史。中國的建築師則一直在尋求一個融閤現代化與傳統化的中國建築。
在中國現代化之陣痛中,沒有一種藝術像建築一樣遭遇到新形式的難産。因此中國建築的現代化問題,自從建築傢有意識的尋求解答以來,一直是建築界最吸引人的論題。到今天,經過近一個世紀的發展,仍然沒有産生一個大傢認同的方嚮。分析起問題的癥結,不外如下數端:(一)沉重的曆史使命感、(二)結構形式的钜大差異、(三)西化與現代化的混淆、(四)傳統定位的睏惑。
如果把建築看做文化的具體錶徵,那麼一個民族傳統建築的滅亡就應該是該文化的衰亡,那麼中國的建築傢是否能使傳統再生?中國建築其實並沒有死亡,自文化入手必須落基於生活,因此必須自民間的建築起步。建築是一種生活的容器,它的空間與造型是某些特定的生活方式與價值觀念所形成。它反映瞭一個民族的精神,隻有從生活中瞭解建築,自思想中體會建築,纔能得到建築的真諦。
作者簡介
漢寶德
著名建築師暨建築學者,颱灣現代建築思想的啓濛者。1934年生,成功大學建築係學士,美國哈佛大學建築碩士、普林斯頓大學藝術碩士。主要經曆為:東海大學建築係係主任、中興大學理工學院院長、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館長、國立颱南藝術學院校長、國傢文化藝術基金會董事長、中華民國博物館協會理事長、世界宗教博物館館長、文建會委員、颱北市文化局顧問、漢光建築師事務所主持人等。
1968年獲全國十大傑齣青年建築奬、1994年教育部頒一等文化奬章、2000年獲中華民國建築學會建築奬章、2006年國傢文藝奬第一屆建築奬、2007年颱南藝術大學榮譽博士、2008年颱灣大學榮譽博士、2009年雜誌最佳專欄金鼎奬、2010年中國建築傳媒奬-傑齣成就奬、2012年東海大學名譽哲學博士學位。
迴國初期設計之落韶山莊、天祥青年活動中心等作品,呈現齣強烈的現代建築風格,爾後思想轉念為大眾而設計,産生融閤當地地貌情境之溪頭青年活動中心。此後,無論是墾丁青年活動中心、中研院民族學研究所、南園等案,更結閤其長年從事古蹟修復工作之經驗,以現代技術詮釋民族與鄉土形式建築。其建築作品屢獲建築師雜誌建築奬。
早年於建築係就學期間創辦《百葉窗》,至1970年代陸續編輯齣版《建築雙月刊》、《建築與計畫》與《境與象》等建築專業雜誌,緻力推動颱灣現代建築思潮,探討建築設計思想與社會人文之關聯等課題。著作等身,至今仍持續創作中,包括:《建築的精神嚮度》、《為建築看相》、《築人間:漢寶德迴憶錄》、《透視建築》、《建築、社會與文化》、《漢寶德談建築》、《中國的建築與文化》、《給年輕建築師的信》、《漢寶德談美》、《漢寶德談藝術》、《漢寶德談藝術教育》、《漢寶德歐洲建築散步》、《漢寶德亞洲建築散步》、《漢寶德談文化》、《認識建築》、《漢寶德談現代建築》、《美感與境界:漢寶德再談藝術》、《人與空間的對話》、《設計型思考》、《漢寶德建築行》等書。曾為中國時報人間副刊、聯閤報副刊、中華日報副刊、天下雜誌、大地雜誌、探索雜誌、人本教育劄記、明道文藝雜誌等撰寫專欄。
編者簡介
黃健敏
中原理工學院建築係學士,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建築碩士,現為黃健敏建築師事務所主持人。1993年起參與颱灣公共藝術政策與執行之工作,鼓吹「生活藝術化.藝術生活化」的理念。曾任基隆市∕颱北市∕颱北縣∕新竹市公共藝術審議委員會委員、颱北市都市發展局公共藝術委員、颱北市捷運工程局公共藝術委員、颱北市立美術館諮詢委員、中華民國建築學會理事、颱北市建築師公會理事。2002-2004年任建築師雜誌社副社長兼主編。2006年任《建築》雜誌總主編,所編刊物入圍2008年行政院新聞局金鼎奬「最佳科學及技術類」。
編作有《1999年公共藝術年鑑》、《2000年公共藝術年鑑》、《2001年公共藝術年鑑》、《空間美學新發現:公共藝術的教育.參與.創作》、《都市美感心體驗:公共藝術的多元.跨界.場場域》、《都市美學力:颱灣.法國公共藝術》、《2001年颱灣建築奬專輯》、《2002年颱灣建築奬專輯》、《2003年颱灣建築奬專輯》、《建築桂冠:普立茲剋建築大師》等。
著有《貝聿銘的建築世界》、《颱灣建築的先行者》、《美國公眾藝術》、《生活中的公共藝術》、《百分比藝術》、《慶典公共藝術嘉年華》、《藝術盡在街頭》等。
作者序
迴顧我一生中做的幾件事,古蹟維護的推動是比較使我感到驕傲的。在半個世紀前,颱灣尚是一個貧窮的孤島,為求生存而掙紮,誰會想到維護一些被認為落後象徵的破舊的老建築?大部份的民眾都有去之而後快的感覺,隻有三二地方文化的愛好者,如林衡道先生,纔發齣微弱的維護的心聲,而不為大傢所樂聞。
這樣一個拓荒者的工作,經過若乾年的努力,居然藉著經濟成長的力量,形成一股風氣,到今天,為大部分國民所接受,實在是值得慶幸的結果。
這本集子是我在古蹟維護的工作中所做的反思、調查、研究的記錄。第一篇對中國建築傳統延續的思考是在大部分維護工作完成之後,所做的文化性的探討,原是為「二十一世紀基金會」的研究計畫所寫的報告。第二到第四篇為古蹟的修護前的研究報告,其中以闆橋林傢與彰化孔廟的兩個重要的古建築為主。其實為瞭維護古建築,並沒有必要做這些研究,但因颱灣對本土的建築缺乏學術性的記錄,很難得到當局對此的認同,所以纔在調查、測繪工作的前麵,先把此建築曆史上的重要性加以研究並說明。我的這個作法後來發展為颱灣古蹟維護過程的第一步。在今天再次齣版當年的這些文字,其價值隻能說是陳述瞭颱灣文化資産保存的早期曆史。
也許是這個理由,健敏老弟在文章的蒐集上,包括瞭幾篇我在人間副刊發錶的短評。那是在林傢宅第與花園的保存過程中遇到的阻礙,所反映的意見。可以約略窺見當時對這樣重要的古建築的保存,仍不免阻礙重重的情形。今天迴頭看當年,實令人感慨不已。
颱灣的古蹟保存到今天,重點已經轉移到日治時期的建築瞭。維護的重點在記憶,不在文化。所以這是很自然的。因為在不同的曆史階段麵對不同的問題,古蹟維護何嘗不是如此。在這本集子撰寫的時期,我們要保存的是文化、是曆史的證物。保存的目標是清代的重要建築。坦白的說,當我們逆勢努力做維護工作時,心中是抱著曆史、文化的使命感的。
這個階段已經過去瞭,我很慶幸看到林傢花園,彰化孔廟仍然存在,年輕一代所關心的是他們年幼時所熟悉的環境。所以為幼時記憶而保存的風氣漸盛,已經不需要曆史性的過份追究瞭。難道我們還要為日本人在颱灣立碑嗎?
希望耐心的讀者以這樣的心情來看這些完成於數十年的文章,對健敏老弟與齣版社的朋友們的幫助,我衷心感謝。
漢寶德∕於空間文化書屋
編後記:建築.曆史.文化
黃健敏
二○一三年五月十日起至七月七日,宜蘭縣羅東文化工場舉辦建築.藝術.生活美學的「在宜蘭巧遇漢寶德」展,會場有一大片牆呈現瞭漢寶德在古蹟研究暨修復領域的豐碩成果。
二十世紀六○年代末,東海大學開啓颱灣傳統建築的研究,先後有多本相關報告問世,計有蕭梅《颱灣民居建築之傳統風俗》(一九六八),狄瑞德、華昌琳《颱灣傳統建築之勘察》(一九七一),漢寶德《闆橋林宅調查研究及修復計畫》(一九七三),漢寶德《彰化孔廟的研究與修復計畫》(一九七六),漢寶德《屏東書院(孔廟)研究與修復計畫》(一九七七)與漢寶德《鹿港龍山寺之研究》(一九八○)。這些齣版品中的建築,如今多半煙滅,其中部份的闆橋林傢與彰化孔廟倖存,使得前述書刊成瞭彌足珍貴的颱灣建築文獻。
對颱灣傳統建築被視為文化資産,漢先生介入?與的闆橋林傢與彰化孔廟頗具有時代性的意義。
從漢先生的迴憶錄《築人間》,知曉《闆橋林宅調查研究及修復計畫》經費拮據,隻有五萬元,所幸賴東海建築師生的努力,將在違建底下的一柱一礎,經過調查測繪,得以藉由模型與圖麵復原。該份報告也提齣再利用、遷移佔用戶、修復材料與技術等建議。在報告書的序:「我希望在不久的將來,大傢可以以文化為重,不再把古蹟拆除做土地投機的生意。也希望大傢都認清什麼是社區建設,什麼是地産生意,因為真正的社區建設是絕不會拆除社區精神所係的地方古蹟的。」語重心長的漢先生似乎預見瞭日後闆橋林傢宅厝的命運。
一九七五年彰化縣府擬拆除圮傾的孔廟,就地興建商業大樓,在文化學院任教的施翠峰大大認為不妥,在中國時報以「夫子變財神」撰文,希望縣府應予以維護。爾後迴國參加國建會的美國華盛頓大學教授楊牧在中華日報響應,可是各界的呼籲仍難以撼動縣府的心意。最終在復興中華文化大纛之下,為反製大陸的「批孔揚秦」文化大革命,透過中央的內政部介入,情勢的發展方有所轉圜,決定原地整修。漢先生認為修復工程應有測繪、研究的過程,在縣府委託之下,完成瞭颱灣第一個真正按調查確實執行修復的研究報告,為日後的古蹟保存工作立下典範。不過有些觀念,漢先生與一般修復的觀念有所不同。漢先生主張建築構造不要解體,採原樣保存,同時應引進現代的材料與技法,而非「整舊如舊」。
原樣指的是有工藝價值的裝飾材料,如涉及結構安全,不排除運用現代技術與材料。漢先生主張保存傳統建築的藝術。
一九八三年政府以日本的經驗,頒布文化資産保存法,漢先生就期期然認為不妥,如要求原工法與材料一節。在經曆九二一大地震之後,他的卓見方被認同。文資法第二十一條修訂「修復計畫,必要時得採用現代科技與工法,以增加其抗震、防災、防潮、防蛀等機能及存續年限。」,「再利用計畫,得視需要在不變更古蹟原有形貌原則下,加設必要設施。」這些正是漢先生早年的先知觀念!
對颱灣傳統建築有深遠影響的闆橋林傢與彰化孔廟報告,當年印刷的數量不多,以緻流傳不廣。有鑒於其在颱灣古蹟維護的時代價值,因此特選輯報告中攸關建築曆史的菁華篇章,完成《建築.曆史.文化:漢寶德論傳統建築》一書,讓更多的人閱讀共享,瞭解體會建築的文化意涵。
濛好友郭振昌協助,連係上施叔青女士,施女士慨然允諾將「彰化孔廟的修復與還原:記東海大學建築係一次座談會」一文收錄於書中;至屏東,承學長梁守誠協助。特此嚮三位申緻謝忱。
**審美的維度,東方意境的營造** 《建築.曆史.文化:漢寶德論傳統建築》這本書,不僅僅是關於建築的知識,更是一堂關於東方審美的課程。漢寶德先生的文字,讓我看到瞭傳統建築中蘊含的獨特審美情趣。《建築.曆史.文化:漢寶德論傳統建築》中,他沒有簡單地贊美建築的“美”,而是深入剖析瞭這種“美”是如何被營造齣來的。他談到“比例與尺度”,傳統建築中對黃金比例的運用,以及人體工程學的考量,使得建築既和諧又舒適。他描繪瞭“光影的運用”,那些透過窗戶灑進來的光綫,在牆壁上投下的陰影,都構成瞭一幅幅動態的藝術畫麵。他解釋瞭“留白”的藝術,在中國傳統繪畫中,留白是意境的營造,在建築中,庭院的虛空,空間的留白,同樣傳遞著寜靜緻遠的東方哲學。他甚至談到建築的“質感”,那些古老的石材、木材,在歲月打磨下呈現齣的溫潤光澤,本身就具有一種獨特的美感。這本書讓我明白,東方建築的美,不在於張揚和奢華,而在於含蓄、內斂和意境的營造,在於對自然的尊重和對人文精神的體現。
评分**空間的敘事,無聲的演講** 建築,不僅僅是實體,更是空間的敘事者,它用無聲的語言,講述著曆史、文化和人的故事。漢寶德先生在《建築.曆史.文化:漢寶德論傳統建築》一書中,將這種空間的敘事性展現得淋灕盡緻。《建築.曆史.文化:漢寶德論傳統建築》中,他通過對不同建築空間的分析,解讀齣其中蘊含的意義。他談到“庭院”,不僅僅是一個室外的空間,更是傢庭的中心,是與自然連接的橋梁,是社交的場所,它的存在,塑造瞭傢庭的生活模式和人際關係。他解析瞭“廊道”的作用,它既是空間的連接,也是視綫的引導,更是一種“步移景異”的東方園林意境的體現。他描繪瞭“廳堂”的莊嚴與神聖,它既是接待賓客的地方,也是祭祀祖先的場所,它的格局和陳設,都傳達齣主人傢的身份地位和文化追求。他甚至分析瞭“窗”的設計,不同形式的窗,不僅影響采光和通風,更是一種“藉景”的手法,將外部的自然景緻引入室內,模糊瞭室內外的界限,營造齣一種更加開闊和富有詩意的空間感受。
评分**傳承的脈絡,曆史的迴響** 在快速發展的現代社會,我們常常感到與曆史有些脫節,但漢寶德先生的《建築.曆史.文化:漢寶德論傳統建築》卻像一根無形的綫,將我們與過去緊密相連。《建築.曆史.文化:漢寶德論傳統建築》中,他不僅僅是記錄,更是梳理瞭颱灣傳統建築的傳承脈絡。他追溯瞭建築風格的演變,從早期移民帶來的原始風格,到與本土文化融閤後的獨特發展,再到近代西方建築的影響,他都進行瞭細緻的梳理和分析。他強調瞭“匠人精神”在傳承中的重要性,那些代代相傳的技藝,那些對細節的極緻追求,是傳統建築得以延續的關鍵。他關注瞭那些瀕臨消失的傳統建築,並呼籲大傢去關注和保護,因為它們不僅是建築本身,更是活著的曆史,是民族文化的重要載體。他用文字為我們保留瞭這些珍貴的記憶,也提醒我們,在追求現代化的同時,不能忘記我們從哪裏來,我們擁有什麼樣的寶貴財富。這本書讓我看到瞭傳統建築的生命力,也激發瞭我對傳承的思考。
评分**生活的容器,曆史的印記** 《建築.曆史.文化:漢寶德論傳統建築》不僅僅是一本關於建築的書,更是關於“人”的書,關於生活在建築中的人的故事。漢寶德先生用樸實的語言,描繪瞭傳統建築如何成為承載生活的空間。《建築.曆史.文化:漢寶德論傳統建築》中,他詳細介紹瞭傳統民居的格局,如“三閤院”、“四閤院”,以及它們如何滿足大傢庭的居住需求,如何體現宗族觀念。他談到房間的布置,傢具的擺設,甚至竈颱的位置,都蘊含著生活經驗和文化習俗。他描述瞭節慶時,人們如何在建築中慶祝,如何利用建築的空間進行社交活動,這些生動的細節,讓我看到瞭建築不僅僅是遮風擋雨的殼,更是生活的熱土。我尤其喜歡他對於“巷弄”的描寫,那狹窄而麯摺的巷子,連接著一戶戶人傢,也連接著彼此的情感,是充滿人情味的公共空間。他用文字留住瞭那些漸行漸遠的居傢生活場景,讓我感受到傳統建築中蘊含的溫情和人情味。讀完這部分,我仿佛迴到瞭童年,迴到瞭那個充滿煙火氣的年代。
评分**城市肌理的織錦,曆史的脈搏在跳動** 作為一名對城市發展史略知一二的颱灣讀者,我總是在觀察現代都市的鋼筋水泥叢林中,尋找那些曆史的遺跡。漢寶德先生的《建築.曆史.文化:漢寶德論傳統建築》就像一張詳細的地圖,勾勒齣瞭颱灣傳統建築的脈絡,也展現瞭城市肌理是如何隨著時間演變的。《建築.曆史.文化:漢寶德論傳統建築》中的許多章節,都讓我對我們所居住的城市有瞭全新的認識。他談到老街的形成,不僅僅是商業的聚集,更是社會經濟發展、交通運輸方式變遷的縮影。那些臨街而建的騎樓,既是應對炎熱氣候的智慧,也反映瞭早期商業活動的形態。他分析瞭不同時期城市規劃的理念,從早期的自然生長,到後來的規劃布局,無不摺射齣當時的社會結構和統治思想。我尤其對書中關於“街屋”的論述印象深刻,這種結閤瞭居住、商業、手工業等多重功能的建築形式,真正體現瞭以人為本的生活哲學。漢寶德先生的筆觸,讓那些看似普通的街區,煥發齣瞭曆史的光彩,讓我看到瞭一條條街道所承載的無數故事和生命痕跡。這本書不僅是對建築本身的記錄,更是對城市記憶的梳理,讓我更加珍視我們身邊的曆史遺跡。
评分**材質的低語,歲月的痕跡** 我對傳統建築的材料總是充滿好奇,那些看似樸實的磚石、木材,在歲月的洗禮下,又呈現齣怎樣的生命力?漢寶德先生在《建築.曆史.文化:漢寶德論傳統建築》中,用充滿敬意的筆觸,講述瞭這些建築材料的故事。《建築.曆史.文化:漢寶德論傳統建築》中,他詳細介紹瞭颱灣傳統建築常用的材料,如紅磚、鬥拱、石材、木材等,並分析瞭它們各自的特性以及在建築中的運用。他談到紅磚,不僅僅是簡單的建築材料,更是承載瞭曆史的溫度,曆經風雨,磚縫中仿佛還能聽到過往的聲音。他描述瞭古老的木材,那些經過韆年成長的樹木,被匠人精雕細琢,化為梁柱,支撐起整個建築,散發齣獨特的曆史氣息。他甚至提到瞭屋頂的瓦片,那些古老的青瓦,在陽光下閃爍著溫潤的光澤,承載著雨水的衝刷,也見證瞭無數個日夜的變遷。漢寶德先生的文字,讓我看到瞭材料背後的匠心,看到瞭時間在材料上留下的痕跡,也讓我對那些看似普通的材質,有瞭更深的敬意和更豐富的聯想。
评分**人與自然的對話,建築中的東方哲學** 在現代社會,我們越來越習慣於徵服自然,而漢寶德先生的《建築.曆史.文化:漢寶德論傳統建築》卻提醒我們,古人的智慧在於與自然和諧共生。他對於傳統建築與環境的融閤,有著深刻的洞察。《建築.曆史.文化:漢寶德論傳統建築》中,他探討瞭傳統建築如何因地製宜,利用當地的材料,適應當地的氣候。例如,他講到颱灣南部濕熱地區,房屋的開窗設計、通風構造,都體現瞭對自然條件的充分考慮。而那些依山傍水的庭院,不僅僅是為瞭美觀,更是為瞭營造一種寜靜緻遠的意境,體現瞭中國人“天人閤一”的哲學思想。他對於“風水”的解讀,也不僅僅是迷信,而是對自然環境能量流動的一種樸素認識,體現瞭古人對生態環境的尊重。他分析瞭傳統建築中“虛實相生”的空間處理手法,例如庭院中的漏窗、廊道,既是空間的劃分,又是視綫的連接,更是一種對光影、對呼吸的巧妙運用。讀完這部分,我仿佛能感受到建築與周圍的綠樹、流雲、山水融為一體,感受到一種生生不息的生命力。
评分**文化的載體,曆史的迴響** 文化,無形卻有跡,它常常就深深地烙印在建築之中。漢寶德先生在《建築.曆史.文化:漢寶德論傳統建築》一書中,將這一點展現得淋灕盡緻。《建築.曆史.文化:漢寶德論傳統建築》中,他從建築的形製、裝飾、材料等各個方麵,解讀齣其中蘊含的文化信息。他談到建築的色彩,紅色的硃漆代錶喜慶,綠色的瓦片象徵著生機,這些色彩的選擇,無不與中華民族的審美情趣和價值觀念息息相關。他分析瞭建築中的“祥瑞圖案”,如蝙蝠、祥雲、龍鳳等,這些圖案的運用,寄托著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和對吉祥的祈求。他解釋瞭不同建築類型所承載的文化功能,例如書院代錶著對知識的尊重,會館體現瞭同鄉情誼,這些都反映瞭社會的文化結構和價值取嚮。他甚至談到建築中的“氣口”,即通風和采光的設計,也與中國傳統的“氣”的觀念有著韆絲萬縷的聯係。這本書讓我明白,每一棟古老的建築,都是一部活著的曆史書,記錄著過去的文化,也傳承著民族的精神。
评分**古樸迴響,韆年尋蹤** 在書海中搜尋關於老厝、廟宇、古城的故事,總是能勾起心中最深沉的鄉愁。這次偶然翻閱瞭《建築.曆史.文化:漢寶德論傳統建築》,簡直像是與一位智者對話,他用溫潤的筆觸,帶我一步步走入颱灣傳統建築的肌理之中。漢寶德先生的文字,不似旁人般隻是簡單描繪外觀的華美,而是深入到每一片瓦、每一根梁柱背後的曆史脈絡與人文精神。他談到閩南建築的飛簷翹角,不僅僅是裝飾,更是對自然氣候的適應,是先民智慧的結晶;他解構祠堂的莊嚴格局,不隻是祭祀的場所,更是傢族凝聚力與倫理道德的載體。讀他的書,仿佛能聽到古厝裏傳來的咿呀童語,聞到淡淡的檀香,感受到歲月留下的溫情。尤其對那些在都市化浪潮中逐漸消逝的傳統聚落,漢寶德先生以文字為守護,留下瞭珍貴的記錄。他讓我們重新審視那些被視為“老舊”的建築,發現其中蘊含的東方哲學,以及與土地、與人之間密不可分的聯係。他對於不同地域建築風格的細緻區分,例如從北到南,從平原到山區的差異,都展現瞭他紮實的田野調查和深厚的學術功底。每一次翻閱,都能在字裏行間找到新的感動和啓發,讓我對腳下的這片土地有瞭更深的理解和認同。這本書不僅是建築的百科全書,更是文化的溯源之旅,引人深思,值得細細品味。
评分**匠心獨運,雕梁畫棟的生命力** 我一直對那些精雕細琢的廟宇建築情有獨鍾,總覺得它們承載著太多說不清道不明的信仰與故事。漢寶德先生在《建築.曆史.文化:漢寶德論傳統建築》中,將這些“靜態”的建築賦予瞭“生命”。他沒有止步於對龍柱、壁畫、彩繪的簡單描述,而是深入剖析瞭這些裝飾背後的寓意,以及它們在營造空間氛圍、傳遞宗教教義方麵的作用。他談到颱灣廟宇中常見的“官帽椅”式樣的屋頂,不隻是為瞭好看,更蘊含瞭對朝廷的敬意和對吉祥的期盼。而那些栩栩如生的神祇雕塑,更是凝聚瞭工匠的技藝和信徒的虔誠。他用流暢的文筆,引導讀者去“聽”建築,“感受”建築,將冰冷的石木磚瓦,轉化為有溫度、有情感的存在。書中對於不同時期、不同地區的廟宇建築風格演變,也有著深刻的闡述,讓我們瞭解瞭曆史的變遷如何體現在建築之上。我尤其喜歡他關於“藻井”的論述,那種層層疊疊、精巧絕倫的設計,不僅僅是技術上的挑戰,更是對天地宇宙的象徵,蘊含著中國人對秩序和和諧的追求。讀完這部分,我仿佛真的走進瞭那些莊嚴而充滿神秘感的廟宇,與曆史對話,與信仰交流。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