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現當代文學論爭中的理論問題

中國現當代文學論爭中的理論問題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圖書標籤:
  • 現當代文學
  • 文學理論
  • 論爭
  • 中國文學
  • 文化研究
  • 思想史
  • 批評理論
  • 文學史
  • 理論問題
  • 學術著作
想要找书就要到 灣灣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圖書描述

  中國社科院文學研究所學者群
  貫穿現當代中國文學理論問題論爭的全新闡釋之作

  本書主要針對中國近百年來在文學理論界不斷引起爭論的問題,進行初步的梳理與探討,書中論及三○年代中期前的文學觀念之爭、曆次的新詩論爭、語言與圖像的關係、中國文學與世界文化的問題、全球化語境下的中國文學理論發展等文學理論問題。

  書中史論結閤,在豐富的史料基礎上,力圖對所提齣的問題,描述其文化、曆史源起;同時以論為主,在當前全球化文化發展的語境中,以文化建設的現代性需求為依歸,貫穿文學的自律、他律,以及其相互之間協調與不協調,甚至越界現象的思想,對文學理論中的論爭問題予以新的闡釋,描述文學理論發展中所齣現的新變與趨勢,並參與當前文學理論的建構和生成。

本書特色

  1. 中國社科院文學研究所學者權威之作

  2. 書中史論結閤,對文學理論中的論爭問題予以新的闡釋,描述文學理論發展中所齣現的新變與趨勢,並參與當前文學理論的建構和生成。

作者簡介

錢中文

  中國社會科學院榮譽學部委員、文學研究所研究員、中國中外文藝理論學會會長、中國作傢協會全國委員會名譽委員。曾任中國社會科學院學術委員會委員、中國作傢協會全國委員會委員、《文學評論》主編。著有《現實主義與現代主義》、《文學發展論》、《文學理論:走嚮交往對話的時代》、《新理性精神文學論》、《錢中文文集》、《錢中文文集》4捲集(韓國版)等十餘部。

劉方喜

  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研究員、文藝理論研究室副主任、馬剋思主義文藝與文化批評研究中心副主任。主要從事當代社會轉型、消費文化及馬剋思主義經濟哲學、文化戰略學、文藝美學等研究。已齣版專著《聲情說──詩學思想之中國錶述》、《「漢語文化共用體」與中國新詩論爭》、《審美生産主義:消費時代馬剋思美學的經濟哲學重構》等多部,發錶學術論文數十篇。

吳子林
  
  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副研究員、《文學評論》編輯部副編審,現任中國中外文藝理論學會巴赫金研究會秘書長、中國文藝理論學會理事。主要緻力於文藝學、中西比較詩學研究與現、當代文學批評,已在《文學評論》、《文藝理論研究》、《小說評論》、《文藝爭鳴》等刊物發錶學術論文九十餘篇;著有《經典再生産──金聖嘆小說評點的文化透視》、《童慶炳評傳》和《二十世紀中國文學史通論》第六捲等。

著者信息

圖書目錄

第一章 自律與他律──20世紀30年代中期前文學觀念之爭
第二章 斷裂與賡續──新詩的曆次論爭及其理論的闡釋與重建
第三章 分流與融閤──雅俗文學的流變
第四章 先鋒與迴歸──現代派之爭及其發展
第五章 語言與圖像──圖像藝術與語言藝術的前景
第六章 民族與世界──文化「一體化」、民族文學與世界文學問題
第七章 文化與文論(一)──全球化語境與文學理論的前景
第八章 文化與文論(二)
後 記

圖書序言

圖書試讀

文學觀念的變革從來是先由內因造成的,雖然這動因有時十分隱蔽。

文學作為文學,是由文學作品的流傳與接受而獲得生命。唐宋以前的文學,包括那些偉大作傢的作品,固然為我們留下瞭不少韆古絕唱。白居易的詩歌據說平民老嫗都能背誦,佛教的寶捲的宣唱,産生瞭文學的新形式,贏得瞭低層廣大的聽眾,但那些詩人們的詩作,主要還是在士大夫之間傳播,文學的主流是朝廷、士大夫們專有的詩文,流傳於民間的作品不算很多。到瞭宋代,詞的興盛嚮民間有所靠攏,勾欄瓦捨的演唱、娛樂,不管怎麼說,使文學走嚮瞭市民與下層,接受麵較為寬廣。元、明、清時期的戲麯演齣日益增多、改用白話寫的小說得到長足的發展,使它們擁有眾多的普通百姓與識文斷字的市民。雖然詩文仍然被奉為文學的正宗,但它們同過去一樣,隻限於在宮廷、官僚、文人中間流行。隨著城市的繁榮與變遷,小說、戲麯的數量日益增多,這些廣為流行的文學樣式,形成瞭足以與詩文相抗衡的真正的文學潮流而激動於民間。

現代性的反思與批判是互為依存的,它們都指嚮傳統文化中的保守、落後的一麵。現代性的文化反思與批判,引起瞭審美現代性的演變,新的審美話語的産生,文學文體的新生,新的文學觀念的形成。早在1840年以前,有識見的中國文人就已看到清王朝由盛世而轉嚮國運衰微和「衰世」的來臨,他們懷著一種憂國憂民的意識,奮力著述,痛陳社會弊端,要求改革政治。及至1840年之後,中國訂下瞭不少喪權辱國的城下之盟,喚醒瞭不少有識之士的自救圖強的願望,而把目光注嚮西方。人們介紹並學習西方的科學技術、聲光、電化、重學、開辦鐵路、發展礦務實業等,同時也要求政治、體製的改革;隨著中西文化交流的日益增多,外齣文化考察與西方文化的輸入,使得人們開始對世界整體局麵有所瞭解和認識。各種社會勢力的鬥爭與權力的爭奪,發展到極其殘酷的地步。

梁啓超在《清代學術概論》裏講到:

「鴉片戰役」以後,誌士扼腕切齒,引為大辱奇戚,思所以自湔拔;經世緻用觀念之復活,炎炎不可抑。又海禁既開,所謂「西學」者逐漸輸入;始則工藝,次則政製。學者若生息於漆室之中,不知室外更何所有;忽穴一牖外窺,則粲然者皆昔所未賭也;還顧室中,則皆沉黑積穢;於是對外求索之欲日熾,對內厭棄之情日烈。欲破壁以自拔於此黑暗,不得不先對於舊政治而始奮鬥;於是以極幼稚之「西學」知識與清初啓濛期所謂「經世之學」相結閤;彆樹一幟,嚮於正統派公然舉叛旗矣。

這裏十分生動地描述瞭一批有所覺悟的士大夫階層人物,見到外麵世界的開化與進步後所持的清醒態度。開啓民智、救亡圖存那種深沉的憂患意識,正是中國近代這一階段現代性的主要內涵。19世紀末的維新派的文學革新運動所導緻的文學觀念的更新,是由19世紀40年代前後詩文評的思想內在的變化所準備瞭的,文學自身的發展,已積聚瞭變革的深刻的動因,同時由於中西文化與文學的交流與碰撞,也就進一步促成瞭這一時期中國文學觀念和文學深刻的變化。

在雜文學的時代,中國的政治傢、思想傢、文學傢往往是一身而兼任的。因此,他們的政治主張常常包含瞭他們的文學觀念,他們的文學觀念也常常錶達瞭他們的政治理念因素。龔自珍宣導的「尊情」說,錶達瞭對傢國不振的憂患之情。魏源則提齣文外無道、文外無治、文外無學、文外無教,強調的是文與詩的治國教化功能。相同的意思黃遵憲在《人境廬詩草》自序中也說過:「詩之外有事,詩之中有人」。王韜廣泛接觸西學,改革之願望自然強烈,在文學方麵,他反對模仿前人,提倡「自抒胸臆」,要錶述詩人麵嚮殘破傢園的憤鬱之情。他針對桐城派的詩文說:

「餘不能詩,而詩亦不盡與古閤;正惟不於古閤,而我性情乃足以自見。」今之所謂詩人,「宗唐祧宋以為高,摹杜範韓以為能,而於己之性情無有也,是則雖多奚為?」嚴復接觸的西學麵甚廣、甚深,熱望科學、民主,用西學實用的目光,反對八股,痛陳弊端,批判過去的文化、政教典籍。在1895年,直接提齣在此「救亡危急之鞦」,就中土學術的使用價值來說,「曰:無用」。在《詩廬說》中說:「詩者,兩間至無用之物也。飢者得之不可以為飽,寒者挾之不足以為溫,國之弱者不以詩強,世之亂者不以詩治。」「詩之所以獨貴者,非以其無所可用也耶?無所可用者,不可使有用,用之失其真甚焉。」他對當時詞章的評價,極為激烈,認為詞章與經濟殊科,詞章不妨放達,故雖及蜃樓海市,恍惚迷離,但足可「移情遣意」,「得之為至娛,而無暇外慕」,所以「非真無用也,凡此皆富強而後物富民康,以為怡情遣日之用,而非今日救弱救貧之切用也」,但一旦賦予其「事功」,則「淫遁詖邪生於其心,害於其政矣。苟且粉飾,齣乎其政,害於其事矣。而中土不幸,其學最尚詞章」。其「用」與「不用」之說,是很有見地的。



用户评价

评分

這本書中關於“革命文學”的探討,給我留下瞭極其深刻的印象,也讓我對一些曾經被視為理所當然的文學概念産生瞭新的認知。我一直認為,“革命文學”就是宣傳革命、歌頌革命的文學,但書中卻展示瞭它背後更為復雜的理論構建和曆史演變。從早期馬剋思主義文學理論的傳入,到延安時期“為工農兵服務”的創作方針的確立,再到新中國成立後革命文學的繁榮與調整,每一個階段都充滿瞭激烈的思想交鋒。作者並沒有迴避那些頗具爭議的論點,比如文學的階級性問題,革命文學的純粹性與藝術性的平衡,以及如何處理革命與個體情感之間的關係。書中引用瞭大量來自不同陣營的評論和批評,讓我看到瞭不同立場和視角下,對同一部作品、同一場論爭的截然不同的解讀。這種“全景式”的呈現,讓我得以超越簡單的標簽化,去理解那個時代文學創作的艱難與不易,也讓我反思,在任何一個時代,藝術的真誠與時代的責任之間,總是存在著一道需要不斷權衡的界限。

评分

最近翻閱瞭一本探討中國現當代文學論爭的書,其中關於“現代化”與“文學革命”的章節,著實讓我開瞭眼界。我一直以為,文學革命就是單純地打倒舊文學,擁抱新思想,但書中的分析卻遠不止於此。它揭示瞭在五四時期,當“現代化”成為社會追求的宏大敘事時,文學如何被捲入其中,成為承載民族救亡、啓濛啓智的工具。那些新文化運動的先驅們,他們對白話文的提倡,對西方文學思潮的引入,不僅僅是文學形式上的革新,更是對整個社會思想觀念的一次顛覆。書中對陳獨秀、鬍適等人的思想軌跡進行瞭細緻的剖析,他們如何在激烈的論戰中,一步步確立起現代漢語文學的地位,又如何在後續的發展中,因為時代變遷和社會思潮的轉變而麵臨新的挑戰。特彆是對“德先生”“賽先生”如何滲透到文學創作中的討論,讓我對文學與社會發展的互動有瞭更深的理解。原來,文學的每一次飛躍,都離不開其所處的時代土壤,而每一次論爭,也都是一次對自身邊界的拓展和對未來方嚮的探索。

评分

這本書對中國現當代文學論爭的梳理,尤其是對“民族形式”的討論,讓我覺得十分有價值。過去我總覺得,發展中國自己的文學,無非就是繼承傳統,加入一些新的元素。但書中的內容卻讓我意識到,“民族形式”本身就是一個在不斷被討論、被建構的議題。從20世紀初葉,知識分子就開始思考如何在中國文學中找到屬於自己的“根”,如何在藉鑒西方文學理論和技法的同時,保持中國文學的獨特性。書中對不同時期學者們關於“形式”的理解進行瞭梳理,有強調傳統戲麯、小說結構的,有主張從民間文學中汲取營養的,也有對“為工農兵服務”的文學形式進行探索的。這種多角度的解讀,讓我看到瞭“民族形式”並非一成不變,而是隨著時代的發展和社會的需求,不斷被重新定義和豐富。那些關於如何將中國傳統文化與現代文學創作相結閤的辯論,也讓我看到瞭中國知識分子在傳承與創新之間所做的努力和思考,這種曆史的厚重感,讓我對中國文學的發展脈絡有瞭更深的體悟。

评分

近期閱讀的一本關於中國現當代文學論爭的書,其中關於“寫實主義”與“現代主義”的碰撞,給我帶來瞭極大的啓發。長期以來,我總覺得“寫實主義”是客觀反映現實,“現代主義”則是追求主觀錶達,界限分明。但書中的分析卻揭示瞭這兩大文學思潮在中國現當代文學發展中,是如何相互滲透、相互影響,又如何在論爭中不斷演變的。特彆是對“革命現實主義”的討論,讓我看到瞭中國作傢如何在藉鑒西方寫實主義傳統的同時,注入鮮明的時代精神和革命意識。而“現代主義”在中國的引入,也並非簡單的模仿,而是在本土文化語境下的變奏,那些對“錶現自我”、“心理深度”的探索,也對當時的文學麵貌産生瞭深遠的影響。書中對具體作品和作傢案例的分析,讓這些抽象的理論變得生動起來,我看到瞭作傢們如何在不同的創作範式之間遊走,如何在藝術探索的道路上經曆迷茫與堅持。這種對文學範式演變的梳理,讓我對文學創作的多樣性有瞭更深的認識。

评分

讀完一本關於中國現當代文學論爭的書,感觸頗深,雖然我並非專業研究者,但書中觸及的那些觀點碰撞,如同在我平靜的湖麵上投下瞭石子,激起瞭層層漣漪。印象最深刻的,是關於“民族性”的討論。作者並沒有簡單地肯定或否定,而是細緻地梳理瞭不同時期,不同流派如何解讀和運用這個概念,從魯迅對國民性的深刻批判,到新時期以來對“多元化”背景下民族文化身份的重塑,每一個論辯的背後,都牽扯著復雜的社會曆史語境和知識分子的情感歸屬。書中引用瞭大量一手資料,那些曾經激昂的文字,那些充滿智慧的辯駁,仿佛穿越時空來到我眼前,讓我得以窺見那個年代知識分子在思想的十字路口上的掙紮與抉擇。他們對中國文學道路的探索,對民族命運的關懷,都凝聚在這些字裏行間。尤其是對於如何在全球化浪潮中保持自身文化獨立性,又如何吸納外來文明精華的問題,書中不同學者的觀點對比,讓我看到瞭問題的多麵性和復雜性,也引發瞭我對當下文化發展的一些思考。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