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七位當代華文女性作傢為主軸做寫作研究的探討。
《當代華文女作傢論》研究七位女作傢,鬍品清(1921-2006)、陳若曦(1938-)、季季(1945-)、龍應颱(1952-)、平路(1953-)、蘇偉貞(1954-)及陳燁(1959-2012)。分彆探索她們的文字深層,其中最關注的主題是什麼?為何齣現這些主題?以及從最初到後期的寫作主軸變化。
作者簡介
張雪媃
1982年國立政治大學中文係畢業,赴美。1984年獲美國愛荷華大學東亞係中文碩士、1993年獲威斯康辛大學東亞語言及文學係中國文學博士。在美先後任哈佛大學東亞係中國語言講師及紐約州立大學東亞係助理教授。2001年迴颱,任教世新大學中國文學係。
前言
鬍品清寫水晶球世界
歸:陳若曦遍尋桃花源
讀六O年代的季季
凝視龍應颱:野火到大江大海
逃亡密碼:平路寫解構遊戲
蘇偉貞寫藍灰色北京邊緣人
陳燁虛擬颱灣傢族演義
前言
離上一本評論集《天地之女──二十世紀華文女作傢心靈圖像》的齣版,已經有七年瞭。那本書裏,我探索作傢深層的自我形象,挖掘作傢文字中凝結塑造的女性自我,研究對象包括冰心(1900-1999)、丁玲(1904-1986)、蕭紅(1911-1942)、張愛玲(1921-1995)、聶華苓(1925- )、施叔青(1945- )及李昂(1952- )七位作傢。在這本評論集裏,承繼同樣的態度,那就是忠於作者的文字錶述、絕無預設立場、不歌功頌德、力求切入核心。我試圖瞭解每一位女作傢的筆下世界,使她們的文字精髓彰顯齣來。更具體地說,這裏評論的重點是:(1)探索這些作傢文字深層最關注的,或者說不斷重復齣現的主題是什麼?(2)找齣為何齣現這些主題?(3)追蹤作傢從最初寫作到相對後期的寫作主軸,是否有改變?為什麼?
在這本《當代華文女作傢論》裏,我的研究對象有鬍品清(1921-2006)、陳若曦(1938- )、季季(1945- )、龍應颱(1952- )、平路(1953- )、蘇偉貞(1954- )及陳燁(1959-2012)。〈鬍品清寫水晶球世界〉討論這位1962年來到颱灣的法國莎崗型女詩人,她特立獨行的生存姿態。這裏申論,鬍品清大半生在文字中創造心靈花園,因為她明白宣言:寫作就是糾正原不該如此的世界。而鬍品清創作的主題就是愛情,而且是姐弟戀。〈歸:陳若曦遍尋桃花源〉探索陳若曦以颱灣勞工階層背景的知識女性,為何在1966年進入當時絕對異域的中國大陸?這裏申論,陳若曦從少女陳秀美到作傢陳若曦,她的自我畫像重復一種打抱不平、伸張正義的知識份子精神,而她的創作主軸就是為弱勢鳴不平、為無聲的人發聲。〈讀六O年代的季季〉討論雲林纔女李瑞月1964年來到颱北,成為專業作傢的早期生涯。19歲到26歲的季季,深受當時颱北流行的現代主義和存在主義影響,創作主軸是愛與死,以及虛無。〈凝視龍應颱:野火到大江大海〉討論當代奇女子龍應颱,她從1985年的《野火集》到2009年《大江大海1949》的寫作主軸和變化。
這裏分析龍應颱筆下1949國民黨流亡人潮的「文化精神分裂癥」。〈逃亡密碼:平路寫解構遊戲〉討論平路明確的寫作態度:解構和遊戲。這裏申論,平路從1983年的〈玉米田之死〉到2011年的《東方之東》,寫齣一個奇特的主題,那就是逃亡。平路寫逃亡,其實,她是寫自己。〈蘇偉貞寫藍灰色北京邊緣人〉討論蘇偉貞筆下的流浪隊伍,1949年隨國民黨來到颱灣的軍人和眷屬。這裏申論,蘇偉貞小說裏那個本身不能完整的男人,他不參與、不負責,以藍灰色孤獨行者姿態遊走,成為她筆下的男性魅力。〈陳燁虛擬颱灣傢族演義〉討論陳燁寫作的颱南府城世傢傳奇。這裏申論,陳燁不是颱灣大河小說的傳人,而是拉美作傢馬奎斯魔幻現實主義的接棒者,她寫的是《百年孤寂》式的颱灣傢族傳奇。
在此感謝曾經直接或間接參與本書寫作及發錶過程的同仁:國立中山大學中文係蔡振念教授收錄陳若曦一文於2007年齣版的《颱灣近五十年現代小說論文集》,特此緻謝。國立政治大學颱灣文學研究所範銘如教授和中央研究院文哲所彭小妍教授曾分彆就這裏陳若曦和陳燁兩篇提齣指正,深深感謝。國立成功大學中文係蘇偉貞教授讀瞭這裏的蘇偉貞一文,慷慨接納,特此緻謝。國立成功大學文學院2011年主辦「成大文學傢」會議,而有龍應颱一文的催生,特此感謝賴俊雄院長。淡江大學法文係吳錫德教授惠賜《世界文學》龍應颱書評指正,特此感謝。這幾年間,世新大學中文研究所吳蕙君同學和蕭怡君同學,擔任我的教學助理,協助找資料花瞭很多心力,謝謝她們。最後,我的爸爸老作傢張放,一生勤奮讀書寫作不倦,我以此書獻給他,作為今生父女緣分的紀念。
2013年2月,颱北
最近偶然翻到一本關於當代華文女作傢的書,雖然我還沒來得及細讀,但光是目錄和一些零散的章節就足以讓我對它産生濃厚的興趣。書名《當代華文女作傢論》聽起來就很有分量,仿佛能引領我走進一個由女性聲音構建的豐富文學世界。我一直以來都對女性視角下的創作情有獨鍾,她們往往能捕捉到生活中那些細膩、不易察覺的情感,用文字編織齣獨特的風景。想象一下,這本書會深入探討多少位纔華橫溢的女作傢?她們的故事、她們的作品,是否也像我一樣,在某個時刻觸動過你的內心?我期待著能在這本書中,認識更多令人驚喜的名字,瞭解她們的創作曆程,感受她們文字中蘊含的力量。也許,讀完這本書,我會對“文學”這兩個字有更深刻的理解,會發現原來在方寸之間的文字裏,可以承載如此廣闊的女性精神和時代印記。這種對未知文學寶藏的探索欲望,讓我迫不及待地想翻開它,讓書中的故事帶領我進行一場心靈的旅行。
评分我最近對“敘事”這個概念特彆感興趣,尤其是當它與女性視角結閤的時候。市麵上很多關於文學的書,都偏嚮於宏大的曆史敘事或者男性中心的英雄史詩。《當代華文女作傢論》這個書名,給我一種耳目一新的感覺。我猜測,這本書可能會從獨特的敘事角度齣發,分析女性作傢如何構建她們的世界,如何運用語言來錶達她們獨特的經驗和觀察。會不會有一些章節專門討論她們在情節設置、人物塑造、甚至是時間綫處理上的創新之處?我很想知道,女性作傢們是否會傾嚮於更加內省的敘事,或者更加關注人際關係中的微妙之處?這本書,我希望能看到對具體作品的深入解讀,不僅僅是簡單的介紹,而是能夠分析齣其內在的邏輯和藝術魅力。如果能瞭解到這些女作傢是如何在有限的篇幅裏,將她們想要錶達的情感和思想,以一種極其細膩且富有感染力的方式呈現齣來,那將是一次非常棒的學習經曆。
评分說實話,作為一個不太專業的文學愛好者,我對於“論”字開頭的書總會有些敬畏感。但《當代華文女作傢論》這個書名,卻又透著一股莫名的吸引力。我總是覺得,文學不僅僅是文字的組閤,它更是思想的碰撞,情感的流淌,以及對時代的迴應。這本書,我期待它能引領我進入一個全新的文學視野。我很好奇,書裏會不會探討這些女作傢在創作中,是如何處理曆史的厚重感與當下現實的關聯?她們的作品,是否會反映齣不同地域、不同文化背景下,華文女性的獨特生命體驗?我希望這本書不是一本枯燥的學術論文集,而是能夠用引人入勝的筆觸,將這些女性作傢的創作軌跡和思想精華,生動地呈現在讀者麵前。我希望通過閱讀這本書,能夠拓展我的文學認知邊界,發現更多具有生命力的文學作品,並且更深入地理解當代華文文學的魅力所在。
评分坦白說,我本身對文學評論涉獵不多,更多的是一個純粹的讀者。但《當代華文女作傢論》這個書名,恰好戳中瞭我的一個閱讀偏好——關注女性的聲音。我一直覺得,女性的成長、情感、思考,在很多時候是被壓抑或者被簡化瞭的。而當代華文女作傢,她們在時代的浪潮中,用自己的筆觸,以更加多元和深刻的方式,呈現瞭女性生命中的種種復雜與精彩。這本書,我設想,一定能夠揭示許多我之前未曾留意過的文學現象和創作趨勢。它會不會像一個精心繪製的地圖,為我指引齣一條通往當代華文女性文學殿堂的路徑?我期待它能不落俗套,不流於錶麵,而是真正走進這些作傢的內心世界,剖析她們作品的藝術價值和社會意義。或許,這本書能夠幫助我理解,為什麼在當今世界,女性的聲音會越來越響亮,她們的文學創作又將帶給我們怎樣的啓示。那種能夠喚醒內心共鳴的文字,往往是最打動人的,我希望在這本書裏能找到更多這樣的“共鳴”。
评分我對當代女性的社會角色和心理變化一直非常關注,《當代華文女作傢論》這個書名,讓我覺得這本書可能會觸及很多我感興趣的話題。我常常在想,在快速變化的社會環境中,女性作傢是如何通過她們的作品,來記錄和 phản ánh 這種變化?她們的筆下,是否會展現齣女性在傢庭、職場、情感關係中所麵臨的挑戰和成長?我期待這本書能夠不僅僅停留在文學技法的層麵,更希望能深入挖掘這些女作傢作品背後所蘊含的社會意義和時代精神。我希望能夠從中看到,這些女性作傢是如何用她們的文字,為我們描繪齣當代女性生存狀態的多樣性,並且在一定程度上,影響著我們對女性的認知。如果這本書能讓我對當代華文女作傢及其作品有更清晰、更深刻的認識,那麼它就是一本非常有價值的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