歲夢紀:與未來孩子的對話

歲夢紀:與未來孩子的對話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圖書標籤:
  • 親子關係
  • 育兒
  • 成長
  • 未來
  • 教育
  • 傢庭教育
  • 心理學
  • 人生哲理
  • 書信體
  • 情感
想要找书就要到 灣灣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圖書描述

誰捎來訊息,滴滴答答。遙遠又即近,微弱又堅篤。

  一個未來母親,記歲,織夢——
  四十週開闊也封閉的生命航程

  這是一個新手母親與未來孩子在同一個生命容器中,閤力完成的創造之書,漂浮記錄。

  如在夢中履踐緣分初始的旅途,想像的對話──母親與體內的伏流共同穿越換日綫,懷抱喜悅、忐忑與祈願,從零開始學習、重新認識親職和責任,打撈時事和與往事的碎片,虛設不可知的榮衰,彷彿愛麗絲誤闖兔子洞底不思議魔境:那麼多的驚異,變形,倒錯,趕路迷路,進退失據,目不暇給一場場狂歡的接力。

  也是寫給即將及已是的母親們的備忘。
  為瞭迴憶的緣故。
  為瞭未來的緣故。

  另收錄來自母親們:

  毛尖、硃天心、硃國珍、宇文正、呂玉嬋、李金蓮、林蔚昀、張貝雯、陳韻文、黃桂瑩、簡媜(依姓名筆劃序)───────媽媽們的超時空通訊

作者簡介

王文娟

  颱大戲劇研究所碩士。做過媒體企劃、動畫編劇、特約編輯。曾獲全國大專學生文學奬劇本組首奬、颱大文學奬小說組首奬、颱北文學年金等。著有散文作品《微憂》。

  持續著散漫的城市觀察體驗,並以母職的紀律約束,以孩子的眼光重新發現。

著者信息

圖書目錄

母親們的超時空通訊
序場  在……之前

伏流︳
1~2週(2/16~3/1)
3週(3/2~3/8)
4週(3/9~3/15)
他者之夢01

遊樂園︳
5週(3/16~3/22)
6週(3/23~3/29)
7週(3/30~4/5)
8週(4/6~4/12)
他者之夢02

換日綫︳
9週(4/13~4/19)
10週(4/20~4/26)
11週(4/27~5/3)
12週(5/4~5/10)
他者之夢03

物之陣︳
13週(5/11~5/17)
14週(5/18~5/24)
15週(5/25~5/31)
16週(6/1~6/7)
他者之夢04

夏日午後有光︳
17週(6/8~6/14)
18週(6/15~6/21)
19週(6/22~6/28)
20週(6/29~7/5)
他者之夢05

共程之夢︳
21週(7/6~7/12)
22週(7/13~7/19)
23週(7/20~7/26)
24週(7/27~8/2)
他者之夢06

養︳
25週(8/3~8/9)
26週(8/10~8/16)
27週(8/17~8/23)
28週(8/24~8/30)
他者之夢07

限製式︳
29週(8/31~9/6)
30週(9/7~9/13)
31週(9/14~9/20)
32週(9/21~9/27)
他者之夢08

曬雲︳
33週(9/28~10/4)
34週(10/5~10/11)
35週(10/12~10/18)
36週(10/19~10/25)
他者之夢09

繁花︳
37週(10/26~11/1)
38週(11/2~11/8)
39週(11/9~11/15)
40週(11/16~11/22)
他者之夢10

換日綫︳
9週(4/13~4/19)
10週(4/20~4/26)
11週(4/27~5/3)
12週(5/4~5/10)
他者之夢03

物之陣︳
13週(5/11~5/17)
14週(5/18~5/24)
15週(5/25~5/31)
16週(6/1~6/7)
他者之夢04

夏日午後有光︳
17週(6/8~6/14)
18週(6/15~6/21)
19週(6/22~6/28)
20週(6/29~7/5)
他者之夢05

共程之夢︳
21週(7/6~7/12)
22週(7/13~7/19)
23週(7/20~7/26)
24週(7/27~8/2)
他者之夢06

養︳
25週(8/3~8/9)
26週(8/10~8/16)
27週(8/17~8/23)
28週(8/24~8/30)
他者之夢07

限製式︳
29週(8/31~9/6)
30週(9/7~9/13)
31週(9/14~9/20)
32週(9/21~9/27)
他者之夢08

曬雲︳
33週(9/28~10/4)
34週(10/5~10/11)
35週(10/12~10/18)
36週(10/19~10/25)
他者之夢09

繁花︳
37週(10/26~11/1)
38週(11/2~11/8)
39週(11/9~11/15)
40週(11/16~11/22)
他者之夢10

後記  漂浮不適應癥

圖書序言

圖書試讀

後記

漂浮不適應癥


一轉眼,小女兒也到瞭擁有虛擬朋友的時候。

近來他是「大大」。以大大之名,女兒覆誦生活裏與自己有關無關的細瑣小事,像一個個憑空生齣的蜂巢,寄宿著其實大多被她竄改主詞以緻變成懸浮在現實九十公分以上(她的身高)的虛構「動態時報」:

「我幫大大煮飯」、「我跟大大去遊泳」、「我要帶大大到醫院看病」、「等大大迴來就去玩溜溜(溜滑梯)」……且仍在裂殖增長中。

「那麼大大在哪裏呢?」我忍不住問。

答案有兩種。「大大在奶奶傢。」(當我們在自己傢裏)

「大大在我們傢。」(當我們在奶奶傢)

(實則大大已於六月初離世。他是丈夫多年前在街頭相遇的貓,一路跟隨走過大半條麯摺山路,於是就認瞭牠。)

也許這孩子理解死亡的方式,好似迷藏,總是那麼巧,身處不同房間彷彿平行世界錯過彼此。但如此地聲聲召喚我們大人都得要勉力握著什麼以免碎散瞭,於她,竟是齣生後遭遇的第四次告彆,以年紀而言這資曆未免太令人傷感。

生死皆一瞬,今是昨非,時光如持續冷凝硬化的琥珀,記憶是封存在裏麵來不及逃逸的微小氣泡。有時幾乎已想不起,在兩年半甚至三年多前,世間還沒有這孩子參與的模樣。再妄想往前迴溯,則越感滯礙,婚前戀愛思春成長童年降生,年輕歲月不應是人生的平原,開闊,清風爽冽的嗎?

而今星月人事皆隱沒。我手中握著的,就隻是一把把從過往搶救下來的文字沙粒,卻也餘情難留,逕自裂解流失中。

書寫貼身觀察生命成長的神祕,為錯失全景而焦慮;盲目打撈時事和同代人經驗,有如弄潮者自掘碎片的廢墟;閉門虛設未來,屢屢陷入往事無從更正的迴懺;極不確定但很可能是此生最大自由的時刻,卻止不住想鑽身蹲踞於最黑暗窄仄的縫隙。

在夢中它們長齣海草貼著膚觸的黏膩,醒來總是暈眩。

像一段怎麼調整姿勢都無法把自己放鬆託付的旅程短眠,以為坐到一把不閤適不體貼的椅子,睜眼四下一瞧,怎麼原來自己已經離地。

每個有孕的婦女都身懷飛行石。屬於我的這一枚,(想必)非常努力地拉抬因多慮而笨重拖遝的我,以水母漂的姿勢,背光顛僕俯視人間起落一小迴閤。

成書前的大刀大剪修裁、洗刷、拋光,又像是曆經二次分娩。謝謝國傢文藝基金會,也承眾多師友和母親們的寬容扶持;這一路上踟躕迂迴、挑挑撿撿迴憶,諸多貪戀更多放捨,怎麼也造不成返看青春的守望塔,餘下堪用的材料竟還夠琢磨齣一座母性覺醒的沙漏。隻能乞望生命自會嚮光,而繞路,也算是一直以來生命情調的貫徹瞭。

媽媽們的超時空通訊(選錄)

剛懷孕的時候,我們的要求無比低微,寶貝,隻要你和爸爸媽媽一樣,有眼睛有耳朵。慢慢的,我們變得貪婪,我們要你健康,不僅健康,還要聰明,不僅聰明,還要有濃密的頭發有漂亮的鼻子。很快,我們開始想像未來:去,把爸爸的拖鞋拿來!來,把媽媽的杯子拿走!這樣,在你來到這個世界前,我們就為自己準備瞭非常響亮的晚年:你成瞭大腕,舉行選美,爸爸評美女,媽媽評美男,但是你自己一點不好色,娶瞭個樸實的姑娘,對我們很孝順……

──作傢 毛尖

用户评价

评分

(第七段) 當我翻開《歲夢紀:與未來孩子的對話》這本書的時候,我並沒有期待它會帶來什麼驚天動地的改變,我隻是想找一些關於如何與孩子更好地溝通的建議。然而,這本書帶給我的,遠不止於此,它更像是一次心靈的洗禮,一次對自我認知的深刻探索。K.T. 作者的文筆非常獨特,她沒有直接告訴你“你應該這樣做”,而是通過構建一種與未來孩子的對話場景,讓你在一種“設身處地”的體驗中,去反思自己的育兒觀念。我尤其喜歡書中關於“情緒管理”的部分。她沒有簡單地教孩子如何控製情緒,而是強調父母自身的情緒錶達和處理方式,對孩子有著潛移默化的影響。她舉瞭一個例子,當孩子因為一件小事而發脾氣時,父母的反應至關重要。是急於嗬斥,還是耐心引導,這會直接影響孩子未來處理情緒的方式。這一點讓我醍醐灌頂,我經常會在孩子發脾氣的時候,也跟著一起著急,甚至發火,現在想想,我纔是孩子情緒的“壞榜樣”。這本書的視角非常“宏大”,但又充滿瞭“微觀”的細膩。它不僅僅是關於孩子,更是關於我們作為個體,如何去麵對成長,如何去與世界建立連接。它讓我意識到,育兒的過程,其實也是父母自我成長和自我超越的過程。書中的對話,雖然是與“未來孩子”進行的,但卻讓我感覺,作者像是在與我,這位正在經曆著育兒挑戰的“現在父母”,進行一場坦誠的對話。它給瞭我很多力量,也給瞭我很多啓發,讓我不再那麼焦慮,而是更加平和、更加堅定地走嚮育兒的未來。這本書,值得每一個父母,也值得每一個渴望成為更好自己的人去閱讀。

评分

(第五段) 《歲夢紀:與未來孩子的對話》這本書,真的太不一樣瞭!我從來沒有讀過一本這麼有“呼吸感”的育兒書。它不像市麵上那些充斥著各種“秘訣”和“技巧”的書,給你一堆需要遵循的條條框框,反而更像是在和你進行一場心與心的對話。K.T. 用一種非常細膩、非常貼近生活的方式,探討瞭父母與孩子之間最本質的聯結。我特彆觸動的是她關於“傾聽”的論述。她說,很多時候,我們以為自己在聽孩子說話,其實我們隻是在等待自己發言的時機,或者是在腦子裏已經預設好瞭孩子的“問題”和“答案”。這種說法真的太精準瞭!我常常就犯這樣的錯誤,孩子在講一件學校裏的小事,我可能一邊聽,一邊就在想晚飯吃什麼,或者等下要處理什麼工作。讀到這裏,我真的感到一陣愧疚。這本書讓我意識到,傾聽不僅僅是用耳朵去接收聲音,更是用心去感受孩子的情緒,去理解他話語背後的含義。它還提到瞭“尊重差異”,這一點對我來說也特彆重要。我們總是習慣性地用自己的標準去衡量孩子,覺得他應該這樣做,不應該那樣做。而 K.T. 卻鼓勵我們去發現和欣賞孩子身上的獨特之處,哪怕這些地方在我們看來是“缺點”。她用非常溫暖的筆觸,描繪瞭父母如何去接納孩子與自己不同的“節奏”,不同的“步調”。我以前常常會因為我兒子畫畫沒有我畫得好而有些失望,但現在我明白瞭,他有他的繪畫風格,他的想象力,那是屬於他自己的寶藏,我怎麼能用我的標準去衡量呢?這本書就像一位溫柔的導師,它不是強迫你改變,而是讓你在不知不覺中,自己去反思,去成長。它讓我重新找迴瞭育兒的初心,讓我更加珍惜與孩子在一起的每一個平凡瞬間。

评分

(第九段) 《歲夢紀:與未來孩子的對話》這本書,就像在我內心深處埋下瞭一顆種子,然後用一種潤物細無聲的方式,慢慢地發芽、生長。我原以為這會是一本關於“如何教育孩子”的書,但它更像是關於“如何成為一位更好的父母”的“人生指導”。K.T. 作者非常巧妙地運用瞭“與未來孩子的對話”這種形式,讓我不得不跳齣自己固有的思維模式,去站在一個全新的角度審視自己的育兒方式。我印象最深刻的是關於“同理心”的培養。她並沒有要求我們去“理解”孩子,而是去“感受”孩子,去嘗試站在孩子的角度,體驗他們的喜怒哀樂。這一點非常重要,因為很多時候,我們大人看到的,隻是事情的錶麵,而孩子內心的感受,纔是最需要我們去關注的。她還提到瞭“尊重孩子的自主性”,這一點對我來說,也極具挑戰性。我們總是習慣性地為孩子規劃好一切,生怕他們走彎路。但 K.T. 卻鼓勵我們,要給孩子犯錯的機會,要讓他們在嘗試中學習,在挫摺中成長。這一點,讓我反思瞭自己過度的“保護欲”。這本書的語言非常平和,但字裏行間卻充滿瞭智慧。它讓我感覺到,作者 K.T. 是一位非常有經驗、非常有愛心的“人生導師”。她沒有給你冰冷的理論,而是用非常人性化的方式,引導你去思考,去感悟。它讓我重新找迴瞭育兒的初心,讓我更加明白,父母與孩子之間,最寶貴的,就是那份純粹的愛和陪伴。這本書,絕對是我近年來讀過的,最讓我受益匪淺的一本書,我會把它推薦給所有正在為人父母,或者即將為人父母的朋友們。

评分

(第二段) 老實說,一開始我買《歲夢紀:與未來孩子的對話》這本,純粹是因為它的書名很吸引我。那種“與未來孩子對話”的意境,感覺就充滿瞭詩意和想象力,我以為會是一本軟綿綿的、關於親子間溫馨小故事的讀物。結果呢?完全打臉!這絕對是我今年讀過的最“硬核”的親子書,但“硬核”不是那種生硬難懂,而是它觸及瞭很多我們平時避而不談,但又至關重要的東西。它並沒有像很多育兒書那樣,列齣一大堆“媽媽這樣做”“爸爸這樣做”的行動指南。相反,它更多的是一種哲學層麵的探討,一種對父母自身內心世界的挖掘。我印象最深刻的是關於“自主選擇”的部分,作者 K.T. 並不是鼓勵我們放任自流,而是強調要給孩子提供“有意義的選擇”。她舉瞭一個例子,說我們不能問孩子“你想吃什麼”,而是要問“你想吃蘋果還是香蕉”。這看似微小的差彆,卻能極大地培養孩子的決策能力和責任感。我之前就犯過這樣的錯誤,總是習慣性地替孩子做決定,生怕他選錯,吃虧。但讀完這本書,我纔明白,我剝奪瞭孩子學習如何做決定的機會。還有關於“好奇心”的培養,K.T. 提齣的觀點讓我眼前一亮。她認為,很多時候,我們扼殺孩子好奇心的,恰恰是我們的“知識”。我們急於告訴孩子答案,急於用我們的經驗去“糾正”他們的想法,卻忽略瞭探索本身帶來的樂趣。我腦海裏立刻浮現齣我女兒每次問我“為什麼”的時候,我有時因為忙碌,或者因為覺得她的問題很幼稚,就敷衍瞭事。現在想想,那真是太可惜瞭!這本書讓我意識到,育兒不是一場“知識傳授”的競賽,而是一場“生命陪伴”的旅程。它讓我重新思考,我與孩子之間的連接,究竟是基於“控製”還是基於“信任”?它教會我,與其去雕琢一個完美的“成品”,不如去嗬護一顆正在萌芽的“種子”。我真心推薦給所有正在為人父母,或者即將為人父母的朋友們,這本書不僅僅是關於孩子,更是關於我們自己的一次深刻的成長。

评分

(第十段) 《歲夢紀:與未來孩子的對話》這本書,真的,真的,讓我看到瞭育兒的另一種“高度”。它不是那種告訴你“怎麼做”的書,而是那種讓你“去思考”的書。K.T. 作者用一種非常獨特的方式,把我們帶入一個與“未來孩子”的對話場景,這種形式非常有創意,也讓我不得不重新審視自己對孩子的期望和對未來的設想。我最被觸動的是關於“責任感”的培養。她並沒有強調孩子應該承擔多大的責任,而是引導父母去思考,我們如何纔能幫助孩子建立健康的“責任意識”。這一點非常關鍵,它關乎孩子未來能否成為一個獨立、有擔當的人。她舉瞭一個例子,當孩子沒有完成作業的時候,父母的反應是直接指責,還是引導孩子思考“為什麼沒有完成”,以及“下次如何避免”。這種引導式的教育方式,真的非常值得我們學習。這本書還探討瞭“好奇心”的價值。她認為,好奇心是孩子探索世界的動力,也是他們學習的源泉。我們不應該用“現成的答案”去扼殺孩子的好奇心,而是應該鼓勵他們去提問,去探索。這一點,讓我反思瞭自己過去的一些做法,常常因為忙碌,或者覺得孩子的問題很幼稚,就敷衍瞭事。讀完這本書,我纔明白,每一個問題背後,都隱藏著孩子對世界的好奇和求知欲,我們應該給予足夠的重視。K.T. 的文字非常流暢,也充滿瞭畫麵感,讀起來一點都不費力,反而能讓你沉浸其中,不斷地思考。它就像是一位溫柔的朋友,在你耳邊低語,分享著她對生命的理解和對育兒的感悟。這本書,絕對是我今年讀過的,最讓我感到“啓發”的一本書。它讓我不再那麼焦慮,而是更加從容、更加有智慧地去麵對孩子的成長。

评分

(第四段) 這本書,《歲夢紀:與未來孩子的對話》,簡直就像一個溫暖的擁抱,又像一盞明燈,照亮瞭我心中那些關於孩子成長最迷茫的角落。我不得不承認,作為父母,我們身上背負著太多外界的壓力,也承載著太多對孩子未來的期許。而 K.T. 這位作者,她仿佛能看穿我們內心的焦慮,用一種非常平和但又極具力量的方式,引導我們去重新審視這一切。她沒有教你如何去“贏在起跑綫上”,也沒有給你一套“速成育兒秘籍”。她寫的是一種“狀態”,一種父母與孩子之間最理想的“鏈接”狀態。我最喜歡的部分,是關於“允許不完美”的討論。我們總是希望孩子是完美的,學習成績好,品德高尚,纔藝齣眾,但 K.T. 卻告訴我們,恰恰是那些“不完美”,纔是孩子最獨特、最寶貴的印記。她用非常多的例子說明,那些在成長過程中遇到的挫摺、犯下的錯誤,最終都會成為孩子成長的養分,幫助他們變得更堅韌、更有智慧。我之前也一直擔心孩子會輸在起跑綫上,總是在他身上投入大量的時間和精力去“補習”,去“特長”。讀完這本書,我纔意識到,我可能太過關注“結果”瞭,而忽略瞭“過程”本身的重要性。這本書讓我開始反思,我賦予孩子“成功”的定義,是不是也過於狹隘瞭?它提醒我,真正的成功,不是功成名就,而是擁有麵對睏難的勇氣,擁有享受當下的能力,擁有愛與被愛的能力。K.T. 的文字非常有畫麵感,讀起來一點都不枯燥,反而像是在看一部感人的電影,或者是在聽一位智者娓娓道來。它讓我感覺,我不是一個人在麵對育兒的挑戰,而是有一位溫柔的引路人在前方指引。這本書不是一次性的閱讀,而是一本我願意反復迴味的“人生地圖”,指引我在為人父母的道路上,少走彎路,多一些坦然和喜悅。

评分

(第三段) 《歲夢紀:與未來孩子的對話》這本書,怎麼說呢?它給我一種“醍醐灌頂”的感覺,但又不是那種驚天動地的,而是那種潤物細無聲,慢慢滲入你內心深處的震撼。我之前讀過不少育兒書,大多都講如何管教、如何學習、如何培養各種技能,聽起來很實用,但總覺得少瞭點什麼。K.T. 這本書,它就沒有直接給你“答案”,而是讓你自己去“找答案”。它提齣瞭一種非常獨特的視角,就是把父母和孩子置於一種“平行時空”的對話模式。我第一次看到這種概念的時候,覺得有點抽象,但隨著閱讀的深入,我發現這恰恰是作者最巧妙的設計。她沒有直接跟你談論“教育”,而是讓你去想象,如果你和未來的孩子對話,你會想對他說什麼?你會希望他擁有什麼樣的品質?你會對他說齣什麼樣的“人生箴言”?這種“反嚮思考”的方式,逼著你不得不去審視自己作為父母的初心,以及我們對下一代的真正期望。我特彆欣賞她關於“共情”的論述。她沒有用那種高高在上的姿態去說教,而是用非常平實的語言,通過一個個生動的小故事,展現瞭父母如何纔能真正走進孩子的心靈世界。比如,她講瞭一個關於孩子因為一件小事而哭泣的場景,我們大人往往覺得“不值一提”,但 K.T. 卻教會我們,要嘗試去理解孩子哭泣背後的情緒,而不是去評判他的行為。我以前就常常犯這個錯誤,總是急著去“解決”孩子的哭泣,而不是去“安撫”他的情緒。現在想想,孩子需要的,可能不僅僅是問題的解決,更是情感的理解和支持。這本書讓我明白,我們與孩子之間的對話,不應該隻停留在“語言”的層麵,更應該深入到“心靈”的交流。它讓我意識到,我必須先成為一個能夠理解和接納自己情緒的人,纔能更好地去理解和接納我的孩子。這本書的文字就像一股清泉,滌蕩瞭我許多固有的育兒觀念,讓我看到瞭育兒的另一種可能,一種更溫柔、更深刻、也更富有力量的可能。

评分

(第八段) 《歲夢紀:與未來孩子的對話》這本書,簡直就是一本“育兒的清流”。在市麵上充斥著各種“高效育兒法”、“學霸養成記”的時代,K.T. 用一種完全不同的姿態,展現瞭育兒的另一種可能性——那就是溫柔、深刻、且充滿智慧的陪伴。我最欣賞的,是作者對“耐心”的解讀。她並沒有把耐心當作一種需要刻意去培養的“美德”,而是把它視為一種與孩子建立深度連接的“工具”。她告訴我,當孩子在成長過程中遇到睏難,或者在學習上遇到瓶頸時,我們最需要的,不是急於去“解決”問題,而是給予足夠的時間和空間,讓他們自己去探索,去嘗試。我之前總是過於著急,恨不得把所有知識都塞給孩子,生怕他落後。讀完這本書,我纔明白,真正的“成長”,不是速度,而是深度。它還非常深入地探討瞭“傢庭氛圍”對孩子成長的影響。她強調,一個充滿愛、理解和尊重的傢庭環境,是孩子健康成長的基石。這讓我重新審視瞭自己與傢人的相處模式,也讓我更加重視在傢庭中營造一種積極、和諧的氛圍。這本書的文字,就像一首動聽的詩歌,讀起來非常舒服,也很引人入勝。它讓我感覺,作者 K.T. 就像一位老朋友,用她溫暖的語言,跟我分享著她對育兒的深刻見解。它沒有給我壓力,反而給瞭我很多安慰和鼓勵。它讓我更加堅信,最重要的不是孩子能取得多少成就,而是他能否成為一個內心強大、善良、有愛的人。這本書,絕對是我今年讀過的,最能觸動我心靈的一本書。

评分

(第六段) 《歲夢紀:與未來孩子的對話》這本書,真的,真的,讓我徹徹底底地顛覆瞭我對“父母”這個角色的認知。我以前總覺得,父母就是給孩子提供物質,提供教育,然後看著他們長大成人。但 K.T. 的書,讓我看到瞭一種更深層次的、更精神層麵的“父母”的意義。她沒有給你直接的“方法論”,而是通過一種非常富有哲理性的對話,讓你自己去探索。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她關於“愛”的定義。她提齣的“無條件的愛”,不是那種溺愛,而是那種在你孩子身上,無論他做瞭什麼,成就瞭什麼,甚至犯瞭什麼樣的錯誤,你都能依然看到他內心深處那個閃閃發光、值得被愛的“本質”。這一點對我來說,是非常大的挑戰,也是我一直渴望達到的境界。我們總是有一些“條件”的愛,比如“你考一百分,我就愛你”,或者“你乖乖聽話,我就愛你”。讀到這裏,我反思瞭很多我過去對待孩子的態度,覺得我做得還遠遠不夠。這本書還探討瞭“界限”的問題。它不是教你如何去“約束”孩子,而是如何去“引導”他們建立健康的界限,包括對自己的界限,和對彆人的界限。這一點非常重要,它關係到孩子未來能否成為一個獨立、自主、有責任感的人。她用瞭很多生活化的例子,比如孩子不願意分享玩具,父母應該如何去引導,而不是強迫。我感覺這本書的作者,真的非常瞭解孩子,也非常瞭解父母內心的掙紮。她的文字非常流暢,一點都不枯燥,反而充滿瞭智慧的光芒,讀起來就像在和一位睿智的長輩聊天。它讓我重新思考,我希望給孩子留下什麼樣的“精神遺産”,而不是僅僅物質上的財富。這本書,絕對是我近年來讀過的,最值得反復閱讀、反復思考的育兒書籍之一。

评分

(第一段) 天啊,我纔看完《歲夢紀:與未來孩子的對話》這本書,真的,真的,到現在腦袋還在嗡嗡作響,思緒萬韆!本來以為這會是一本小清新、有點感性的育兒書,結果完全齣乎我的意料。作者 K.T. 不是在寫“如何養育孩子”,而是在寫“如何成為更好的自己,以便迎接和陪伴一個更美好的未來孩子”。那種感覺就像是,她手裏拿著一麵魔鏡,照見瞭我們內心深處對下一代的期許、焦慮,還有那些我們自己可能都未曾察覺的恐懼。書中的對話,與其說是父母與孩子之間的交流,不如說是與那個還在未來的、從未謀麵的“你”進行的一場跨越時空的靈魂對話。我特彆喜歡其中關於“允許孩子犯錯”的論述,她不是空洞地告訴你“要包容”,而是層層剝開,分析瞭我們為什麼會如此害怕孩子犯錯,是不是因為我們自己過去受到的教育,或者我們內心深處對失敗的恐懼。讀到這裏,我真的猛然驚醒,我一直以為我是在保護孩子,其實很多時候,我是在用自己的恐慌去限製他探索世界的可能性。書裏還提到瞭“無條件積極關注”,我以前聽過這個概念,但總覺得有點虛幻,K.T. 的解讀則非常落地,她用瞭很多生活中的小例子,比如孩子畫瞭一幅歪歪扭扭的畫,我們習慣性地會指點,而她鼓勵我們去看見畫中的“意圖”,去理解孩子想錶達的那份喜悅和創造力。我讀得時候,腦海裏不斷閃過我兒子小時候的照片,我常常會後悔,那些當下看似微不足道的瞬間,我有沒有真正地“看見”他。這本書讀起來,真的不像是在讀一本書,更像是在上一堂非常深刻的心理課,而且是那種不需要付費、不需要坐到教室裏,就能在任何時間、任何地點,通過文字的力量,被深深觸動的體驗。它讓我重新審視瞭自己與孩子的關係,也讓我開始思考,我希望我的孩子擁有什麼樣的“內在力量”,而不是我希望他取得什麼樣的“外在成就”。這是一種從“給予”到“激發”的根本性轉變,我真的要好好消化這本書裏的智慧,然後,我真的相信,我會成為一個更好、更懂孩子的父母。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