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是傳達思想和情感的主要工具,
如何錶達心中的美感,透過欣賞文學與藝術,
可觸發體驗和想像,進而提升語文能力
語文能力,聽、說、讀、寫,四者息息相關。閱讀文本、聆聽音樂,理解其中思想可增進經驗,豐富的經驗與情感藉由說話與寫作的方式錶現齣來。文學與藝術,透過不同的媒材錶達思維和情感。在學習語文的過程中,深刻體驗文學與藝術可提升自身的體驗及提升語文能力。
本書特色
本書探討在學習語文的過程中,深刻體驗文學與藝術可提升聽說讀寫的語文能力。
作者簡介
邱耀平
國小教師,颱東大學語文教育研究所畢。
序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研究目的
第二節 研究問題與研究方法
第三節 研究範圍及其限製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一節 意象的緣起
第二節 文學與藝術的意象化
第三節 意象化對語文教學的影響
第三章 意象的界定
第一節 意象義涵
第二節 意象的類型與功能
第三節 意象的伸展情況
第四章 文學中的意象
第一節 生理意象與美
第二節 心理意象與情意
第三節 社會意象與權力關係
第四節 文化意象與世界觀
第五章 藝術中的意象
第一節 構圖意象與文學風格
第二節 綫條意象與文學內語境
第三節 色彩意象與文學內外語境
第四節 節奏意象與跨域
第六章 文學意象與藝術意象呈現方式的異同
第一節 塑象的異同
第二節 輾轉示象的異同
第三節 多方聯結變象的異同
第七章 文學意象與藝術意象錶義方式的異同
第一節 喻義的異同
第二節 象徵義的異同
第三節 衍義的異同
第四節 辯證義的異同
第八章 相關比較成果在語文教學上的應用
第一節 藉以提升閱讀教學的美感效應
第二節 強化說話教學的創意錶現
第三節 全麵引為改造寫作教學的最新經驗
第九章 結論
第一節 要點的迴顧
第二節 未來研究的展望
參考文獻
序
文學以語言或文字作為媒材,錶達齣作者所欲錶達理性的思維和感性的情意,它滿足人類的精神需要。藝術將自然界的種種和人生的種種經過情感的作用轉化,取得意象來作為錶現,它使創作者的想像滿足,也使得許多人透過共同的經驗而有所共同感悟。「意象」在文學中扮演重要的角色,文學中的生理意象、心理意象、社會意象、文化意象和美感、內心情意、社會協調運作的權力關係、乃至世界觀都有相互轉化作用。藝術中的構圖、綫條、色彩、節奏形式也營造瞭創作者所欲錶達的意境,可以讓欣賞者有所領悟。文學與藝術二者雖然錶達形式不同,但在取「象」和轉「象」為「意」都有相同處。二者在「意象呈現」與「意象錶義」的方式,可以援引作為閱讀教學、說話教學、寫作教學的美感提升和改造錶現經驗,以期語文教學的基進創新。
閱讀詩最大的享受在於擴大心靈的感受,一句詩可以在心中激盪很久,甚至隨著心情、處境的不同而有許多的詮釋.。我不會寫詩,但是詩愉悅我的心情,也讓我有逃避的空間。周慶華教授是個詩人,寫瞭許多詩集,但是韆萬不要以為他是個浪漫派的人,他批判的功力和堅忍的毅力可是無比強大。他在教學時常常刺激我們的創造能力,但是在我們無言以對的時候,又寬容我們,放下幾塊浮木,讓快溺斃的我們又有求生的意誌,嚮真知努力劃去。他舉齣的世界觀──三大文化係統(氣化觀、緣起觀、創造觀)及文學的演進進程(前現代、現代、後現代)不止在學術領域上應用,也讓我在人、事、物的觀察上更為仔細而有更近一層的後設思考。本書要感謝他從題目的擬定、章節的設置、書籍資料的提供及寫作上,不辭辛勞一一指導。也要感謝王萬象教授、蔡佩玲教授提供寶貴的建議及提供許多資料,讓我能有更深一層的思考,讓本書更為完整。
這篇論文斷斷續續寫瞭很久,感謝周慶華教授費心指導;感謝老婆、女兒的支持與鼓勵,讓我有繼續的動力,論文纔得以完成。我要大聲說:「謝謝你們!」
一本厚重的書,封麵設計樸實無華,沒有花哨的插圖,僅僅是書名靜靜地躺在那裏。我是在一個偶然的機會下翻開它的,原本隻是想隨便翻翻,卻沒想到一下子就被吸引住瞭。它給我的感覺,就像一位經驗豐富的長者,娓娓道來,沒有高深的理論,隻有真摯的體會。作者的語言非常親切,仿佛在與你促膝長談,讓你在閱讀的過程中,不自覺地放下瞭戒備,全身心地投入其中。 這本書的開篇,就用瞭一個我從未想過的角度切入,它沒有從傳統的語法、詞匯、修辭這些“硬性”標準來解讀語文,而是將目光投嚮瞭更廣闊的天地——文學與藝術。一開始我還有些疑惑,文學和藝術,這與我們日常的語文學習有什麼直接聯係嗎?但隨著閱讀的深入,我纔豁然開朗。作者通過一個個生動的例子,將那些看似遙遠的文學作品和藝術形式,巧妙地融入到語文學習的脈絡之中。比如,他談到一幅畫,是如何通過色彩、構圖來傳達情感的,這其中蘊含的正是對“意境”的理解;他講到一段音樂,是如何通過鏇律、節奏來營造氛圍的,這不正是對“語言的音樂性”的最好詮釋嗎?我發現,原來那些我們熟悉的詩詞歌賦,那些優美的散文,甚至那些經典的戲劇,都與我們在藝術鑒賞中學到的東西有著韆絲萬縷的聯係。這本書讓我看到瞭語文學習的另一種可能性,一種更加豐富、更加生動、更加富有生命力的可能性。它不僅僅是教會我認字、寫字、造句,更是讓我學會如何去感受語言的美,如何去理解文字背後的情感,如何去體會作者的心境。這是一種從“術”到“道”的升華,是一種從“知其然”到“知其所以然”的轉變。我開始重新審視那些曾經被我視為枯燥的語文課本,發現其中隱藏著無數的寶藏,等待著我去發掘。
评分這本書的寫作風格非常獨特,它不像一些專業書籍那樣,上來就堆砌理論,而是以一種非常生活化的方式,娓娓道來。作者仿佛是你的老朋友,坐在你身邊,分享他的所思所想,所見所聞。 我最喜歡的一個章節,是關於如何從電影濛太奇中學習敘事技巧。作者沒有僅僅停留在“濛太奇”這個概念本身,而是深入分析瞭不同類型的濛太奇,以及它們在電影中起到的作用。比如,他講到跳躍性濛太奇,是如何通過快速剪輯,營造緊張氣氛,這與小說中常用的“以點帶麵”的敘事手法有異麯同工之妙;他講到對比性濛太奇,是如何通過畫麵的並置,産生強烈的戲劇衝突,這與散文中“虛實結閤”的寫作技巧非常相似。作者將電影藝術的語言,巧妙地轉化成語文學習的技巧,讓我看到瞭語文學習的更多可能性。我開始重新審視那些我看過的電影,試圖從中找到敘事的規律,學習導演如何運用鏡頭來錶達情感,如何通過剪輯來推動情節。這樣的學習方式,讓我覺得語文學習不再是枯燥的應試,而是一種充滿樂趣的探索。我感覺自己仿佛變成瞭一個偵探,在藝術的海洋裏,尋找語文的蹤跡,挖掘語文的奧秘。
评分我常常覺得,語文學習就像是學習一門語言,而這門語言,其實就蘊含在我們生活的方方麵麵。這本書,就是為我打開瞭這扇門。 作者在書中提到,如何從欣賞一齣京劇,來理解中國戲麯中“唱念做打”的藝術錶現力,以及這些錶現力如何與文學中的“言外之意”相呼應。他詳細地講解瞭京劇演員是如何通過臉譜、服飾、身段、唱腔等多種手段,來刻畫人物性格,錶達人物情感的。比如,一位身著紅色官袍、臉上畫著紅臉的人物,我們就能立刻感受到他忠義耿直的性格;而一位身著白袍、臉上畫著白臉的人物,我們就能體會到他奸詐陰險的特質。作者指齣,這些臉譜和服飾,就如同文學中的“比喻”和“象徵”,能夠直接而有效地傳達齣人物的內心世界。同樣,京劇演員的唱腔,時而高亢激昂,時而低沉婉轉,也如同文學中的“修辭”,能夠極大地增強作品的錶現力。這本書讓我看到瞭語文與戲麯藝術的緊密聯係,它不僅僅是語言的藝術,更是錶演的藝術,是文化的藝術。通過對戲麯藝術的深入瞭解,我不僅能夠更好地欣賞京劇,更重要的是,它讓我對如何運用語言來刻畫人物、錶達情感有瞭更深刻的理解。
评分這本書帶給我的,不僅僅是知識的增長,更是一種思維方式的轉變。我一直以來都認為,語文學習就是背誦課文,做練習題,考試達標。然而,這本書徹底顛覆瞭我的這種認知。作者用他獨特的視角,為我展示瞭語文學習的另一片天空。 他舉瞭一個非常有意思的例子:如何通過欣賞一首古琴麯,來理解詩經中的“賦比興”。古琴麯《高山流水》大傢應該都聽過,它以其悠揚的鏇律,描繪瞭巍峨的高山和潺潺的流水。作者說,欣賞這首麯子,就如同在體會“興”的意境——先描繪景物,再引發情思。而“比”和“賦”在音樂中也有體現,比如,音樂的起伏跌宕,就像是比喻事物的變化;音樂的節奏明快,就像是賦的直接陳述。這樣的解讀,讓我茅塞頓開。原來,那些看似抽象的文學概念,竟然可以在聽覺藝術中找到如此具象的對應。這本書讓我看到瞭語文與音樂的深刻聯係,它不僅僅是聲音的組閤,更是情感的載體。通過音樂,我們可以更直觀地感受到詩歌的韻律美,更深刻地理解作品的情感內涵。我開始嘗試著在聽音樂的時候,去感受音樂的情緒,去聯想音樂可能描繪的畫麵,去思考音樂帶給我的感受。這樣的練習,不僅讓我的音樂欣賞能力得到瞭提升,更重要的是,它極大地豐富瞭我的語文感知能力。我開始用更寬廣的視野去看待語文,去感受語文,去學習語文。
评分剛拿到這本書時,我以為它會是一本枯燥的學術論著,畢竟“文學與藝術”這樣的字眼,總會讓人聯想到艱澀的理論和晦澀的術語。然而,事實證明我錯瞭,而且錯得離譜。作者的文筆流暢自然,字裏行間洋溢著一種獨特的魅力,讓人讀起來輕鬆愉快,絲毫沒有負擔感。 他舉的例子都非常貼切,而且角度新穎。比如,在談到如何培養學生的想象力時,他沒有直接引用那些陳詞濫調的作文指導,而是舉瞭一個觀察畢加索的《格爾尼卡》的例子。他詳細描述瞭畫中扭麯變形的人物,狂亂的色彩,以及畫麵所傳達齣的巨大悲痛。然後,他引導讀者去想象,如果將這些元素用文字來錶達,會是怎樣的場景?會是怎樣的故事?這樣的引導,瞬間就激發瞭我的想象力,我開始在腦海中勾勒齣各種各樣的畫麵,各種各樣的人物,各種各樣的情節。作者告訴我,藝術不僅僅是用來欣賞的,更是可以用來激發我們語文學習的靈感的。通過對藝術作品的深入解讀,我們可以學習到如何運用色彩來描繪情感,如何運用綫條來勾勒輪廓,如何運用構圖來營造氛圍。這些都是我們在寫作中可以藉鑒的寶貴財富。這本書讓我明白,語文學習不僅僅是技巧的訓練,更是一種思維方式的培養,一種感受力的提升。它讓我們學會用藝術的眼光去觀察生活,用藝術的思維去理解文字,從而讓我們的語文學習更加富有創造力和生命力。
评分這本書讓我深刻地體會到,語文學習並非是枯燥乏味的應試教育,而是一場充滿趣味的文化之旅。作者以其獨特的視角,將看似遙遠的文學藝術與我們日常的語文學習緊密地聯係起來,為我打開瞭一扇全新的大門。 我尤其喜歡書中關於如何從欣賞一首爵士樂,來理解文學中的“自由體”和“即興創作”。作者詳細地講解瞭爵士樂是如何打破傳統音樂的固定模式,通過樂手之間的相互呼應、即興演奏,創造齣韆變萬化的鏇律和節奏。然後,他將這種對音樂“自由體”和“即興創作”的理解,延伸到文學創作。他指齣,好的自由體詩歌,也應該像爵士樂一樣,具有一定的自由度,允許作者在遵循基本規律的前提下,進行個性的錶達和情感的釋放。同樣,文學中的“即興創作”,也並非是隨心所欲的鬍編亂造,而是在對生活有深刻體悟的基礎上,進行有技巧的錶達。這樣的解讀,讓我對自由體詩歌和文學創作有瞭全新的認識。我不再覺得自由體是“無章法”的,而是它有著自己獨特的韻律和節奏。我開始嘗試著在寫作中,去捕捉生活中的靈感,去進行有技巧的“即興創作”,讓我的文字更加生動、更加富有生命力。這本書讓我看到瞭語文學習的創新性,它讓我不再拘泥於固定的模式,而是能夠大膽地嘗試,去探索更廣闊的創作空間。
评分讀這本書,就像在參加一場盛大的文化沙龍,裏麵匯聚瞭來自不同領域、不同時代的大師。作者的博學和廣闊的視野,在這本書中展現得淋灕盡緻。他不僅僅是一個語文老師,更像是一位文化學者,一位藝術評論傢。他能夠從中國古代的山水畫中,提煉齣對詩歌意境的理解;他能夠從西方古典音樂的結構中,分析齣文章布局的精妙;他甚至能夠從現代電影的鏡頭語言中,窺探到敘事技巧的奧秘。 讓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他談到如何通過觀察一幅浮世繪,來理解日本俳句中的“物哀”之情。浮世繪以其細膩的筆觸,描繪瞭江戶時代市井的風情,而俳句則以其精煉的語言,捕捉瞬間的感受。作者將兩者聯係起來,讓我看到瞭不同藝術形式之間共通的情感錶達方式。他解釋說,浮世繪中的人物錶情,眼神中的無奈,肢體的微小動作,都傳遞著一種淡淡的憂傷,而這種憂傷,恰恰與俳句中“見落花而感傷,聽蟬鳴而寂寥”的情緒不謀而閤。通過這樣的解讀,我不僅對浮世繪有瞭更深的理解,更重要的是,我對俳句那種含蓄內斂的情感錶達方式,有瞭全新的認識。我開始意識到,語文學習並不僅僅局限於書本上的文字,它更是一種對生活、對情感、對世界的全方位感知。那些散落在生活中的點點滴滴,那些藝術作品中的點綴,都能成為我們學習語文的素材。這本書就像一把鑰匙,為我打開瞭一扇通往更廣闊語文世界的大門,讓我看到瞭語文學習的無限可能。我不再覺得語文是孤立的學科,而是與藝術、與生活、與整個世界緊密相連的。
评分讀完這本書,我最大的感受就是,語文學習原來可以如此有趣,如此多元。我一直以為,語文就是語文,藝術就是藝術,兩者之間並沒有太多的交集。 然而,這本書卻為我揭示瞭一個全新的世界。作者在書中舉瞭一個非常形象的例子:如何從建築的比例和綫條,來理解一篇議論文的結構。他以古希臘的神廟為例,講解瞭柱廊的對稱性,屋頂的坡度,以及整體的和諧統一,是如何營造齣一種莊重、穩定、均衡的美感。然後,他將這種對建築結構的理解,巧妙地運用到議論文的寫作中。他指齣,一篇好的議論文,也應該像一座宏偉的建築,有清晰的結構,有嚴謹的邏輯,有恰當的論證,最終能夠給讀者留下深刻的印象。作者還舉瞭巴洛剋建築的例子,強調瞭其復雜多變的裝飾和強烈的動感,並將其與一些追求華麗辭藻、排比句式的文章相比較。這樣的對比,讓我對文章的結構有瞭全新的認識。我不再僅僅滿足於寫齣有內容的文章,更開始思考如何讓文章的結構也具有美感,如何讓文章的布局也能夠吸引讀者。這本書讓我看到瞭語文學習的無限可能,它讓我不再局限於單一的學習方式,而是能夠從不同的藝術形式中汲取養分,讓我的語文學習更加豐富多彩。
评分這本書讓我對“語言”的理解,上升到瞭一個新的高度。我一直以為,語言就是用來溝通的工具,而語文學習,就是為瞭掌握這門工具,以便更好地溝通。 然而,作者通過對法國印象派繪畫的解讀,為我展示瞭語言的另一種可能性——它還可以是“感受”的載體,是“情緒”的錶達。他詳細地描述瞭莫奈筆下的《日齣·印象》等作品,是如何通過光影的變幻,色彩的疊加,捕捉瞬間的景象,傳達齣一種朦朧、模糊、卻又充滿生命力的美。然後,他將這種對光影和色彩的運用,與文學創作中的“意象”和“比喻”聯係起來。他指齣,好的文學作品,也應該像印象派畫作一樣,通過生動的意象,巧妙的比喻,在讀者心中喚起一種朦朧、模糊、卻又充滿情感的體驗。這樣的解讀,讓我對文學的“意象”有瞭更深的理解。我不再將意象僅僅視為文字的符號,而是看作是能夠喚起讀者情感共鳴的“光影”和“色彩”。我開始嘗試著在寫作中,運用更多的意象和比喻,去描繪我心中的感受,去錶達我想要傳達的情感。這本書讓我看到瞭語文學習的深度,它不僅僅是技巧的訓練,更是情感的體驗,是生命的感悟。
评分這本書最大的優點在於,它能夠將一些看似高深的理論,用非常通俗易懂的方式講解清楚。作者的語言非常有感染力,讀起來讓人覺得心曠神怡。 他用瞭一個很生動的例子來解釋“意境”這個概念。他說,當我們看到一幅中國山水畫時,不僅僅是看到瞭山、水、樹、石,更重要的是,我們能從中感受到畫傢所要傳達的那種寜靜、悠遠、超脫的意境。這種意境,是通過畫麵中的留白、筆墨的濃淡、構圖的疏密等多種元素共同營造齣來的。然後,他將這種對意境的理解,延伸到詩歌的創作。他說,一首好的詩歌,不僅僅是文字的堆砌,更重要的是,它能夠通過文字,在讀者心中喚起一種特定的情感共鳴,一種獨特的意境。這樣的解釋,讓我對“意境”這個詞有瞭全新的認識。我不再覺得它是一個虛無縹緲的概念,而是可以觸碰、可以感受、可以學習的。我開始嘗試著在閱讀詩歌的時候,去體會那種由文字所營造齣的意境,去感受作者想要傳達的情感。這本書讓我看到瞭語文學習的深度和廣度,它不僅僅是語言的技巧,更是情感的交流,是文化的傳承。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