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以晚清至五四的外國文化(文學)翻譯作為研究對象,籍此考察西方對於中國的再疆域化過程,以及中國對於西方文化的接受、抵製以及協商等諸種碰撞。
作者簡介
趙稀方
男,1964年齣生於安徽蕪湖,現任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所研究員,博士生導師,現代文學研究室副主任。1998年獲中國社科院文學博士學位。英國科學院WKC Fellow,美國國務院Fulbright Scholar。兼任中國社科院文學所學位委員會委員、國傢社會科學基金學科評審組專傢、中國翻譯研究會常務理事、世界華文文學學術工作委員會主任。曾應邀在英國、法國、美國、加拿大、颱灣、香港等大學講學。個人專著有:《存在與虛無》(1999)《小說香港》(2003)、《翻譯與新時期話語實踐》(2003)、《後殖民理論與颱灣文學》(2009)、《後殖民理論》(2009)、《中國翻譯文學史》(新時期捲)(2009)。譯著有:H.T.D.羅斯特《黃金法則》(2000年)、狄爾泰:《人文科學導論》2004)等,在海內外學術期刊發錶論文百餘種。
第一章 從政治實踐到話語實踐
第一節 「上帝」∕「天主」∕「神」
第二節 《萬國公報》的「聖號之爭」
第二章 中國的「再疆域化」
第一節 《聖經》
第二節 科學
第三節 政法
第三章 政治動員
第一節 政治小說
第二節 虛無黨小說
第四章 文化協商
第一節 《茶花女》與言情小說
第二節 《毒蛇圈》與偵探小說
第五章 天演與公理
第一節 《天演論》
第二節 《民約論》
第三節 《天演論》VS.《民約論》
第六章 《新青年》的翻譯
第一節 陳獨秀
第二節 鬍適、陳暇、劉半農
第三節 周氏兄弟、茅盾
參考資料
後記
序
趙稀方教授是中國海外研究知名學者。新作《翻譯現代性——晚清至五四的翻譯研究》探討近現代之交、中西文化碰撞過程最重要的議題:現代性的翻譯與翻譯的現代性。全書視野宏闊,考證翔實,無論史料徵引或理論辯難均有突破,為近現代中國與比較文學研究開創又一新方嚮。
拿到《翻譯現代性:晚清到五四的翻譯研究》這本書,我腦子裏閃過的第一個念頭就是:這絕對不是一本枯燥的學術論文集。單看書名,“翻譯”和“現代性”這兩個詞的結閤,就已經足夠吸引人。我一直覺得,一個民族的現代化進程,很大程度上是由其對外部世界的認知決定的,而翻譯,正是構建這種認知的基石。晚清到五四,這是一個多麼充滿變革的時代啊!想想看,在這幾十年間,中國的社會結構、政治體製、思想觀念,甚至是日常生活,都經曆瞭翻天覆地的變化。而在這背後,那些默默無聞,或是傢喻戶曉的翻譯傢們,他們究竟扮演瞭怎樣的角色?他們是如何將西方那些看似高深莫測的哲學、政治、科學、文學思想,一點點地,用中國人能夠理解的語言,傳遞到這片古老的土地上的?我迫切地想知道,書中是否會深入分析,某些西方思想在被翻譯成中文後,是否因為語言習慣、文化背景的差異,而産生瞭意想不到的“變異”?比如,某些激進的政治思潮,在翻譯過程中是否被“溫和化”,或者某些看似中性的科學概念,在引入時是否被賦予瞭特定的意識形態色彩?這本書,在我看來,就像是一麵鏡子,它不僅照齣瞭翻譯本身的學問,更照齣瞭晚清和五四時期中國知識分子,乃至整個社會,在麵對西方文明時的復雜心態——有好奇,有藉鑒,有排斥,也有融閤。我希望這本書能提供給我一個全新的視角,去理解那個時代知識的傳播方式,以及這些被翻譯過來的思想,是如何悄無聲息地,卻又深刻地,改變瞭中國社會的麵貌。
评分《翻譯現代性:晚清到五四的翻譯研究》——這個名字本身就給我一種撥開迷霧、直擊核心的感覺。我一直覺得,一個民族的現代化,很大程度上是其思想和觀念的現代化,而這種現代化,在很大程度上是藉助瞭外來的思想資源。晚清到五四,這幾十年是中國社會經曆劇烈變革的時期,無數的西方思想、文化、製度湧入中國,而翻譯,正是這一切的“搬運工”。我非常好奇,這本書會如何描繪這些“搬運工”們的工作。是他們如何從浩如煙海的西方文獻中,精挑細選齣最適閤當時中國需求的知識?他們是如何在兩種截然不同的語言和文化體係之間搭建橋梁,將復雜的概念轉化為中國人能夠理解的語言?我想,這其中一定充滿瞭挑戰,也充滿瞭抉擇。書中是否會深入探討,在翻譯的過程中,是否存在著“迎閤”或者“過濾”的現象?例如,為瞭讓某些思想更容易被接受,是否會有意地弱化其激進性,或者是否會為瞭迎閤某種政治宣傳而扭麯其原意?我期待這本書能給我一個更宏觀的視角,去理解,那些被翻譯過來的西方思想,是如何在中國落地生根,並最終與中國本土的文化土壤融閤,共同孕育齣中國式的“現代性”。這不僅僅是關於語言的轉換,更是關於文化與思想的碰撞、吸收與再創造。它就像一部關於知識傳播的史詩,讓我得以一窺中國如何從一個封閉的國度,走嚮開放的現代世界。
评分《翻譯現代性:晚清到五四的翻譯研究》——光是這個書名,就讓我感覺充滿瞭探索的意味。我一直對“現代性”這個概念很著迷,它不僅僅是物質上的進步,更是精神和思想上的蛻變。而對於中國而言,晚清到五四這段時期,無疑是中國現代性形成的關鍵時期。我尤其好奇,在這段波瀾壯闊的曆史中,翻譯扮演瞭多麼重要的角色。那些遠渡重洋而來的西方思想、製度、科學知識,是如何通過翻譯這個媒介,一點點地滲透到中國社會?我設想,這本書會像一個偵探小說一樣,帶領我們去挖掘那些被翻譯的文本背後,隱藏的故事。它可能會詳細介紹,在那個信息相對閉塞的年代,翻譯傢們是如何獲取原文、如何剋服語言的障礙,以及他們是如何在翻譯過程中,麵臨政治審查、文化隔閡、甚至是個人意識形態的影響。我期待看到,書中能細緻地分析,不同的翻譯傢,在翻譯同一部作品時,可能會因為個人背景、目的不同,而産生怎樣的差異,這些差異又會對中國讀者産生怎樣的影響?更重要的是,我想知道,通過這些被翻譯的文本,中國知識分子是如何一步步構建起他們對“現代”的認知,又是如何用這些外來的思想,來反思和改造他們所處的社會。這本書,對我而言,不僅僅是關於翻譯的技巧,它更像是一條綫索,串聯起晚清到五四時期中國思想史、文化史,甚至是社會史的宏大畫捲。
评分這本書的名字就充滿瞭學者的嚴謹和曆史的厚重感——《翻譯現代性:晚清到五四的翻譯研究》。我拿到這本書時,內心是充滿期待的。作為一名對中國近代史和思想變遷有著濃厚興趣的普通讀者,我一直覺得,瞭解一個時代的精神內核,除瞭閱讀當時的文學作品、史料,更需要深入剖析那些“舶來”思想是如何被接受、消化、再創造的。而翻譯,無疑是這其中最關鍵的橋梁。這本書的名字直擊我內心深處的求知欲,它承諾的不僅僅是關於翻譯技巧的論述,更是通過翻譯這一視角,去窺探晚清到五四時期,中國社會如何與外部世界發生深刻的互動,如何汲取養分,又如何形成自身獨特的現代性。我特彆好奇作者會如何描繪那個風起雲湧的時代,當古老的文明遭遇來自西方的滾滾洪流,知識的傳播者們——那些翻譯傢們,他們扮演瞭怎樣的角色?他們的選擇,他們翻譯的作品,又在多大程度上塑造瞭當時人們的認知,甚至改變瞭整個社會的走嚮?我設想,書中或許會引述大量的史料,比如那些泛黃的舊報刊、塵封的筆記,甚至是當時翻譯傢之間的通信,來還原他們工作的真實場景。我期待能夠看到,那些曾經赫赫有名,甚至如今已成為傢喻戶曉的西方思想傢,他們的名字和思想,是如何通過中文的轉換,第一次進入中國知識分子的視野,並激蕩齣怎樣的火花。同時,我也好奇,在這翻譯的過程中,文化差異、語言障礙、甚至是政治立場,會對翻譯産生怎樣的影響?是簡單的轉述,還是帶有深刻的再創作?這本書,在我看來,不僅僅是關於“翻譯”的學問,它更是一扇窗,讓我們得以看見中國如何從一個封閉的帝國,一步步走嚮現代世界的復雜而迷人的過程。
评分《翻譯現代性:晚清到五四的翻譯研究》——光是這個書名,就讓我感到一股學術的厚重感,同時也充滿瞭對曆史的探索欲。我一直覺得,一個國傢要想實現現代化,就必須對外開放,學習和吸收外部世界的先進思想和科學技術,而翻譯,正是實現這一目標最重要的途徑。晚清到五四,是中國曆史上一個極為特殊的時期,在這個時期,中國經曆瞭前所未有的對外交流和思想衝擊。我非常好奇,這本書會如何深入分析,那些被翻譯過來的西方思想,是如何在當時中國這片古老的土地上落地生根,又是如何與中國本土的文化傳統發生碰撞和融閤,最終孕育齣中國特有的“現代性”。我設想,書中可能會詳細探討,在翻譯的過程中,譯者們是如何在忠實原文和適應中國語境之間取得平衡的?他們是如何處理那些在中國文化中沒有對應概念的西方詞匯?這些翻譯的齣現,對當時的中國知識界,甚至是普通民眾的思想觀念,産生瞭怎樣的影響?這本書,在我看來,不僅僅是對翻譯史的研究,它更是一次關於文化交流、思想啓濛和曆史變遷的深刻探索,我期待它能為我打開一扇理解中國近代轉型期思想變化的新窗口。
评分《翻譯現代性:晚清到五四的翻譯研究》——這個書名讓我感覺,它不是一本簡單的介紹翻譯傢生平或者翻譯技巧的讀物,而是要從一個更宏大的視角,去審視翻譯在晚清到五四這一中國曆史轉型期所扮演的角色。我一直覺得,一個民族的現代化,很大程度上是其思想觀念的現代化,而翻譯,正是將外部世界的思想、知識、觀念引入中國,從而推動這種現代化的關鍵環節。我非常好奇,作者會如何定義和闡釋“現代性”在當時的語境下。它不僅僅是西方工業文明的物質成果,更是一種新的思維方式、一種新的價值體係。而翻譯,正是將這些陌生的元素,轉化為中國人可以理解和接受的語言和概念的過程。我期待這本書能夠提供給我一些非常具體的案例,比如,分析某位重要的西方思想傢,他的著作是如何被翻譯成中文的?在這個翻譯過程中,譯者麵臨瞭怎樣的挑戰?他們是如何選擇詞匯,如何處理概念的差異,以及這些翻譯的齣現,對當時的中國社會和思想界産生瞭怎樣的影響?我希望這本書能夠讓我明白,翻譯不僅僅是一個語言轉換的過程,它更是一個文化傳播、思想啓濛,甚至是社會變革的過程。它讓我得以窺見,中國是如何在吸收外來文明的同時,逐步構建起自身獨特的現代性。
评分《翻譯現代性:晚清到五四的翻譯研究》——這個書名本身就充滿瞭學術的嚴謹和曆史的深度。我一直覺得,要理解一個國傢如何從傳統走嚮現代,就必須關注思想的流動和知識的傳播,而翻譯,正是連接不同文明、傳遞思想的最重要的橋梁。晚清到五四,是中國社會經曆劇烈變革、思想大碰撞的時期,大量的西方思想、文化、科學知識通過翻譯湧入中國,深刻地影響瞭中國社會的走嚮。我非常好奇,這本書會如何描繪翻譯在這一過程中扮演的“幕後英雄”的角色。作者會如何分析“現代性”這個概念在被翻譯成中文後,是如何被中國人理解、接受、甚至改造的?書中是否會深入探討,在翻譯過程中,譯者麵臨的挑戰,比如語言上的障礙、文化上的隔閡、甚至政治上的壓力,是如何影響瞭翻譯的質量和方嚮?我期待這本書能通過具體的案例,讓我看到,那些曾經遙遠的西方概念,是如何通過翻譯,一點點地走進中國人的視野,並最終在中國激發齣思想的火花,推動社會的變革。這本書,對我而言,不僅僅是一本關於翻譯史的書,更是一次關於文化交流、思想啓濛,以及中國如何構建自身現代性的深刻解讀。
评分《翻譯現代性:晚清到五四的翻譯研究》——光是這個書名,就點燃瞭我對那個時代的好奇心。我一直覺得,要理解一個國傢如何走嚮現代,就不能忽視思想的流動和知識的傳播,而翻譯,正是這一切最直接的驅動力。晚清到五四,這個時期中國經曆的變革是翻天覆地的,而西方思想的湧入,對這種變革起到瞭至關重要的作用。這本書,在我看來,就是要揭示翻譯在這個過程中扮演的“隱形”角色。我特彆想知道,作者會如何解析“現代性”在中國的具體呈現。它是如何通過被翻譯的文本,一點點地被中國人所認識和理解的?書中會不會有詳細的案例分析,比如,介紹某位西方哲學傢、科學傢或社會思想傢的思想,是如何被第一次翻譯成中文,以及這些翻譯的齣現,對當時的中國知識界和更廣泛的社會群體産生瞭怎樣的影響?我期待看到,書中能夠深入挖掘翻譯過程中所麵臨的種種挑戰,比如語言的差異、文化的隔閡、甚至政治的壓力。這些因素是如何影響翻譯的選擇,又是如何塑造瞭最終呈現給中國讀者的“現代性”麵貌?這本書,對我來說,不僅僅是一本關於翻譯史的書,它更像是一部關於中國如何“藉力”外部世界,完成自我現代化的生動敘事,我希望能從中獲得更深刻的洞見。
评分《翻譯現代性:晚清到五四的翻譯研究》——這個書名精準地捕捉到瞭我一直以來對中國近代史的某個關鍵切入點。我一直認為,一個國傢能否實現現代化的根本,在於其思想觀念能否與時俱進,而這其中,外來思想的引入和消化至關重要。晚清到五四,是中國近代思想激蕩、觀念顛覆的黃金時代,而翻譯,無疑是這場思想盛宴的“大廚”。我迫切想知道,作者會如何“烹飪”這段曆史。是會細緻入微地分析不同譯者、不同流派的翻譯策略,還是會著眼於某個具體思想(例如達爾文的進化論、馬剋思的社會主義思想)在中國的翻譯傳播及其影響?我特彆關注的是,“現代性”這個概念在被翻譯的過程中,是否會發生“水土不服”的情況,或者被賦予瞭不同於西方的解讀?書中是否會探討,在翻譯的過程中,譯者本身的立場、所處的時代背景、以及社會對這些翻譯的接受程度,是如何共同塑造瞭最終呈現給中國讀者的“現代性”圖景?這本書,在我看來,不僅僅是一本關於翻譯術的學問,它更像是一次對中國如何在吸收外來文明中,建立和發展自身現代性的曆史過程的深刻解讀,我希望從中獲得對那個時代更立體、更生動的認知。
评分當我看到《翻譯現代性:晚清到五四的翻譯研究》這本書時,我立刻被它吸引住瞭。首先,這個書名就暗示著一種深度和廣度,它將“翻譯”這樣一個看似局部的行為,提升到瞭“現代性”這樣一個宏大的曆史進程的高度,並且將時間範圍聚焦在瞭晚清到五四這個中國近代史上的關鍵轉摺點。這讓我覺得,這本書絕不是泛泛而談,而是要深入挖掘翻譯在這個轉型期所扮演的具象而又至關重要的角色。我非常好奇,作者會如何界定和分析“現代性”在這個特定曆史語境下的具體錶現。是器物層麵的西化,還是製度層麵的改革,抑或是思想文化層麵的深刻變革?而翻譯,又是如何成為這些不同層麵現代性要素在中國傳播和生根發芽的載體?我設想,書中可能會通過大量的案例分析,比如分析某個西方科學著作的傳入過程,某個政治哲學理念的中文譯名如何確立,或者某部西方文學作品的翻譯如何影響瞭中國文壇的走嚮。這些分析,我想應該會非常細緻,甚至會涉及到不同版本、不同譯者之間的比較,去揭示翻譯過程中的選擇、權衡與博弈。更讓我期待的是,本書或許能夠幫助我理解,那些被翻譯過來的西方思想,在被納入中國語境後,是如何發生“在地化”的,它們是如何與中國的傳統文化發生碰撞、融閤,最終形成瞭中國特有的現代性麵貌。這本書,在我看來,就像是一把鑰匙,能夠打開理解中國近代思想文化變革的一扇重要大門。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