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天法會專題(係列2)

三天法會專題(係列2)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圖書標籤:
  • 法會
  • 佛教
  • 宗教
  • 修行
  • 講座
  • 佛學
  • 心靈
  • 智慧
  • 文化
  • 信仰
想要找书就要到 灣灣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圖書描述

  每一個人在一生當中,都曾經不自覺地發生過無數次的喜悅,這個喜悅是來自何處呢?我們可以說它是來自於「無處」,或者說它是來自於「每一個地方」,它是無因的。它沒有行動、沒有思想、沒有情緒,隻是一種存在,是一種純粹的喜悅,它脫離瞭頭腦、脫離瞭思維。因為它沒有想要到達任何地方,沒有目的地,沒有命運要履行、沒有終點,因為它所到之處就是終點。這樣的喜悅,我們把它叫做「靜心」。

  在修辦道的過程中,不知多少人擁有過這樣的喜悅,尤其是在初逢三天法會時,那仙佛的慈悲、點傳師的付齣、辦事人員的熱心,以及課程的內容,真教每一個進入三天法會的人,重拾原來的自己,不自覺地進入寜靜的喜悅,讓每一個人放鬆在當下的這個片刻。這是什麼力量呢?天道的殊勝,再再牽引齣一個封鎖已久、迷失已久的心靈。在三天法會的當下,每一個人都變得清醒、喜悅、柔和又自在瞭。

  因此,三天法會的每個環節都是扣人心弦的關鍵,我們必須用一顆真摯、清晰的心,辦好這閃亮的三天。其中,課題的內容便佔瞭一個很重要的關鍵。講師的修持、口纔、智慧、用心,都影響著這初次探尋究竟的心。如果課題內容不紮實、重點不明確、流程不連貫,便會影響班員的專注與興趣。

  從過去以來,一直沒有一本完整的三天法會專題,以緻於找資料時隻好東拼西湊,或依照過去聽課的經驗模擬,聽聽錄音帶、翻遍所有道義書籍,再重新整閤,的確是件很辛苦的事。

  明德齣版社為瞭減少您尋找資料的時間與麻煩,特彆將剛求道道親參加三天法會的課題,逐一重寫、編列,以豐富的內容、多種的題綱呈獻給您。共計三冊,綱要明確、多

《淨土法門入門與實踐》 內容簡介 本書係一套深度剖析佛教核心思想與修行方法的專著,聚焦於淨土法門這一廣受大眾信奉的修行路徑。全書旨在為初入佛門的讀者提供清晰、係統的指引,並為有一定基礎的修行者提供深入的理論闡釋與實用的修行指導。我們力求以通俗易懂的語言,結閤豐富的曆史典故與現代生活實例,展現淨土法門“信、願、行”三資糧的精髓。 第一部分:淨土法門的曆史淵源與核心教義 本部分深入探討瞭淨土法門自古以來的傳承脈絡,從釋迦牟尼佛在《無量壽經》中的“三輩九品”教誨,到後世諸大德的弘揚與發展。 一、淨土思想的源起與發展 詳細介紹瞭“三藏十二部”經典中關於西方極樂世界的描述,著重闡述瞭《阿彌陀經》、《無量壽經》和《觀無量壽經》這“淨土三經”的核心思想。我們分析瞭印光大師“祖述教典,不立異說”的原則,強調淨土法門並非“易行道”而是在特定曆史條件下對眾生根基的慈悲垂顧。 二、依正二報的殊勝描繪 本書用瞭相當篇幅來描繪阿彌陀佛的四十八大願所成就的莊嚴淨土(依報)以及生在淨土的眾生所享有的無量功德與智慧(正報)。這些描繪並非僅僅停留在對物質世界的贊美,而是著重解釋瞭淨土環境對於修行人消除障礙、證悟佛性的重要意義。例如,如何理解“七寶樓閣”、“蓮花化生”的深層佛理,以及它們如何契閤凡夫的認知習慣,助力心性的安住。 三、信、願、行為根本 深入剖析瞭淨土法門修行的三大支柱: 1. 信(深信不疑): 不僅是相信有西方淨土和阿彌陀佛的存在,更重要的是深信自身與佛性不二,深信佛語真實不虛,以及深信念佛一定能夠往生。本書特彆區分瞭“盲目相信”與“理性確信”的區彆。 2. 願(至誠懇切): 闡述瞭求生淨土的強烈動機,即“脫離輪迴之苦,親近彌陀之教誨”。強調願心必須堅固,不可有絲毫猶豫或退轉的雜念。 3. 行(專持名號): 詳細講解瞭持誦阿彌陀佛名號的意義和方法。我們探討瞭“稱名念佛”與“觀想念佛”的異同,並重點論述瞭“攝心專注”的重要性,指齣念佛不僅僅是口頭功夫,更是攝心歸一的禪定法門。 第二部分:淨土法門的實修指導與常見問題辨析 本部分將理論與實踐相結閤,為修行者提供日常修持的指南,並解答修行中可能遇到的常見睏惑。 一、日常念佛儀軌與方法 本書提供瞭多種適閤不同根器行者的念佛方式,包括: 齣聲念佛: 如何控製音量、節奏與呼吸,以達到身心閤一的效果。 金剛持(默念): 適用於需要保持環境安靜或心境收攝的場閤,講解如何用心耳相接。 日課安排: 提供瞭從每日功課量(如萬聲、十萬聲)到如何安排早晚課的建議,強調貴在恒常而非強求數字。 二、如何處理修行中的障礙與心魔 修行路上難免遭遇“掉舉”(心散亂)和“沉沒”(昏沉懈怠)的睏擾。 對治掉舉: 強調用佛號將散亂的念頭拉迴正軌,如同馴服野馬。 對治沉沒: 建議調整念佛的音量和速度,或觀想阿彌陀佛的形象來提振精神。 業障現前: 探討在念佛過程中可能齣現的身體不適或負麵情緒,引導讀者以懺悔心和願力來轉化,視之為消業的助緣。 三、開悟與往生的辨證關係 這是本書探討的核心難點之一。我們明確指齣,淨土法門的核心目標是往生,而非此生求得開悟。 非求開悟: 闡述為何對於業障深重的凡夫而言,企圖在五濁惡世中徹底斷惑證真極為睏難,強求反而容易走火入魔。 往生即是究竟: 強調隻要信願真切,臨終濛佛接引,到淨土後自然得不退轉地,一切智慧方能圓滿成就。因此,念佛的功夫在於“攝心”與“發願”,而不是追求即時境界的提升。 第四部分:臨終關懷與助念的藝術 往生關懷是淨土法門實踐的最後、也是最關鍵的一環。 一、正念的保持 指導讀者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培養“臨終預備心”,學習將萬事萬物視為無常的提醒,從而更專注地持戒念佛。 二、助念儀軌與技巧 為傢屬和助念團提供實用的指導: 1. 環境的設置: 如何營造一個清淨、莊嚴的助念環境。 2. 語言的運用: 助念者應以何種語調和內容來安慰和提醒臨終者,避免世俗的乾擾。 3. 關鍵時刻的引導: 在病人神識迷離時,如何清晰、堅定地提醒其憶佛名號,並幫助其放下對身體和親人的掛礙。 結語 本書的最終目的,是幫助讀者建立對阿彌陀佛的絕對信賴,將修行重心堅定地放在“持名念佛,求生安養”之上。它不是一部高深的哲學論著,而是一本能夠引領普通信眾在紛繁世界中,找到安身立命、獲得終極解脫之道的實踐指南。閱讀本書,如同獲得瞭一盞明燈,照亮瞭通往西方極樂世界的航程。

著者信息

圖書目錄

◆持齋的意義∕9
前言∕10
持齋字句解∕11
為何要持齋?∕15
心好就好,何必吃素?∕35
動物不吃,不是愈多?∕36
結論∕38
◆人生真諦∕39
為什麼要探討人生真諦?∕40
何謂人生真諦?∕42
如何探討人生真諦?46∕
結論∕75
◆認識魔考及其應付方法~之一∕77
前言∕78
何謂魔考?∕79
為何要有魔考?∕81
魔考的種類與應付方法∕84
結論∕91
◆認識魔考及其應付方法~之二∕93
前言∕94
考驗有什麼用意?∕96
有哪些考驗?∕102
如何來麵對種種考驗?∕106
結論∕111
◆十條大願~之一∕113
前言∕114
何謂十條大願?∕118
結論∕132
◆十條大願~之二∕133
前言∕134
為何要立願?∕135
何謂十條大願?∕138
十條大願的重要性∕148
天譴雷誅真實義∕166
結論∕168
◆我們為什麼要求道∕169
前言∕170
何謂道?道與人之關係∕171
求道的意義、目的何在?∕174
求道的好處∕177
結論∕187

圖書序言

圖書試讀

持齋的意義

一 前言

今天為什麼我們要來談有關持齋的問題呢?因為一個真正懂得「持齋」的人,必定能給自己找到一條解脫的路。而八仙之長南極老仙翁也說:「真正愛自己,是找尋一條解脫的路。」因次,對於什麼是「持齋」,當然有瞭解的必要性瞭。有人一聽到「吃素」就瞪大瞭眼,認為那是件很可怕的事。吃素真的很可怕嗎?不會的,隻要你知道持齋的意義,對於吃素這件事,也就不難瞭。一般人之所以會感到吃素很難,或許有些人是因為著重在吃的口感以及質感上麵;其實,我們都被騙瞭!是香料在香,而不是肉在香,這些香料不也都是值物所製作齣來的嗎?因此,我們要先對持齋有個基本上的認識之後,再來研究吃素的問題,就不會感到很難瞭。

二 持齋字句解

持齋並不是隻有指不吃肉而已,那是狹義的說法;若從廣義上來說,它包括身、口、意、的清靜。因此,所謂的「持齋」是:

‧持:保守、遵守之意。
‧齋:潔淨身心。
‧齋字拆解:
一點玄關竅,一步上法船,瞭卻凡塵事,左刀斬七情,右刀斷六欲;
一路上天堂,一路下地獄,小心謹慎行,要往上前進,可彆嚮下墮。
‧持齋:保守身心之潔淨,非禮勿視、聽、言、動、食。也就是在身、口、意方麵都能做到清淨,纔算是真正的「持齋」。然而又該如何做呢?

1口清:
◎口不齣穢言{不綺語、惡口、兩舌、妄言}。
不講虛僞美麗的謊言,不隨便開口罵人、不講中傷人的話,不說兩頭話,不講誇張的大話。

用户评价

评分

收到《三天法會專題(係列2)》,我最期待的就是它能不能把法會這種比較“神聖”的活動,變得“接地氣”一些。我常聽長輩說起法會的好處,也知道法會是修行非常重要的一環,但對於我這種生活節奏快、接觸佛教知識有限的年輕人來說,總覺得法會好像離我們有點遠。這本書的名字聽起來有點像是在講方法論,我猜想它會不會不僅僅是介紹不同法會的名稱和流程,而是更側重於“如何參與”和“如何從中受益”。比如說,如果我是一個第一次參加法會的信徒,這本書會不會提供一些實用的小貼士,像是需要準備什麼,在過程中要注意些什麼,以及如何調整自己的心態,纔能真正地投入進去,而不是感到拘束或不知所措?我希望它能解答我一些關於“怎麼做”的疑問,而不是僅僅告訴我“這是什麼”。而且,如果書中能分享一些當代人參加法會的真實體驗,或者是一些成功的實踐案例,我會覺得更有共鳴。甚至,如果它能提供一些關於如何選擇適閤自己當下因緣的法會,或者如何將法會中的感悟帶迴日常生活中,那就更棒瞭。

评分

對於《三天法會專題(係列2)》,我腦海中浮現的畫麵是,這是一本能夠引導我去“看見”法會之美的書。我參加法會時,常常會被那種莊嚴的氛圍所感動,但有時也會覺得,這些唱誦、拜懺、儀軌,它們更深層的意義是什麼?這本書的名字聽起來就很“專題”,我希望它能夠深入淺齣地講解法會中的每一個細節。比如說,法會中使用的那些法器,它們的聲音和意義是什麼?唱誦的經文,為什麼要那樣唱,有沒有特彆的技巧?拜懺的動作,背後又蘊含著怎樣的懺悔和發願?我希望能透過這本書,去理解法會中那些“有形”的儀式,與“無形”的功德之間的連接。這本書會不會提供一些關於如何觀察和體驗法會的心得?比如,在法會中如何集中注意力,如何感受慈悲和智慧的流動?我對於如何將法會中的正麵能量帶迴生活中,也充滿瞭疑問,希望這本書能提供一些實用的建議,讓我能夠更好地在日常生活中實踐佛法。

评分

《三天法會專題(係列2)》這本書,看到標題就覺得很有分量。我平常對佛教的理解比較零散,雖然會念經,但對於法會這種大型的集體修行活動,瞭解得不多。每次看到大傢參加法會,都覺得那是一種非常殊勝的體驗,但背後到底是怎麼迴事,一直沒有一個清晰的概念。這本書既然是“專題”係列,而且還有“係列2”,我猜它一定做瞭非常深入的研究和整理。我特彆好奇,這本書會不會從曆史的角度去追溯法會的起源和發展?又或者,它會不會從不同宗派的角度去解析各個宗派的法會特色?比如說,淨土宗、密宗、禪宗,他們在法會的形式和側重點上會有什麼不同?我希望這本書能夠像一本百科全書,把關於法會的各種知識點都梳理清楚,讓我能夠有一個係統性的認識。而且,對於“三天”這個時間長度,一定有其深意,我非常想知道這三天分彆是哪些階段,每個階段的功德利益有什麼區彆。這本書的齣現,對我來說,就像是打開瞭一扇通往更深層佛法理解的大門。

评分

這次入手《三天法會專題(係列2)》,純粹是齣於對“法會”這個詞本身的好奇心。我之前參加過幾次法會,感覺氣氛都很祥和,但坦白說,對於法會流程中的許多細節,以及它們為何如此安排,我並沒有太深的理解。常常是跟著大眾一起做,感覺很受用,但事後想起來,總覺得少瞭點什麼。這本書的名字聽起來就很有學術性,又帶著點“專題”的意味,我猜測它應該不是那種走馬看花的介紹,而是會深入挖掘,比如為什麼法會要持續三天?這三天分彆側重哪些內容?三天的時間長度背後有什麼樣的佛理考量?我特彆想知道,如果一個人想要更係統地學習關於法會的知識,這本書會不會提供一個清晰的脈絡?會不會像一個教材一樣,由淺入深地講解,從基礎概念講到實踐應用?還有,書中會不會探討不同法會之間的異同?比如,焰口法會、梁皇寶懺法會、藥師法會等等,它們各自的重點和特色是什麼?如果書中能有一些圖文並茂的講解,比如法器、壇城、法服的介紹,那對我這樣的初學者來說,會更有幫助。總之,這本書給瞭我一種“想要好好學習”的動力,希望它能滿足我這份求知欲。

评分

哇,收到這本《三天法會專題(係列2)》真是太棒瞭!一直以來都對法會這種莊嚴又殊勝的場閤充滿好奇,但總覺得有些遙不可及,信息也不太容易獲取。這次看到有專門的係列齣版,而且還是第二輯,立刻就心動瞭。光看書名,就感覺它不隻是記錄,更像是在帶領讀者一步步走進法會的深層意義。我尤其期待它能解析法會中那些看似繁復的儀軌背後所蘊含的道理,比如每個環節的用意、唱誦的意義,甚至是如何選擇適閤自己的法會類型。有時候參加法會,雖然當下感覺很平靜,但事後迴想起來,總覺得有些地方沒有完全領會,如果這本書能像一個貼心的嚮導,把這些都講清楚,那就太好瞭。我猜想,它應該會包含一些經典的法會介紹,甚至可能是一些曆史上的重要法會案例分析,讓我們可以透過古人的智慧,去理解今時今日的修行。而且,颱灣在這方麵一直有很深厚的傳統,這本書會不會也融入一些颱灣本土的特色,比如某些寺院特有的法會形式,或者一些在地化的講解方式?這讓我非常期待,希望能藉此加深對佛教儀軌的理解,也更懂得如何在生活中實踐法會所傳達的精神。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