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造者時代:啓動人人製造的第三次工業革命

自造者時代:啓動人人製造的第三次工業革命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原文作者: Chris Anderson
圖書標籤:
  • 製造
  • DIY
  • 創新
  • 技術
  • 未來
  • 工業革命
  • 數字化
  • 生産
  • 自製
  • 草根創新
想要找书就要到 灣灣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圖書描述

當人人都能為自己量身訂做産品,
大者恆大的産業宿命將被推翻,機會輪到中小企業與個人手上。
最犀利的網路新經濟發言人剋裏斯.安德森,
繼長尾理論後,預見「自造者」的崛起將徹底改變未來所有産業。

  《經濟學人》、《彭博商業週刊》、《富比士》、《天下雜誌》、《商業周刊》、《今周刊》等國內外媒體熱烈探討「自造者」風潮。

  《紫牛》、《你的桶子有多滿》、《創意黏力學》、《精實創業》、《誰說人是理性的!》全球重量級作傢一緻盛贊!

  Amazon分類排行:電子商務#1、工業製造及營運係統#3、創業#7

  「自造者運動」是一場桌上型製造革命。

  網路開放式社群風潮成功擴散人纔的長尾效應。無數同好上網分享點子、衍生設計齣更多更好的産品,並集資讓夢幻逸品得以生産,將成果送達全球愛好者手上。3D印刷技術進一步推動物品的長尾效應。開模成本大幅降低,使得生産工具大眾化,拜實體産品數位資訊化之賜,「全民製造、量身客製」已成現實。

  不隻個人,大型企業也開始利用3D技術製作小量多樣的高級技術零件。電影「鋼鐵人」主人翁的原型、Tesla創辦人Elon Musk,他的汽車工廠活脫脫就像電影場景,生産的每一個零件都可重新設定,從車門內飾闆顔色到電池模組放幾顆電池,都依要求生産,甚至在室內試車,發生問題能立即解決。

  華頓商學院教授Jeremy Rifkin形容這場位元與原子虛實整閤的運動:「重要性有如從農業社會轉移到早期工業社會,甚至將改變未來全球製造版圖。」《經濟學人》認為,3D印刷等技術將承繼19世紀蒸汽機動力、20世紀流水綫生産,帶動21世紀的「第三次工業革命」。 

  隻要有想法,就能夠以製造為業;有瞭網路,便能將成品銷售到全世界。未來産業會齣現一個特色:「萬人小市場」(數量夠多,有生意可做;數量也夠少,能維持專營路綫,避開激烈競爭)。這是量産型産業的缺口;是整體市場的混沌地帶;也是小巧型公司的機會所在。

  自造者世代應用網路創新模式推動下一波經濟成長,人人製造的新工業革命已然來臨!

作者簡介

剋裏斯.安德森Chris Anderson

  在網路新經濟這個領域,安德森被譽為是論據最充分且觀察最犀利的作者。他的一係列觀點超越時代的文章及著作,不隻定義瞭新經濟裏的數種關鍵趨勢,也描繪齣這些趨勢所代錶的新商業模式與商機。2007年獲《時代》(Time)雜誌選為「全球最具影響力100位人士」之一。

  安德森自2001年起擔任《連綫》(Wired)雜誌總編輯,在他的帶領之下,《連綫》五度獲得「美國國傢雜誌奬」(National Magazine Award)提名,並曾獲卓越雜誌首奬(General Excellence)。安德森也曾獲《廣告年代》(Advertising Age)封為「年度總編輯」(editor of the year)。

  2012年底,安德森宣布離開《連綫》雜誌,擔任3D Robotics執行長,「對我來說這是追逐創業夢想的機會。」安德森在2009年底與人共同成立瞭3D Robotics,主要生産、販售DIY無人機的零件,並經營由DIY社群成立的網站DIY Drones。他們沒有融資、但是第一天就産生收入,目前已經成為一傢營業額數百萬美元的公司。

  安德森曾服務於《經濟學人》(The Economist)、《自然》(Nature)、《科學》(Science)等雜誌,也曾在洛塞勒摩斯(Los Alamos)國傢實驗室擔任研究員。齣版《長尾理論》、《免費!》,發錶他對網路商機的最新觀察與研究成果。目前和妻子與五個兒女住在北加州。

  安德森的網址為:www.makers-revolution.com

譯者簡介

連育德

  英國巴斯大學口筆譯所畢業,曾任東吳英文係口筆譯兼任講師、證券業內部譯者。教育部中英翻譯能力檢定通過,亦曾獲梁實鞦翻譯評審奬,專精財經與科技領域的中英雙嚮翻譯。另從事商業人士英文傢教,並熱中於全腦開發學習,著有《新多益3冠王教你腦力全開記單字》一書,譯作有《第一眼就看齣問題》、《3000元開始的自主人生》(天下文化齣版)。

《自造者時代:啓動人人製造的第三次工業革命》圖書簡介 一、 時代背景與核心議題 我們正站在一個曆史性的轉摺點上。繼蒸汽機催生的第一次工業革命和電力驅動的第二次工業革命之後,一場以數字化、連接化和個性化為標誌的第三次工業革命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和深度重塑著世界。這場變革的核心,並非宏大的國傢戰略或跨國巨頭的壟斷,而是源於“個體賦能”——即人人都可以成為製造者(Maker)的時代浪潮。 本書深入剖析瞭這一變革的驅動力、技術基礎及其對社會經濟結構産生的顛覆性影響。我們不再僅僅是産品的消費者,更重要的身份正在轉變為設計者和生産者。這種身份的轉變,不僅是技術的迭代,更是一場關於生産關係、權力結構和價值創造邏輯的深刻重構。 二、 技術基石:數字化製造的“三駕馬車” 理解“自造者時代”的興起,必須首先把握支撐這場革命的三大關鍵技術支柱: 1. 3D打印(增材製造)的普及化與專業化: 本書詳細探討瞭從早期的快速原型製作(Rapid Prototyping)到如今能夠直接生産終端産品的增材製造技術如何實現民主化。我們追溯瞭FDM、SLA、SLS乃至金屬打印技術的發展脈絡,重點分析瞭材料科學的突破如何使得高強度、功能性復雜的零件得以在桌麵級設備上實現。更重要的是,我們考察瞭開源硬件社區如何推動這些技術的成本急劇下降,將原本僅限於大型工廠和研發機構的尖端製造能力,平移到瞭個人工作室和小型作坊。這不是簡單的工具升級,而是“設計即製造”理念的硬件載體。 2. 數字化設計與開源生態係統: 如果說3D打印提供瞭“肌肉”,那麼數字化設計工具和開源知識庫則提供瞭“大腦”。本書將重點剖析CAD/CAM軟件的易用性進步,以及平颱如Thingiverse、MyMiniFactory等如何構建瞭一個全球性的“設計共享圖書館”。我們分析瞭參數化設計(Parametric Design)和生成式設計(Generative Design)如何解放設計師的想象力,使得非專業人士也能通過直觀的界麵創造齣復雜、優化後的結構。開源(Open Source)理念滲透到硬件設計中,極大地降低瞭創新的門檻,使得“復製、修改、再創造”成為常態,加速瞭知識的迭代速度。 3. 物聯網(IoT)與智能自動化反饋: 真正的革命在於連接。本書闡述瞭如何將聯網傳感器、微控製器(如Arduino、樹莓派)融入到個人製造流程中。這使得製造過程不再是孤立的,而是可以被實時監控、遠程控製和數據優化的。一個簡單的桌麵級CNC機床,通過集成IoT模塊,可以上傳生産數據、自我診斷故障,甚至與其他生産單元進行協作。這種“智能反饋迴路”是實現柔性製造和按需生産的基石,確保瞭即使是小批量、定製化的産品也能維持高效的質量控製。 三、 生産模式的顛覆:從“集中化”到“分布式” 本書的核心論點在於,第三次工業革命正在瓦解傳統的大規模、中心化、標準化的生産範式。 1. 供應鏈的重塑與本地化製造: 傳統全球供應鏈的脆弱性在近年的危機中暴露無遺。自造者運動提供瞭強大的對衝方案——分布式製造網絡(Distributed Manufacturing Network)。我們探討瞭如何通過建立城市級的微型工廠(Fab Labs)和社區製造中心,將生産能力從遙遠的工廠轉移到離消費者最近的地方。這種本地化生産不僅縮短瞭交貨時間,減少瞭物流成本和碳足跡,更重要的是,它賦予瞭社區對自身物資供應的控製權。 2. “一物一碼”的極緻個性化: 在過去,大規模生産意味著犧牲個性以換取效率。如今,通過數字化工作流,為每個客戶定製産品在邊際成本上幾乎與標準化生産持平。本書將展示多個案例,從定製化的醫療植入物、完全適應用戶人機工程學的工具手柄,到具有獨特美學錶達的傢具,說明“人人製造”如何將産品的主導權從品牌商手中交還給個體用戶。 3. 消費者即生産者(Prosumer)的崛起: 我們分析瞭“Prosumer”的概念如何超越瞭簡單的DIY範疇。現代的自造者不僅修復和升級現有産品,他們更是在設計和製造替代品,甚至是全新品類。這種“從設計到交付”的全程參與,極大地提高瞭産品的耐用性和用戶的滿意度,挑戰瞭“計劃報廢”(Planned Obsolescence)的商業模式。 四、 社會與經濟影響的深度考察 “自造者時代”帶來的不僅僅是技術革新,更是一場社會經濟結構性的調整: 1. 教育模式的轉型: 傳統的“知識灌輸”教育模式正在失效。本書強調,麵嚮未來的教育必須轉嚮“項目驅動”和“動手實踐”。創客空間(Makerspaces)和STEM教育體係的興起,正是這種需求的迴應。教育的重點將從“記住答案”轉變為“提齣並解決問題”,培養批判性思維、工程倫理和跨學科協作能力。 2. 知識産權與創新的邊界: 開源設計與商業利益之間的張力是本時代必須麵對的難題。本書探討瞭知識共享協議(如Creative Commons)如何在新製造環境中運作,以及如何平衡創作者的知識産權保護與推動技術普及的社會效益。新的商業模式,如基於服務、訂閱或定製化交付的模式,正在取代傳統的純粹硬件銷售模式。 3. 對現有産業的衝擊與機遇: 本書客觀評估瞭這場變革對傳統中小型製造企業構成的挑戰,同時也指齣瞭巨大的轉型機遇。那些能夠擁抱“小批量、多品種、快速響應”戰略,並利用數字化工具進行柔性生産的企業,將在新的生態係統中占據有利位置。本書為傳統企業提供瞭如何集成自造者技術,實現數字化轉型的路綫圖。 五、 結語:開啓你的製造之旅 《自造者時代:啓動人人製造的第三次工業革命》旨在成為一本深刻的洞察之作和實用的行動指南。它不僅描繪瞭一個令人興奮的未來願景,更提供瞭理解當下變革動力和參與其中的關鍵認知框架。無論你是企業傢、教育工作者、工程師,還是僅僅對世界如何被創造充滿好奇心的普通人,本書都將為你揭示如何在這個由技術驅動的、人人皆可參與的製造新紀元中,找到屬於自己的位置和聲音。這場革命,需要的不是少數精英,而是每一個願意動手、敢於創新的你。

著者信息

圖書目錄

序一 重新發明每一樣東西 林之晨
序二 迎接颱灣的自造維新運動 徐紹中

Part 1  革命The Revolution

第1章:發明革命席捲而來
自造者其來有自∕小雜誌,獨立音樂,網民大串連

第2章:新工業革命
自造者大集閤∕有製造斯有國∕製造自己來∕灑水器新樣貌∕灑水器行,其他東西也就行

第3章:知古、鑑今、看未來
革命的力量∕第二次工業革命∕第三次工業革命?∕曼徹斯特的昨日與明天

第4章:你我都是設計傢
「桌上型」將改變一切∕設計自己來

第5章:物品長尾效應
就是要顛覆!∕工業級工匠∕快樂經濟學∕實體産品數位資訊化∕實體世界吹起混搭風∕小量生産

Part 2 未來The Future

第6章:製造轉型新工具
三軸齊下,一次搞定∕傢釀印刷俱樂部∕愛不釋手,渾然忘我∕實境捕捉

第7章:開放式硬體
我的第一個傢庭手工業∕營運一飛沖天∕獲利,其實有道∕開放式設計的優點∕社群營造術∕無牆城堡∕「海盜」改邪歸正

第8章:製造業龍頭大變身
廿世紀發明傢有苦難言∕靈光再現∕競賽拉齣人纔長尾效應∕這不是沙灘車!∕底特律大西部精神再現

第9章:開放式企業
最不像執行長的執行長∕喬伊定律勝齣:開放式製造模式∕開放式供應鏈∕自造者能製造齣工作嗎?∕地理微積分∕超現代化工廠

第10章:自造者時代籌資法
地下創投經濟∕自造者對上跨國企業∕籌資的未來何去何從?∕社會資本∕無心插柳柳成蔭∕投票定勝負∕手工産品工業化

第11章:自造者企業
嗜好玩齣雄心萬丈∕樂高的長尾∕原子與位元的虛實整閤

第12章:雲端工廠
救命火箭∕芝麻開門∕DIY工廠

第13章:DIY生物學
可編程物質∕DNA自造

結語:工業世界的新樣貌

附錄:新世紀工場
CAD新手上路∕3D印刷新手上路∕3D掃瞄新手上路∕雷射切割新手上路∕數控工具機(CNC)新手上路∕電子零件新手上路
緻謝

圖書序言

推薦文一

重新發明每一樣東西∕林之晨 (mrjamie.cc/)appWorks 之初創投閤夥人

  與其說「自造」是場革命,不如說它是一個運動,一個因為環境日趨成熟,因而自然孕育的生態圈。

  在這個生態圈的核心是「3D 列印」,由於這個劃時代技術的日漸普及,人們第一次有機會可以自主、自動化的小量生産商品。這將會改變工業革命以降,大傢習慣從商場貨架上挑選「量産品」為主的生活方式。

  工廠大量生産的商品,雖然有規模經濟的成本優勢,但往往隻能遵循 80/20 法則,在功能、設計上取市場的最大公約數,但結果就是沒辦法真的吻閤任何一位單獨消費者的需求。並且這些産品從生産、批發、運輸、經銷、通路到零售,終端售價比起原物料的價格,往往有著 5-10 倍的差距。

  所以這裏麵有一個空間,讓自造者可以繞過生産到消費中間的層層抽傭,有機會用更便宜的價格,取得完全符閤自己需求、專為自己而設計的産品。在經濟學上,當人們可以付齣更少的金錢,卻換來更多的價值,那是一個從麯綫到麯綫的躍進,也難怪剋裏斯.安德森想要稱它為「第三次工業革命」。

  但光是有「3D 列印」是不夠的,畢竟人們生活中需要、想要的商品,大多數相當復雜。而要設計完全吻閤某個個人的商品,更是一門課題。因此這個運動需要「軟體」,不隻是電腦軟體,還有社群。

  前兩次的工業革命專注在「量産」,因此把社會推嚮瞭極度的專業分工世界,我們之中大多數人從小並未學習設計,不太熟悉用設計思考找齣解決方案的方法,也不懂如何用 CAD 軟體把我們解決方案轉化成電腦與 3D 列印機可以理解的 3D 模型。

  所以自造運動普及的第一步,必須先有社群,用社群的力量來幫助大傢重新學習,等到熟習瞭這些技能,纔有機會成為一個獨力作業的自造者。

  因此我稱之為「運動」,一個人們協助彼此站起來,漸漸從「母體」中獨立齣來的過程。而安德森的這本「自造者」,就是在記錄這個運動的濫觴。

  行銷大師 Seth Godin 給瞭一個非常到位的總結,他說:「這本書將會改變你的生活,無論你有沒有讀它,因此我建議你早點開始。」

  現在往後的數十年,自造終將會重新發明每一個東西,大大改變我們的生活方式。所以從這本書開始瞭解它,試著成為社群的一員,的確是一個相當中肯的建議。

推薦文二

迎接颱灣的自造維新運動∕徐紹中 工研院南分院執行長

  《長尾理論》作者剋裏斯.安德森在2012年底離開《連綫》雜誌後,接任3D Robotics執行長,以3D列印結閤開放式創新的嶄新商業模式來經營,目前已成為一傢營業額數百萬美元的公司。安德森以自造、開放式創新,發掘網上創業和網路製造的新大陸,並在《自造者時代》一書預見3D列印積層製造技術將帶動全球「自造業」風潮。

  製造數位化被《經濟學人》雜誌譽為第三波工業革命,網路資訊的位元與實體製造的元素結閤、數位工具的使用和開放式創新思想的普及,讓人人都可以是生産者,有機會在未來10年內形成一個「自造者時代」。

  有製造斯有創新、斯有就業機會、斯有國傢未來,在美國希望重新找迴製造的創新能力和再創工作機會的同時,身為全球代工製造重鎮的颱灣當然不能忽視這個趨勢。

  「自造者運動」不僅是製造數位化風潮,更會引領下一波新經濟浪潮的到來,將創造桌上型工具(如:3D印錶機、數位工具機、雷射切割機及3D掃描器)、開放源碼硬體、自造者企業、網民募資、雲端製造工廠等新時代的新機會。對颱灣而言,資通訊技術與傳統製造(如工具機)都曾是創造颱灣經濟奇蹟的重要推手産業,如今麵對新時代的整閤,如何在新的遊戲規則下,與全球新加入的競爭者競爭會是一個重要議題。

  麵對未來,颱灣産業該如何走?如何麵對新規則,跟著太陽迎嚮明天呢? 這是每位讀者內心的疑問。製造業中永遠有量産市場與長尾理論所強調的利基市場,兩者並存。在量産市場中如何大量「智造」與在利基市場中如何善用「自造」,是我們可以思考的兩造新方嚮。

  當颱灣在大量製造上,既沒有大陸的成本優勢,也沒有韓國的競爭力時,或許我們應該師法美國的軟硬體開放式創新與跨産業整閤力,或是德國和瑞士的精緻製造力,從軟體、智慧化、跨領域整閤來形塑已有「形」的颱灣製造業所欠缺的「神」,以創新來精進颱灣製造技術,以服務來強化颱灣製造産業鏈。

  工研院於2012年7月,已集結國內法人、學校及36傢廠商成立「雷射積層製造産業群聚」,率先建置國內第一個金屬粉末積層製造設備,展開以3D列印技術結閤材料、製程、設備、軟體以及創新服務模式,來帶動颱灣製造業的另一波風潮。麵對新經濟變局,期盼讀者能從本書的導引和産業的變化中,洞察到明日的機會。

前言

(節錄自第一章〈發明革命席捲而來〉)

  你我都是自造者(Maker)。看小孩子對畫畫、積木、樂高或勞作這麼著迷就知道,我們是天生的自造者,許多人長大後還維持自己動手做的熱誠,當成興趣。自造的範圍不隻侷限在工作室、車庫,或男人的個人空間而已。如果你喜歡下廚,你就是廚藝自造者,爐子成瞭工作颱。如果你熱愛養花蒔草,你就是園藝自造者。編織、畫圖、串珠子、十字銹……無一不是自造。

  這些個人活動的背後,代錶著有幾百萬人在實踐構想、在追求夢想與嗜好。但進入網路年代,我們的生活方式齣現重大轉變,其中一個就是:自然而然習慣上網分享。做瞭什麼事,可以拍下來,拍完後上傳發佈,跟朋友宣傳。彆人可能受到啓發,因此萌生雙方閤作的機會。個體戶自造者走上網路,促進全球大串連,掀起一場運動,以前喜歡自己動手做的人習慣唱獨角戲,如今開始攜手閤作。「公開自造」(making in public)的小動作,也能成為創新的火車頭,分享齣去就如星火燎原。

  如今,同樣的浪潮襲嚮實體世界。雖然說電腦教人瀋迷,但我們畢竟活在現實世界,吃的食物、住的房屋、穿的衣服、開的汽車、住的城市、工作的辦公室、傢中的庭院,凡此種種都非位元,而是由原子所組成。位元與原子,簡單來說就是軟體與硬體之分;非資訊科技,便屬於其他萬事萬物。這兩者的分野如今日益模糊,日常生活中的電子産品愈來愈多,彼此連綫,編織齣所謂的「物聯網」(Internet of Things)--改變製造業,亦即我們所謂的全球經濟引擎。

  一言以蔽之,「工廠」的定義正在改寫。當初,網路將個人創意位元化,得以跟眾人分享;同理,在3D印刷機與雷射切割機等「快速成型」(rapid prototyping)新技術之下,個人創意如今齣現原子化,成為實體而與眾人分享。各位以為過去20年的科技演變很神奇嗎?

  好戲還在後頭!

  如果豪瑟生於1998年,而非1898年,他還是會有一座車庫改裝的工作室,唯一不同之處在於,工作室多瞭能夠上網的電腦。但一個改變,卻有驚天動地的影響!

  他不用孤芳自賞,反而有機會找到全球各地有誌一同的社群。他不用每次都從零開始發明,反而能從其他人的作品找到靈感,將幾十年的工夫濃縮成幾個月完成。他不用申請專利,反而會跟其他社群成員一樣,把設計圖公布在網路上分享。

  纍積瞭好幾個發明,準備要製造成産品時,豪瑟不用求助於製造商,把專利授權給他們。生産的事,他自己就可以來。他可以把設計檔上傳給産量客製化的製造商,數量要幾十個或幾萬個都由他,甚至還會直接幫忙齣貨。由於設計檔都已數位化,自動化工具機就能生産,省下9成以上的模具成本。他不用尋覓經銷商幫他銷售,自己可以成立專屬的電子商務網站,顧客不再需要透過銷售員,隻要自己上榖歌搜尋,就會找上門來。

  簡單說,他的身分不再隻是發明傢,還是個創業傢。這就是本書的中心思想。

  如此際遇,不容我們錯過。歐美就業市場目前正深陷危機。企業業績通常在經濟衰退後反彈,但這一次,工作機會卻沒有同步迴升。生産力上揚之際,失業人數卻還有幾百萬人。探究原因,主要是製造業的問題。製造業産量仍有增加,但工廠工作佔整體就業人口的比重卻在曆史新低,一方麵是自動化生産所緻,另外則是全球競爭加劇,小型工廠慘遭淘汰。

  自動化生産已成常態,未來也不會改變,因為富裕國傢要達到量産的唯一方式,隻能靠自動化(見第9章)。但可以改變的是,小企業所扮演的角色。新創企業是科技世界的創意推手,次文化是全新文化的搖籃;同樣的道理,懷抱著熱誠與創意的創業人與發明傢,也能夠催生齣不同以往的製造業,在過程中創造齣工作機會。

  小生意嚮來是創造工作機會的大本營,但懂得創新的太少,在地經營的太多,例如洗衣店、披薩店、雜貨店等等,要擴大營運並不容易。自造者運動的寶貴契機在於:事業可以小規模又國際化,求工藝又求創新,高科技又低成本,小資成立卻又能成就大事。更重要的是,打造齣全世界還不知道、但知道瞭後會想要的産品,因為這些産品另闢蹊徑,不落入主流經濟的框架。

  新工業革命正式來臨!

圖書試讀

(節錄自第九章〈開放式企業〉)

自造者能製造齣工作嗎?


國際貿易從第一次工業革命爆發以來蓬勃發展,若套用勞動力套利的論點,製造業勢必會流嚮低成本國傢。但現在我們應該以自動化的觀點來看,會發現:低廉勞力的優勢正在消失,而其他因素如貼近消費者、運輸成本(包括未來可能實施的二氧化碳稅)、彈性、品質,以及可靠性,卻愈來愈重要。

同時,利基型製造商把重點放在靠近客戶的所在地設廠,提供客製化或高週轉率的産品,因為客戶願意支付溢價。産品有的是特製傢具(需要與客戶密切聯係)、有的是高檔床墊(接單後生産的模式可降低成本),有的則是高級訂製服。在地經營的企業一直以來都有,但現在這類企業不隻在地而已,如果具備創新思維,透過網路亦能銷售到全世界。

我的用意不是說,企業以後不會再委外給中國等低成本國傢生産。對許多産業而言,廣州的人力相對低廉,又有供應商群聚,兩個優勢相結閤,非美國國內所能比。美國不生産手機,中國是全球的玩具龍頭,原因在此。

但可確定的是,委外中國並非唯一選擇。營運達到某種規模時,由中國工廠代工,日後或許仍舊是上上策,但在某種規模時,在地製造自有其優勢,且齣貨延宕的問題可降至最低,營運彈性可增至最大,反而是更好的選擇。同時,隨著自動化程度提升,中國製造與美國製造的成本差距逐漸縮小。

在這樣的世界裏,美國絕對有競爭力。中國也有競爭力,而德國、墨西哥、波蘭也都有。數位製造讓大傢在全球市場有瞭相同的起跑點,每個國傢都能從事製造活動,唯一的問題是,什麼産品做得比彆人好。

超現代化工廠

用心看,就能發現例子俯拾即是。

以Sparkfun為例。2003年,納森‧希多(Nathan Siedle)就讀於卡羅拉多大學工程係,他手頭有些工程需要特殊的電子零件,幾經摺騰後,最後纔在網路上找到一些供應商。東西到手,他大可把作業完成就好,但他跟本書介紹的自造者一樣,選擇將自己的發現跟大傢分享。他設置小規模的網站店麵,專門銷售採購不易的零組件,過程中為瞭備貨,還把身上幾張信用卡給刷爆。網站定名為Sparkfun。他收到州立免徵收銷售稅通知那天──證明他的公司真的存在──他心情大好,騎上摩托車飆車迴傢,結果還被開超速罰單,需要齣庭認罪。

希多畢業時,Sparkfun已經成長成貨真價實的企業。他不另外找工作,決定繼續經營Sparkfun闖一闖。加上他喜歡波爾德市的環境,所以找到當地商業區一棟辦公大樓,在一樓租瞭一部分空間,正式成立店麵。

現在的Sparkfun,員工人數逾120人,年營業額達3韆萬美元左右,每年成長率50%。在棒球場大的廠房裏,自動化設備生産綫佔據瞭大部分空間,全天候運作。公司的銷售網站每日更新貼文,也有使用教學,因此發展成高人氣社群,每天瀏覽人次超過5萬人。

波爾德市的物價水準高,房價在美國排名前段班。而且Sparkfun又是電子企業,電子零件市場看在很多人眼中,早就是中國的天下。對手的生産成本這麼低,Sparkfun有何競爭優勢?答案是:自動化生産;貼近客戶的心,知道他們的需求(由於公司因熱血而成立,所以更受宅男宅女的信賴);員工每天貼齣教學資訊與文章,衍生齣社群(員工在自造者世界裏現在也小有名氣)。製造商要經營成功,未必一定要找到最低廉的人力,Sparkfun就是明證。

問人對美國製造業現況的看法,大傢常會舉齣同一個無奈的現象:美國身為科技大國,卻隻能製造位元(産品概念與軟體),無法製造原子(手機實體)。「加州設計,中國製造」,標示寫得一點也不假。

蘋果iPhone與許多大眾市場的3C産品都由富士康製造。富士康旗下約有100萬名員工,廠址有如一座小城,工作環境(還有自殺事件)也登上報紙頭條過。富士康不走研發,隻做代工,但相對地,毛利微薄。大多數生産iPhone零組件的亞洲廠,也是同樣情形。産品獲利大多歸負責研發的蘋果。各位想要在哪一邊工作?

Sparkfun又不同,多數産品的設計與製造都由公司一手包辦,營運模式如先前所述,過程採開放式創新,社群就是客戶。Sparkfun的産品為開放源碼硬體,設計圖稿公開分享,也能任人修改。許多産品其實都是由客戶設計,Sparkfun的工程人員隻負責檢查,適時加以改良,讓設計更容易製造。

典型的社群導嚮企業正是如此。

這是21世紀美國自造者的成功典範。它不畏亞洲同業的競爭,依舊發光發熱;它成長快速,創造工作機會;它的獲利能力極佳。另外一點也很重要:它有龐大的加乘效應。

成功的自造者公司做得到這點。它們擁有涓滴效應(trickle- down
effect),其滲透的力道,並非以員工傢人常去的乾洗店或披薩連鎖店來衡量,而顯現在它們所銷售的工具設備,能夠讓其他公司更上一層樓。換句話說,它們不隻是創造新工作而已,還衍生齣創造更多工作的新企業。身為超現代工廠的Sparkfun,正是産業共有財的軸心。問題剩下一個:自造者運動所纍積的共有財,能拓展到何種程度?

用户评价

评分

看到《自造者時代:啟動人人製造的第三次工業革命》這個書名,我第一個聯想到的就是,這是不是預告著一個「去中心化」的未來?我平常在網路上衝浪,經常會看到一些關於區塊鏈、去中心化應用的討論,似乎很多領域都在走嚮一種更分散、更平等的模式。而「人人製造」聽起來,正是這種精神在物質生產層麵的體現。我本身對這方麵的資訊有著高度的關注,因為我覺得這可能代錶著一種更公平、更個人化的發展方嚮。我很好奇,書中對於「自造者」的定義會有多廣泛?是僅限於科技產品的製造,還是會涵蓋更多元的領域,例如藝術、設計、甚至生活用品的DIY?我特別期待書中能探討,這種「人人製造」的模式,如何打破現有的知識和技術壁壘,讓更多人能夠參與到產品的創造和革新中。是不是會齣現一些我們現在難以想像的創新產品,是由一群來自各行各業的「自造者」共同協作完成的?而且,我對「第三次工業革命」這個概念非常著迷,究竟是哪些力量在推動這場革命?是新興的科技、是人們對個性化需求的日益增長,還是對傳統生產模式的反思?我希望這本書能夠提供一個清晰且具體的藍圖,讓我們理解這場正在發生的變革,並且知道如何把握其中的機遇。

评分

哇,這本書名《自造者時代:啓動人人製造的第三次工業革命》,光聽名字就讓人熱血沸騰!我最近在書店翻到這本書,其實我對「第三次工業革命」這個詞本來就很好奇,總覺得好像是科技業很深奧的東西。但它後麵加瞭「人人製造」,這就很有意思瞭!我平常沒事喜歡逛逛誠品,看看有哪些新書,最近觀察到很多關於 DIY、手作、甚至是一些小工作室的討論,感覺好像真的有什麼東西在悄悄改變。這本書的名字,好像就是把這些零散的觀察串起來,提供一個更宏觀的視角。我很好奇,作者怎麼把「人人製造」跟「工業革命」這麼大的概念連結起來?而且「啟動」這個詞,聽起來就很積極,好像這本書不是在講歷史,而是在講未來,或者說,如何參與到這個未來的創造中。我對裡麵的「自造者」這個詞也很感興趣,他們到底是一群什麼樣的人?是玩 3D 列印的工程師?還是喜歡縫紉、木工的創客?或者還有更多我沒想到的角色?我真的很想知道,這場「人人製造」的革命,會怎麼改變我們的生活、工作,甚至整個社會結構。它會讓大公司失去影響力嗎?還是會催生齣新的商業模式?想像一下,如果每個人都可以成為某個領域的「自造者」,那會是怎麼樣一個充滿活力的世界?書名本身就帶有一種行動的呼喚,讓人忍不住想一探究竟。

评分

《自造者時代:啟動人人製造的第三次工業革命》這個書名,讓我感覺這是一本充滿前瞻性的讀物。我平常喜歡追蹤一些比較新的科技趨勢和社會發展的議題,所以「工業革命」這個詞對我來說並不陌生,但我從未想過它會與「人人製造」這樣一個如此貼近個人生活的概念結閤。我很好奇,書中會不會深入探討「自造者」的核心驅動力是什麼?是齣於對現有產品的不滿,想要創造更貼閤自己需求的物品?還是源於一種對創造本身的熱情,一種想要將腦中的想法轉化為實體的渴望?又或者,這是一種對抗消費主義、追求更永續生活方式的選擇?我希望能從書中瞭解到,這種「人人製造」的浪潮,是如何在世界各地興起的,有沒有一些具體的案例,可以讓我們看到「自造者」們如何運用新技術,解決實際問題,甚至影響市場。我還想知道,這種趨勢對我們的教育體係、勞動市場,甚至社會結構會帶來怎樣的衝擊。會不會齣現新的職業,或者傳統職業會被取代?最讓我感到興奮的是,「啟動」這個詞,它意味著這本書不僅僅是對現狀的分析,更像是一本行動指南,引導讀者參與到這場變革中。我期待書中能夠給齣一些啟發性的建議,讓我們知道如何在自己的生活中,成為一個真正的「自造者」。

评分

這本書的標題《自造者時代:啟動人人製造的第三次工業革命》,讓我想起以前唸書時,課本上講的第一次、第二次工業革命,像是蒸汽機、電力這些劃時代的發明。但這次「第三次」,而且重點在「人人製造」,這就徹底顛覆瞭我對工業革命的刻闆印象。我一直以為工業革命是少數天纔發明的東西,然後由大工廠生產,推動社會進步。但「人人製造」聽起來更像是全民運動,像是把生產力分散到每一個人手上。我平常住在颱北,生活節奏很快,大傢好像都忙著追趕潮流、消費,很少有人會真的動手做東西。但這本書好像在說,這情況正在改變,而且是從根本上改變。我很好奇,作者會不會舉齣一些實際的例子,像是國外有哪些地方已經開始齣現「自造者」的熱潮?他們是怎麼組織起來的?有沒有一些成功的社群或平颱,讓這些「自造者」可以互相學習、交流、甚至閤作?我還想知道,如果真的進入「人人製造」的時代,對我們這些普通人來說,會不會有什麼具體的影響?比如,我們可以自己設計、製造更符閤個人需求的產品?還是說,我們會更有機會創業,用自己的創意在市場上佔有一席圖?總之,這個標題真的很有想像空間,它不隻是關於科技,更是關於人的自主性、創造力,以及一種全新的生活方式。

评分

《自造者時代:啟動人人製造的第三次工業革命》這個書名,聽起來就很有時代感,彷彿預告著一場即將到來的巨變。我一直對科技的發展和社會的變遷有著濃厚的好奇心,尤其是在數位時代,資訊的傳播速度和知識的可及性都大大提升,這似乎為「人人製造」的理念提供瞭絕佳的土壤。我個人平時並沒有特別接觸到所謂的「自造者」社群,頂多知道一些玩 Arduino、Raspberry Pi 的朋友,或是對 3D 列印有些研究。但「第三次工業革命」這個詞,總是讓我聯想到那些改變人類歷史進程的重大變革。我迫切想知道,作者是如何將「人人製造」這樣一個看似個人化的行動,上升到「工業革命」這樣一個宏大的歷史敘事的層麵的。書中會不會探討一些關鍵的技術,像是開源硬體、開源軟體、物聯網,甚至是人工智能,它們是如何促成「人人製造」的普及?我更關心的是,這種「人人製造」的趨勢,最終會對我們現有的產業結構、經濟模式,甚至我們的價值觀產生怎樣的影響。難道傳統的製造業會因此式微?而個人化的、小眾化的生產方式會成為主流嗎?這讓我想到,如果我們不再依賴大型工廠,而是能夠自己動手解決生活中的各種問題,那將會是多麼解放的一件事。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