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有中國特色的《國富論》
該書通過量化的方法,揭示齣價值外的剩餘(剩餘價值)與價值內的剩餘(價值剩餘)屬於兩種不同的社會財富增長方式,雖然它們在社會財富的增長過程中互為條件、缺一不可,有著密切的聯係,但二者各自有獨特的經濟規律,不能混為一談。該書還對有形剩餘價值和無形剩餘價值、一般價值剩餘和個彆價值剩餘、有形虧損與無形虧損、社會分工與人口增長、市場競爭與行業壟斷等諸多經濟問題,都作齣瞭創新性、建設性的理論闡述。
該書所總結齣的資本運作規律,不但貼近現實,而且對實踐具有指導意義。不但可供政府經濟管理者、經濟學研究者參考,而且還適閤創業者和企業經營者以及學習社會學、經濟學的學生閱讀參考。
作者簡介
張春津
1958年生於天津。1987年畢業於南開大學。中國管理科學研究院特約研究員;天津市未來與預測科學研究會副秘書長;傳統與現代預測研究分會常務副會長;天津市邏輯學學會理事。天津工人報社新聞二部主任。
所撰寫的論文〈剩餘價值與價值剩餘〉,獲得中國管理科學研究院「優秀學術成果一等奬」;〈資本發展階段的分析及預測〉獲得世界學術成果研究院「世界優秀學術論文(成果)『國際金奬』」;〈生産力受消極文化力製約的分析〉,在世界華人交流協會和世界文化藝術研究中心聯閤舉辦的2005年國際交流評選活動中,獲得國際優秀論文奬。
序 理論創新需要不斷破除迷信 李正中
自序 啤酒與海鮮 張春津
上篇 彆再迴頭 隻嚮前看 1
第1章 睏惑引齣的探索 2
1-1 「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 2
1-2 探索中齣現的睏惑 4
1-3 「不入虎穴,焉得虎子」 8
第2章 剩餘價值與價值剩餘 13
2-1 剩餘價值的創造 13
2-2 價值剩餘的創獲 20
2-3 互為條件、缺一不可 27
2-4 價值剩餘與剩餘價值 32
2-5 財富增長的方式和實質 36
2-6 重復性投入的利與弊 39
第3章 商品價格與「二道販子」 43
3-1 銷售商品謀利不可恥 43
3-2 商品價格是由誰確定的 46
3-3 價格的評價和估算 50
3-4 「二道販子」也創造剩餘價值 56
第4章 有形剩餘價值與無形剩餘價值 62
4-1 「忠孝難兩全」 62
4-2 「資本盈虧分界綫」 65
4-3 GW也是社會財富 69
4-4 「羊毛齣在羊身上」 71
4-5 實剩資源與虛剩資源 73
4-6 警惕可增殖的虛剩資源 76
第5章 個彆價值剩餘與一般價值剩餘 79
5-1 「人不得外財不富」 79
5-2 有貧有富與共同富裕 84
5-3 讓「遊戲」有利於發展 87
第6章 有形虧損與無形虧損 95
6-1 有形虧損的幾種形式 95
6-2 無形虧損的分類 102
6-3 宏觀經濟的無形虧損 117
6-4 政治傢不是白吃飯的 120
第7章 投資預測與市場分析 125
7-1 需求數量是投資預測的核心內容 125
7-2 需求綜閤導嚮定價法 134
7-3 資本與成本的不變與可變 141
7-4 「規模收益」 149
第8章 國民財富的正確核算 152
8-1 收益、利潤和儲蓄 152
8-2 核算産值體現不齣「經濟增長」 160
8-3 國民財富總額的核算 166
8-4 FCN彌補GDP的不足 170
第9章 通貨緊縮與通貨膨脹 180
9-1 「貨幣抽血」與「貨幣輸血」 180
9-2 貨幣增加與物價上漲 185
9-3 利率必須為正數的原因 196
9-4 「蹺蹺闆」原理 201
9-5 通貨膨脹的好處 207
9-6 「中幡定則」 215
第10章 人口增長與社會分工 226
10-1 科學技術的變量 226
10-2 社會分工與就業 231
10-3 減少失業的辦法 236
第11章 明星效應與「利潤攤薄」 248
11-1 讓産品成為明星 248
11-2 如果人人都成為明星 252
11-3 「利潤攤薄」——縮小貧富差距 255
第12章 市場競爭與行業壟斷 259
12-1 不買「模仿秀」商品 259
12-2 讓競爭有利於社會分工 262
12-3 有關壟斷的話題 267
12-4 競爭意識與競爭價格 270
第13章 經濟發展戰略 276
13-1 經濟發展的原動力 276
13-2 計劃經濟與經濟計劃 292
13-3 經濟是一盤走不完的殘局棋 305
下篇 舊的不去 新的不來 315
第14章 産品的分類及經濟階段 316
14-1 經濟學不應從商品的分析開始 316
14-2 産品的分類是人類曆史的寫照 320
14-3 支配産品的不同形式和內容 324
14-4 産品消費經濟單位的不同階段 328
第15章 産品的商品性交換 337
15-1 産品與商品不是一碼事 337
15-2 貨幣的雙重屬性 341
15-3 産品交換與交換戰俘 344
15-4 中西文化差異的經濟原因 351
第16章 産品價值和商品價值 355
16-1 對「價值」概念的異議 355
16-2 産品價值與商品價值 361
16-3 成本與價格 370
16-4 産品價值規律和商品價值規律 382
第17章 勞動投入與勞動成本 386
17-1 勞動力的産品延伸 386
17-2 生産力的「零點」追溯及思考 393
17-3 自然産品與勞動力産品 398
17-4 必要勞動與剩餘勞動 405
17-5 人類社會的「藉貸」與「還貸」 411
第18章 對「勞動創造價值論」的質疑 416
18-1 勞動既是特殊商品,又是特殊産品 416
18-2 資本傢有罪還是有功 423
18-3 勞動力價值量如何來確定 428
18-4 什麼是勞動力? 435
18-5 對「勞動創造價值論」的質疑 437
18-6 《資本論》的缺陷 445
18-7 「井水不犯河水」 457
第19章 資本與資本傢 466
19-1 資本的正確定義 466
19-2 資本傢與剝奪傢 469
19-3 天下人都可以是資本傢 477
19-4 資本的運動方嚮 483
19-5 消費者是資本的大救星 491
第20章 資本曆史的過去、現在和未來 495
20-1 不同曆史階段的資本運動規律 495
20-2 資本的三大種類與社會發展 502
20-3 資本發展的高級階段 506
20-4 《資本論》擴大瞭概念的外延 512
第21章 經濟動機與動力 518
21-1 為「自私和貪欲」正名 518
21-2 人有三種「自私和貪欲」 522
21-3 在財富麵前誰也不是傻子 525
21-4 如何確定「那是一所女子學校」 526
第22章 結 尾 530
22-1 建立「中觀經濟學」 530
22-2 經濟是一把神秘之鎖 533
22-3 總結論 539
後記 546
作者序
啤酒與海鮮
要說啤酒的味道,乍一喝並不一定覺得有多麼甜美,好像喝瞭第一口之後還感覺有些淡淡的苦味,可是再喝幾口,細細品味,從中似乎能領略到一種清新、淡爽的口感,過後很容易讓人迴想,隱隱約約總是惦記它,令人難忘,甚至能夠讓人上癮。據說,啤酒的營養成分非常豐富,每升啤酒中一般含有50剋糖類物質,3.5剋蛋白質的水解産物——「一肽」和氨基酸,甚至還有抗衰老物質,這些都是對人體非常有益的。海鮮的味道和營養成分就更不在話下瞭,說到過去,海鮮絕對不是一般人能吃得起的。
啤酒和海鮮都是好東西,可是我經常聽人說,吃海鮮的同時喝啤酒,過後特彆容易痛風發作。當去醫院就診時,醫生往往會叮囑:「海鮮中大量含有一種叫做『嘌呤』的物質,它經過代謝之後會轉化為尿酸,尿酸過多會導緻痛風,尤其不要邊吃海鮮邊喝啤酒。」於是,且不管這條飲食搭配禁忌到底有什麼科學道理,但它幾乎人人皆知。
從吃海鮮的同時彆喝啤酒的常識中不難弄懂一個道理:一個好東西加上另一個好東西,並不一定等於更好的東西,甚至有可能變成瞭壞東西。
我常常迴想過去閱讀《資本論》時的感覺,不由自主地就會聯想到喝啤酒。那是我於1984年考入南開大學後,專門學習馬列主義基礎理論。當時所學的課程當中並沒有《資本論》,但我好奇,課餘時間非要自己讀一讀。說實話,讀《資本論》真的不是一件快樂的差事,就如同初次喝啤酒感覺有些淡淡的苦味一樣,沒有多少吸引力,完全是在「半強迫」的狀態下「生吞活咽」。若是沒有點耐心,恐怕很難能夠堅持讀下去。但是一旦帶著種種疑惑和問題深入進去,越讀就越有興趣,也同喝啤酒一樣多少有點上癮。我讀《資本論》的體會是,在19世紀那個特定的曆史時代和特定的空間地域,《資本論》絕對是好東西,正是這部驚世之作喚醒瞭天下的勞苦大眾,也正是這部警世之作同時也拯救瞭資本主義。
我在南開大學學習期間,除瞭自學《資本論》以外,還閱讀瞭包括西方經濟學理論在內的很多書,尤其是中國曆史和傳統文化,從古代,到近代,再到現代,從《論語》,到《毛澤東選集》,我發現中國曆史文化中有很多的精華值得繼承和發揚,學瞭之後獲益匪淺,就如同吃瞭海鮮不但解饞而且還補養身體一樣。我學習中國傳統文化以及「最高指
示」的體會是,在延續瞭幾韆年封建曆史的那個特定的曆史時代和特定的空間地域,《論語》等絕對都是好東西,正是這些大作讓中國的勞苦大眾一輩又一輩地安分守己,多苦多纍毫無怨言,也正是這些大作讓多少個王朝曾經實現過社會和諧,哪怕是一時的繁榮。
然而,就如同吃海鮮時喝啤酒一樣,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之後的經濟建設中,將《資本論》的精髓與中國傳統文化結閤起來,結果是什麼呢?中國大陸在長達數十年的時間裏痛風發作,雖然還沒有發展到不治之癥的地步,但已經是骨瘦如柴瞭。為什麼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之前,《資本論》的精髓與中國傳統文化結閤起來會有那麼大的魔力?那是因為在「血與火」的戰場上,容不得人們理性地去思辨,隻要能將人們的激情調動起來就萬事大吉。而在經濟建設的「商場」上,每個人都會不由自主、瞻前顧後地精打細算,彆說是犧牲性命,就是讓他們乾虧本的買賣都難以奏效。若不是鄧小平放開膽子大刀闊斧地進行改革(盡管這種改革並不徹底,它隻是撇開瞭《資本論》的桎梏,不再被它所誤導),現在的中國大陸還不定是個什麼窮相呢!正是將《資本論》完全拋之一邊地進行改革開放,使中國的經濟建設自此之後就有瞭明顯的起色。
不僅是中國,其它那些所謂的社會主義國傢也是如此。有些所謂的社會主義國傢一開始對中國大陸的改革還耿耿於懷,認為中國大陸已經「變修」瞭;而如今他們都不得不承認,在搞經濟建設上,隻吃海鮮不喝啤酒的政策,要比吃海鮮的同時又喝啤酒的政策絕對是高明的。
如今,我覺得我們隻是停留在實踐中「吃海鮮時不再喝啤酒」的水平上是不夠的,我們更應該進一步地分析啤酒的質量以及它同海鮮一起吃為什麼會産生副作用的內在機理,對啤酒可能會給人們帶來的誤導和侵害進行批判,目的就是要人們對「飲食搭配禁忌」從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
在本書中, 我不但創立瞭社會財富增長方式的新理論——社會成本經濟學原理,而且還對《資本論》中的很多論述都進行瞭批判,其主要原因有三個:
第一,《資本論》偏重倡導的「公有製」,就資本主義發展初期所顯現齣來的過分私有化的社會病態傾嚮而言,它絕對是應能起到校正作用的良方。但是,它無意中與中國傳統文化中人們慣用的「無為」、「平凡」、「仇富」的思方式結閤在一起,便變成瞭「大鍋飯」的代名詞,尤其是它的「均貧富」的思想體係,不但扼殺瞭投資者、企業傢的創業熱情,泯滅瞭人們追求財富享受富裕生活的天然人性,而且還束縛瞭人們創新進取的動力,也就徹底地阻礙瞭社會經濟的正常發展。
第二,《資本論》的思想實質,是用錶麵上的經濟分析的方法,來達到本質上倡導「鬥爭哲學」的政治目的,就資本主義發展初期所齣現的壓迫和剝削的社會病態傾嚮而言,也絕對是應能起到以毒攻毒作用的良方。但這一以毒攻毒作用的良方,隻是在一個特定的曆史時期纔能起到積極的作用,是特殊時期的特殊産物,可它具有的極其危險的副作用,卻對社會的長治久安和經濟發展損害無窮。當它無意中與中國傳統文化中人們慣用的「與人鬥其樂無窮」等文化體係結閤在一起,便誤導人們將「鬥爭哲學」看成是「常態」,不但破壞瞭一個國傢本應將經濟建設和經濟發展作為主旨的政策策略,而且極大地破壞瞭社會和諧的局麵,使人性扭麯。中國大陸的「大煉鋼鐵」、「無産階級文化大革命」等等運動,就是在社會實踐中貫徹《資本論》所得到的必然結果。
第三,《資本論》將壓迫和剝削的根源歸結於商品經濟,是從經濟理論上來附和空想社會主義者的論調,是對按需分配的理想社會的嚮往。就資本主義發展初期所錶現齣來的政府失控、無社會保障的社會病態傾嚮而言,也絕對是應能起到啓發和引導作用的良方。但是,它的理論體係無意中與中國傳統文化中人們慣用的「皇權」、「治民」、「等級製」的思維方式結閤在一起,便成瞭維護「産品經濟體製」為基礎的封建主義的幫凶。
這是因為,僅從以「平等價值觀」為基礎的經濟學方麵而言,中國的傳統理論,不管是儒傢學說,還是道傢學說,包括法傢等學說也在內,本質上都是「君傢學說」。由孔夫子到孟子,再到董仲舒,很多中國古代的思想傢都有不少可圈可點的精華,但遺憾的是,由於曆史的局限性,他們都是「産品經濟體製」的維護者。「産品經濟體製」培養的是「等級的價值觀」。「商品經濟體製」培養的是「平等的價值觀」,在孔孟之道衊視商品經濟的傳統文化薰陶下,又在《資本論》錯把商品經濟當作「資本主義」批得沒頭沒腦的現代文化的引導下,中國大陸的經濟發展之路在20世紀80年代以前始終就沒有脫離開「産品經濟體製」。很多人可能都不是很清楚,這種「産品經濟體製」雖然並不等同於封建主義,但它最大的特徵是靠「權力」來貫徹實施的。一旦人們與「權力的産生無緣」,「權力」很快就會變成「特權」。於是,它就最容易滋生並且繁榮封建主義。甚至可以說,在一個經濟發展水平還遠沒有達到資本主義階段的國傢裏,「産品經濟體製」就是封建主義滋生的土壤,它們是相輔相成的。
本書的寫作雖然最初始於我在南開大學上學期間,但開始僅僅是廣泛地閱讀各種理論書籍和記筆記、寫齣疑問和思考。但這個「準備階段」對於我後來的研究和寫作是非常重要的,因為很多的問題和懷疑都是始於這個「準備階段」,而我在讀書學習中所養成的「問題意識」和「懷疑精神」又都是受益於我下瞭一定的功夫學習邏輯學。當時我把力量都下在《人權論》一書的寫作上,它於1989年4月由天津人民齣版社齣版。遺憾的是,該書後被當局查禁。要說本書真正開始動筆,還是應從我自1990年自己投資承包瞭企業進行資本運作實踐以後算起。2000年我進入天津工人報社之時,這本書的大部分已經全部完成。進入天津工人報社以後,尤其是我所從事的群工部的工作,使我有機會接觸很多上訪的職工和群眾,同時也接觸瞭很多企業和管理部門,可以更多地傾聽來自不同方嚮的意見和觀點。這對我的研究和寫作是大有好處的。
老實說,我在南開大學所學的專業不是經濟學,是「馬列主義基礎理論」,但我閱讀自學瞭很多西方經濟學方麵的著作,尤其是我在閱讀中有很多思考,提齣很多的問題。不但如此,其他同學、同事們不敢思考的我敢思考,他們不敢提問的我敢提問。隻要沒搞明白,非得「打破砂鍋問到底」!
不管是哪個門派的經濟理論,在我虛心求學的同時,我絕對不會盲目地迷信它,總是要打上幾個問號,除非它得到瞭實踐的驗證。尤其是對那些被實踐驗證行不通的理論,管它是什麼主義,我都要指齣它的毛病,該駁的駁,該批的批,決不含糊。
正因為我從一開始就沒有依附於哪個經濟學門派,沒有教學科目的束縛,沒有教學大綱的限製,更沒有哪個領導指手畫腳地乾涉,所以我比那些科班齣身、正統地學習過經濟學課程的人更容易保留自己的主見。
我自己一直這樣認為,我的研究與寫作,不是跟在某個經濟學派的屁股後麵亦步亦趨,而是根據自己的親身實踐,意圖獨自開闢一個新領域,意欲創建一個自成一體的新的經濟理論體係。在此把我心裏的秘密告訴讀者:在研究和寫作中,我對自己提齣的嚴格要求是,應盡力使它成為「經典」之作。是否做到瞭?真心地希望專傢、學者和讀者們給齣一個公正的評判。
張春津
於天津工人報社
我對這本書的期待,主要是希望能它能帶來一種「解惑」的感覺。很多時候,我們在學校學到的經濟學,或者從新聞媒體上看到的分析,都比較趨嚮於主流的、資本主義的框架。但總覺得有些地方,好像說不通,或者忽略瞭某些重要的麵嚮。特別是關於「價值」的討論,究竟什麼纔算是真正的價值?是市場供需決定的價格,還是包含瞭勞動者投入的時間、心力、甚至生命?《剩餘價值與價值剩餘》這個標題,讓我覺得作者可能是在探討這個「價值」內涵的層次問題。是不是「剩餘價值」更偏嚮於馬剋思原初的、針對資本主義剝削的定義,而「價值剩餘」則可能是一種更廣泛的,或者經過後人詮釋、修正過的理解?我個人比較傾嚮於理解那些能挑戰現有體製、引導我們思考更公平社會可能性的理論。如果這本書能夠用清晰易懂的方式,帶我們撥開學術術語的迷霧,解釋馬剋思在《資本論》中對於價值和剩餘價值的核心論點,並且進一步提齣作者的批判性觀點,那就太棒瞭。我希望它不隻是學術上的爭辯,更能提供一套理解我們社會運作的「工具」。
评分最近在書店翻到這本《剩餘價值與價值剩餘:資本論批判》,書名就很有意思,感覺在玩文字遊戲,又好像是從不同的角度切入解讀馬剋思的《資本論》。我對「剩餘價值」這個概念一直很有興趣,畢竟它對理解勞工與資本的關係至關重要,但「價值剩餘」又是什麼呢?是同一個意思,隻是換個說法,還是有更深一層的學術辯論?光是書名就勾起瞭我的好奇心,讓人想一探究竟,看看作者是如何梳理這兩者之間細緻或巨大的差異。颱灣的經濟環境,特別是近年來貧富差距的問題,讓許多人重新關注馬剋思的理論,這本書會不會提供一個新的視角,去理解我們周遭的社會現象?例如,很多年輕人抱怨低薪、高房價,感覺自己努力工作卻賺不到足夠的錢,甚至生活品質持續下滑,好像自己的勞動價值都被某種力量給「剩餘」瞭。作者的批判角度,是否能解釋這種普遍的無力感?或者,它會挑戰我們習以為常的經濟學觀念,讓我們從另一個維度去審視「價值」的形成與分配?總之,這本書光聽名字就充滿瞭學術探討的張力,希望裡麵能有一些對颱灣當前經濟睏境有啟發性的論述。
评分這本《剩餘價值與價值剩餘:資本論批判》,光是書名就讓人有一種「探究到底」的感覺。我一直覺得,馬剋思的《資本論》是一座理論的寶庫,裡麵藏著許多對現代社會極具洞察力的觀點,但同時也因為年代久遠,加上學術術語的門檻,讓很多人望而卻步。我希望這本書能扮演一個「橋樑」的角色,用比較貼近現代讀者的語言,去闡釋《資本論》中關於「剩餘價值」的核心概念。而「價值剩餘」這個提法,很可能是在對「剩餘價值」進行更細緻的劃分,或者提供一種新的解讀框架。我很好奇,作者會從哪些麵嚮來進行他的「批判」?是從生產過程的剝削,還是從資本的積纍與擴張,亦或是從價值分配的不公?在颱灣,我們常常麵臨著「低薪高工時」的睏境,感覺自己的勞動沒有得到應有的迴報。這本書會不會提供一個理論上的解釋,去說明這種現象是如何在資本主義的邏輯下產生的?我期待它能有一種「撥雲見日」的效果,讓我不僅能理解理論,更能將之運用到理解我們身處的社會現實,並且激發更深入的思考。
评分老實說,這幾年我對經濟學的興趣,很大一部分是被社會上的不平等感給驅動的。每次看到新聞報導,總覺得財富的纍積似乎總是集中在少數人手中,而大部分人就像在原地踏步,甚至倒退。所以,當我看到《剩餘價值與價值剩餘:資本論批判》這樣的書名時,直覺就聯想到馬剋思對資本主義的深刻批判。我很好奇,作者在這本書裡,是怎麼具體地拆解「剩餘價值」這個概念的?它與我們日常生活中所感受到的「勞動的價值」之間,到底存在怎樣的關聯?「價值剩餘」這個詞,聽起來有點像是在問,在刨除掉生產成本、勞動者的基本報酬之後,那些「多齣來」的價值,究竟被誰、以什麼方式「剩餘」瞭下來?這是不是也呼應瞭颱灣社會中,很多年輕人覺得自己拚死拚活,卻還是買不起房、養不起小孩的無奈?我希望這本書能有比較具體的案例分析,或者清晰的邏輯推演,來闡述作者對於這個核心概念的理解。如果它能幫助我更清楚地認識到,為何會齣現這種「辛苦卻賺不到錢」的現象,並且提供一些值得深思的觀點,那就非常值得一讀。
评分我對這本書最大的期待,就是它能提供一種「批判性的思考」。市麵上有很多關於經濟學的書,很多時候都是在教你如何在這個現有的資本體係裡,讓自己的財富「增值」,或是如何更有效率地運作。但《剩餘價值與價值剩餘:資本論批判》這個名字,顯然不是走這個路線。它直接點齣「資本論批判」,就意味著作者要挑戰的是整個資本主義的基礎。我很好奇,作者對於「剩餘價值」的理解,是沿襲馬剋思的傳統觀點,還是有自己獨到的見解?而「價值剩餘」又代錶瞭什麼?它是否暗示瞭,我們對於「價值」的定義本身就存在問題?在颱灣,我們常常聽到「CP值」這個詞,彷彿所有東西都可以被量化成一個性價比的數字。但這樣真的能代錶一個東西的「真實價值」嗎?勞動的價值、藝術的價值、人際關係的價值,這些又該如何衡量?我希望這本書能引導我重新思考「價值」的本質,並且理解馬剋思為何會從「剩餘價值」這個角度,去批判資本主義。如果它能幫助我看到,我們現有的經濟體係可能存在的深層次問題,並且激發我對更公平、更人道的社會模式的想像,那就太有意義瞭。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