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喜歡古物,並非因為知道東西老,有價值,所以喜歡,而是先喜歡、漸漸瞭解、接近之後,纔明白這就是所謂的『古董』。古物的皮殼、色澤、斑駁,不喜歡的人會覺得老舊黯沉,在我眼裏變成瞭古色古香,耐看得很。從古琴到一切古器物,我就喜歡那份老味道。」
「放下『彆人看起來怎樣』的心,方是自在的開始。茶與樂,應該都來自內在的需要,安頓身心,豐富性靈,或者很單純地,純粹讓活著這件事閑逸而不無聊。」
「茶使我的人生起瞭很大的轉變。從一杯沖來熬夜牛飲的茶,到安靜地坐下來,好好泡茶、好好喝茶、體會茶味。有茶的地方,就是我靜心的空間。心靜下來以後,纔喝得齣其中淡苦甘醇的滋味;如此飲纔對得起天地山川生養,茶農辛勤焙製的一葉一華;退散人浮於世的俗慮與紛擾,得以沉緩幽深,體會美好的事物。」
有多少時間未曾好好靜心喝一杯茶?
聽國樂傢邵淑芬,用極富韻味的敘述和優美的圖片,娓娓道來她一路耽遊的精采故事。
有一副老靈魂的邵淑芬,齣生於高雄眷村的邵淑芬,從小就莫名愛上國樂,中學加入國樂社,無師自通考上藝專,投入鑼鼓樂的鑽研,成為颱灣第一位習國樂「闆鼓」的女性鑼鼓師。
十八、九歲時,她因一路旁聽南懷瑾大師講國學,又在藝專畢業後轉興插考中文係,同時拜入古琴名傢張清治門下研習古琴。
在南華大學的研究所時期,她進入中國鄉野田野調查民間打擊樂譜,從西安古樂到新疆手鼓、潮州鑼鼓、甚至土傢族的「打溜子」、蘇南的十番鑼鼓;第一手紀錄瞭少數民族留傳韆年的鑼鼓譜。
邵淑芬因好古,進入古董收藏,也結識瞭從事古董業的夫婿林敦睦。研習美術齣身的林先生,轉業製作瓷器。到瞭中國江西景德鎮落腳燒瓷,同時也在「人澹如菊茶書院」學茶的邵淑芬,因緣際會,建議夫婿開始燒製靈動雅緻的手繪白瓷。
從景德鎮轉到福建德化縣,慢研齣德化窯的浮雕白瓷。精美的釉中彩,成為行傢最愛的逸品。
在人澹如菊學瞭十年茶,從水質、茶器、份量、水溫、齣湯時間、送茶方式、到茶席的設計,樣樣都是學問。古人多喝末茶,從唐人開始的茶道,正是日本茶道抹茶的起源。也是邵淑芬自謙永無止境的研習。
最後,邵淑芬簡要紀錄瞭在法國南部普羅旺斯省的亞維儂戲劇藝術節,進行多場「善哉吾人」古樂伴奏的感受,同樣耽慢有滋味地,點齣瞭「文化」的意義。
古樂、茶道、茶瓷,每件都需要「慢性」來進行、積極去從事的興趣,都轉化為生活的底蘊和品味。這就是生活的況味。
有好茶配好瓷,古樂配好書,讓人好好地,慢下腳步,靜下心來,沏一壺茶吧。
《耽慢之人》是一本讓人愛不釋手,迴味再三的好書。
本書特色
★能夠靜靜地,深入地品嘗一盅茶,您纔能夠跳脫人浮於世的煩瑣,感受到生活的況味。
★就像用好茶好水、優雅的白瓷,沏的一壺好茶;配上空靈的古樂,布置的一套茶席。茶過三巡,點到即止,卻令人迴味再三,心明意暢,甚至興起同樣「習古」、「耽慢」的興趣,這就是本書的魅力所在。
★如果您愛好古樂,仰慕古物,喜好茶道,有一副懷古的「老靈魂」,抑或你是一個願意靜心、或者渴望靜心之人,那麼這是一本會讓您愛不釋手,靜心賞讀的小書。
作者簡介
邵淑芬
● 學曆:國立藝專國樂科、私立東吳大學中文係、私立南華大學美學與藝術管理研究所碩士
● 師事:田麟華、侯佑宗、張清治、林棣廷、吳文光、閰學敏、李真貴、安誌順、李民雄、陳佐輝、阿不力孜、烏布裏‧卡塞姆、王寶燦及Abbos Kosimov。
● 經曆:曾擔任多所高中、國中、國小等校國樂團擊樂教師,法鼓山法行會法鼓隊,海明寺妙吉祥鼓隊,上默默劇團擊鼓教師,中央廣播電颱華夏之音節目製作人兼主持人,兩廳院音樂類評議委員,私立南華大學民族音樂學係兼任講師。
● 著作:2003年11月《實用民族管絃樂器手冊》,與徐俊萍閤著,颱北長安樂器公司齣版。
2000年7月《十番鑼鼓研究:以蘇州十番班為例》
1998年6月《中國傳統記譜法:古琴減字譜、崑麯工尺譜、鑼鼓經譜》與施德玉、遊麗玉閤著。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教育改進計畫成果報告。
自序
推薦序 文化不在一朝一夕|董榕森(奕宣)
推薦序 優雅的人文生活|颱灣商務印書館總編輯 方鵬程
【耽 之章】
耽慢之人
踏上國樂的門檻
十九歲的打鼓「姥」
「同期」與「票房」
琴與書:古代文人的精神世界
【樂 之章】
打擊樂與鑼鼓樂
一方風土一方人
西安鼓樂
新疆手鼓
潮州鑼鼓
土傢族打溜子
蘇南十番鑼鼓
【器 之章】
古器物,越陳越香
初試古董買賣
從古董到新瓷
「玩物尚置」,茶味相倚
人生功課轉嚮
玉瓷潤心,「敦睦窯」
【茶 之章】
學茶之始
初任事茶人
茶與樂
我的自在茶
【慢 之章】
在亞維儂
傳統是奢侈品?
慢的生活美學
悠遊於古
附錄
坦白說,近年來颱灣齣版的書籍,很多都標榜著“生活美學”,但讀來讀去,總覺得有些空洞,缺乏一種真正觸及心靈的深度。然而,《耽慢之人:古樂、茗茶、老器物》這本書,卻給瞭我截然不同的感受。它不是那種浮光掠影的“網紅”式生活指南,而是真真正正地帶我走進一種“慢”而“深”的生活哲學。書裏關於“古樂”的章節,讓我深深著迷。作者不是在枯燥地講解樂理,而是用一種充滿溫度的文字,描繪瞭古樂如何融入古代人的生活,如何在悲傷時慰藉,在喜悅時助興。我尤其喜歡他對簫的描寫,那種低沉而悠遠的音色,仿佛能穿透現代人的心靈,帶來一種久違的寜靜。而“茗茶”的部分,更是讓我意識到,一杯茶,不僅僅是解渴的飲品,更是一種生活的態度。作者對颱灣不同地區的名茶,從産地、品種到衝泡之道,都做瞭非常詳盡的介紹,讓我這個平時隻懂隨便泡茶的人,也開始懂得如何去品味一杯茶的靈魂。最讓我驚喜的是“老器物”的篇章,作者對那些舊時傢具、擺件、甚至是一些小小的日用品的描繪,都充滿瞭情感。他沒有把它們當作冰冷的收藏品,而是把它們當作有故事的載體,讓我仿佛看到瞭它們曾經的主人,以及它們所經曆的歲月變遷,這種感覺真的非常奇妙。
评分我是一個土生土長的颱灣人,從小就在各種傳統文化氛圍的熏陶下長大,但說實話,很多時候我們反而會忽略身邊最珍貴的東西。直到我讀瞭《耽慢之人:古樂、茗茶、老器物》,我纔真正意識到,原來“慢”這件事,本身就充滿瞭力量。書裏關於“古樂”的介紹,不是那種枯燥的樂理分析,而是充滿感情的敘事。作者用詩意的筆觸,描繪瞭古樂在不同場閤的齣現,比如文人雅集中的琴聲,宮廷慶典中的鍾鼓齊鳴,以及民間節日裏的絲竹之樂。我甚至能感受到那些樂聲中蘊含的喜怒哀樂,以及它們如何撫慰人心。而“茗茶”的部分,讓我感覺自己仿佛置身於颱灣的某個茶山,和作者一起體驗采茶、製茶、品茶的全過程。作者對茶葉品質的辨彆,對衝泡技巧的講解,都非常到位,讓我這個自詡愛茶之人也受益匪淺。最讓我驚喜的是“老器物”的篇章,我一直很喜歡收藏一些老物件,但往往隻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這本書卻能深入淺齣地講解每件器物的曆史淵源、工藝特點,以及它們在古代社會的功能和美學價值。讀完後,我看著自己收藏的幾件舊物,突然覺得它們不再是簡單的擺設,而是有瞭靈魂,有瞭故事,仿佛能與我進行跨越時空的對話,這是一種非常奇妙的感覺。
评分在颱灣這樣一個崇尚效率的時代,一本名為《耽慢之人:古樂、茗茶、老器物》的書,顯得尤為與眾不同。它仿佛是現代生活中的一股清流,提醒著我們放慢腳步,去感受生活中的細節之美。這本書最讓我印象深刻的是它對“古樂”的闡釋。作者並沒有將古樂寫成枯燥的樂理知識,而是用一種充滿畫麵感和情感共鳴的方式,帶領讀者走進古樂的世界。我仿佛能聽到古琴的低語,洞簫的嘆息,以及編鍾的恢弘,它們都帶著一種洗滌心靈的力量。而“茗茶”的部分,更是讓我看到瞭颱灣茶文化的獨特魅力。我一直認為,一杯好茶,不僅是味蕾的享受,更是心靈的慰藉。作者對不同茶葉的細緻品鑒,對衝泡技巧的精湛講解,都讓我深感佩服,我嘗試著按照書中的方法去泡茶,果然品嘗到瞭前所未有的醇厚滋味。最讓我著迷的是“老器物”的章節,作者將那些舊時的傢具、擺件、甚至是一些小小的生活用品,描繪得栩栩如生,它們不再是冰冷的收藏品,而是承載著曆史記憶的時光膠囊,讀來讓人感嘆不已,也讓我開始重新審視自己身邊的老物件,從中發掘它們的故事和價值。
评分當我第一次看到《耽慢之人:古樂、茗茶、老器物》這本書名時,我腦海裏立刻湧現齣一種“歲月靜好”的感覺。在颱灣這個充滿競爭和壓力的社會裏,能夠讀到一本鼓勵我們“慢”下來的書,感覺特彆的治愈。這本書最吸引我的地方,在於它將“古樂”、“茗茶”和“老器物”這三個看似獨立的元素,巧妙地融閤在一起,共同構建瞭一種“耽慢”的生活美學。書中關於“古樂”的介紹,不是那種嚴肅的學術探討,而是充滿瞭藝術的想象。作者用生動的筆觸,描繪瞭古樂在不同曆史時期的場景,比如文人雅集中的弦歌,宮廷慶典中的鼓樂,以及民間節慶中的絲竹。我仿佛能聽到那穿越韆年的鏇律,感受到其中蘊含的情感,這種體驗非常獨特。而“茗茶”的部分,則讓我感受到瞭颱灣茶文化的博大精深。我一直喜歡喝茶,但這本書讓我看到瞭更深層次的東西,作者不僅介紹瞭不同茶葉的品種和風味,還詳細講述瞭品茶的每一個細節,從水溫的控製到茶具的選擇,都充滿瞭智慧。至於“老器物”,書中對那些舊時傢具、陶瓷、甚至是一些小小的擺件的描繪,都充滿瞭故事感。我看著那些器物,仿佛能看到它們背後的曆史,感受到那個時代的溫度,這讓我對“物”有瞭全新的認識。
评分一直以來,我都對那些帶有曆史沉澱的事物情有獨鍾,《耽慢之人:古樂、茗茶、老器物》這本書,就像是為我量身定做的一樣。書名本身就充滿瞭詩意和韻味,讓我迫不及待地想一探究竟。這本書最讓我感到觸動的是它對於“古樂”的描繪,作者並不是簡單地羅列樂麯,而是用一種充滿情感的筆觸,將古樂的悠揚、古樸、以及它所承載的文化底蘊娓娓道來。我尤其喜歡書中關於古琴的章節,那“高山流水遇知音”的故事,讓我仿佛能聽到那穿越韆年的琴音,感受到古人對情感的細膩錶達。而“茗茶”的部分,更是讓我感覺身臨其境。我一直喜歡喝茶,但這本書讓我看到瞭更專業、更深入的一麵,作者對颱灣本土茶的講解,從産地、品種到製作工藝,都極其詳盡,讓我這個“半桶水”的茶客也受益匪淺。我跟著書中的指導,嘗試著去品味不同茶葉的細微差彆,那種感覺妙不可言。而“老器物”的篇章,則讓我對生活中的舊物有瞭新的認識。書中對那些舊傢具、舊瓷器、甚至是一些看似不起眼的小物件的描繪,都充滿瞭故事感,讓我感受到它們身上所承載的歲月痕跡,以及它們背後蘊含的生活智慧,這是一種非常寶貴的文化傳承。
评分說實話,第一次翻開《耽慢之人:古樂、茗茶、老器物》這本書,我並沒有抱持著特彆高的期待,畢竟現在市麵上這類“慢活”、“生活美學”的書籍實在太多瞭,很多都隻是流於錶麵,充斥著浮光掠影的描繪,讀完之後感覺什麼都沒留下。但這本書,它卻像一股清流,悄悄地打動瞭我。我尤其喜歡它對“古樂”的闡述,作者並非簡單地羅列樂麯名稱,而是深入挖掘瞭每首樂麯的創作背景,以及它在不同曆史時期所承載的文化意涵。當我跟著書中的文字,想象著古人撫琴弄簫的場景,仿佛能聽到那穿越韆年的悠揚鏇律,那種寜靜緻遠的意境,讓我感到一種前所未有的平和。而關於“茗茶”的部分,更是讓我大開眼界。我一直以為自己對颱灣的茶文化還算瞭解,但這本書讓我看到瞭更深層次的東西。作者不僅僅介紹瞭常見的茶種,還詳細講述瞭衝泡的每一個細節,從水溫的控製到茶具的選擇,都蘊含著大學問。我嘗試著按照書裏的方法去泡瞭一壺茶,那口感,確實比我平時隨意衝泡的要醇厚甘甜許多。至於“老器物”,書中那些對舊傢具、舊瓷器、舊擺件的細膩描繪,讓它們仿佛有瞭生命,不再是冰冷的物件,而是承載著前人生活痕跡的時光膠囊,讀來讓人心生無限感慨,也讓我開始重新審視身邊那些被我忽略的舊物。
评分第一次看到《耽慢之人:古樂、茗茶、老器物》這個書名,腦海裏就浮現齣一種慢活、細品的畫麵感。在颱灣這樣一個充滿活力、節奏似乎總在加速的社會裏,能讀到一本鼓勵“耽慢”的書,感覺特彆珍貴。我一直覺得,現代生活很多時候像一場馬拉鬆,我們拼命嚮前衝,卻忘瞭沿途的風景。這本書名恰恰點齣瞭這種“反潮流”的精神,讓我對它充滿瞭好奇。我想象中的“耽慢”並非懶惰,而是一種刻意的停頓,一種對當下細節的深度沉浸。古樂的悠揚,茗茶的醇厚,老器物的溫潤,這些都是需要時間去感受、去品味的。我猜想書中大概會介紹一些關於古樂的麯目,或許會解析其背後的曆史故事,或是探討不同樂器在古代社會扮演的角色。而茗茶的部分,我期待它能帶領我穿越颱灣的茶園,瞭解不同茶葉的品種、製作工藝,以及品鑒的奧妙。更讓我著迷的是“老器物”這個詞,它勾起瞭我對古董、舊物的興趣,我好奇作者會如何描繪那些承載著歲月痕跡的器物,它們背後又藏著怎樣的生活智慧和情感故事。總而言之,《耽慢之人》這個書名本身就給我一種莫名的吸引力,它像一盞溫暖的茶,在喧囂的世界裏,靜靜地等待著每一個願意放慢腳步的讀者。
评分《耽慢之人:古樂、茗茶、老器物》這本書,可以說是近期我讀過最讓我驚喜的一本生活類書籍瞭。我一直認為,真正的生活美學,並非流於錶麵的裝點,而是內化於心的生活態度。而這本書,恰恰做到瞭這一點。書中對“古樂”的解讀,讓我仿佛迴到瞭那個古樸的年代。作者不是在簡單地介紹樂器,而是在講述音樂背後的故事,那些關於情感、關於曆史、關於人生的故事。我讀到關於古琴的部分,被它那“七弦如訴”的魅力所吸引,仿佛能感受到古人撫琴時那種內斂而深沉的情感。而“茗茶”的部分,則讓我對“喝茶”這件事有瞭全新的認識。我之前隻是把茶當作一種飲品,而這本書讓我明白,品茶也是一種修行。作者對不同茶葉的細緻描繪,對泡茶技巧的講解,都讓我受益匪淺,我開始嘗試著用心去泡每一杯茶,去感受它的風味變化。最讓我震撼的是“老器物”的篇章。作者對那些舊時傢具、陶瓷、甚至是一些小小的生活用品的描寫,都充滿瞭曆史的厚重感。我看著那些器物,仿佛能看到它們曾經的主人,以及它們所經曆的歲月變遷,這是一種非常奇妙的體驗,也讓我對“時間”有瞭更深的敬畏。
评分拿到《耽慢之人:古樂、茗茶、老器物》這本書,我第一感覺是它似乎與我追求的“生活儀式感”不謀而閤。我一直在努力讓自己的生活變得更加有品質,而這本書名中的“古樂”、“茗茶”、“老器物”都恰好是我非常感興趣的領域。書裏對“古樂”的解讀,給我帶來瞭很大的驚喜。我一直覺得古樂是一種很雅緻的東西,但總感覺和自己的生活有些距離。這本書卻把古樂講得非常親切,作者從古樂的起源、發展,到各種樂器的演奏技巧和特點,都做瞭深入淺齣的介紹。我印象最深刻的是關於古琴的部分,作者描繪瞭古琴的聲音如何能夠“達於幽深”,以及它在古代文人心中的地位,讓我對古琴的聲音有瞭更深層次的理解。而“茗茶”的部分,更是讓我愛不釋手。我一直喜歡喝茶,但這本書讓我學到瞭很多關於茶葉的知識,比如不同茶葉的産地、製作工藝、以及品鑒方法。作者還詳細介紹瞭如何選擇適閤自己的茶具,以及如何通過衝泡來更好地展現茶葉的風味,這讓我感覺自己泡茶的水平都提高瞭。關於“老器物”,書中對一些古老的傢具、陶瓷、甚至是一些小小的生活用品的描寫,都充滿瞭故事感。我看著那些器物,仿佛能看到它們在幾百年前的樣子,感受到那個時代的氛圍,這是一種非常奇妙的體驗,也讓我對“物”有瞭新的認識。
评分不得不說,《耽慢之人:古樂、茗茶、老器物》這本書,像是一劑解藥,治愈瞭我內心深處對快節奏生活的焦慮。我一直在思考,為什麼我們現代人如此匆忙,以至於常常失去感受生活的能力?這本書給我的答案是:我們太缺少“耽慢”的時間和空間瞭。書中的“古樂”部分,我本來以為會很晦澀難懂,但作者的筆觸卻異常溫和,他不是在講授知識,而是在分享一種體驗。他描述的樂器,如古琴、洞簫,以及它們發齣的聲音,都帶著一種洗滌心靈的力量。當我讀到關於古樂如何與自然、與四季相融時,我仿佛也置身於那個寜靜的時刻。而“茗茶”,對我而言,更是日常生活中一個重要的儀式。我一直喜歡喝茶,但看瞭這本書,我纔意識到自己之前很多做法都是粗糙的。作者對不同茶葉的細緻分析,對泡茶水溫、時間、茶具的講究,讓我明白,一杯好茶,是需要用心去對待的。至於“老器物”,書中描繪的那些舊時傢具、生活用品,它們身上所承載的時光印記,讓我感到一種曆史的厚重感。我看著那些器物,想象著它們曾經的主人,以及它們所經曆的故事,心中湧起一種對生命的敬畏之情。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