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人閤一 本著以道
道教的生命文化內涵,以天人閤一為核心,本著以道為本原的宇宙觀,藉由易學、陰陽五行之理,展現天道無窮的變化規則,在氣的運化中,體現人與天道之間既統一又獨立的同構關係。天人之間的差異代錶人與道的分離,天人之間的同構,代錶人與道的和閤,人的生命從受開始與道分離,從齣生開始即走嚮與道和和的生命旅程。道教的生命文化基於生命結構的認知天人同構,從而認為由天道知人道,因而有繁復多元的生命預測術,體現天人之道,繼而以生命養護、生命救濟確保得以進行生命修煉,與道同閤真迴歸大道。
作者簡介
張美櫻
輔仁大學中國文學係博士
佛光大學生命與宗教學係助理教授
研究領域
道教文學、道教養生、道教術數、
道教文化、道教經典、公羊傳
著作
《列仙、洞仙、神仙》三仙傳之敘
述形式與主題分析
<重陽立教十五論中的養生觀>
序 003
第一章 緒論 010
一、研究動機、目的與範圍 010
二、道教生命文化的呈現 011
三、天人閤一為道教生命文化的核心思想 013
四、章節內容 016
第二章 道教的生命結構 020
第一節 生命的來源 020
一、道為萬物之母 020
二、氣為萬物之始 023
三、人的起源 026
四、人的孕育 028
小結 036
第二節 生命的要素 038
一、形神通於氣 038
二、形神相依 040
三、形氣神相互作用的生命特質 042
四、形神相閤的生命認知 046
五、五髒的重要功能 050
小結 053
第三節 生命的運轉 055
一、人體生理發展的認識 056
二、由先天轉後天的兒童期 059
三、後天主導的成年期 061
四、衰老與死亡 064
小結 068
第三章 道教的生命預測文化 072
第一節 生命預測的理論基礎 072
一、易學 073
二、陰陽五行 076
三、天人閤一 084
四、天人感應 088
小結 091
第二節 生命預測的術數係統 094
一、堪輿 095
二、占蔔 101
三、日辰 105
四、占星 108
五、星命 113
六、靈簽 118
七、辨兆 120
小結 122
第三節 生命預測術中的生命智慧 124
一、盡人事依天道 124
二、《靈棋本章正經》中的生命智慧 129
三、紫微鬥數命盤的生命智慧 133
小結 139
第四章 道教的生命養護文化 142
第一節 道教的生命養護觀 142
一、元氣論 142
二、自養觀 146
三、身心雙養 149
四、眾術閤修 154
小結 157
第二節 道教的生命養護方法 159
一、守一 159
二、存思 163
三、導引、按摩 168
四、吐納服氣 172
五、服食 175
六、房中 177
七、起居 181
小結 184
第三節 道教的生態保護觀 186
一、三纔共生的生態保護意識 186
二、保護生態即為修道 190
三、「天父地母」的生態保護意義 192
四、慈心於物的生態保護實踐 197
小結 201
第五章 道教的生命救濟文化 204
第一節 危害生命的因素 204
一、疾病 205
二、承負 210
三、注連 216
四、塚訟 220
五、自養有虧 224
小結 228
第二節 生存的救濟方法 232
一、醫療 232
二、科儀 239
三、符咒祝由 247
小結 253
第三節 死亡的濟渡 254
一、黃籙齋 254
二、施食煉度 260
三、血湖 266
小結 270
第六章 道教生命修煉文化 272
第一節 生命修煉的理論基礎 272
一、人皆有道性 272
二、外丹修煉的理論基礎 275
三、內丹修煉理論基礎 284
小 結 288
第二節 生命修煉的身心操作 291
一、外丹的身心鍛鍊 291
二、內丹的身體操作 294
三、內丹的心理運作 299
小 結 308
第七章 結論 310
引用書目 317
一、古典文獻 317
二、收入於《正統道藏》道經(颱北:新文豐齣版公司,1995年) 318
三、其他道經 322
四、專著 322
序
你所知道的道教是什麼?或是提起道教你會想起什麼?這些年在佛光大學宗教係,每次的道教概論第一週課程介紹時,總會問學生這個問題,學生的迴答通常是迷信、符咒、養小鬼、降頭、八卦、抓鬼、神仙等答覆。這些答案中有些是誤將民間信仰歸於道教,有些是道教符號的反射性呈現,有些則是身處現代社會對道教的刻闆印象。通常我會再問一個問題讓學生腦力激盪一下,這個在現代社會被一般民眾視為迷信的宗教,為什麼還存在?就像民間宗教被討論時都容易歸諸於迷信,但是每年春節的新聞一定少不瞭民眾搶頭香和各大廟宇人山人海的進香畫麵,更彆說大甲媽祖繞境活動,動輒百萬以上人次的參與。
和民間信仰一樣,是被現代人的理性歸諸於迷信的信仰,卻又滲透在我們的生活內容中,這就是道教在現代文明中的實況。魯迅說中國的根柢全在道教,李約瑟說中國人如果沒有道,就像大樹沒有根一樣。在現代社會道教存在的意義與價值,定不會是如同大陸學界所著重的因為他是中國土生土長的民族宗教,而是這個宗教在現代社會,給瞭人什麼樣的資源,使其仍受信仰?此資源是經過幾韆年時空之陶冶融鑄積澱而成的文化資産,這個文化資産進入現代社會,讓人們用頭腦說他是迷信,心卻嚮著道教投射他們的希望。
現代社會的人們對道教託付什麼希望?對於這些人們所託付的希望,道教能不能提供更清楚與明確的論述和現代社會對話?這些問題,在這些年的道教相關課程教學中,時常縈繞在腦海中。這個宗教從我還是一個看不懂他的研究論文的碩士生開始,到自己成為對學生講述他有哪些文化內涵的宗教係老師,一直陪伴著我,也一直為我所關注。但是就像宗教係在颱灣高教體係中所麵臨的招生問題,學生們或學生傢長會懷疑,宗教係畢業可以做什麼?讀那個有什麼用?一樣,道教在現代社會也一直被誤會,學習道教的文化、瞭解道教的文化,有什麼用?甚至於道士本身也會自卑於自己所屬的宗教不像世界三大宗教那樣被崇敬,他們不像其他宗教師那樣為信徒所敬重,在社會有一定的發言權和影響力。
為瞭研究與教學,這些年來我學習瞭醫術以外的術數,也在教學中觸及道教各個文化層麵的內容,並接觸道士團體,學習基本科儀。從旁觀者及學習者的角度而言,我覺得道教是非常美的文化,內涵著豐富的生命文化內涵,這些生命文化內涵背後有著古人對生命的深刻體認及象徵性錶述,同時也融貫著言語無法盡言之不可言說的生命創造力。也正是此一生命創造力,讓現代人頭腦不相信,心還是投射希望於道教,因為開創生命是人的本能,所以二韆年來道教在佛教強勢而嚴整的教團組織與義理係統的競爭下,仍然為民眾所接受,因為道教對於現世生命有著更多的肯定與支持,可以說道教文化的核心是對於生命的關懷。
道教對於生命的認知,包含瞭天人兩部分,在天的部分以道為生命本原,無限的道為生命無限提供瞭希望的保證,人的部分強調人對自身生命開創的責任,簡單地說,道教的生命文化核心即是天人閤一概念的展現,生命開創的奧祕就在天人之間,人必須瞭解天是什麼?人是什麼,人在天人之間,該做什麼?在開創生命的過程中,人有著清楚的責任與功課,那是可具體操作的,生命的提升就是生命的修煉,生命的承擔也是生命的修煉,這些都可落實到具體的生活中,對應於生活起居與思想行為各層麵,對現代人而言,這些生命認知與生命承擔,仍有生命智慧的汲取價值。
道教生命文化的撰寫,是一個結束,也是一個開始,隨著宗教係、生命與宗教學係,在佛光大學的教學單位中結束,對於道教的教學也將隨著學生畢業而暫告結束,另一個開始是如何將道教的生命文化予以適切的詮釋,讓現代人運用於其生命開創的實踐中,在繁忙而快速的現代社會中,讓無限的大道,潤澤有限人生。從現代的觀點看,道教所追求的生命是樂活的生命,樂活此一全球新興的生活型態及生命態度,其精神在道教已經實踐數韆年,道教文化的內涵對現代人而言,有其轉化應用的可能性,如何詮釋?如何轉化應用?使道教文化能應用於未來與樂活産業?這本書是這些探索的開始。
壬辰年癸醜月張美櫻誌於佛光大學德香樓
這本書我是在一個偶然的機會下翻到的,當時就被“道教生命文化研究析論”這個書名給吸引住瞭。我一直對中國傳統文化有著濃厚的興趣,尤其是道教,總覺得它裏麵蘊含著一種深邃而神秘的力量,但又很難說清楚它具體是什麼。拿到這本書後,我迫不及待地翻開,生怕錯過任何一個字。序言部分就給我留下瞭深刻的印象,作者開宗明義地指齣瞭研究道教生命文化的意義所在,以及它在當代社會所能提供的獨特視角。我尤其欣賞作者那種嚴謹又不失人文關懷的研究態度。書中的論述並非枯燥的理論堆砌,而是深入淺齣,將復雜的道傢思想融入到我們日常所能理解的生命現象中。比如,書中對“道”的闡釋,不僅僅是抽象的哲學概念,而是通過具體的案例,比如草木的生長、四季的更迭,來揭示“道”的運行規律。這一點對我來說非常受用,它讓我感覺自己離道教的精髓更近瞭一步,不再覺得它高不可攀。而且,作者在引用文獻的時候也非常講究,既有對經典古籍的深入解讀,也有對現代學術研究成果的梳理,這使得整本書的論證邏輯非常嚴密,觀點也更加令人信服。我非常期待後麵章節會帶來怎樣的驚喜,尤其是作者如何將這些理論與現實的生命體驗相結閤,這正是我一直以來所睏惑和探尋的。這本書無疑是我近期讀到的最令人興奮的一本學術著作,它觸及瞭我內心深處對生命意義的追問,也為我提供瞭一個全新的思考框架。
评分我曾以為,道教生命文化研究,無非是對一些神話傳說、符咒法術的解讀,會顯得有些空泛和脫離現實。然而,《道教生命文化研究析論》這本書,卻給瞭我一個巨大的驚喜。作者的視角非常獨特,他將道教的生命文化,與中國古代的社會形態、哲學思潮、甚至醫學實踐緊密地聯係起來進行考察。我特彆贊賞作者在探討“道教的養生觀”時,所展現齣的曆史視野。他沒有將養生簡單地視為個人行為,而是將其置於社會文化的大背景下,分析瞭不同曆史時期,道教養生觀的演變及其社會影響。書中關於“食療”、“導引”等養生方法的論述,非常具體,而且作者在引用史料時,非常嚴謹,能夠從中提煉齣其背後所蘊含的生命智慧。這一點讓我覺得,這本書的價值不僅僅在於對道教經典的解讀,更在於它能夠為我們現代人提供一些關於如何更好地生活、如何更好地與身體和諧相處的啓示。作者的語言風格也頗具特色,既有學術的嚴謹,又不失文學的優雅,讀起來讓人感到一種愉悅。
评分《道教生命文化研究析論》這本書,給我帶來的最大震撼,在於它將道教從一個相對封閉的宗教體係,拉到瞭一個更廣闊的文化視野中來審視。我之前總是覺得道教離我們的生活很遙遠,似乎隻存在於寺廟裏,或者是一些特殊的修行人群中。但這本書的論述,讓我看到道教的生命文化是如何深深地滲透到中國古代社會的方方麵麵,甚至影響著我們今天的思維方式和行為模式。作者在書中深入剖析瞭道教關於“長生久視”的追求,並將其與中國古代哲學中的“天人相應”、“返璞歸真”等理念緊密聯係起來。他指齣,道教的“長生”並非僅僅指肉體的壽命延長,更是一種精神上的永恒,一種與道閤一的生命狀態。這一點非常發人深省。我尤其欣賞作者在探討“道教的生死觀”時所展現齣的辯證思維。他沒有迴避死亡這個沉重的話題,而是從道教的角度,將其視為生命過程中的一個自然環節,並提齣瞭如何以一種更加平和、超然的心態去麵對生命終結的觀點。書中對“煉形化氣”、“胎息”等道教修煉方法的解讀,也讓我對古代人對生命潛能的探索有瞭更深刻的認識。作者的敘述充滿著智慧的光芒,讓我感受到一種來自遙遠時空的啓迪,也讓我對生命的意義有瞭更深層次的思考。
评分《道教生命文化研究析論》這本書,就像一扇窗戶,讓我得以窺探中國古代生命文化中最深邃、最獨特的部分。我一直覺得,道教所追求的“長生久視”,並非僅僅是對肉體生命的延長,更是一種精神上的不朽,一種與天地同壽的生命境界。作者在書中,對道教的“長生觀”進行瞭深入的剖析,從其哲學淵源到具體實踐,都進行瞭細緻的梳理。我特彆喜歡作者在探討“道教的養生秘訣”時,所展現齣的那種嚴謹而不失人文關懷的態度。他並沒有將這些秘訣簡單地神秘化,而是從其背後所蘊含的生命規律和哲學思想齣發,進行理性分析。書中關於“三寶”(精、氣、神)的論述,也讓我對生命的構成有瞭更深刻的認識。作者的語言風格非常流暢,而且善於用生動的比喻來解釋復雜的概念,這使得整本書的可讀性非常強。我在這本書中,不僅學到瞭很多關於道教生命文化的知識,更重要的是,它讓我對生命的意義有瞭更深層次的思考,也為我提供瞭一種更加平和、更加智慧的生活態度。
评分坦白說,一開始拿到《道教生命文化研究析論》這本書,我還有些擔心內容會過於學術化,晦澀難懂,畢竟“道教”和“研究析論”這些詞匯本身就帶著一定的距離感。但當我翻開第一頁,我就被作者的文字深深吸引住瞭。他沒有使用過於生僻的術語,而是用一種非常流暢、富有邏輯的語言,引導讀者一步步走進道教生命文化的殿堂。我印象特彆深刻的是,作者在論述道教的“養生”觀念時,並沒有僅僅停留在簡單的食療、運動層麵,而是將其上升到一種精神層麵的修養。他詳細闡述瞭道教如何通過調整心態、淨化心靈來達到延年益壽、乃至與道同壽的目的。書中對“神”的解讀尤其讓我耳目一新,作者將“神”的修煉視為道教生命文化的核心之一,並將其與現代心理學中的情感調節、精神慰藉等概念進行瞭巧妙的類比。這種跨領域的融閤,讓我覺得這本書的價值不僅僅在於對道教本身的梳理,更在於它能夠為我們現代人提供解決精神睏擾的智慧。作者在分析過程中,經常會引用一些古代文人的詩詞歌賦,將這些文學作品中的情感流露與道教的生命哲學巧妙地結閤起來,使得整本書的閱讀體驗非常豐富,既有學術的深度,又不失文學的美感。這本書讓我重新認識到,中國傳統文化中那些看似古老的智慧,在今天依然閃耀著不滅的光芒。
评分不得不說,《道教生命文化研究析論》這本書,是近期我讀過最能引起我共鳴的一本著作。我一直覺得,中國人對於“生命”的理解,與西方文化有著顯著的不同,而道教無疑是中國文化中對生命理解最深刻、也最獨特的體係之一。作者在書中,非常細緻地梳理瞭道教關於“生命本源”的探討,從“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的宇宙生成論,到“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的個體生命觀,層層遞進,邏輯嚴謹。我尤其欣賞作者在分析“陰陽”學說在道教生命文化中的作用時,那種辯證而又富有洞察力的論述。他指齣,陰陽並非簡單的對立,而是一種相互依存、相互轉化的動態平衡,這正是道教生命文化的核心所在。書中對“胎息”、“吐納”等養生術的解讀,也讓我看到瞭古代中國人對生命能量的精妙把握。作者在闡釋這些修煉方法時,並沒有迴避其神秘性,而是將其置於道教的整體哲學框架下進行解釋,從而揭示瞭其背後所蘊含的深刻的生命智慧。這本書讓我感到,道教的生命文化,不僅僅是對長生不老的追求,更是一種對生命本質的深刻洞察,一種與宇宙同頻共振的生活方式。
评分我之前對道教的理解,可能停留在一些比較淺顯的層麵,比如一些民間傳說、神話故事,或者是關於煉丹、長生的概念。然而,《道教生命文化研究析論》這本書徹底顛覆瞭我以往的認知。它不是簡單地羅列道教的神仙譜係或者教義,而是著力於挖掘道教文化背後所蘊含的關於“生命”的深刻理解。作者在書中探討瞭道教如何看待人體的構成,如何理解生老病死的過程,以及如何在有限的生命中追求一種超越性的境界。我特彆喜歡其中關於“順應自然”的章節,作者通過大量的古代文獻和考古發現,清晰地展現瞭道教思想中“天人閤一”的理念是如何體現在人們的生活方式、養生之道乃至於社會倫理中的。他解釋瞭為什麼道教強調“無為而治”,並非消極避世,而是一種深刻的智慧,一種與宇宙自然和諧共處的生存哲學。通過閱讀,我開始意識到,道教的生命文化不僅僅是宗教信仰,更是一種生活態度,一種對生命本源的探索。書中的一些觀點,比如關於“精氣神”的論述,雖然看似玄妙,但在作者的解釋下,卻顯得格外有道理,它將人體的生命活動與宇宙的能量運行聯係起來,提供瞭一種 holistic(整體性)的健康觀,這與現代醫學的局部治療有著截然不同的齣發點。這本書讓我對“生命”這個概念有瞭更廣闊的視野,不再局限於狹隘的生物學意義,而是將其置於宇宙的宏大背景下進行審視。
评分在我看來,《道教生命文化研究析論》這本書,最大的價值在於它能夠幫助我們“重塑”對生命的理解。我們生活在一個快速變化的時代,常常會感到迷失和焦慮,這本書提供瞭一個來自東方智慧的寶貴視角。作者在書中,深入探討瞭道教關於“順應自然”和“無為而治”的哲學思想,並將其與現代人在麵對生活壓力時的心態調節聯係起來。我尤其欣賞作者在分析“道教的死亡觀”時所展現齣的豁達與超脫。他指齣,道教並不迴避死亡,而是將其視為生命過程的自然終結,並強調如何在有限的生命中追求精神的永恒。這一點對於我們現代人來說,具有重要的啓示意義。書中對“抱樸守真”、“清靜無為”等道教修煉方法的論述,也讓我看到,真正的生命智慧,在於迴歸生命的本真,在於與自然和諧共處。作者的語言風格非常獨特,既有學術的深度,又不失文學的感染力,讀起來讓人感到一種寜靜與力量。
评分《道教生命文化研究析論》這本書,讓我深刻體會到瞭中國傳統文化中“天人閤一”思想的博大精深。我之前對“天人閤一”的理解,可能比較片麵,總覺得是人與自然融為一體。但通過閱讀這本書,我纔瞭解到,道教的“天人閤一”,更是一種個體生命與宇宙整體的深刻連接,是一種對生命內在規律的深刻體悟。作者在書中,從多個角度對道教的生命文化進行瞭深入的剖析。我尤其印象深刻的是,他對“氣”的理解,不僅僅是物質的存在,更是生命活動和宇宙運行的根本動力。他將道教關於“精氣神”的論述,與現代科學中的能量守恒定律、信息論等進行瞭有趣的類比,讓我覺得古代的智慧在今天依然具有現實意義。書中對“道教的神仙譜係”的解讀,也讓我看到,這些神仙形象背後所蘊含的,是對生命圓滿、超越塵俗的嚮往,是人類對美好生命狀態的追求。作者在分析過程中,引用瞭大量的古代文獻,並且對這些文獻進行瞭深入的解讀,這使得整本書的論證過程非常紮實,觀點也令人信服。
评分當我在書店看到《道教生命文化研究析論》這本書時,我幾乎是立刻被它的主題所吸引。我一直對中國傳統文化中的“養生”和“長壽”議題有著濃厚的興趣,而道教無疑是其中最重要的一環。然而,我之前接觸到的關於道教養生的知識,大多停留在比較零散的層麵,缺乏係統性的梳理。這本書恰恰彌補瞭我的這一缺憾。作者以非常清晰的邏輯,將道教的生命文化進行瞭係統性的闡釋。我特彆喜歡書中關於“五行”與生命健康之間關係的論述,作者將抽象的五行理論,與人體的五髒六腑、情誌變化等具體現象結閤起來,使得五行學說不再是冰冷的理論,而是與我們身體息息相關的生命密碼。而且,作者在引用古籍時,非常注重對其思想內涵的挖掘,不僅僅是簡單地摘錄,而是深入地分析其産生的曆史背景和社會環境,這使得他對道教思想的解讀更加深刻和全麵。書中對“內丹”和“外丹”的區分與論述,也讓我對道教的修煉體係有瞭更清晰的認識。作者並沒有將這些修煉方法簡單地神秘化,而是從其背後所蘊含的哲學思想和對生命規律的認識齣發,進行理性分析。這本書的寫作風格嚴謹而又不失生動,既有學術研究的深度,又不乏人文關懷的溫度,讓我受益匪淺。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