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大仙是香港為人熟知的民間信仰,逢年過節均會吸引數以萬計善信上香祈福。到底為甚麼人們對黃大仙如此尊崇呢?黃大仙是何許人?這一信仰又是如何傳入香港的呢?
根據本書作者考證,黃大仙生平事跡可追溯至晉代葛洪的《神仙傳》。黃大仙本名黃初平,乃浙江省金華縣之牧羊小孩,十五歲得仙翁指點得道並隱居赤鬆山,故號曰赤鬆仙子。宋時因汲井癒疾,有救人之功和祈晴祈雨、隨感隨通的「仙跡」而得宋帝兩次封誥。明清年間更從浙江傳至廣東番禺。1915年廣東梁仁菴道長攜黃大仙畫像南來香港,並創辦普宜壇嗇色園,乃黃大仙信仰在香港弘揚之始。究其興盛原因,實與黃大仙祠早期贈醫施藥、靈簽的沿用,以及後期積極辦學及參與社會慈善事業不無關係。
本書立論清晰,並掌握不少第一手資料,乃全麵認識香港黃大仙信仰不可多得之作。
作者簡介
吳麗珍
自幼生長在信奉神佛之傢,唸中學時寄宿佛寺,受三皈五戒。1986年香港中文大學中文係畢業後,先後在道教聯閤會所屬學校及佛教學校執教。曾於香港大學就讀碩士課程,師從中文係道教專傢黃兆漢教授,專治元代道教文學。
序言 黃兆漢12
前言14
第一章
黃大仙其人其事18
1. 黃大仙生平梗概19
2. 黃大仙的外號與封號23
第二章
黃大仙信仰溯源26
1. 民間傳說的發軔和傳承27
2. 自晉至清的黃大仙崇祀活動29
3. 清末以降的黃大仙崇祀活動33
4. 文人歌詠與傳說的流播40
5. 結語42
第三章
香港黃大仙信仰之確立46
1. 梁人菴與黃大仙信仰的因緣47
2. 香港早期黃大仙信仰的發展與特色48
第四章
嗇色園與香港黃大仙信仰之弘揚50
1. 梁鈞轉傢族與嗇色園51
2. 草創時期的嗇色園52
3. 日佔時期的黃大仙靈異傳聞56
4. 黃允畋與收地危機60
5. 嗇色園的開放與蛻變65
6. 黃大仙的靈驗傳聞71
第五章
嗇色園以外的香港黃大仙道堂舉隅78
1. 華鬆仙館79
2. 元清閣道堂81
3. 其他88
第六章
扶箕活動與黃大仙信仰90
1.何謂扶箕91
2扶箕活動與黃大仙信仰的曆史92.
第七章
黃大仙畫像與香港黃大仙廟宇98
1. 嗇色園黃大仙畫像99
2. 元清閣黃大仙自畫像100
3. 坊間流行的黃大仙畫像101
4. 新繪的黃大仙畫像101
第八章
普濟勸善與黃大仙信仰核心106
1. 有求必應與普濟勸善107
2. 普濟廣施的傳統107
3. 勸人以善的宗旨109
第九章
靈丹妙藥與黃大仙藥簽114
1. 何謂藥簽?115
2. 黃大仙藥簽的來曆與內容116
3. 黃大仙藥簽的效用119
第十章
有求必應與黃大仙靈簽122
1. 何謂運簽?123
2. 黃大仙靈簽的來曆123
3. 古本祥註黃大仙靈簽簡介124
4. 其他黃大仙靈簽的注釋本132
5. 結語137
參考書目140
後記142
對於《香港黃大仙》這本書,我首先被它傳遞齣的那種厚重的曆史感所吸引。翻開書頁,仿佛就能聽到歲月的迴響,看到那些曾經在這裏發生的故事。我尤其關注的是書中對於黃大仙信仰起源的梳理。我總覺得,每一個偉大的信仰背後,都有一段跌宕起伏的傳奇。書裏是否細緻地描繪瞭黃大仙真人(赤鬆子)的生平?他的道法、他的修行,是如何在民間傳播開來,最終成為一個被廣泛尊崇的神祇?我希望能看到,那些古老的文獻、傳說,是如何被作者巧妙地串聯起來,形成一條清晰而引人入勝的時間綫。同時,我也對黃大仙在香港落地生根的過程充滿瞭好奇。香港作為一個移民城市,匯聚瞭來自五湖四海的人們,他們的信仰和文化也在不斷碰撞融閤。這本書能否解答,黃大仙的信仰是如何在香港這片土地上紮根,並逐漸被當地居民所接納和推崇?是當地的特殊環境,還是黃大仙本身的特質,吸引瞭無數港人?我期待書中能有深入的分析,讓我理解這股信仰力量是如何在現代都市中得以延續和發展。這不僅僅是關於一個神話人物的故事,更是關於文化如何在異鄉紮根、繁衍,並最終塑造城市精神的一次精彩呈現。
评分我一直對香港這座城市充滿瞭好奇,而《香港黃大仙》這本書,恰好為我提供瞭一個深入瞭解其精神內核的絕佳途徑。我並非是那種對特定宗教有著狂熱追求的人,但我對民間信仰如何影響一個民族的性格和文化,始終保持著濃厚的興趣。我希望這本書能夠深入地挖掘黃大仙信仰中的“倫理道德”層麵。黃大仙的教誨,是否強調瞭孝道、誠信、仁愛等傳統美德?它又是如何將這些普世的價值,融入到香港市民的日常生活中?我期待書中能夠有具體的案例,展現齣黃大仙的教義是如何在社會層麵,促進人與人之間的和諧相處,以及對社會風氣的積極影響。更重要的是,我希望這本書能夠探討,在現代社會價值觀多元化的背景下,黃大仙信仰是如何保持其生命力,並繼續為香港市民提供精神指引的。它是否在快節奏的生活中,為人們提供瞭反思和沉澱的空間?它是否在物質至上的社會中,提醒人們關注精神層麵的需求?我渴望通過這本書,去理解黃大仙信仰,不僅僅是一種宗教儀式,更是香港人維係道德操守、追求內心平和的重要精神支柱。
评分《香港黃大仙》這本書,對我而言,不僅僅是一本關於宗教的書,更是一扇通往香港社會文化深層結構的窗口。我一直對香港的城市精神有著濃厚的興趣,而黃大仙作為香港重要的民間信仰,其背後蘊含的力量,無疑是理解這座城市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我尤其關注的是,黃大仙的信仰是如何與香港的經濟發展、社會變遷相交織的。在香港經曆瞭從漁村到國際大都市的巨變過程中,黃大仙信仰扮演瞭怎樣的角色?它是否在經濟繁榮時期,為人們提供瞭精神上的支撐和鼓勵?在麵對挑戰和睏難時,它是否成為瞭人們尋求安慰和希望的港灣?我希望書中能有詳實的案例分析,展現齣黃大仙信仰在香港不同曆史時期的具體錶現。例如,在早期開發建設時期,它是否成為瞭勞工階層尋求庇佑的寄托?在社會轉型期,它又如何適應時代的變化,繼續發揮其影響力?這本書能否為我揭示,黃大仙信仰不僅僅是一個宗教符號,更是香港人民集體記憶和民族精神的重要載體。
评分我一直認為,瞭解一座城市的文化,就如同解開一個謎團,《香港黃大仙》這本書,無疑為我提供瞭這把關鍵的鑰匙。我並非是一個對神祇有著特殊信仰的人,但我對那些深入人心的民間傳說,以及它們如何塑造一個地方的集體記憶,始終保持著強烈的好奇心。我希望這本書能夠深入探討黃大仙信仰在香港的“社會功能”。它在不同社會階層中,扮演瞭怎樣的角色?它是否為底層民眾提供瞭精神上的慰藉和希望?它是否在社會變遷時期,成為瞭一種穩定的力量?我期待書中能有詳實的社會學分析,展現齣黃大仙信仰如何滲透到香港的社會結構之中,並對社會秩序、人際關係産生積極影響。例如,它是否鼓勵人們互助互愛,形成一種社區的凝聚力?它是否在關鍵時刻,成為一種安撫民心的力量?我渴望通過這本書,去理解黃大仙信仰,不僅僅是一種宗教活動,更是香港社會文化肌理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它默默地維係著社會的穩定,並為無數普通人提供著精神上的支持。
评分對於《香港黃大仙》這本書,我最期待的是它能帶領我走進黃大仙祠的建築美學和人文景觀。我一直對充滿曆史韻味的建築情有獨鍾,而黃大仙祠作為香港的重要地標,其建築風格必然融閤瞭傳統與現代的元素,並承載著豐富的文化內涵。書中是否能詳細介紹祠內的建築布局、雕梁畫棟、以及各種寓意深刻的裝飾?我希望能夠瞭解到,這些建築細節是如何體現黃大仙信仰的哲學思想和價值觀念的。例如,它是否運用瞭風水學說,力求達到天人閤一的境界?它是否通過各種神話故事的雕刻,嚮人們傳達教誨?更重要的是,我希望這本書能夠描繪齣黃大仙祠作為一個人文景觀的獨特魅力。它不僅僅是一個宗教場所,更是一個充滿故事的地方。書中能否描繪齣,每日穿梭於祠內的信徒們,他們臉上虔誠的神情,他們低語的祈禱,以及他們對黃大仙的無限寄托?它是否捕捉到瞭,這座古老祠堂在現代都市的喧囂中,所散發齣的寜靜與祥和?我期待通過這本書,去感受黃大仙祠所獨有的,那種融閤瞭建築之美、信仰之力與人文溫情的獨特氛圍。
评分我一直認為,每一個偉大的城市,都有其獨特的氣質,而這種氣質,往往深植於其獨特的文化和信仰之中。《香港黃大仙》這本書,恰恰為我提供瞭一個深入探究香港氣質的絕佳視角。我並非一個虔誠的教徒,但我對民間信仰的魅力,以及它們如何塑造一個地方的人文景觀,始終保持著高度的關注。我希望這本書能深入地剖析黃大仙信仰的“儀式化”層麵。從人們前往黃大仙祠的朝拜方式,到燒香、求簽、還願等一係列的活動,這些儀式背後蘊含著怎樣的象徵意義?它們是如何幫助人們與神靈溝通,並獲得心靈的慰藉?我期待書中能有生動的描繪,讓我仿佛置身於現場,感受到那種虔誠而又充滿希望的氛圍。更重要的是,我希望這本書能夠探討,黃大仙信仰是如何融入香港市民的日常生活,並成為他們身份認同的一部分。這種信仰,是如何在傢庭、社區以及更廣泛的社會層麵,發揮其凝聚人心的作用?它是否成為瞭香港人共同的情感紐帶,將不同背景的人們聯係在一起?我渴望通過這本書,去理解黃大仙信仰,如何在現代都市的喧囂中,為香港人提供一方精神傢園。
评分《香港黃大仙》這本書,對我而言,不僅僅是一本關於宗教的書,更是一次深入香港文化肌理的探索之旅。我一直對那些根植於民間、流傳久遠的傳說著迷,而黃大仙的故事,無疑是其中最具代錶性的一段。我最期待的是,這本書能否帶領我感受黃大仙信仰所帶來的“心理慰藉”。在現代都市的快節奏和高壓力下,人們常常會感到迷茫、焦慮甚至孤獨。黃大仙的信仰,究竟是如何為香港市民提供情感支持和精神寄托的?是“有求必應”的承諾,給瞭人們希望?是“積德行善”的教誨,引導人們嚮善?還是那份古老而又溫厚的關懷,讓人們在物質至上的世界裏,找到瞭心靈的歸宿?我希望書中能夠通過生動的案例,展現齣黃大仙信仰如何在具體的生活情境中,幫助人們化解憂愁、重拾信心,甚至在逆境中找到力量。它是否成為瞭香港人應對生活挑戰的一種精神力量,一種讓內心重歸平靜的有效途徑?我渴望通過這本書,去理解這份深植於香港土壤的信仰,是如何默默地撫慰著無數人的心靈,並為這座城市注入一份獨特的溫情與韌性。
评分《香港黃大仙》這本書,對我而言,更像是一次穿越時空的文化體驗,讓我能夠深入理解這座城市的獨特魅力。《香港黃大仙》這本書,對我而言,更像是一次穿越時空的文化體驗,讓我能夠深入理解這座城市的獨特魅力。我尤其關注的是書中關於“黃大仙問蔔”的細節。我一直對這種古老的占蔔方式充滿瞭好奇,它究竟是如何運作的?求簽的過程是怎樣的?又有哪些解簽的原則和方法?我期待書中能夠有詳細的介紹,甚至包含一些經典的案例分析,讓我能夠理解,在睏惑和迷茫時,人們是如何通過黃大仙的指引,來尋找方嚮和答案的。更重要的是,我希望這本書能夠探討,黃大仙的問蔔文化,是如何在現代香港社會中依然具有影響力的。在信息爆炸、變化迅速的時代,這種古老的智慧,是如何繼續為人們提供精神上的慰藉和啓示?它是否成為瞭香港人應對生活壓力、緩解焦慮的一種方式?我渴望通過這本書,去感受黃大仙問蔔文化背後所蘊含的,那種對未知的好奇,對未來的期盼,以及對命運的某種程度的接納與反思。
评分這本《香港黃大仙》的封麵上,那一抹暗沉卻帶著一絲神秘感的黃色,就如同書名一樣,勾起瞭我內心深處的好奇。我一直對香港的文化底蘊有著濃厚的興趣,而黃大仙,這個名字在香港民間早已是響當當的信仰圖騰,仿佛自帶一種古老而又充滿力量的 aura。我並非是那種對宗教狂熱的信徒,但對於曆史、傳說以及它們如何塑造一個城市的氣質,我總是有著難以言喻的著迷。拿到這本書,我首先翻閱的,便是它關於黃大仙祠的曆史沿革。我希望能從中窺見,這個地方是如何從一個普通的道觀,一步步發展成為今日香火鼎盛,影響深遠的信仰中心。書中是否詳細描述瞭它的建造過程、不同時期的擴建,以及在香港社會變遷中扮演的角色?我期待能瞭解到,在那些古老的磚石背後,隱藏著怎樣一段段鮮活的故事,承載著多少人的祈願與寄托。更重要的是,我希望這本書能帶領我走進黃大仙的“靈性”世界,去理解為什麼在如此現代化的香港,人們依然如此虔誠地來到這裏,尋求指點與慰藉。這不僅僅是對一個宗教場所的探尋,更是對香港人精神世界的一次深入挖掘。我想知道,黃大仙的“有求必應”,究竟是怎樣的一種信仰力量,它如何安撫人心,又如何與時俱進地融入現代人的生活?這本書的齣現,無疑為我提供瞭一個絕佳的機會,去揭開這層神秘的麵紗,感受這份深植於香港肌理的文化脈絡。
评分我一直對民間信仰及其在社會中的作用有著濃厚的興趣,而《香港黃大仙》這本書,恰好觸碰到瞭我內心最深處的求知欲。我並非一個狂熱的信徒,但對於那些流傳韆古的傳說,以及它們如何影響人們的生活方式和價值觀念,我總是充滿瞭好奇。我希望這本書能夠深入地探討黃大仙信仰的文化內涵。它究竟包含瞭哪些哲學思想?是道傢的清靜無為,還是儒傢的仁愛濟世?或者,它融閤瞭更為多元的民間智慧?我期待能從書中瞭解到,黃大仙的教義是如何在香港社會中得以傳承和發展的,它是否對人們的道德觀念、行為準則産生瞭積極的影響?此外,我也想知道,黃大仙的“有求必應”的傳說,是如何在香港的社會結構中被解讀和實踐的。是在睏境中給予希望?是在迷茫中指引方嚮?還是在平凡生活中帶來一絲心靈的慰藉?這本書能否展現齣,黃大仙信仰是如何滲透到香港市民的日常生活中,成為他們精神世界的重要組成部分,甚至影響著他們的生活決策?我渴望通過這本書,去理解這種古老的信仰,如何在現代化的香港社會中,依然保持著強大的生命力。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