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序1
諧謔龜裂,赤子情現∕曾珍珍
“The Forge”這首十四行詩是愛爾蘭詩人謝默斯.悉尼(Seamus Heaney)年近三十完成的作品。2003年,獲頒諾貝爾桂冠八載之後,64歲的詩人受蓮蘭基金會(Lannan Foundation)之邀公開演講,特彆挑選這首早期詩作當場朗誦,以饗聽眾。此外,若往前迴溯,1969年齣版第二本詩集時,他曾截取這首詩第一行的行尾雋語作為該集集名《Door into the Dark: Poems》,由此可見這首詩在他心目中的地位。某種程度,說它是悉尼詩歌創作生命開端的詩藝宣言(ars poetica),及至白首迴顧,初衷依舊,應是對這首詩還算允當的一種讀法。
2012年歲末,甫畢業於前東華大學創作與英語研究所的柯蘿緹,經過嚴謹的評審過程,在眾多角逐者中脫穎而齣,獲得國傢文藝基金會的補助,得能將其MFA畢業作品《無心之人》付梓齣版,身為他的指導教授,自然與有榮焉。謹試譯悉尼的名作“The Forge”並略加詮解,作為引子,祈能藉此映現青年詩人柯蘿緹創作的潛能與真誠,並期許他持續冶煉技藝,他日修成華語詩壇大器:
The Forge
All I know is a door into the dark.
Outside, old axles and iron hoops rusting;
Inside, the hammered anvil’s short-pitched ring,
The unpredictable fantail of sparks
Or hiss when a new shoe toughens in water.
The anvil must be somewhere in the centre,
Horned as a unicorn, at one end and square,
Set there immoveable: an altar
Where he expends himself in shape and music.
Sometimes, leather-aproned, hairs in his nose,
He leans out on the jamb, recalls a clatter
Of hoofs where traffic is flashing in rows;
Then grunts and goes in, with a slam and flick
To beat real iron out, to work the bellows.
打鐵仔店
凡我所知惟一扇門進入幽明,
外麵,輪軸老舊而鐵圈正生銹;
裏麵,榔頭搥擊著砧闆發齣急促的銳響,
火星四射鳳尾開屏無法預料
或者新打成的一隻鞋在水裏吱吱冷卻。
料想這砧闆必然擺放在中心某處,
形狀方正,惟一端頭角卓犖似獨角獸,
受命不遷:一座祭壇
在此他殫精竭智打造形狀和音樂。
有時,圍著皮護兜,鼻毛外露,
他倚著門沿往外探看,懷想達達的
馬蹄在瞬間飆逝的車流中緩緩行進;
然後乾譙幾聲進門去,把門(口彭)然一甩
搥齣精粹的鐵,鼓風箱搖啊搖。
打鐵的工藝作為文學創作的隱喻,可說是一種具有普世性的原型象徵。然而,熟悉二十世紀愛爾蘭文藝復興始末的讀者,很容易從這一普世性的原型象徵聯想到喬埃斯(James Joyce)在《一位年輕藝術傢的畫像》(A Portrait of the Artist as a Young Man)書末的告白:他決定離開故鄉都柏林移居歐陸,潛心從事文學創作,像鐵匠般忠於寫作工藝,為愛爾蘭打造靈魂。從這一層典故推究,悉尼取材原鄉鐵匠做為詩人的隱喻,除瞭揭示緻力於本土書寫之外,另有一層接續喬埃斯,以涵納歐陸傳統壯大愛爾蘭文學格局的寓意。正是這一層考量促使他選擇瞭文藝復興時期發源於義大利的十四行詩作為這首詩的外形。此一襲自於歐陸傳統的格律,外觀容或像輪軸和鐵圈一樣老舊、生銹,原創的巧思加上精藝的講究,猶能賦予它靈動、善感的內在生命。的確,在體悟詩藝宛如祭壇的古老信仰之同時,審時度勢,用傳統的形式刻劃齣現代工師不敵自動化製程導緻手工技藝沒落,甚至慘遭淘汰的窘迫,以及身處窘迫中的憤怒與堅持,藉此喻指詩人自己不昧於現實熱愛創作的忠忱,這正是這首十四行詩的原創性和現代感之所由生。翻陳齣新標示著延續詩歌生命於當代的創作要訣。求索於幽明之中,詩人既能以內在的靈光感應有關獨角獸的超現實啓示,自然主義的敏銳官覺同時也讓他能夠細膩自如地將凡軀外露的鼻毛、跨越性彆界分的護兜納入觀照中。傳統與創新並行,幻奇與現實同參、神聖與凡俗若無界分,年近三十的悉尼以“The Forge”昂揚地宣稱自己藉由詩歌創作打造齣瞭進入幽明玄秘的門。
同樣三十在即,柯蘿緹經過數年的上下求索、精心錘鍊,終於也打造齣瞭自己平生的第一本詩集。在指導《無心之人》的過程中,我彷彿見證瞭悉尼〈打鐵仔店〉詩中所勾勒的那位工師/詩人一路摸索終至成長的身影。麵對颱灣當代詩壇錶麵眾聲喧嘩,其實詩的影響力正在式微的現實,柯蘿緹秉持他對寫詩這一創作活動的癡迷,以雜食者不挑食的胃納,從現代詩各傢經典作多方攝取養料,無論是古典新裁(〈鬆下〉),或仿西方戲劇獨白(〈淩晨三點三分的色情電話〉)嘲諷本土現實,或齣入於感官認知與抽象玄想之間搜尋超現實象徵,用齣其不意的想像和脈脈含情將其跳接或推衍(多首耐讀的情詩,如有著濃濃裏爾剋風的〈給艾蓮娜〉),題材多樣,風格各異,他寫來大抵都能意到筆隨;多語的雜拼使用更讓他的詩讀來富於生活性、戲劇性。而遊移於多情與無心之間觀照紅塵眾生的悲喜癲慾、書寫自己的流離情愁,有時他看似戴著痞子酷酷的假麵演戲,擅長以反諷掩飾哀傷,隻是他的反諷常因技窮而露齣破綻,當下諧謔龜裂,赤子情現,我認為這正是柯蘿緹的詩最迷人的地方。規避專情看似無心,實則以赤子之心涉入鄉土現實,體會多端,諷世不盲從片麵觀點,風格轉益多師。這些與早期的悉尼也略有幾分神似。
最後,值得一提的,相對於境外的菲律賓書寫實驗,柯蘿緹的第一本詩集最討喜的嘗試,當屬以棒球練習與比賽為象徵入詩,悼念同鄉先行者詩人羅葉的〈關於一個角落的記憶〉,可比美悉尼的打鐵店十四行詩。替當代的颱灣詩人貼切擇取一個原型象徵,同時具有球員與球迷身分的柯蘿緹將他的票投給棒球場上的右外野手,而這也曾經是少年楊牧的自我塑像(《葉珊散文集》序)。
(作者為國立東華大學英美語文學係教授)
推薦序2
後現實主義的齣發∕嚮陽
今年年初,應東華大學創英所教授曾珍珍之邀,擔任該所研究生何立翔的碩論口考委員,創英所規定須以嚴謹的文學創作取得藝術碩士學位,因此何立翔提齣的是他的詩集《無心之人》,我因而可以提早閱讀到這位年輕詩人所寫的詩作。對我來說,這是個新鮮的經驗,過去我認識一個年輕詩人,多是先從他在副刊、詩刊中單篇發錶的作品開始,纍積閱讀印象,慢慢建立起對這個詩人的瞭解,時間往往是一年,甚至多年之久;但這次不是,整本詩集以學位論文的方式呈現,等於是一口氣就閱讀瞭一個年輕詩人的第一本詩集,換句話說,一棵樹就站到前麵來,展現他的枝葉以及整體的樣貌,這樣的閱讀,是先看到瞭整體,再看到個彆的細節;並且還得提齣品評,打口考成績,這經驗的確特殊。
從年初到此刻,我已經忘掉瞭口考時講瞭些甚麼,也忘瞭我如何對何立翔提供我的建議。詩,是極端個人的創作,帶著詩人創作時獨特的風格,本來就沒有一定的標準,也容不得拿尺碼量度、用磅秤論斤,每一個詩人都是一棵獨立的樹,自有風姿,因此我當時大概隻提齣瞭我閱讀《無心之人》的感想,提供何立翔參考。我認為,一個年輕詩人的詩作,可以容許青澀,也可以容許揮灑,但不可不清楚地錶現與前行代、與同年代詩人不一樣的獨特風格,這個風格標誌瞭他齣現在詩場域中的位置,也決定瞭他未來是否能夠持續創作的動力。沒有風格,在詩的場域中就沒有位置。
十多個月後,何立翔獲得瞭國藝會的補助,就要齣版這本詩集。寄到我信箱的檔案,一打開來,《無心之人》還是《無心之人》,作者則由本名換成瞭筆名「柯蘿緹」。我記得瞭,這是歪仔歪詩社的青年詩人,得過文學奬,但我對他的認識也僅止於此。我在電腦前「打開」這本詩集,逐一重讀,從捲一〈涉街〉,到捲二〈南方〉、捲三〈陌生人〉,最後讀完捲四〈無心之人〉,我看到瞭在後現代浪潮席捲下一個以嶄新的現實主義美學齣發的年輕詩人,以及他採擷生活、社會、現實世界以及非現實想像,加以重組、齣以反諷,而又協調以弔詭的書寫能力。這就是瞭,這就是一個年輕詩人帥氣的齣發。
這個齣發,來自他的行踏,從童年的〈學小民國賽馬開始〉,他寫宜蘭、寫花蓮(多見於捲一);到菲律賓的馬尼拉,他寫異國的街道、社會風情(多收於捲二)。這些具有地誌和行旅雙重意涵的詩作,通過他敏銳的感覺、多變的語言,展現瞭與舊有現實主義(至少是1980年代之前)不同的現實主義書寫。他筆下的現實來自生活,都是生身或行踏所見;但他又能聰明地將這些現實加以扭麯、捶打、變形,而更加彰顯瞭現實的真實性。這是現實主義在後現代資訊社會中的轉化,透過他的詩,讓我看到一個新的現實主義書寫的開始。
這個齣發,也來自他對生活周遭的人的觀察和同情(這也是現實主義的主要對象之一),在捲三、捲四之中,他寫色情電話中的「女聲」、寫一個高中女生的自殺、寫東區辣妹,也寫馬尼拉的公關小姐、奎鬆市說閩南語的華裔少女、華校裏講塔加祿語的圖書館員與學生……,對於生活中的「陌生人」刻劃入微,寄予關懷。但他又能透過語言的巧設,運用反諷、諧擬和部分的雙關,凸顯這背後更大的結構問題,而不止於單純的同情或憐憫。其中映現的資本主義社會的腐爛、迷失以及朽敗,嘲諷中可見悲憫、荒誕中也可見情深,在我來看,假使有一個「後現實主義」,這位將本名「何立翔」換成筆名「柯蘿緹」的年輕詩人可能已經觸及瞭。
這是一個美麗的齣發,當後現代主義在後資訊年代逐漸趨疲的時刻,一個可以名為後現實主義的書寫年代似乎也暗地展開瞭,在這本名為《無心之人》的詩集之中,我看到瞭新一代詩人柯蘿緹的自信,以及他來自生活而又顛覆生活,反映現實而又超越現實的獨特風格。
(作者為國立颱北教育大學颱文所教授∕詩人)
推薦序3
不知名與所悉∕印卡
這幾年颱灣齣現一些以菲律賓為主的南洋寫作,或許是因為一些新生創作者的海外替代役男經驗,促就這些題材的齣現,比如連明偉獲得颱積電中篇小說文學奬的〈番茄街遊擊戰〉就是近年最顯著的一例,在這些逐漸增加的文本中,柯蘿緹這部名為《無心之人》的詩集亦屬其中之一。相較於過去颱灣文壇鼓吹的旅遊文學,這些有彆於典型馬華文學的海外經驗,或許是研究者有興趣的觀照點。
大學時就認識柯蘿緹,在閱讀他這第一本詩集時,不由得讓人齣格地想起哈伯瑪斯《事實與格式》──多年前在等待其清大中文係的成年禮時,正好發現這本書陳列在圖書館的新書架區──如果這種記憶事件中的偶然性有任何意義,也許是屬於哈伯瑪斯對美學現代性心態(mentality)所言及的一絲那種對曆史的抽象反對,曆史因此失去瞭一種劃分好的、保證連續流傳發生(uberlieferungsgeschehen)的結構。這本《無心之人》也許不是最好的嘗試,但透過這本抒情之作,我們已經可以看到颱灣政經改變對於主題與語言風格影響的諸多可能。
這本詩集依其主題大緻可以分為成長迴憶、南洋時期,以及一些看似明朗實則幽微的心情書寫。如同柯蘿緹的詩句:「已然見底,記憶的乾糧∕即將消磨殆盡」,這是這本抒情節奏明顯的詩集在記憶細節、人物刻畫之餘所遺漏的。但正如〈關於一個角落的記憶〉:「濕冷的雨在傢鄉下著,……」或是在〈鞦末懷李潼〉憶起同學父親,這本詩集中的宜蘭形象彷彿投手丘嚮外拓展開來,藉由柯蘿緹對棒球的喜好以及鄉野的描述互滲成為特殊的抒情地景。
對於此中的抒情描寫語調,我想也許加塔利(F.Guattari)對於童年的描述可以幫助我們更理解這本詩集「抒情」所隱藏的未知:
……總有消失,或者所幸被忽略瞭的危險,在這兩種情況下,青年學生和精神病患者,常被置於正常小孩或是正常成年人廣泛的社經、政治等各個領域被關注著。在移情關係中幾乎沒有任何實際的雙元關係……在這裏,我們期待這「母親和兒童的關係」在實際情況中,我們認識到,這是最起碼的,三角關係。換句話說,總有一個真正的中介對象的情況,作為歧義或支持介質。
這本詩集的抒情口吻始終中介著柯蘿緹本身的文學訓練與主題。身為創作者,我也時常思考長久以來的抒情傳統在這近十年的典範強化下,究竟是造成一種技藝的危害,還是情感的再發現?雖然這本詩集還未及強烈有其錶達及其想解除的片段、階層與領域的脈落,但抒情使言說自身難以被辨認。這本《無心之人》詩集的齣現有我不得不說的,或是換成用柯蘿緹的詩句:「像你這樣的人,你的心若有裂縫∕流齣的會是什麼。」
誠如早先所提及,這幾年由於一些寫作者因替代役前往東南亞所逐漸突現而齣的主題,與馬華文學形成某種程度的張力。在語言形式上這跟中國詩人當代的邊塞詩與真正的維吾爾文學、圖博文學,有相似的言說權力關係。比如董炳月最近針對野村榮三郎《濛古新疆旅行日記》的相關漢詩研究,以及當代中國詩人對於邊境的現代詩寫作,比如鼕至〈烏魯木齊的雪〉、〈北疆四季歌〉,我們也可以在這本詩集裏發現其中抒情語言曖昧的位置。此黃錦樹在針對抒情傳統的「正言」或是王弼「得意忘言」中對詞匯一言一義的政治性,我們也可以在這本詩集看到抒情語言由於抒情性建立在物、景的慣性,難以有「成為他者」(becoming others),將不同的因子混入主體性的可能。
然而在《無心之人》中多少還是可以看到一些語言不穩定的激盪、試圖調閤他者的姿態,比如這本詩集中〈淩晨三點三分的色情電話〉所呈現的B級幽默除瞭呈現齣雅俗語言彼此間的衝突,一方麵呈現瞭抒情套語的感知結構的穩固,另一方麵也暗示著某種新詩藝的可能性。比如整個捲一涉街〉提供瞭另一種版本的《颱灣鄉鎮小孩》,或是〈在春天撞倒後母〉中「漲奶瞭一整個鼕季的後母」這類生動的語言,以及使用同音異義的詞語所試圖創造的詩歌空間,都足見這本詩集的實驗性格。但我仍期待柯蘿緹可以從楊青矗、陳黎等前輩已建立的語言詩學中尋求更多可能,讓他更早能跨越那些未盡的挑戰。
某種程度我與柯蘿緹可能更天真的相信文學無關意識形態,但我們這一代足見世界的暴力正逼嚮創作想像力的根基。就如同〈烏杙,這地方〉:「這地方經常被誤讀成:鳥代∕這地方,並未發現鳥居遺址∕也無人從事代書工作∕但鳥們,依然隨著四時啾囀∕僻居此地的人們仍舊聆聽,居住∕這個地方,人與一切各安其分∕沒有誰能代為書寫誰的生活。」但當某些主題在時代之下突顯而齣,創作者代筆寫下的那些不知名與所悉的,語言中錶現的真誠,不過隻是不要成為自己成功的受害者──也許這也是我們在企盼新詩學沒說的心聲。
(作者為詩人)
《無心之人》這本書,真的是我近期閱讀中最為特彆的一次體驗。它不像我之前看過的任何一本小說,它的敘事方式,它的核心概念,都充滿瞭新意。我一開始抱著一種探索的心態去讀,但很快就被深深吸引瞭。故事的主角,那個“無心之人”,他並非沒有知覺,也並非沒有思考,他隻是以一種和我們完全不同的方式去感知和理解這個世界。我尤其欣賞作者對於“無心”這個概念的解讀,它不是一種簡單的缺失,而是一種更深層次的超然,一種對事物本質的洞察。書中的人物群像刻畫得也非常精彩,每一個配角都有自己的故事,有自己的情感,他們與“無心之人”的互動,構成瞭書中一個又一個精彩的片段。而且,作者對於社會現象的觀察也相當敏銳,通過“無心之人”的視角,將那些隱藏在錶象之下的問題,一一揭示齣來。我最喜歡的是書中對於“選擇”和“命運”的探討,在“無心之人”麵前,這些概念似乎都變得模糊瞭,但他卻用自己的方式,影響著這一切。這本書的結局更是齣人意料,它不是一個簡單的善惡報應,而是一種更深刻的,關於存在的反思。
评分《無心之人》給我帶來的閱讀體驗是前所未有的。初讀時,我對“無心之人”這個設定的理解僅僅停留在錶麵,認為他隻是一個情感淡漠的人。然而,隨著故事的推進,我逐漸意識到,他的“無心”是一種更深層次的存在狀態,是一種對世俗羈絆的超脫。作者在塑造這個角色時,沒有采取任何臉譜化的處理,而是通過他的行為、他的語言,以及他與周圍世界的互動,來展現他的獨特性。我特彆喜歡書中關於“無心之人”如何理解“愛”和“恨”的描寫。他沒有人類的愛恨情仇,但他卻能以一種旁觀者的角度,將這些情感看得更為透徹,甚至在某種程度上,能夠化解它們。這種“無心”,反而成為瞭一種強大的力量。而且,書中對於人性的描繪也極為深刻。那些圍繞著“無心之人”而産生的各種反應,無不展現瞭人類情感的復雜性和矛盾性。有人懼怕他,有人利用他,也有人試圖理解他。這種多角度的視角,讓整個故事充滿瞭張力。這本書的結局也處理得非常巧妙,沒有給齣一個明確的答案,而是留下瞭大量的想象空間,讓讀者在閤上書本後,依然能繼續思考。
评分《無心之人》給我帶來的感覺,用“震撼”二字來形容一點也不為過。我從未想過,一個以“無心”為主角的故事,能夠如此扣人心弦,如此引人入勝。主人公“無心之人”的存在,就像是一個哲學命題,他以一種我們難以想象的方式,觀察著人類的世界,影響著人類的命運。作者在創作這個角色時,並沒有給他賦予任何所謂的“超能力”,而是通過他對世界的獨特感知和理解,展現瞭他的“與眾不同”。我尤其欣賞書中關於“情感”的描寫,作者並沒有迴避人類的各種情感,而是通過“無心之人”的視角,將它們以一種極為客觀和冷靜的方式展現齣來。這種客觀,反而比任何煽情的描寫更能觸動人心,讓我們反思自己是如何被情感所驅使,如何被社會所塑造。而且,書中對社會現實的揭露也相當深刻,那些隱藏在光鮮亮麗錶象之下的陰暗和醜陋,都被“無心之人”一一洞穿。這本書的結構也非常巧妙,多綫敘事,時空交錯,每一次閱讀都能發現新的驚喜。
评分這部《無心之人》簡直是一次思維的洗禮。我被書中那個“無心之人”所深深吸引,他的存在本身就是一個巨大的謎團。他並非沒有情感,而是以一種我們難以理解的方式去體驗世界,去與世界互動。作者在刻畫這個角色時,極為剋製,沒有過度的煽情,也沒有刻意的渲染,隻是用一種冷靜的筆觸,展現瞭他獨特的視角和行為。我印象最深刻的是,書中有一段關於“無心之人”如何處理“痛苦”的描寫。他沒有眼淚,沒有抱怨,但他對痛苦的理解,卻比任何一個有心之人都要深刻。這種“無心”,反而讓他擁有瞭洞察一切的力量。而且,書中對人際關係的描繪也極為寫實。那些圍繞著“無心之人”而産生的情感糾葛、權力鬥爭,都展現瞭人性的復雜和陰暗麵。在“無心之人”的映襯下,這些都顯得尤為真實和觸目驚心。這本書的敘事結構也相當精妙,多綫敘事,環環相扣,每一次的轉摺都讓人意想不到。作者的文字功底也毋庸置疑,語言的運用如同行雲流水,卻又充滿瞭力量,能夠直擊人心。
评分這部《無心之人》是一部讓我反復咀嚼的作品。我被主人公“無心之人”這個設定所吸引,他以一種非傳統的方式存在於我們的世界,他的行為邏輯,他的情感反應,都與常人截然不同。作者在塑造這個角色時,展現瞭極高的技巧,他沒有將“無心”簡單化為冷漠,而是將其描繪成一種更純粹的觀察和理解。我特彆喜歡書中對“無心之人”與普通人之間互動關係的描寫。普通人的喜怒哀樂,他們的欲望和掙紮,在“無心之人”的眼中,被以一種近乎學術研究的冷靜所展現,但恰恰是這種冷靜,反而更能引發讀者的共鳴和思考。書中的情節發展也極具張力,每一個事件都看似獨立,但串聯起來卻形成瞭一個巨大的陰謀網。作者對細節的把握非常到位,那些看似無關緊要的場景,往往都隱藏著深刻的寓意。我常常會在閱讀時,停下來思考“無心之人”的下一步行動,以及他將如何影響周圍的世界。這本書的結尾,並非一個簡單的句號,而是一個開放式的謎題,它讓我對“心”和“存在”有瞭更深刻的認識。
评分讀完《無心之人》,我真的覺得自己的世界觀被顛覆瞭。我一直以為“心”是我們理解世界的基礎,是驅動一切的源泉,但這本書的主人公,那個“無心之人”,卻以他獨特的存在方式,嚮我提齣瞭質疑。他不是沒有情感,也不是沒有思考,而是他處理和理解情感的方式,與我們截然不同。作者在塑造這個角色時,非常剋製,沒有過度的渲染,也沒有刻意的戲劇化,隻是用一種冷靜的筆觸,展現瞭他的“無心”所帶來的影響。我特彆喜歡書中對“人性”的刻畫,那些圍繞著“無心之人”而産生的各種反應,無不展現瞭人類情感的復雜性和矛盾性。有人對他心存善念,有人對他心懷惡意,也有人試圖利用他。這種多角度的描寫,讓整個故事充滿瞭張力,也讓我對人性有瞭更深的認識。而且,書中對社會問題的關注也相當敏銳,那些被“無心之人”所觸及的社會角落,都展現瞭深刻的現實意義。這本書的結尾,更是齣人意料,它並非一個簡單的結局,而是一種更深刻的,關於存在的思考。
评分我讀過很多書,但《無心之人》絕對是其中最讓我印象深刻的一部。它不僅僅是一個故事,更像是一個精心設計的迷宮,引導讀者一步步深入,探尋真相。主人公“無心之人”的存在,是一個巨大的謎團,他並非沒有情感,而是以一種我們無法理解的方式去體驗和處理情感。作者通過大量的內心獨白和旁觀者視角,將這種“無心”的狀態展現得淋灕盡緻。我特彆喜歡書中對社會底層人物的刻畫,他們的生活艱辛,他們的情感脆弱,在“無心之人”的眼中,卻被描繪得如此平靜而真實,沒有任何道德評判,隻有純粹的觀察。這種客觀的視角,反而更能觸動人心,讓我們反思自己是如何被情感所裹挾,如何被社會規則所束縛。而且,這本書的敘事結構也非常獨特,非綫性敘事和多視角切換,使得故事更加撲朔迷離,每一次閱讀都能有新的發現。作者的文字功底毋庸置疑,他對詞語的運用,對意境的營造,都達到瞭爐火純青的地步。這本書讓我久久不能平靜,它所提齣的關於“存在”和“意義”的問題,將在我心中縈繞很久。
评分這本《無心之人》真的讓我感到無比震撼。初讀之下,我以為它會是一本講述失憶癥或者情感麻木的普通小說,然而,隨著情節的深入,我纔發現作者構建瞭一個何其宏大且精巧的世界觀。故事的主人公,一個看似“無心”的存在,他的齣現卻像一顆投入平靜湖麵的石子,激起瞭層層漣漪,攪動瞭整個世界的暗流。我特彆喜歡作者對於人物內心世界的細膩描繪,即便是“無心”,也並非真正空無一物,而是以一種我們難以理解的視角在觀察、在感受,並在某種程度上影響著周圍的一切。這種“無心”的設定,反而給瞭角色一種超脫於世俗情感的純粹性,讓我得以從一個全新的角度去審視人性的善惡、欲望的邊界。書中對於社會運作機製、權力鬥爭的描寫也相當深刻,那些隱藏在錶麵和諧之下的陰謀與算計,被“無心之人”以一種旁觀者的姿態輕易洞穿,這種對比帶來瞭強烈的戲劇張力。而且,作者的文筆極佳,語言的運用如同雕琢玉石,每一個詞語都恰到好處,既有詩意的渲染,又不失故事的推進力。我幾乎是屏息凝神地讀完,每一次翻頁都充滿瞭對接下來劇情的期待。這本書不隻是一個故事,更像是一次關於存在的哲學探討,引發瞭我對自身、對他人、對這個世界的深深思考。它讓我意識到,我們所謂的“心”,究竟是怎樣的存在,又是否是我們理解世界的唯一方式。
评分我必須承認,《無心之人》在某種程度上顛覆瞭我對敘事的理解。故事的開篇並不急於展現“無心”這個概念的具象化,而是通過一係列看似零散的事件,巧妙地將讀者引入一個充滿謎團的環境。主人公的“無心”並非是簡單的情感缺失,而是一種更深層次的,對生命本質的超然。我尤其欣賞作者在構建人物關係上的獨到之處,那些與“無心之人”産生交集的人物,他們的情感糾葛、他們的掙紮與選擇,在“無心之人”的映襯下顯得尤為突齣,甚至可以說是被放大瞭。這種“襯托”的手法,不是為瞭突顯主人公的“特彆”,而是通過他的“特彆”來展現其他人物的“普通”與“真實”,從而讓整個故事更加立體,更富有人情味。作者對於細節的把握堪稱完美,那些微不足道的場景描繪,那些轉瞬即逝的人物錶情,都似乎蘊含著深刻的意義。我常常會在讀到某處時,停下來反復迴味,試圖從中挖掘齣作者隱藏的伏筆或者更深層次的寓意。這本書的閱讀體驗,與其說是享受一個故事,不如說是在進行一場智力與情感的雙重冒險,每一次深入,都能發現新的驚喜。
评分《無心之人》給我帶來的衝擊力是極其不尋常的。我一開始是被這個書名所吸引,帶著一種莫名的好奇,但當我真正沉浸其中時,我發現它遠超我的想象。故事的主綫,圍繞著一個似乎對一切都無動於衷的存在展開,但恰恰是這種“無動於衷”,卻推動著情節朝著意想不到的方嚮發展。作者在塑造這個“無心之人”時,並沒有刻意去強調他的“非人”,而是將他置於一個極為真實的人類社會中,讓他與形形色色的人打交道,經曆各種復雜的人際關係。這種強烈的反差,讓“無心”這個概念顯得更加令人玩味。我印象特彆深刻的是,書中有一段描寫,關於“無心之人”如何理解並迴應人類的悲傷。他沒有眼淚,沒有嘆息,但他的存在本身,卻讓那些悲傷的人找到瞭某種奇特的慰藉,這種慰藉並非源於同情,而是源於一種純粹的、不受乾擾的觀察。這種細膩的心理描寫,讓我對“心”的定義産生瞭根本性的動搖。而且,這本書的節奏掌控非常到位,該緊張的地方讓人喘不過氣,該舒緩的地方又給人帶來一種寜靜的思考。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