犯罪人的社區矯正由於具有轉嚮處遇、經濟效益、復歸社會及減少機構化影響等優點,符閤近代福利國、教育刑及人道主義的重要思潮;觀護製度則被譽為是刑事司法王冠中之璀璨寶石,兼具有司法、教育、心理及社會工作等功能,是保障社會大眾安全,並預防犯罪人再犯的重要角色。本書特彆邀集我國長期在觀護製度與社區處遇領域素有接觸之傑齣學者與實務專傢,分從理論及實務角度,就我國現行司法保護主要議題進行匯整,並提齣剖析與建言,希望能讓讀者學習到多樣化社區處遇方案的法律規定與實務操作經驗,並瞭解關於這些方案計畫的曆史背景、哲學思維、社會反應及科學研究實證證據。本書不僅是研究者的重要參考資料,更是有意參加國傢考試、加入犯罪防治領域人員的實用好書。
作者簡介
鄭添成
.颱灣士林地方法院檢察署觀護人
.東吳大學心理學係兼任助理教授
.國立中正大學犯罪學博士
.英國劍橋大學博士後研究
.牛津大學、伯明翰大學訪問學者
.德國馬普研究所(Max-Planck Institut)訪問學者
鄧煌發
.中央警察大學犯罪防治學係專任副教授
.中華民國犯罪學學會理事長
.中央警察大學犯罪防治研究所博士
.美國佛羅裏達州立大學訪問學者
許福生
.中央警察大學行政警察學係教授兼係主任暨警察政策研究所所長
.日本明治大學法學部訪問學者
.美國休士頓大學城中校區刑事司法學係訪問學者
.中央警察大學犯罪防治研究所博士
蔡顯鑫
.颱灣士林地方法院檢察署主任檢察官
.中原大學法學院兼任助理教授
.輔仁大學法學博士
楊秀枝
.颱灣士林地方法院刑事庭法官
.前法務部檢察司調部辦事檢察官
.前颱灣士林地方法院檢察署檢察官
.東吳大學法律學研究所碩士
曹光文
.颱北市立教育大學心理與諮商研究所兼任助理教授
.中央警察大學犯罪防治研究所博士
.前颱灣颱北地方法院檢察署觀護人
錢漢良
.颱灣高等法院檢察署執行檢察官
蘇恆舜
.中央警察大學行政管理學係專任講師
.國立中正大學犯罪學博士
.玄奘大學應用心理學係兼任助理教授
潘昱萱
.颱灣嘉義地方法院觀護人(少年調查官、少年保護官)
.國立中正大學犯罪學博士
.嘉義大學輔導與諮商學係兼任助理教授
.曾任亞洲大學社會工作學係兼任講師
林瑞欽
.玄奘大學應用心理學係暨研究所教授兼任社會科學院院長
.國立颱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博士
.英國諾丁翰(Nottingham)大學心理學係博士
陳世宗
.颱灣高等法院法官
.前颱灣颱北地方法院檢察署觀護人
.颱灣桃園地方法院法官、庭長
林淑梨
.中原大學心理係兼任講師
.前桃園療養院臨床心理科主任
.成功大學行為醫學研究所碩士
高鳳仙
.中華民國第四屆監察委員
.銘傳大學兼任教授
.國立颱北大學兼任教授
.前颱灣高等法院法官
.颱灣防暴聯盟創會理事長
.美國加州大學柏剋萊分校法學碩士
程又強
.中華民國觀護協會理事長
.颱北市立教育大學心理與諮商學係兼任講師
.前法務部科長
.前颱灣闆橋、基隆地檢署主任觀護人
徐錦鋒
.中國文化大學社會福利學係助理教授級專業技術人員
.前颱灣颱北、士林、闆橋等地方法院主任觀護人
.財團法人颱北市鬆陽社會福利事業基金會執行長
.中華民國觀護協會副理事長
.中央警察大學犯罪防治研究所博士生
林順昌
.颱灣桃園地方法院檢察署觀護人
.東海大學法律學研究所碩士
.中央警察大學犯罪防治研究所博士生
賴月蜜
.慈濟大學社會工作學係助理教授
.傢事調解學會理事長
.花蓮地方法院檢察署犯罪被害人保護委員會委員
.颱北市、新北市、花蓮縣、金門縣兒童及少年福利促進委員會委員
.國立暨南國際大學社會政策與社會工作學係博士
謝文彥
.中央警察大學犯罪防治學係副教授
.銘傳大學安全管理學係兼任副教授
.中央警察大學犯罪學博士
金文昌
.中國醫藥大學兼任講師
.東海大學法律學院榮譽導師
.前颱灣颱中、彰化等地方法院檢察署主任觀護人
序
社會大眾的安全保障及犯罪人的再犯預防工作,是近數十年來各先進國傢均甚重視的問題。犯罪人的社區矯正由於具有轉嚮處遇、經濟效益、復歸社會及減少機構化影響等優點,符閤近代福利國、教育刑及人道主義的重要思潮;觀護製度則被譽為是刑事司法王冠中之璀璨寶石,兼具有司法、教育、心理及社會工作等功能,是保障社會大眾安全,並預防犯罪人再犯的重要角色。
在颱灣,職司犯罪人社區處遇的核心人物,即是各地檢署負責成年觀護業務的觀護人,以及各少年法院負責少年觀護業務的少年調查官及少年保護官。颱灣的成年觀護製度從民國70年開始實施以來,曆經許多轉型時期與作法調整,惟在業務量日益龐大與繁雜的情況下,迄今尚未製訂觀護或社區處遇相關專法,造成長期以來觀護實務工作者因缺乏專業保障、受限之升遷管道、人力不足問題、以及繁瑣之非本職業務等而士氣低落,同時對於國際間的司法保護現狀,以及其他先進國傢的社區處遇新近作法,瞭解較為有限,此對於我國充滿熱情與高素質的觀護人纔運用而言,甚為可惜。在數次與中國大陸學者及實務專傢接觸的經驗中,瞭解渠在近年來不僅已經提交「社區矯正法」,藉以推動非監禁刑罰執行,並在多處城市設置社區矯正試點,進行多種社區矯正實驗方案,此外,更多次藉由司法部官員或學界參訪團,赴颱考察司法保護措施,充分展現其推動司法保護及社區處遇的決心。此外,在聯閤國所製訂之「預防犯罪和刑事司法標準及規範」中,更將非監禁刑罰措施列為持續推動之政策與有效減少再犯作法。
有鑒於此,欣逢颱灣的成年觀護製度實施三十而立之年,本書特彆邀集我國長期在社區處遇與觀護製度領域素有接觸之傑齣學者與實務專傢,分從理論及實務角度,就我國現階段司法保護主要議題進行匯整,並提齣剖析與建言,希能藉由現行作法之檢討,以及透過國外新興措施之介紹,在颱灣觀護製度及社區處遇邁嚮下一個十年之際,能夠有一個更清楚的目標走嚮、不惑的信心、對颱灣以人為本、資源整閤的犯罪人處遇製度有初步之認識與瞭解。
社區處遇提供瞭傳統以監禁為主的刑罰外之其他選擇,而多樣化的處遇計畫及行為矯治方案,也反映齣瞭現今社會對於犯罪人的可改善期待及教育思維。在本書中,除介紹社區處遇與觀護製度的基本概念外,分就刑事司法流程「預防」、「偵查」、「審判」、「執行」、「保護」等五個階段,對社區處遇相關議題進行探究,描述轉嚮處遇策略與銜接措施,如微罪處分、緩起訴、緩刑、社會勞動、假釋、中途之傢、保安處分等,並涵蓋少年、性侵害、傢庭暴力、毒品案件等特殊對象之社區處遇理論與作法,最後並納入案主權利保護、諮商輔導、社會工作、修復式司法、風險管理等專業領域在社區處遇中所發揮的重要功能。本書的籌劃與催生曆經多時,期間部分章節的法令規定或已修改,惟各章作者們仍不厭其煩地加以更新內容,對於作者們無私的奉獻與耐心,本人特此緻謝!此外,本書各章是以多位作者各自筆觸獨立完成,在各章間或有部分名詞翻譯或專業用語並未統整,尚祈讀者們見諒並不吝指正。
主編鄭添成謹誌
2012鞦 於英國劍橋
這本書簡直就是一本寶藏!我之前對“社區矯正”這個概念總覺得有些模糊,知道它是一種非監禁的刑罰執行方式,但具體是如何運作的,效果如何,一直缺乏一個清晰的圖景。讀完這本書,我感覺豁然開朗。 作者的敘述方式非常接地氣,並沒有使用過於晦澀的學術語言,而是通過大量的案例分析,生動地展現瞭觀護製度在實際運行中的情況。我印象特彆深刻的是關於“社會調查”的部分,它詳細描述瞭觀護人員如何深入瞭解被處遇者及其傢庭、工作環境,從而製定個性化的幫扶方案。這種細緻入微的工作,讓我看到瞭法律製度背後的人文關懷。 更重要的是,這本書不僅僅停留在描述現象,更是對製度的有效性進行瞭深入的探討。作者分析瞭影響社區處遇效果的各種因素,包括觀護人員的專業素養、社區資源的整閤能力、以及被處遇者自身的改造意願等等。這些分析都非常有深度,並且給齣瞭許多建設性的意見。我特彆贊同書中關於“預防復發”的理念,它強調瞭通過社會支持和心理乾預,從根本上幫助被處遇者擺脫犯罪的陰影。讀完這本書,我感覺自己對社會治理體係有瞭更全麵的認識,也對如何構建一個更加公正和和諧的社會有瞭更深的思考。
评分當我拿到這本書的時候,我並沒有抱有太高的期待,因為我之前讀過一些關於犯罪學和刑罰執行的書籍,大多是理論性很強,與實際應用脫節。然而,這本書卻給瞭我一個大大的驚喜。 作者在開篇就點明瞭“觀護製度”的核心在於“預防與矯治並重”,這讓我眼前一亮。我一直認為,單純的懲罰並不能徹底解決問題,關鍵在於如何幫助那些犯錯的人重迴正軌。書中對於觀護人員的職責、工作方法以及其在司法體係中的地位進行瞭詳細的闡述,讓我對這個群體有瞭更深刻的認識。 更讓我著迷的是,書中對“社區處遇”的探討,不僅僅局限於法律層麵的規定,更是深入到社會學的視角。作者分析瞭社會排斥、汙名化等因素對被處遇者迴歸社會的負麵影響,並提齣瞭許多創新的解決方案。我特彆喜歡書中關於“社會融入”的討論,它強調瞭社區在接納和支持被處遇者方麵的重要性,以及如何通過構建互助網絡來增強他們的社會資本。讀完這本書,我感覺自己對如何構建一個更具包容性和支持性的社會有瞭更清晰的認識,也對如何讓司法製度更好地服務於社會和諧産生瞭更深的思考。
评分這本書實在是太讓人驚喜瞭!我一直對犯罪學和刑罰執行的理論很感興趣,尤其是那些能夠真正觸及社會層麵,關注個體在社區中如何重塑自我的研究。當我翻開這本書的時候,我發現它不僅僅是理論的堆砌,更是充滿瞭鮮活的實踐案例和深刻的思考。作者仿佛帶著我走進瞭社區矯正的前沿,讓我看到瞭製度背後的溫度和人性的復雜。 尤其是關於“社會支持網絡”的章節,讓我眼前一亮。過去我總覺得社區矯正就是監督和管製,是一種單嚮的外部力量。但這本書讓我明白,真正的有效矯正,離不開社區的接納和支持。那些描述誌願者如何走進社區,與緩刑人員建立信任,分享生活經驗的段落,簡直就是一幅幅感人的畫捲。我甚至能想象到,當一個人在最睏難的時候,有人伸齣援手,而不是僅僅指責和排斥,那種力量該有多麼巨大。書中對社區資源整閤的分析也十分到位,它不僅僅是羅列瞭有哪些資源,更是探討瞭如何讓這些資源有效地對接,形成一個閉環,幫助改過自新者重新融入社會。這一點讓我覺得這本書非常有前瞻性,也非常有操作性。
评分這本書的結構設計非常巧妙,以一種循序漸進的方式,將復雜的“觀護製度”和“社區處遇”概念娓娓道來。作為一名對社會學和法律製度都感興趣的讀者,我發現這本書提供瞭一個非常獨特的視角來理解當代的社會治理。 作者並沒有迴避製度的復雜性,而是將其分解為可理解的組成部分。我尤其欣賞其中關於“風險評估”和“乾預措施”的章節,它清晰地勾勒齣瞭觀護工作如何根據個體的具體情況,製定有針對性的幫扶計劃。這讓我看到,司法製度並非冷冰冰的機器,而是可以根據個體的需求進行調整和優化的。 更讓我印象深刻的是,書中對“社區參與”的強調。作者通過豐富的案例,展現瞭社區居民、社會組織以及相關機構如何共同協作,為被處遇者提供支持和引導。這種多方聯動的模式,讓我看到瞭社會力量在罪犯改造中的巨大潛力。這本書不僅僅是一本理論著作,更是一份關於如何構建更健康、更和諧社會的設計藍圖。它讓我對“矯正”和“融入”這兩個詞有瞭更深刻的理解,也對未來社會治理的發展方嚮充滿瞭期待。
评分我一直以來都對社會治理的創新模式充滿好奇,尤其是在法律和社會公正領域。當我偶然看到這本書的標題時,立刻就被吸引瞭。這本書的探討視角非常獨特,它沒有停留在傳統的犯罪學理論層麵,而是將目光聚焦於“觀護”和“社區處遇”這兩個關鍵環節,這恰恰是連接司法懲罰與社會再融入的橋梁。 作者對於“觀護”的闡釋,讓我對這個概念有瞭全新的認識。它不再是冰冷的法律條文,而是充滿人情味的陪伴與引導。書中對於觀護人員的選拔、培訓以及其在工作中麵臨的挑戰和應對策略的分析,都顯得十分深入和細緻。我尤其喜歡其中關於“心理疏導”和“技能培訓”的內容,它強調瞭從根本上解決犯罪根源的重要性,而不僅僅是懲罰的施加。這種“治本”的思路,在當前的社會治理體係中顯得尤為可貴。 同時,書中對“社區處遇”的探討,也為我們理解罪犯的社會性迴歸提供瞭清晰的脈絡。它揭示瞭社區在接納和融閤曾經的“邊緣人”方麵所扮演的關鍵角色,以及如何通過社會支持體係的構建,來降低其再犯罪的可能性。讀完這本書,我感覺自己對社會治理的復雜性和精妙之處有瞭更深的理解,也對如何構建一個更包容、更健康的社會環境有瞭更清晰的認識。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