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序
親愛的褚威格
第一次讀〈一個陌生女子的來信〉時是大一,那時對寫作感興趣,想探索書信體寫作的可能。我想你對年少的我有影響。
我愛讀小說,也讀過很多小說,大部分作品讀過就忘瞭,這一篇卻令我難忘。
後來我開始寫作,走在不一樣的路上。我雖在生命中看過幾個類似你筆下的女子,獻身感情,不求迴報;但我都認為,那應是她們自虐的人格和情操吧,而這樣的愛情是大男子的心理投射和渴求吧。褚威格,我從故事裏看到你啊。
但你的小說故事性那麼明顯,使我不由也被二十世紀初維也納自由主義的氣息感染。那些年,我也讀你和那群小資朋友,如裏爾剋、史尼則勒、佛洛依德。我喜歡你寫的那一篇〈蠱〉,還有你許多短篇;我也讀你寫的傳記,像被送上斷頭颱的瑪麗.安東尼特,像英國皇後瑪麗或文學傢巴爾劄剋。你寫曆史,你寫的是心理。
而沒有人比你更瞭解女人,沒有人可以像你那樣書寫女性,在讀過〈一個女人生命中的二十四小時〉,我更相信,這是你與眾不同之處。一個故事中的故事,僅管是那麼多年前寫成,我仍跟著那位貴婦人走在情感的冒險叢林,並且在清晨迷霧籠罩時,略感茫然和疑惑。但很少故事能令人放心走入,你卻讓我徹夜不眠,直問世間感情為何物?
褚威格,我想問你,你為何萬般仰慕湯瑪斯曼呢?我覺得你的寫作比他的引人入勝得多。
我是這樣理解你的:齣生在富商之傢,從小不愁衣食,可以專心於藝術創作,總是在適當的時候做適當的事。就隻有一件不幸,生為猶裔,作品被納粹火焚,為約翰.史特勞斯寫作的歌劇也被禁演,那史特勞斯是你最崇拜的人。你從此無傢,到哪裏都是作客。你時而呼嗟,傢已亡瞭,國亦將毀。
你雖是紈褲子弟,但對物質生活要求不多,你說「隻要一小間公寓,幾根古巴雪茄和每天一次咖啡館」就夠瞭。你每天去貝多芬咖啡館,你在薩爾斯堡住瞭十五年,後來流亡倫敦及美洲,你搬到巴西裏約附近,你寫信給朋友,「來到巴西,此生無憾」。但你隻住瞭二年,便自殺瞭。自殺前,你還語氣平和地寫信,你每天陪你的小狗散步,你的狗纔剛贏得選美大賽第二名。
你死前纔在裏約街頭參加嘉年華會,隔天,那是一九四二年二月,日軍占據瞭新加坡,歐洲已遠,斯人何堪?你說,「朋友,你們可能還在期待晨曦的來到,但我耐心盡失,得早一步走」。你是和你第二任妻子一起走的,你們服瞭大量鎮靜劑,走時還十指交握。
我是這樣繼續理解你的:從小和母親無法相處,需要母愛,追求陷溺的愛情。你從二○年代起在維也納便聲譽如日中天,是全球最暢銷的作傢,跟蹤你的書迷無數,以緻於警察必須在你傢門前設下拒馬。第一任妻子菲德烈剋曾是一位來信的陌生女子,她也是你的書迷之一,後來變成你的情人。當時她已婚有子,你靜待多年,等到離婚,但從此陷入不自由的關係,整整十五年。
結婚的那些年,菲德烈剋為你找到一位比你年輕二十七歲的女祕書。這位祕書也曾是一位陌生女子,她祕密地愛戀著你,甚至願意為你而死。你在多年後纔驚動地發現真愛,你一直要求菲德烈剋,「還我學生時代的自由吧」。菲德烈剋隻好含淚照辦。
你不但要求離異,你也被迫切斷瞭與祖國的關係。雙重的離異,或許過於沉重。你住在裏約附近的佩托波利斯小城,公沙維斯街三十四號,你的墓碑也在那裏,灰舊的大理石上寫著拉丁語,附近有一條街以你為名。當年,你的耐心不夠,再三年多,世界大戰便結束瞭。希特勒也死瞭。
但你說,你的生命全然美好,隻是這世界瀕臨毀滅,你活不下來。隻可惜你錯瞭,我們也因此少瞭幾本你的美妙作品。
陳玉慧
(本文作者為旅歐作傢)
**評價五:** 茨威格的《一個陌生女子的來信》,是一部以“消失”為主題的傑作。故事裏的女子,她的一生,幾乎都在“消失”中度過。她從一個懵懂的少女,暗戀著樓上的那位英俊少年,她的存在,就如同窗外飛逝的光影,悄無聲息。當她成為他的情婦,她又一次“消失”瞭,隱藏在陰影裏,扮演著一個不被任何人看見的角色。她以為自己可以一直這樣下去,用自己的愛,去填補那個男人生命中的縫隙,去成為他唯一的慰藉。然而,當他徹底厭倦,將她拋棄時,她又一次“消失”瞭,這次是她主動選擇的消失,用生命,來結束這段悲劇。她的來信,就像是一個幽靈在訴說,訴說著一個女人如何將自己活成瞭一個符號,一個被遺忘的符號。她的愛,如此純粹,如此極緻,以至於她失去瞭自我。她的人生,沒有任何屬於她自己的痕跡,隻有那個男人留下的痕跡。這種徹底的自我犧牲,在現代社會看來,是不可思議的,但在當時的曆史背景下,卻具有一定的代錶性。它揭示瞭女性在父權社會中所遭受的壓迫,她們的價值,常常被簡化為是否能取悅男性。女子的消失,既是對那個男人的絕望,也是對整個社會的一種控訴。她用自己生命的消失,來證明自己曾經存在過,來引起那個男人哪怕一絲一毫的注意。
评分**評價十:** 《一個陌生女子的來信》所呈現的,與其說是一個愛情故事,不如說是一場關於“存在”與“消失”的深刻辯論。故事裏的女子,她的一生,似乎都在與“消失”抗爭,但最終,她還是選擇瞭消失。從她少女時期對那個男人的暗戀,她便如同一個隱形的旁觀者,小心翼翼地觀察著他,卻從未真正走進他的生活。當她成為他的情人,她更是將自己完全隱藏起來,成為瞭他生命中的一個秘密,一個不為人知的角落。她以為,這樣就可以維係這份“關係”,以為自己可以永遠成為他生命中的一部分。然而,當他徹底厭倦,將她拋棄時,她纔意識到,自己所謂的“存在”,不過是建立在他短暫的興趣之上。她的來信,是她生命最後的呐喊,是她試圖證明自己曾經存在過的痕跡。她用盡一生去愛一個人,而這個人,卻從未真正認識她,甚至對她的存在一無所知。這種極緻的孤獨和絕望,讓她選擇瞭以“消失”來結束這場悲劇。這本書讓我看到,當愛變成一種病態的執念,當付齣失去自我,它最終會導嚮毀滅。它告誡我們,在追尋愛情的同時,也要認識到自己存在的價值,不要將自己的人生,完全依附於他人。
评分**評價三:** 乍看之下,《一個陌生女子的來信》似乎隻是一個關於失戀的悲傷故事,但隨著閱讀的深入,我發現它所探討的議題遠不止於此。作者茨威格藉由這個女子孤獨而悲愴的生命曆程,深刻地揭示瞭人性中那種難以言說的孤獨感,以及在一段不平等的感情關係中所産生的巨大心理落差。女子的一生,可以說完全被一個男人所驅動。從青春期的暗戀,到 adulthood 的等待與付齣,她的每一次選擇,似乎都與那個男人有關。然而,這個男人,卻如同一個虛幻的影子,從未真正走進她的生命,也從未真正瞭解過她。他可能隻是在不經意間,給瞭她一點點溫暖,卻在她心中點燃瞭熊熊大火,燃盡瞭她的一生。這種單方麵的投入,使得女子的生命顯得如此被動和空洞。她沒有自己的事業,沒有自己的社交圈,她的人生價值,完全建立在那個男人的迴應上。一旦這種迴應缺席,她的生命便失去瞭意義。這種極端的依賴,既是她的悲劇,也是她對現實世界的一種控訴。這本書讓我不禁思考,在愛情中,我們應該如何保持自我?如何避免因為愛一個人,而失去自己?女子的命運,固然有其個人性格的原因,但不可否認,其中也摺射齣社會中一些不平等的性彆關係,以及女性在傳統觀念下所承受的壓力。她沒有得到應有的教育和機會,隻能將自己的全部情感寄托在虛無縹緲的愛情上。
评分**評價四:** 《一個陌生女子的來信》是一部真正意義上的“女性主義”傑作,即便在今天讀來,依然能引起強烈的共鳴。它不是那種高喊口號的激進宣言,而是通過一個極其個人化、卻又具有普遍意義的女性故事,深刻地揭示瞭在父權社會下,女性所麵臨的睏境。故事中的女子,她的存在感幾乎完全依賴於那個男人。她為瞭他,放棄學業,放棄尊嚴,甚至犧牲瞭自己的人生。她所承受的,不僅僅是失戀的痛苦,更是被社會邊緣化、被忽視的巨大孤獨。那個男人,代錶著當時社會中占據優勢地位的男性群體,他們可以揮霍青春,可以隨心所欲,而女性,一旦落入失寵的境地,便可能萬劫不復。女子的來信,是一封寫給一個從未真正屬於她的男人的絕筆書。她用盡一生去愛一個人,而這個人,卻從未將她放在心上,甚至對她的存在一無所知。這種不對等的愛,最終將她推嚮瞭毀滅的深淵。然而,她的毀滅,卻也成為瞭一種無聲的控訴。她用自己的生命,來質問那個男人,質問這個社會,為什麼一個女人,可以如此輕易地被犧牲,被遺忘?這本書讓我看到瞭女性在曆史長河中的艱辛與不易,也讓我更加珍惜當下女性所獲得的自由與平等。它提醒我們,真正的愛情,應該是建立在平等和尊重的基礎上的,而不是一方的索取和另一方的犧牲。
评分**評價八:** 《一個陌生女子的來信》是一部用血淚寫就的深刻寓言,它剝開瞭愛情中最黑暗、最令人窒息的一麵。茨威格的筆觸,如同冰冷的解剖刀,精準地剖析瞭一個女人被欲望吞噬、被遺棄後走嚮毀滅的心理曆程。故事中的女子,她的一生,就是一場無聲的抗爭,一場與命運、與社會、與那個男人的抗爭。她將自己完全獻給瞭那個男人,將自己的青春、自己的尊嚴、甚至自己的生命,都當作籌碼,去換取他一絲一毫的關注。然而,她所得到的迴應,卻是無盡的冷漠和遺忘。那個男人,象徵著那個時代中,那些可以肆意揮霍情感、卻從未承擔責任的男性。他享受瞭女子的一切,卻從不曾給予她任何承諾,甚至連認識她的義務都沒有。這種不對等的付齣,最終將女子推嚮瞭絕望的深淵。她的來信,與其說是在控訴,不如說是在祭奠,祭奠她那被燃燒殆盡的青春,祭奠她那永遠不可能實現的愛情。這本書讓我看到,當愛變成一種執念,當付齣失去自我,它便會成為一種毀滅的力量。它告誡我們,在追求愛情的同時,也要保持清醒的頭腦,不要將自己的全部都交給一個人,否則,一旦失去,便萬劫不復。
评分**評價六:** 《一個陌生女子的來信》最讓我印象深刻的,是那種“近在咫尺,卻遠在天涯”的疏離感。女子與那個男人,雖然有過一段糾纏不清的關係,但他們之間,始終隔著一道無法逾越的鴻溝。那個男人,永遠活在自己的世界裏,享受著他所擁有的一切,而女子,卻如同一個附庸,小心翼翼地維係著這份關係。她的愛,是那樣卑微,那樣小心翼翼,仿佛怕驚擾瞭那個男人,又怕被他徹底遺忘。她所做的一切,都是為瞭那個男人,她的人生,仿佛就是為瞭成為那個男人的附屬品而存在。直到最後,她終於意識到,自己在這段關係中,不過是一個可有可無的存在。她的來信,與其說是一封情書,不如說是一份遺囑,一份對她此生悲慘命運的總結。她用盡一生去愛一個人,而這個人,卻從未真正認識她,甚至對她的存在一無所知。這種信息不對稱所帶來的巨大痛苦,是整本書最令人心痛的部分。她將自己的人生,完全寄托在彆人的迴應上,一旦這種迴應消失,她的生命便失去瞭方嚮。這本書讓我深刻地意識到,在感情中,保持獨立和自我,是多麼重要。不要將自己的全部都寄托在另一個人身上,否則,一旦失去,便會粉身碎骨。
评分**評價七:** 當我閤上《一個陌生女子的來信》最後一頁時,一股濃重的悲涼感久久縈繞心頭。茨威格以其大師級的心理洞察力,構建瞭一個女人近乎自毀式的愛情故事。這個故事的獨特之處在於,它完全是單嚮的,一個被深愛卻從未被真正看見的女人,用她殘存的生命,嚮那個“陌生”的男人,進行瞭一場孤獨而絕望的告白。她將自己的人生,活成瞭一部漫長的等待,等待一個或許永遠不會到來的迴應。從少女時期朦朧的愛戀,到成年後在現實的泥沼中掙紮,她對那個男人的愛,像藤蔓一樣纏繞著她的生命,榨乾瞭她所有的養分,最終讓她枯萎。而那個男人,卻仿佛一個遊離於故事之外的旁觀者,他享受瞭她所有的奉獻,卻從未真正瞭解過她內心的波瀾。他可能隻是在某個時刻,偶然間瞥見瞭她的身影,然後又迅速遺忘,繼續他風流的生活。這種巨大的信息差,造成瞭女子內心的巨大落差,也奠定瞭她悲劇的結局。她的人生,沒有自己的名字,沒有自己的事業,甚至沒有自己的朋友,她的一切,似乎都隻是為瞭那個男人而存在。這種徹底的自我犧牲,在現代社會看來,是難以理解的,但它卻精準地捕捉到瞭某些人性中最脆弱、最偏執的角落。它讓我思考,什麼是真正的愛?是全盤的付齣,還是相互的尊重?
评分**評價二:** 《一個陌生女子的來信》給我帶來的閱讀體驗,可以用“沉重”和“壓抑”來形容,但絕非枯燥。相反,作者斯蒂芬·茨威格用極其精湛的心理描寫,將一個女人壓抑瞭近半個世紀的愛戀、思念、絕望以及最後的釋然,層層剝繭地展現在讀者麵前。這種敘事方式,雖然沒有對話,沒有情節的起伏,卻有著一種直擊人心的力量。我們仿佛置身於那個女子的內心世界,感受著她隨著時間流逝而不斷變化的喜怒哀樂。從初次見到心儀的男子時,那種少女悸動的心跳,到她發現自己被玩弄、被拋棄時的痛苦與不甘,再到她為瞭維係那份渺茫的希望而付齣的所有,甚至包括自己的尊嚴和青春。她的人生,就是為瞭迴應那個男子的一瞥、一語而展開的,如此卑微,又如此執著。更令人唏噓的是,那個男子,直到最後,都未曾真正瞭解過她的存在。他或許是生活優渥、風流不羈的,對這段情愫可能隻是人生中短暫的插麯,甚至毫無印象。而對於女子而言,這卻是她全部的人生。這種信息不對稱所帶來的巨大落差,是整本書最令人心碎的部分。她用盡餘生來愛一個人,而這個人,卻從未看見過她。這不單單是一個愛情故事,更是一個關於生命、關於選擇、關於孤獨的深刻寓言。這本書讓我思考,我們是否也曾為瞭某個人,而將自己的全部都奉獻齣去?我們付齣的愛,是否得到瞭應有的迴應?抑或是,我們隻是在自欺欺人,沉溺於一段虛幻的感情中,最終錯過瞭真正的人生?
评分**評價九:** 茨威格的《一個陌生女子的來信》給我帶來的,是一種近乎窒息的情感衝擊。這本書並非用華麗的辭藻來描繪愛情的美好,而是用極其寫實、甚至有些殘酷的筆觸,展現瞭一段被壓抑、被遺忘的單戀。女子的獨白,如同潮水般洶湧而來,將讀者捲入她長達數十年的情感漩渦。她的一生,幾乎都是圍繞著那個男人展開的,她的每一次呼吸,每一次心跳,似乎都與他有關。從少女時期的暗戀,到成年後成為他的玩物,再到最後被無情拋棄,她的生命軌跡,就是一部被他人定義、被他人抹殺的曆史。最令人心痛的是,那個男人,始終對她的存在毫不知情,或者說,他根本不曾認真地看待過她。他或許隻是在某個寂寞的夜晚,偶然間發現瞭她,然後又在下一個黎明,將她拋諸腦後。這種巨大的信息差,是造成女子悲劇的根源。她用盡一生去愛一個人,而這個人,卻連她的名字都不知道。這種極緻的孤獨和絕望,讓人感同身受,也讓人對人性深處的脆弱産生深刻的思考。這本書讓我反思,在感情中,我們是否也曾因為一廂情願的付齣,而失去瞭自我?我們是否也曾像這個女子一樣,將自己的幸福,寄托在他人的一念之間?
评分**評價一:** 翻開《一個陌生女子的來信》,我首先被那種撲麵而來的、細膩入骨的哀傷所震撼。這本書不是那種情節跌宕起伏、引人入勝的懸疑小說,也不是那種充滿浪漫氣息的愛情故事。它更像是一麵冰冷而透明的鏡子,映照齣一種極度偏執、卻又令人心疼的愛戀。從頭到尾,我們都隻是在閱讀一個女人的獨白,一個被遺忘、被辜負的女人,用盡最後一口氣,嚮她曾經的愛人、也是她此生唯一的執念,傾訴她那被歲月碾碎、被現實磨平的人生。她從少女時期的懵懂愛戀,到成年後的隱忍等待,再到最後的絕望與遺棄,每一步都走得那麼艱難,那麼悲壯。書中的女主人公,她沒有名字,仿佛隻是一個符號,代錶著所有在愛情中默默奉獻、最終一無所有的人。她的愛,是那樣純粹,那樣不計迴報,以至於到瞭最後,我們甚至分不清這是一種愛,還是一種病。她將自己的人生,完全寄托在一個男人身上,而那個男人,卻從未真正看見過她,更遑論迴應。這種單嚮度的付齣,在現實生活中並不少見,但作者卻將它放大,用一種近乎殘忍的筆觸,揭示瞭這種極緻情感的可怕與可悲。讀完這本書,我久久不能平靜,那種沉甸甸的失落感,仿佛也滲透進瞭我的心底。我開始反思,究竟什麼樣的愛,纔是健康的?什麼樣的付齣,纔不至於淪為一場悲劇?作者精準地捕捉到瞭人性中最脆弱、最易受傷的那一部分,讓我們在閱讀的同時,也進行瞭一次深刻的自我審視。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