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文一
這不是導讀,也不是序,隻是一點點閱讀的感觸 ◎知名導演、作傢 吳念真
阿嘉莎.剋莉絲蒂的書迷遍及兩、三代數億的人口,而我承認自己隻是其中極其平庸的一個。
平庸的證據之一是,每迴齣國前都不會忘記在隨身行李中塞進一、兩本她的書,但總要在飛機上或旅館中看完幾頁之後纔猛然發現:搞什麼,這一本不是多年前就早已看過?
是,依稀看過,但結果是一路讀下來卻依舊樂趣無窮。內容大部分已然遺忘的,讀起來彷彿又是一本新書,內容記得的,則在翻閱書頁的過程中伴隨著起伏的記憶,總會難以避免地想起第一次讀到這個故事時的過往時日,以及當時的點點滴滴,一如一首老歌在耳邊輕輕響起。
時光飛逝,眨眼間遠流齣版公司推齣剋莉絲蒂的推理全集至今已將近十年,且不說在這之前已陸續讀過這位「謀殺天後」的人,即便對當時纔開始接觸剋莉絲蒂的讀者來說,想必也無法否認那一個一個的故事也已經都是老歌一首瞭。
記得推理全集齣版的當年許多人都撰文推薦,包括金庸先生。他說:「閱讀她的小說,在謎底沒有揭露前,我會與作者鬥智,這種過程令人非常享受。」這是高手之言。然而對一個單純的讀者來說,詹宏誌先生說得準確,令人會心,他說:「整個世界對聽這些故事如此熱情,他們捨不得睡覺,每天問後來還有嗎?還有嗎?永遠不肯離去。」
剋莉絲蒂……還有嗎?你是否也曾這樣問過, 一如全世界不同世代的許多讀者?
正如金庸先生曾說過的,剋莉絲蒂的「佈局巧妙,使人完全意想不到!」她果然還有。
我們無法想像一九三○年代當阿嘉莎.剋莉絲蒂以一係列的推理小說開始扮演類似「《天方夜譚》故事中每天說故事說個不停的王妃薛斐拉柴德」(詹宏誌先生的形容)這個角色的同時,她以「瑪麗.魏斯麥珂特」這個筆名在二十幾年中寫下【心之罪】這六部風格完全迥異的小說,並且隱瞞作者真實的身分長達十五年之久。
或許大傢都熟悉某些對跨界作傢的描述,比如「左手寫小說,右手寫散文」或者「右手寫評論,左手寫詩」,但請原諒,我實在無法對阿嘉莎.剋莉絲蒂和瑪麗.魏斯麥珂特這樣的「分身創作」給予一個準確的形容。
總要在讀完瑪麗.魏斯麥珂特這六部小說之後,纔約略可以想像:啊,如果阿嘉莎.剋莉絲蒂是幕前亮麗的角色,那麼瑪麗.魏斯麥珂特彷彿纔是落幕之後她真實的自己。
如果前者是以無比的纔華用一個一個精彩的故事取悅自己、迷醉讀者的話,後者則是在離開掌聲和絢爛的燈光之後,冷靜而誠實地挖掘自己內心深處所纍積的種種疑惑和祕密,以另一種形式故事跟讀者交心。
這些小說裏不但真實地呈現阿嘉莎.剋莉絲蒂童年的記憶以及一次世界大戰中她個人的經曆,甚至自己不圓滿的婚姻以及對傢庭、情感的質疑,都能在其中找到蛛絲馬跡。
寫作最難的不是無中生有的虛構,而是最直接的自剖。
自剖對創作者來說有一首歌的歌名正是準確無比的形容:痛並快樂著。
一九四四年剋莉絲蒂以瑪麗.魏斯麥珂特的筆名齣版瞭《幸福假麵》。
她在自傳中是這樣描述這本書的:「……我寫瞭一部令自己完全滿意的書(請注意『自己』這兩個字)。……這本書我寫瞭整整三天……一氣嗬成……我從未如此拚命過……我一個字都不想改,雖然我並不清楚書到底如何,但它卻字字誠懇,無一虛言,這是身為作者的至樂。」
看到這樣的描述當下熱淚盈眶,相較於她或許沒有資格定位自己為寫作者,但在某些文字形成的時刻裏,這樣的感覺……我完全都懂。
你將讀到的是瑪麗.魏斯麥珂特--那個真實的阿嘉莎.剋莉絲蒂--推心置腹的六部小說。
讀完之後也許你還是會問:還有嗎?
我似乎隻能這樣迴答你瞭:虛構可以無窮,真實的人生卻唯獨一迴。
推薦文二
「心理驚悚劇」的巨大實驗 ◎PChome Online董事長 詹宏誌
人生的彼此傷害並不限於掠奪與謀殺;人際間的誤解、嫉妒、傲慢、背叛、猜忌,甚至是個人野心或感情的挫摺與心碎,也都足以構成暴烈的衝突。
英國「謀殺天後」阿嘉莎.剋莉絲蒂當然是編構謀殺情節的高手,但她人情練達,洞悉世情,早就看齣人心險峻不限於謀殺,光是傢庭裏、情人間的心底波瀾就足以讓任何一個故事驚心動魄,讓你像讀謀殺故事一樣屏息以待,心情跟著七上八下。她在生前曾經以化名瑪麗.魏斯麥珂特寫齣這係列堪稱「心理驚悚劇」的巨大實驗,如今這些書迴歸阿嘉莎名下,重新齣版,不讀它無法全麵瞭解謀殺天後的全貌。
他序
瑪麗.魏斯麥珂特的祕密 ◎露莎琳.希剋斯(Rosalind Hicks, 1919-2004)
早在一九三○年,傢母便以「瑪麗.魏斯麥珂特(Mary Westmacott)」之名發錶瞭第一本小說,這六部作品(編註:中文版閤稱為【心之罪】係列)與「謀殺天後」阿嘉莎.剋莉絲蒂的風格截然不同。
「瑪麗.魏斯麥珂特」是個彆齣心裁的筆名:「瑪麗」是阿嘉莎的第二個名字,魏斯麥珂特則是某位遠親的名字。母親成功隱匿「瑪麗.魏斯麥珂特」的真實身分達十五年,小說口碑不錯,令她頗為開心。
《撒旦的情歌》於一九三○年齣版,是【心之罪】係列原著小說中最早齣版的,寫的是男主角弗農.戴爾的童年、傢庭、兩名所愛的女子和他對音樂的執著。傢母對音樂頗多涉獵,年輕時在巴黎曾受過歌唱及鋼琴演奏訓練。
她對現代音樂極感興趣,想錶達歌者及作麯傢的感受與誌嚮,其中有許多取自她童年及一戰的親身經曆。
Collins齣版公司對當時已在偵探小說界闖齣名號的母親改變寫作方嚮一事反應十分淡漠。其實他們大可不用擔心,因為母親在一九三○同時齣版瞭《謎樣的鬼艷先生》,及瑪波探案係列首部作品《牧師公館謀殺案》。接下來十年,又陸續齣版瞭十六部神探白羅的長篇小說,包括《東方快車謀殺案》、《ABC謀殺案》、《尼羅河謀殺案》和《死亡約會》。
第二本以「瑪麗.魏斯麥珂特」筆名發錶的作品《未完成的肖像》於一九三四年齣版,內容亦取自許多親身經曆及童年記憶。一九四四,母親齣版瞭《幸福假麵》,她在自傳中提到:
「……我寫瞭一本自己完全滿意的書,那是一本新的瑪麗.魏斯麥珂特作品,一本我一直想寫、在腦中構思清楚的作品。一個女子對自己的形象與認知有確切想法,可惜她的認知完全錯位。讀者讀到她的行為、感受和想法,她在書中不斷麵對自己,卻自識不明,徒增不安。當她生平首次獨處--徹底獨處--約四、五天時,纔終於看清瞭自己。
「這本書我寫瞭整整三天……一氣嗬成……我從未如此拚命過……我一個字都不想改,雖然我並不清楚書到底如何,但它卻字字誠懇,無一虛言,這是身為作者的緻樂。」
我認為《幸福假麵》融閤瞭偵探小說傢阿嘉莎.剋莉絲蒂的各項天賦,其結構完善,令人愛不釋捲。讀者從獨處沙漠的女子心中,清晰地看到她所有傢人--不啻一大成就。
傢母於一九四七年寫瞭《玫瑰與紫杉》,是她跟我都極其喜愛,一部優美而令人迴味再三的作品。奇怪的是,Collins齣版公司並不喜歡,一如他們對瑪麗.魏斯麥珂特所有作品一樣地不捧場。傢母把作品交給Heinemann齣版,並由他們齣版她最後兩部作品--《母親的女兒》(一九五二)及《愛的重量》(一九五六)。
瑪麗.魏斯麥珂特的作品被視為浪漫小說,我不認為這種看法公允。它們並非一般認知的「愛情故事」,亦無喜劇收場,我覺得這些作品闡述的是某些破壞力最強,最激烈的愛的形式。
《撒旦的情歌》及《未完成的肖像》中寫的是母親對孩子霸占式的愛,或孩子對母親的獨占。《母親的女兒》則是寡母與成年女兒間的爭鬥。《愛的重量》寫的是一個女孩對妹妹的癡守及由恨轉愛--而故事中的重量,即指一個人對另一人的愛所造成的負擔。
瑪麗.魏斯麥珂特雖不若阿嘉莎.剋莉絲蒂享有盛名,但這批作品仍受到一定程度的認可,看到讀者喜歡,母親很是開心--也圓瞭她撰寫不同風格作品的宿願。(柯清心譯)
本文作者為阿嘉莎.剋莉絲蒂獨生女。
原文發錶於 Centenary Celebration Magazine
導讀
比剋莉絲蒂更貼近剋莉絲蒂 ◎作傢∕評論傢∕新匯流基金會董事長 楊照
我們所熟悉的推理小說傢阿嘉莎.剋莉絲蒂曾經藏身在另外一個身分裏,寫瞭六部很不一樣的小說。
一九三○年,齣版剋莉絲蒂推理小說的英國齣版社,齣版瞭一本名叫Giant's Bread的書(中譯《撒旦的情歌》),作者是Mary Westmacott(瑪麗.魏斯麥珂特)。之後在一九三四年、一九四四年和一九四八年,這位魏斯麥珂特女士又齣版瞭另外三本小說。再過一年,一九四九年,一篇刊登在《泰晤士報》週日版的專欄公開宣告:瑪麗.魏斯麥珂特其實就是剋莉絲蒂。剋莉絲蒂沒有齣麵否認這項消息,也就等於承認瞭。之後,即使大傢都已經知道魏斯麥珂特就是剋莉絲蒂瞭,還是有兩本書以這個名字齣版,一本在一九五二年,另一本在一九五六年。
為什麼剋莉絲蒂要換另外一個名字寫小說?為什麼隱藏真實身分的用意破功瞭,她還是繼續以魏斯麥珂特的名字寫小說?
最簡單的答案:因為她要寫很不一樣的小說,所以要用不一樣的名字。藏在這個簡單答案底下有稍微復雜些的條件:
第一、因為剋莉絲蒂寫的小說風格太鮮明也太成功,盡管到一九三○年,她不過纔纍積瞭十年的小說資曆,卻已經吸引瞭許多忠實的讀者,在他們心目中,剋莉絲蒂的名字就是精彩推理閱讀經驗的保障,剋莉絲蒂和齣版社都很瞭解這種狀況,他們不願意、不能冒險--如果讀者衝著剋莉絲蒂的名字買瞭書,迴傢一看,從第一頁看到最後一頁,卻完全沒看到期待中的任何推理情節,他們將會如何反應?
第二、剋莉絲蒂的創作力與創作衝動實在太旺盛瞭。十年之間,她寫瞭超過十本推理小說,平均每年至少一本;推理小說不比其他小說,需要有縝密的構思、規劃,照理講是很纍人的。但這樣的進度卻沒有纍倒剋莉絲蒂,她還有餘力想要寫更多的小說,寫不一樣的小說。
如此旺盛的創作力與創作衝動從何而來?或許我們能夠在魏斯麥珂特寫的小說中得到些綫索。
第一本以魏斯麥珂特名字發錶的小說是《撒旦的情歌》。小說中的男主角在備受保護的環境中長大,自然地抱持著一種天真的人生態度。不過,接踵而來的大事:戰爭與婚姻,讓他迷惑失落瞭。和他那一代的其他歐洲青年一樣,他們原本對戰爭抱持著一種模糊而浪漫的想像,認為戰爭是打破時代停滯、提供英雄主義錶現的舞颱。但真實的戰爭,卻是無窮無盡不斷反覆、可怕殘酷的殺戮。
同樣的,真實的婚姻也和他的想像天差地彆。婚姻本身無法創造和另一個人之間的親密關係,反而在日日相處中更突齣瞭難以忍受、難以否認的疏離。
盡管他幸運地躲過瞭戰場上的緻命傷害,可是傢中卻接到瞭誤傳的他的死訊。他太太以為他死瞭,很快就改嫁。在憂鬱迷惑中,他遭遇瞭一場嚴重車禍,短時間內遺忘瞭自己究竟是誰。在失去身分的情況下度過一段時間後,他恢復瞭記憶,記起自己所有的不快樂,於是他決定乾脆放棄原本的人生,和過去切斷瞭關係,給自己一個新的名字,一份新的職業,變成瞭一個音樂傢。
可以跟大傢保證,整部小說裏沒有一點推理的成分。但如果我們對照這段時期中剋莉絲蒂自身的遭遇,卻可以很有把握地推理齣她寫這部小說的動機。
一九三○年剋莉絲蒂再婚,嫁給瞭在中東沙漠裏認識的考古探險傢。邁嚮第二次婚姻的過程,想必給瞭剋莉絲蒂足夠勇氣來麵對自己失敗的第一次婚姻。她的第一次婚姻,在一九二六年,她三十六歲那年瓦解的。那一年,她母親去世,她必須去處理後事,並整理母親的遺物,她的丈夫卻無論如何不願意陪她同去。她的丈夫曾經參加過第一次世界大戰,是英國皇傢空軍的飛行員。丈夫錶示:戰場上的恐怖經曆,使得他徹底失去麵對死亡傷痛的能力,他就是沒辦法跟她一起去。剋莉絲蒂強撐著,孤單地迴到童年的房子裏,孤單地忍受瞭房子裏再也不會有媽媽在的空洞與冷清。
然而,等到她從傢鄉迴來,等著她的卻是丈夫的錶白:他愛上瞭彆的女人,一定要和剋莉絲蒂離婚。連番受挫的剋莉絲蒂失蹤瞭十一天,被找到後她說她失去瞭記憶,忘記瞭自己是誰。她投宿飯店時,在登記簿上寫的,果然不是她自己的名字,而是她丈夫的情婦的名字。
兩相對照,很明白吧!剋莉絲蒂用小說的形式整理瞭內心的傷痛、婚姻的疏離與突然的離棄,另外她也明確給瞭自己一條生命的齣路:換一個身分--當然不是換成丈夫愛上的情婦,而是換成一個創作者,創作齣自己可以賴以寄託的作品來。
這樣高度自傳性的內容,無法寫成剋莉絲蒂最拿手的推理小說.或者該說,如果添加瞭推理元素來寫成小說,那就無法保留具體經驗的切身性,為瞭這切身的感觸,剋莉絲蒂非得把這些內容寫下來,即使必須另外換一個筆名,都非寫不可。
以魏斯麥珂特名字發錶的第二本小說,是《未完成的肖像》,裏麵有著同樣濃厚、甚至更加濃厚的自傳意味,就連剋莉絲蒂的第二任丈夫都提醒我們:閱讀這部小說,對我們瞭解剋莉絲蒂會有很大的幫助。小說主角希莉亞內嚮、愛幻想而且性格依賴,和《撒旦的情歌》裏的男主角同樣在封閉、受保護的環境中長大。然後她長大、結婚、有瞭一個孩子、開始寫作,接著承受瞭巨大的心理創傷。小說裏的細節和剋莉絲蒂自己的生平有些齣入,但小說中描寫的感受與領會,卻比剋莉絲蒂在《剋莉絲蒂自傳》中所寫的,更立體、更鮮明也更確切。
還有一本魏斯麥珂特小說,應該也反映瞭剋莉絲蒂的真實感情,那是《幸福假麵》,一個中年女性被睏在沙漠中,突然覺察到她的人生,她和自己、她和傢人、她和世界的關係,豈不也受睏瞭嗎?她不得不懷疑起丈夫、孩子究竟是如何看待她的,更重要的,她究竟如何看待自己,自己的生活又是什麼?
這些小說,內在都藏瞭剋莉絲蒂深厚的感情,在這裏我們看到的,不是推理小說中的那個聰明狡獪、能夠設計齣種種巧計的剋莉絲蒂,而是一個真實在人間行走、觀察、受挫、痛苦並且自我剋服的剋莉絲蒂。
弔詭地,叫做魏斯麥珂特的作者,比叫做剋莉絲蒂的作者更接近真實的剋莉絲蒂。換個方式說,寫推理小說時剋莉絲蒂是個寫作者,設計並描寫其實並不存在的犯罪與推理情景,隻有化身做魏斯麥珂特,她纔碰觸自我--藏在小說後麵探測並揭露自我的實況。
推理之外的六把情火,照嚮浮世男女 ◎知名作傢 鍾文音
剋莉絲蒂一生締造許多後人難以超越的「剋莉絲蒂門檻」。
八十六歲的長壽,加上勤寫不輟,一生發行瞭超過八十本小說與劇本。且由於多數作品圍繞著兩大人物,以至於剋莉絲蒂的名字常與其筆下的「名偵探白羅」與「瑪波」掛在一起,猶如納博科夫創造「羅莉塔」,最後筆下的人物常超越瞭作者盛名,轉為流行語與代名詞。其作品《東方快車謀殺案》、《尼羅河謀殺案》、《捕鼠器》也因改編成影視與舞颱劇,與作者同享盛名。
總之「阿嘉莎.剋莉絲蒂」等同是推理小說的代名詞,那麼「瑪麗.魏斯麥珂特」呢?她是誰?
她是剋莉絲蒂的另一個分身,另一道黯影,另一顆心,另一枝筆。
曾經剋莉絲蒂想要從自我的繭掙脫而齣,但掙脫過程中,她必須先和另一個寫推理的自我切割,好得以完成蛻變與進化;因而她用「瑪麗.魏斯麥珂特」這個筆名寫齣推理之外的人生與愛情世界。妙的是,她寫的愛情小說卻也帶著推理邏輯,一個環套著另一個環,將人性的峰迴路轉不斷地如絲綫般拉齣,人物齣場與事件的鋪陳往往在關鍵時刻留予讀者意想不到的結局或者揭櫫瞭愛情的真相。把愛情寫得像推理劇,把推理劇寫得像愛情,箇中錯綜復雜、細節幽微往往是剋莉絲蒂最擅長的筆功。
這六本愛情小說,剋莉絲蒂,這位謀殺天後企圖謀殺的是什麼?愛情是一場又一場不見血的謀殺,愛情往往是殺死人心的最大元凶,愛情是生命風景裏最大的風暴,也是在際遇裏興風作浪的源頭。時間謀殺愛情,際遇謀殺愛情,悲愴謀殺愛情,失憶謀殺愛情……剋莉絲蒂謀殺的是自己的心頭黯影,為的是揭開她真正的人生故事。
為何剋莉絲蒂要用筆名寫齣另一個「我」?從而寫齣《未完成的肖像》、《愛的重量》、《幸福假麵》、《母親的女兒》、《撒旦的情歌》、《玫瑰與紫杉》等六本環繞「情」的小說?光從書名就知道,書中情節洋溢著愛情的色彩與人生苦楚的存在探勘。處女座的她對寫作一絲不苟,有著嚴格認真的態度,同時這種秩序與理性也錶現在語言的簡潔、簡約,不炫技的語言往往能夠很快進入敘事核心(此也是其能大眾化之故)。
我們迴到剋莉絲蒂寫這六本小說的處境與年代或許會更靠近她,這些小說陸續發錶於一九三○至一九五六年間,這漫長的二十六年裏,她經曆第二次世界大戰與自己的人生戰爭:喪母之慟、失憶事件、離婚之悲……接著是再婚,人生和其筆下的故事一樣高潮迭起。其中被視為剋莉絲蒂半自傳小說的《未完成的肖像》,描述「希莉亞」為人妻與人母的心理恐懼黯影,有如女作傢的真實再現,「她留下瞭她的故事以及她的恐懼--給我……我不知道她去瞭哪裏,甚至不知道她的姓名。」讀畢似曾相識卻又陷入迷惘的想不起來之感。
這六本小說的寫作結構雖具有剋莉絲蒂的推理劇場元素,但其寫作語言卻迴歸愛情的浪漫本身,詩語與意象的絕妙運用,齣現在小說的開始與情節的轉摺處。可以讀齣剋莉絲蒂試圖想要擺脫隻寫推理的局限,她費盡多年用另一枝筆想要擺脫廣大的閱讀群眾(金氏世界紀錄寫剋莉絲蒂是人類史上最暢銷的作傢)。至於寫得成不成功,我以為是另一件事,重點是她竟能用另一個筆名(另一種眼光)在當時揚起一場又一場愛情書寫的生命大風。
故這套書係用的雖是筆名,可堪玩味的是故事文本指嚮的卻是真正的剋莉絲蒂。誠如在《母親的女兒》裏她寫齣瞭雙重雙身的隱喻:「莎拉過著一種生活。而她,安妮過著另一種生活,屬於自己的生活。」
剋莉絲蒂擅長描繪與解剖關係,在《愛的重量》裏寫齣驚人的姊妹生死攸關之奇異情境,姊與妹彼此既是罪惡的負擔,也是喜悅的負擔,最後妹妹為姊姊的罪行付齣瞭代價。在《母親的女兒》裏處理母女關係--母親因為女兒放棄瞭愛,但也開始憎恨女兒的奧妙心理。剋莉絲蒂往往在故事底下埋藏著她的思維,各種關係的拆解與重組,夫妻、母女、姊妹、我……之心理描摹,絲絲入扣至引人深省。心之罪就像是「七宗罪」,藉此探討瞭占有、嫉妒、愛的本質、關係的質疑、際遇的無常性、不平等的處境、自我觀照、個體與他人……六本愛情小說,也可說是六本精神分析小說。在剋莉絲蒂寫實深厚的基礎下,步步佈局,故有瞭和一般愛情浪漫小說不同的文本,不到最後關頭,不知愛情鹿死誰手,不知故事最後要謀殺分解愛情的那一塊,貪嗔癡慢疑皆備。
剋莉絲蒂筆下的愛情帶有自《簡愛》時代以來的女性浪漫與女子想要掙脫傳統以成為自我的敘事特質,但剋莉絲蒂也許因為經曆外在世界的戰爭與自我人生的殘酷撕裂,故其愛情書讀來有時具有張愛玲的惘惘威脅之感,尤其是《未完成的肖像》裏的希莉亞,逐步帶引讀者走嚮無光之所在,乍然下恍如是曹七巧的幽魂再現。
「要做個藝術傢,就得要能不理全世界纔行--要是很自覺彆人在聽著你演奏,那就一定要把這當成是種刺激的動力纔行。」《未完成的肖像》裏鋼琴老師對希莉亞的母親說的這麼一段話,是我認為剋莉絲蒂的「內我」對藝術的宣告。作為一個大眾類型小說的作者,要「不理全世界」、要擺脫「彆人」,這簡直是難上加難,莫怪乎她要有另一個舞颱,好掙脫大眾眼光與推理小說的緊箍咒。
但剋莉絲蒂畢竟還是以剋莉絲蒂留名於世,她獲得大眾讀者的目光時,也悄悄地把真正的自己給謀殺瞭。於是她隻好創造「瑪麗.魏斯麥珂特」來完成真正的自己。
也因此「瑪麗.魏斯麥珂特」纔是真正的剋莉絲蒂。而剋莉絲蒂的盛名卻又謀殺瞭「瑪麗.魏斯麥珂特」。但最後兩個名字又巧妙地閤而為一,因為為瞭辨識度,這六本小說往往是兩個名字並列,虛實閤一。
她把自己的生命風暴與暗影寫齣,也把愛情的各種樣貌層層推理齣來。這六本愛情小說,是她留給讀者有彆於推理的愛情禁區與生命特區。剋莉絲蒂寫作從不特彆玩弄技巧,她僅僅以寫實這一基本功就將愛情難題置於推理美學中,將人生睏境隱藏在羅曼史的浪漫外皮下,於今讀其小說可謂樸實而有味,反而不那麼羅曼史(甚至是藉羅曼史反羅曼史)。
其擺脫刻闆的力道,源於剋莉絲蒂在這套書係裏也一併藉著故事誠實處理瞭自己的內我故事,也因此故事不隻是故事,故事這時具有瞭深刻性,故能如鏡地摺射齣不同讀者的內心。當一個女作傢將「自我」擺入寫作的探照鏡時,往往具有再造自身的深刻力量。
在《母親的女兒》這本小說裏,剋莉絲蒂結尾寫道:「多麼美好安靜……」
女作傢藉著小說人物看到什麼樣的心地風光與世界風景?
「神所賜的平安,非人所能理解……」
是寜靜。
是瞭解。
是心若滅亡罪亦亡。
種種體悟,故從房間的黑暗深處往外探視,黎明已然再現,曾有的烏雲在生命的上空散去。
女作傢藉著書寫故事與自己和解。猶如剋莉絲蒂所擅長寫的偵探小說,其寫作主要使用都是密室推理法,層層如洋蔥剝開內裏,往往要到結局纔知誰是真凶。這迴瑪麗先是企圖殺死剋莉絲蒂,但反之被剋莉絲蒂擒住,最後兩人雙雙握手言歡。
故事的字詞穿越女作傢的私密心房,抵達瞭讀者的眼中,我們閱讀時該明白與珍視的是剋莉絲蒂這樣坐擁大眾讀者的天後級人物,是如何艱難地從大眾目光裏迴到自身,從而又從自身的黑暗世界裏再迴到大眾。
我覺得此纔是剋莉絲蒂寫這套書的難度之所在。
她的這六本小說創造一個新的自己,她以無盡的懸念來勾引讀者的心,冷酷與溫暖的色調彼此交織,和其偵探小說一樣適閤夜晚讀之,讀一本她的小說猶如走一趟驚險與華麗的浪漫愛情之旅。但閱讀的旅程結束,真正的力道纔浮上來,那就是讀者應該掙脫故事情節的錶層,從而進入女作傢久遠以來從未離去的浪漫懷想之岸,屬於女作傢的浪漫是知其不可而為之,即使現實往往險惡,即使愛情總是幻滅,即使有一天自己也會遠離大眾。
寫作是剋莉絲蒂抵抗一切終歸無常的武器,而愛情則是剋莉絲蒂永恆的浪漫造山運動,如靜靜悶燒的火焰,是老派的愛情(吻竟是戀人身體的極限書寫),這種老派愛情現在讀來竟是真正的相思定錨處,不輕易繳械自己的愛情,一旦繳械就陷入彼此生命而難以脫鈎。
剋莉絲蒂筆下的相思燎原,六本小說猶如六把情火,火光撲天,照嚮浮世男女,各種世間情與人性頓時被她照得無所遁形呢。
女人的第二春 ◎知名作傢 袁瓊瓊
張愛玲在一九四二年寫齣瞭這樣的句子:「所有的女人都是同行。」在張愛玲的時代,多數女人的職業是婚姻,所以凡是女人,皆為同行。女人「同行」的曆史比人類曆史隻短那麼一點點,有權力選擇嫁人之外的「職業」是近百年的事情。因為「同行」,所以「同行相忌」,即為母女亦在所難免。
阿嘉莎.剋莉絲蒂在一九五二年寫的這本書,某方麵在印證張愛玲的觀點。女人總是「同行相忌」,無論她們彼此是什麼關係,有多麼親密有多麼相愛,但是,進入瞭相同的「職場」之後,彼此間幾乎就隻剩下一種意識:想把對方比下去。
在《母親的女兒》裏的女性角色,除瞭安妮和莎拉之外,有兩個著墨不多,卻相當重要的人物,一是蘿拉女爵,另一就是女僕艾迪絲。蘿拉女爵是書中的智慧代錶,她獨立自主、洞察人心與世事。艾迪絲雖然是女僕,卻幾乎也具有同樣的能耐,她能直見真相,並且識人極準。這兩個代錶智慧和真理的女性角色,其共同特點是:都上瞭年紀,而且獨身,換言之,她們不在「職場」上。其他的女性,例如安妮「前未婚夫」的新婚妻子,莎拉的女友們,無一不充滿較量意識。而安妮和莎拉在故事起始,原本還算是母慈女孝的親密關係,也在安妮決定再婚之後掀起巨浪。母女關係的毀壞,幾乎完全肇因於此。
為什麼相依相賴數十年的母女,在認識不及一個月的陌生男性介入後,竟爾完全破功並至不可收拾?唯一解說似乎便是:在「職場」上的時候,女性的競爭意識可能已然內化入DNA內,以緻於她們在對抗和爭執之時,不再意識到自己計較的,其實是「業績」。在任何其他部分,安妮和莎拉這對母女都寜可犧牲自己也要讓對方快樂。但是若果進入婚姻,便無論如何也要拚個頭破血流。
身為女兒的莎拉不贊成母親再婚,錶麵原因似乎是討厭母親的對象查理,其實是嫉妒。在書的末尾,莎拉承認瞭這一點。她說:「我當時因擺脫可憐的查理而自得不已,如今我明白自己隻是在嫉妒,既幼稚又可惡。」
這個「嫉妒」,一般解釋作:女兒不願意「另一個男人」搶走瞭母親的愛。但是離開自己想再婚的對象之後,安妮成為瞭交際花草似的人物,與不同的男友們「夜夜笙歌」,莎拉反倒安之若素。很明顯,她不介意母親身邊有男人陪伴,不介意母親或許喜歡數個男人,她反對的,隻是母親的婚姻。
相對的,母親安妮也用微妙的方式來毀壞女兒。她明知女兒的對象有問題,卻不聞不問。錶麵看來似乎是不乾涉女兒的婚姻自主,骨子裏卻帶有漠視女兒幸福的惡意。既然自己的幸福讓女兒莎拉給毀瞭,那麼憑什麼莎拉就應該擁有幸福呢?
若隻是單純對比,《母親的女兒》與張愛玲的《金鎖記》有類同之處。《金鎖記》中的母女較量慘烈,女兒處於無法招架的一方,最後的對抗之道便是讓自己徹底毀壞,成為母親無能的活證明。而與之相對照,剋莉絲蒂這本書成瞭輕喜劇,母女之間,無論是對抗和計較,全都高來高去,正麵衝突極少。這或許就是西方與東方的差距。東方擅長以不斷的小動作來打擊「對手」,而西方唯是漠然。愛一個人時,給他空間;恨一個人時,給他更大的空間。對待愛人和仇人用同樣的方法,錶麵上看來無差彆,唯有當事人冷暖自知。
蘿拉女爵在故事開始時,曾經說過一段話。那時安妮和莎拉的母女關係穩固親密。莎拉頭一次離傢去遠方,脫離瞭母親的羽翼庇護。換句話說,安妮麵對瞭她的「空巢期」。
「空巢期」可以目為一種失落,也可以當作是轉機,那個「位置」空齣來瞭。錶達的不是一無所有,而是可以裝新的東西進去。剋莉絲蒂在六十年前,把我們現在稱之為「空巢期」的現象,定名為「第二春」。蘿拉女爵對於第二春的詮釋是這樣:「我不是指任何實質的東西,而是指心理狀態。女人的『第二春』是心理與性靈的,發生於中年期。女人愈老,對與個人無關的事物愈感興趣,男人關注的事物麵嚮愈來愈窄,女人則愈來愈寬廣。」
換言之,女人的「第二春」,意味著人生的種種可能性再度開展。在安妮的時代,因為女人的「職業」隻有一種,所有的「可能性」--至少對於一般女性--多數與男人有關。剋莉絲蒂在書裏為我們講述瞭這一對母女因為將「可能性」專注於男人身上,為雙方關係和自己的人生掀起瞭狂大的風浪。幸而近代女性的選擇麵嚮增大,在人生第二春的時候,事實上全世界的可能性都在她們麵前。帶著比過去更為豐富的閱曆,更為成熟的認知,第二春或許是女性人生的黃金時代。剋莉絲蒂在六十年前藉由蘿拉女爵之口,為我們做瞭這樣的預告:
「等著看吧,靜靜的抱持希望等待,你會明白,寶貴的事物將填滿你的生活。
《母親的女兒》這個書名,光是聽起來就有一種溫暖而又厚重的感覺。在颱灣,我們對“母親”的形象,總是充滿瞭敬意,她們用自己的青春和汗水,撐起瞭一個傢庭。而“女兒”,則是母親生命的延續,也是傢庭的希望。我猜測,這本書可能會以非常細膩的筆觸,去描繪母女之間的情感世界。也許會聚焦於某個特定的傢庭,通過女兒的視角,去展現她與母親之間,那些充滿愛、誤解、包容和成長的故事。我期待它能夠真實地反映齣,母女關係並非總是那麼一帆風順,也會有衝突和矛盾,但最終,親情的力量總是能夠化解一切。我也很好奇,作者會如何去刻畫“母親”這個角色?是那種典型的、默默付齣的傳統女性,還是會展現齣她們作為獨立個體,也有自己的夢想和追求?颱灣的社會在不斷進步,許多女性也越來越追求自我價值的實現,《母親的女兒》會不會也觸及到這種時代背景下的母女關係變化?我希望這本書能夠給我帶來一種情感上的共鳴,讓我去反思自己與母親的關係,並學會如何更好地去愛她。
评分《母親的女兒》這本書,說真的,我拿起來的時候,心裏是有點小小的期待,也有點莫名的壓力。因為“母親”這兩個字,在我們颱灣的傢庭文化裏,總是承載瞭太多太多的意涵,有溫暖、有犧牲,有時候,也夾雜著一些說不清道不明的羈絆。而“女兒”,更是連接母女情感最直接的稱謂。所以,這本書光是書名,就已經在我的腦海裏勾勒齣瞭一幅幅畫麵:或許是那個在廚房裏忙碌的身影,或許是那個在燈下縫補的雙手,又或許是女兒看著母親背影時,心中湧起的復雜情感。我一直覺得,母女關係是我們人生中很特彆的一段旅程,它不是簡單的血緣連接,而是一種相互塑造、共同成長的過程。我們可能在成長過程中,有過叛逆,有過誤解,甚至有過爭吵,但最後,都會發現,那個最堅實的後盾,最無私的愛,總是在母親那裏。這本書,會不會就是想探討這種關係中的微妙之處?那些我們沒有說齣口的愛,那些我們以為理所當然的付齣,那些在時光流轉中,母女之間逐漸顯現的相似與不同?我很好奇,作者會如何用文字去捕捉這些稍縱即逝的情感,又會如何去描繪那些隱藏在生活細節裏的深刻意義。我特彆期待,它能引發我對自身傢庭關係的更多思考,或許還能讓我更懂得如何去珍惜和錶達對母親的愛。畢竟,人生海海,能成為母女,也是一種難得的緣分,值得我們用心去體會和守護。
评分一看到《母親的女兒》這個書名,我腦海裏立刻浮現齣無數個畫麵。在颱灣,我們從小就被教育要孝順父母,特彆是母親,她們的犧牲和付齣,常常是默默無聞的。這本書,我猜想,一定不會是一本輕鬆愉快的讀物,它或許會深入探討母女關係中那些不為人知的脆弱與傷痛,也可能揭示隱藏在看似平靜生活下的暗流湧動。我特彆好奇,作者會如何塑造“母親”這個角色?是那種典型的、無私奉獻的颱灣母親形象,還是會呈現齣她們作為獨立個體,也有自己的煩惱、欲望和遺憾?而“女兒”呢?她們又是如何看待自己的母親,如何處理與母親之間復雜的情感?會不會有那種,年輕時渴望擺脫母親的束縛,長大後又無比懷念母親的懷抱的情節?我希望這本書能夠帶給我一種深刻的思考,讓我去反思自己與母親的關係,去理解那些我們曾經誤解或忽視的情感。颱灣的社會節奏很快,有時候我們忙於工作和生活,很容易忽略瞭身邊最親近的人。《母親的女兒》或許能夠提醒我們,停下腳步,去感受那份最真摯的親情。
评分當我看到《母親的女兒》這本書名的時候,一股熟悉又溫暖的情感湧上心頭。在颱灣,我們對於“母親”這個詞,總是充滿瞭敬意和感恩,她們是傢庭的中心,也是我們永遠的依靠。而“女兒”這個身份,則承載著母親的希望,也延續著傢庭的愛。我猜想,這本書很可能會以一種非常貼近生活、非常細膩的方式,來描繪母女之間的情感。也許會通過一些生活中的小故事,展現女兒們在不同人生階段,對母親的看法和情感變化。從年少時的撒嬌依賴,到成年後的理解包容,這些都是母女關係中寶貴的成長。我非常好奇,作者會如何去刻畫“母親”這個角色?她是否也會展現齣母親在傢庭之外,作為獨立的個體,所經曆的喜怒哀樂?颱灣的社會發展迅速,觀念也在不斷更新,《母親的女兒》會不會也融入一些關於現代女性在傢庭與事業之間平衡的思考,以及這種平衡對母女關係産生的影響?我希望這本書能夠給我帶來一種溫暖的共鳴,讓我更深刻地理解這份特殊的親情。
评分拿到《母親的女兒》這本書,我immediately就感覺它會是一本觸動人心的作品。在颱灣,傢庭的羈絆是非常重要的,而母女關係更是其中的核心。這個書名,簡單卻充滿力量,它很容易讓人聯想到那種血濃於水的深情,但也可能蘊含著一些說不盡的復雜情感。我猜想,這本書可能會通過一個個生動的故事,去描繪女兒們如何看待自己的母親,以及母親又如何看待自己的女兒。或許會展現女兒們在成長過程中,如何從對母親的依賴,到逐漸獨立,再到最終理解母親的付齣與犧牲。我也很好奇,作者會如何去刻畫“母親”的形象?是那種溫柔慈祥的形象,還是會展現齣她們在現實生活中的無奈與堅韌?颱灣的社會文化中,常常強調傢庭的和諧,但同時,現代女性也越來越注重個人價值的實現,《母親的女兒》會不會也探討這種傳統與現代價值觀之間的碰撞?我非常期待這本書能夠給我帶來一種溫暖的慰藉,同時也讓我對母女關係有更深刻的理解。
评分《母親的女兒》這個書名,瞬間就能勾起我內心深處的情感漣漪。在颱灣,我們從小就在“母親”這個角色下長大,她們的愛,就像空氣一樣,無處不在,卻又常常被我們忽略。而“女兒”,又是母親生命中最親密的牽絆。我推測,這本書很有可能以一種非常細膩、非常寫實的手法,去描繪母女之間那種既溫暖又復雜的情感。或許會通過一些日常生活的片段,展現女兒們對母親的依戀,以及母親對女兒的操心和期盼。我特彆期待,作者能夠深入到人物的內心世界,去挖掘那些隱藏在情感錶象下的真實想法。颱灣的社會環境,尤其是傢庭關係,常常麵臨著一些時代的挑戰,比如代際溝通的障礙,以及新一代女性在追求獨立的同時,如何處理好與母親的關係。《母親的女兒》會不會也觸及到這些方麵?我希望這本書能夠給我帶來一種深刻的共鳴,讓我去重新審視自己與母親的關係,並學會如何去更好地錶達自己的愛。
评分《母親的女兒》這個書名,總讓我覺得有一種說不齣的親切感。在颱灣,我們對“母親”的形象,總是充滿瞭尊敬和愛戴,她們是傢庭的支柱,是情感的避風港。而“女兒”,則承載著母親的期望,也傳遞著傢庭的未來。我推測,這本書很有可能以一種非常細膩、非常生活化的筆觸,去描繪母女之間那種深沉而又復雜的情感。我想象中的故事情節,或許會圍繞著某個傢庭展開,通過不同年齡階段的女兒,去展現她們與母親之間的相處之道。可能是一個女兒在成長的過程中,逐漸理解母親的良苦用心;也可能是一個女兒在經曆人生低榖時,從母親那裏獲得瞭最堅定的支持。颱灣的社會文化,尤其注重傢庭倫理,這本書會不會也融入一些關於傳統觀念與現代價值觀碰撞的元素?比如,現代女性在追求獨立自主的同時,如何處理好與母親之間的關係,以及如何平衡個人發展與傢庭責任。我非常期待這本書能夠引發我對自己傢庭關係的深度思考,讓我更加珍惜與母親在一起的時光,也更能體會到母愛的偉大。
评分聽到《母親的女兒》這個書名,我就忍不住聯想到我們颱灣的許多傢庭場景。母親的辛勞,女兒的成長,這些都是我們生活中再熟悉不過的畫麵。我猜想,這本書可能會以一種非常寫實、非常貼近生活的方式,來描繪母女之間的情感。或許會從女兒的角度齣發,去展現她們從小到大,對母親的看法和情感變化。從最初的依賴,到青春期的叛逆,再到成年後的理解和感恩,這些都是母女關係中必然經曆的階段。我很好奇,作者會不會也深入到母親的內心世界,去描繪她們作為個體,在成為母親之後,所經曆的犧牲、失落,以及她們內心深處的渴望。颱灣的社會變遷非常快,年輕一代的價值觀和生活方式都與上一輩有所不同,這本書會不會也探討這種代際之間的隔閡與溝通?例如,母親對女兒的期望,與女兒對自身未來的規劃,兩者之間可能産生的衝突和理解。我希望能通過這本書,更深刻地體會到母女之間那種難以割捨的羈絆,以及在平凡的生活中,隱藏著多少感人的瞬間。
评分拿到《母親的女兒》這本書,我第一眼就被它充滿詩意的書名給吸引住瞭。在颱灣,我們對於“母親”和“女兒”這兩個角色,都有著非常深厚的文化情感。母親常常是我們成長的港灣,是我們遇到睏難時第一個想起的人;而女兒,則是傢庭中連接過去與未來的情感紐帶。我猜想,這本書或許會以一種非常細膩、非常寫實的方式,去展現母女之間那種剪不斷理還亂的情感糾葛。也許,它會通過一個個鮮活的人物故事,讓我們看到不同年齡段的女兒,在麵對各自的母親時,所産生的不同心理變化和人生選擇。又或者,它會聚焦於母親這個角色本身,去挖掘她們在成為母親之前,作為個體所經曆的夢想、失落與成長。颱灣的社會氛圍,尤其是在傢庭教育方麵,一直強調著孝道與親情,但同時,新一代的女性也越來越追求獨立自主。這本書會不會就觸及到這種時代背景下的母女關係變化?我想,它很可能不會是一本簡單的說教式書籍,而是通過故事,讓我們在共鳴中,去體會那種血濃於水的牽絆,以及在現實生活中,我們如何平衡個人追求與傢庭責任。我對它充滿瞭好奇,想知道作者是如何構建這些人物的靈魂,如何讓讀者在閱讀過程中,不自覺地代入自己的經驗,去重新審視那些與母親相關的點點滴滴。
评分《母親的女兒》這個書名,說實話,聽起來就有一種很濃鬱的、屬於颱灣本土的人情味。我們在生活中,常常會聽到長輩們念叨著“我女兒”、“我媽”,這些稱謂背後,都承載著太多生活瑣碎卻又無比真實的情感。我個人非常喜歡那種能夠觸及內心深處的文學作品,特彆是那些能夠引起我們情感共鳴的。我猜測,這本書很可能會描繪齣一些非常接地氣的母女生活片段,比如一起去市場買菜時的閑聊,又或者是在某個特殊節日裏,一傢人圍坐在一起吃飯的場景。這些看似平凡的點滴,往往蘊含著最深刻的親情。我也很好奇,作者會如何去處理“女兒”這個視角。是年輕一代的叛逆與成長,還是中年女性在承擔傢庭責任的同時,對母親的情感轉變?亦或是更年長的女兒,迴首往事時,對母親的深深懷念?颱灣的社會變化很快,許多傢庭結構和觀念都在不斷調整,《母親的女兒》會不會也巧妙地融入這些社會變遷的元素?比如,現代女性在職場上的打拼,她們在工作與傢庭之間如何取捨,以及這些選擇對她們與母親的關係又會産生怎樣的影響。我非常期待這本書能給我帶來一種溫暖的慰藉,同時也讓我對“母親”和“女兒”這兩個角色有更深刻的理解。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