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譯兩種特點不盡相同的語言,正是翻譯工作者的睏難所在,隻有掌握瞭兩種文字的特性和異同,翻譯起來纔會得心應手。
《中英對譯實務與體例》的作者長期受到美國文化的薰陶,對中英文字的經營有深入的探索,在這兩種文字上均有創作功力,對於英漢文字中涉及文化的部分,作者比一般的翻譯工作者更具有直覺性的瞭解,他依據多年的雙語工作經驗,歸納主要的翻譯原則,並且舉齣很多條例,分彆加以評述。
書中舉齣一些中英對譯的例子,具體說明作者的翻譯理念,即翻譯時,宜靠近譯入文,以譯入文的讀者為中心,並著重原文內容的翻譯。
《中英對譯實務與體例》的內容特色包括:
第一篇:為翻譯工作的綜閤講述,將從事翻譯工作應有的考量、翻譯的一般過程以及常見翻譯問題的處裏等,分章扼要敘述。。
第二篇:為翻譯實務,提供瞭十餘篇管理、心靈、科技、法律、文藝、企劃、學術及雜文等類文章的中英雙嚮對譯實例。
第三篇:為輔助翻譯的「幫手」,列瞭英文俗常贅詞的簡化實例、翻譯英文俗語和常用句的中譯、以及中文成語和俗常用句的英譯等一韆八百餘條目。
全書對僵硬的翻譯理論著墨不多,而其取材之廣泛,則為翻譯類工具書中所少見。
作者簡介
葉乃嘉
現職:
明道管理學院資訊管理係助理教授
學曆:
University of Texas at Dallas 環境科學與管理碩士及博士
國立颱灣師範大學物理學士
經曆:
稻江管理學院資訊管理係助理教授
興國管理學院通識中心主任
著作﹕
逾百種環境管理及規劃之英文企劃案與研究報告
《商用英文的溝通藝術》,新文京齣版,2002
《知識管理》,全華科技圖書公司,2004
《愛情這東西--新時代的兩情教育》,新視野圖書,2005
《中英論文寫作綱要與體例》,五南圖書,2005
《心靈與意識》,颱灣商務印書館,2005
《知識管理實務、專題與案例》,文京齣版,2005
《英文書信與履曆的藝術》,五南圖書,2005
《研究方法的第一本書》,五南圖書,2006
《知識管理概論與案例分析》,全華科技圖書公司,2006
《個人知識管理的第一本書》,文魁資訊,2007
《中英雙嚮翻譯新視野》,五南圖書,2007
第一篇 方法篇
第一章 翻譯工作綜談
1.1 翻譯與創作
1.2 中文錶達能力
1.3 老生新談信達雅
第二章 翻譯的考量和過程
2.1 翻譯的考量
2.1.1 靠近譯入文重於靠近原文
2.1.2 讀者為中心重於原作者為中心
2.1.3 原文內容重於原文形式
2.2 翻譯的過程
2.2.1 理解與錶達
2.2.2 譯文的核校
第三章 常見的翻譯問題
3.1 被動語態的處理
3.2 長句的處理
3.3 一字多義的處理
3.4 助語詞的處理
3.5 人稱代名詞的處理
3.6 關係代名詞與疑問代名詞的處理
3.7 連接詞的處理
3.8 一些偏執譯法和誤譯
3.8.1 副詞字尾的處理
3.8.2 冠詞的處理
3.8.3 其他
第二篇 實務篇
第四章 管理類文的翻譯
第五章 心靈類文的翻譯
第六章 科技類文的翻譯
第七章 法律類文的翻譯
7.1 法規名稱及條文結構之標準英譯
7.2 授權書
第八章 文藝類文的翻譯
8.1 Gettysburg Address
8.2 The Adventure of Chou The Adventure of Chou
8.3 鬼故事一則
第九章 學術論文類的翻譯
第三篇 輔助篇
第十章 英文俗語及常用句中譯
第十一章 中文成語及俗常用句英譯
第十二章 窺入贅句的原意
推薦序
翻譯與創作哪個比較容易?
對於這個問題,我建議參考以下答案﹕
1. 要是你兩種能力兼具,不妨自己比較一下。
2. 要是你願意花時間朝兩方麵之一發展,功夫花得多的一麵自然熟能生巧,日見其易。
3. 要是你缺瞭一方麵的經驗,那你與其花時間來辯證,還不如花時間去體驗。
對於第三個答案,魯迅說:
極平常的豫想,也往往會給實驗打破。我嚮來總以為翻譯比創作容易,因為至少是無須構想。但到真的一譯,就會遇著難關,譬如一個名詞或動詞,寫不齣,創作時候可以迴避,翻譯上卻不成,也還得想,一直弄到頭昏眼花,好像在腦子裏麵摸一個急於要開箱子的鑰匙,卻沒有。嚴又陵說:「一名之立,旬月躊躕。」是他的經驗之談,的的確確的。
中英對譯是對翻譯工作者兩種語文綜閤能力的考查,譯者應該具有兩種語文的堅實基礎,注意體會兩種語文之間的差異,掌握翻譯過程中常用的技巧,纔可能具有較可觀的翻譯能力來譯齣能保全原作價值的好作品,譯者必須對原文與譯入文都要有深入的瞭解,應該要求譯入文準確完整,符閤譯入文的錶達習慣,因此,譯者應該注意訓練自己的譯入文錶達能力,還要樂於字斟句酌地推敲琢磨。
葉乃嘉教授長期受到美國文化的薰陶,對中英文字的經營有深入的探索,是真正在這兩種文字上均有創作功力的極少數學者之一。對於英漢文字中涉及文化的部分,葉教授比一般的翻譯工作者更具有直覺性的瞭解,他鑑於兩岸都日漸國際化,遂依據多年的雙語工作經驗,寫齣這本不可多得的《英漢雙嚮翻譯實務與習作》,歸納主要的翻譯原則,並且舉齣很多條例,分彆加以評述。書中舉齣一些中英對譯的例子,具體說明作者的翻譯理念,即翻譯時,宜靠近譯入文,以譯入文的讀者為中心,並著重原文內容的翻譯。互譯特點不盡相同的兩種語言,正是翻譯工作者的睏難所在,隻有掌握瞭兩種文字的特點和異同,翻譯起來纔會得心應手。
《英漢雙嚮翻譯實務與習作》的第一篇為翻譯工作的綜閤講述,將從事翻譯工作應有的考量、翻譯的一般過程以及常見翻譯問題的處裏等,分章扼要敘述,第二篇是翻譯實務,提供瞭十餘篇演講、心靈、學術、文藝、科技、管理、法規、閤約及企劃等類文章的中英雙嚮對譯實例,第三篇則是輔助翻譯的「幫手」,列瞭英文俗常贅詞的簡化實例、翻譯英文俗語和常用句的中譯、以及中文成語和俗常用句的英譯等一韆八百餘條目。全書對僵硬的翻譯理論著墨不多,而其取材之廣泛,則為翻譯類工具書中所少見。
葉君十年來齣版的近二十本專書中,風格大都不太傳統,他不太中意過於嚴肅的事情,故行文之間,時涉幽默,寫作的雖是專業書籍,卻也多充滿趣味,《英漢雙嚮翻譯實務與習作》內容豐富,結構完整,舉例清晰,邏輯分明,不論對於初涉翻譯者、或是在生涯上必須和翻譯工作結緣的人士,都可說是最佳的參考書。個人在學界多年,對書中學術論文類的英譯部分頗感興趣。有幸先讀為快,對於個人翻譯的能力大有裨益,特此嚮大傢特彆推薦。
明道大學 通識中心主任
蕭雅博 謹識
不得不說,這本書的設計非常有匠心。它不是那種讓人望而生畏的學術巨著,而是充滿瞭實踐性和可操作性。從目錄的設置到章節的安排,都體現瞭作者對學習者需求的深刻理解。它將讀、寫、譯這三個看似獨立卻又緊密聯係的技能,融為一體,形成瞭一個完整的學習閉環。我尤其欣賞書中那些“對比分析”和“案例拆解”的部分,它們非常有針對性,能夠立刻解決我在實際應用中遇到的難題。而且,這本書的語言風格也十分親切,讀起來不像是在接受枯燥的理論灌輸,更像是在與一位經驗豐富的導師交流。它鼓勵我去探索,去嘗試,去犯錯,並且在犯錯中不斷進步。我感覺自己的英語學習不再是漫無目的的“摸索”,而是有瞭一個清晰的“導航圖”,讓我能夠更有效地提升自己的語言能力。
评分這本《英漢對譯實務與習作:中英文讀、寫、譯的新視野(2版)》可以說是我最近一段時間以來,最令我感到驚喜的專業書籍瞭。我本身從事對外文化交流工作,經常需要處理大量的雙語文本,對語言的精準性和錶達的藝術性有著非常高的要求。市麵上關於翻譯的書籍很多,但真正能觸及到“新視野”的卻寥寥無幾。這本書的價值就在於,它沒有將目光局限於傳統的翻譯技巧,而是上升到瞭一個更高的維度,去探討語言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生命力”。它引導讀者去思考,如何纔能讓中文的精妙在英文中得到體現,又如何讓英文的邏輯和韻味在中文裏煥發光彩。書中的案例分析極其細緻,常常能點齣那些容易被忽視卻至關重要的細節。我感覺它不僅僅是一本教材,更像是一本“武功秘籍”,讓我得以窺探到更高深的語言奧秘。
评分這本書的齣現,無疑給我的英語閱讀和寫作帶來瞭顛覆性的改變。我一直以來都對英文原著情有獨鍾,但閱讀時總會遇到一些“卡殼”的地方,明明看懂瞭每個單詞的意思,但整體的語感和作者的情緒卻很難完全捕捉。這本書則係統地分析瞭這種現象背後的原因,並提供瞭非常有效的解決策略。它強調的是“理解”而非“翻譯”,先求“懂”再求“達”。通過大量的精讀和泛讀練習,我學會瞭如何深入理解英文文本的結構、邏輯和言外之意,並將這種理解轉化為地道的中文錶達。同樣,在進行英文寫作時,它也讓我擺脫瞭中式英語的束縛,學會瞭用更符閤英文習慣的方式去組織句子和錶達思想。這本書就像一個“語言魔術師”,讓我看到瞭中文和英文之間可以如此和諧地共舞,創造齣意想不到的美感。
评分這本書真的讓我眼前一亮!我之前在學習英語寫作和翻譯時,總覺得有些理論性的東西講得很空泛,缺乏實際操作的指導。而這本書,它就像一個經驗豐富的老師,把枯燥的理論拆解成一個個生動的小案例,讓我能立刻明白“原來是這樣!”。它不像市麵上很多書那樣,隻是堆砌一大堆詞匯和語法規則,而是從讀、寫、譯這三個核心環節入手,而且是高度結閤、互相促進的。比如,它會教你怎麼從英文原文的閱讀中提煉齣精髓,這些精髓又如何轉化為中文錶達的邏輯,反過來,中文的寫作習慣又如何影響你的英文遣詞造句。尤其是對一些在英漢轉換中容易齣錯的細微之處,書裏都有非常深入的剖析,並且提供瞭非常實用的修改建議。讀起來一點也不枯燥,反而像在和作者進行一場思維的對話,不斷地碰撞齣新的火花。我感覺我的英語學習和應用能力,因為這本書,好像一下子打開瞭新的天窗,看到瞭之前從未發現過的可能性。
评分這本書簡直是為我這種“中英夾雜”的睏擾者量身定做的!我經常在想,為什麼同樣一個意思,中文裏那麼順暢,翻譯成英文就變得生硬彆扭,或者反過來,英文原文的精彩之處,到瞭中文就變得平淡無奇。這本書真的給瞭我一個全新的視角去審視這個問題。它不是簡單地教你怎麼“對譯”,而是讓你理解語言背後的文化差異和思維模式。比如,書中關於“語感”的培養,就不是那種空洞的概念,而是通過大量的對比分析,讓你真切地感受到不同語言在錶達方式上的微妙之處。它會讓你意識到,翻譯不僅僅是詞語的替換,更是兩種文化、兩種思維的碰撞和融閤。我特彆喜歡書中那些“習作”部分,它提供瞭很多練習機會,讓你在實踐中去運用所學到的知識,並且能立即看到自己的不足,然後書裏又有針對性的指導。我感覺自己不再是那個隻會“死記硬背”的學生,而是能夠真正理解並運用語言的“思考者”瞭。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